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2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T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T](https://img.taocdn.com/s3/m/2cddd2d4ddccda38366bafb6.png)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1.2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1.22~1.34米),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3.7m2。
舒适活动圈(直径1.07~1.22米),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0.9~1.17m2;限制活动圈(直径0.92~1.07米),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0.6~0.9m2;接触区(直径0.48~0.6米),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0.18~0.28m2;一般选取1.4~3.7m2/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2.5m。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1.2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83b399647d27284b7351bf.png)
第一章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1)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城市交通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活动特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未来交通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对未来交通的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一个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两张网:城市道路网,城市公交网。
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交通、居住、工作、游憩。
城市道路的概念及其功能: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城区内的道路。
功能: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铺设提供空间; 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分别用地各地块的边界;是商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居民交通与活动的空间;城市防灾避难提供场所;为城市通风新鲜空气的流通提供渠道;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显示当代精神文明的场所,是组织城市景观的导线。
城市道路按国标、按功能、按目的分类:(1)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的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3)按交通目的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问题及原因:(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地的矛盾:由于人口稠密,国家又实行劳动力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密集而城市用地紧张,从而导致交通密度大。
(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发展,由于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缺乏清晰的规划思想,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从而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分布和合理性。
(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
(4)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我国城市中城市运输、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三个系统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脱节,城市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交通发展需要。
城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城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df265d6137ee06eef9186e.png)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战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
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54dc0f7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5.png)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道路交通基础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也叫快速⼲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道2、主⼲路也叫主⼲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道,连接各主要分区3、次⼲路也叫次⼲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道4、⽀路也叫⼀般道路或地⽅性道路达——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路、次⼲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城市——Ⅲ级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基本关系:VKQ?=线性关系:(1) fjKV VK =-抛物线关系:V f ——⾃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能⼒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数)。
