02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

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

秋晚的江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读写生字“巢”和“苇”,并能组词使用。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导入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能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欣赏自然之美,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的向往。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如“斜阳”、“红颜的芦苇”。

体会诗人通过鸟儿归巢、夕阳倒影等景象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分析“巢”和“芦苇”等意象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暗示。

掌握拟人修辞手法,感受其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展示秋意画卷(1)教师展示多张秋天江边的高清图片,如金黄的稻田、红透的枫叶、宁静的江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他们看到的景象,如“我看到了满眼的金黄,仿佛是大地的丰收画卷”。

(2)教师适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图片中的景象像哪首诗呢?”鼓励学生尝试用语言描绘画面,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3)教师播放《秋晚的江上》的配图朗诵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初步感知诗歌的氛围和韵律。

2. 诗歌初体验(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注意情感的起伏和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模仿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组朗读,每组选择诗中的一句,全班合起来完成整首诗的朗读,让学生在合作中初步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情感。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鼓励学生用自己话来描述,如“我觉得这是一幅夕阳下的江边景色,充满了宁静和温暖的氛围”。

(二)生字词学习1. 自主学习与识记(1)展示“巢”字的甲骨文和楷书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观察鸟窝形状的字形特点。

(2)学生观察“巢”字的偏旁部首,理解“木”字旁与鸟窝的关联。

(3)学生尝试用“巢”字组词,如“鸟巢”、“巢穴”,并解释词义。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现代诗二首》的内容,能够朗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现代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诗歌的朗读和体会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含《现代诗二首》内容及相关图片的课件。

2.角色扮演:老师准备好角色扮演《现代诗二首》中的诗人,增加趣味性。

3.评价表:准备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评价的评价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现代诗二首》(10分钟)1.老师朗读《现代诗二首》,学生跟读。

2.老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分组朗读(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分角色朗读《现代诗二首》。

2.每组朗读完后,进行互评,评选出最佳表现的小组。

四、角色扮演(15分钟)老师扮演诗人,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五、情景表演(20分钟)学生自行分组,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六、诗歌赏析(10分钟)带领学生共同赏析《现代诗二首》,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评价表,对学生的朗读表现、情景表演和诗歌赏析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课堂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创作,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现代诗。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现代诗二首》中的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八、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优缺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本次课程设计的详绽内容,希望能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3 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3 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3 现代诗二首教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3 现代诗二首【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 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 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画面。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教学流程】复习导入:学习了第1课,是从哪些角度描写他观察到的事物的?(多感官+感受,修辞)今天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读诗歌,描绘诗歌的画面。

板块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2. 疏通字词归巢芦苇罗网安眠霸占(1)抽生带读(2)讲解难点字“巢”“霸”(3)出示图片,认识芦苇、剪秋罗(4)指导读好节奏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3. 齐读诗歌,读出节奏感板块二学习《秋晚的江上》1. 齐读诗歌2. 诗歌写了哪些景物?鸟儿、斜阳、芦苇3. 释疑生:为什么芦苇成了红颜?生:因为这是傍晚,斜阳是红色的,所有东西都成红色的了。

这里的芦苇就成了红色的。

生:鸟儿为什么驮着斜阳?生:太阳在天上,鸟儿在天空飞着,我们从某个角度看,就是鸟儿把斜阳驮在身上。

(出示图片,加深理解)师:这里的“驮”用得很形象,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画面。

这首诗还有两个动词也用得很好,你们能找出来,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吗?生:“翻”和“掉”用得很好。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设计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设计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3*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文本教学解读《现代诗二首》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两首新诗组成。

《秋晚的上》作者是刘大白,诗歌描写了诗人在秋天黄昏时所看到的美景;《花牛歌》作者是徐志摩,诗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牛在草地中的不同姿态以及所处的美景。

这两首诗歌语言优美、描写动,诗中意象丰富,充满了想象,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不同的画面。

诗歌虽然篇幅长,但字里行间却通过画面的勾勒尽显大自然之美,值得反复朗读和体会。

课前提示语指出本课学习重点是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旨在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

