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室科技发展综述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家地理测绘信息局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家地理测绘信息局1. 国内发展现状国家地理测绘信息局作为中国的地理测绘领域的主管机构,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1.1 技术创新国家地理测绘信息局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引入先进的测绘技术,如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激光雷达测绘等,提高了地理信息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
1.2 数据共享与开放国家地理测绘信息局推动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与开放,建设了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各类地理信息数据和服务,方便了企业和公众的使用,并促进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1.3 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家地理测绘信息局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的测绘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参与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提升了国内测绘技术和标准的水平,加强了中国在地理测绘领域的国际声誉。
2. 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2.1 技术发展在国际范围内,地理测绘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扩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也为地理测绘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2 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与互联互通,各国地理测绘机构之间加强了数据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了全球地理数据共享体系,为全球范围内的地理测绘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
2.3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地理测绘领域也面临着新的要求。
地理信息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需要注意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地理测绘。
3. 发展趋势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家地理测绘信息局未来将继续推动地理测绘领域的发展。
3.1 创新技术应用国家地理测绘信息局将加强对创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推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激光雷达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升地理信息数据的质量和效益。
3.2 数据共享与开放国家地理测绘信息局将进一步完善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与开放机制,提供更多优质的地理信息数据和服务,支持相关行业和公众的需求,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
2024年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工作计划
2024年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工作计划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地理信息具有丰富的空间数据和位置信息,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重要机构,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在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国家决策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支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建立更加完善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我中心制定了2024年度工作计划,旨在提升地理信息服务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目标1.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的核心技术能力建设,为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加快推进地理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建设,为各行业提供精准的地理信息服务。
3.加强国土调查、测绘监理和地理信息数据质量监管工作,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
4.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地理信息技术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具体工作计划1.提升核心技术能力(1)加强对海量遥感数据的处理能力,建设高效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提升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能力。
(2)持续开展测绘技术研究,推进摄影测量、卫星导航等核心技术的创新,提升地图制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能力。
(3)推进地理信息工程技术规范和标准化工作,提高技术规范化水平,为地理信息行业提供技术标准支持。
2.地理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建设(1)继续完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数据资源共享效率,加强地理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和共享发布。
(2)推动地理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和更新机制建设,加快构建多级互联、全覆盖、安全高效的地理信息共享体系。
3.数据质量监管与管理(1)强化国土资源调查监测与测绘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国土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审核机制,提升地理信息数据质量。
(2)加强测绘数据质量监管工作,严格控制测绘过程,提高地图制作精度和准确性。