通⾏能⼒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能⼒:是“能⼒”,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数量。
⼆、交通规划、路⽹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交通需求模型,进⾏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案2)提出交通⽹络规划⽅案,并评价优化。
3、OD 调查出⾏,区内(间)出⾏OD 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终⽌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 ,V 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2()f jK Q V K K =-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定义:⼈,车,货从出发点到⽬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个⽬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区内出⾏定义:起讫点在同⼀交通区的出⾏。
区间出⾏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分布预测的⽅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产⽣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总量。
2.出⾏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量分布。
3.交通⽅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量换算为交通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5894e4844769eae109ed71.png)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 T(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米)内,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
舒适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限制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接触区(直径~米)内,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一般选取~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内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666d7ef524de518964b7dcc.png)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道路具有交通、形成城市结构、公共空间、防灾、繁荣经济等方面的功能。
城市道路分为四类: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当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3.7㎡时,人的活动自如。
一般选取1.4~3.7㎡/人的空间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我国行人平均步幅63.6cm。
步速集中于60~78m/min的范围间。
车型总长总宽总高小型汽车 5.0 1.8 1.6普通汽车12 2.5 4.0自行车 1.93 0.6 2.25车辆的停发方式:1、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家庭停车、建筑周边停车)2、后退停车,前进发车(公共停车场)3、前进停车,前进发车(铰接车停车场)车辆的停放方式:1、平行式2、垂直式3、斜列式各种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火车自行车其它非机动车最小净高 4.5 5.0 5.5 6~6.5 2.5 3.5停车用地总面积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计算机动车80%~90%,自行车10%~20%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25~30㎡/停车位停车楼地下停车库30~35 路边停车带16~20小型汽车垂直式后退停车W车6.0 L车2.8 W道6.0 W停18.0 A停25.2汽车动力因数D 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交通流的分类按交汇流向分:交叉、合流、分流、交织流按道路服务水平分:自由流、稳定流、不稳定流、强制流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交通量、速度、密度用通行能力来评价道路的服务水平道路的服务水平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
道路的通行能力是指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
车辆交通流特征:车流量、行车速度、车流密度道路车流量:单位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车辆数,且常指来往两个方向的车辆数。
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内的车流高峰期间连续60min的最大交通量。
设计交通量:一般取一年的第30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重点整理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5af152a25c52cc58ad6be13.png)
城市交通的分类P11)客运交通:(1)公共交通:1、常规公共交通2、快速轨道交通3、准公共交通(2)个体交通:1、个体机动交通2、自行车交通3、步行交通2)货运交通:(1)重货运交通(2)轻货运交通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P61)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兴衰:城市兴起和发展跟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对外交通的方便和发达程度促进城市的发展、功能的发挥和经济的活跃。
2)城市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交通技术的创新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起不可替代作用。
交通工具变革,对城市增长、内部结构、城市效率等有巨大的影响。
城市半径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提高而增大。
3)城市交通对土地价值的影响:交通方便使廉价土地增值。
近市中心,地价越高;离市中心越远,地价越低,交通运输费越高。