1.认读生字。

本课要求认读6个生字,可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识记。

四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借助拼音、观察字形、联系已学生字等方式独立识记“巢、苇、罗、眼、霸、占”6个生字。

“霸占”—词可以通过拆字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即霸道地占有。

“巢”字可通过分析字源,观察象形文字半联系字形,想象画面进行识记。

2.朗读想象。

两首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极具画面感,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后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借助关键词展开想象,体会语言的精妙和诗歌的意境。

如“还驶着斜阳回去”一句中的“弘”字,可以通过做一做动作体会“驻”的感觉,进一步加深对“倦”的理解。

又如“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一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花牛做梦会是什么样的?太阳偷渡西山青峰会是怎样的情景?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和大家交流。

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意象,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幅幅画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景物,抓住动作、色彩等对景物加以描述,再借助想象和联想,加上自己的感受,用流畅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学生可以用上自己想到的词语进行表述,而不是纯粹地重复诗歌语言,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现代诗二首 名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现代诗二首 名师教学设计

3 现代诗二首一、课前解析:关注文本:本课选择了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第一首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美景;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

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生动的画面和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在文字中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关注语言:《秋晚的江上》,行文巧妙。

全文未用“秋”“晚”任何一字,就在诗歌中做出了回应:“秋”字呼应诗中“头白的芦苇”,点出了季节;“晚”字呼应诗中的“归鸟”“斜阳”,点出了时间。

《花牛歌》每一节寥寥数语,却都是一幅画: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剪秋萝;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

诗中四幅画面动与静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

诗歌一节一韵,云随情生,朗朗上口,将花牛自由、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注插图:文中的插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引入课题1.教师范读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现代诗。

同学们,这两首诗歌,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预设1:我最喜欢第二首《花牛歌》,这头花牛的生活可真是自由自在啊!预设2:我喜欢第一首,鸟儿、芦苇,江面,感觉特别辽阔。

2.板书课题二、自由朗读,认读生字1.自由朗读,提出要求:教师: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诗歌,对于要求会认的二类字,请你多读几遍,记住它的样子。

2.指名读诗,重点关注以下二类字巢苇罗眠霸占三、体会诗歌,展开想象1.小组学习,描述画面教师:这两首诗都是现代诗,用寥寥数语,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大白(1880—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

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

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

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

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

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

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

他写的《卖布谣》,是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有名诗篇。

早期作品结集为第一本诗集《旧梦》。

付印时自己曾评论说这些诗“用笔太重,爱说尽,少含蓄”,而且“传统气味太重”。

后来,作者又加以增补修订分编为《丁宁》《再造》《秋之泪》《卖布谣》4本诗集。

1926年末续出诗集《邮吻》,感情真挚,诗意更为圆熟。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小说集:仅《轮盘》;戏剧:仅《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  教案

3.现代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巢、苇、罗、眠、霸、占6个生字,掌握“霸占、偷渡”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歌字里行间表现的美好意境和情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练习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歌字里行间表现的美好意境和情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朗读诗歌,练习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歌字里行间表现的美好意境和情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谈话导课,交流自学收获1.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情有独钟,他们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2在诗人笔下,秋是多姿多彩的,现在正是秋天,你眼中的秋是什么样子的呢?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诗题)问题导入: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4.组内读诗,读准确,读流利5.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刘大白和徐志摩(代表作、新月派的“三美”主张)学习活动二:运用方法,对话“秋晚”1.请反复诵读诗歌,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边读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提示景物有鸟儿、斜阳、江面、芦苇,相机出示“芦苇”的图片,识记字形,理解“头白”“妆成红颜”的意思,感悟画面的美丽。

(板书:倦鸟、斜阳、江面、芦苇)2.四种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组合起来就有一幅无比美好的画面,那是怎样的画面呢?要点:画面1:鸟儿斜着飞,夕阳刚刚映照,在鸟儿翅膀上面时定格,像鸟儿背着夕阳。

画面2:鸟儿飞过江面,水面在夕阳的映照下散发着光彩。

画面3:鸟儿飞过芦苇丛,夕阳映红了白色的芦花。

3.三幅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4.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教师相机追问和补充,深度理解“驮”“翻”妆成““红颜”的神奇效果。

