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海的弄堂2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弄堂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认识。
(3)提高学生对上海方言的听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弄堂的面貌。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环境。
(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弄堂的特点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弄堂的定义与历史(1)介绍弄堂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弄堂是上海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2)讲解弄堂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弄堂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民国时期。
2. 第二课时:弄堂的建筑特点(1)通过图片和实例,分析弄堂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2)讲解弄堂的布局和建筑材料,让学生了解弄堂的建筑特色。
3. 第三课时:弄堂的生活环境(1)播放短视频,展示弄堂居民的生活场景。
(2)引导学生关注弄堂的生活设施和社区氛围。
4. 第四课时:上海方言与弄堂文化(1)教授上海方言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让学生用上海方言进行简单交流,感受方言与弄堂文化的联系。
5. 第五课时:弄堂的保护与传承(1)讨论弄堂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2)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弄堂文化。
三、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有关上海弄堂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 视频:拍摄或收集有关弄堂生活的短视频。
3. 方言材料:整理上海方言的基本词汇和句式,供学生学习使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弄堂的定义和历史。
2. 学生能分析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环境。
3. 学生能用上海方言进行简单交流。
4. 学生对弄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五、教学建议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的弄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环境。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弄堂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上海的弄堂
1.弄堂是上海对老式建筑物的称呼。现在还
有很多的弄堂,比如上海的“新天地”。很 有特色。 2.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 海人。它构成了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 和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 3.是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
弄堂的定义 弄堂的特色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市民居住方式之所 以为千千万万上海人所喜爱和留恋,主要是由 于它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在这里有着在其他现 代居住方式中难以形成的亲密的邻里关系,所 谓“远亲不如近邻”,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强烈安全感和家庭感。在这里,常有老人热衷 于弄堂内的公益活动,例如清洁卫生、互相照 应、帮邻居照看小孩等等。弄堂内这种邻里关 系是自然的,因而也更有人情味,更具有生活 情趣。
Hale Waihona Puke 弄堂内主要是老人和儿童的活动天地。 我们在弄堂里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景观:主妇 们倚门而坐,一面做家务,一面与邻居拉家 常,一面又照看着正在弄堂内玩耍、游戏的 孩子;弄堂则有一小群一小群的退休老人聚 在一起,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其乐融 融。我们还常看到,由于邻居间长期共处, 弄堂几乎成为一个“大家庭”。在这里,一家 有喜百家来贺,一家有灾百家支援的生活方 式已成了一种习惯。
弄堂的定义
弄堂的特色
图片欣赏
上海的弄堂, 难舍的情愫…….
制作人:
杨诗逸
钱文静
跳绳子、踢毽子、拍毽子、拉纽扣、摸瞎子、 双脚不落地、钩脚跳、竖蜻蜓、斗鸡、摔大背包、 背背包、翻麻袋、踏高跷、荡门框、拉绳子、踢纽 扣、拉长凳、老鹰捉小鸡、抛高球、刮鼻头、拗手 劲、手影戏、猜东里猜、拉钩、抬轿子、开火车、 木头人、滚雪球、翻翻片、玩风车、跷跷板、折纸 艺、降落伞、叠糖纸头、拉木偶、拉瓶盖、拨浪鼓、 玻璃丝、吹肥皂泡、做帆船、不倒翁、做彩蛋套、 蚕豆兵、闷水、看小书、万花筒、吹口琴、粘知了 等等。
上海的民俗关于风土人情的作文
上海的民俗关于风土人情的作文《上海的弄堂风情》上海的民俗,那可就得好好说说上海的弄堂了。
弄堂就像是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毛细血管,密密麻麻地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
我小时候住过一段时间的弄堂。
那弄堂的入口就像一个神秘的小世界的大门,两边是斑驳的墙壁,墙上爬着一些绿色的藤蔓,不知道多少年了,就那样任性地生长着。
走进弄堂,首先听到的是各种声音,孩子们追逐嬉闹的笑声,大人们在门口扯着嗓子聊天的声音,还有偶尔从某扇窗户里飘出的收音机播放戏曲的声音。
弄堂里的房子一间挨着一间,都小小的,但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我家对面住着一位阿婆,她特别喜欢在门口摆个小桌子,上面放着自己做的各种小点心,像海棠糕啊,定胜糕啥的。
我每次经过都会馋得直流口水。
阿婆总是热情地招呼我吃,那笑容就像弄堂里的阳光一样温暖。
阿婆做海棠糕可有一套了,我记得特别清楚。
她先把面糊调好,那面糊的稠度啊,就像她有数似的,不多不少。
然后把特制的模具放在小火炉上烤热,再小心翼翼地把面糊倒进去,每个小格子都倒得满满的。
接着在面糊中间放上红豆沙馅,再浇上一点面糊,把豆沙馅盖住。
在烤制的过程中,阿婆还会时不时地转动一下模具,让海棠糕受热均匀。
一会儿,那香甜的味道就弥漫了整个弄堂。
夏天的时候,弄堂就更热闹了。
大家都把竹床搬到外面乘凉,大人们摇着蒲扇,一边驱赶蚊虫,一边讲着老上海的故事。
那些故事里有黄包车夫的辛苦,有老上海滩的灯红酒绿。
我们小孩子呢,就在弄堂里玩跳房子,跳绳。
月光洒在石子路上,映照着我们快乐的身影。
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可不像现在的小区,大家都不怎么往来。
在弄堂里,一家有个什么事,大家都会来帮忙。
记得有一次我家晒在外面的被子被风吹到地上了,等我们发现的时候,被子已经被对门的阿公阿婆帮忙拾起来重新搭好了。
这种温暖的情谊就像弄堂里的烟火气一样,实实在在。
尽管现在很多弄堂都慢慢消失了,被一座座高楼大厦所取代,但弄堂里的风情永远留在上海人的记忆中,它就是上海民俗里一块独特的风景。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弄堂文化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引入、小组讨论。
1.4 教学步骤:(1) 展示上海弄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环境。
(2) 讲述一个关于上海弄堂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弄堂生活的好奇心。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弄堂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弄堂文化在上海历史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弄堂的建筑特点2.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建筑的外部特征、内部布局以及与西方建筑的差异。
