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州市旅游管理办法的通知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州市旅游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2.28•【字号】湖政发[2002]14号•【施行日期】2002.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州市旅游管理办法的通知(湖政发〔2002〕14号)各县人民政府,市区各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湖州市旅游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湖州市旅游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市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国家旅游局《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和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旅游开发建设、旅游经营服务、旅游监督管理,以及进行旅游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发展旅游业实行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条市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旅游管理工作,依法履行行政监督检查管理职能。
各县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管理工作,依法履行行政监督检查管理职能。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按各自职责,主动支持、配合旅游主管部门做好旅游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共同培育和促进旅游业发展。
第五条旅游行业协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依照章程的规定开展活动,完善行业自律制度,发挥指导、沟通、服务等功能,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第六条市、县旅游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普查评估后,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在征得上级旅游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1. 引言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是一座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
为了进一步挖掘湖州市的旅游潜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特制定本总体规划,旨在构建湖州市旅游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目标,为湖州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2. 规划目标2.1 旅游资源挖掘通过调查研究,全面梳理湖州市的旅游资源,制定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的具体计划。
2.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交通、酒店住宿、旅游服务设施等,提升湖州市的旅游服务水平。
2.3 旅游宣传推广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湖州市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湖州市旅游。
3. 旅游资源挖掘3.1 自然景观湖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太湖、南浔古镇、乌镇等。
在本规划中,将制定具体措施,保护和开发这些自然景观,打造更多的旅游景点。
3.2 历史文化遗产湖州市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雷峰塔、南太湖湖滨旧址等。
在本规划中,将重点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旅游解说服务,增加游客对湖州市历史文化的了解。
3.3 特色产业湖州市有着丰富的特色产业,如茶叶、丝绸等。
在本规划中,将挖掘这些特色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点,打造旅游特色项目,吸引游客参观体验。
4.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4.1 道路交通加强湖州市内外的道路交通建设,提升交通便利度。
同时,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方便游客了解和选择交通工具。
4.2 酒店住宿增加酒店住宿设施的投资,提高酒店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鼓励开发具有湖州特色的民宿和客栈,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3 旅游服务设施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游客接待中心、导游服务中心、旅游巴士等,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5. 旅游宣传推广5.1 媒体推广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全国推广湖州市的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
5.2 旅游活动举办各类旅游活动,如旅游文化节、旅游推介会等,增加湖州市的旅游知名度。
5.3 旅游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共同推广整个区域的旅游资源,形成“合力推广、共同发展”的局面。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31•【字号】浙政函〔2024〕46号•【施行日期】2024.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浙政函〔2024〕46号湖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批准《湖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规划》。
《规划》是湖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方位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二、筑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湖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9.82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08.8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13.7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2993倍以内。
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协调布局,接轨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等长三角中心城市,联动嘉兴市共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实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夯实“太湖熟、天下足”农业空间基础。
保护太湖溇港、平原水乡和山区林区的生态本底,守护天目山、顾渚山等生态屏障,提升东西苕溪等流域水生态品质。
强化中心城区承载力和辐射力,完善县域中心城市功能。
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印发《湖州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印发《湖州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布日期】2021.10.28•【字号】湖发改规划〔2021〕149号•【施行日期】2021.10.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印发《湖州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湖发改规划〔2021〕149号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十三五"评估1.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依托湖州山水清远的独特景致,深入解码文化基因,紧紧抓住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好机遇和大众旅游、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直面市场和人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把"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的发展之路,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旅游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综合贡献率不断提升。
过去五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从2016年的8752万人次、88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12亿人次、1285亿元,旅游业成为我市第二个超千亿大产业。
2019年湖州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62%,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综合贡献更加凸显。
