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汉武帝与秦始皇的比较: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统治 皇帝之下设丞相、太
措施 政治 尉、御史大夫;推行郡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的不 县制
同点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民族 以战为主:修长城抵御 有战有和:派卫青、霍去病北击
关系 匈奴、南征百越
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行全国
交流与发展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
圆圆形形方方孔孔半两半钱两作钱为标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
巩固
经济 准货币(教材最新表述:
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统一货币),在全国流
措施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一的
通;统一度度量量衡衡制度
措施
统 一 车 辆 和 道 路 的 宽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
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阶段特征】 中国
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1)政治: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得到巩固(皇帝制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等) (2)经济: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 发展 (3)思想文化: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 扁鹊 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
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黄帝 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 内经》 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作者 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司马马迁迁 历史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3.具体内容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2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特别提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2.地方割据: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3.监察:①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②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要点透析一、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②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③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2影响①积极: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②消极方面:君主集权专制体制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②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体制;2.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1.2014·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2014·重庆高考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3.2014·新课标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4.2013北京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5.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6.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7.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8.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9.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102013天津高考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经济一、重农抑商:1.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购买土地穿丝绸,收取重税2.汉武帝: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二、水利工程及工具:1.二牛抬杠式犁耕;耧车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2.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修造的目的在于征服岭南的战争需要;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三、手工业1. 西汉煤作燃料冶铁2.东汉水排——鼓风冶铁3.东汉烧出青瓷四、城市繁荣1.城市中设专门贸易区2.市坊分开,受政府严格控制3.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职能不明显学以致用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3.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4.2014·天津文综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5.2011·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8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7.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8.2013广东13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9.2013山东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10.19分2014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指出材料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文化一、秦朝:法家思想是统治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二、汉代:汉初黄老之学1.原因:1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和兵役,减轻刑罚2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 内容:1治身养生2治国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 原因:1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发挥,使其更加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2. 新儒学理论:1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大一统3.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4.影响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2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特别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其自身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的,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四、科技1.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被称为“蔡侯纸”;2.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 地动仪3.数学: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4.医学: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治疗的基础2东汉华佗:麻沸散、五禽戏五、文艺1.汉赋:司马相如2.书法:秦篆汉隶3.绘画:汉代的帛画盛行,代表:长沙马王堆中的帛画、砖画、石画考点透析1.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哲学;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统一是政治一统的根基;2.董仲舒新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的关系:1继承:仁、礼、德、民本思想2发展: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大一统学以致用1.2011年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2.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3.2013福建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4.2013重庆1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5.2013重庆3题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6.7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8.2014·北京卷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2.2014·海南卷“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9.2012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中国秦汉时期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发展

中国秦汉时期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发展

中国秦汉时期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发展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个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名人、文化作品和思想,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以极高的政治手段,规范了中国的文字,长度等,并消灭了七国,实现了中央集权,统一了中国。

汉朝则是在秦朝之后出现的一个王朝。

汉朝将中央集权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并推进了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二、秦汉时期的思想和文化在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文化作品。

这些作品和思想流派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也对中国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个体责任、仁爱、正义、敬畏等,这些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同样在秦汉时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人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讨论。

许多机智的观点和思想被提出,影响到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3. 佛教思想佛教思想在秦汉时期也在中国流行开来。

佛教思想强调人类的禅定、慈悲、自我检讨、中庸等等。

佛教思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

4. 文化作品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创作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很多重要的文化作品被创造了出来,例如《管子》、《韩非子》、《离骚》、《诗经》等等。

5. 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方面,秦汉时期也有许多杰出的科技成果。

例如造纸术、指南针、火枪、桥梁技术等。

这些技术成果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总结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在思想和文化方面都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作品和思想流派,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秦汉时期

中国的秦汉时期

中国的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秦汉时期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一、政治变革秦汉时期是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时期。

在秦朝建立之前,中国的政权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世袭制度并不稳定。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并废除藩属制度。

这种制度奠定了后来封建社会的基础,使中国的政权逐渐稳定。

汉朝时期,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且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

刘邦采取了仁政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同时,他还实行了裁决狱讼、赦免刑罚等一系列的政策,深受人民的拥护。

二、经济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制度,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他还修建了万里长城、修整了运河等基础设施工程,加强了交通运输,为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汉朝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以及一系列政策的推进,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铸钱、设立市舶司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商业繁荣。

与西域、东南亚等地的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得以输出,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文化繁荣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

