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浙江专用苏教版选修4课件:2.3化学平衡的移动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移动课件(二)20张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复习: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原因分析:
1、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 对当反增应大N压2(强g)时+3会H使2(g)⇌C2(NCN22H()N3HC(g33())H,2)平<衡K 常数平衡K正 c向(Nc22移()NcH动3(3H) 2)
对反应N2O42NO2,平衡常数
当增大压强时会使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 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 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例2、某一可逆反应,A+B C,在一定 条件下达平衡,C的含量与时间,温度关系如 图所示,则: (1):T1__>_T2
(2):正反应为__放_热反应
C%
T2
T1
t1
t2
t
【例3】下列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平衡是否移 动?若移动,向哪个方向移动?
(1)2NO(g)+O2(g)2NO2(g) (2)H2O(g)+CO(g)CO2(g)+H2(g) (3)H2O(g)+C(s)CO(g)+H2(g) (4)CaCO3(s)CaO(s)+CO2(g) (5)H2S(g)H2(g)+S(s) (6)HCl+NH3.H2ONH4Cl+H2O
正向 不移动 逆向 逆向 不移动 不移动
向体积缩小移动 使压强减小 向体积增大移动 使压强增大
温 升高温度 度
降低温度
向吸热方向移动 使温度降低 向放热方向移动 使温度升高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 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减弱”的双重含义
定性角度:平衡移动的方向为减弱外界改变的方向。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2.3.2化学平衡的移动 (共21张PPT)
早在1888年,法国 科学家勒夏特列就发现 了这其中的规律,并总 结出著名的勒夏特列原 理,也叫化学平衡移动 原理。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 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N2 (g) + 3H2(g)
2NH3 (g)
2NO2 (g)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N2 (g) + 3H2(g)
2NH3 (g)
1、缩小体积,增大压强
K? Qc? 平衡向?移动
V正’? V逆’? V正’和 V逆’大小关系?
V正’
V逆’
一、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N2 (g) + 3H2(g)
2NH3 (g)
2、扩大体积,减小压强
K? Qc? 平衡向?移动
V正’? V逆’? V正’和 V逆’大小关系?
V逆’
V正’
一、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NO2 (g)
N2O4 (g)
1、减小体积,增大压强 2、增大体积,减小压强
V正’
V逆’
V逆’
V正’
N2+O2 (g)
2NO (g)
1、减小体积,增大压强 2、增大体积,减小压强
V逆’V正’
V正’ V逆’
小结: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N2O4 (g)
N2+O2 (g)
2NO (g)
Cl2+H2O H++Cl-+ HClO
在氯水中加入
①HCl(g)
② AgNO3(s) ③ NaCl(s)
④ NaHCO3(s) ⑤ NaOH(s)
化学平衡的移动-苏教版选修四精品PPT教学课件
• ① 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
B
• ② 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
• ③ 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 ④ 反应物浓度一定降低
• ⑤ 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
• ⑥ 使用了合适的催化剂
• A ① ② (B) ② ⑤ (C) ③ ⑤ (D) ④ ⑥
V(mol.L-1S-1) V‘正 V”正 = V”逆
V正
V正= V逆
V’逆
V逆
0
t1
2020年10月2日
t2
t(s) 10
注意:
△
1.例: I2 + H2
2HI
增大体系的压强,平衡不移动, 但浓度增大,颜色加深,速率加快!