二是旅游影响力明显增强。
旅游项目建设连续五年实现年度投资超百亿,龙之梦、慧心谷、云上草原、开元森泊度假乐园等一批旅游业标杆项目纷纷落户湖州,莫干山"洋家乐"、水口乡"上海村"两大特色民宿集聚区品牌享誉长三角,形成全域旅游的"安吉样本"和文旅融合的"南浔经验"、吴兴网红项目打卡热,"乡村旅游第一市、滨湖度假首选地"旅游品牌全面打响。
湖州市总体规划
水
工
1
程
规
划 图
排水制度:城市新 区采用分流制排
水体制,现状建成
区的直排式合流
制改为截流式合
流制
雨水工程 按一年一 遇标准设 计,就近排 入水体
近期重点对旧城区的 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 改造.新区开发时,应 同步建设相应的污水 管、雨水管和污水提 升泵站
2020年建成 220kv变电站 5座,110kv变 电站15座
第十二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十三章 给水工程规划 第十四章 排水工程规划 第十五章 电力工程规划 第十六章 电信工程规划 第十七章 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八章 燃气工程规划 第十九章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第二十章 综合防灾规划 第二十一章 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十二章 城市远景规划 第二十三章 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措施 第二十四章 附则
110kv电网采 用环网结线, 开环运行
2000年建成
220kv电网采 用双回路或多 回路结线方式
2020年共建市话母 局10个,其中新建7 个,扩建3个
通 信 工 程 规 划 图
中心城区新建邮件处理 中心1座,邮政支局5个。 邮政支局尽可能与市话 局合建。
近期对现有长途交换局扩容改造, 中远期在凤凰邮电综合大楼内增加 1个长途局。长途线路近期利用邮 电部一级宁杭光缆和现有省二级光 缆,中远期建设省二级湖嘉光缆和 邮电部一级湖申光缆
❖ 远期:展现了城市跨世纪发展前景,规划期 末城市人口5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3.15平方 公里。
❖ 远景规划: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着 重关注城市未来发展的若干控制要素。人口 规模控制在70万人左右。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正申报国家级 ❖ 典型代表----飞英塔:唐塔其内、宋塔其表 ❖ 特点:历史文化遗产类别广、分布散 ❖ 名城保护原则----以旧城区为主体、以市河为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湖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湖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5.10•【字号】湖政办发〔2023〕33号•【施行日期】2023.05.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湖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湖政办发〔2023〕33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湖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转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有关专项计划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另行下达。
附件:2023年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5月10日湖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必须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各区县、各部门在2023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重点抓好8方面工作:一、深化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动经济稳步增长(一)加快政策直达快享。
迭代升级"三聚三保三落实"助企纾困稳进提质攻坚行动,以最强政策供给全力稳增长。
抓住国家"五大政策"协同发力、省"8+4"政策体系落地实施等窗口期,出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56条",全市财政安排230.7亿元,争取政府债券2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中长期项目贷款120亿元以上,全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落实好支持企业稳生产拓市场扩投资"10条",全力支持企业稳岗留工、拼抢订单、推进项目。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1. 引言1.1 背景旅游业是一项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业不仅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还能促进文化交流和区域合作。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本文旨在制定一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指导,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提升。
2. 基本情况分析2.1 旅游资源概况•地理位置优势:本地区位于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
•自然景观:包括山水风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人文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
2.2 旅游市场需求•国内旅游需求: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休闲观念的普及,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国际旅游需求: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放和交流的增加,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2.3 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业收入增长:近年来,本地区旅游业收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旅游业结构优化:旅游业发展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旅游业设施完善:交通、住宿、餐饮、旅游设施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3. 总体规划目标3.1 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具体规划目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拓宽旅游产品丰富度:通过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旅游选择。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的品质,改善旅游规划、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条件。
•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4. 发展策略与措施4.1 政策支持政府将出台相关旅游业发展政策和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减税优惠、人才培训等支持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投资。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5年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5年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湖政发[2005]38号【发布部门】湖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05.05.08【实施日期】2005.05.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5年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湖政发[2005]3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2005年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有关专业计划由市发改委另行下达。
2005年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破难、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是全力“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一年;是实现“十五”目标,制定“十一五”规划的衔接之年。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要求和部署,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创新创优,加快发展,增强能力,注重和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2005年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增长14%和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其中工业性投入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出口增长20%;--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8‰以内。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要在今年的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提升产业层次。