秦朝时,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促使了文化的统一和发展。

同时,秦始皇还大规模修建宫殿、陵墓等建筑,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汉朝时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郡国学校等教育机构,推动了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汉武帝还推崇儒家思想,提倡文治政策,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四、科技进步秦汉时期是中国科技进步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在军事方面,秦朝制造了强大的兵器,包括霸王机关车、刀剑等,在军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汉朝时期,科技进步更加迅速。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农业生产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力提高。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

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古代史—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

1、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 (1)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 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封国是朝廷的 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令”的基础上, 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 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 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8、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前期为主) 1、政治: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效组织) 民族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巩固、发展。
(例如秦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开创性、 深远)
Hale Waihona Puke 辩证认识古代中国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
☆ 高 考 加 油 站
(1)原则:山川形变—秦朝至宋朝 犬牙交错—元朝至清朝 (2)认识: 按山川形变划分行政区域有地理上的 合理性,有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和军事防 御,但容易形成地方军事割据的现象; 按犬牙交错划分行政区域可防止地方 军事割据,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和区域间 协调平衡发展,但各区域行省有可能出现 无险可守的形势。
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制度实行时间选拔方式标准局限世官制科举制西周至春秋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秦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从社会基层选用设立中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明清择优录取仕途开放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容易任人3选官用官制度军功爵制战国秦汉初军功血缘军功品行孝廉品行门第才学重武轻文2011浙江文综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 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秦汉时期的区域政治经济发展分析

秦汉时期的区域政治经济发展分析

秦汉时期的区域政治经济发展分析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和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

对于秦汉时期的区域政治和经济发展分析,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上的区域发展在秦汉时期,中国首次实现了统一和中央集权。

秦朝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采用了法家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统一。

而汉朝虽然在政治上比秦朝宽松许多,但仍然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在这种统一和集权的背景下,政治上的区域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首先,秦汉时期实行的郡县制对政治上的区域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郡县制首先在秦朝实行,到汉朝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这种制度为政治上的区域化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郡县的划分不仅方便中央政府管理,也促进了地方自治的发展。

这些郡县都有自己的行政和经济权力,可以自主地进行一些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

其次,秦汉时期的道路建设也对政治上的区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秦朝修建了大量的连结各地的道路,例如知名的秦岭大道等。

这些道路的建设大大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的交流。

汉朝时期,伏波山隧道的修建更是大规模地改善了中原地区与巴蜀地区的联系。

最后,秦汉时期的海洋贸易也促进了政治上的区域发展。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海洋贸易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了当时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

这项活动大规模地推进了内陆和海外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二、经济上的区域发展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一时期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不少的差异,这种经济上的区域发展在当时史书中也有许多反映。

首先,黄河流域成为了秦汉时期的经济中心。

黄河流域地广人多,农业生产非常发达。

秦汉时期,在这里形成了以京城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

这里的经济发展和商业活动十分活跃,成为了中国古代的现代化城市之一。

其次,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差异也十分显著。

北方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主要农业生产地,因为北方的气候条件适合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

南方则不同,南方经济以手工业和贸易业为主。

在汉朝时期,南方蚕桑业发展迅速,因此丝绸贸易成为了南方极其重要的一项经济活动。

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变革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被认为是一个政治和文化变革的时期。

在秦朝时期,中国大规模地进行了改革,从而实现了统一和一体化。

而在汉朝时期,中国社会进一步向封建制度转变,实现了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形成。

本文将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秦汉时期的变革和影响。

一、政治变革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继承了周朝皇权传统,推行君主专制,大力推崇法家思想。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改革。

秦朝的政治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方行政改革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秦朝对地方行政进行了调整,将行政区域划分为州、郡、县和乡,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并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2. 管制改革秦朝取消了封建制度,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官僚制度。

同时,秦朝还将兵役制度、度量衡、货币统一和徭役制度全国普遍实施。

3. 强制推行法家思想秦始皇强制推行法家思想,宣扬“法家独尊”,并实行了焚书坑儒,禁止百家争鸣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工程,如修建了万里长城、推广轮作制度等等,推进了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改革。

这些重大的政治变革,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的分裂状态,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和一体化。

然而,秦朝的统一并未能够持久,反而导致了新的动荡。

汉朝则进一步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形成了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在官僚制度方面,汉武帝设立了三公九卿、九卿三百石官、千石以下官等新官职,建立了各级官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配合的关系,完善了官员晋升制度。

