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 培养创新型人才

合集下载

工学结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第1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1,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99期)Total No .299收稿日期:2012—09—22作者简介:梁乔(1971—),女,广东肇庆人,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会计师,研究方向:成本会计。

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梁乔(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肇庆526100)摘要:改革教学模式是社会人才需求趋势所致。

现在,多数企业单位招聘专业人才时,要求应聘人员不但要有学历,还要有工作经验,即应聘人员除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能力。

而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刚毕业踏入社会哪来的工作经验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培养技能紧缺人才。

当学生毕业被输送到企业时,虽然没有社会工作经验,但只要毕业生在校时曾有企业实践经验,操作能力强,企业还是应试用性录用他们的。

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我们学校就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对社会有贡献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1—0145—02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从我省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思想、培养人才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下面,结合我院近年来的具体改革与实践,做以粗浅的讨论。

一、创新思维的培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

因此,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性思维。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没有创造就谈不到创新,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因为创造了生产工具才使人类脱离动物界;因为创造了语言文字才使人类脱离原始人的蒙昧状态,逐渐发展成为有高度智慧的现代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也不难看出,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创新。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讨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讨
提 出 : 大 力 推 行 工 学 结 合 , 出实 践 能 力 特 点 , 在北 京 、 州 、 南 、 宁 等地 与 企 要 突 已 徐 济 济
培养 , 改革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着 我 国高 等 职 业 通 过 校 企 合作 的形 式 建 立 3 多 个 校外 实 1. 高 职 院校 应 充分 利 用 由政府 组织 依 随 0 5
设计新 压 力而 有 足 够 的 动 力 , 其 他 两 方 , 而 特别 是 入 ” 通过 校 企 合 作 , 。 使企 业 与 和 学 校 管 理 2 贯 穿工学结合 的教 育理念 . 企业 , 因处 于 就 业 的 需 求 方 , 劳动 力 供 大 人 员 、 师就 此渠 道 进 行 沟 通 交 流 , 在 教 发挥 双 的人 才培 养 方案 为 培 养 高 素 质 技 能 型 人 才 , 职 院 校 高 于 求 的 情 况 下 , 乏 足 够 的 动 力 ,2投 入 方 在 人 才 培 养 方 面 的优 势 , 成 合 力 , 建 缺 () 形 搭
ij — i 。 。 4 . j】 i} 。。 。 ,
科教创新
高职教育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讨①
王 红 梅 ( 济宁职 业 技术学 院 山东济 宁 2 2 2 71 ) 2
摘 要 : 学蛄合 是 高职教 育发展 的必 由之路 , 工 当前 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 式革 巳初 见成效 。 文章 着重探 讨 了高职 院校在进 一 步深化 工学 结合人 才培养模 式 改革过 程 中需要 采取 的措施 。 关键词 ;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改革 中图分类 号 : 7 G 1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 7 5 2 1 ) 8a - 0 0 1 7 9 9 ( 0 0 0 () O 2 - 2 3 0 工 学 结 合 是 高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在 顶 岗实 习阶 段 , 由于 学 生 岗位 单 一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工学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使之成为应用型人才。

下面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为例,详细介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方面,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大学注重基础学科教学,提供一系列核心课程。

此外,还添加一些应用技术、实用技能的课程,如工程实践、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

另一方面,高校积极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环境。

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验楼、实验室,购买各种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际操作、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高校也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并进行实践操作,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模式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符合实际需求。

其次,该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适应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

再次,实践教学环节丰富,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该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模式的实施,能够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同时,该模式也为我国的工程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因此,应积极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

新型人才培养的四大模式

新型人才培养的四大模式

新型人才培养的四大模式新型人才培养的四大模式是指在当今时代,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从传统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

这四大模式分别是工学结合型、产学研结合型、国际合作型和在线教育型。

下面将对每个模式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工学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合作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真实的工作体验。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是产学研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界的深度合作,通过将企业实际问题引入学校教学和科研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研究中去,深入了解相关产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这种模式可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三是国际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成为迫切需求。

