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先生文字学讲座《汉字与树木文化》
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
前言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
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
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
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
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这些年,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
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
一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
凡是总结得成功的规律都是十分平易的,不像解读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生僻字那样显得功夫深。
”在总结汉字构形基础理论时,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总结汉字构形学的基础理论,我是从1985年研究小篆构形系统开始的。
历时四年,到1989年,在构形系统描写的基本操作方法确立后,为了考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历代的、各种字体的汉字,我请十几位博士用其术语系和操作程序先后对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楚帛书文字、战国三晋文字、睡虎地秦代古隶、马王堆帛书文字、居延汉简文字、东汉碑刻文字、唐代碑刻文字、宋代手写文字等实际应用的共时汉字,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对其构形系统进行了一一地描写。
其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汉字构形具有系统性这一理论原理的信心。
为了考验这一基础原理是否适用于应用领域,1997年,我把汉字构形学比较完善的操作方法运用于信息处理用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证明现代汉字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王宁: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
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访谈《语文学习》李节王宁,女,浙江海宁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
在训诂学方面,她与陆宗达先生合写了《训诂方法论》和《古汉语词义答问》,本人出版专著《训诂学原理》。
在文字学方面,她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由此创建了以描写为主的“汉字构形学”。
又吸收了启功先生关于汉字书写的主张,创建了“汉字字体学”和“书写汉字学”。
她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突出贡献,是国家语委发布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的第一列研制人,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
在语文教育方面,她发表多篇文章,特别关注语文学科的学理,是教育部教学与教材咨询委员会委员,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李节(以下简称“李”):1998年,顾黄初先生提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十大问题,其中排第一位的是“汉字教育被严重地忽视了”。
(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1、2期)顾先生用的词是“汉字教育”而非“识字”“写字”,可见其所说的汉字教育不仅仅是会认会写,似应有更高的境界。
比起十几年前,汉字教育是不是进步了?您怎么看?王宁(以下简称“王”):我也和顾先生一样,称“汉字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专业教育,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小学的汉字教育。
汉字教育重要是因为汉字本身重要。
小学一二年级是儿童接触书面语的开端,从此以后,孩子们要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提高书面读写能力。
汉字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对表意汉字构造特点和使用规则的感受。
教学的科学性,不仅仅是教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理问题。
教师在学理上的精透和丰富应当是更为重要的。
汉字教育要科学化,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思想境界。
学人王宁: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
学人王宁: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王宁先生,193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章黄学术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传人。
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1958年,我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青海师范学院汉语教研室,教了三年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1961年考上北师大陆宗达先生的研究生,专攻文字训诂学,从此走上教研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道路。
30多年间,曾有过两次改行进入文艺界,但是与自己的旧业棒打不散,放弃了各种优越条件,仍然回到人们视为既冷又苦的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道路上来。
王宁先生在青海师大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12岁以前他教我读《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凭着这点底子和在高中、大学学到的零零星星的文言文,我走进陆宗达先生文字训诂学的课堂。
第一年点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同时用大徐本作《说文》系联。
这工作就是把《说文》甲条中与乙、丙、丁……诸条有关的各种形、音、义材料,全部抄到乙、丙、丁……诸条下,九千多条——如此处理,毫无例外。
段注的后面,明明印着一个《六书音均表》,但陆先生不让看,要我们自己把《说文》的非形声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按黄季刚先生的28部19纽全部填入韵表,再把所从之字系联上去,九千来个字也无一例外。