在科举制度方面,汉朝设立了明经与举人制度,充分发挥了才子的才华,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二、文化变革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多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脉动和变化。

1. 文化多元性的消失秦朝推广法家思想,加强了统一思想的力度,废除了百家争鸣,使文化多元性的消失成为了必然。

秦汉时期的文化与道德

秦汉时期的文化与道德

秦汉时期的文化与道德秦汉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该时期对中国的文化、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也被称为是中国古代文化高峰期之一,这个时期的文化充满了创新和变革。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道德观也变得更加成熟,具有宗教色彩和思想深度。

本文将讨论秦汉时期的文化与道德。

一、秦汉文化秦始皇自统一中国之后,以其强大个人意志建立统一的文化和语言。

秦朝建立了法律、文字、货币、道路和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使各地方俱乐部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交流大大增强。

秦朝还进行了“焚书坑儒”事件,目的是摆脱异己思想,维护政治稳定,使国家更充满统一性。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基础,发扬光大,同时还吸取了周朝、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和秦朝的文化。

汉朝对于文化艺术的推崇尤为重要,不仅能够定期举行各种艺术和音乐表演,还擅长诗歌、书法、瓷器、漆器等艺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此时期的汉字形态成熟并稳定,也奠定了汉字的基础,直到现代,汉字仍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二、秦汉道德从今日的角度来看,秦汉时期的道德观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礼教和信仰。

广东发现的一些秦汉墓中所留下的壁画可以反映出这个时期的道德观,例如“不能贪赃私物”、“不能过夜不归”、不能酗酒”等。

道教和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也给了社会一些指导。

道教的宗旨是追求永生不死的神仙之路,而儒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八德,促进了个人、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和谐。

这些思想的指导,使人们觉得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家庭、社团、政治体系,都有一定的准则可循。

总之,秦汉时期的文化和道德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其文化传统依然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及其文化系统的发展。

当时的文化高峰和道德宏大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现提供了指导性的思想基础。

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标志着中国传统文明特色的形成,而且也为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时期内发生的诸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事件,对中国历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因此,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也非常重要。

一、政治特征:归纳秦汉时期的政治特征,主要表现在统一中国大地,改革制度,建立封建社会等方面。

秦始皇统一天下,使中国进入了一个统一的时代;后来汉武帝在秦朝的基础上,完善了政府制度,改革了财政制度,建立了国家官体,开展了许多文化活动,使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

二、经济特征:秦汉时期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商业发展、币制稳定、工业生产等方面。

秦汉时期,汉武帝统一了币制,又重新修缮了大道,使得国内的商业得以蓬勃发展,农业生产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工业生产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文化特征:秦汉时期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发展思想学说、普及文字文化、博采众家、发展医学等方面。

秦汉时期,政府重视学术思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经典思想,如《孟子》、《论语》、《大学》等,普及了文字文
化,博采了众家之长,并发展了医学知识,使得中国文化发展迅速。

秦汉时期历史特征

秦汉时期历史特征

秦汉时期历史特征
1、秦朝的时代特征主要有: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3)文化上: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4)思想上: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汉代的时代特征主要有
(1)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表现在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新的军事体制、实施新的财政税赋制度等。

(2)思想统治更为严酷,最典型的就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说统治中国长达几千年。

(3)封建割据势力形成,这一现象在秦朝末期初露端倪,到汉代形成规模,从此,地主势力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独特产物长期占据历史舞台。

(4)“多民族”与“大一统”形成格局,随着汉代疆域的不断扩大,大一统是必然趋势,而多民族则是少数民族屈从于汉族的。

《初中历史课件: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

《初中历史课件: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
秦汉时期是中国华夏文明的发展与传承阶段,包括了语言文字、哲学思想、 礼仪制度等方面的重要进步。
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变化
1 土地制度改革
2 对外贸易
3 铁路和水利工程
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 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 发展。
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拓 展了经济交流和文化影 响。
兴建了铁路和水利工程, 加强了交通运输和水利 建设。
秦始皇帝制的实行
集权统治
秦始皇集中了国家的权力,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修建巨大工程
兴修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等巨大工程,展示秦朝 的伟大。
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
郡县制 官员选拔 法律体系
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 推行考试选拔制度,增加选拔官员的公正性。 开创了法律体系,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承
文化教育的制度性变革
1
碑刻和纸张
推广碑刻和纸张的使用,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2
官方学校
设立官方学校,加强了对教育的统一管理。
3
历史编纂
开始编纂历史著作,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
艺术和文学的繁荣
秦汉时期是中国艺术和文学的繁荣时期,产生了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和文学 作品。
秦汉医药学和科技的进步
针灸医药
发展了针灸医药,为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铁制品生产
秦汉时期铁制品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 发展。
历史人物与事件
刘邦
出身农民,建立了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 重要的君王。
张骞
作为使者奉命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司马迁
著名的史学家,编纂了《史记》,对历史研究有重要贡献。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与考古价 值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让人们惊叹不已。这些宏伟的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艺术和 军事技术的杰作,对考古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秦汉时期的历史变化趋势