2.充入”惰性气体”
V(molL-1S-1) V正= V逆
a 恒压 当成”减压” b 恒容 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
V’逆 V”正 = V”逆
V正
V正= V逆 V‘正
V逆
0 2020年10月2日
t1
t2
t(s)16
四、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催化剂பைடு நூலகம்可逆反应的影响: 同等程度改变化学
反应速率,V’正= V’逆,只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 需要的时间,而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V(molL-1S-1)
V’正= V’逆
V正= V逆
化学平衡的移动
2020年10月2日
1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1. 概念: 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 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 移动的原因: 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旧平衡 条件改变 v正≠v逆 一段时间后 新平衡
3. 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正>V逆 ,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浙江省东阳中学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2.3 化学平衡的移动(共23张PPT)
具 体
条件的改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 减小反应物浓度 增大体系压强 减小体系压强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改变一个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正反应方向移 逆反应方向移 体积缩小方移 体积扩大方移 向吸热方向移 向放热方向移
新平衡建立时 反应物浓度减小 反应物浓度增大 体系压强减小 体系压强增大 体系温度减小 体系温度增大
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C.物质B的转化率减小了
D.物质C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B.加催化剂同时增大压强
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降低温度同时增大压强
4.可逆反应2X+Y2
Z(g)(正反应为放热反
应)达到平衡。升高温度后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 质量将下降,则下列情况正确的是( C D ) A.X和Y可能都是固体 B.X和Y一定都是气体
C.X和Y可能都是气体
D.X和Y至少有一种为气体
图解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V ′ V正 ′ V逆 t V ′ V正 ′ V逆 t
V
′ V逆 ′ V正 t
V
′ V逆 ′ V正 t
动动手和脑
在1L密闭容器中, 进行下列反应:
X( g) + 3 Y( g) 叙述正确的是( C )
2 Z(g)
达到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只增加X的量,下列
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C%
反应未达到平衡,V正>V逆
A · ·B
T0
T
7、(2004年广东18)右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 X(g)+Y(g) Z(g)+M(g)+N(s)进行过程中X 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 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 是( CD ) A.升高温度 B.加大X的投入量 C.加催化剂
高二化学苏教版选修4课件:2.3 化学平衡的移动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预习交流1 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提示: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来 实现的。 ①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时,正反应占优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 动。 ②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时,逆反应占优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 动。 ③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都发生变化,但v(正)、v(逆)仍保持相等,化 学平衡就没有发生移动。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2)压强:通过改变容器体积的方法增大压强,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同 时增大。分析体系压强的改变对物质浓度的影响,我们会发现:对于可逆反应aA(g)
bB(g)来说,当a>b,即正反应方向是气体分子数目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 平衡正向移动;当a=b,即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的反应,改变反应体系的压强, 平衡不发生移动;当a<b,即正反应方向是气体分子数目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 逆向移动。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预习交流2 外界条件对v(正)与v(逆)有何影响? 提示:增大浓度、增大压强、升高温度、加入正催化剂,都能使v(正)与v(逆)增 大;减小浓度、减小压强、降低温度、加入负催化剂,都能使v(正)与v(逆)减小。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三、勒夏特列原理 影响 1.原理 减弱 改变 ________ 化学平衡的一个 因素,平衡将向能够_______这 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减弱 消除 2.说明 研究对象一定是处于平衡状态
学科网
3.应用 可用于研究化学动态平衡,选 N2 高温 高压 择合理的化工工艺。如在合成 氨工业生产中,可通过向反应 器中注入过量_____,在______、 _______下进行反应,来提高合 成氨的产率。
变式训练2 对于反应:2X(g)+ Y(g) 2Z(g)在不同温度(T1和 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 物质的量n(Z)和反应时间t的关 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 是( ) A.T1<T2,p1<p2,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T1<T2,p1>p2,
解析:选C。在相同压强(p2)下,
课堂互动讲练
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以mA(g)+nB(g) pC(g) ΔH<0(m+n<p)为例)