开始作着还新鲜,有时能碰上几个疑难问题,翻翻弄弄,兴头挺大,但耐不住一天十几个小时就干这么一两件事,要不是50年代培养出来的那点“自我改造”的精神,早就不知道当几回“逃兵”了。
半年以后,陆先生开始请萧璋先生为我们讲《毛诗》,请俞敏先生为我们讲《马氏文通》,他自己讲《论语》《孟子》《左传》,老师们讲的篇目并不多,可要求我们自己连白文加注疏一起点读。
本来,《论语》《孟子》的白文不少人都是通读过的,可陆先生指定的书是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和焦循的《孟子正义》,这两部书引证经、史、子书的广博,当时实在令人吃不消。
我记得初读时光查、记引文的书名、篇名,就整折腾了一两个月,这才不至于把人名、官名、书名、篇名当生词给讲到文儿里去。
2023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_6
2023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23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9月1日晚8点,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今年的主题是“梦想创造未来”,成龙为大家讲了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个人和家园梦想的经历。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受伤无数,主持人撒贝宁说:“这每一道伤,都是成龙大哥的勋章,见证为了梦想,不惜一切去挑战,取得成功。
”解海龙在《我和梦想》的故事中说:渴望上学学知识的孩子,不怕道路的艰辛,教室的简陋,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梦想创造未来,使我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最喜欢C919的试飞,还有无壳孵化小鸡的实验,C919的总设计师吴光辉讲述了中国创造背后的故事,身为中国人的我倍感自豪。
现场王源和芮磊老师展示了无壳孵化小鸡的过程,让我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
影视明星成龙大叔讲述了他脚踏实地努力实现个人和国家梦经历。
开着赛车飞撞瞭望塔,从21层大厦楼外墙速降,连续三次飞跃在几十米高的树上,眉骨受伤,鼻骨撞裂,对他来说,都是家常便饭,正如撒老师说,这每一道伤,都是成龙大哥的勋章,见证了他对梦想的付出!通过观看开学第一课,使我懂得: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在学习道路上要奋发图强,脚踏实地,敢于挑战,才能实现梦想。
作为青少年,我们一定要以梦为马,以新为剑。
不畏将来,一起创造向未来。
2023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今天晚上八点,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共分为三个篇章。
第一篇章是担当,主讲人是钟南山爷爷。
在钟南山爷爷讲话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是啊,要是人连活命的权利都没有了,那还能做什么。
在主持人采访嘉宾时,嘉宾的一席话,让我真正明白了担当。
我爸爸就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他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尽着自己该尽的责任。
第二篇章是团结。
由张定宇和毛青主讲。
其中毛青的一句话让我颇有感触:“我不认为是逆行,我更觉得是一种冲锋!”只有团结,才能拯救人民,只有团结的冲锋,才能胜利。
生活中也有团结,是我们家庭的团结,只有我们团结起来,才会有一个坚强的后盾。
破译中华文化的密码——读《汉字与中国文化十讲》有感
破译中华文化的密码
——读《汉字与中国文化十讲》有感(节选)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书是王宁所著的《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汉字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负载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每一位中国人从小开始,就在读汉字、学汉字、写汉字。
汉字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时光,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更浸透着我们的故乡情感。
尤其是当我们远在异国他乡的时候,只要一个汉字映入眼帘,就会在心中激起涟漪,将我们引向朝思暮想的祖国,引向我们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宿。
我本身从事的信息工作也需要经常和汉字打交道,在工作之中我要求自己慎用字、妙用字、巧用字,品字酌句。
阅读过这本书后,无论是在电脑办公软件中,还是手写体,我都将更加都认真对待每一个字,用好汉字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编织出一件件文字作品,来回馈民族文化事业。
汉字就像建筑一样,在实用之中具有造型美的特点,才会在实现应用价值的同时,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审美功能。
如果没有汉
字的自然美化,书法家们就失去了艺术的土壤,因此,从写好自己的姓名,从记录每一段笔记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汉字的书写美观。
1王宁:汉字(本科)
3、因形求义的作用 、 更好地理解文献词义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 。(尚书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豺狼 成性” 残害忠良、杀子屠兄、 成性”、“残害忠良、杀子屠兄、弑君 鸩母……” 鸩母
第一章 练习 一、写出下列古文字对应的楷书,并说明 写出下列古文字对应的楷书, 属于传统六书前四书的哪一类。 属于传统六书前四书的哪一类。
二、指出下列字的字际关系 1、一暴(曝)十寒 、一暴( 2、山峰(峯) 、山峰( 3、取(娶)亲 、 4、颜渊蚤(早)死 、颜渊蚤( 5、春(旾/萅)天 、 萅天 6、莫(暮)夜 、 7、亲戚畔(叛)之 、亲戚畔(
四、形声 1、定义和例字 、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声符的表义作用 、 条理) 仑-沦、轮、伦、论、纶(条理) 相交) 冓-觏、遘、媾、篝、溝(相交) 细长) 巠-经、茎、颈、胫、径(细长)
3、形符和声符的形体 、 位置关系:钱财;放鸭;茅室;柴盆; 位置关系:钱财;放鸭;茅室;柴盆; 闻问;匪固;颖赖; 闻问;匪固;颖赖;衷街 省形省声: 蹇謇、 省形省声:考、歸、亭;夜、蹇謇、姗珊 4、特点 可以拆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运用的部分 含有表音构件
二、因形求义的步骤 1、回复古形:暴、昔、间 、回复古形: 2、分析字形以求本义 、 3、文献证明 、
