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2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w gD 4 S 2 2 1 θ 1 D 2 S s hiθ 2 n A w tπ 8 o 2n d t1 F c
Fc 为错流区内管子数占总管子数的百分数
F c π 1 π 2 D S D L 2 s h ia nc r o c D S D s L 2 h 2a r D S D c L 2 c h os
或有腐蚀性介质不能走壳程。当壳体与换热管温差很大时, 可设置单波或多波膨胀节减小温差应力。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名称
单程管壳式换热器
1 —外壳,2—管束,3、4—接管,5—封头 6—管板,7—折流板
管子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束与管板再封装 在外壳内。两种流体分管程和壳程。
TA,out TB,in(sheslilde)
*计算管程流通截面积,包括确定管子尺寸、 数目及程数,并选择管子的排列方式;
*确定壳体直径; *计算壳程流通截面积; *计算进出口连接管尺寸。
2.2.1 管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连续性方程,单管程的流通截面积为:
At = Mt /ρt wt
m2 (2.4)
式中:At——管程流通截面积,m2;
Mt——管程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防冲板结构尺寸 防冲板外表面到壳体内壁的距离不小于接管内径的
1/4,其通道流通面积须大于接管流通面积; 防冲板的直径或边长,应大于接管外径 50mm; 防冲板最小厚度:碳钢为4.5mm,不锈钢为3mm。
★防冲板固定形式 防冲板的两侧焊在定距管或接杆上,也可同时焊在
靠近管板的第一块折流板上; 防冲板焊在圆筒上; 用U形螺栓将防冲板固定在换热管上(不允许防冲板
h—折流板缺口高度, DL—最大布管圆直径,
DS—热交换器壳体内径, θ —折流板切口中心角,弧度:
θ2arcco1sD 2Sh
折流板间错流面积:
当排列方式为正方形斜转或直列排列时:
AclSDSDLDLS ndosdO
当排列方式为三角形排列时:
浮头式: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另一端管板可以在壳体内自由浮动。
优点: 1. 壳体和管束热变形自由,不产生热应力。 2. 管束可从壳体中抽出,便于壳程的检修和清洗。
缺点: 1. 结构复杂,造价高。 2. 需增加内浮头及相关连接件以保证密封,如果内浮头连接 处泄漏将无法发现,所以应严格保证其密封性能。
A ClS D SD L D Ls do sdo As, Ab, Ac 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AS AbAc
图2.25 折流板的几何关系
2.2.4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仍用连续性方程, 经简化后计算公式为:
D 4M1.13M
TB,out TA,in(tubseide
U形管式:将换热管弯成U形,管子两端固定在同一块
管板上,弯曲端不加固定。 换热管可以自由伸缩,所以壳体与换热管无温差应力。 只有一块管板,结构较简单,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壳侧 便于清洗,但管内清洗困难,管内介质必须清洁且不易结垢。 壳程可设置纵向隔板,将壳程分为两程。
适用:管壳间温差大,壳程介质腐蚀性强、易结垢的情况。
填料函式:
☆ 一端管板固定,另一端管板在填料函中滑动。 ☆ 将浮头露在壳体外面的浮头式换热器,
又称外浮头式换热器。 ☆ 填料密封处容易泄露,不宜用于易挥发、易燃、易爆、
有毒和高压的流体。且制造复杂,安置不便。
主wk.baidu.com部件的分类及代号
主要部件的分类及代号
2 管壳式热交换器
2.1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管壳式换热器标准》GB 151—2019 (2019-02-26发布 2000-01-01实施)