秦汉时期的历史变化趋势

秦汉时期的历史变化趋势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此时中国政权由秦朝转变为汉朝,经历了许多历史变化和趋势。

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政治变化方面,秦朝的统一带来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造成了暴政和政治腐败。

这导致了公元前209年起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的重大转变,采用了君主立宪制,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恢复国家的稳定。

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的政治局势比较平稳和强大,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

其次,经济变化方面,秦朝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和货币制度统一,为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朝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将官员的选拔与地方贡献挂钩,大大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并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也大力发展农业,鼓励开垦河湖,以增加国家的粮食产量和财源。

此外,与西域和中亚的交往加深,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再次,社会变化方面,秦汉时期实行了儒家思想的推行和对法家思想的限制,使得社会主义的思想得到普及,儒家成为后世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汉朝时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如推行土地平均制、兴修水利、发展和完善官僚制度等,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同时,汉代的科技和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化名人,如张衡、司马迁等。

最后,文化变化方面,秦代颁布的《焚书坑儒》政策导致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破坏,但秦末的乱世和汉朝的建立为文化的再传承创造了条件。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充分发扬,成为汉朝的国学和主流思想。

此外,古代文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史记》、《楚辞》等重要的文学著作。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历史变化趋势多方面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文化,这个时期都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和发展。

虽然秦朝的统一短暂而残酷,但汉朝承袭了秦朝的政治成果,取得了更长时间的统一。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以仁义为本的治国主张
陆贾从历史上王朝兴败的经验中总结出,治理国家应当以仁 义为本,即要“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 ”,“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为救治秦政积弊,解决汉初百业凋敝的现实问题,陆贾从以 仁义为本的治国方针出发,提出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德治与刑罚的关系。二是义与利的关系。三是政策与民 心的关系。




陆贾基于历史变化的认识,力主历史经验要为现实社会政治 服务,古为今用。 治国理民不能拘泥于上古圣王,而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善于 通变,“因世而权行”。 陆贾的政治思想以仁义为本,又倡导无为之治,对汉初儒学 恢复有所助益,符合汉初亟需恢复社会政治秩序的要求,适 应了汉初由乱到治的历史发展趋势,对汉初统治者的政策选 择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节

秦始皇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前259—前210 ),姓嬴名政。13岁继王位 ,22岁执掌朝政,公元前2 21年统一天下。秦始皇是中 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创立者 ,这一制度对维护多民族国家 的统一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他主持制定的官制及政 治规制等大体上为后世所继承 。不过,他“ 举措暴众,而用 刑太极”,致使强大的秦帝国 二世而亡。

三、严刑峻法的法治思想
尚武恃刑、轻罪重罚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家的治国主张之一。 秦始皇秉承这一传统,实行严刑峻法。 以秦始皇、李斯为代表的秦统治者承袭了韩非的文化专制思 想,并付诸政治实践。秦统治者以暴力方式收缴焚烧书籍、 坑杀儒生,“天下以吏为师”,将专制统治推向极致。这正 是秦始皇严刑重罚思想的典型表现,体现了秦统治者政治思 想的专制本质。


一、总结秦朝速亡教训
贾谊认为,秦统治者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随着政治形势的变 化而调整其政治指导思想。 秦统治者没有认识到攻、守之势的变化,将战争思维照搬于 政权建设过程中,“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以所以败之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指出,如果只是秦始皇施暴政,虐天下,秦朝不至于 二世而亡。继任的秦二世和子婴也不知调整政治指导思想。 明智的帝王理应“相时而立仪,度务而制事”,善于把握时 势变化而调整战略与政策。 贾谊“取与守不同术也”的认识,强调“守”天下与“取” 天下不同,要求统治者根据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 政治指导思想和政策,超越了前人秦亡于严刑酷法、滥用民 力的认识,对汉代统治者及后世多有启迪。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其特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 政治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将诸侯国联合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汉制。

