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局的变动
初中历史教案:清代的政治与社会演变
初中历史教案:清代的政治与社会演变
清代的政治与社会演变
一、清朝的建立与政治体制演变
1. 清朝的建立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与明朝的衰落和满洲人入侵有
着密切关系。1644年,明朝灭亡后,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建立了后金(满洲国),并定都于沈阳。顺治帝继位后改国号为清,并开始扩张领土。
2. 三藩之乱
在康熙时期,由于统治手段渐趋严厉,加之地方割据势力崛起,形成了三藩之乱。这三个割据势力分别是:吴三桂在云贵地区的大顺军、甘肃的苏克图部和四川的吴伯萨父子。康熙帝采取了多种手段平定了这场重大动乱。
3. 雍正帝的革新
雍正继承了康熙帝的王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他废除
了冗余官员,并对外格以激励减轻百姓负担。同时,他还加强对各地统治的管理,使清朝政治体制更加稳固。
4. 清代的政治体制
清朝采用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继位后改国号为清,并沿袭了明朝的官制和六部制度。朝廷设置了内阁、六部、三事尚书等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二、清代社会结构与社会演变
1. 清代的社会结构
清代的社会结构包括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人是最高阶层,以读书为荣,文化
教育程度较高。农民是社会主要生产力,占据绝大多数人口。工人和手工业者则从事手工行业,创造了丰富的手工艺品。商人则参与商业活动,推动经济发展。
2. 农民起义和斗争
由于清朝实行严格的封建统治,剥削和压迫导致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和抗争事件
的爆发。其中著名的农民起义有太平天国运动、白莲教起义等。这些起义表明农民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权力分配不公的反抗。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知识归纳
一、晚清政局的演变
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
(1)内忧外患的形势
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
①总理衙门的设立。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清朝的内外政策与国际关系变动
清朝的内外政策与国际关系变动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长达三百多年的统治时期,其内外
政策以及国际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动。本文将从清朝的内政、外交政策以及与外国的关系变动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清朝的内政在其建立初期受到了明朝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
蒙古和满洪氏族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统治模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加强了君主权力,提高了政府的效能。清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使得士人能够在朝廷中开展政务,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康乾盛世的经济繁荣也为清朝的内政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内外政策的转变不可避免。乾隆晚期以后,清朝
开始走向了相对的封闭和保守。在对于改革的抵制中,内政逐渐趋于停滞,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失去了对国家的有效统治。农民起义的兴起以及社会的不稳定也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内政。
其次,清朝的外交政策也经历了变化。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统治下,清朝实行了"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努力维持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康乾盛世期间,清朝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清朝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转变。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不得不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并开放多个口岸给西方列强。这标志着清朝外交政策由"和平共处"转变为一种被动的屈服态度。随后,清朝还签订
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外交政策的失败也进一步削弱了清朝作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地位。
明清史概论课件第八讲演示文稿
1861.12.2.宣布两太后垂帘听政, 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兼领军机处, 奕訢的亲信桂良、文祥等军机大臣。
新皇帝的年号改定为同治
55
新的政治局面形成
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临朝 恭亲王奕訢辅政
56
慈禧对满清长达48年的统治开始
57
慈禧对满清长达48年的统治开始
58
故宫养心殿东暖阁 慈禧 太后垂帘听政就在这里
44
慈禧决定与奕訢密谋政变
放心吧 外国人态 度如何?
