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局的变动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民用工业“求富”
办学堂 派留学生 创建海军
习题
返回
返回
“洋 务”:泛指一切与西方 有关的事务;这里特指西方先进的 科技。 洋务派:是指倡导开展并从事洋 务活动的封建官僚。 洋务运动:是指洋务派利用西方 先进科技希望“自强”的一系列探 索活动。 顽固派:是指对洋务运动持反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崇 厚
李鸿章 李鸿章 先在广东 张之洞 后迁武昌
湖北汉阳
张之洞
返回
返回
练习题
1、列举清政府的政局变化的表现。
(1)总理衙门的建立
(2)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3)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返回
返回
企业名称
安庆军械所
之 最
1861
创办 时间
安庆 上海 福建马尾 天津 上海 唐山
地 址
曾国藩
创办人
最早的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 最大的军事工业 1865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湖北制造局 汉阳铁厂 规模最大 设备最齐全 1866 1867 1872 1877 1888 1890
1.放火焚烧圆明园的是: A 英国
√
B 英法
C 日本
D八国联军
2.发生在哪次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3.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总理衙门的建立 清朝政局的变动
1861 奕訢
中央机构半殖 民地化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1861
代表人:奕、曾、李、左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和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 —90年代
清朝政局的变化
清朝政局的变化教学目标1.总理衙门的设立(设立的原因、时间、主要职权范围、性质及评价);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2.通过分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主要职权范围、性质,使学生认识到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
总理衙门的设立,加速了中国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
通过学习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使学生认识到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3.通过对清廷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清政府正逐渐沦为外国人侵华的统治工具。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摇摇欲坠,已无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抵御列强的军事侵略。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清政府被迫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
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向列强妥协求和,以得到列强帮助,镇压人民革命。
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此后清政府处理对外事物时的软弱无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
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洋务派当政,为以后的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此外,在镇压人民革命和抵御列强入侵时,满族的腐朽被彻底的暴露出来,清廷不得不开始倚重汉族地主,这样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主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重点分析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是本课的重点。
清朝设立的总理衙门与前朝设立的对外机构在地位、设置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它是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央机构,这就注定了它将成为列强控制中国中央政府的工具。
他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对晚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清朝政局的变动
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总理衙门的建立2.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3.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4.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二、德育目标1.总理衙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适应新的形势而设立的。
它加强了清政府与外国的联系,同时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它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辛酉政变后,清政府的实权主要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主张“中外和好”的一些人手里。
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由恐惧、仇恨,逐步变为亲近、依靠,这一变化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欢欣和赞赏。
中外反动势力很快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三、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总理衙门2.辛酉政为及其影响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很好理解“政局变动”的含义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迅速勾结起来的原因教具准备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构思首先向学生指出本章内容的上、下时限,并对这样划分的依据略作解释。
其次,可向学生提出“你如何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局”让学生发言,以使学生明确分析“政局”内容的基本思路。
最好把本课设计为阅读课,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导入语例示上一节课,我们学完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章,时间是从鸦片战争发生的1840年到19世纪60年代。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转入中国近代史第二阶段的学习,即教材的第二章,本章内容的时间上限是19世纪60年代,下限是20世纪初。
如果说前一时期,清王朝具有对外反侵略,对内镇压人民反抗的特点,那么,这一时期,它逐渐屈身于西方列强的怀抱,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同时,中国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这一新事物。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本章的第一节内容。
三、新课学习分析一国或一地区的政局,从大的方面说,要分析其政局是“动荡的,还是和平、稳定的,是统一的,还是分裂的。
清朝政局的变动
清朝政局的变动【思考导学】.总理衙门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设立的?它主管的事务有哪些?它包括哪些机构?它的设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背景: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西方列强不甘心以“外夷”身份同清朝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
它下设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同文馆和海关总税务司署是其附属机构。
影响:它的设立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但更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简析19世纪六十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
