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环境政策论述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怎么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生态环境怎么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生态环境怎么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新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创新》摘要:环境政策是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所采取的一切对策和行动。

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世界各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趋势。

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提升政策效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国家环境管理与社会环境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中国正处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转型新时期。

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重化工业仍是工业化的主导形式,各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泛滥,资源消耗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

在“十五”期间,中国各项经济指标都超额完成,但是,环保指标却没有完成;“十一五”前四年,中国经济克服了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仍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尽管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4.9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9.66%和13.14%。

可是,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变化不大,局部地区仍在不断恶化,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常发态势[1]。

“中国正承受扭曲发展观带来的恶果”,环境问题成为“已到眼前的危机”。

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管理工作,迅速扭转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确保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一、现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缺陷1.侧重于具体事务与专项目标,缺乏全面的统筹协调。

中国环境政策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形成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环境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生的具体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环境危机_问题与路径_基于环境政治学的视角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环境危机_问题与路径_基于环境政治学的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取得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无论人们是否愿意使用“危机”这个略显夸张的术语来指称中国的环境状况,但环境危机的广泛存在确实是一个难以否认的事实。

环境危机因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危害程度的严重性、形成原因的复杂性、问题解决的迫切性,已日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在“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切,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原“四位一体”社会建设总体战略基础上,创造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建设范围内,从而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整体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本文从环境政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环境危机的社会政治影响,并提出“五位一体”的环境问题整改策略。

一、与现代文明同步显现的环境危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密切,但“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了平衡,正处在潜在的深刻矛盾中”〔2〕,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危机。

环境危机是人类在寻求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并最终危害人类的利益,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急剧增长的物质利益,使人们的内心不再以单纯的丰衣足食为终极追求。

人们开始不断地扩张自己的领地、追求物质利益、炫耀个人财富。

事实表明,人类的“理性”确实得到了无限的膨胀。

在经济利润与生态环境的较量之中,经济利润确实日益繁荣,但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 与环境危机、三峡库区的环境危机、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困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等和谐发展的不可回避的十大环境危机。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是紧密相关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环境保护则是为了维护良好的自然环境。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阐述它们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促进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资源。

这种理念的推行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生态文明倡导者认识到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生态文明的倡导者积极推动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倡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

二、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设施。

环境保护是通过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保护措施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协同发展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的保障机制,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支撑。

四、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人类和地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环境资源,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结论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是紧密相关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而环境保护则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

通过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能够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当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为创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美丽地球而共同努力。

关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论述

关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论述

关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理念是新中国以来按照人的本质提出的新的文明观念。

从基本概念上来说,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发展。

它以和谐、可持续为目标,以全球净化、绿色守护为原则,以全民健康、幸福维护为标准,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为手段,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社会,促进生态建设,推进整体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强调要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友好的共生关系,把保护环境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以科学思维来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倡导全民参与,以营造新的文明和社会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二、关于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通过发展经济、改善社会、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未来世代的生存环境。

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是以绿色全局观、绿色体系建设、绿色行动和绿色理念来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要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共同发展的综合目标,构建绿色体系,创造改善人类之间的友好关系,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 = 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即尊重自然,保
护环境,尊重和宽容,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让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责任,共同为实现绿色发展而努力奋斗。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变得至关重要。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对环境保护的一种具体实践和推进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一、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环境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污染的减少,减轻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不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就无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环境保护的深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它要求我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三、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每个人、每个企业和每个社区。

2. 提升环境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强环境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损害,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3. 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提升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发展绿色产业、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动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生态保护者,加强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保持生态系统的良好状态。

四、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1. 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借助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手段,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高环境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发展、低碳生活,引领人们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一、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总体目标1. 制定并实施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3. 推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绿色低碳发展模式;4. 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具体措施1. 制定并实施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1)加强对国土空间利用的规划管理,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城市与自然相融合;(2)加强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如湿地、森林等;(3)推动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要素的统筹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4)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优先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和节能减排项目。

2.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1)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2)推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3)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惩处力度,落实企业环保责任;(4)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