4.国际合作与交流(1)加强国际地理信息合作与交流,活跃国际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市场,引进并分享国际地理信息高级技术经验。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对地观测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年度综述一、所属学科及研究领域发展概述对地观测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二ΟΟ七年七月成立的部门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室以航空航天遥感测绘为主体发展方向,以遥感影像的几何描述、遥感信息解译的自动化/智能化处理、遥感测图与地理信息变化监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为主体研究内容,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统筹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培养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形成合理的包括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在内的研究团队,促进测绘整体科技进步,为国家重大测绘工程、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服务。
七年来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领导和依托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实验室坚持科学目标和国家目标并重的方针,初步形成并发挥了跨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确定了六个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航空航天摄影测量、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测图、遥感影像辐射处理与智能信息提取、灾害与环境雷达遥感、多传感器实时摄影测量与应急测绘、多源遥感地理国情监测,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测绘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1)现代航空航天摄影测量20世纪末,人类在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高性能计算机、高分辨率卫星传感器、高速宽带网络相继出现,对测绘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全方位地推进了测绘信息化进程。
当前,国内外航空航天遥感正在朝“三多”(多传感器、多平台、多角度)和“四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相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方向发展,遥感的应用分析正在由定性转向定量,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已经成为地形图测绘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遥感数据产品呈现出高/中/低空间分辨率、多光谱/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共存的趋势。
龙岩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龙岩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重点学科自评报告二0一0年四月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属于测绘科学与技术的三个二级学科之一,我校该学科下招收的测绘工程专业是我省当时唯一的测绘类本科专业(闽江学院已于2007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在校院两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几年来,经过该学科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科建设按计划进展顺利。
现结合近几年来测量教研室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发展历程报告如下,请各位专家审阅。
一、学术队伍整体教研、科研能力较强,发展趋势良好1、学科带头人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负责人陈绍杰副教授,1988年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测量专业本科毕业,2007年至今在山东科技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取得高级讲师职称,2003年取得副教授资格,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测绘学会理事。
现任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
系统讲授了本科生的《测量平差》、《测绘学概论》、《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教学效果好。
近4年来,以第一作者在测绘工程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1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局重点试验室开放式基金项目1项,主持地市级科研课题5项。
近三年可支配科研经费共13万,年均科研经费4.3万。
2、专业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努力,测绘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学术梯队已基本形成,能较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教师的学缘组成良好,8位专业教师分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全日制本科学生163名,生师比为20.38:1。
现有8名专任教师都从事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其中具有硕士学历(或学位)教师2人,占25%;2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占25%;教师中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百分比分别为37.5%、37.5%、25%。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分析报告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分析报告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是一个以数字地图数据为核心,通过各种测绘技术手段获取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行业。
这个行业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环境监测、军事防御等方面对地理信息不断增加的需求。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十三五”期间成为国家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一、定义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是指通过各种测绘技术手段获取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行业。
地理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岩性、水系、交通网络、地下水、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气象和卫星影像等信息。
而这种信息的获取和加工需要依靠高科技测绘技术,如GPS、遥感、GIS、LBS等技术手段。
二、分类特点根据其业务范围以及技术应用场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可以分为航空遥感测绘、卫星遥感测绘、大地测量、地图地理信息制作、地理信息系统等几个领域。