特别提醒:化学平衡移动的实 质是因为外界条件改变时,正、 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不同而导 致v(正)≠v(逆),从而破坏了平 衡状态,使平衡发生移动,分 析时应注意条件改变的瞬间及 以后的速率变化趋势,从而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注意 以下两点: (1) 四个图象中纵横坐标的含义 及曲线的变化趋势。 (2)四个化学方程式的特点。 【解析】 由反应Ⅰ的图象可知, 温度升高,A的转化率减小,说 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ΔH<0,由反应式得:压强越大
反应Ⅲ由于没有其他限制条件 和提示,只能从两方面进行讨 论,一方面若该反应的正反应 是吸热反应,ΔH>0,则有 T2>T1的关系,若该反应的正反 应是放热反应,ΔH<0,则可推 出T2<T1,故C正确;由反应Ⅳ 的图象知,若T >T ,则该反应
苏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
学生需要掌握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包括通过改变温度 、浓度、压强等条件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此外,学生还需要 具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以便通过实验验证理论预测结果 。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 加深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教材分析与课程目标
02
01
0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掌握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
教材分析与课程目标
01
了解化学平衡移动在实际应用中 的意义;
02
培养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
知识点与技能要求
知识点
本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化学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电 离平衡、水解平衡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应用
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可以解释和预 测许多化学现象,如沉淀的生成 与溶解、气体的吸收与释放、酸 碱中和反应等。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沉淀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的 溶解速率等于其沉淀速率,形 成动态平衡。
移动因素
改变温度、浓度、压强等条件 ,可使沉淀溶解平衡发生移动 。
应用
通过控制条件,可实现难溶电 解质的分离与提纯。
溶度积常数($K_{sp}$)的意义
可用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的溶解能力大小,溶度积常数越大,溶解能 力越强。同时,溶度积常数也是难溶电解质溶解度大小的一个衡量标准。
0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4)课件:专题2 第3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H2O
- + 2CrO2 + 2H ,把重铬酸钾(K2Cr2O7)溶于水配成的稀溶液是橙色的。 4
(1)向上述溶液中加入 NaOH 溶液,溶液呈________色,因为____________。 (2)向已加入 NaOH 溶液的(1)溶液中再加入过量稀 H2SO4,则溶液呈________ 色,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原溶液中加入 Ba(NO3)2 溶液(已知 BaCrO4 为黄色沉淀),则平衡_____(填 “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溶液颜色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认知升华]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
化学平衡 体系浓 度改变 平衡移 动方向
增大反应 物浓度 正向移动
aA(g)+bB(g) 增大生成 物浓度 逆向移动
cC(g)+dD(g) 减小反应 物浓度 逆向移动
减小生成 物浓度 正向移动
v 正先增大, v 逆 v 逆先增大,v 正 v 正先减小,v 逆 v 逆先减小, v正 速率变化 随后增大,且 随后增大,且 随后减小,且 随后减小,且 v′正>v′逆 v′逆>v′正 v′逆>v′正 v′正>v′逆
项,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则速率一定改变,B对;C项,反应进行的程度与速率无 关,C错;D项,改变固体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不一定改变,D错。
【答案】 B
3.下图所示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 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 ( )
A.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 Ⅱ C.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 Ⅱ 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Ⅰ和平衡态Ⅱ时浓度不相等
高中化学选修4课件2-3化学平衡(2)
总结: mA(g) + nB(g) 瞬间速率变化 CA ↑
pC(g) + qD(g)
恒T、V
平衡移动方向
新旧平衡比较
V’正 > V正 ↓ 、C ↑C 、↑CD CA↑ 、 CB
A的转化率↓
↑ B的转化率 、D%
A%↑ 、B% ↓ 、C% 若 ①CA ↓ ②Cc ↑ ③Cc ↓呢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结 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压强,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原因分析: N2+3H2 2NH3
V
复习
V正 V逆 t1
达到平衡 V正=V逆≠0
t
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的速率变化
化 学 平 衡
逆: 对象,即可逆反应 等:本质,即V正=V逆 动: 特点,即平衡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正、逆反应同 时进行, V正=V逆≠0 定: 现象,即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的浓度保持不变 变:发展,即条件改变时,可能V正≠V逆,原平衡就要受 到破坏
(1)m+n > p+q时 (2)m+n < p+q时 (3)m+n = p+q时 加压: 减压:
FeCl3+3KSCN 黄色
Fe(SCN)3+3KCl 红色
1、上述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改变? 2、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因素?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条件变化: 增加反应物浓度 平衡移动方向: 正向移动
v v正 v逆
t1 v正 = v逆
v正’ v 逆’
t2
v正’= v 逆’
平衡状态2