他们正式勾结的标志是什么?其勾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背景: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太平天国的巨大威胁,辛酉政变后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和好的政治派别占了上风;而此时的外国侵略者迫切需要把与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付诸实施,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政策,一再拒绝列强的无理要求。
因此,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基础上开始由对抗走向勾结。
标志: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英法两国立即宣布放弃“中立”,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
影响: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导致清朝政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动。
.简析慈禧太后倚重汉族官僚的原因。
答案:①汉族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等掌握的武装是对抗太平军的主要力量,为了巩固统治,慈禧太后不得不重用这些汉族官僚。
②曾国藩等汉族官僚有外国侵略者在背后撑腰,慈禧太后不敢轻视他们。
【自学导引】一、清朝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总理衙门的设立.背景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京,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随着侵略的不断加深,西方列强也不甘心以“外夷”的身份与清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设立时间和主管大臣:1861年;奕訢。
.主管事务及所属机构:主管外交、通商和其他洋务事宜,下设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同文馆和海关总税务司是其附属机构。
晚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晚清政治制度的变化
晚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发生的急剧变化,政治制度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以下是晚清政治制度的主要变化:
1. 垂帘听政和摄政王制度的出现:在晚清时期,垂帘听政和摄政王制度是常见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皇帝年幼或患病,无法亲政而采取的措施。
摄政王是指皇帝的亲属或大臣代理皇帝执政,垂帘听政则是指皇帝的母亲或皇后在幕后操纵政治。
2. 新式政务机构的出现:随着政治功能的转型,晚清时期也陆续出现了新式政务机构,如军机处、总理衙门等。
这些机构的出现,使得政治决策的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转移到了政治家和官僚手中。
3. 官僚集团的分化:在晚清时期,官僚集团的分化也非常明显。
一些官僚集团开始积极地推动政治改革,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危机;而另一些官僚集团则坚持旧有的政治制度,反对政治改革,试图维持旧有的政治秩序。
4.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兴起: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一些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崛起。
其中,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政治舞台,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性
质的政治改革和革命运动来改变旧有的政治制度。
他们提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等外来的近代政治斗争目标,试图推翻清朝的统治。
总之,晚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变化非常复杂,涉及到政治权力的转移、政治制度的改革、官僚集团的分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变化对晚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三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doc
2.1清朝政局的变动(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课时安排 1课时一、政局变动的背景1.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2.侵略战争威肋着清王朝的统治。
二、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央机构的变动1.时间:1861年2.主管大臣:奕 。
3.奕 主管事务:外交、通商、洋务事宜。
4.影响:(1)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又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内政外交。
(2)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三、辛酉政变——中央掌权者的变动和对外国列强态度的变化1.背景:(1)《北京条约》签定后,英法联军推出北京。
(2)侵略者要求朝廷还京,履行条约。
(3)奕 主张妥协和好,肃顺、载垣等辅臣反对。
2.经过:(1)1861年皇太后慈禧与奕 勾结发动政变,处置八大臣。
(2)同治帝载淳即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 为议政王。
3.影响:(1)慈禧太后成为实际最高统治者,开始长达47年的统治。
(2)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四、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地方掌权者的变化1.原因:(1)满族官僚、贵族、八旗军队堕落。
(2)湘军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
汉族官僚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
(3)慈禧太后为巩固自身统治倚重汉族官僚。
2.表现(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势力扩大: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掌握地方实权,在清政府中举足轻重。
3.影响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审定意见:可以采用。
审稿人:邓兴国。
清朝的政治局势
清朝的政治局势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这段历史长河里,清朝的政治局势复杂且变化多端。
因此,我们有必要系统地回顾和总结这个时期的政治发展,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演变。
第一阶段: 清初政治的稳定在清朝建立之初,皇帝顺治、康熙和雍正的统治稳定且强有力。
经过朝鲜战争、一系列改革和巩固外交关系,清朝的政治局势开始逐渐稳定。
与此同时,清朝国家机器也逐渐建立起来,极大地增强了中央集权。
整体来看,清初时期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但是,向后几任皇帝的相继登基,也开始暴露出好战、儒家思想重复以及有追求发展思路的问题。
第二阶段: 乾隆朝的荣华随着乾隆启用了一系列的明官、抑制部分权要、追求发展思路,加上中国在国际上的优势,使得乾隆朝的政治局势经历了一个相对荣华的时期。
在乾隆朝,朝廷稳定,文化繁荣,经济繁荣,国土辽阔。
这样的繁荣使得当时的宫廷文化和传统文化非常兴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乾隆这样的繁荣也以贩毒、贩卖人口等数目众多的黑暗面为代价。
第三阶段: 道光朝的清末动荡1908年,慈禧太后在遗嘱上规定,皇帝须为嫡出子孙。
光绪皇帝死后,1909年,她迫使宣统皇帝即位。
随后各省爆发大规模反对清朝统治的义和团运动,甚至使用炸弹等恐怖手段进行破坏。
此后,清朝的政治矛盾日益加剧,道光帝在19岁时登基,执政长达道光年间,被称为“大清崩盘”。
加上贪污腐败、秉持私利、极度势力独执、基层底层纷争等问题,加速了清朝的坍塌。
直至1912年2月12日,谭嗣同在四川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清朝灭亡。
清朝整整持续了268年。
总结清朝的政治局势跌宕和变幻多端,决定其演进的因素有很多。
早期的皇帝道熙、乾隆等有着一定治国才干,为国运做出了一些贡献,但也存在着过剩的皇权,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困难等等;此后各皇帝权力安排、基层底层的斗争和矛盾造成的空前混乱,都是清朝走入衰败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认真总结并吸取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训,促进当下社会的长期稳定,学习历史,走向未来。
清朝政局的变动
实质:
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宫廷政变官僚地主, 让他们放手绞杀太平天国和各地起义; 二是借助外国武力镇压太平天国,即所 谓“借师助剿”。从此,中外反动势力 开始勾结起来。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清王朝在用人方面长期以来奉 行倚重满族官员的方针,辛酉政变 后,慈禧开始倚重汉族官僚势力, 为什么呢?