航空遥感测绘:是指使用航空器搭载摄影、遥感探测设备获取地表物理信息的技术,在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卫星遥感测绘:是指使用卫星载荷对地球表面进行遥感观测,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物理信息的技术。
实时遥感技术现已广泛应用在环保、公安、交通管理等领域。
大地测量:是指使用精密仪器来进行地球表面的物理测量,以及对地球形状、重力场等特征进行观测和研究。
在道路、桥梁、建筑等大型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地图地理信息制作:是指利用地图软件和数据库制作各种类型地图、或者将已有地图进行修改、完善和更新的工作。
地图制作不能缺乏测量数据的支持,主要将测绘数据进行绘制实现地图制作。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将各种地理信息整合到一个数据库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相关软件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模拟、可视化和预测的系统。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展出许多子系统,如土地系统、水文系统、资源系统等。
三、产业链1、上游环节:包括传感器、遥感图像采集和处理设备、GPS 定位设备、激光测量仪、地图制作软件等。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年度综述一、所属学科及研究领域发展概述地球重力场、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反演与内部地球物理和空间大地测量领域在过去一年中有了新的进展。
全球大地水准面的严密确定方法、超定边值问题以及多种重力信号的融合理论与方法等重力场的基础理论,依然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利用新一代卫星重力任务确定全球高精度卫星重力模型和局部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的确定,依旧是物理大地测量学应用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同时,利用时变重力信号研究全球变化、地球内部过程也是国际上关注的重点。
融合多类观测数据(包括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等多种观测数据)的大地测量联合反演方法是各国学者的重点研究问题。
基于此,研究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地幔对流、地球内部局部构造细节、地壳上地幔的结构、地表和岩石圈的密度、莫霍面深度和应力场等科学问题,同时地球自转、地球分层理论、地磁发电机理等方面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包括GPS、GLONASS、北斗、伽利略),努力探索各类技术的定位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仍然是空间大地测量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基于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维持全球参考框架一直都是大地测量领域的基本研究问题。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地球重力场理论、方法与应用过去的一年中,国内外关于地球重力场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是围绕确定高分辨率高精度地球重力场模型和厘米级大地水准面展开,具体包括:推广的Bjerhammar边值问题,超定边值问题,重力场信号的向下延拓问题,重力场表示方法,多种重力场信息的融合理论和方法,确定高分辨率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的理论与方法。
在局部重力场逼近方面,大多数国家均采用原有的方法,美国采用Molodensky边值问题理论体系建立了新的国家高程基准大地水准面GEOID09,对应的重力大地水准面模型为USGG2009,拟合精度为±9.7cm。
采用与CQG2000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中基本相同的重力数据,得出了我国陆地疆域2’x2’的重力似大地水准面CNGG2011,与全国发布均匀的649个国家B级GPS水准进行了独立比较,精度为±0.126m。
矿山空间信息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试验室科技-国家测绘局
矿山空间信息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年度综述一、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国内发展现状对矿产资源开采状况进行监测,需要实时、客观的高精度信息源。
金学林等对以“3S”技术为主体的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监测中应用的优越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并在晋城、铜川、开滦等矿区做了实际应用,对矿山的大气、塌陷进行了遥感调查分析。
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的牛保茹等对宁夏碱沟山地区的SPOT卫星图像、内蒙古海勃湾矿区的TM卫星图像(热红外通道)和山西大同矿区的航空遥感图像进行了计算机处理、分析和煤矿解译,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空间遥感技术,可以完成对小煤矿状况的监测任务。
陈云浩等利用遥感技术作了矿区城市(山西晋城市)的城市热场图,分析了晋城热污染问题,探析了热红外遥感在矿区大气污染研究的技术方法。
矿区生态环境受采矿影响的遥感调查分析,是近年来遥感在矿山的应用研究重点。
近年来,我国学者运用“3S”技术、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和探地雷达技术进行矿区地表形变及复垦土地、土壤的物理与生化特性演变监测研究,促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与拓展,创新性地研发了以GPS技术做矿区基准三维定位、高中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GIS技术方法为矿山空间数据存储及动态分析手段的煤矿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的宏观(地貌景观和土地利用变化)综合监测和分析评价的综合技术。
在面向矿山应用的遥感信息处理方面,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专家系统等得到了初步的应用,为信息处理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荷合作项目“中国北方煤田自燃环境监测”将图像处理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各级政府对煤火的防治决策、为灭火工程设计施工、监测提供了现代化方法和手段。
“宁夏汝箕沟煤田火区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完成了煤田火区燃烧中心、燃烧系统和火区的系列研究、煤田火区遥感探测与监测方法研究、煤田火区灭火工程及环境治理研究,并开发出适用于煤田火区动态监测与治理的“煤人系统”软件。
浅谈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现状
