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清中叶的经济与⽂化教学设计第15课明⾄清中叶的经济与⽂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新教材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临的挑战》中的最后⼀课。
在教材中,它位于中国古代史的结尾,具有总结中国⼏千年古代历史和开启近代史的重要作⽤。
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临的危机。
本学习内容的要点有两个:⼀是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包括经济和⽂化领域;⼆是认识变化和危机相伴相⽣。
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以运⽤地图资源和⽂献资料来认知,对于明清时期社会的变化与危机相伴相⽣与上⼀课内容密切相关,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性。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内容是学⽣在⾼中中国古代史学习的最后⼀课,需要做好古代史的“收官之战”,同时为开启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学习内容庞杂,对学⽣⽽⾔具有⼀定的学习难度,但是明清时期经济与⽂化的相关史实学⽣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定的知识储备,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运⽤丰富多彩的史料,多样化的形式也能帮助学⽣初步感知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素养。
三、教学⽬标1、知识与能⼒:通过⽟⽶、⽢薯推⼴种植图和明清⼈⼝统计表等史料,能够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化领域的重要变化,培养史料获取的多元化途径意识。
2、过程与⽅法:分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化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逐步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上⼀课所学知识和世界环境,体会明清时期经济与⽂化的变化中蕴含着危机,培养学⽣懂得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难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与思想⽂化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教学流程【新课导⼊】《⽔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部⽤古⽩话⽂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说,讲述了108位梁⼭英雄反抗压迫的故事。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明清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局限,理解政治体制、经经济基础与思想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明清社会发展状态落后于世界的局面,使学生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培养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文献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分析思想领域的新变化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明末清初新思想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科技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教学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头绪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通过预习新课,完成学案。
2.教师准备:课件、学案、习题。
3.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的状况: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浮金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这段材料记载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这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地理上的大发现,不仅对当时的西方国家影响深远,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新航路开辟对我国经济又哪些具体的影响呢?[学生回答]略。
[讲] 新航路的开辟后,东西方贸易扩大,经济交流内容增多,在明朝后期,一些产自美洲的新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其中的代表有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立意明清时期随着棉花的推广种植,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引发了中国“棉花革命”,然而在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失败了,并没有引发社会变革。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三课,主要囊括了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化,同时暗含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为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明清的经济与文化,但是对此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对于思想领域的变化缺乏认识,对经济文化繁荣背后的危机缺乏理解。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时期经济的新变化与思想文化新变化之间的联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2.史料实证:通过图片、文字史料相结合认识明清时期经济上出现的新变化,初步培养图文互证的历史意识。
3.家国情怀:通过中西对比,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落后,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往往与危机并存,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二)教学难点明清社会所面临的危机,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图片、文字史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对比法板书设计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一、识明清棉花革命的社会表现1.明清经济之变2.明清思想之变二、探“明清棉花革命”失败的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呈现棉花图片,讲述棉花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入最近时事热点新疆棉事件,提出问题棉花是中国本地作物吗?结合世界地图讲述棉花传入中国路径图,介绍学者“棉花革命”的观点从而引入本课。
说出棉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用学生熟知的棉花以及新疆棉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新疆棉转入介绍棉花的传入路径以及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棉花在明清时期的重要性,提出“棉花革命”,紧扣本课教学立意,从而导入本课。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能够分析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与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之间的联系。
4.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如通过比较不同朝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探讨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问题,如“明朝农业的发展”、“清朝商业的繁荣”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认识不足,难以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与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发展特点,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情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短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氛围。
2.利用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展示明朝至清朝中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以及文学、艺术、科学发展的地域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如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并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3.组织小组成果展示,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内容】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通过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
【教学立意】以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施润泽滩阙遇友》的小说故事串联本课主线,从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理解明清时期社会展现出的生机与危机。
而在明清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个新因素和旧因素交织的多元结构。
新因素表现为明清社会的生机,旧因素表现为明清社会的危机。
在这一结构中,传统因素仍占据主流,这使得中国在这一时期未曾实现社会转型。
【设计理念】本课以冯梦龙笔下的底层小人物观察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文化新现象:以史料分析为教学手段;以启发思考为引领目标;以学科素养为教学宗旨。
通过讨论探究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教材分析】“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对应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上承第一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下启《两次鸦片战争》。
教材呈现了宋代前后商业、城市的变化现象,但未深度分析。
因此本课基于教材内容,结合高考导向,重新整合相关内容,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体会明清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局限。
【学情分析】《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中有所涉及。
通过初中学习,学生对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新现象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探究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照顾学情,在内容中穿插历史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进行深度训练。
【学习目标】※本节课重点完成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1.唯物史观:认识一定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一定反映,通过这一规律分析明清时期社会变迁的原因。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概况。
2. 掌握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3. 理解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1.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2.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发展及其与经济的互动。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图片或文物,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介绍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政策,包括农业政策、商业政策等,然后分析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接着介绍明至清中叶的文化发展,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然后分析文化发展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3.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就本课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回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概况,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理解。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
1.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概况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经济与文化相互关系的理解程度。
3. 评价标准:答案要符合史实,观点要客观公正,论述要清晰明了。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__玉米__、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多种经营的发展:__江南__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易错点拨 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受到冲击,但不能据此说明中国的农业发展衰落。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的__丝织__、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工场,使用自由__雇佣劳动__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特别说明 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其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雇佣关系。
(3)商业①货币变化:美洲等地的__白银__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商帮: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__徽商__和晋商。
③工商业市镇:以__经济功能__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经济发展的局限(1)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_小农经济__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__转型__。
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1)兴起:明朝中期,__王守仁__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__致良知__”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2)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__天理__”,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__叛逆__色彩。