国际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国外高校和企业合作,引进国外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参与到国际项目中去,与国外的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最后是在线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在线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在线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服务。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

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教育更加个性化和灵活化。

在线教育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总体来说,新型人才培养的四大模式代表了当今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工学结合型、产学研结合型和国际合作型模式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作为当今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式,已经在一些高校得到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探讨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探索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的内涵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是一种立足于产业发展需求,注重专业能力及素质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具体来说,工学结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操作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双元育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的内涵是一个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育人理念,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 教学环节的创新在实施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时,教学环节的创新是关键。

教师需要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引入更多的实践案例和工程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并通过实践操作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学校需要加大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打造一批符合产业需求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在实践基地中进行实地操作和项目实践,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3. 课程体系的优化对于课程体系的优化也是实施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校需要重新规划和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对实践课程和工程实践项目的设置,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的实践需要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只有真正了解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学会关 心 、 学会创造 , 而其核 心和基础 是学会创造 。 收效甚微 , 了少数成功案例外 , 除 工学结合的整体情况并不理想 。 主要 生存 、 表 现 在 以下 几 方 面 : 3 工学结合弥 补了学校教育功 能的不足 _ 3 工学结合模 式很好 地加强 了产、 研三者之间的合作 , 学、 弥补 了学 () 1从广度看 , 还停 留在个别 的专业试点上 . 它多数专业还是 而其 停 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 r 校教育功能的不足 , 将学校 与产业 、 科研单位有 机结合起来 . 以课 堂 把 () 2 从深度看 , 仍然停 留在表层形式上。 大多数学校虽然成立专业 传播 间接 知识 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 与直接获取 实践 经验 、 能力为主 的 这样 , 学校 、 教师 、 学生 指导委员会 , 但专业培养计 划都是 以学校为主制 定的 . 课程设 置和 内 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 合于学生 的培 养过程 中。 容也 以理论教学为主 . 并没有得到企业的配合和认可 与社会 、 企业 建立起 广泛的联 系 . 学生也有 了一 个学以致用 , 实践创新 () 3 在企业参与方面 , 大多数都是学校的单方热情 , 乏企业 的积 的舞 台。 缺 比如 . 学生通 过顶岗劳动 . 在与社会进行 广泛交流 的过程 中获 极参与和稳定的工学结合 的长效机制 得 知识 、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
4以 工 学 结 合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措 施 .
41调整 教学计 划 . 按 照加强“ 两基 ” 实验和实训 教学与课堂 教学并重 、 、 突出专业与 综 合能力训练 ( 课堂教学 实训化 。 践教学进课 堂) 实 的要求 , 对现有课 程进 行整合 ; 减少理论课 、 某些公共课 的课时 , 增加实训课程 ; 调整专 业课 中的理论性课程 和实践性课程 的比例 。 42 .调整教 学内容 在理 论性课程和 实践性课程 中 , 增加实用 性内容 : 鼓励 和推广案 例 教学 . 提倡灵活安排 案例教学 , 以截取教材 中一章 、 教学 , 可 一节 扩 大为案例教学 . 可在教学计划 中插入若干课 时的案例教 学 : 也 或在实 习、 实训 中安 排若 干课 时的案 例教学 : 或邀请兼 职的经营管理人员 、 工 程技术人 员讲授案例课 程。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探讨和总结了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目标、特点及实践经验。

一、理念与目标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于人才需求,在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目标应以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特点1. 课程多元化。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包含有创新教育必要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突出。

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开展专业实训、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 学科交叉深化。

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流合作,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

4. 科技创新强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发明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实践经验1. 课程设置方面,开展跨学科课程和竞赛课程,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

2. 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专业实训、工程实践等实践课程,注重工学结合。

3. 学科交叉方面,举办学术讲座、交流会等活动,增强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

4. 科技创新方面,开展创新项目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总之,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与时俱进,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针对现代工业的要求,将工程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与理论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实践教育。