“旅” 旅 (1)复形(2)分析本义(3)例证: )复形( )分析本义( )例证: 军队。 论语》 加之以师旅 加之以师旅。 A、军队。《论语》“加之以师旅。” 大众。 左传》 敢烦里旅 敢烦里旅。 B、大众。《左传》“敢烦里旅。” 祭祀名。 论语》 ( 季氏旅于泰山。 C、祭祀名。《论语》“(鲁)季氏旅于泰山。” D、商人。《吕览》“来商旅。” 商人。 吕览》 来商旅。 来商旅 远行。 旅行” E、远行。“旅行” 军队 (人多)大众 人多) 远行)旅行、祭祀名、 (远行)旅行、祭祀名、商人
王宁主编
王宁主编《汉字学概要》第一章汉字与汉字学第三节第三节汉字学前面说过,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是世界文字中并存的、代表着两种发展趋势的文字系统,它们各有其特点,又各有其发展规律。
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坚持着表意的特点,不停顿地被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有着日渐严密构形系统的表意文字,是表意文字的代表。
正因为如此,汉字的发展演变中,有拼音文字不具有的现象和规律,也有其他发展时间较短的表意文字未曾出现过的现象和规律。
所以,研究汉字的构形特点和使用规律,不仅是中国文字学的课题,而且是世界文字学的课题。
汉字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建立起的一门学科,研究汉字的学科从汉代的“小学”算起,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但是汉字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时间并不太长。
传统“小学”虽然早在隋唐时代从名目上已经分为训诂、体势、音韵三类,以后又形成了文字、音韵、训诂学科三分的局面,但是就学科内容的划分来说,音韵学确实成为独立的学科,文字和训诂却迟迟未能分割清楚。
这是因为,汉字本体的研究必须以形为中心,而且必须在个体考证的基础上探讨其总体规律,历时数千年的传统文字学在研究上以形附属于义、着重个体而忽略总体的习惯,便无形之中成为这种本体研究的障碍。
加之历代的文字研究都依赖字书,而古代字书都不区分字形的历史层面,提供不出一批经过整理的系统字料,总结汉字构形的整体系统便更加难以起步。
同时,古代的学科重视综合和应用,这种特色更加使文字学与训诂学的界限难以厘清,作为汉字本体的研究没有和对它功能的研究分开而有其独立的体系。
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古文字学,不但使汉字构形的规律逐步得到了多方的印证,而且使文字断代的观念得到了强化,这样才有了汉字学独立的可能。
汉字学的基础理论是从传统“小学”、古文字学和近年兴起的现代汉字学中总结出来的最基本的规律。
它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是从汉字的实际材料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照搬某些现成的结论;第二,它是对具有继承性的历代汉字进行断代的测查而形成的,因而有着切合汉字发展每个历史阶段并能说明汉字发展演变总规律的普遍性,而不是只对一部分或某一阶段的汉字适合;第三,它不但能解释发生在个体汉字上的诸多现象,而且能把汉字看成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加以描写并对现象作出解释;第四,它应有彻底的理论性,不是就事论事,因而对汉字的整理和规范等应用领域可以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科学规则。
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
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作者:李节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9期王宁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训诂学专家,语文课标研制修订专家组成员,《规范汉字表》后期研制项目的负责人之一。
她提倡语感和语理并重的教学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观察和运用语言的敏锐性。
此外,因为古汉语、训诂学的学养深厚,她对文言与白话的关系、学习文言的目的等问题也有深刻的理解。
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王宁教授。
记者:现在的语文课基本上是淡化语言知识,注重感悟,提倡人文性。
请问您怎么评价这种课程理念,您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是什么?王宁:过去的语文课有说教和灌输语言知识的倾向,为改变这种倾向,新课标强调感悟和人文性。
但是这两个概念具有不确定性,操作起来比较难把握。
因此,不论在教材的编写还是实际的教学中,就容易产生另一种偏颇,即忽视语文科学性的一面,使语文课变成一种没有客观规律依托的、主观感受型的课程。
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有一个根本的目的不能取消,那就是必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能力培养必须也必然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步,此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对语言的敏感性加在一起就是语言修养。
我想,语言修养比语言能力还要高一层。
我们过去总纠缠在人文性、感悟和工具性等概念中,这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过去语文教学总说听说读写,而且把四者分开教学,这其实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阉割。
听说读写谁都离不开谁。
语文课一定是书而语言的教学,而且主要是读写的教学。
听说要向读写靠拢,因为书面语能陶冶口语。
我想,即使是在小学也不必过分强调口语和听说。
读和写是一种精加工,通过书面语的语感产生的口语肯定精练。
而所有这些的前提是思维能力。
会想是会听读与会说写的前提。
语文课如果只顾追求表面的读写,甚至把听说的技巧看得过于重要,而不深入到“想”这个层面。
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的。
汉字树读后感
汉字树读后感《汉字树》读后感。
《汉字树》是一本以汉字为载体,以树木为主题的图书,作者通过对汉字与树木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探讨,让读者在欣赏树木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汉字的美丽和深刻内涵。