清朝政局的变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时间:1861年
原因:60年代初,太平天国占据东南半壁江山, 英法联军入侵清政府的心脏地区,这两个事 件使清政府面临内外忧患的局面。特别是外 国列强的入侵,军事侵略进一步打开中国大 门,于是请政府的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 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于是,设立了 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即“总理衙门”。
其一是曾国藩这样的汉族 官僚率领的地主武装在镇压太 平天国的主力,慈禧太后要巩 固统治,不得不倚靠这些汉族 官僚。
其二是外国列强为了维 护自身的利益,也支持了这些 地方官僚。
本课知识结构图: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职权范围
主管外交、通商后扩大到海 关、修路、开矿、制造机械等 洋务事宜
作用
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 设的外交机构。它加强了清朝同 外国的联系,但是更有利于列强 控制清朝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 央结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二、辛酉政变
1861年8月,咸丰病死。 使肃顺集团与奕訢集团之间 的矛盾激化。26岁的皇太后 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 人,她想乘新皇帝载淳年幼 之际,夺取最高权力,并开 始与奕訢勾结,试图实行垂 帘听政取代八位大臣辅设。 在遭到肃顺集团的强烈反对 后,单独与奕訢密谋,发动 了辛酉政变。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叶赫那拉氏,名杏贞。
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一、清朝政局的变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是,腐朽的清王朝并没有在它的猛烈冲击下垮台,而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为适应形势还发生了变动。
请同学们说一说:清王朝没有垮台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清朝政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归纳为: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汉族地主集团湘、淮军的拼命挣扎;西方列强对清王朝的支持,是清王朝没有垮台的主要原因。
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又必然导致清朝政局的变化。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引起了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动,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1.总理衙门的建立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内就有人主张承认外国侵略者的要求,换取外国的军事援助,镇压太平天国。
1860年冬,清政府在北京设抚夷局,以后又感到这个名称不合时宜,于1861年改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简称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等充任办事大臣。
奕沂是咸丰的弟弟,因长期和洋人打交道,勾结外国侵略者,人们称为“鬼子六”。
总理衙门的设立,适应了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需要,是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镇压人民革命的产物。
总理衙门最初经营外交、通商、海关等对外事务,以后所管事务不断增多,职权不断扩大,凡涉及外国的一切事务,它都要管。
对内,它是高于六部之上的权力机构,而在外国人眼中,它不过是一个为他们办事的机构,他们经常在总理衙门干涉和指责中国的内政外交,甚至稍不随意,就咆哮公堂,英国公使就曾做过这样的事。
鲁迅在一篇《说面子》的杂文中说道;“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从边门送出去。
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
十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B.后期——求富
(1)开办一些民用工业。 (2)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 支海军。
(3) 成立海军衙门
3.作用:
A.消极——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积极——a.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 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 些抵制作用。
( 观 点 , 代 表 )
派 形 成 。( 2 ) 顽 固 派 和 洋 务
1 争背 ,景 清( 朝 1 内 ) 外 第 交 二 困 次 。 鸦 片 战
二 洋 务 运 动
.