2.1.1 类型和标准
固定管板式:将管子两端固定在位于壳体两端的固定管板上,
管板与壳体固定在一起。
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规格范围广,工程中应用广泛。 缺点:壳侧不便清洗,只能采用化学方法清洗,检修困难,对较脏
换热器的污垢热阻
一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换热器的污垢,通常是指含有多种杂质、 污物及化学成分的工艺流体或冷却水在换热 表面上逐步沉积形成的一层固态物质。 水垢的导热热阻大约是碳钢的40 ~ 50倍, 是铝材的160 ~ 240倍。 污垢形成机理十分复杂,垢阻具体数值
无法作准确预测和计算, 可靠方法是实际测量。
(a) 缺口高度过小,板间距过大
(c) 缺口高度过大,板间距过小
表 2.5 折流板最大间距
换热管外径 10 14 19 25 32 38 45 57 最大无支持跨距 800 1100 1500 1900 2200 2500 2800 3200
图2.20 折流板的安装和固定
2.1.6 挡管和旁路挡板
πρw
ρw
2.3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1) 选用经验数据:根据经验或参考资料选用工艺条 件相仿、设备类型类似的传热系数作为设计依据。 如附录 A。 2) 实验测定:实验测定传热系数比较可靠,不但可 为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了解设备的性能。但实 验数值一般只能在与使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用。
3) 计算:计算得到的传热系数往往与实际有出入, 主要有换热系数的公式不完全准确,污垢热阻不易 准确估计等原因。
传热系数_经验数据
流体种类
水—气体 水—水 水—煤油 水—有机溶剂 气体—气体 饱和水蒸气—水 饱和水蒸气—气体 饱和水蒸气—油 饱和水蒸气—沸腾油
传热系数K W/(m2·K)
12~60 800~1800 350左右 280~850
12~35 1400~4700
30~300 60~350 290~870
2.1.2 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a)等边三角形法;
(b)同心圆法;
(c)正方形法
图2.7 管子在管排上的排列
表2.3 换热管中心距
mm
换热管外径 10 12 14 16 19 20 22 25 30 32 35 38 45 50 55 57
换热管中心距 s
13~ 14
16
19
22
25
26
28
ρt——管程流体的密度,kg/m3;
wt——管程流体的流速,m/s。
为保证上述流量和流速,则所需管数 n 为:
n = 4At /π di2
(2.5)
式中 di —管子内径,m。
满足传热面积 F,每根管子的长度 L 应为:
L = F/(πdn) m
(2.6)
式中 d 为管子的计算直径,m
一般情况下,d 取换热系数小的那一侧
☆旁路挡板可减小管束外环间隙的短路,用它增加阻力,迫 使大部分流体通过管束进行热交换。其厚度一般与折流板厚 度相同,将它嵌入折流板槽内,并点焊在每块折流板上。
图2.21 旁路挡板 图2.22 旁路挡板和挡管
2.1.7 防冲板和导流筒
当管程采用轴向入口或换热管内流速超过3m/s,应设置 防冲板,以减少流体分布不均和对换热管端的冲蚀。
4 (丁字形)
6
2.1.5 纵向隔板、折流板和支持板
☆为提高流体流速和湍流程度,强化壳程流体 传热,在壳程常装设纵向隔板或折流板。
☆折流板除使流体横过管束流动外,还有支撑 管束、防止管束振动和弯曲的作用。
☆折流板常用形式有:弓形、盘环形 (或称圆 盘-圆环形)。弓形折流板有 单弓形、双弓形和三弓形三种。
★目前所采用的换热管“长径比”,一般在4~25 之间,通常为6~10。GB 151—2019推荐的换热管 长度采用:1.0、1.5、2.0、2.5、3.0、4.5、6.0、 7.5、 9.0、 12.0 m等。
管长过长时,就应做成多流程的热交换器。
管子长度选为 l 后,所需管程数 Zt 就可确定:
焊在换热管上)。
图2.23 防冲板的形式
a) 内导流筒 图2.24 导流筒的结构