45
奕是咸丰的亲弟弟,为人机智、 练达,很有才干,相比之下,身为 皇帝的咸丰却显得平庸无能,这就 招来了咸丰帝的猜忌,因此,咸丰 在政治上疏远奕,重用肃顺等人。 奕虽贵为亲王,但却没有什么实 权,处处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咸 丰逃亡热河,命令奕留在北京与 侵略者议和,一同留下的还有军机 大臣文祥。
20
总理衙门下设南、北洋通商大 臣。最初南北洋大臣为专职,由买 办化的官僚薛焕、崇厚任职,后分 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但 是,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与总理衙门在业务上的关系是平行 的,只是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与 总理衙门咨商,由总理衙门备顾问 和代奏朝廷。
21
最初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时, 又在其下设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 管理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 州(后改烟台)三口与外通商事务。 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 方直隶(约今河北)、山东、奉天 三省对外通商、交涉事务,兼办海 防和其他洋务,驻天津。
清朝时期的政治调整和改革
清朝时期的政治调整和改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家族政治体系的典型代表,它的政治管理和组织形式受到了汉族封建社会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满族封建制度特征。在清朝的长期统治过程中,政治调整和改革的实践不断展开,以迎合一个日益变化与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康乾盛世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在清朝的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是清朝政治与经济改革的重要时期。
康熙皇帝采取"和平开发"政策,创立了道光年的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志——《皇清图书馆标目》,全面调查了全国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情况,以增强对各地的统治。
雍正皇帝实行了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官制、改革征税、削弱藩镇势力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他还推行了铸造标准铜錢,加强了货币管理,使得中国经济得到清理和发展。
乾隆皇帝加强了地方财政管理和人事管理,廉政多有举措。他也积极进行农业的生产管理和制度化,甚至给予土地断种的农民贷款,使得当时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清朝的谦抑时代
18世纪中期,清朝进入了一个为期50年的谦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清朝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外溢情况,以及政治斗争的频繁出现。
康熙大帝的长孙雍正皇帝对清朝朝堂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仍然不能全面地解决社会的问题,仍然在谦抑时期形成了为数不少的贪污腐败和政治乱局。
在谦抑时期,清朝的经济也面临着重要的变革和动荡:由于特殊的封建经济落后的发展模式和过度的政治干预,市场得不到健康发展,加上约150年来的战争和黄河泛滥带来的灾难,此时的中国经济已长时间被抑制和落后。
清朝政局的变化
清朝政局的变化
教学目标
1.总理衙门的设立(设立的原因、时间、主要职权范围、性质及评价);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2.通过分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主要职权范围、性质,使学生认识到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总理衙门的设立,加速了中国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通过学习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使学生认识到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3.通过对清廷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清政府正逐渐沦为外国人侵华的统治工具。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摇摇欲坠,已无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抵御列强的军事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政府被迫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向列强妥协求和,以得到列强帮助,镇压人民革命。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此后清政府处理对外事物时的软弱无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洋务派当政,为以后的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此外,在镇压人民革命和抵御列强入侵时,满族的腐朽被彻底的暴露出来,清廷不得不开始倚重汉族地主,这样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主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动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清政府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被迫调整了满汉关系和自身权力结构,权力结构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满权汉移、权力由中央下移到地方,以及洋务派和清流派等官僚集团的形成。
1.满权汉移,汉族官僚阶层地位上升。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重满轻汉方针,重用汉族官僚。随着地方士绅权力扩大和督抚专权的出现,清政府官僚阶层发生严重分化,上层汉族官僚势力迅速增长并最终打破了满汉平衡。
2.中央权力下移,地方督抚专权局面的形成。咸丰朝以前,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无独立之权。自咸丰后,内重外轻的局面被打破,地方政府自主权力扩大,军权、政权、财权下移,渐成督抚专政之局。
3.洋务派和保守派、清流派等官僚集团的形成。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两千年未有之变局,促使清朝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分化,产生洋务派、保守派以及清流派。洋务派发动了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政府得以扑灭了太平天国起义,暂时渡过了统治危机,但是也造成了晚清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和中央权威的衰落。
清朝政局的变动
清朝政局的变动
【思考导学】
.总理衙门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设立的?它主管的事务有哪些?它包括哪些机构?它的设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背景: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西方列强不甘心以“外夷”身份同清朝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它下设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同文馆和海关总税务司署是其附属机构。