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推进六大食品加工区建设,在蔬菜、水产品、畜禽产品、笋竹业加工和流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争取农产品加工销售额达到110亿元。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4.03•【字号】湖政办发〔2023〕27号•【施行日期】2023.04.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正文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湖政办发〔2023〕27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1.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成员名单2.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工作机制3.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4月3日湖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为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完善文旅产业生态圈,助力推进人文新湖州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市有关部署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变革重塑,推进文化和旅游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可持续融合发展,高质量打造湖州文化生态新样本,高品质建设"湖光山色·度假之州"旅游目的地,为"六个新湖州"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有效整合文旅资源、促进文化产品提质升级、丰富文旅产业业态、深化休闲度假城市改革、完善文旅发展要素保障、"湖光山色·度假之州"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力争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到2027年,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持续实施文旅高峰塑造工程,全市旅游项目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确保项目累计实际投资1500亿元以上;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千万级核心大型景区2家以上,培育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2家;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5A级景区各1家;深入开展休闲度假城市改革工作,过夜游客占比突破55%,人均逗留时间突破3天。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议案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7-2035年)》的议案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8.12.24
•【字号】湖政函〔2018〕54号
•【施行日期】2018.12.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
《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议案
湖政函〔2018〕54号
市人大常委会:
《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经市委第66次常委会、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将文本、图集和编制情况一并报上,请予审议。
附件:1.《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文本
2.《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图集
3.关于《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编制情况的报告
市长钱三雄2018年12月24日。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意见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10•【字号】湖政发[2010]53号•【施行日期】2010.1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意见(湖政发〔2010〕53号)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省委提出的“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和谐民生”要求,以及《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意见》(湖委发〔2009〕52号),巩固深化我市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加快全市乡村旅游业提升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我市生态、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以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为目标,以资源整合、政策扶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为主要手段,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为主要载体,推进全市乡村旅游提升发展。
二、总体目标以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即编制一个规划、出台一套政策、制定一个标准、构筑一个平台、培育一批典型、打响一个品牌、激活一个机制、办好一个节会)为抓手,通过5年的努力,全面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1215战略”,即创建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精品示范区)、50个市级生态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经营收入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建成一批生态优良、风貌独特、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区(点),打响“乡村旅游在湖州”品牌,将我市打造成为在长三角乃至国内国际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指导意见-湖政发[2013]25号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指导意见正文:----------------------------------------------------------------------------------------------------------------------------------------------------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指导意见(湖政发〔2013〕2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为巩固深化省级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试点成果,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现就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我市乡村生态人文优势,优化乡村旅游业态结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切实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绿色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标任务。
全面实施乡村旅游“2151战略”,即到2015年,全面提升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10个省级农家乐精品示范区(市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5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农家乐示范村)、100个乡村旅游点(示范农家、示范农庄)。
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量突破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真正建成一批生态优良、设施配套、服务完善和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区(点),打响“乡村旅游在湖州”品牌,把湖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首选、国际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