采用“产教融合”、“实践第一”的教学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等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强化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

2.理论性教育。

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科学研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实践实习的机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是产生全面发展而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积极的作用。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技 能 实 iI 河南教育l . I I
浅析 中等职业学校 “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 式
●商 丘 市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教 学 研 究 室 杨 成 田
“ 学 结 合 ” 才 培 养模 式 近 年 T 人 是
同 制 订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 订 学 生 就 业 订 签
到 培 养 人 才 、 务 社 会 的 目 的 。学 校 向 服
法规 的有关规定 .在顶 岗实习期 间 . 切
实 做 好 实 习 学 生 的思 想 道 德 教 育 、 动 劳 保 护 、 全 生 产 等 _ . 参 加 工 学 结 安 T作 为 合 的学 生 提 供 必 要 、 理 的劳 动 报 酬 和 合 安 全 保 险 . 终 把 学 生 的实 习安 全 放 在 始 第 一 位 . 保 学 生 的 实 习 安 全 和 身 心 健 确 康 . 正做到工学结合的制度化。 真 2积 极 推 进 校 企 合 作 . 力 搭 建 工 . 努
力。 二 、 施 “ 学 结 合 ” 才 培 养 模 式 实 工 人 的 保 障 机 制 1 化 政 府 宏 观 管 理 . 工 学 结合 . 强 为 提 供 制 度 和 务 件 保 障
导思想 . 符合职业 教育发展 的内在规律
和 本 质要 求 . 造 就 高 素 质 劳 动 者 的根 是
决 了 学 生 存 学 校 学 习 的职 业 针 对 性 、 技 术应 用 性 以及 就 业 岗前 培 训 巾 的 问题 . 从 而 达 到 直 接 为 经 济 建设 服 务 的 目的 。
3 教 学 工 厂 ” 养 模 式 . “ 培
式 . 据 项 目的 不 同 要 求 . 计 不 同 的 根 设 方 案 .可 以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聪 明 才 智 . 更 好 地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精 神 和 创 造 能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已经成为了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不充分、课程设置偏重实践而忽略理论、指导教师缺乏企业实地经验等。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能够在优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做出贡献。

一、校企合作不充分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科研合作等等。

然而,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企业只是提供实习机会,而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合作,造成了校企合作的效果不是很显著。

对策: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

除了学生实习、毕业论文指导等日常活动,还应积极开展科研合作、技术转让、人才交流等多层次的合作模式。

高校还可以开展专门的协调和交流工作,以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二、课程设置偏重实践而忽略理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并掌握操作技巧,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然而,在一些高校中,课程设置偏重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研究,使得学生只掌握了操作技巧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策:高校应该加强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该考虑到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将实践中获得的技术经验与科学理论内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指导教师缺乏企业实地经验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中,导师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关键人物。

然而,一些导师缺乏企业实地经验,难以培养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

对策:高校应该着重培养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组织导师实地考察学习,或安排导师到企业实习,让导师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并加强导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配合。

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人才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国家的重要资源。

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领域。

本文将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探讨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论层面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在新时代,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学术和技能培养,更需要培养高素质、高能力、创新型人才。

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紧跟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首先,理论层面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加注重民族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

新时代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团队协作等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

这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学科基础上加强跨学科、跨文化、跨地区,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化视野的人才。

其次,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加注重产业对接、工学结合和定向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时代人才的培养需要吸收企业、产业界和社会的资源,打破学校和产业界的壁垒,加强工学结合,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各行各业的具有发展前景和产业未来性的人才。

最后,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

在实践中,要加强工学一体化、学以致用,与产业界相互整合,使学生得到切实的实践锻炼。

同时,注重创新和实践教学,创新学科体系,丰富教育内容和办学方式,建设教育和产业创新联盟,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

二、实践层面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手段。

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展现和实践。

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层面的探讨:一是学科和产业对接。

针对不同领域的人才培养,要强调与产业界的对接和协同,以生产力为导向来推进人才培养,以达到驱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目的。