浅谈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布时间:2021-09-13T19:01:57.059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7期作者:谢雪芬[导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带动了工程建设行业的进步,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从根本上优化了我国的基础设施体系,但同时也给与之配套的地质工程测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正元地理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山东省济南市 250101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带动了工程建设行业的进步,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从根本上优化了我国的基础设施体系,但同时也给与之配套的地质工程测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而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则能够提升地质工程测绘效率和准确度,更好地应对新时期测绘工作的一系列挑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测绘模式存在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现状;策略引言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是在现有发展基础上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继续高效协调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在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体系下全面推动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基础测绘服务。
1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1.1受外部干扰比较小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以卫星及接收器为信号及数据来源,因此能够避免天气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地理环境,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整体应用效果比较突出。
1.2数据精确度比较高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则能够改变这一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地质工程测绘的准确度,再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分析,可建成有参考价值的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1]。
1.3工作效率比较高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以卫星系统为基础开展测绘工作,因此可以同时对多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再将大量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系统当中,以地理信息模型系统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这样一来地质工程测绘的效率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年度综述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科学和技术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空间基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的发展日新月异。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针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测绘的迫切需求,重点开展基础地理信息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与发展前沿技术研究,着力解决“地理国情监测”中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促进新时代测绘行业的科技进步。
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国情监测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实验室成立了地理国情监测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将作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国情监测总体设计部的依托部门,承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国情监测总体设计组的工作,包括编制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总体设计和技术设计方案等;同时,研究中心以实验室为依托将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解决地理国情监测的核心技术问题,研究制定地理国情监测的工艺流程、标准规范和产品模式等,构建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体系,保障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承担地理国情监测应用示范及技术指导工作,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和部门开展合作研究,解决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方面的项目或工程,并实施了一些重大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以更好的服务于本国或地区的资源、环境、能源、社会等领域问题的解决。
美国依托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其强大的数据获取能力和先进的测绘科技力量支撑下,监测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土,而是扩大到区域或全球尺度,监测对象不再局限于地理要素,而是扩大到所有的国情信息。
美国内政部2011至2016年财政年度战略规划中,战略之四就是关于美国地质调查局要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要求为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能源矿产评估、环境健康、自然灾害和水资源等决策提供可信度高的、适当的、公正的研究报告,监测信息和其他产品。
现代城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试验室科技发展综述国家测绘局
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年度综述一、所属学科及研究领域发展概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时代的出现和知识经济的诞生,现代城市发展开始进入新的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有:(1)信息技术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2)分散化与集聚化并存(3)从生产型转到生态型、个性化、特色化的城市。
在此基础之上,城市功能区增多,城市景观变得多样,空间结构日趋复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数字城市”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成为人们快速、准确、充分和完整地了解及利用城市中各方面信息的重要途径。
而现代城市测绘技术作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先行性重要基础工作,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及时、适用、可靠的测绘保障。
其中融合的3S技术在快速获取高精度、大尺度城市测量数据,大型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设工程、特种精密建设工程测量,以及多种测绘数据融合与共享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