影响:它的设立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但更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简析19世纪六十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他们正式勾结的标志是什么?其勾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背景: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太平天国的巨大威胁,辛酉政变后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和好的政治派别占了上风;而此时的外国侵略者迫切需要把与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付诸实施,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
政策,一再拒绝列强的无理要求。因此,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基础上开始由对抗走向勾结。
标志: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英法两国立即宣布放弃“中立”,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
影响: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导致清朝政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动。
.简析慈禧太后倚重汉族官僚的原因。
答案:①汉族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等掌握的武装是对抗太平军的主要力量,为了巩固统治,慈禧太后不得不重用这些汉族官僚。
②曾国藩等汉族官僚有外国侵略者在背后撑腰,慈禧太后不敢轻视他们。
晚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晚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晚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发生的急剧变化,政治制度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以下是晚清政治制度的主要变化:
1. 垂帘听政和摄政王制度的出现:在晚清时期,垂帘听政和摄政王制度是常见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皇帝年幼或患病,无法亲政而采取的措施。摄政王是指皇帝的亲属或大臣代理皇帝执政,垂帘听政则是指皇帝的母亲或皇后在幕后操纵政治。
2. 新式政务机构的出现:随着政治功能的转型,晚清时期也陆续出现了新式政务机构,如军机处、总理衙门等。这些机构的出现,使得政治决策的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转移到了政治家和官僚手中。
3. 官僚集团的分化:在晚清时期,官僚集团的分化也非常明显。一些官僚集团开始积极地推动政治改革,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危机;而另一些官僚集团则坚持旧有的政治制度,反对政治改革,试图维持旧有的政治秩序。
4.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兴起: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一些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崛起。其中,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政治舞台,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性
质的政治改革和革命运动来改变旧有的政治制度。他们提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等外来的近代政治斗争目标,试图推翻清朝的统治。
总之,晚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变化非常复杂,涉及到政治权力的转移、政治制度的改革、官僚集团的分化等多个方面。这些变化对晚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点
⼈教版⾼⼀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点
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的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内容,⾼⼀的同学们要做好这部分的知识点总结。以下是⼩编给你推荐的⾼⼀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是,腐朽的清王朝并没有在它的猛烈冲击下垮台,⽽且在第⼆次鸦⽚战争后,清朝政局为适应形势还发⽣了变动。请同学们说⼀说:清王朝没有垮台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清朝政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讨论,最后归纳为: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汉族地主集团湘、淮军的拼命挣扎;西⽅列强对清王朝的⽀持,是清王朝没有垮台的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的勾结,⼜必然导致清朝政局的变化。)
中外反动势⼒勾结在⼀起,引起了清朝政局的重⼤变动,主要表现有三个⽅⾯:
1.总理衙门的建⽴
早在第⼆次鸦⽚战争期间,清政府内就有⼈主张承认外国侵略者的要求,换取外国的军事援助,镇压太平天国。1860年冬,清政府在北京设抚夷局,以后⼜感到这个名称不合时宜,于1861年改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等充任办事⼤⾂。奕沂是咸丰的弟弟,因长期和洋⼈打交道,勾结外国侵略者,⼈们称为“⿁⼦六”。总理衙门的设⽴,适应了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需要,是中外反动势⼒互相勾结,镇压⼈民⾰命的产物。总理衙门最初经营外交、通商、海关等对外事务,以后所管事务不断增多,职权不断扩⼤,凡涉及外国的⼀切事务,它都要管。对内,它是⾼于六部之上的权⼒机构,⽽在外国⼈眼中,它不过是⼀个为他们办事的机构,他们经常在总理衙门⼲涉和指责中国的内政外交,甚⾄稍不随意,就咆哮公堂,英国公使就曾做过这样的事。鲁迅在⼀篇《说⾯⼦》的杂⽂中说道;“相传前清时候,洋⼈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通威吓,吓得⼤官们满⼝答应,但临⾛时,却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正门,就是他没有⾯⼦;他既然没有⾯⼦,⾃然就是中国有了⾯⼦,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啊!总理衙门从成⽴到 1901年变为外交部,40年间,正是中国形成半殖民地的过程,因此,总理衙门的设⽴,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高三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doc
2.1清朝政局的变动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政局变动的背景
1.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2.侵略战争威肋着清王朝的统治。
二、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央机构的变动
1.时间:1861年
2.主管大臣:奕 。
3.奕 主管事务:外交、通商、洋务事宜。
4.影响:
(1)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又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内政外交。(2)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三、辛酉政变——中央掌权者的变动和对外国列强态度的变化
1.背景:
(1)《北京条约》签定后,英法联军推出北京。
(2)侵略者要求朝廷还京,履行条约。
(3)奕 主张妥协和好,肃顺、载垣等辅臣反对。
2.经过:
(1)1861年皇太后慈禧与奕 勾结发动政变,处置八大臣。
(2)同治帝载淳即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 为议政王。
3.影响:
(1)慈禧太后成为实际最高统治者,开始长达47年的统治。