二是人才培训和发展。

在企业培训和现场实习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促使他们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的生产 条件 和职业 氛 围培养 高技能 人才 。 总的 来说 , 学 结 合人 才 培养 模 式能 够 实 现学 T
生 、 业 、 职 院 校 和 社 会 各 方 的 多 赢 。 但 是 , 缺 企 高 在
乏机制 和制 度保 障 的情 况 下 , 职 院校 校 企 合作 只 高 能依靠 非制度 因素 ( 如校 友 关 系 ) 立 , 导 致工 学 建 这 结合 的稳 定性 和长 期性差 , 作层 面 比较 低 , 作关 合 合
森 林 资 源 资 产 评 估 事 务 所 、 类 研 究 所 、 物 技 术 研 竹 生
发 中心 等 1 O个具 有相应 资质 的技 术服 务机构 , 以 并
此 为 平 台 , 外 开 展 一 系 列 技 术 服 务 和 项 目对 接 , 对 实
色 的转 变 。对企业 来 说 , 施 T 学结 合 可 以 接 收到 实
现 了校 企合作 从“ 一头 冷一头 热” 互 惠互利 、 到“ 合作 共赢 ” 的根本转 变 。这不 仅 有 效地 提 高 了福 建林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对 市 场 需 求 变 化 的 反 应 能 力 和 服 务 能
自己所 需要 的实用 人才 , 企 业 的发 展 提 供 高质 量 为
巾 国




For s r uc to n Chi e t y Ed a in i na
第 2 8卷 第 6期 2l O 0年 1 1月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创 新 的 探 索
刘 文 开
( 建 林业 职业 技 术 学 院 ,福 建南 平 福 330) 5 0 0
由学 院领导 和行业 企业 领导共 同组 成 的校 企合 作教 育 工作 委员会 , 面统筹 和协 调校 企合作 、 全 工学 结合 T作 ; 委员会 下设校 企合 作教 育办公 室 , 外 负责联 对 络 合作 单位 , 沟通信 息 、 签订协 议 、 办理相 关事 务 ; 对 内负责联 系有 关 职能部 门 , 实合作 项 目、 落 牵头 解决 校 企合 作过程 中的 困难 和 问题 , T 学 结 合 教育 与 使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何继盛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由校企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并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1+1+N”校企合作模式为例,介绍了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以期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之一,许多职业院校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各种尝试与实践,并在制度文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的发布,确定了职教发展要以质量为先,并要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办学。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让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一、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形式比较单一,多元主体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产教双方权责利界定不到位,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一)参与主体动机各异(1)企业。

企业的参与动机表现为储备人才、推广品牌、塑造企业形象、获得科研成果等。

然而,企业在参与校企育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政策依据、所获取的利益与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短期投资回报率低等潜在风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辅助性地位,参与协同育人的话语权普遍不足。