2.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 60年代。 (2)口号:师夷长 技以自强
(3)阶段:A.前期——自强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 (2)兴办新式学校。 (3)设立翻译馆。 (4)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一.清朝政局的变动
• (一)总理衙门的建立。 • 1.原因: • A: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逐渐 由遗忘变为依赖。 • B:面对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外国侵 略者也需要寻找能替他奕沂)
• 职权(经管外交、通商、海关、修路、开矿、 制造机械)专门办理国外交涉的机构。 • 作用(1)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 外交和内政。 • (2)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 标志。
嘉庆帝清朝变局与危机
嘉庆帝清朝变局与危机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了近300年之久。
而嘉庆帝则是清朝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一位皇帝。
嘉庆帝的统治时期正值清朝进入晚期,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变局与危机。
一、政治变局与危机1. 统治机构腐败在嘉庆帝时期,由于统治阶层腐败,清朝的政治机构变得不堪其用。
官员贪污、受贿情况严重,而爵位晋升常常与金钱权势有关,丧失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这使得政府在处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时缺乏有效的执行力,造成了政治上的变局与危机。
2.反对洋货运动嘉庆帝统治时,欧洲列强的军事技术和商品侵入,对清朝的传统生产和商品市场带来冲击。
为了维护本土经济和产业的利益,一些知识分子发起了反对洋货的运动,以抵制外来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这也对清朝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不稳定因素。
二、社会变局与危机1.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在嘉庆帝时期,清朝农村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变成佃农或无业游民。
这导致了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不满情绪的积聚,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如白莲教起义、塘沽起义等。
这些农民起义对清朝统治造成严重的冲击,也给社会带来了动荡和不安定。
2.经济发展滞缓嘉庆帝时期,由于清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滞缓的局面。
商业贸易严重受阻,国家财政形势严重恶化。
同时,清朝长期依赖农业,而农业生产技术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进,导致农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这使得社会经济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给清朝的稳定带来了危机。
三、外部压力与危机1.西方列强入侵嘉庆帝时期正值清朝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
英国、法国等国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条约,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影响,削弱了清朝的实力和地位。
这使得清朝在国际舞台上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较难有效应对外部的挑战,给清朝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2.民族矛盾与民族主义觉醒在嘉庆帝统治时期,中国各地的民族矛盾逐渐激化,民族主义觉醒也开始兴起。
而这种民族主义觉醒对于满族统治的清朝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历史课件】第10课_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第10课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 运动
一 总理衙门的建立 1 建立的原因: 2 职权范围和作用 二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1 原因和经过 2 政变的影响
三 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原因 表现
四 洋务运动 1 历史背景 2 “洋务运动”: 3 过程及评价
总理衙门
奕訢
故宫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李鸿章
张之洞
洋 务 运 动 示 意 图
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1869年建立的炮厂
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
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建安舰”
福州船政局造船厂
江西萍乡的煤矿东井
湖北汉阳兵工厂厂房
金陵机械局
天津机械局
1880年清政府修建的唐胥铁路通车典礼
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
汉阳铁厂
轮船招商局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戊戌政变清朝末年政局的巨变
戊戌政变清朝末年政局的巨变戊戌政变:清朝末年政局的巨变清朝末年,中国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
而戊戌政变的发生,使得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背景、经过以及影响等方面,全面解析戊戌政变对清朝末年政局带来的深刻影响。
一、背景清朝末年,国家内外形势严峻。
在国内,清政府的腐败、废除科举制度、巨额赋税以及外族政策等问题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与反抗。
同时,在国际上,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贸易不畅等问题也给清朝政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这种背景下,戊戌政变成为了爆发的导火索。
二、经过戊戌政变发生在1900年的戊戌年,这是一个农历年份,因此也被称为“戊戌政变”。
当时政变由八旗将领、混同军等组织发起,他们对清政府的腐败和亲外政策感到极为愤怒。
政变将清朝末年的政权推向崩溃的边缘。
政变经过激烈的战斗与流血冲突,最终成功推翻了清政权。
在政变中,清政府的官员被杀、宫殿被焚、清皇帝被迫退位。
此后,清朝政权逐渐失去了权威与掌控力,标志着清朝末年政局的巨变。
三、影响1. 政权更迭:戊戌政变结束了清朝政权的统治,为中国历史上轮替之先河。
在政变之后,清政府的地位被削弱,政权逐渐转移到了其他政治势力手中。