(1)当糖附着在牙齿上发酵时,会产生H+,试用化学平衡理 论说明经常吃甜食对牙齿的影响。 氢离子中和氢氧根离子。使该平衡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少, 所以平衡正向移动,使得牙釉质溶解 (2)已知Ca5(PO4)3F的溶解度比Ca5(PO4)3OH更小,质地更坚 固。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常用含NaF的牙膏刷牙,能预防龋齿 的原因 : 。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2.3《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2
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 减小反应物浓度 增大生成物浓度 减小生成物浓度
压强 增大体系压强 减小体系压强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 向气体分子数增多的方向移动
温度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 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旧平衡 条件改变
v正≠v逆
一段时间后
3、正逆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的方向:
新平衡
①若V正>V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若V正<V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100 98.8
300
2.2 52.0 64.2 71.0 84.2 92.6
400
0.4 25.1 38.2 47.0 65.2 79.8
500
0.1 10.6 19.1 26.4 42.2 57.5
600
0.05 4.5 9.1 13.8 23.1 31.4
2、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P54交流与讨论:压强的变化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
⑷、升高温度:约500℃ 原因:提高ν,该温度下,催化剂活性高
[问题思考]工业实际生产中除了要考虑反 应进行的限度以外还要兼顾什么? 反应速率、动力、材料、设备等因素
练习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CO2(g)+C(s)2CO(g)△H﹥0
达平衡后,改变条件,指定物的浓度及平衡如何变化:
(1)减小密闭容器体积,保持温度不变,则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二:2.3化学平衡的移动.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专题2 第3单元一、选择题1.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H2(g)+Br2(g)2HBr(g) B.N2(g)+3H2(g)2NH3(g)C.2SO2(g)+O2(g)2SO3(g) D.C(s)+CO2(g)2CO(g)【解析】对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时化学平衡不移动。
【答案】 A2.对于平衡CO2(g)CO2(aq) ΔH=-19.75 kJ/mol,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升温增压B.降温减压C.升温减压D.降温增压【解析】正反应放热,要使平衡右移,应该降低温度;另外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所以为了增加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应该增大压强,故选D。
【答案】 D3.在常温常压下,向5 mL 0.1 mol·L-1 FeCl3溶液中滴加0.5 mL 0.01 mol·L-1的NH4SCN溶液,发生如下反应:FeCl3+3NH4SCN Fe(SCN)3+3NH4Cl,所得溶液呈红色,改变下列条件,能使溶液颜色变浅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H4Cl晶体B.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C.向溶液中加少量无水CuSO4,变蓝后立即取出D.向溶液中滴加2滴2 mol·L-1的FeCl3【解析】从反应实质看,溶液中存在的化学平衡是:Fe3++3SCN-Fe(SCN)3,Fe(SCN)3溶液显红色,加入NH4Cl晶体,因为在反应中NH4+、Cl-未参与上述平衡,故对此平衡无影响;加水稀释各微粒浓度都变小,且上述平衡逆向移动,颜色变浅;CuSO4粉末结合水,使各微粒浓度变大,颜色加深;加2滴2 mol·L-1FeCl3,增大c(Fe3+),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加深(注意,若加入FeCl3的浓度≤0.1 mol·L-1,则不是增加反应物浓度,相当于稀释)。
【答案】 B4.合成氨工业上采用了循环操作,主要原因是( )A.加快反应速率B.提高NH3的平衡浓度C.降低NH3的沸点D.提高N2和H2的利用率【解析】合成氨工业上采用循环压缩操作,将N2、H2压缩到合成塔中循环利用于合成氨,提高了N2、H2的利用率。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4 专题2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课件(27张)
2Z(g)
ΔH<0。为了使平衡向生成 Z 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 )
①高温 ②低温 ③加压 ④减压 ⑤加催化剂
⑥分离出 Z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思路点拨] 解决平衡移动问题要关注以下几点: (1)明确反应方程式的特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反应前后气体 体积的变化、ΔH)。 (2)结合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的结论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 [解析] 该反应为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增大压强和降低温 度均可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若分离出Z,Z的浓度减 小,平衡右移;使用催化剂,v正、v逆同等倍数增大,平衡 不移动。 [答案] C
CH3OH,平衡右移,正反应速率增大。( × )
(3)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一定移动。
(√ )
[以 mA(g)+nB(g)
pC(g) ΔH<0(m+n<p)为例]
条件变化 速率变化
移动方向 速率变化曲线
增大c(A) 或c(B)
v(正)增大,v (正)>v(逆)
正反应方向
减小c(A) 或c(B)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感悟导引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可 逆反应 : N2(g) +3H2(g)
2NH3(g) ΔH<0 达到平衡状
态,下列物理量均与原平衡比较:
①增大 N2 的浓度,平衡右移,N2 的浓度减小。( × ) ②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平衡右移,体系压强减小。( × )
(2)对于2N红O棕色2g
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该过程可表示如下:
v(正)=v(逆)改―变―条→件v(正)≠v(逆)一―定―时→间v′(正)=v′(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