5.妆成红颜的,还有什么呀?学生继续想象,丰富画面(江面、大树、白云、枫叶)并仿写句子。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热爱自然)7.看到平常的景物,进行丰富大胆的想象,然后把它写下来,就成了有趣的诗歌,多好玩啊。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3《现代诗二首》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3《现代诗二首》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3《现代诗二首》第2课
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朗读课文《现代诗二首》。

2.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诗歌的内涵。

4.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
1.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2.启发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感。

四、教学准备
1.课文《现代诗二首》。

2.课文朗读录音。

3.课堂笔记、黑板。

五、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现代诗二首》的主要内容。

2. 导入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韵律,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学习课文
•逐段解释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4.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

5.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创作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学习过程,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

七、作业布置
•让学生背诵课文《现代诗二首》,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诗歌的内涵。

八、课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培养学生欣赏现代诗的能力。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能按要求背诵本课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现代诗二首》的诗歌内容及意义。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理解现代诗的抽象表达方式。

2.能够准确把握《现代诗二首》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课文《现代诗二首》。

2.课堂录音设备。

3.老师准备好的课堂教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多种现代诗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

2.呈现:逐句呈现《现代诗二首》,带领学生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3.解读:解释诗句中涵义较深的部分,引导学生理解现代诗的表达方式。

4.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整首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诗歌内容,分享对于现代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想上节课内容,做相关问题复习。

2.背诵:要求学生背诵部分课文,检查学生的背诵程度。

3.理解: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内容,培养其对现代诗的理解能力。

4.表演:让学生分组表演《现代诗二首》,展示不同角度解读诗歌的方法。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现代诗的独特之处。

六、板书设计•现代诗的特点•《现代诗二首》诗名及内容总结七、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现代诗二首》。

2.完成针对课文的相关练习。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待加强。

下节课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更多形式的课堂活动,深化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

以上为本次课程教案内容,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第3课现代诗二首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第3课现代诗二首

3*现代诗二首《现代诗二首》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两首新诗组成。

《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歌描绘了诗人在秋天黄昏时所看到的美景:疲倦归巢的鸟儿,西沉的斜阳,白花花的芦苇。

诗人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将景物人格化,为画面注入奇特的想象力,构造了一幅静谧、绚丽、和谐的画面,流露出诗人积极、愉悦的情趣。

诗歌分两节。

第1节中“归鸟”与“斜阳”构成了一幅晚归图。

“驮着”将“倦鸟”和“斜阳”联系在一起,既赋予画面动感,又让画面充满情意,给人以想象空间。

诗的第2节是第1节的发展,“归鸟翻翅,斜阳落江”画面充满动感,极富想象力。

最后两行画面色彩迅速转换,文字间透出生机。

诗的句式长短不一,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文字简单的勾勒、修辞的妙用、夸张独特的想象构成了这幅秋江晚景图。

《花牛歌》作者为徐志摩,这首诗有四节,每一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诗句一咏三叹、简单明朗、轻快活泼,将草毡中花牛的行动景象呈现得巧妙生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每一节都是一幅画。

这四幅画中,花牛动静皆宜,画面动静交替变换,呈现了一种律动美,展现了花牛的可爱俏皮、悠闲自在。

本课的两幅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诗歌展开丰富的想象。

《秋晚的江上》的插图是一轮西下的红日、三只归巢的鸟、头白的芦苇,展现了诗歌中所描绘图景,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花牛歌》的插图里有一头坐在草地里的花牛,它闭目小憩,四周是美丽的剪秋罗,有一穗被花牛压扁了,展现了花牛的可爱、顽皮和悠闲。