3. 推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绿色低碳发展模式(1)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扶持力度,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2)推动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3)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4. 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1)推动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公众选择环保、节能的产品和服务;(2)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绿色生产方式;(3)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系统功能。

四、政策保障1. 财政支持: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确保政策实施;2. 优惠税收:对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给予税收优惠;3. 奖励措施: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4. 惩罚措施:加大对违法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形成威慑效应。

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与策略

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与策略

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与策略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理念和实践,它是一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

保护生态环境是各国共同的责任,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路径与策略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创新导向型的生态文明体系构建创新导向型的生态文明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首要任务是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改革。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制定高效有效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管控,依法惩治环境犯罪行为,确保环境治理的公正和公平。

2. 推动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加强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研发和应用高效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培育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每个人共同的参与,只有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形成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力量。

1.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每个人的环境责任感,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2. 加强法治建设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实施惩罚与制裁。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策略,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廊道,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问题不分国界,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框架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框架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框架与实践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决定着子孙后代的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框架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体系,涵盖了众多领域和层面。

首先,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这些法律明确了企业和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对违法行为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以法律的权威性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其次,在规划政策方面,国家制定了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了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

例如,提出了到 2030 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方面指明了方向。

同时,各地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将国家的总体目标细化和落实。

再者,在经济政策方面,国家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比如,设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项目;对环保产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加大在环保领域的投入;通过绿色金融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和项目,促进绿色发展。

除了政策框架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加大了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的治理力度。

通过实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行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逐步提升,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例如,一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经过多年的治理,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河流也重新变得清澈见底。

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国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同时,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

一些地区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等措施,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修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资源循环政策分析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资源循环政策分析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资源循环政策分析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资源循环利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压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资源循环政策则是引导和规范资源循环利用行为的重要手段,其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着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一、资源循环政策的内涵与意义资源循环政策,简单来说,是指政府为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而制定的一系列法规、规划和措施。

其核心目标是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通过建立有效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和再生体系,实现资源的闭合循环。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资源循环政策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节约资源。

地球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许多重要资源如矿产、能源等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机。

通过资源循环政策,鼓励对废弃物中的有用成分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可以减少对新资源的开采和消耗,延长资源的使用年限。

其次,资源循环政策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

大量废弃物的排放和不当处理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这些废弃物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收和处理,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还能降低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保护生物多样性。

再者,资源循环政策能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减少对进口资源的依赖,增强国家的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二、我国资源循环政策的发展历程我国的资源循环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早期,我国的资源利用主要侧重于开发新资源,对资源的循环利用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开始逐步意识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出台了一些与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如《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对资源综合利用的范围、优惠政策等进行了初步规范。

进入 21 世纪,我国的资源循环政策不断加强和完善。

生态文明视域中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优化

生态文明视域中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优化

生态文明视域中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优化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优化是非常重要的。

农村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治理路径。

首先,要加强资源管理。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和利用规划,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同时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农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其次,要加强环境监测。

新农村的环境监测应该更加严格,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机制,对农村的土地、水和空气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问题。

再次,要加强农业管理。

农业是农村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也是最主要的生态环境污染源。

因此,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态农业方面,应该加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及前景良好的复合型农业的研究与推广,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四,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农村地区的环保意识普遍比城市低,所以要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加强环保法律和法规的普及,让农民了解环保法律和法规,自觉遵守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要强化政府管理。

加强新农村的生态环境管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对环境治理工作有针对性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指导,制定出更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落实环境保护责任。

总之,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优化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的幸福生活和全面进步。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论述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论述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下我国乃至全世界非常重要的议题。

这不仅是因为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也是因为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视。

在如今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全面评估,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增强抗灾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对于发展我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价值绿色低碳发展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减少碳排放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绿色低碳发展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积极意义。

而且,绿色低碳发展也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打造清洁美丽世界作出贡献。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我看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当前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

我认为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总结回顾: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地球未来的重要任务。

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支持。

以下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一些关键政策支持。

首先,需要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

这包括制定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进行严格限制和监管。

对于工业企业,要求其必须安装有效的污染治理设备,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同时,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在资源利用方面,需要推行资源节约政策。

鼓励企业和社会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对于水资源,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节水措施,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土地资源方面,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绿色产业发展政策至关重要。