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汉字和树木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作者通过对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剖析,让我对汉字的美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提到,汉字的形体结构往往来源于自然界的万物,而树木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在汉字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比如,“木”字的形体就是从树木的形态中演化而来,而“林”、“森”、“树”等字也都与树木的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这些字的结构进行剖析,我对汉字的美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汉字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书中对树木的描绘让我对树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通过对各种树木的形态、特点以及生长环境进行描述,让我对树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书中提到,不同的树木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比如在北方生长的松树,它的形态高大挺拔,给人以威严之感;而在南方生长的榕树,则是繁茂葱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通过对这些树木的描绘,我对树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最后,书中还对汉字与树木之间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古代诗词、成语以及民间传说中与树木相关的内容进行剖析,让我对汉字与树木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书中提到了“松柏”、“梅兰竹菊”等与树木相关的成语和诗词,这些词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对汉字与树木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阅读《汉字树》,我对汉字和树木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树木则是大自然的馈赠,通过对这两者的深入探讨,让我对中华文化和自然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希望通过这样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对汉字和树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珍惜中华文化和自然界的宝贵资源。
王宁先生:古老汉字中的中华文明原生态
王宁先生:古老汉字中的中华文明原生态作者 | 王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它既是中华文化流传和发展的载体,自身的结构中又保存着很多中华文化的信息。
“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这是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的定义。
这个定义更加简洁、形象,文化就是同一个历史时代、同一个地理环境中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
我们知道,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
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在有了汉字之后才被记录下来的。
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含了很多历代的文化信息。
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当我们学习汉字的时候,在惊叹造字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更能充分领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辉煌。
《四库全书》(国家图书馆馆藏)汉字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典籍?我们以《四库全书》为例进行说明。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由清代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纂。
1773年 5月 1日,《四库全书》编纂馆开馆,总纂官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纪昀——纪晓岚,他率领三百多位当时一流的学者进行编修工作,其中也包括了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戴震。
《四库全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一共收入3461种书目,79039卷,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总字数近 10亿,真可谓超级文化大典。
根据《四库全书》电子版统计,除去“小学”专书(也就是《尔雅》《说文解字》《广韵》这些字书韵书),《四库全书》共有690284323字,其中不重复的字数达27160字,这些字在现代大都已经进入国际编码。
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乾隆皇帝为了存放这套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组织大量人力,将其抄写了七部,仿效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
其中,“北四阁”为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和文津阁,“南三阁”为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
古 代 汉 语 汉字 主讲:王 宁
古代汉语汉字主讲:王宁第一章汉字关于汉字的预备知识汉字问题的重要性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特点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问题的重要性•汉字是汉语的载体,是汉语书面语的依托。
他转写汉语口语,超越方言,使汉语免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汉字是华文教育的基石。
不论是汉语作为母语的习得和运用,还是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依赖汉字来理解和记忆•汉字是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它记载了汉语的过去,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也影响了汉语今日的现实•汉字字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引渡中华文化的一叶小舟•汉字的基础教育和研究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要有识别汉字伪科学的能力汉字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作用•汉字是表意文字,在汉字的字形中,反映出词汇语义的信息,确证文献语义一般都要用汉字的构形作旁证•汉字在传承和使用过程中,有分化、假借和通用现象,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犯望形生训的错误•汉字的表音机制很少,形声字有钩稽古音的线索作用,但形声字的声符不宜用来直读•字与词既有关系又有很大差别,要有字词相关的意识,也要有字词差别的意识汉字的性质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三个原则• 1 要看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的哪个要素相联系• 2 要看这种文字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3 不拘泥于这种文字的一字一符,要看它的整体系统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三个原则1.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的第一个原则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构形一定要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才能起到语言载体的作用。