铁路线路的分类、等级P121)铁路线路一般可分三类:干线、支线、专用线2)铁路线路等级:Ⅰ级铁路——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20MtⅡ级铁路——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20Mt或在铁路中起联络辅助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10MtⅢ级铁路——为某一区域、具有地区运输性质,远期年客货运量<10Mt铁路车站类型及其布置形式P15因工作性质不同分为中间站、区段站、客运站、客车整备站、货运站、编组站等。
车站布置基本形式有横列式、纵列式、半纵列式。
铁路站场位置选择(填、判、选)P24城市铁路布局中,站场位置起主导作用。
线路走向根据站场与站场、站场与服务地区联系确定。
站场位置与数量和城市性质、规模,铁路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自然地形特点以及城市总体布局有关。
1)中间站:P24 客运站:P25 货运站:P28 编组站:P28铁路枢纽与城市的关系P30铁路枢纽:在铁路网交叉点或尽端,几个协同作业的专业车站与线路组成的整体。
随铁路网和城市建设发展逐步形成。
1)铁路枢纽布置形式与城市规划布局关系(1)一站枢纽:关系比较简单,但仍会产生分割城市问题(2)三角、十字枢纽:城市跨铁路枢纽一至三个象限,象限越多城市被铁路枢纽分隔越多,受到干扰越大(3)顺列式枢纽:受地形限制用地呈狭长发展时沿城市纵向发展,与城市有较长的接触线必须在城市边缘防止分割城市(4)枢纽的环线布置:环线能提高枢纽通过能力,不能布置于市区内也不能移出城市过远(5)跨越江河城市的铁路枢纽布局:要配合自然条件也要照顾城市规划及布局合理性桥位选择要考虑布局能通过桥头引线,减轻大桥通过能力荷载(6)尽端式枢纽布局:位于路网终端,布局首先服务港湾、矿区,出入口设置编组站控制车流,沿城市边缘枝状深入分区,设尽端式专业车站港口分类P361)河港(1)装卸货物种类分类:综合港、专业港、客运港、其他港口(2)设置地点分类:河港、运河港、湖港(3)修建形式分类:1、顺岸式河港——形式简单,工程量小2、挖入式河港——河道宽度不够或岸线长度不够时利用天然河或开挖人工河修建港池2)海港(1)用途分类:商港、军港、渔港、工业港、避风港(2)修建地区分类:海港1、海港中或海岸前有天然岛屿沙礁掩护2、天然掩护不够,加筑外堤3、一般海岸上,筑外堤掩护河口港港口组成及一般技术要求P37港口由水域和陆域组成,水域包括航道、码头前水域和锚地;陆域包括码头及布置设施的陆地;陆域作业区包括码头前沿、装卸设备、仓库、堆场、客运站、港内交通设施等;陆域后方包括辅助和服务性建筑。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ddc5a93ba1aa8114431d9ac.png)
1.名词解释:车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断面或地点的车流量和行人数量。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服务水平: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
通行能力: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h或veh/d表示。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所依据的车速。
道路红线: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叫做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如行人过街、违章行驶交通事故以及其他不合理的临时占道等,而必须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
展线:在山岭地带,由于地面自然纵坡常大于道路设计容许最大纵坡,加上工程地质条件限制,就需要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沿上坡逐渐盘绕而上,以达到路线终点。
这种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称为展线。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度)相互交叉的交汇点。
道路网密度: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1)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车道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2)可能通行能力:由于通常现实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与理想条件有较大差距,考虑了影响通行能力的诸多因素如车道宽、侧向净宽和大型车混入后,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后的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实际道路可能接受的通过能力,考虑了人为主观对道路的要求,按照道路运行质量要求及经济、安全、出人口交通条件等因素而确定作为设计依据的。
设计交通量: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小时交通量按大小顺序排列.取序号为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教学提纲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229a73865ce0508763213da.png)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1.名词解释:车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断面或地点的车流量和行人数量。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服务水平: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
通行能力: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h或veh/d表示。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所依据的车速。
道路红线: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叫做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如行人过街、违章行驶交通事故以及其他不合理的临时占道等,而必须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
展线:在山岭地带,由于地面自然纵坡常大于道路设计容许最大纵坡,加上工程地质条件限制,就需要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沿上坡逐渐盘绕而上,以达到路线终点。
这种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称为展线。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度)相互交叉的交汇点。