微点拓展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王守仁的心学倡导“致良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在此基础上,李贽提出“童心说”强调绝假纯真,主张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本心”,从而反对当时程朱理学的“假道学”思想,追求思想的解放和平等。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5课教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难点1.明清时期经济中的新现象及出现的原因。
2.明清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农业的发展(1)背景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2)表现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问题思考材料阅读《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思考据图指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状况:新型农作物广泛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刺激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进步(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①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表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③发展: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深化理解古代手工业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3)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
(4)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5)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商品经济繁荣(1)白银成为主要货币自明朝中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商帮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问题思考材料思考据图指出晋商经商路线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提示特点:遍布国内,走出国门。
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深入研究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特点。
3.组织小组汇报、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4.通过对明清时期文化艺术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展示图片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氛围。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特点尚不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这一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他们直观地了解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伟大成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良好态度,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说课稿
5.评价激励: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情境教学。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
2.应对措施:针对学生理解不深入的问题,我将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针对学习兴趣不足,我将尝试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等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时间安排上,我会尽量精讲精练,确保教学效果。
3.评估教学效果:课后,我将通过作业、课堂表现、学生反馈等途径评估教学效果。
4.反思与改进:(1)针对学生掌握不扎实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2)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自我反思,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3.确保清晰简洁:在板书设计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几点:(1)关键词突出,使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2)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描述;(3)逻辑清晰,体现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教学反思
1.预见问题与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成就之间的联系理解不深入,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此外,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平衡讲解与互动也是一个挑战。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小组讨论报告、历史人物扮演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课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讨论、答疑,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价值。
2.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a.科举制度:讲解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如八股文、乡试、会试等,分析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b.儒家学说:介绍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以及儒家学说在政治、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应用。
c.科学技术:讲解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以及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3.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b.新课讲解: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注重史论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c.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d.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科举制度:介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如八股文、乡试、会试等,以及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2.儒家学说:分析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以及儒家学说在政治、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应用。
3.科学技术:了解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以及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二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内容
(一)明至清中叶的经济
1.农业发展:介绍明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稻、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引进与推广,以及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某一历史现象或成就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分析、评价能力;
(5)总结反馈:教师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讨力和历史素养。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整理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形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学习笔记。
2.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道,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了解明朝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掌握明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点;了解清朝的建立,掌握清朝初期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掌握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成就。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的概括、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解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讨论、表达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物、图片、文献等,让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明至清中叶农耕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科技文化的辉煌。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此外,本节课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为我国未来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讲授新知
1.明至清中叶农耕经济的发展
a.介绍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特点,如种植业的区域化、专业化。
b.讲解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
c.分析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如政策支持、人口增长等。
2.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a.介绍手工业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如棉纺织业、瓷器制作等。
1.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情境式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氛围。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问题导向,培养思辨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分析、判断和推理。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
(2)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关注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4.分析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3.史料分析: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解读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证意识。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案例的讲述,激发学生对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兴趣。
2.突破难点:针对学生容易混淆和误解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剖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朝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特点,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
难点:分析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影响。
2.重点:掌握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理解明清时期文化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明清时期科技成就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3.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具体的经济特点、科技成就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线性思维,难以从多角度、深层次去思考问题。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明清时期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此外,教师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问题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相关话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b.结合实例,阐述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局限性,探讨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c.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
a.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认识。
b.设计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梳理明清时期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脉络,绘制一张思维导图,要求内容全面、结构清晰。
2.选择一位明清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如曹雪芹、郑和等,结合其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要求史实准确、观点鲜明。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繁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吗?在明朝时期,我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文明魅力。那么,你们知道在明清时期,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还有哪些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针对教学难点的处理,采取以下措施:
a.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状况。
b.结合实例,深入剖析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等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作用。