2. 文化上,形成了统一的书法体系,集中了众多当时的文化创新者,
汉民族融合、汉文化大盛;汉文化开创了桥梁、通航文明新纪元。

3. 经济上,区域分工明显,各种工业和农业生产线完善,以农为主;
交通、贸易活跃,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格局。

4. 军事上,铸造了千军万马,统一了兵器制度,汉武帝多次出征西域,取得众多战果。

5. 哲学思想上,深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著名的四书五经的编纂,使汉代的思想文化影响更加深远。

秦汉历史中的文化与思想

秦汉历史中的文化与思想

秦汉历史中的文化与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秦汉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现象,其中一些现象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思想状况非常有帮助。

一、社会文化(1)匈奴的出现在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是匈奴的出现。

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在玄武门之变后成为了中国汉文化的主要威胁。

匈奴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中国的北方形成了一个威胁。

为了应对匈奴的威胁,汉朝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修建长城、开设边防等等。

(2)士族思想的崛起在秦汉时期,土地的所有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前,土地的所有权一般属于皇家或贵族,而在秦汉时期,大量的土地被分配给普通百姓,这些人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新贵族。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都对于墨家、道家等著名的思想家进行了学习,开始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潮流,这种潮流被称为士族思想。

士族思想强调的是人的自尊、个人价值和对他人的关心,并注重人性的发展。

(3)统一思想的强制在秦汉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统一思想成为了当局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思想,而其他的思想流派则被压制。

不过,在这个时期,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也开始在中国兴起。

二、文化思想(1)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当时文化思想的主流,成为了整个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将人性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联系在一起。

在儒家思想中,个人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个人的利益必须与群体利益相一致。

(2)道家思想在秦汉时期,道家思想也开始兴起。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道的实践和冥想,将真理看做是一种无形的、难于捉摸的形态。

在道家思想中,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安宁,得以脱离俗世的繁琐与纷争。

(3)法家思想在秦汉时期,法家思想也兴起了。

法家思想强调的是法律和行政手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压制,才能维持一个比较稳定和有序的社会。

(4)佛教思想在中古时期,佛教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并在秦汉时期达到了一定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秦汉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制度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民族融合也得到了加强。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阐述秦汉时期的发展。

一、政治制度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秦朝的独尊皇权制度,使得中国的官制、法制和地方行政管理都得到了非常完善的发展,但是也给人民带来了很多的苦难。

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开创了“以德治国”的制度,并且推行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科举制度和礼乐制度,使得政治制度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同时,汉朝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采取开疆拓土的政策,不断征服和发展,使得边疆地区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经济制度秦汉时期,经济制度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秦朝时期,推行“均田制”加强了土地的所有权,使得农民在土地所有权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也加强了内部经济联系,推行以贸易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在汉朝时期,推行土地兼并制度也进一步保证了土地的完整性。

另外,在汉朝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给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政府的及时救灾和发展新的农业技术,使得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三、民族融合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民族融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政治方面,汉朝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保证了不同民族地区的稳定性,同时也推行了汉化政策,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

在经济方面,贸易和农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在文化方面,汉朝推行的儒家思想和礼乐制度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开始发生交融和融合。