所以,文字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如何联系。
世界上的文字只能有两种体系。
口头语言有两个要素——音和义,记录语言的文字,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要素来作为构形的依据;所以,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只能或是语义,或是语音。
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分法,也正是按照文字构形的依据来确定的。
根据这个原则,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
《汉字与文化丛书》面世 Microsoft Word 文档
名家策划科学阐释《汉字与文化丛书》面世黎军近期,辽宁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一套《汉字与文化丛书》。
丛书包含4部专著,分别是何九盈的《汉字文化学》,周有光的《汉字和文化问题》,王宁、谢栋元等的《〈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赵诚的《汉字与商代文化》。
这套丛书以它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成为汉字文化学领域极为引人注目的著作。
该丛书是由5位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曹先擢、费锦昌、何九盈、王宁、赵诚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策划的,各书的作者都是汉字学领域的一流专家,而且都有自己的一家之长,可谓是强强组合。
曾在“东方之子”被采访过的、年过90的周有光先生,几十年来专攻世界比较文字学,将研究的视角投向世界文字和东亚汉字区域,他在《汉字和文化问题》中对汉字与文化关系的探讨,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
何九盈先生对中国传统语言学有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曾主编过著名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汉字文化学》是他对汉字文化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也是他渊博知识的结晶。
王宁先生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继承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字训诂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说文》学研究方面更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她刚刚主编了全国自学考试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对文化问题亦有深入的思考。
《〈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另一位作者谢栋元先生,与王宁先生出自同门,都是著名训诂大师陆宗达先生登堂入室的弟子,他们联袂完成的《〈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篇幅虽不太大,但简练准确,深入浅出,反映了他们的师承与良好的学风。
赵诚先生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古文字研究,对甲骨文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字与商代文化》反映了他对甲骨文丰富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
该丛书有着周密的编纂计划,4个分册之间既各有所专,又密切关联,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丛书策划者和作者对学术品位的着力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国外对中国文化的高度重视,汉字问题在国内外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
热与滥常常同时出现,这些年,关于汉字文化的书文不免鱼龙混杂,弄得专门研究汉字与文化的专家不愿也不肯参加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北大汉字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举办的汉字讲座,聆听了著名汉字学家王宁教授的精彩演讲。
此次讲座让我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讲座伊始,王宁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用于占卜的一种文字,后来逐渐演变成金文、大篆、小篆等。
王教授指出,汉字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到形声字为主的发展阶段。
在演变过程中,汉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规范和审美观念。
王教授以“人”字为例,说明了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如何保持形声字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兼顾了字形的美感。
他还介绍了汉字的部首、偏旁、笔画等基本知识,使我对汉字的结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汉字文化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讲座中,王宁教授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
首先,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字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信息。
例如,“山”字代表了大自然的美妙,“水”字则象征着生命的源泉。