b) 外导流筒
★导流筒
在立式换热器壳程中,为使气、液介质更均匀地流入管间, 防止流体对进口处管束段的冲刷,而采用导流筒结构。
导流筒有内导流筒与外导流筒两种形式。内导流筒的结构简 单、制造方便,但它占据壳程空间,而使布管数相应减少。 外导流筒是在进口处采用扩大环形通道,考虑到环形通道进 口处的线速度较高,为保证气体沿圆周方向均匀的进入,导 流筒应做成斜口形。
壳体内壁距离:b′=(1~1.5) do b —管沿六边形对角线上的管数。
三角形排列时,b=1.1√nt。 正方形排列时,b=1.19√nt。
2.2.3 壳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1) 纵向隔板 A′s=Ms /ρs ws A′s= π /4Zs·(Ds2 – nt do2)
2) 折流板 Ab=缺口处总截面积 Awg – 缺口处管子所占面积 Awt
32
38
40
44
48
57
64
70
72
分程隔板槽两
侧相邻管中心 28 30 32 35 38 40 42 44 50 52 56 60 68 76 78 80
距 lE
布管限定圆
浮头式: DL=Di –2(b1+b2+b)
固定管板式、U型管式:
DL=Di – 2b3 b3 =0.25d;且>10mm
2.1.3 管板
浮头式热交换器中,由于安装浮头法兰需要,圆筒内有一 圈较大没有排列管子的间隙,使部分流体由此间隙短路,使 主流速度及换热系数下降。而旁路流体未经换热就达出口, 与主流混合必使流体出口温度达不到预期数值。挡管和旁路 挡板就是为了防止流体短路而设立的构件。
☆挡管是两端堵死的管子,安置在相应于分程隔板槽后面的 位置上,每根挡管占据一根换热管的位置,但不穿过管板, 用点焊的方法固定于折流板上。通常每隔3~4排管子安排一 根挡管,但不应设置在折流板缺口处,也可用带定距管的拉 杆来代替挡管。
Zt = L/l
(2.7)
总管子根数为:
nt = n Zt
(2.8)
式中:L—管程总长,m;
n—每程管数。
确定流程数时,要考虑程数过多会使隔板在管板上 占过多的面积,使管板上排列的管数减少。程数多 还会增加流体的转弯次数并增加流动阻力。
2.2.2 壳体直径
DS = (b–1)s+2b′ b′ —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中心至
污垢热阻—经验数据_附录C、D、E
注意折流板缺口与进出管的相对位置,缺口应与进 出管垂直;
注意管壳层试验压力的确定; 对多管程,注意分程隔板的设置与密封面的关系; 注意考虑防冲板和膨胀节的设置。
2.2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计算
☆在热交换器设计中,完成传热计算之后, 接着就应进行结构计算。
☆结构计算的任务在于确定设备的主要尺寸, 对于管壳式热交换器包括下列各项:
管板与壳体的连接
表 2.4 管板最小厚度 mm
换热管外径 d0
≤25 25<d0<50
用于易燃易爆
管板最小 厚度δmin
有毒介质等严 格场合
用于无害介质
的一般场合 ≥0.75d0
≮d0 ≥0.70d0
≥50 ≥0.65d0
程数
2
流口 体端 分 进隔 出板 程
图 另一 隔端 板
分程隔板
4 (平行)
拉杆的布置
拉杆应尽量均匀布置在管束的外边缘。对大直径换 热器,在布管区内或靠近折流板缺口处应布置适当 数量的拉杆,任何折流板应不少于3个支承点。
拉杆布置应根据折流板缺口位置及折流板缺口与壳 程进出管的相对位置定。
设计中注意事项
设置排气孔和排液孔,注意排气孔和排液孔与管板 连接螺栓的位置,不要影响螺栓的拆卸;
1. 内导流筒—导流筒外表面到壳体圆筒内壁的距离宜不小于 接管外径的1/3。导流筒端部至管板的距离,应使该处的流通 面积不小于导流筒的处侧流通面积。
2. 外导流筒—内衬筒表面到外导流筒的内表面间距为: 接管外径d≤200mm时,间距不小于 50mm; 接管外径d>200mm时,间距不小于 75mm; 立式外导流换热器,应在内衬筒下端开泪孔。
弓形
圆盘形
管板
折流板
单 壳 程 水 平 圆 缺 形 折 流 板 管 壳 式 换 热 器 流 体 在 壳 内 的 流 动
管板
圆盘形折流板
单壳程圆盘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流体在壳内的流动
(a) 缺口上下交替排列