同时,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逐利性也存在天然的矛盾。

(2)学校。

学校的参与动机主要体现在:为了满足社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克服传统办学模式过分依赖政府投入的弊端,形成资源互补,提高育人质量;提高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等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开封大学“工学结合”发展为例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开封大学“工学结合”发展为例
一 一
和课 程 内容 必须 按 职 业 岗位 的要 求 进 行设 计 和选 择 , 程体 系要 从 学科 型转 变 为基 于 工作 过 程 的课 课 程体 系 、 单一 的学历 证 书课 程 体 系 到双 证 融通 的 从 课 程体 系转 变 。 ( ) 于工作过 程 的课 程 体 系开发 一 基 基 于 工 作过 程 的课 程 设 计 方 法 又 称典 型 工 作 任 务 分析 法 , 是 以现 代 职业 工作 整 体 化分 析 和 描 它 述 为 基础 进 行 的工 作过 程 系 统化 课 程设 计 方法 , 是 高等 职 业 教 育 “ 学 结 合 ” 才 培 养 模 式 转 换 中课 工 人 程 体 系改革 依据之 一 。 基 于 工作 过 程 的课 程 体 系 开 发 主要 包 括 三个 基 本 步骤 : 一 步 , 第 典型 工 作任 务 分 析 。通过 “ 工人 专 家 访谈 会 ” 定 某 个 职 业 的 典 型 工 作任 务 , 照 确 按 能 力 发 展 和 职业 成 长规 律 确 定 典 型 工作 任 务 的难 度等 级和顺 序 , 并对 其进 行分 析描 述 。第二 步 , 习 学 领域设 计 。在 对典 型工 作任 务分 析 的基础上 设计 出 学 习领 域 , 对 每 一个 典 型工 作 任 务 , 确 确 定 和 针 准 描 述所 对 应 的学 习领 域 , 出 学 习 目标 、 给 内容 和 基 准学 时要 求 , 将 学 习领 域按 照 学 生 的职业 成 长 规 并 深化课 程体 系改 革与建 设 律 和教学 规 律进 行 时 间上 的排 列 , 到 专业 的学 习 得 领 域课 程计 划 , 成学 习领 域设 计 。第 三步 , 完 开发 编 “ 学结合 ” 工 人才 培养 模式 的实施 , 首先 面对 的 制 学 习领域课 程教 学 大纲 。对 整个 专业 每个学 习领 就是 对原有 课程 体 系进行 改革 。 高等 职业 教育要 适 域 课 程 进 行 开 发 ,将 学 习领 域 变 成 可 以教 学 的课 应 区域经济 对专 业技 能 型人才 的要 求 , 其课 程体 系 程 , 开发 编制 学 习领 域课 程教 学 大纲 。

从“工学结合”角度谈C-TAFE人才培养模式

从“工学结合”角度谈C-TAFE人才培养模式

从“工学结合”角度谈C-TAFE人才培养模式摘要:通过介绍“企业参与”这一澳大利亚tafe教育体系的特色,进而对c-tafe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解析,得出“工学结合”是c-tafe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最后从“工学结合”角度,提出完善c-tafe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 c-tafe 企业参与中澳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对其消化、整合和吸收,寻求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

c—tafe(chinese tafe)模式就是借鉴澳大利亚以能力为本位的tafe职业教育理念,结合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创建的一种澳大利亚tafe本土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立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如何完善c-tafe人才培养模式?一、企业参与——澳大利亚tafe教育体系的特色澳大利亚tafe教育是一种建构在终身学习理念基础上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它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tafe学院负责实施教育与培训,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联系起来,实行柔性的教育培训方式,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

企业参与是澳大利亚tafe教学体系的特色,其表现在如下方面:(1)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和开发tafe的培训包。

(2)以企业需求的人员能力为出发点,设置tafe的教育课程。

(3)以企业岗位能力为核心,设置tafe专业。

(4)以行业为主导,建立tafe教育制度,采用企业本位的校企合作方式。

(5)以企业的工作经验为必备条件,组建tafe的师资。

二、c-tafe人才培养模式解析c-tafe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充分体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又要体现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创新的人才观。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类型的职业性,教育层次的高等性,职业岗位的基层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社会需要的导向性。

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基于“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基于“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 育
. . __