(2)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四、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地方掌权者的变化
1.原因:
(1)满族官僚、贵族、八旗军队堕落。
(2)湘军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汉族官僚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
(3)慈禧太后为巩固自身统治倚重汉族官僚。
2.表现
(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势力扩大: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掌握地方实权,在清政府中举足轻重。
3.影响
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审定意见:可以采用。
审稿人:邓兴国
清朝的建立与政权更迭
清朝的建立与政权更迭
清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标志着政权从明朝的衰退转变为清朝的兴起。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清朝成功确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并延续了将近300年的统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清朝的建立、政权更迭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清朝的建立始于满洲族的努尔哈赤,他在后金时期逐渐壮大并建立自己的政权。努尔哈赤积极发展农业、经济和军事力量,打击盗贼,安抚民心,稳定了自己的统治。他还设立了严格的官僚机构,建立了具体的法律制度,并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最终,努尔哈赤的儿子黄台吉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扩大后金地盘,并将后金改称为清朝。
随着清朝的建立,政权更迭也成为历史的必然。清朝建立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清朝通过打击明朝的残余势力,以及吸收和安抚汉族地主阶级和士人,逐渐巩固了统治地位。然而,在清朝建立初期,传统的中国中央政权并未完全倒塌,而是共存于传统中国社会之中。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手段,以巩固对中央政权的掌控。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使清朝的集中权力达到了顶峰。
在政权更迭的过程中,清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由于清朝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它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实行了多元一体的管理制度。清朝实行的吏、科、举、殿四大制度,继承
了明朝的文化传统。其次,清朝的政权更迭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潮流。清朝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清朝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与清朝的统治相对应的是中国各地的民间起义和抗清斗争。例如,明朝的遗民和义军组织了多次反清起义,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此外,清朝在对待汉族文化和汉族士人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朝实行了一系列排斥汉族文化的政策,包括禁止汉族人学习满语和进入满洲贵族等。
第三课清朝政局变动
退出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2、政变的影响
一 二 三 四
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 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 十七年之久。
退出
三、 借师助剿和帮助官军
对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过程
一 二 三 四 列强: 清政府: 早期中立 — 提出帮助— 帮助官军 主张和好— 借师助剿
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政局的一次重大 变动,对以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带来了 较大的影响: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 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也是清朝中央 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二、辛酋政变
1、政变的原因及经过
一 二 三 四 图片
1 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 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 名。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 京政变”。
第三课清朝政局变动
一、总理衙门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英美、法等国的交 涉都是由沿海地区的地方官办理。对此,外国人非 常不满。他们多次要求清政府设中央一级的对外办 事机构,由政府要员和他们直接交涉。为了适应这 种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由曾和洋人打过交道,而且很受外国人赏识的 恭亲王奕訢充任办事大臣,主持各项事务。
道光帝第六子。 1861年,奕 与慈禧勾结, 发动政变。之后,奕 为议 政王,总揽清政府内政外交。
清朝政局的变动
清朝政局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上海会防局成立;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总理衙门、借师助剿等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清政府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下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
(2)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判断事物的结果、影响必须从较长的历史阶段进行考查分析。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让学生学习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总理衙门、辛酉政变的史料,帮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史料处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清朝政局变动是本课的重点。全课要抓住它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理解变动二字的含义。咸丰同治时期,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内和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改变了对外国列强虚骄排斥的态度,开始承认在技术方面不如西方,政策上也由勉强抵抗转变为相互勾结;在满汉地主联合统治的权力结构中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显著上升。上述这些调整,主要表现在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后,慈禧开始控制清朝政权;清政府开
清朝入关前后的政治与社会变迁
清朝入关前后的政治与社会变迁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入关前后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与
社会变迁。这一时期的变革不仅影响了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还对中国的文化、经济以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入关前的政治与社会变迁