(b) 缺口左右交替排列
图2.17 弓形折流板的排列
(a)
(b) 正常
(c)
图2.18 缺口高度及板间距对流动的影响
Fc 为错流区内管子数占总管子数的百分数
F c π 1 π 2 D S D L 2 s h ia nc r o c D S D s L 2 h 2a r D S D c L 2 c h os
或有腐蚀性介质不能走壳程。当壳体与换热管温差很大时, 可设置单波或多波膨胀节减小温差应力。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名称
单程管壳式换热器
1 —外壳,2—管束,3、4—接管,5—封头 6—管板,7—折流板
管子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束与管板再封装 在外壳内。两种流体分管程和壳程。
TA,out TB,in(sheslilde)
*计算管程流通截面积,包括确定管子尺寸、 数目及程数,并选择管子的排列方式;
*确定壳体直径; *计算壳程流通截面积; *计算进出口连接管尺寸。
2.2.1 管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连续性方程,单管程的流通截面积为:
At = Mt /ρt wt
m2 (2.4)
式中:At——管程流通截面积,m2;
Mt——管程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防冲板结构尺寸 防冲板外表面到壳体内壁的距离不小于接管内径的
1/4,其通道流通面积须大于接管流通面积; 防冲板的直径或边长,应大于接管外径 50mm; 防冲板最小厚度:碳钢为4.5mm,不锈钢为3mm。
★防冲板固定形式 防冲板的两侧焊在定距管或接杆上,也可同时焊在
靠近管板的第一块折流板上; 防冲板焊在圆筒上; 用U形螺栓将防冲板固定在换热管上(不允许防冲板
h—折流板缺口高度, DL—最大布管圆直径,
DS—热交换器壳体内径, θ —折流板切口中心角,弧度:
θ2arcco1sD 2Sh
折流板间错流面积:
当排列方式为正方形斜转或直列排列时:
AclSDSDLDLS ndosdO
当排列方式为三角形排列时:
浮头式: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另一端管板可以在壳体内自由浮动。
优点: 1. 壳体和管束热变形自由,不产生热应力。 2. 管束可从壳体中抽出,便于壳程的检修和清洗。
缺点: 1. 结构复杂,造价高。 2. 需增加内浮头及相关连接件以保证密封,如果内浮头连接 处泄漏将无法发现,所以应严格保证其密封性能。
A ClS D SD L D Ls do sdo As, Ab, Ac 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AS AbAc
图2.25 折流板的几何关系
2.2.4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仍用连续性方程, 经简化后计算公式为:
D 4M1.13M
TB,out TA,in(tubseide
U形管式:将换热管弯成U形,管子两端固定在同一块
管板上,弯曲端不加固定。 换热管可以自由伸缩,所以壳体与换热管无温差应力。 只有一块管板,结构较简单,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壳侧 便于清洗,但管内清洗困难,管内介质必须清洁且不易结垢。 壳程可设置纵向隔板,将壳程分为两程。
适用:管壳间温差大,壳程介质腐蚀性强、易结垢的情况。
填料函式:
☆ 一端管板固定,另一端管板在填料函中滑动。 ☆ 将浮头露在壳体外面的浮头式换热器,
又称外浮头式换热器。 ☆ 填料密封处容易泄露,不宜用于易挥发、易燃、易爆、
有毒和高压的流体。且制造复杂,安置不便。
主wk.baidu.com部件的分类及代号
主要部件的分类及代号
2 管壳式热交换器
2.1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管壳式换热器标准》GB 151—2019 (2019-02-26发布 2000-01-01实施)
2.1.1 类型和标准
固定管板式:将管子两端固定在位于壳体两端的固定管板上,
管板与壳体固定在一起。