(三)基本原则政府引导、主体多元。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协同推进机制。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大力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积极探索做特、做精、做优的路径,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精编)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精编)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湖州市人民政府(征求意见稿)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部分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了促进湖州市城市建设有序、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相关规定。
此外尚应符合国家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规定。
第三条规划层次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分以下三个层次:1.市域重点确定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化战略、城镇体系布局、工业区整合、大型基础设施的衔接与建设、生态环境与流域保护及风景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等问题。
2.市区吴兴区、南浔区所管辖的行政范围,国土面积1567平方千米。
重点处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及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关系。
3.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指具体进行城市用地布局及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范围,总面积为336.6平方千米。
重点确定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进行用地布局和项目安排。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2003年~2007年,重点做好实施项目的布局;远期:2008年~2020年,重点协调好城市功能、空间、基础设施等关系,预留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和通道。
远景:2021年以后的30~50年,重点做好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的布局。
第五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以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指导,确定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优先、市场导向与整合提升、设施一体化、引导与管制相结合的弹性原则。
第六条约束效力本规划自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正式生效,由湖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对于规划的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第二章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七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近期2007年,经济社会快速增长,市域初步实现现代化,小康建设进入新阶段;远期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
湖州南太湖滨湖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
湖州南太湖滨湖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1第一章认识:区域价值第1条编制背景为保护湖州南太湖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稳步推进湖州经济社会科学健康发展,落实湖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建设“现代化生态滨湖大城市”的战略决策,践行湖州作为全国第一个地级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示范责任,编制《湖州南太湖滨湖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项目缘起1、“环太湖风景路”贯通,环湖城市(苏、锡、常、嘉、湖)的联系加强。
2、湖州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概念,滨湖地区将成为湖州发展的重点区域。
3、湖州市获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滨湖区域发展具有良好示范效应。
4、湖州环南太湖沿线各行政主体分头发展,缺少一体化规划管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凸显第3条指导思想统一认识、树立品牌价值对滨湖区域资源本底、限制条件和建设情况进行摸底,进一步明确城市竞争优势;对长三角地区、环太湖城市和湖州自身进行研究,对滨湖区域的价值意义、发展判断和定位目标达成共识,树立以太湖山水为核心的品牌。
预先控制、保护资源环境对特色资源和生态敏感地区进行管控,划定控制边界,防止城镇建设无序蔓延,对适宜发展地区进行空间结构、用地功能、主导产业及项目准入等方面的引导。
整体管理、一体协同发展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一张图,加强对滨湖区域的整体规划管理,突破行政主体间的约束,强化跨地区跨部门协作,建立滨湖区域一体化管理机制,提升政府有效统筹市域城乡发展的能力。
明确建设、协调分工实施由底到图,划定滨湖区域禁止建设和适宜发展地区,制定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功能布局、产业选择、生态修复、机制建设等管控性内容,统筹各部门工作统筹时序、落实行动计划对滨湖区域不同区段制定分期行动计划和重点实施项目,强化整体控制、统筹发展的引导。
第4条规划范围湖州市吴兴区、长兴县环南太湖地区,包括夹浦镇、太湖新城、洪桥镇、图影度假区、太湖度假区、高新区、织里镇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6平方公里,太湖岸线长度65公里。
浙江湖州市湖笔小镇文旅小镇项目概念性策划规划
01
项目背景/SITE CONTEXT
水文:规划地处的湖州境内主要河流有西苕溪、东苕溪、下游塘、双林塘、泗安塘等;境边
南接东苕溪上游,北濒太湖,东联大运河及黄浦江。平原河网湖荡密布,山区建有山塘水库
,库容10立方以上水库149座。域内536平方公里,河道密度约2.6-3.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
湖
河流、湖泊面积496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和源于天目山麓的东、西苕溪纵穿横贯湖州全境。
琏
镇
“
相传秦代大将蒙恬创毫于世,善琏人便以笔业为生。在这里,人们根据西晋崔豹所撰的《古今注》中,关于"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披"的说法,以及《湖州府志》
湖
上记载的:"博物云志舜造笔,小博物云志蒙恬造笔,古非无笔,也但用兔毫,自恬而且制法较胜于故,至今善琏者必祀恬为笔祖耳。"等史料记载,历代尊奉蒙恬为笔祖,其湖笔制作工艺,也
镇
”
,东侧区域为镇区新发展区,以工业
概
用地和公共居住为主;西侧区域为善
念
琏村,老镇肌理保存较为完好,以村
性
庄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
规
划
6
1.4 现状分析 SITUATION ANALYSIS
现状农田
01
项目背景/SITE CONTEXT
湖 州 市 南 浔 区 善 琏 镇 “ 湖 笔 小 镇 ” 概 念 性 规 划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7
China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signGroup Corporation Limted Shanghai Branch
01
项目背景/SITE CONTEXT
太湖旅游规划详细说明
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5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5第二节自然条件5一、地形地貌5二、气候5三、地质、水文5四、土壤植被6第三节人口、用地发展现状6一、人口现状6二、用地发展现状6第四节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6一、旅游资源分布6二、资源分布特征9三、旅游资源评价10四、资源开发重点10第五节开发条件评价11一、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11二、不利条件12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度假区发展性质12 第一节规划依据、期限12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12一、规划指导思想13二、规划原则13第三节发展性质、功能定位13一、度假区发展性质13二、度假区主要功能14第三章度假区市场定位14第一节客源市场分析14第二节目标客源市场14一、一级客源市场:湖州市和上海市14二、二级客源市场:环太湖流域及邻近的各大、中城市15三、潜在客源市场:转道来湖观光和商务旅游15四、目标市场定位15第三节市场规模预测15一、游客规模预测15二、旅游收入预测16第四节度假区人口规模17一、度假区人口构成17二、度假区人口预测17第四章总体布局19第一节形象定位19一、形象定位原则19二、旅游度假区形象定位19第二节项目策划20一、重点项目策划21二、旅游活动策划23第三节功能分区25一、水上运动区25二、洞山游览区25三、综合服务区25四、假日休闲区26五、滨湖观光区26六、水乡风情区26第四节用地布局27一、旅游服务设施规划27二、绿地水域规划29三、景观规划30四、居住用地规划31五、道路交通规划31六、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33 