C=,

职《 电工 电子技术》 课程教 学改革初探
基 于。 学 结合 的双 循 环” 才培 养 模 式 ‘ ‘ 工 人
刘英娜
( 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松原 1 80 ) 3 0 0
【 摘
要】 物理知 识对 化工生产 、 工节能及人 才综合 素质 的培 养起 到 了很 大作用 , 化 如何根据现代化 工企业发展对 人 才的需
高技能人才 的培养 发挥作 用。但本 门课程难 度较 大, 课时间 构 , 授 提高 综合 素质的 目的 。然而 , 传统教学 不符 合 当前素 质教
较短, 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 , 因此 , 这样 的形势下 , 在 探讨 《 电工 育 的要求 , 为专业技术 基础课, 以就业为 导向的前提下 , 作 在 加 电子技 术》 课程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 二、 电工电子技术》 《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与工作 紧密 结合在一起 的一种双 向循环 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 知识结构合 理、 操作技 能高、 岗速度快 、 上 适应 能力 强、 发展 后
模 式的主要 目的是提高学生 的综合 素质 和就业竞争能力 , 同时 劲足 的高技 能型应用 人才 的, 高职 学生基础知 识差 , 不爱死 记 提 高学 校教育对社会需求 的适应 能力 。基 于该模式 , 作为高职 硬背 , 手实 践才是他们 所感兴趣 的, 果教学不 重视知 识应 动 如 石 油化 工开设的一 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 电工电子技术》 用 的培 养、 , 动手 能力的提高 , 践与理论教学存在 时间、 容上 实 内
完善 。在石油化工生产 技术专业设置 《 电子 电工技术》 课程主要 需求 为标 准突 出职业教育特色 , 努力培养 出符合 市场需求 的技 目的是 : 使学 生通过本 门课程 的学 习 , 获得 电工及 电子 技术 的 能型 人才 。当今是科学技术 高度发展 的信息化社会 , 电工 电子 基本理 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 了解 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应用 , 技术 是信 息化社会最关键 的技术 。那么 , 高职化工专业 的学生 为后 续课程 的学习 以及 从事有关 的工程 技术工 作和科学 研究 究竟 需要 学习哪些 电工 电子知 识呢 ?本文认 为 , 电工 电子技 《 工作打下基 础。该课 程利于培养学生 的辨证 思维能力、 立理 术》 学 内容 改革的基本 出发点应该放 在应用 性、 础性和 综 树 教 基 论联系 实际的科 学观点 , 生通过 掌握基础知识深入 到具体专 合性 的层 次上 , 学 内容 上理 论联 系实际, 边讲边练 , 与生产 实际紧 业与其 他的领域 , 既开阔视野 、 宽思路 、 提升 了研 究能力 。 密结合 , 拓 又 即知识面要 更大 一些, 涉及 的内容不深 , 减少或去 掉理 总体来 看 , 电工 电子技术》 《 课程 以树立 培育 创新型 、 应用 型人 论分 析 , 让学 生在掌握专 业知识 的同时, 适当融入有 关 电工 电 才为 目标 , 传授知识 围绕学 生够用且 实用而 展开 , 为职业 教育 子 类 知 识 的基 本 概 念 、 法 和 应 用 常 识 , 而 达 到 丰 富 知 识 结 方 从

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就 业 指 导
CAR E H I N E R OR ZO
对 高职 “ 学结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探 索 工
焦 永 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 的一种类型,担 负着培养社会 主义生产 、 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 。 第一线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技术应用型人 才 ,因此应用性和职 业性是 高职教育人 才培 养的根本出发点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 养 模式正是培 养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落脚点。

是 “ 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 ,应该是 “ 社会需要什 么专 业就创造条件办什么专业” ,专业采用 “ 宜宽则宽 ,宜窄则窄,
宽 窄 并 举 ” 的 原 则 进 行设 置 。