这对清朝末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革命浪潮:戊戌政变具有鼓舞人心的意义,激发了更多的人民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
政变的成功为之后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开启了革命浪潮的大门。
3. 调整政策:戊戌政变使得清政府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开始试图改变一些传统政策。
清政府在政变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稳定政局,但由于改革力度不够,未能阻止清朝灭亡的命运。
4. 国际地位下降:戊戌政变使得列强对于中国的干涉更加明显。
政变之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大力侵占中国的利益,进一步削弱了清朝政权的国际地位。
5. 理念变革:戊戌政变为中国人民铸造了民族意识,并推动了众多的思想家开始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这为后来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打下了基础。
四、结语戊戌政变是清朝末年政局的巨变,它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标志着中国政权更迭的开始。
清朝政局的变动教学教案(详案)
清朝政局的变动教学教案(优秀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和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清朝政局变动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和原因介绍清朝晚期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分析这些问题导致清朝政局变动的必然性。
2. 清朝政局变动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讲述从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的逐渐变动,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的过程。
重点介绍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事件。
3. 清朝政局变动的影响和启示分析清朝政局变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如民族觉醒、民主思想传播等。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原因、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清朝政局变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这一过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原因、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清朝政局变动的实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清朝政局变动的影响和启示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清朝晚期的国家状况,引发学生对清朝政局变动的关注。
2. 讲解背景和原因:详细讲解清朝晚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导致清朝政局变动的必然性。
3. 讲述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清朝政局变动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4. 分析影响和启示: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分析清朝政局变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如民族觉醒、民主思想传播等。
强调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六、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历史资料,了解清朝政局变动的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清朝政局变动的原因。
清代三百年的政治变革与社会现状分析
清代三百年的政治变革与社会现状分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而在清朝三百年的政治变革与社会现状中,可以看出一系列琐碎的政策变革,也能窥见中国封建王朝的本质特点。
本文将从清朝的政治变革及对社会现状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清朝政治变革1.清初禁海政策对中国海外贸易的影响清朝正是中国的闭关锁国时期,而清朝建国初期就开展了禁海政策。
在以山海关为界的范围内,一切与外国有关的活动都被禁止。
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中国的海外贸易受到很大影响。
清朝政府看到海外贸易的巨大经济效益后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于是,清朝便推行三令五申,严禁走私,加强海关管理,并派遣领使出使西方国家,以求开放贸易通道。
但清朝试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尝试很快便失败了,招致了反弹。
这些政策变革导致了清代的海上贸易往来的萎缩。
2.康熙朝的长策政策康熙时期,清朝采取的长策政策是对胡族地区的恢复和开发。
康熙时期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引进汉族移民,减轻负担,划设边境,设立屏风山等,以促进当地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由于这些政策的推动,胡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3.乾隆朝的理学复兴和地震救济政策在乾隆朝,清朝的正统阐导变得更加重要。
因为各个地区的事务变得更加有序,乾隆朝捐献社会看到了机会,希望清朝和人民民主革命兴盛。
以青年和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学人逐渐舍弃了汉朝、元朝和明朝时期儒家思想,而采用了康熙晚年所推崇的程朱义理学,也就是所谓的“理学复兴”。
同时,乾隆朝对于地震救济的重视也有助于增进了天灾者对于他们的统治者的了解和信任。
二、清朝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影响1.社会阶层的变动在清末,社会阶层变动十分剧烈。
从最上层来说,具有皇亲国戚的尊贵人士与蒙古的绅士阶层组成了封建权贵阶层。
他们独享权利和利益。
下层则是官员与商人、手工业者的争斗,官员的权利得到极大发挥,但不与商人、手工业者同行。
在城镇中,具有资本和技术的商人则日益壮大。
由于商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富裕的庶民和士大夫,他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清朝的整体趋势
清朝的整体趋势
清朝时期,整体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政治动荡。
清朝整个时期都存在着内部政治动荡,这主要是因为清朝的统治基础不稳定,涉及到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2. 对外侵略扩张。
清朝在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范围,对周边民族进行侵略和压迫。