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

对于从事可再生能源开发、节能环保产品生产、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鼓励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投入到绿色产业中。

同时,加强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绿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生态补偿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地区和个人,应当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例如,对于水源涵养地、生态林保护区等,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补偿当地因生态保护而限制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这样可以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激励机制。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政策。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学校教育抓起,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公益广告等,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监管政策。

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建立严格的环境违法处罚制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一《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

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地球未来的重要任务。

它涵盖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等多个方面,对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离不开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支持。

首先,财政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项目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等。

例如,投入资金用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提高污水治理能力,减少水体污染;为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提供资金支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奖励,激励更多企业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列中来。

其次,产业政策的引导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向生态友好型转变。

例如,严格控制钢铁、化工、电力等高排放行业的新增产能,加强对现有企业的环境监管,促使其提高环保标准。

同时,大力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信贷支持等方面,对绿色产业给予倾斜,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逐步构建起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再者,环保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企业和个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保护。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

同时,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实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配套政策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配套政策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配套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它涵盖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仅仅依靠单一的政策或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支持,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协同的政策体系。

首先,在法律法规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这包括制定和完善有关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明确污染排放的标准和处罚措施,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系统保护的立法,如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法规,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此外,还应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社会组织和公民更多的权利,参与到环境保护的监督和执法中来。

其次,经济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推行绿色税收政策。

对污染企业征收高额的环境税,对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给予税收优惠,以此来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推动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

二是设立生态补偿机制。

对于为生态保护做出牺牲和贡献的地区,如水源涵养地、生态保护区等,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以提高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发展绿色金融。

通过金融手段,为环保项目和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绿色债券等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产业政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环境评估和审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同时,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出台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技术研发支持、市场推广等,促进绿色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科技创新政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加大对生态环保领域的科研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操作方法和循序推理论点,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并给出实践导向的结论。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例如,在国内的一些生态示范区,通过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严格的环境监测和评估,有效地解决了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这些实践案例表明,只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时,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

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要注重环境友好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公众则应该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此外,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利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等。

而科学研究则可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生态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长期坚持。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生态环境保护更是一项永恒的事业,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世世代代共同守护。

只有坚持不懈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让子孙后代继承绿水青山。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需要多方共同参与,依靠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并需要长期坚持。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气环境保护的探讨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气环境保护的探讨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气环境保护的探讨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在不断增加,大气环境面临着巨大挑战。

大气环境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所以需要加强对大气环境保护力度,关注大气质量,参与到大气的防治工作中去,降低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更好的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能1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气环境保护的必要性雾霾的发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如果长期处于雾霾天气中,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咳嗽病状,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另外,在经济发展中,工业的发展会破坏大气环境,导致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比较高,导致雾霾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会对人体的嗅觉产生影响。

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比较高,也会对呼吸道粘膜产生刺激,导致呼吸道过敏,对人体呼吸道器官产生威胁,所以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要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更好的促进社会进步。

2 生态文明视域下雾霾治理面临的困境2.1 雾霾形成原因相对较为复杂由于雾霾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无法通过某一种方法改善雾霾天气。

研究发现,雾霾天气不仅与大气循环规律存在一定的关系,且还与我国冬季北方燃煤取暖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方面从不同程度上加剧了雾霾天气的恶化。

因此,雾霾天气不仅受气候的影响,还与排放到大气中的尾气有很大的关系,需要组织全社会、全体人员采取各种方法防止雾霾天气更加严重,并在此基础上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频次。

2.2 雾霾天气影响范围广,且雾霾治理区域协调性差在 2017 年 12 月,冬季出现持续多天的雾霾天气,一些北方城市 PM2.5 数值爆表,例如,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东等地区雾霾天气相当严重。

但是对于雾霾天气的治理方法和治理经验不足,且不同地区在治理雾霾的力度、协调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雾霾的治理。

2.3 雾霾天气出现频次增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多根据我国气象部门发布的年度气象公报,显示我国 2017 年度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共 10 余次,且均为持续性雾霾。