c.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明清政策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影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系统地介绍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首先,讲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强调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繁荣。同时,介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接着,分析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介绍科举制度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成就。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现象对后世的影响。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经济方面的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案例分析等,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讲解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时,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完成任务。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某一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特点,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案例背景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的内容。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情况。通过学习这一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
在教学案例中,我以一位名叫张明的特级教师为例,展示了一位优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张明老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背后的内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思考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张明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时,张明老师提出了以下问题:“明朝至清朝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是否存在矛盾和问题?为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描述明朝至清朝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2.分析明朝至清朝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及意义。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同时,教师还应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成就。
2.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如资本主义萌芽、市场经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等,并能分析其影响。
3.掌握明清时期文化、科技领域的重要人物、著作及成就,如李时中、吴承恩、曹雪芹、吴敬梓、徐霞客、宋应星等。
3.明清时期文化、科技领域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4.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运用,以及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重难点,以下是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地展示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例如,通过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如:
a.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b.请列举明清时期的几位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c.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与方法,鼓励他们在历史学习中不断进步。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同时,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学会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4.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小明的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通过展示明清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本节课的思考。
3.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明清时期我国经济有哪些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有哪些成就?”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认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2.了解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
3.了解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领域的成就,认识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课标解读:1.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儒学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及其影响。
3.结合文学、艺术及科技领域的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发展同时反映的时代特征。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的发展(1)农业发展: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2)手工业发展: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商品经济发展: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①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②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③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④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局限(1)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3)当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中国社会仍旧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知识点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之间的联系(1)经济作物的引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3)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商业城镇兴起;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城镇的发展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心学形成(1)原因①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后,日益僵化。
②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核心理论:“致良知”。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3)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2.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1)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3)顾炎武和王夫之:顾炎武、王夫之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
[知识点拨]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思潮的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反封建民主思潮产生的根本原因。
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以及程朱理学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的民主思想很难从根本上取得突破。
三、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小说成就(1)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2)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3)清朝中期由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3.戏曲成就:明清戏曲创作也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4.舞台演出方面,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
问题探究:明清时期小说都是以反映人民渴望自由、反抗压迫、摆脱人身束缚的愿望为主题,你认为原因何在?提示:(1)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不断强化君权,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严厉的控制政策,如大兴文字狱。
(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买卖、交换的经济形式使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摆脱人身束缚的愿望不断加强。
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四、科技1.传统科技: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
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方科技: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等。
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探究点一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史料一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
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
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史料二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据史料二,“新安”、“山右”分别代表什么?说明新安、山右大贾的区别。
[信息解读](1)注意史料一中句号的分层作用,分别指出了明朝商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首先,根据史料二出处,判定时空。
由信息“[明]”可知,史料反映的是明朝商帮状况。
其次,解读关键信息。
“鱼盐”“或丝”“新安奢而山右俭”表明二者的区别。
[提示](1)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
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2)分别代表:徽商和晋商。
区别:晋商资本大于徽商;晋商经营盐业、丝织、贩运、储存粮食,徽商经营鱼盐;徽商奢靡,晋商节俭。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
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
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
(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
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典例1】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
这说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审题指导]①定时空:本题考查商品经济发展对知识结构的影响。
②抓关键:材料的关键信息为“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
③析选项:探究点二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史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史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反对迷信孔子的思想,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2)史料二中黄宗羲提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这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信息解读](1)解读史料一时要注意史料的出处。
史料一反映了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史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注意史料二的出处及史料中“古”“今”的变化。
[提示](1)反传统、反权威。
(2)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二者不等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典例2】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往往凭借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当时中国士大夫的()A.程朱理学B.陆王心学C.经世致用D.考据学[审题指导]①定时空: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
②抓关键:题干中“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属于实用性科技知识。
③析选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传教士向中国的学者介绍西方科学知识,这符合经世致用者提倡的“实学”,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之学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因此C 选项正确。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理学范畴,强调的是心性修养和伦理纲常,不主张学习西方科学知识,A、B选项错误。
D选项错误,考据学主要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与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答案]C探究点三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史料一我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走向了成熟,是中国戏曲第一个繁荣期。
到了明代尤以传奇成就最为显著,产生了不少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成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座高峰。
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据段亚婷《浅谈明代戏剧的基本格局》等史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史料三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我国戏剧在元代走向成熟的标志。
分析明代戏剧发展的原因。
(2)史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剧种形成的原因。
(3)根据史料三分析戏曲发展的社会功能。
[信息解读](1)根据史料一中提示的两个朝代,即元代和明代,联系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
(2)史料二反映了清代戏曲种类繁多。
阅读史料二时注意抓住史料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其内容,“昆腔”与“京腔”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形成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