虽然一度有过较长时间的繁荣和强盛,但这种扩张和侵略也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3. 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
清朝时期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迹象,但主要是集中在政治和军事领域。
同时,随着与西方国家的接触不断增多,文化交流也逐渐加强,但也同样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总之,清朝是一个时期十分复杂的历史时期,其整体趋势是不断地在摇摆和变化之中,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政局的变动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总理衙门、“借师助剿”等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清政府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下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
(2)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判断事物的结果、影响必须从较长的历史阶段进行考查分析。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让学生学习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总理衙门、辛酉政变的史料,帮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史料处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清朝政局变动是本课的重点。
全课要抓住它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理解“变动”二字的含义。
咸丰同治时期,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内和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
清政府改变了对外国列强虚骄排斥的态度,开始承认在技术方面不如西方,政策上也由勉强抵抗转变为相互勾结;在满汉地主联合统治的权力结构中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显著上升。
上述这些调整,主要表现在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后,慈禧开始控制清朝政权;清政府开始通过“借师助剿”,与侵略者勾结,地方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难点分析:对总理衙门如何评价是本书的一个难点,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作用,理解它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总理衙门设立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
西方列强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定后,为了更好控制清政府,要求遣使驻京直接与清政府交往。
清政府为应付这一局面,正式建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理衙门从1861年设置到1901年改组为外务部,存在四十年之久,其职权范围,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通商、交通等各方面内容。
这个机构的设立,其被殖民势力控制并为其服务的特点,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可以说是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课堂教学设计师:在前几节课的时间里,大家学习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内容,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给清政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生:(学生思考并回答)师:回答正确。
太平天国占据东南半壁江山,英法联军入侵清政府的心脏地区,这两个事件使清政府面临内外忧患的局面。
特别是外国列强的入侵,军事侵略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随之而来的经济侵略,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板书第二章的标题)60年代开始,清政府的政局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清朝政局为什么会变动?政局变动表现在哪里?政局变动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什么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的标题)清朝的政局为什么会变动,其实同学们刚才自己已经接触到了这个问题。
谁能细致地归纳出清朝政局变动的原因?(板书标题)一、政局变动的背景生:(分析并归纳)师:同学们总结归纳得不错。
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太平天国起义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外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为了镇压人民革命,巩固清朝的统治,清政府不得不调整了内、外政策。
(板书标题)1.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2.侵略战争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师:如果政局发生变动,那么可能在哪些方面有所体现?你能较快地从课本中找到政局变动的表现吗?生:(学生阅读课表,发表意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有的同学是通过观察课本中提供的照片,找到变化的表现——通过慈禧太后的照片、通过总理衙门建筑的照片;有的同学是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本的知识内容,概括大家归纳的结论,大致可以看出:从60年代开始,清政府的中央机构、中央掌权者、地方掌权者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还有清政府对外国列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板书)1.中央机构的变动2.中央掌权者的变动3.对外国列强态度的变化4.地方掌权者的变化顺着同学们的思路,我们逐个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从课本中提供的阅读文字中,分析出进入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增加了中央机构?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的内容,进行归纳)师: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是随着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为什么没有与列强交往的外交机构?生:(思考并回答)师:正如大家所说的: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视外国为蛮夷小邦。