道路网密度: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1)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车道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2)可能通行能力:由于通常现实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与理想条件有较大差距,考虑了影响通行能力的诸多因素如车道宽、侧向净宽和大型车混入后,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后的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实际道路可能接受的通过能力,考虑了人为主观对道路的要求,按照道路运行质量要求及经济、安全、出人口交通条件等因素而确定作为设计依据的。
2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第二章
![2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0998a9471ed9ad51f01df2d5.png)
•
一般取某一时间段内的平均值作为该时间段的代表 交通量。分为日交通量、小时交通量和时段交通量。
第2章 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
2.3.6 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行驶的特征 2.3.6.1 公交车辆运行的典型特征 • 按固定线路行驶,沿途停靠站点,速度变化受 站距限制。 • 两个停靠站之间的典型运行情况分为五个过程: 启动加速、加速行驶、等速行驶、淌车、制动。 • 平均行驶速度低,宜在城市道路上批出公交港 湾站、公交专用道,减少与其他车辆的相互干 扰,保证其正常运行。
第2章 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
2.3.3 车流密度 • 车流密度 ---- 在某一瞬间内一条车道的单位长 度上分布的车流数,表示车辆分布的密集程度。 N K = (pcu / km ) L 道路上车头间隔也反映车流密度。车头间隔常 用车头间距与车头时距两种方式表示。 2.3.3.1 车头间距 • 车头间距 ---- 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 两辆车的车头之间的距离。
第2章 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
2.1.2.2 服务水平与通行能力 服务水平 • 服务水平 ---- 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 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亦即道路在某 种交通条件下所提供运行服务的质量水平。 • 一般由速度、行程时间、驾驶自由度、交通间 断、舒适度和方便及安全等反映。 • 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 能力之比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以区别道路上 出现的各种不同的车流状态。
• • • •ຫໍສະໝຸດ 不分流向调查 分流向调查 转向调查或交叉口调查 分车种调查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Ⅱ》综合练习题要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Ⅱ》综合练习题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b18c2e58762caaedd33d4f1.png)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Ⅱ》综合习题集一、选择题1、铁路轨距指一条线路两钢轨轨头内侧之间的距离,我国铁路采用的标准轨距为()。
A、1067;B、1000mm;C、762mm;D、1435mm2、下面的各条国道中哪条是从北京放射出来的公路?()A、G201;B、G101;C、G302;D、G2033、某城镇需在东西向铁路上增设南北向铁路线,下面那个方案合理?()A 方案一;B 方案二4、机场在城市中布局的位置下图中不合适的是?()5、下列某大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的道路网等级级配是合理的?()A、1:1:2:4;B、1:2:3:7;C、1:2:3:4;D、1:2:5:46、下面哪种城市道路网形式的网络连接度最高?()A、方格网;B、环形放射式路网;C、自由式路网;D、放射式路网7、中间站在铁路网中分布普遍,是一种客货合一的车站,为了避免铁路切割城市,最好铁路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使货场接近工业、仓库区,而客站位于居住用地的一侧。
A、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B、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在城市同侧布置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D、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对侧8、在进行小城镇的铁路中间站布置时,当货运量大而同侧又受用地限制,且铁路货运量大、职工人数少的工业企业多布置在城市主要用地的对侧时,宜采用怎样的中间布置形式?()A、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B、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在城市同侧布置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D、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对侧9、城市铁路客运站必须有城市的()连接,直接地通达市中心以及其他联运点(车站、码头等)。
A、快速路B、主要干路C、支路D、高速公路10、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以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尤其零担货场)应怎样选址?()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C、应设在郊区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1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怎样选址?()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C、应设在郊区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12、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为城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应设在哪儿?()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C、应设在郊区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13、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对危险品、有碍卫生的货运站应设在哪?