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规格范围广,工程中应用广泛。 缺点:壳侧不便清洗,只能采用化学方法清洗,检修困难,对较脏
换热器的污垢热阻
一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换热器的污垢,通常是指含有多种杂质、 污物及化学成分的工艺流体或冷却水在换热 表面上逐步沉积形成的一层固态物质。 水垢的导热热阻大约是碳钢的40 ~ 50倍, 是铝材的160 ~ 240倍。 污垢形成机理十分复杂,垢阻具体数值
无法作准确预测和计算, 可靠方法是实际测量。
(a) 缺口高度过小,板间距过大
(c) 缺口高度过大,板间距过小
表 2.5 折流板最大间距
换热管外径 10 14 19 25 32 38 45 57 最大无支持跨距 800 1100 1500 1900 2200 2500 2800 3200
图2.20 折流板的安装和固定
2.1.6 挡管和旁路挡板
πρw
ρw
2.3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1) 选用经验数据:根据经验或参考资料选用工艺条 件相仿、设备类型类似的传热系数作为设计依据。 如附录 A。 2) 实验测定:实验测定传热系数比较可靠,不但可 为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了解设备的性能。但实 验数值一般只能在与使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用。
3) 计算:计算得到的传热系数往往与实际有出入, 主要有换热系数的公式不完全准确,污垢热阻不易 准确估计等原因。
传热系数_经验数据
流体种类
水—气体 水—水 水—煤油 水—有机溶剂 气体—气体 饱和水蒸气—水 饱和水蒸气—气体 饱和水蒸气—油 饱和水蒸气—沸腾油
传热系数K W/(m2·K)
12~60 800~1800 350左右 280~850
12~35 1400~4700
30~300 60~350 290~870
2.1.2 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a)等边三角形法;
(b)同心圆法;
(c)正方形法
图2.7 管子在管排上的排列
表2.3 换热管中心距
mm
换热管外径 10 12 14 16 19 20 22 25 30 32 35 38 45 50 55 57
换热管中心距 s
13~ 14
16
19
22
25
26
28
ρt——管程流体的密度,kg/m3;
wt——管程流体的流速,m/s。
为保证上述流量和流速,则所需管数 n 为:
n = 4At /π di2
(2.5)
式中 di —管子内径,m。
满足传热面积 F,每根管子的长度 L 应为:
L = F/(πdn) m
(2.6)
式中 d 为管子的计算直径,m
一般情况下,d 取换热系数小的那一侧
☆旁路挡板可减小管束外环间隙的短路,用它增加阻力,迫 使大部分流体通过管束进行热交换。其厚度一般与折流板厚 度相同,将它嵌入折流板槽内,并点焊在每块折流板上。
图2.21 旁路挡板 图2.22 旁路挡板和挡管
2.1.7 防冲板和导流筒
当管程采用轴向入口或换热管内流速超过3m/s,应设置 防冲板,以减少流体分布不均和对换热管端的冲蚀。
4 (丁字形)
6
2.1.5 纵向隔板、折流板和支持板
☆为提高流体流速和湍流程度,强化壳程流体 传热,在壳程常装设纵向隔板或折流板。
☆折流板除使流体横过管束流动外,还有支撑 管束、防止管束振动和弯曲的作用。
☆折流板常用形式有:弓形、盘环形 (或称圆 盘-圆环形)。弓形折流板有 单弓形、双弓形和三弓形三种。
★目前所采用的换热管“长径比”,一般在4~25 之间,通常为6~10。GB 151—2019推荐的换热管 长度采用:1.0、1.5、2.0、2.5、3.0、4.5、6.0、 7.5、 9.0、 12.0 m等。
管长过长时,就应做成多流程的热交换器。
管子长度选为 l 后,所需管程数 Zt 就可确定:
焊在换热管上)。
图2.23 防冲板的形式
a) 内导流筒 图2.24 导流筒的结构
b) 外导流筒
★导流筒
在立式换热器壳程中,为使气、液介质更均匀地流入管间, 防止流体对进口处管束段的冲刷,而采用导流筒结构。