1.认识本课“巢、苇”等生字,理解诗歌中出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并描述。

3.抓住文中富有诗意的表达,品读语言,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自在悠闲。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3《现代诗二首》第1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3《现代诗二首》第1课时教案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 看图激趣,交流导入 1.出示一幅画: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 之上……引起学生思索。 2.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 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 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简介作者。 4.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5.认一认: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认读。
最后一句写一写。
5.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第 2 小节,配图配乐朗诵。
6.指名诵读、赛读。
四、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1.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
思考与调整
师生活动
悦) 2.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观察,感受,描绘,想象) 3.过渡: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
(2)“驮”字突出了什么?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呢?
(突出鸟倦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配图配乐有感情齐读第 1 小节。
(三)学习第二小节。
1. 自由读第 2 小节,画出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想一想:第 2 节
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的喜爱之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3.读完这首诗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我看到了

凌江飞渡,江边的
在夕
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 1 小节,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说一说这一小节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巧思”。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现代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最前面有一段#教案#导语,通过#教案#导语我们就知道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方法了。

谁来给我们读读。

(学生个别读)2.这段#教案#导语中你提取出了哪些方法?板书: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

3.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读两首诗,我们先读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读出节奏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教学提示:①正音,尽(jǐn)管、芦苇(wěi)。

②用诗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现代诗歌分行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2.齐读诗歌。

(二)想象画面1.多美的朗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此刻正在江边欣赏着这幅美景,再仔细瞧瞧,这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教学提示:①学生自读中发现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老师板画江上、芦苇、鸟儿。

②学生借助教具“太阳”板贴,尝试结合诗歌意思将斜阳放在画面的适当之处。

学生在板贴中,感受斜阳渐渐西沉,时间缓缓推移。

2.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1.有人说,一首好诗一定有诗人巧妙的构思,从古至今,诗都很强调构思,这首诗中你发现诗人的巧思了吗?教学提示:①感悟“驮”字的巧思。

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可是作者却说它是驮着斜阳回去,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诗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

夕阳洒在江面上,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诗人笔下,这一切似乎是鸟儿带来的。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教案
课 题:现代诗两首课 型:略读课课时:1
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年月日
主备人初备教案
个案生成
教学
目标
1.认识“巢,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边读边想像话面,感受自然之美,以及动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4.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
重点
边读边想像话面,感受自然之美,以及动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教学
难点
边读边想像话面,感受自然之美,以及动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
方法
自学指导法、合作交流法等。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课前预习作业:
1、我搜集的资料
2、我会认的字
3、我理解的词
4、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导入:图片导入,激发学生想象---夕阳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1、自由读第一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读第二首诗,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和同桌交流体会,演一演花牛的动作。




课件出示拓展阅读内容
《春鸟》
《笋》
见附页




1.生活中处处充满惊喜与可爱,你还能想象这头小花牛会干什么有趣的事,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2.学生自由创作
3.优秀作品赏析交流,师生激励评价。








春鸟
春鸟是金嗓子的好伙伴,
每天一大早就把我从梦中唤醒。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现代诗二首》,包括《草地》和《星星》两首现代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将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感受现代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对现代诗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草地》和《星星》两首诗的内容,把握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现代诗的韵律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现代诗的自由体形式,把握其韵律美。

2. 诗歌意境的把握: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现代诗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现代诗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现代诗的欣赏方法。

板书设计1. 课题:《现代诗二首》2. 诗歌《草地》、《星星》3. 诗歌特点:自由体、韵律美、意境美4.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现代诗的特点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草地》和《星星》两首诗。

2. 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为两首诗配上插图。

3. 搜集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与同学分享,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课后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现代诗产生兴趣?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3.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给予及时反馈?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提高诗歌欣赏能力,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正确理解“归巢、芦苇”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几句关于秋天的诗句呢?2.出示关于秋天的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夜书所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4.板书课题:3、现代诗二首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cháo wěi luó mián bà zhàn巢苇罗眠霸占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4)图片认读生字归巢芦苇(5)古文识字罗,甲骨文(网,捕鸟的罩具)(隹,鸟雀),表示小鸟被罩在网罩里。

造字本义:动词,用网罩捕鸟。

占,甲骨文(骨块)(卜,魔杖,降神道具)(口,巫师的解说),表示用兽骨刻录巫师的解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 现代诗二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 现代诗二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 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现代诗二首》。