()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C、应设在郊区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14、立体交叉可分为两大类,(分离式立交和互通式立交)A.分离式立交和环形立交B. 分离式立交和互通式立交C.互通式立交和半互通式立交D.苜蓿叶式立交和半苜蓿叶式立交15、关于用地布局与道路网形式的配合,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D )A.城市用地集中布局的小城市,道路网大多为方格网状B. 组团式用地布局的城市,组团内的道路网应当与组团的结构形态一致C. 呈带状组团布局的城市,一般由联系组团间的道路与组团路网形成链式路网结构D. 采用方格网道路的中心城市不会在方格网基础上形成放射状道路网形态16、判断图中两种布置形式哪一个正确?( A )17、下列对于铁路编组站表述不正确的是?()A、主要为干线运输服务的路网性编组站大部分为中转车流,与城市的关系不大,应远离城市,设在主要干线车流顺直的地点;B、肩负干线与地方运输双重任务的区域性编组站,不仅要设在主要干线车流顺直的地点,而且要靠近城市车流产生的地点,如工业区、仓库区等;C、主要为地区服务的工业和港湾编组站,则应设在车辆集散的地点附近,不可远离城市;D、当铁路枢纽是路网的终端时,则应设在铁路干线引入方向的市中心区边缘。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重点整理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a82cb7caaedd3382c4d301.png)
第1章城市交通的分类P11) 客运交通:(1)公共交通:1、常规公共交通2、快速轨道交通3、准公共交通(2)个体交通:1、个体机动交通2、自行车交通3、步行交通2) 货运交通:(1)重货运交通(2)轻货运交通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P61) 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兴衰:城市兴起和发展跟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对外交通的方便和发达程度促进城市的发展、功能的发挥和经济的活跃。
2) 城市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交通技术的创新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起不可替代作用。
交通工具变革,对城市增长、内部结构、城市效率等有巨大的影响。
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城市交通对土地价值的影响:交通方便使廉价土地增值。
近市中心,地价越高;离市中心越远,地价越低,交通运输费越高。
铁路线路的分类、等级P121 )铁路线路一般可分三类:干线、支线、专用______2)铁路线路等级:I级铁路一一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20Mtn级铁路一一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v 20Mt或在铁路中起联络辅助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10Mt川级铁路一一为某一区域、具有地区运输性质,远期年客货运量v 10Mt铁路车站类型及其布置形式P15因工作性质不同分为中间站、区段站、客运站、客车整备站、货运站、编组站等_____车站布置基本形式有横列式、纵列式、半纵列式。
铁路站场位置选择 (填、判、选) P24城市铁路布局中,站场位置起主导作用。
线路走向根据站场与站场、站场与服务地区联系确定。
站场位置与数量和城市性质、规模,铁路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自然地形特点以及城市总体布局有关。
1) 中间站:P24 客运站:P25 货运站:P28 编组站:P28铁路枢纽与城市的关系P30铁路枢纽:在铁路网交叉点或尽端,几个协同作业的专业车站与线路组成的整体。
随铁路网和城市建设发展逐步形成。
1)铁路枢纽布置形式与城市规划布局关系(1)一站枢纽:关系比较简单,但仍会产生分割城市问题(2)三角、十字枢纽:城市跨铁路枢纽一至三个象限,象限越多城市被铁路枢纽分隔越多,受到干扰越大(3)顺列式枢纽:受地形限制用地呈狭长发展时沿城市纵向发展,与城市有较长的接触线必须在城市边缘防止分割城市(4)枢纽的环线布置:环线能提高枢纽通过能力,不能布置于市区内也不能移出城市过远(5)跨越江河城市的铁路枢纽布局:要配合自然条件也要照顾城市规划及布局合理性桥位选择要考虑布局能通过桥头引线,减轻大桥通过能力荷载(6)尽端式枢纽布局:位于路网终端,布局首先服务港湾、矿区,出入口设置编组站控制车流,沿城市边缘枝状深入分区,设尽端式专业车站第2章港口分类P361)河港(1)装卸货物种类分类:综合港、专业港、客运港、其他港口(2)设置地点分类:河港、运河港、湖___(3)修建形式分类:「顺岸式河港——形式简单,工程量小2、挖入式河港一一河道宽度不够或岸线长度不够时利用天然河或开挖人工河修建港池2)海港(1)用途分类:商港、军港、渔港、工业港、避风_____(2)修建地区分类:海港1、海港中或海岸前有天然岛屿沙礁掩护2、天然掩护不够,加筑外堤3、一般海岸上,筑外堤掩护河口港港口组成及一般技术要求P37港口由水域和陆域组成,水域包括航道、码头前水域和锚地;陆域包括码头及布置设施的陆地;陆域作业区包括码头前沿、装卸设备、仓库、堆场、客运站、港内交通设施等;陆域后方包括辅助和服务性建筑。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fe988f3172ded630b1cb643.png)
第一章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城市交通指城市道路上的交通,主要分为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两大部分,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城市客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研究的重点。
城市交通系统是指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的。
城市道路(概念与作用)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城市道路联系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中心、城市的各种用地、对外交通设施),既是城市生产、生活的动脉,又是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同时还是安排绿化、排水及城市其他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
五涂制是“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周王城规划的道路系统功能①“骨架”功能。
道路网具有组织城市用地的“骨架”功能②道路分工。
交通集散的方式有秩序的组织城市的交通,各类道路有不同的功能分工③道路断面体现人车分流的思想。
王城道路的横断面是历史上最早形成的车走中央、人走两旁的具有人车分离功能的断面。
TOD模式1990年美国设计师Peter calthorpe针对美国城市郊区化无序发展的现象,提出“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倡导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TOD模式。