导流筒有内导流筒与外导流筒两种形式。内导流筒的结构简 单、制造方便,但它占据壳程空间,而使布管数相应减少。 外导流筒是在进口处采用扩大环形通道,考虑到环形通道进 口处的线速度较高,为保证气体沿圆周方向均匀的进入,导 流筒应做成斜口形。
壳体内壁距离:b′=(1~1.5) do b —管沿六边形对角线上的管数。
三角形排列时,b=1.1√nt。 正方形排列时,b=1.19√nt。
2.2.3 壳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1) 纵向隔板 A′s=Ms /ρs ws A′s= π /4Zs·(Ds2 – nt do2)
2) 折流板 Ab=缺口处总截面积 Awg – 缺口处管子所占面积 Awt
32
38
40
44
48
57
64
70
72
分程隔板槽两
侧相邻管中心 28 30 32 35 38 40 42 44 50 52 56 60 68 76 78 80
距 lE
布管限定圆
浮头式: DL=Di –2(b1+b2+b)
固定管板式、U型管式:
DL=Di – 2b3 b3 =0.25d;且>10mm
2.1.3 管板
浮头式热交换器中,由于安装浮头法兰需要,圆筒内有一 圈较大没有排列管子的间隙,使部分流体由此间隙短路,使 主流速度及换热系数下降。而旁路流体未经换热就达出口, 与主流混合必使流体出口温度达不到预期数值。挡管和旁路 挡板就是为了防止流体短路而设立的构件。
☆挡管是两端堵死的管子,安置在相应于分程隔板槽后面的 位置上,每根挡管占据一根换热管的位置,但不穿过管板, 用点焊的方法固定于折流板上。通常每隔3~4排管子安排一 根挡管,但不应设置在折流板缺口处,也可用带定距管的拉 杆来代替挡管。
Zt = L/l
(2.7)
总管子根数为:
nt = n Zt
(2.8)
式中:L—管程总长,m;
n—每程管数。
确定流程数时,要考虑程数过多会使隔板在管板上 占过多的面积,使管板上排列的管数减少。程数多 还会增加流体的转弯次数并增加流动阻力。
2.2.2 壳体直径
DS = (b–1)s+2b′ b′ —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中心至
污垢热阻—经验数据_附录C、D、E
注意折流板缺口与进出管的相对位置,缺口应与进 出管垂直;
注意管壳层试验压力的确定; 对多管程,注意分程隔板的设置与密封面的关系; 注意考虑防冲板和膨胀节的设置。
2.2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计算
☆在热交换器设计中,完成传热计算之后, 接着就应进行结构计算。
☆结构计算的任务在于确定设备的主要尺寸, 对于管壳式热交换器包括下列各项:
管板与壳体的连接
表 2.4 管板最小厚度 mm
换热管外径 d0
≤25 25<d0<50
用于易燃易爆
管板最小 厚度δmin
有毒介质等严 格场合
用于无害介质
的一般场合 ≥0.75d0
≮d0 ≥0.70d0
≥50 ≥0.65d0
程数
2
流口 体端 分 进隔 出板 程
图 另一 隔端 板
分程隔板
4 (平行)
拉杆的布置
拉杆应尽量均匀布置在管束的外边缘。对大直径换 热器,在布管区内或靠近折流板缺口处应布置适当 数量的拉杆,任何折流板应不少于3个支承点。
拉杆布置应根据折流板缺口位置及折流板缺口与壳 程进出管的相对位置定。
设计中注意事项
设置排气孔和排液孔,注意排气孔和排液孔与管板 连接螺栓的位置,不要影响螺栓的拆卸;
1. 内导流筒—导流筒外表面到壳体圆筒内壁的距离宜不小于 接管外径的1/3。导流筒端部至管板的距离,应使该处的流通 面积不小于导流筒的处侧流通面积。
2. 外导流筒—内衬筒表面到外导流筒的内表面间距为: 接管外径d≤200mm时,间距不小于 50mm; 接管外径d>200mm时,间距不小于 75mm; 立式外导流换热器,应在内衬筒下端开泪孔。
弓形
圆盘形
管板
折流板
单 壳 程 水 平 圆 缺 形 折 流 板 管 壳 式 换 热 器 流 体 在 壳 内 的 流 动
管板
圆盘形折流板
单壳程圆盘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流体在壳内的流动
(a) 缺口上下交替排列
(b) 缺口左右交替排列
图2.17 弓形折流板的排列
(a)
(b) 正常
(c)
图2.18 缺口高度及板间距对流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