开展 “ 工学 结合 ” 的意义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教 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 并将二者作 为互相制约 、相互促进的有机 整体 ,贯穿于高职教 育活动 的全过程。高职毕业生走 出校 门的首选工作是企 业~线 的技术性劳动 ,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脱离生产实际 ,就 不能直 接适应工作需要 。解决这一矛盾,就要 求高职院校在教 学过程中应大量依托企 业作 为学生技 能训练的基地 ,实施 “ 校 企深度融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毕业后零 距 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 1工 学 结合 有 利 于 学 生 掌握 科 学技 术和 现 代化 生产 的操 作 . 要 求 ,保 持 教 学 内容 和 方 法 的先 进 性 。 在 当今 科 学 技 术 高 速 发 展的时代,生产工艺和操作要求更新很快 ,高职教育必须与之 相适应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 中,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的工作现 场获得大量新技术信息并可将其纳入教学过程 , 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教育质量。 2 工 学结合有利 于对 学生进行 思想教 育和职业道德教 育。 . 因为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过程 中,可 以从企业挖掘到更多的 教育因素,师生们通过接触 实际 ,接触社会,了解我国 目前处 于经济转型期的特点 , 立竞争意识、仓新意识 、 树 0 服务意识 , 增 加建设祖国和发展经济的使 命感和责任感 。 5 工学结合 使高职教育直接 为企业生产服 务。在工学结合 . 过程中 ,高职院校可 以发挥其师资 、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与生 产实际紧密结合 , 解决企业生产 中的技术难题, 进行技术革新。 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转型 时期 ,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技术创新能 力,在工学结合过程 中,如果校 企双方能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则工学结合就可以激发和促进企 业 技 术 创 新 ,使 工 学 结 合过 程成 为推 动 企 业技 术 进 步 和 生 产 发 展 的过 程 。 当然 ,开 展 工 学 结合 ,需 要 企 业 为教 学 提 供 工 作 场 所和生产实训条件 ,而学生通过 学习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要 的技 术 性 劳 动 ,协 助 其 进 行 生 产或 建 设 ,并 产 生 一 定 的经 济 效 益 ,显然这是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双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它将工学和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工学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程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工程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程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强调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这种积累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就业,更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实践经验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课程设置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非常重要。

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开设与实际需求相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教学方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

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六大内容

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六大内容

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六大内容一、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

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将基础教育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旨在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基础教育体系。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高等教育创新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强调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等。

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强调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

四、继续教育推广继续教育是提高在职人员技能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强调继续教育的推广,促进终身学习。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继续教育机构建设,丰富继续教育内容,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等。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强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等。

六、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保障。

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强调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和地位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 入社 会而 得到 锻炼 。学 生 的工 作是 作 为学校 专业 培 养计 划 组 织 与 管 理 。
的 一 部 分 , 了接 受 企 业 的 常 规 管 理 外 , 校 有 严 格 的 过 程 管 除 学
理 和 考 核 , 由 企 业 和 学 校 共 同给 予 相 应 考 核 成 绩 。 并
7 顶 岗实 习前 的教 育 、
在 实 施 工 学 结 合 前 对 学 生 进 行 必 要 的 教 育 。 学 校 组 织 了
工学 结 合人 才培 养模式 , 就是 学 生工 作和 学 习交替 进 行 , 去 一汽 一 众公 司顶 岗实 习动 员大会 , 大 由学 校校 长对 工学 结合
281 业 0 . 企 研究5 01 5
掌握 , 学 生 在工 作 中掌握 职业 能 力 , 职 业 教育本 质要 求 。 让 是 实行 工 学 交 替能 更 好 的贯 彻职 业 教 育 以就 业 为导 向 的原 则 ,
工学 交 替一 方面 使学 生 与企业 “ 面对 面” 在 毕业 后相 对 比较 ,
容 易 地 得 到 就 业 岗 位 ;另 一 方 面 工 学 交 替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可 以
学 交替” 。这 里 的 工 作 不 是 模 拟 的 工 作 , 是 与 普 通 职 业 人 一 实 习内容 多样 化等 特 点 。为保 证 工学 结合 实 习的顺 利 、有 序 而 样 的 有 报 酬 的 工 作 ,因 为 只 有 这 样 , 生 才 能 真 正 融 人 企 业 、 进 行 , 须通 过 构筑 规范 的实 习管 理体 系 , 加强 实 习过程 的 学 必 来
为 学 校 的 专 业 调 整 、课 程 设 置 提 供 直 接 依 据 。 围 绕 学 生 就 业
去 办 学 , 是 以 就 业 为 导 向 的 职 业 教 育 的 要 求 , 生 就 业 通 畅 这 学
了 , 校的 办学 活 力才 会不 断地 增 强 。 学
实 践 证 明 , 业 教 育 不 能 脱 离 生 产 实 际 , 生 在 工 学 结 合 职 学
二 学 管 理 是 实施 工 学 结合 的保 障 科
长 春 汽 车 工 业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 中 国 第 一 汽 车 集 团公 司 举 是
办的 学校 , 为适 应一 汽- 大众公 司人才 的需求 , 确保 年产 6 万辆 0
目标 的 顺 利 实 现 ,加 速 为 企 业 提 供 新 鲜 血 液 。学 校 按 照 企 业
的学 生进行 动 员。 学 生还进行 了安全 、 对
业 道 德 规 范 和 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则 ,自觉 地 按 照 职 业 道 业 、 校 共 同考 核 , 把 顶 岗 实 习考 核 结 学 并
的 活 动 , 格 服 从 管 理 , 格 按 照 学 校 管 极 性 的 保 证 。 严 严
纪 律 教 育 。 魏 崴 校 长 指 出 : 学 结 合 的 德 的 要 求 来 约 束 自 己 的 行 为 和规 范 个 体 果 与 就 业 紧 密 联 系起 来 , 调 动 学 生 积 工 是
三 实施 工学结合促进学 生 的职业能 力和全面素质 的提 高
到 一 汽 - 众 公 司 “ 岗 实 习”的 学 大 顶
5 组织 学 生在 工作 中学 习 、
学 校 派 出 指 导 老 师 指 导 学 生 在 顶 岗 生 , 由 企 业 每 月 发 给 8 0 1 0 元 的 补 0到 00 识 改 变 命 运 , 力 创 造 未 来 , 惯 关 乎 素 实 习 过 程 中 学 习 专 业 知 识 ,向 学 生 布 置 助 , 供 与 企 业 工 人 同样 的 劳 动 保 护 , 能 习 提 购
意 义是面 向企 业 、 向学生 、 向实 践 。 面 面
要继 续坚 定以服 务企业 为 宗 旨 ,以学 生 理 规 定 去 做 , 格 按 照 企 业 的 各 项 管 理 严
就 业 为 导 向 的 办 学 理 念 ,以 培 养 能 够 解 规 定 去 做 ,才 能 形 或 相 应 的 职 业 道 德 习 决 生 产 难 题 的 复 合 型 、知 识 型 一 线 创 新 惯 。 人才 为 目标 , 学 生 做 到 四 个 学 会 : 会 使 学 学 习、 会合作 、 会做 事 、 会改 善 。 学 学 学 知