TOD模式强调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共站点为中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
比较适于中心城市外围郊区有明显轴线发展的地方,不适于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城市组团)所需的合理规模的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一般城市的发展规律不相符的。
城市发展是必然趋势(简答)城市发展是必然趋势。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交通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出行距离的不断加大。
由于现代生活的不断加快和加快生产周转的需要,对提高交通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bce5f8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c.png)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交通规划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交通规划的作用则更加凸显出来。
本文将对交通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总结,以便于理解和掌握。
第一部分:交通规划的基础交通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基础,不同的行政区划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需求。
2. 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特点,综合考虑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制定的长期发展规划。
3. 地形地貌和气候:地形地貌和气候是制定交通规划的重要因素,包括城市的地势高低、交通障碍等,以及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等。
4. 交通网络:交通网络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路等交通方式,其合理布局及便捷程度决定了城市交通的顺畅与否。
第二部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布局、优化交通流动及改善道路交通状况,通过优化道路交通规划,实现城市交通高效、智能、可持续的发展。
1. 道路交通状况调查:综合考虑人口数量、交通流量、交通出行方式等因素,可以进行道路交通状况调查,得出道路拥堵高峰期及炮制合理发展方向的建议。
2. 道路交通规划的网络布局:道路交通规划的网络布局受到环境因素和行政要求的影响,有助于优化道路网络的规划。
3. 停车规划:停车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特点、交通建设计划以及日常使用情况等因素,合理布局停车设施,争取得到更好的停车效果。
4. 交通设施建设:在道路排盘、交通流组织等方面,应该充分考虑交通设施的建设,通过缩短路段长度、严格掌控车辆速度、优化交通路口等方面,提高路段通行效率。
第三部分: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建立高效、可持续的公共交通系统,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性和削减私人车辆的使用,减轻城市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复习资料1、交通的定义: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
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
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
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
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薄。
硬路肩最小宽度见书(P105)13、边沟:城市道路除利用路缘侧平石上的雨水井排除路面雨水外,在郊区道路或山区居住区内的道路常用边沟排水。
14、路缘石:是路面边缘与横断面内其他组成部分的相接处的边缘石。
路缘石由侧石和平石组成,其形式有立式、斜式和曲线式。
城市道路边缘石采用立式,缘石宜高出路面边缘10~20cm。
隧道内、重要桥梁、道路线形弯曲路段或陡峻路段等处的缘石可高出25~40cm。
15、横坡:路基(路面)横断方向的坡度,为了使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带上的雨水迅速排入雨水井或边沟。
横坡以百分数值表示,其大小取决于路面材料、道路组成部分的宽度。
坡向视雨水进水口的布置而定。
16、路拱:对于双向行驶的车行道,路面常做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称为路拱。
17、道路横断面的形式:可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四种形式。
18、主导纵坡:指道路中心线结合实际自然地面起伏所得土方填挖工作量最少的平均自然纵坡度。
19、平面交叉口:道路与道路在同一个平面相交的交叉口成为平面交叉口。
20、“绿波”交通: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前方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
21、环形交叉口:是在几条相交道路的平面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半径比较大的中心岛,使所有经过交叉口的直行和左转车辆都绕着中心岛作逆时针方向行驶,在其行使的过程中将车流的冲突点变为交织点。
22、立体交叉口:简称立交,是用跨线桥或地道使相交道路在不同的平面上相互交叉的交通设施。
23、机动车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是车辆外廓的长、宽、高,它影响道路建设的净空和车内容量。
一般为:(P10)总长——车辆前保险杠至后保险杠的距离。
总宽——车厢宽度(不包括后视镜)。
轴距——双轴车:为前轴轴中线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
铰接车:为前轴轴中线至中轴轴中线的距离及中轴轴中线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
前悬——是指车辆前保险杠至前轴轴中线的距离。
后悬——是指车辆后保险杠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
24、车辆的停发方式:(1)前进停车,后退发车;(2)后退停车,前进发车(常用);(3)前进停车,前进发车;25、车辆的停放方式:按汽车纵横线与通道的夹角关系分为:(1)平行式(常用):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
(2)垂直式(常用):用地比较紧凑,但时间占地较宽。