所选诗歌为《登鹳雀楼》和《夜宿山寺》。

这两首诗歌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通过学习,学生们将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登鹳雀楼》和《夜宿山寺》的字词、句式、意象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的理解:学生需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

2. 诗歌主题的把握:学生需要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投影仪、白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典诗词,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登鹳雀楼》和《夜宿山寺》的作者、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3.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主题和情感。

4. 诗歌鉴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1. 《现代诗二首》2. 诗歌《登鹳雀楼》、《夜宿山寺》3. 诗歌作者:王之涣、杜甫4. 诗歌意象:高山、流水、星空、寂静5. 诗歌主题:登高望远、人生哲理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并背诵《登鹳雀楼》和《夜宿山寺》,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现代诗二首》,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

同时,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主题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 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 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 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现代诗二首》。

所选两首诗分别为《寻隐者不遇》和《泊船瓜洲》。

通过这两首诗歌的教学,学生将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学习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通过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情感。

2. 鉴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性。

3. 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进行情感共鸣。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投影或打印材料。

2. 录音机及诗歌朗诵录音。

3.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用于诗歌配画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诗歌朗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标注生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韵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5. 诗歌朗诵:选取学生代表进行诗歌朗诵,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6. 诗歌配画:鼓励学生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创意绘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7. 总结反馈: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诵和绘画作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现代诗歌的艺术价值。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诗歌的主题,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和图表,展现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例如,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要素清晰地展现出来。

统编四上课文3《现代诗二首》教学叙事

统编四上课文3《现代诗二首》教学叙事

统编四上课文3《现代诗二首》教学叙事一、教材分析统编四上第3课《现代诗二首》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编者在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中这样写道:“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在编者看来,对于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主要有二:第一,通过朗读感知文本,由于诗歌篇幅不长、意蕴却很悠长,因而需要反复朗读体会。

第二,在“聚焦景物——想象画面”的过程中,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这一阅读要素。

由此,一条“朗读全诗——聚焦景物——想象画面”的教学主线便摆在我们眼前了。

然而,如何让从“聚焦景物”到“想象画面”的教学,不止于在圈出景物的基础上“简单谈谈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我在朱老师教案中的一个关键词——动静结合——的启发下,想到了解法:首先,结合苏轼对王维诗“诗中有画”的评论,我们可以抛出“好诗当如图画,画中必有景物”的观点,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景物。

接着,不论古诗,还是现代诗,都很注重对于字句的推敲,即“诗重炼字”,以此让诗中文字不仅具有画面感,且让画面“具有生命力”。

于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诗中特别的用字或用词,如《秋晚的江上》中的“驮”“翻”“掉”“妆”,《花牛歌》中的“压扁”“霸占”“甩”“偷渡”,读懂课文中这两首现代诗中所描绘的一幅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如此,我们便将为对诗中画面的想象提供了想象的“支架”——关键字词。

最后,组织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诗中的动静变化的画面感。

综上,以一条“诗中有画——画中有景——诗重炼字——动静结合”的教学路径,我们便能够将学生从“聚焦景物”到“想象画面”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

这样的教学,与朱老师常说的“教有过程,学有经历”,庶几近之。

二、教学叙事这一课的教学,总体而言,是以先整体,再局部,再回到整体的展开的。

(一)诗中有画——初读诗歌,感受画面开课伊始,我直接揭示课题,点明课文由两首现代诗组合而成。

接着,以苏轼论王维诗“诗中有画”向学生抛出“好诗如画”的观点。

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堂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和朗读《陋室铭》和《春晓》这两首现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现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能够用联想的思维发散诗歌内容,增强诗歌的理解和领会。

1.2 教学重难点•《陋室铭》和《春晓》的抒情意境的体味和理解。

•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形式性。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发散诗歌内容,增强理解深度。

二、教学准备2.1 教材准备•课本《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教师准备好《陋室铭》和《春晓》的诗歌内容及相关解读资料。

2.2 教具准备•大屏幕或投影仪•音响设备•课堂板书和粉笔/白板笔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一段与《陋室铭》和《春晓》相关的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和期待。