现代城市测绘是以包括测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遥感和数据库技术等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信息网络技术及信息安全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化测绘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完整技术体系系统。
现代城市测绘应用是在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构成一体化数字平台上和虚拟环境中,通过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和数学模型,以可视化模式在线实现城市各种资源分配状态,对现实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从而使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用户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交流和协作,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企业运营和政府决策服务。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一)现代城市测绘技术体系与标准化随着航空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科技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大地测量和测绘基准方面,正从静态到动态、从地基到天基、从区域到全球迅速发展,测量精度显著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试验室科技发展年综述
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年度综述本报告主要围绕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重点,从国内研究进展以及实验室工作的内容进行展开,即主要涵盖测量基准、工程测量自动化、多传感器数据的集成和重大灾害监测等多个方面。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国内发展现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实施,进行全国各类参心坐标系下的坐标到CGCS2000的转换。
CGCS2000在全国的进展情况大体上归为国家层面上、省市地方及行业的进展。
国家层面上主要包括三、四等天文大地网成果转换;1:5万、1:1万地形图格网点1980西安坐标系到CGCS2000改正量计算;国家1:5万数据库转换。
对地方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支持方面主要是基于几种常用坐标转换方法及转换模型:三维七参数转换模型、二维七参数转换、三维四参数转换模型、平面四参数转换模型编制了控制点成果转换软件,并给出这些模型的适用范围,结合对实时框架到CGCS2000基准的转换方法研究,解决和实现地方CORS站到CGCS2000的转换。
另外指导地方独立坐标系与CGCS2000建立联系方面,基于典型代表特点的地方独立坐标系及其相关控制点成果资料制定了独立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技术指南可指导地方独立坐标系的建立和转换。
同时,中国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10年完成了初步设计工作,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360个国家级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4500点规模的国家卫星大地控制网、12.2万公里国家一等水准网、50个国家重力基准点以及一个数据系统等。
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150个新建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的选址工作,技术规程编写已经完成,技术培训工作即将展开。
随着GPS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与完善,测绘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在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国家大地网、城市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已普遍地应用GPS技术。
国土资源调查与测绘技术介绍
国土资源调查与测绘技术介绍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国土资源的调查与测绘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土资源调查与测绘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地球表面进行细致的观测、测绘和分析,以获取地理空间信息。
本文将介绍国土资源调查与测绘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国土资源调查与测绘技术的基本概念是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相关数据以制作地图和绘制空间信息的过程。
它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技术可以用来测量地球的形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信息。
国土资源调查与测绘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
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策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在农业领域,借助这种技术可以精确测量土地的面积和形状,为种植者提供农田规划和合理种植布局的参考。
在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监测方面,国土资源调查与测绘技术可以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以支持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工作。
国土资源调查与测绘技术主要包括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测量、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航空摄影测量是利用航空器进行摄影测量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拍摄高空照片,然后通过几何解算的方法,获得地面上各个目标及其位置的精确数据。
地面测量是测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测量仪器对地面进行实地测量,获取数据并制作出精确的地图。
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器将地球表面信息转换为图像数据的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可以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国土资源调查与测绘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首先,这些技术具有高精度和高鲁棒性。
利用航空摄影测量和地面测量技术,可以获取到高精度的地理数据,提供准确的地图信息。
其次,这些技术具有时效性。
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地表情况,监测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的发展情况。
再者,这些技术具有数据集成的特点。
利用GIS技术,可以将数据按照地理位置进行整合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支持。