(3)斜列式: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三角形用地)比垂直停放要多出线。
26、交通流:某一时段,某一断面的人流、车流。
(1)按交通主体:车流、人流、混合交通流。
(2)按交通流输送对象:客流、货流。
(3)按交通流交汇流向:交叉、合流、分流、交织流。
(4)按交通流内部运行条件和驾驶员与乘客的感受:自由流、稳定流、不稳定流和强制流。
27、交通量调查主要有四个步骤:一、选定观测点;二、确定观测日期和时间;三、统计表格的设计;四、绘制统计分析图表;28、道路绿化带的功能:(1)道路绿化可以增加城市景观,使人心情舒畅。
(2)浓密的树冠可以遮荫,挡风,防日晒。
(3)绿化带可以分隔道路横断面上各组成部分,或用来限制横向交通任意穿越,以保障停车安全和快速。
(4)道路绿化带上的温度、湿度与路面上的不同,形成空气对流。
(5)绿化植物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废物和尘埃,使空气清洁、湿润和凉爽。
(6)对于分期建设的道路,绿化带又可起调节备用地的作用,但其下管线仍按远期的位置埋设。
所以,道路绿化带宽度宜为红线宽度的10%~15%。
29、《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划》对规划道路红线的要求:(1)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2)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m;(3)红线宽度在40m~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50%;(4)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5)在路侧带范围内布置道路绿化,其最小宽度根据绿化植物品种在0.8m~1.5m之间;(6)当人流、车流较大或两侧有大型建筑物时应采用既隔离又通透的开敞式种植。
30、道路绿化布置的技术要求:(1)树种的选择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2)选择树干挺直、树形美观、夏日遮阳、耐修剪、抗病虫害、深根系抗强风及耐有害气体和尘土的树种;(3)在同一条道路上不宜过多,以防杂乱,宜分段种植,并做到整齐和谐;(4)行道树干的分叉不能太低,建议树干分叉高度不低于4m。
31、道路横断面的四种基本形式分析:(1)单幅路:俗称“一块板”断面,各种车辆在车道上行驶。
优点:占地少,车道使用灵活。
缺点:通行能力低,安全性差。
(2)双幅路(两块板):优点:消除了对向交通的干扰和影响;中央分隔带可作为行人过街安全岛或在交叉口附近通过压缩以开辟左转专用车道;便于绿化、道路照明和市政管线敷设。
缺点:机非混行,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矛盾未解决,且道路使用灵活性降低。
(3)三幅路(三块板):优点:消除了混合交通,提高了通行能力;有利于交通安全、道路绿化、道路照明和市政管线敷设,减弱了交通公害的影响。
缺点:占地多,投资大,在公汽停靠站产生上下车乘客与非机动车相互干扰影响。
(4)四幅路(四块板):优点:兼有二、三幅路的优点。
缺点:与三幅路相同,且所需占地和投资较三幅路更甚。
32、道路横断面图的绘制:1、标准横断面:表现一条道路全线或某主要路段一般情况的横断面成为标准横断面。
2、近、远期横断面图通常采用1:100或1:200的比例尺绘制。
★33、几种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P89):34、平、纵面线形的组合应注意的情况:(1)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2)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曲线的拐点重合;(3)直线上的纵面线形不应反复凹凸,避免出现使司机视觉中断的线形,如驼峰、暗凹、跳跃等;(4)长直线或长陡坡的顶端避免小半径的曲线;(5)相邻坡段的纵坡,以及相邻曲线的半径不宜相差悬殊。
35、平面交叉口的矛盾:(1)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
(2)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
(3)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汇点称为冲突点。
36、交叉口设计一般应考虑以下要素:(1)视距三角形的保证;(2)缘石半径设置(大小与道路等级有关);(3)缘石边缘与交叉口中心的距离(过大、人行横道过长,或车辆停止线很远,交叉口内车流游荡);(4)交叉口内各流向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组织、交通岛的设置(保证流线的安全顺畅,提高交叉口车流的通行能力);(5)交叉口地面雨水排除与竖向设计;(6)交叉口范围内管线综合及地面窨(yin)井盖的处理;(7)交叉口范围内交通信号、标志、绿化、公交站点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的布置。
37、人行横道规划设计原则:(1)应尽可能与行人的流向一致,尽量与道路中心线垂直;(2)人行横道要在驾驶员容易看清楚的位置,长度宜小于15cm;(3)人行横道的宽度与过路行人数量及绿灯时长有关,应结合每个平面交叉路口的实际情况设置,宽度变化过多也不好。
通常,在干道相互交叉时最小4m,支路相互交叉时最小2m,结合需要以1m为单位增加宽度。
38、交通岛的种类:(1)导向岛:为指示和规定右、左转交通方向设置的岛。
(2)分隔岛:为把同向或对向交通(主要是直行交通流)分开而设置的岛。
(3)安全岛、躲避岛:为行人提供躲避车辆的场所而设置的岛。
39、环形交叉口适用于:(1)车流量不大的城市主干路或次干路和支路上;(2)左转弯车辆较多的交叉口利用环道交织,可使车辆有序、顺畅的通过;(3)多条道路,尤其是奇数道路相交的交叉口,用信号灯管理难以配对,用环形交叉口有利于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4)有地形起伏的城市,为了避免车辆在交叉口前的坡道上制动和起动,利用环形交叉口可以连续不断的通行。
40:道路与道路立体交叉:(1)高速公路或快速路与各级道路相交,一级公路或主干路与交通繁忙的道路相交,可设置立交。
(2)平交路口在目前或规划年限内的交通量将达到饱和或超饱和,并且采取其他改善交通的组织措施难以解决问题时,则考虑设置或预留立交。
(3)地形和环境适宜,例如较高的桥头引道与滨河道路交叉等,可考虑设置立体交叉。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下册)41、居民出行特征:主要包含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时辰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以及出行距离分布等。
42、出行时耗:指居民一次出行过程中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花的时间。
其反映了距离因素,也反映出交通供给能力及其服务水平。
出行空间分布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城市人口分布、就业岗位分布等情况。
43、期望线:是连接交通出发小区与交通到达小区的直线。
它的宽度表示了交通之间出行的次数。
各个期望线在一起组成了期望线图,也叫OD分布图。
44、等时线:由城市某一吸引点出发,在规定的出行时耗内可达的用地范围,可以反映该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