浅谈生态文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浅谈生态文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浅谈生态文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浅谈生态文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当中,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与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同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够推动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十分有利。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前言:在过去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当中,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十分迅速,使得在大力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破坏。

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模式必然不会长久,甚至当生态环境破坏到一定程度,还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起到负作用。

因此,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社会经济的绿色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内涵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与人、自然、社会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持续繁荣、全面发展、良性循环、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

生态文明能够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保护、利用和尊重。

在生态文明当中,主要包含了理念、经济、政治、科技、制度、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生态理念文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对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使消费方式、生产生活等与生态相协调[1]。

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意义生态文明建的建设与发展,是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的落实。

它不但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在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当中,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发挥出标杆和指挥棒的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落实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

浅谈生态文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生态文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生态文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强的理论依据,它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的中诸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生态文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生态文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发展绿色农业与建设生态文明》[摘要]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发展绿色农业,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人们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形成以及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绿色农业生态文明作用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它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而绿色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发展绿色农业,不仅能够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绿色农业知识,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绿色农业的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扶持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大力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绿色农业是适应生态文明客观要求的现代农业模式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之后,现在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治理问题与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治理问题与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治理问题与对策摘要:社会发展促进了很多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项目,并且提高了人们对生态工程建设情况的重视。

对现有的环境污染,尤其是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和非清洁能源使用造成的污染进行研究和治理是我国现阶段重点研究、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工作形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问题对策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存的效果,越来越多的环保工作逐渐提上了日程。

其中,企业的能源消耗与人们在日常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了我国环保工作的终点。

通过采取生态保护措施来进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明显改善了我国的自然环境,有效建设了生态-城市和谐发展体系。

一、现有问题(一)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问题为我国现阶段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过去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和各种有害物质的燃烧和排放等。

汽车尾气污染目前已经确定成为了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尾气排放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汽车燃油的不充分燃,燃油中的杂质,经过燃烧之后产生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了空气中。

这种污染物排放情况在城交通拥堵时会变得更加严重。

我国的能源使用结构问题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大量使用煤炭燃烧能提供热力和电力能源的方式也对空气的污染造成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1]。

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还存在较严重的雾霾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优于所在地区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远高于其他地区,汽车尾气排放量庞大,从而造成严重的雾霾问题。

尤其是在出现排放严重情况而且自然环境中风速较低且存在逆温现象时,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短时间内无法直接自行飘散,背景浓度不断升高,于是直接污染地面空气。

图一为北京雾霾。

(二)生活污染人们生活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主要原因为人类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品和污染物质。

比如厨房油烟和生活废水的直接排放,不但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还会对各种生态带来明显的破坏作用。

而且目前大量城市建筑都会使用各种玻璃材质来建设外墙,大量的阳光反射形成了光污染,从而影响到了周边的日常居民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态文明中的环境政策论述分析摘要:环境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文章在回顾自新中国建国以来环境政策发展、演进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环境政策在经济、环境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不足”。

为此,需要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科技,进一步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以及深化环境法律体系改革,从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环境政策;生态文明;对策文献引用:程波.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环境政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0(11):192~195.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走过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即将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出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迄今为止发展程度最高的文明形态。

之所以“最高”,缘于生态文明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为其价值旨趣。

不同于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笔下的“不惜一切代价,不顾生态与社会危险,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成为第二次浪潮各国政府盲目追求的目标”。

在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的基础上,再次重申并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并明确突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和内容。

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不少问题,诸如人口数量巨大,能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要改善目前人类居住的环境,对策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通过教育方式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发展科技和改变生活方式等。

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国家有组织的宏观调控,具体说来就是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旨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政策。

1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历史发展环境政策指的是各国政府为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而作出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或技术上的规定[1]443。

我国的环境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只有5.41亿,经济生活和生产规模都不大,所以当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不太严重。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跃进”时期,全国人民大炼钢铁、国家大办重工。

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都处于无序状态,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

当时的经济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一些地区只强调“以粮为纲”,毁林毁草、围湖造田,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直到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我国政府派出了代表团出席会议。

通过参与这次会议,我国高层决策者意识到我国也面临着同样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第一次全国环境保《生态经济》2010年第11期总第332期ECOLOGICAL ECONOMY193护会议于1973年在京召开。