第五节环境容量34一、预测原则34二、计算方法34三、度假区环境容量35第六节地块开发控制36一、用地构成36二、地块控制36第五章专项规划39第一节生态规划39一、生态展示39二、生态维护39三、生态参与40第二节绿化规划41第三节给水规划41一、给水现状41二、给水规划41第四节排水规划42一、排水现状42二、排水规划42第五节电力规划43一、用电现状43二、用电规划43第六节电信规划43一、电信现状43二、电信规划43第七节有线电视规划44第八节燃气规划44第九节防灾规划44一、防洪规划44二、消防规划45三、人防规划45四、其它45第十节环境保护规划46一、规划目标:46二、环境质量标准:46三、规划措施:46第六章近期开发重点与投资分析47 第一节近期开发重点47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分析47第七章环境协调区规划48第一节环境协调区范围48第二节环境协调区景点组织48第三节环境协调区景观保护48第四节环境协调区产业布局控制49一、现状存在问题49二、规划目标49三、规划措施49第五节环境协调区村镇布局控制50一、现状概况50二、规划目标50三、规划措施50第六节环境协调区土地利用控制规划50一、规划目标50二、规划措施50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浙江省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东起长兜港,南邻王家湾、邱城山,西至小梅山、黄龙洞西侧,北濒太湖,总面积5平方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旅游规划通则》等国家标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2003-2007》等上级规划;《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市级相关规划与文件;各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各地各部门相关规划。
第四条 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与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在杭湖宁城市发展带率先崛起和加快南太湖旅游经济崛起的战略要求,从“大格局、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坚持特色创新、产业提升、结构优化、合理布局,努力将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越、文化个性鲜明、旅游产品丰富、设施服务一流,在长三角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强市,成为国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信息容
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为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开创旅游新局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性质作用
经批准后的规划是指导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及相关活动中,均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对照实施。
远期:2016年-2020年
第七条旅游业发展现状评估
1、成绩:近年来,市旅游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和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旅游者850.94万人次,入境旅游者8.05万人次,分别比2003年增长21.0﹪和68.3﹪。旅游创汇313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1.3﹪;国旅游收入48.5亿元,比2003年增长21.0﹪,旅游总收入51.1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65﹪。到2004年年底,市共有旅行社40家,其中国社38家,国际社2家;共有星级饭店56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13家,二星级36家,另有众多社会旅馆、乡村旅店和“农家乐”住宿设施等。
2、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在区域围具有明显优势;大分散、小集中,空间格局疏密有致;开发程度较低,后发优势强劲。其中生态环境、湖笔文化、书画文化、蚕丝文化、茶文化等资源均列全国前茅。
3、机遇
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大好机遇。特别是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环太湖健身度假圈建设以及杭湖宁发展带率先崛起,海峡两岸互访增多等机遇,都是极好的发展抓手。
4、挑战
主要面临与周边地区同质旅游产品的竞争、与北太湖旅游区的竞争。
后发优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城市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入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后发的工业经济保全了的生态环境,成长中的区域经济为旅游发展预留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也使不顺,资源整合不足;中心城区支撑薄弱,带动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规定滞后,运行环境欠佳;全社会合力兴旅气氛欠浓,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匮乏。
第五条 规划原则
(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弘扬个性特色。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业互动与区域协作(联动)相结合,构建大旅游、大市场格局。
(4)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机制。
第六条 规划期限
近期:2006年-2010年
中期:2011年-2015年
综上所述,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机会与挑战并存,一些制约因素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将逐步得到克服和解决。只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特色,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旅游经济一定会展翅腾飞,并为在杭湖宁发展带的率先崛起注入新的活力。
第九条 旅游资源评价
1、根据2003-2004年旅游资源普查,全市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546个。其中,五级(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19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48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199个。集中分布在南太湖旅游资源富集带、苕溪旅游资源富集带、运河旅游资源富集带等三个旅游资源富集带,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富集区、南太湖旅游资源富集区、南郊旅游资源富集区、南浔古镇旅游资源富集区、新市含山旅游资源富集区、莫干山旅游资源富集区、下渚湖旅游资源富集区、大竹海—天荒坪旅游资源富集区、龙王山旅游资源富集区、长兴古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区和顾渚山旅游资源富集区等十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区。
但是,市近年来各项旅游指标增长速度较快,预示旅游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
第八条 旅游发展条件评估
1、优势
区位优势: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长三角都市旅游圈,与沪、宁、杭、苏、锡、常等大中城市相距均在200公里、两小时车程以,而且国多条黄金旅游线在此交接,故吸纳周边城市及黄金旅游景区、景点的客源能力很强。
交通优势:入境交通设施较为完善,游客可进入性好。随着2007年前后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成,的一小时交通圈将包括上海、、、、。交通区位优势使有望成为该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之一。
生态优势:是环太湖及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最具魅力的城市,“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等品牌是生态优势的典型代表。
人文优势: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充满人文魅力的江南旺郡,素有“文化之邦”、“人文甲天下”之美誉,也是湖笔文化、书画文化、蚕丝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十年来的发展,旅游业已从开始时单一的观光接待,发展到现在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娱乐、节庆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吃、住、行、游、购、娱”设施不断完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2003年,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是对旅游业发展阶段性成果的肯定,表明旅游业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不足: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0—2004五年间,旅游各项指标还处于全省中间偏后的位置;旅游要素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缺少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和明星景区,中心城区支撑力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