测绘事业单位的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测绘事业单位的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GIT)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它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科学、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等技术,实现对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呈现。
在测绘事业单位中,地理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在灾害监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意义灾害是不可预测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监测方法来提前发现和预警,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以提供灵活、高效和准确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帮助相关部门做出合理的防灾和救灾决策。
首先,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灾害隐患区域的预测和评估。
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地下水位等因素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从而判断某个区域是否存在灾害隐患。
例如,在山区地质灾害监测中,可以通过测量地形起伏、监测土壤侵蚀程度等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多因素分析,准确判断潜在的山体滑坡或崩塌风险。
其次,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可以获取各种类型的遥感影像数据,如红外图像、雷达图像等,及时监测地表的温度、水位、变形等变化情况。
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与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实现对移动目标的实时追踪和定位。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灾害监测单位能够迅速获得灾害发生地的实时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救援和预警措施。
最后,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灾害监测单位进行灾情评估和灾后重建规划。
通过对灾区的卫星图像、航空影像等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快速获取灾情信息,包括受灾区域范围、损失程度、人员遇难失踪情况等。
这些信息对救援和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相关部门科学合理地制定救援计划和重建规划。
对地观测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试验室
对地观测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年度综述一、国际发展趋势近年来,国际上对地观测技术领域发展较快,提出了系列新方法和新理论,并开展了广泛的应用,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该领域国际最新发展趋势。
(一)雷达、激光新型传感器遥感理论与方法雷达遥感方面,最主要进展体现在高分辨率SAR影像处理、极化干涉SAR影像处理方面。
随着近年来米级高分辨率雷达卫星的不断发射,基于高分SAR影像的星载层析SAR技术(TomoSAR)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利用压缩传感方法可获取地表的精细真实三维信息;此外,基于高分SAR影像的时间序列InSAR技术通过对稳定点目标精确提取,可得到大型人工建筑的局部差异性形变。
在极化干涉SAR处理方面,已经形成了全极化SAR影像的参数分解与分析提取、影像分类的一些算法,发展了具有一定精度的微波相干散射模型。
未来发展趋势将是基于高分辨率SAR影像的极化、干涉信息综合处理,对不同模态SAR 条件下目标的散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开展高可信的SAR处理与解译技术研究。
此外,许多应用需求对数据处理的时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基于专用处理器和集群计算机平台等对海量SAR数据进行快速高性能处理也是今后发展方向。
激光雷达方面,最主要的进展集中在移动激光扫描设备的研发、点云金字塔的建立和管理、点云分割、特征级点云条带平差、点云智能分类和目标识别、点云和影像融合的三维模型重建等方面。
移动激光扫描系统能够在高速移动的状态下获取道路及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树木、道路交通标志、路灯等地面和地物的表面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快速获取空间数据的手段,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公司已经推出了商用的车载激光扫描系统。
在点云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方面,研究人员建立了点云金字塔这种数据结构,组织和管理海量的点云数据。
数据处理方面,点云分割和特征级条带平差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点云分割的过程是将点云按照共面(平面和光滑曲面)的特性进行聚类的过程;特征级点云条带平差是利用点云分割和目标识别的结果,利用点云中特殊对象,如人字形屋脊、墙面等,进行特征级的匹配进行点云数据的条带配准。
航空遥感技术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 科技发展 2013
航空遥感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2013年度综述一、所属学科及研究领域发展综述2013年6月20日,依托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航空遥感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立会议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议在京召开,标志着国家局首家企业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正式启动。
实验室所属领域为航空遥感技术。
实验室本年度共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其中课题级牵头3项。
研究领域涉及灾害应急数据快速获取与处理技术、倾斜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低空轻小型无人机遥感系统组网技术等。
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研究解决了“垂直影像的快速密集匹配技术”、“基于密集点云实现多层次非结构化单体模型提取技术”等关键技术,为倾斜摄影测量工作站系统研发奠定基础。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完成“TOPDC系列数字航摄系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在江西、内蒙等四个区域开展工程化应用;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系统在“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推出国家海域监控指挥车系统、国土资源应急监测车等系列移动监测平台,并在海洋、国土系统推广使用。
申请专利21项,已受理2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发表论文9篇(其中3篇EI检索)。
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十二五”期间,数字城市建设从大、中城市向地级市覆盖,已建成的数字城市也将面临新一轮数据更新。