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不可能有平等的与外国交往的机构存在。
这正是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交往中的反映。
师: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打开,为什么仍然没有一个直接进行外交交往的机构?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交涉事宜,但是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说明什么问题?生:(讨论发言)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仅在南方设立五口通商大臣,这说明清政府仍试图把同西方列强的交往限制在通商领域,把对外交往视为临时措施,这些都说明统治者仍坚持天朝居中驭外的虚骄思想。
西方列强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定后,为了更好控制清政府,要求遣使驻京,国际交往的外交关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清政府为应付这一局面,于咸丰十年十二月十日(1861年1月20日)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辛酉政变后,身为议政王兼首席军机大臣的奕訢主持总理衙门各项事务,总理衙门成为办理外交和总督各种洋务的中枢,实际上是清政府的内阁。
这是一个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中央机构。
(板书:在“中央机构的变动”后面,增添“——总理衙门的设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新设立的中央机构呢?大家可以从总理衙门主管的事务、这个新机构设立的过程、外国列强对这个新机构的看法,并尽可能用到课本提供的资料。
生:(讨论发言)师:同学们引用了许多材料来分析中央机构的变化。
有的同学引用了1885年美国公使的一段言论,证明列强早想直接控制清王朝中央机构,以达到驾驭清政府的目的;引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公使开始通过总理衙门向清政府施压的例子,来说明总理衙门在屈从列强的侵略要求。
有的同学从照片中的奕訢的身份入手,对问题进行了分析。
奕訢以议政王的身份主管总理衙门的事务。
总理衙门地位高、权力大,外国列强可以通过对总理衙门施加压力达到他们的侵略目的。
有的同学对总理衙门的评价,肯定了它有利于加强与外国的联系,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对外国情况的封闭保守状态的一面,值得肯定。
有的同学根据总理衙门大门的匾额中外谋福四个字,分析到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得出结论:这是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应该说:总理衙门的设立,与近代许多事务一样,都具有它的双重性,既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又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内政外交。
师:在总理衙门设立前,清王朝内部就存在着咸丰皇帝与奕訢的矛盾、咸丰的亲信肃顺、载垣等大臣与奕訢的矛盾,现在他们之间的矛盾又增添了什么新内容?生:(阅读课本内容,归纳概括)师:回答正确。
在原有矛盾的基础上,现在又新增加了如何对待侵略者的矛盾,同学们也看到了列强明显支持奕訢集团。
这样清王朝内部的矛盾逐渐明显起来。
在英法联军占据北京期间,清政府的政治中枢已随咸丰帝到热河,奉咸丰旨意留下议和并获得外国人好感的奕訢声望大增,形成以他为首的政治集团。
在英法联军撤除北京后,奕訢一再奏请咸丰帝回京,肃顺等人出于大权独揽、排斥奕訢的考虑,竭力阻止咸丰回京。
这样在清朝中央实际形成了热河与北京两个权力中心。
那么辛酉政变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你能概括地说一说吗?生:(阅读课本内容,分析发言)师:大家的分析是正确的,1861年8月,咸丰病死。
使肃顺集团与奕訢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
26岁的皇太后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想乘新皇帝载淳年幼之际,夺取最高权力,并开始与奕訢勾结,试图实行垂帘听政取代八位大臣辅设。
在遭到肃顺集团的强烈反对后,单独与奕訢密谋,决定发动政变。
师:政变后清朝的统治权力落后了慈禧等人手中。
你认为有哪些因素是政变取得成功的条件?能通过课本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吗?生:(阅读课本材料,互相讨论,分析回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
总结大家的发言,有的同学认为政变之前,奕訢集团获得了相当多的支持是成功的重要原因;有的同学从奕訢的话中,得出了结论,“外国无议,如有难,惟奴才是问”,证明此次政变是在外国列强的暗中支持下进行的,所以才能迅速成功:还有的同学认为此次政变过程中只处理了辅政八大臣,没有牵涉其它各级官员,引起的波动较小,这也是政变成功的因素。
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充分利用了课本中的材料。
得出的结论也正中要害。
这次政变,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是清王朝掌权者的变动。
(板书:在“中央掌权者的变动”后面,增添“——辛酉政变”)既然政变得到列强支持,那么政变后的清王朝在对外政策上有什么新的变化?从哪些材料中可以看出来呢?生:(归纳总结)师:对!同学们通过慈禧在宣布处理辅政大臣的话中找到了依据。
慈禧特意把“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和坚决反对“回銮”列为辅政八大臣的罪状,这让列强感到满意。
大家认为这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明显变化。
那么对外政策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生:(阅读材料内容,归纳总结)师:归纳得很好,具体表现为“借师助剿”。
为什么非要“借师”?生:(分析回答)师:大家说得对。
因为清政府的军队不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对手,而清政府再借助外国侵略者的力量,就可能战胜起义军。
1862年1月,上海成立的“中外会防局”,这是中外反动势力的军事勾结。
所以我们说“借师助剿”是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态度变化的突出表现。
(板书:在“对外国列强态度变化”后面,增添“——‘借师助剿’”)同学们再分析一下外国侵略者对此有何反应呢?生:(阅读课本提供的史料)师:大家从英国公使致英国外相的信中,归纳出侵略者对此表示满意的态度。
为什么中外以动势力双方都感到满意?生:(归纳总结)师:是的,双方对能够镇压中国革命感到满意:清政府能继续维护统治,列强能维护自身在华利益了。
辛酉政变后,除了对外国侵略者态度发生了变化外,清政府在内政上有了新的政策,“新”在何处呢?生:(归纳总结)师:对!清王朝在用人方面长期以来奉行倚重满族官员的方针,辛酉政变后,慈禧开始倚重汉族官僚势力,这就是新的政策。
清王朝一直担心汉族官僚势力增大,为什么此时却开始重用他们?生:(阅读课本中提供的材料)师:同学们归纳了两个原因,其一是曾国藩这样的汉族官僚率领的地主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慈禧太后要巩固统治,不得不倚靠这些汉族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