工 学结 合 的 本 质 内涵
岗位 需求 安排 了 1 2 名学 员到 企业 顶 岗实 习 。 47
工学 结 合是 一 门重要 的 综合 实践 形式 , 由学 校 、 业 、 它 企
工 学结合 是一种将 学 习与工作 相结合 的人 才培养模 式 , 其
形式 多种 多样 , 它们的共 同点是 不仅学 习而且 工作 , 也就 是 “ 工 学 生三 方 共 同参 与 , 有管理 主 体 多元化 、 习地点 分散 化 、 具 实
教育 模式 下 , 在真 实工 厂环 境 中 , 真实 的 岗位 工作 中 , 在 提高 了职业 岗位的 工作 能 力 , 高 了就 业的 竞争 能 力 , 提 为企业 所需
要 。所 以 , 业 教育 采取 工 学结 合的 模式 是 客观需 要 , 一种 职 是 必 然性 、 律 性 的要 求 。 规
I NNoVATI N o
自主创 新
工学结合 培养创新型人才
文 /王 臻 康世斌

部 分学生 在校学 习 , 部分 学生在 工厂顶 岗实 习 , 期轮换 , 一 定
采 取 边 学 习边 工 作 的 方 式 进 行 , 校 根 据 企 业 的 需 要 , 时 提 学 及
供 人才 支持 ,同 时企业 又 为学 生实 习搭 建很 好平 台 。它 的意 义在 于 对学 生传 授知 识 的同 时 , 培养 了学 生的 职业 能力 , 握 掌 未来 所 从事 职业 岗位 应具 备 的岗位 能力 , 包括 专业 技能 、 法 方 能 力和 工作 态度 等 。知 识可 以传 授 ,而 技能 必须 通过 实践 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