数字城市建设工程浩大,急需高新技术手段与装备辅助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快速获取与建模。
航空立体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与系统一定程度地解决了数据城市建筑物几个结构与纹理一体化获取难题。
刘先林院士团队和中测新图公司等先后推出国产自主倾斜航摄仪系统,并投入工程化应用,就此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性价比和技术服务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但是,受技术条件限制,倾斜摄影数据后处理软件仍依赖国外进口。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十一大重点科技任务,你必须知道!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十一大重点科技任务,你必须知道!10月25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了全方位具体的规划。
《规划》分析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面临的考验以及未来的重点任务,其中,未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十一大重点科技任务更是整个《规划》里面的亮点,像应急测绘保障技术、测绘卫星技术、室内外定位技术、大数据大装备技术等也位列十一大重点任务之中。
1、地理国情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基于多源数据的变化发现、自动分类、地理国情大数据挖掘、质量指标与质量控制模型等关键技术研究。
建立地理国情变化信息的快速检测方法与技术流程。
开发面向地理国情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平台系统,建立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质量与统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地理国情要素提取原型系统。
开展城市关键地类遥感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等研究。
开展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和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时空统计与动态建模、信息识别、数据深度挖掘、信息比对以及与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度研究。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在政府、专业部门、公众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研究,构建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产品体系和共享平台。
2.应急测绘与服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网络化、分布式更新数据源的快速发现与处理、数据库动态管理、应急数据产品派生支持等技术系统,研究建立多级联动、跨区域协同更新的业务技术架构,实现对覆盖全国的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及时更新技术突破。
开展环境灾害链空天地协同观测模式与预警模型、环境生态质量评估原理与调控机理等应用理论研究。
突破灾害监测预警、灾情侦查、灾害调查与评估等技术,推进基于无线传感网协同感知的环境和灾害监测多源空天地传感器网建设。
研究应急现场多源数据的自动提取、快速处理和高效服务等关键技术,构建国家应急测绘服务平台。
3.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全球高精度无控制测图理论与方法研究,解决无控制卫星影像高精度几何定标与跨国境空三区域网平差、基于低轨卫星的北斗全球广域差分增强等问题,形成全球观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
年度综述
针对我国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土地资源退化、灾害发生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围绕国家及区域重大环境工程与减灾防灾应用需求,以3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或技术支撑,结合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土环境及灾害监测、分析、评估、预报及控制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构建国土环境演变与灾害的预报、预警、评估、信息服务一体化的技术体系仍然是本领域主导研究方向。
GPS、INSAR、三维激光扫描、Lidar、无人机等现代测量技术在环境与灾害信息采集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新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发展。
应用RS和GIS一体化技术进行灾害预报预警、灾害动态监测、灾害成因分析、灾害调查与评估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环境与灾害信息获取方法
GNSS、InSAR、三维激光扫描等现代测量技术在环境与灾害信息采集的广泛应用,加强了信息获取手段。
由于基于GPS的变形监测的精度、可靠性以及完整性都与所跟踪的GPS卫星数目以及几何图形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例如位于山谷中的大坝变形监测等,由于信号遮挡严重,往往无法定位或者不能得到足够精度的监测数据。
随着多系统、多层面、多模式的复杂组合系统GNSS的发展,为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相对定位技术的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带来了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也迎来了导航卫星融合数据处理的契机。
InSAR为地面沉降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该技术利用两次观测中所获得的复数数据中的相位差与空间距离差之间的关系,提取地表的三维信息和高程变化信息,在地形测绘、地表形变监测、冰川运动研究等方面都表现出快速、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大区域等突出优势。
目前,干涉SAR 技术在系统上主要向高分辨率、超分辨率、多极化、多波段、多模式、实时成像和小型化等方向发展;在算法上主要向PS-DInSAR、Pol-DInSAR、MB-DInSAR等方向发展;在应用上主要向高精度、多样化等方向发展。
单站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已取得了较丰富成果。
近年来,实现对地理实体、监测对象及其周边环境的全面表达提出了基于多测站三维激光扫面技术的应用需求。
此外,为完整表达地理实体、监测对象等地理空间与属性信息,三维激光扫描、机载LiDAR点云数据与多光谱、高光谱光学影像融合的数据处理方法取得了一定进展。
针对LiDAR与摄影测量在数据获取平台、数据采集方式等方面存在相似性,在采样精度、数据直观性等方面存在互补特性的特点,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基于LiDAR与摄影测量的集成/混合建模展开研究,旨在实现LiDAR点云与摄影影像的优势互补。
(二)环境与灾害信息的现代监测技术
3S等现代监测技术可用于灾害预报预警、灾害动态监测、灾害成因分析、灾害调查与评估等多个方面,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中有广泛应用领域。