在明朝晚期,朝政腐败、贵族削弱以及社会动乱等问题日益严重。这种政治与
社会的动荡促使了满洲人的崛起,最终导致了明末满洲政权的成立。
1. 满洲崛起与建立后金政权
满洲是东北一支勇猛、凶悍的族群,由于族群特殊性和对内地文化的排斥,满
洲人对明朝统治缺乏认同。他们组成的军队逐渐壮大,并于1616年由努尔哈赤建
立了后金政权。
2. 社会动荡与明朝灭亡
明朝内外交困,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动荡导致边防的失守,后金最终推翻了明朝。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导致明朝灭亡,后金进入中原,建立了清朝。
二、清朝政治体制的演变
清朝的建立为中国带来了政治体制的演变,清朝政治体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1. 早期:顺治、康熙时期的教育与体制建立
在顺治和康熙时期,清朝逐渐巩固了国内统治。康熙大力改革官制,推行科举
制度,加强对各省官员的派驻,倡导文治政策,并设立了内阁,提升了行政效能。
2. 中期:雍正、乾隆时期的政治体制稳定
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反腐斗争,大力推动教育和科技发展,加强各级官员的监察,增强了清朝的统治能力。乾隆继位后,进一步加强了官员的选拔和管控,促进了各地治理的整体效能。
3. 晚期:嘉庆、道光时期的衰弱与改革
嘉庆、道光时期,清朝逐渐衰弱。嘉庆即位后,政治腐败和自然灾害不断,标志着清朝政治的日益低迷。义和团运动等社会动荡最终促使清朝政治状况的改变。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备课笔记
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总理衙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形势需要而设立的。它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
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中外反动势力…和好‟形势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
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本课难点: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会出现。
导入新课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根据引言说明本章的主要线索,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提问学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导入新课的学习。
教材分析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1、概况:
时间:1861年。
主管大臣:奕訢为办事大臣。。
主管事务:外交、通商、洋务事宜。后来扩大到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2、背景: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外交机构情况:鸦片战争前没有,只理藩院而已,鸦片战争后,设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后改为两江总督)外国认为地方官员管理外务不宜,要建立专门机构,办理外务事宜,后奕訢上奏,1861年1月,咸丰批准。
3、目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各国公使依据《北京条约》中的规定进驻北京,中外交涉事务日趋繁重,为适应这一形势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正式设立总理衙门,管理外交、通商、财政等方面的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政局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总理衙门、“借师助剿”等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清政府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下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
(2)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判断事物的结果、影响必须从较长的历史阶段进行考查分析。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让学生学习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总理衙门、辛酉政变的史料,帮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史料处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清朝政局变动是本课的重点。全课要抓住它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理解“变动”二字的含义。咸丰同治时期,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内和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改变了对外国列强虚骄排斥的态度,开始承认在技术方面不如西方,政策上也由勉强抵抗转变为相互勾结;在满汉地主联合统治的权力结构中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显著上升。上述这些调整,主要表现在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后,慈禧开始控制清朝政权;清政府开始通过“借师助剿”,与侵略者勾结,地方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难点分析:对总理衙门如何评价是本书的一个难点,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作用,理解它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总理衙门设立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西方列强
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定后,为了更好控制清政府,要求遣使驻京直接与清政府交往。清政府为应付这一局面,正式建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从1861年设置到1901年改组为外务部,存在四十年之久,其职权范围,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通商、交通等各方面内容。这个机构的设立,其被殖民势力控制并为其服务的特点,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可以说是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课堂教学设计
师:在前几节课的时间里,大家学习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内容,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给清政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回答正确。太平天国占据东南半壁江山,英法联军入侵清政府的心脏地区,这两个事件使清政府面临内外忧患的局面。特别是外国列强的入侵,军事侵略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随之而来的经济侵略,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板书第二章的标题)60年代开始,清政府的政局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清朝政局为什么会变动?政局变动表现在哪里?政局变动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什么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内容。(板书第一节的标题)清朝的政局为什么会变动,其实同学们刚才自己已经接触到了这个问题。谁能细致地归纳出清朝政局变动的原因?