这些字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其次,汉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汉字的形态优美,笔画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王教授以书法为例,说明了汉字在书法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汉字的书写与艺术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再次,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它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还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民族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
三、汉字教育与传承讲座最后,王宁教授强调了汉字教育在传承汉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汉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们对汉字的热爱和兴趣。
同时,他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汉字教育,提高国民的汉字素养。
王宁与杨建民分析中国传统图形化字体和书法字之间
王宁与杨建民分析中国传统图形化字体和书法字之间汉字文化是深厚的,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全部命运,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兴衰嬗变。
讲解汉字,必须展现出汉字文化的历史深度。
在《十讲》中,王宁先生梳理了汉字的起源与历史,用清晰明快的笔触,举重若轻地展现出汉字文化磅礴壮美的历史画卷。
汉字的性质是表意文字,在传统“小学”中,文字训诘之学从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王宁先生有着深厚的训话学底蕴,《十讲》对汉字文化的展现也体现出鲜明的语言意识。
比如对汉字声符的讲解,就结合了汉语词源的考察一—“妻”与“凄”“萋”同源,在汉字的启示下,亲近紧密的妻子、“凄凄惨惨戚戚”的压抑紧张,还有“芳草萋萋”的春草浓密,都呈现出“紧密、密切”的共同特点。
汉字、语言、文学三者融合无间,展现出丰富的学术内涵。
“聪(聪)”和“葱(葱)”也是同源的,聪明畅达的心灵和“中通外直”的大葱形成通感,在古老的汉字中,更呈现出生活的亲切与妙趣。
在汉字和汉语的互证中,汉字的文化魅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汉字文化是科学的,它不是放飞想象、随意讲解,更不能沦为“看图猜字”的臆测,而必须建立在深入的学理之上。
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汉字研究就在字源和字理的不断探求中,建立起客观准确的学理基础。
王宁先生是卓有建树的汉字学家,她创建了汉字构形学和书写汉字学。
如何用一种科学的汉字学体系,全面分析汉字的系统与历史、指导汉字的教学与应用,是她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
这一追求深刻地体现在《十讲》之中。
这本小书虽是普及之作,却有着鲜明的理论意识与方法自觉一—汉字普及不仅是知识的讲授,更要用学理阐明规律,以方法金针度人。
在《十讲》中,王宁先生从三个角度展现出汉字普及中的学理思考:如何科学地分析一个汉字?如何把握汉字的书写规则,从而写好每一个字?如何准确、有效且不失趣味地进行汉字教学?这三个问题不易回答,却又不可回避。
《十讲》用深入浅出的学理、丰富准确的实例和清晰可行的操作方法,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树木名称里的汉字学问
树木名称里的汉字学问树木是大自然的瑰宝,它们生长在土地上,显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点。
许多树木的名称中包含了各种汉字,这些汉字可能反映了树木的特点、生长环境、用途等相关信息。
通过学习树木名称中的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就树木名称中的汉字学问进行探讨,以期增进大家对树木的认识和理解。
树木名称中的汉字反映了树木的特点和形态。
“松”、“柏”、“柳”等汉字常常出现在树木的名称中。
“松”字可以表示松树的意思,而松树通常高大挺拔,常绿不凋,具有坚韧的品格;而“柏”字则代表了柏树,柏树常常树形健美,树皮光滑,树冠浓密,被誉为“壮丽柏树”、“林中瓦楞”。
而“柳”字通常指柳树,柳树具有垂柳的风姿,枝条柔软婉转,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通过这些汉字,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这些树木的形态和特点。
树木名称中的汉字还反映了树木的生长环境和习性。
“杉”、“杨”、“桦”等汉字。
“杉”字常见于“杉木”、“杉树”等名称中,杉树在多山之地生长,树干笔直挺拔,苍劲有力;而“杨”字常见于“杨树”、“白杨”等名称中,杨树在一般生长在干燥的地方,所以叶子薄而透光,但却具备了耐旱抗寒的特性;桦树的特性是潮湿,所以“桦”字常见于“桦树”、“白桦树”等名称中。
通过这些汉字,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这些树木的生长环境和习性。
树木名称中的汉字还反映了树木的用途和价值。
“槐”、“桃”、“樱”等汉字。
槐树木材坚硬、纹理美观,防腐性能较好,经常用于家具、木雕、建筑等领域;桃树树高枝茂,花朵美丽,果实美味,经常用于观赏和食用;而樱花树则常见于樱花树、樱桃树等名称中,樱花赏心悦目,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花中皇后”。
通过这些汉字,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这些树木的用途和价值。
树木名称中的汉字还反映了人们对树木的感情和寄托。
“榕”、“杜”、“梅”等汉字。
榕树常见于榕树、榕树等名称中,榕树冠形伟岸,顶天立地,树干粗大,福枝满堂,所以被誉为“福树”、“招财树”;杜树则常见于杜鹃树、杜鹃花等名称中,杜鹃树叶片厚实有光泽,花朵艳丽,是我国的一种名贵观赏树种;而梅树常见于梅花、梅树等名称中,梅花寒香,相传是个能吸纳阴气的植物,有辟邪之功,被誉为“花中贞女”。
汉字与文化
作者: 王宁
出版物刊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2页
主题词: 汉字;原始构形;食文化;文化现象;核心项;小篆;构形表义系统;味感;构形系统;汉语
摘要: <正>文化是社会的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
语言中的词汇以它的意义系统表述了种种文化现象,因而成为文化的载体。
以它构成的汉字——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便因此也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
一年级观后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中国的汉字真是有趣极了!我爱这变化多端的汉字,更爱它背后的知识。
我坚信美丽的汉字在未来将会被永远使用。
王宁教授说,汉字和汉字文化能够绵延不绝,生命就在民间。
为了将传统文化巩固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王宁教授尽其所能,研究汉字从未停歇。
王教授现场演示了“正”、“直”两个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
行不离轨就是正,目不斜视就是直。
这位“汉字叔叔”是一位美国的汉学家,他说道:“我希望做一个网站讲述中国汉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