利用遥感、InSAR、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配合常规的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构建矿山变形立体融合监测技术,形成矿山变形灾害的时空分析与预警理论体系进行矿山开采损害地空协同监测,建立多时相序列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与沉陷参数反演技术可以有效揭示采矿引起的覆岩(土)破坏、
地表沉陷及损害时空动态规律,进而了开发矿山开采损害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再现、分析矿山开采沉陷及其地质灾害评估。
无人机系统的航拍影像具有快捷方便、自动化程度高、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成图周期短、成本较低、小面积航拍、现势性强等特点,无人机遥感弥补了卫星光学遥感和普通航空摄影易受云层遮挡影响的缺陷,具有高时效、高分辨率、低成本、低损耗、低风险及可重复等诸多优势,能够快速获取国土、资源、环境等空间要素,在救灾应急测绘服务、土地利用调查与管理、矿产资源开发监测、环境污染与灾害监测、空中监测等多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物联网的迅速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路。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提高环境监测的实时性、有效性,实现信息共享及辅助决策,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把监测到的、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含量、排放量、环境状态参数等,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如碳排放在企业排污口或对环境分析有重要意义的位置布置监测点,通过网络将监测点采集的数据信息,传送到监测中心进行分析、汇总、处理,进而实现有效管理。
(三)地理国情监测进展
地理国情监测从地理的角度,采用空间化的方法,对国情进行持续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描述、分析、预测和可视化,包括土地资源监测、环境监测、农情监测、地震监测、矿产资源监测、气象监测等业务领域。
地理国情监测,可为政策分析提供更多定量化的重要资料和科学依据,还可为灾害预警、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提供重要监测信息,对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粮食安全等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价。
陕西省成为首个
地理国情监测试点,利用最先进的航天航空遥感与快速定位等测绘高新技术,对陕西省中心城市和重点乡镇的建设布局及城镇化发展进程进行监测,为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城镇布局、居民点分布及其变迁信息。
河北省地理信息局启动了“河北省综合省情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基础。
(四)矿区沉陷变形及灾害监测、预测和控制技术
在矿区开采沉陷灾害监测研究方面,利用高光谱高分辨率遥感、INSAR、D-INSAR、GPS等技术进行矿区采动灾害“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建立了多源动态变形监测数据的融合模型、开发了包括煤矿开采损害地空协同监测与数据处理、开采沉降预报预测、开采损害评价与预警等的煤矿开采损害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影响矿区生态与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
煤矿充填开采是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向采空区送入矸石、沙石、膏体等充填材料,并在充填体保护下进行采煤的技术;无疑是提高资源采出率、控制地面塌陷变形的最优途径。
研究煤矿充填开采控制地表变形和保护生态环境,对煤炭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主研发的综合机械化固体废弃物直接充填采煤、机械化膏体充填采煤、高超水材料充填采煤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克服了煤矿采空区充填控制岩层和地表移动的诸多难题,初步形成了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和装备体系;建立了基于等价采高的固体(膏体)充填开采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变形预测方法和控制技术。
在矿山老采空区不良地基稳定性研究和建设利用方面,对老采空区地表“活化”及沉降变形与覆岩结构失稳和各种采动裂
隙、空隙压密的协同关系研究日趋深入;并推动了利用废弃老采空区土地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利用工作。
缓解了矿区城市土地利用紧张难题。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比较
1. 国外环境与灾害信息监测对象的全球化与监测信息的全面化趋势明显,关注人类的地居环境的保护,涉及水、大气、二氧化碳等诸多领域,国内也逐渐关注,成果日趋丰富,但研究协作性较差,尤其是操作层面的体制欠缺,起步晚,标志性的成果有限。
2. 国外对于局部环境与灾害的监测手段、理论及技术等研究较早,且成果丰富,由于数据获取手段的落后及开展研究的时间比较晚等原因,国内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相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不够深入具体。
3. 在矿区沉陷灾害控制和治理技术方面,国外研究相对较落后,我国在矿区沉陷变形机理、变形预测和变形控制等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
尤其是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沉陷控制技术和配套装备为我国自主创新、国际首创。
三、展望与建议
(一)环境与灾害信息处理方法方面
加强GNSS数据处理,研究基于GNSS及惯性传感器组合的室外环境下的自主定位,通过多传感器集成和数据融合算法的研究,实现高精度的定位;采用并行处理的方法提高InSAR数据处理速度,研究适合于矿区开采沉陷的实时监测的InSAR监测方法,加强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加强PolInSAR和GB-InSAR的数据处理及应用等;加强LiDAR点云数据与多光
谱、高光谱光学影像融合的数据处理方法,将摄影测量的相关知识引入到三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中来,实现LiDAR与摄影测量的优势互补。
(二)环境与灾害信息的现代监测技术方面
深入研究遥感、InSAR、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的优缺点,加强数据融合处理,构建完善的矿山变形立体融合监测技术,采用合理的反演模型揭示采矿引起的覆岩(土)破坏、地表沉陷及损害时空动态规律;针对矿山地物目标的复杂性,研究利用无人机对特定目标识别方法(如地裂缝、塌陷坑等);将物联网与空间技术结合,研究监测数据传输及与空间信息的融合方法,拓展物联网监测领域。
(三)地理国情监测方面
进一步融合多种监测手段,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加快研究制定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标准、基准和统计指标体系。
(四)矿区沉陷变形预测和控制技术方面
针对煤矿开采导致的沉陷损害监测及相关的分析评价问题,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分析评价平台,探索煤矿区开采损害监测、识别、评价、预警方法仍然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开发低成本、高安全可靠性的煤矿充填开采沉陷控制技术体系是保护环境、提高资源采出率的主要途径,与此相关的充填开采岩层和地表移动理论,量化充填介质特性、充填参数对于地表沉降变形的关系;进行部分充填与可控性下沉的理论研究,在减少充填材料消耗的同时,尽可能控制地表下沉在合理的可接受范围内,为针对不同保护目标的充填开采设计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