(板书标题)
一、政局变动的背景
生:(分析并归纳)
师:同学们总结归纳得不错。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太平天国起义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外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为了镇压人民革命,巩固清朝的统治,清政府不得不调整了内、外政策。
(板书标题)1.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2.侵略战争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
师:如果政局发生变动,那么可能在哪些方面有所体现?你能较快地从课本中找到政局变动的表现吗?
生:(学生阅读课表,发表意见)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有的同学是通过观察课本中提供的照片,找到变化的表现——通过慈禧太后的照片、通过总理衙门建筑的照片;有的同学是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本的知识内容,概括大家归纳的结论,大致可以看出:从60年代开始,清政府的中央机构、中央掌权者、地方掌权者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还有清政府对外国列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板书)1.中央机构的变动2.中央掌权者的变动3.对外国列强态度的变化4.地方掌权者的变化顺着同学们的思路,我们逐个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从课本中提供的阅读文字中,分析出进入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增加了中央机构?
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的内容,进行归纳)
师: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是随着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为什么没有与列强交往的外交机构?
生:(思考并回答)
师:正如大家所说的: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视外国为蛮夷小邦。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不可能有平等的与外国交往的机构存在。这正是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交往中的反映。
师: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打开,为什么仍然没有一个直接进行外交交往的机构?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交涉事宜,但是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说明什么问题?
生:(讨论发言)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仅在南方设立五口通商大臣,这说明清政府仍试图把同西方列强的交往限制在通商领域,把对外交往视为临时措施,这些都说明统治者仍坚持天朝居中驭外的虚骄思想。西方列强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定后,为了更好控制清政府,要求遣使驻京,国际交往的外交关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清政府为应付这一局面,于咸丰十年十二月十日(1861年1月20日)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辛酉政变后,身为议政王兼首席军机大臣的奕訢主持总理衙门各项事务,总理衙门成为办理外交和总督各种洋务的中枢,实际上是清政府的内阁。这是一个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中央机构。(板书:在“中央机构的变动”后面,增添“——总理衙门的设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新设立的中央机构呢?大家可以从总理衙门主管的事务、这个新机构设立的过程、外国列强对这个新机构的看法,并尽可能用到课本提供的资料。
生:(讨论发言)
师:同学们引用了许多材料来分析中央机构的变化。有的同学引用了1885年美国公使的一段言论,证明列强早想直接控制清王朝中央机构,以达到驾驭清政府的目的;引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公使开始通过总理衙门向清政府施压的例子,来说明总理衙门在屈从列强的侵略要求。有的同学从照片中的奕訢的身份入手,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奕訢以议政王的身份主管总理衙门的事务。总理衙门地位高、权力大,外国列强可以通过对总理衙门施加压力达到他们的侵略目的。有的同学对总理衙门的评价,肯定了它有利于加强与外国的联系,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对外国情况的封闭保守状态的一面,值得肯定。有的同学根据总理衙门大门的匾额中外谋福四个字,分析到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得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