这次会议确定了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并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的试行草案。

至此,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国拉开了序幕。

同年,我国还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在全国推动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

1974年,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卫生部联合批准颁布了我国第一个环境标准,即《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这为开展“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提供了依据。

1977年4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和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联合下发了《关于治理工业“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几项规定》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以治理“三废”和综合利用为特色的污染防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环境保护”的概念逐步代替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

与此同时。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先后实施了“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污染防治设施要与生产主题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排污收费制度指对一切排污单位和个人征收超标排污费或排污水费和排二氧化硫费,其中大部分以拨款形式用于补助企业的污染防治,20%左右用于环保系统自身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定所有建设项目在开工之前,要给出该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科学论证和评价,提出防治方案,提交环境影响报告。

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宪法中对环境保护作出的明确规定。

年底,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这是我国首次以党中央的名义对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指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常委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由此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向法制化道路。

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于1982年。

1983年12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上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分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此次环境会议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发展阶段。

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积极推进深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五项新制度和措施,并继续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三项老制度,使得我国的环境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制度化。

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

这十大对策吸取了国际社会的新经验,包括综合决策和可持续发展,也总结了我国环保工作20年的实践经验,集中反映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的环境政策。

随后我国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我国于1993年10月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总结了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工业污染防治必须实行清洁生产,实行“三个转变”,即由原来的末端治理向生产过程控制转变、由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由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控制转变。

这标志着我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方针发生了新的转向。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陆续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会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及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2]7~9。

2当前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出发,我国逐步形成了以环境政策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社会政策、环境管理政策、环境贸易政策和国际环境政策为主的政策体系。

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下降,一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当前的环境保护政策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不足”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属于投入驱动型经济增长,即主要通过资金投入,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的消耗以及经济规模的扩张,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其特点在于偏重数量的扩大,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其结果势必降低资源利用率,造成资源浪费。

资源的浪费还会殃及生态和环境,危害人类的发展。

可以说,粗放型增长是一种高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

当前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即消费过度和消费“不足”。

消费过度是指超过人本来的必须需求,并与之相背离的奢侈型物质消费。

这种浪费型的消费模式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

它是与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在以追求最大利润为主要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体制下,通过大力宣传商品、煽动消费,极大地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在我国,奢侈型的消费文化也正在向一些一线大城市侵入。

然而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消费模式还是属于消费“不足”的。

消费“不足”是与贫困紧密相连的。

由于贫困,人们的收入不能满足其基本需求,才形成消费“不足”现象。

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人们为生活所迫而进行过度开垦、乱伐森林、过度狩猎和捕捞,以及城乡贫困居民点向空中、地面和水域排放废物……造成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极端恶化。

其实,无论是过度消费还是消费“不足”,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未来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较大压力[3]31~51。

其次,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到不可恢复的破坏。

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安全、健康安全、资源安全以及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

其中,尤以转基因植物安全为最。

转基因植物的特性,都是依据人类需要而改进的,比如高产、抗病虫、抗倒伏等。

因此,转基因植物,无论是粮食、经济植物还是花卉、药材等,不仅能丰富生物多样性,还能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转基因植物毕竟有可能会对近缘物种和土壤等生态环境造成一定风险。

目前,关于转基因植物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许多问题还处于探讨和研究之中[4]145~152。

再次,环境法律层面的问题。

我国《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于1979年制定,1989年修订。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状况,以致《环境保护法》出现一些立法空白,法律体系有不完善之处。

例如:在关于光污染、遗传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处于真空状态。

在有关项目审批和行政许可的公众参与等重要制度还缺少法律依据。

再者,由于对于环保违法的惩罚力度较弱,从而导致违法成本低污染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普遍来看,现行的排污收费标准低于治理成本,约为治理成本的一半,这就违背了“排污收费标准应当高于治理成本”这一环境经济学原理。

基于此,许多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合法购买“排污权”,也不会花更多成本治理污染。

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难题。

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一方面更加深化,另一方面严峻地实现也使得多国政府加强了环境合作和交流。

我国也主动积极响应这一行动,却面临诸多挫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