3.2 学习习作《陋室铭》1.教师朗读《陋室铭》,带领学生一起听读,并解释生僻词语。

2.学生分组讨论《陋室铭》的意境体会和形式特点,然后展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陋室铭》的内容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3.3 学习习作《春晓》1.教师朗读《春晓》,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2.学生分组讨论《春晓》的象征意义和对自然的感受,展示自己的思考。

3.引导学生用联想的方式描述《春晓》的画面和情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4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两首现代诗歌的意境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

2.学生自主发散诗歌内容,以小组形式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联想。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朗读诗歌,展示自己的朗诵功底。

四、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描述诗歌的意境及自己的感受,写出一篇感想,并课上朗读。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增加了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对诗歌的审美情感也得到了培养。

同时,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统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堂教学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简介本节课主要围绕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的《现代诗二首》展开教学。

本单元选取了两首充满现代感的诗歌,分别是《鲁迅的城市》和《城里的月光》。

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掌握《鲁迅的城市》和《城里的月光》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3.能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能够用恰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2.能够运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能够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彼此对诗歌的不同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审美情感;2.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3.让学生通过诗歌感悟人生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鲁迅的城市》、《城里的月光》的复印件;2.课件ppt,包含诗歌的图片和关键词;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录音;4.小组讨论指导问题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幅城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的联想和情感;2.提问:“你们对现代诗有什么了解?现代诗跟我们熟悉的古诗有什么不同之处?”二、学习课文(15分钟)1.分段朗读《鲁迅的城市》,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2.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3.分组讨论:“鲁迅的城市”中城市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有哪些?你对城市的理解又是怎样的?三、识记与理解(20分钟)1.学生自读《城里的月光》,尝试理解诗歌的意境;2.教师解释诗句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3.学生对《城里的月光》的诗人所描绘的月光场景有什么感受?四、表达与创新(20分钟)1.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探讨《鲁迅的城市》和《城里的月光》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学生选取一首诗进行朗读,并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学生自由交流,探讨现代诗歌的魅力和表现形式;2.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现代社会中的城市风貌与个人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现代诗二首文本分析:本课选编了两首现代诗,它们均寄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

《秋晚的江上》锁定秋天黄昏时的江面这一特定地点,描写了归巢的鸟儿在斜阳的烘托下行动的情景,同时附带展现了江边的芦苇在斜阳的映照下颜色的变化。

从诗人的描绘中,我们欣赏到了秋天黄昏江上的美丽画面,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小诗语言简洁,句式活泼,注重了情与景的契合,真正达到了诗画结合、情景交融的境界。

《花牛歌》则以花牛的活动为中心,精心选取了四个场景,写出了花牛不同的行动、态势。

通过作者生动、活泼的描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用词虽简单却不失韵味,形式上一唱三叹,非常适合朗诵。

现代诗的教学,在小学阶段,首先要注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准节奏、停顿,把握好轻重缓急,从而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其次要使学生学会品味诗歌语言,通过揣摩形象,感知意味丰厚、韵味独特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

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

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 浙江绍兴人。

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 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 áo 芦苇w ěi 剪秋罗lu ó 眠mi án 霸b à占zh àn(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艹:苇(芦苇) 草(野草) 茵(绿茵) 获(收获)目:眠(睡眠) 眼(眼睛) 睹(目睹) 睦(和睦)◆量词归类:一穗剪秋罗 一丛灌木 一片草地 一株高树 一眼清泉(3)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不要写错别字。

◆易错提示:[巢]上边是三个,不要少写。

[罗]上边是“罒”,不要写成“四”。

[占]下边是“口”,不要写成“日”。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

《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

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

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

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

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

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

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

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装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滴溜溜白茫茫香喷喷金灿灿亮晶晶水汪汪黑压压沉甸甸红彤彤火辣辣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

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

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

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

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

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

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

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

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妙的自然图画。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领略一番。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B.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

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

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

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

情景十分动人。

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

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

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

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

“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

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

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此处的视角已经由“江上”转换到了“江边”。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

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

/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理一理:花牛都做了哪些事?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每小节的关键字进行归纳,即“坐”“睡觉”“走”“做梦”。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