总之,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得到了加强。

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暴政而亡,为后世王朝提供了治国教训。 秦始皇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严刑酷法。 2)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3)大兴土木,苦役百姓:修阿房宫、修骊山陵 墓、修长城、伐南越,戍边疆等。
总 结
秦 朝 中 具体内容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形 成 作用影响
影响 积极影响 形成背景 秦的统一 皇帝制度 ①确立皇帝称号; ②皇位世袭;③皇帝独尊;④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郡高于县,郡守、县令(县长)
辽东
全长一万多公里
临洮
2).初步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 基本疆域 a南征百越,设立桂林、南海、象郡。 b北击匈奴,内地移民戍守垦荒,修筑万里长 城抵御匈奴。 c打通西南夷(云、贵、川),设臵行政机构, 促进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 3).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 ,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加强南北交通)
结果
“七国之乱”证明封国制削 弱了中央集权,也不利于 “家天下‘。此后历代王朝 吸取汉初教训,基本没有实 行
相同
都继承了夏商周奴隶制”天下为家’的传统; 出发点均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2.选官制度
(1)奴隶社会:世官制 (2)战国、秦:军功授爵制 (3)汉代: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
孝、廉一人,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自 下而上)。 此外,还有征辟制。 征(皇帝特征某人为官)辟(长官自行 征用士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2、两汉时期手工业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发展表现: A纺织业:丝绸品种多;新疆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 业 ;羊毛成为纺织原料。 B冶铸业: 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发明了淬火技术; 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制漆业快速发展 青铜器使用鎏金、鎏银、镶嵌等装饰工艺; C制瓷业:东汉时出现青瓷。 D造船业:技术成熟,发明了橹、舵和帆;使用锚;舰船 类型多样。 E煮盐业: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山东食海盐、山西 食盐卤”,四川吃井盐。( 以前是工商食官)
性质 瓦解
奴隶社会的分封制 社会经济基础的 变化---井田制瓦 解而导致
封建社会的分封制
是统治者主动废除,西汉社 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 有制自始至终都未发生变化。
秦朝郡县制
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
目的
巩固统一
郡县制是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基 础,此后为历代 王朝所沿用。
分封同姓王,确保刘姓王朝的统治
二)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发展 1)原因:①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②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漕渠、六辅渠、白渠 2)农业生产中心:关中及山东、四川 3)表现:①铁犁牛耕广泛推行: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西 汉赵过发明耧车 ②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东汉出现双季稻, 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③农书《汜胜之书》:我国现存最早农书,论述农作 物的栽培,探索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 四民月令》: 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介绍农业生产 技术。 ④二十四节气的完全确立,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消极影响
二、汉

西汉 (前202年—公元8年) 长安 王莽新朝 公元8年—公元23年
更始帝刘玄23—25年
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 年)洛阳
长 安
一)汉的政治制度 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 演变: 中央:三公九卿的变化及影响 三公九卿 “内朝”即中朝、“外朝” 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出现“王国问题”, 七国之乱 景帝削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统一文字、车轨;
(4)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
(5)大规模移民等等。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细密、严苛。
统一度(长度)、量(体积)、衡(重量)
统一货币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圆形方孔钱
统一文字:
以秦国的小篆为统一文字,后又出现了更为
简便的隶书








二)秦朝经济发展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按地域划分 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 中央政府下的地方行政机 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 强和国家统一。
与中央关系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 共同点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用
措施:(1)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
第二讲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时代特征: 政治方面: 1 )长期的统一,较为稳定。 2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发展 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经济方面: 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上游(四川) 思想方面:加强思想控制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诸侯势力强大 “两制”渐渐 崩坏
皇帝制度的确立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诏”,印称“玺”。 “制”或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 中的另一体现。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 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春秋)
诸侯割据混战
封 建 经 济 的 发 展
秦商鞅变 法成效最 大
(战国)
各国掀起 自上而下 变法运动
秦的统一
2、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秦王嬴政
想一想:秦国能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条件有哪些?
一、秦朝统一的条件
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 经过多年的战争,人民渴望统一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强大;
皇帝 (牵制) 御史 大夫 丞 (统率) 相 直 接 控 制 太 尉
(虚设)
(统率)
诸卿
三公九卿制
秦代三公九卿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 的特点 制度的特色
三权分立
相互配合
互相牵制 不得世袭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 心的中央行政制度。 第二,充分体现“家天 下”的特点。
皇帝
中央机构 郡 县
职责?
●郡县制的推行
一)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1条件: A政治:秦朝的统一、地主阶级的需要 B经济:封建自然经济需要强有力政权的维护。 C思想:法家理论。 D制度:对商鞅变法的继承和发展
2.内涵
君主专制
决策方式
即君主个人的专断独裁,控制一切 军政大权。
中央集权
地方管理方式 中央控制地方的军政财权,地方接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为: 丞相:为百官之首,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处理全 国政事 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御史大夫: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 章, 监察文武百官。 九卿: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受中央的管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
君权
地方
中 央 集 权 君 主 专 制
相权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②建立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③建立地方机构: 废分封,置郡县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局部统一 各民族初步融合 秦朝正确的统一策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意 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候 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 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 供了有利条件。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返回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 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从大汉国来说,郡国是 相互独立的,互不统属,从诸侯国(辖区有郡的)内部 来说郡就属于国了 景帝三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国逐渐被削,诸 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格,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 汉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遂行郡(国)县两级制,与秦代的 单一郡县制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朝代 汉朝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魏晋南 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评定 授官
考试
规律:①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 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 科学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 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1)皇帝制度的评价
评价:它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它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发展及反抗 外来侵略方面 是起过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造成了极端腐朽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 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桎枯了封建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又对社会文化发展起着极大的阻碍 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