2.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比较分析、小组讨论。
2.4 教学步骤:(1) 展示上海弄堂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
(2) 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弄堂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弄堂建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弄堂建筑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第三章: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3.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及其文化内涵。
3.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如茶馆、麻将、家长里短等。
3.3 教学方法:故事讲解、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3.4 教学步骤:(1) 讲述一个关于上海弄堂生活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民俗风情。
(2)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弄堂生活中的各种民俗风情。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弄堂民俗风情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民俗风情在上海弄堂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弄堂里的邻里关系4.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及其特点。
4.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如互助、共享、关怀等。
上海的弄堂
上海的弄堂到底是否要保留呢?
课外延伸
谈谈你认为现今上海人的生 活是否还是和作者笔下以前 那些生活在弄堂中的上海人 一样,如果、实实 在在等,上海人的精 明能干、追求精致的 生活态度等。
请全体学生朗读最 后一段
因为弄堂生活最真实地展现了上海人的生活本质,所以作者选用
弄堂生活来展现上海这个特定地域里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弄堂文化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一
个缩影。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请同学们来说说看:上海给了 你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刚才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 对上海的印象,我们了解 的大都是外在的、看得到 的。但是我们真正了解上 海吗?
请同学们边看一 组图片,并思考 作者陈丹燕主要 在给我们读者介 绍什么
第一部分:1—2段:写上海的弄堂很多, 。 应该去弄堂里走走 第二部分:3—6段:叙述弄堂里安详实 用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7—10段:说明上海弄堂的 形成 第四部分:11—13段:议论上海弄堂里 的人中规中矩的生活。 第五部分:14段:揭示上海弄堂生活特点
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圈划出你感兴趣的词句, 然后完成:上海的弄堂 生活给你印象最深的是 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 上海人怎样的一种生活 态度?(找出相关语句)
1第五六段对上海弄堂的种种人文景观做了细致的描 写,作者这么写的目的是? 2.第7段“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中的这具体内 容 是什么? 3.有人认为第一段中除第一句外都可以删除 你的看 法是?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分析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上海弄堂的历史和发展2. 弄堂的生活场景和风情3. 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三、教学重点:1. 上海弄堂的历史和发展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四、教学难点:1. 弄堂文化内涵的理解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4. 观察法: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弄堂,发现美好。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2. 第二课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
3. 第三课时:讨论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4. 第四课时:观察生活中的弄堂,发现美好。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测试。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的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上海的弄堂》2. 图片:上海的弄堂风光、生活场景等。
3. 视频:有关上海弄堂的纪录片、电影片段等。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上海的弄堂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3.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
4. 讨论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5. 总结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测试。
十、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和文化,搜集相关资料。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的弄堂,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氛围。
2. 邀请上海本地居民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弄堂的故事和经验。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了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是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分析?3. 学生在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方面,是否有所收获和成长?八、教学建议:1. 在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和文化时,可以结合更多具体的实例和故事,增加学生的兴趣。
上海老弄堂描写
上海老弄堂描写
上海是一座城市,它拥有着独特的文化。
上海有许多独特的
地方,如:外滩、南京路、新天地等等,但最让我怀念的还是那
条有着浓厚历史气息的老弄堂。
你瞧,那里是什么地方?是一个热闹的地方,人来人往,川
流不息。
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店铺:有卖衣服、饰品、玩具之类的
小店;有卖吃食、零食之类的小店;还有卖烟酒、零食之类的小店……这条弄堂里每天都挤满了人,热闹非凡。
那里也有许多店铺:有服装店、花店、药铺、理发店……其中服装店最为热闹,
这里的衣服真是应有尽有啊!有漂亮的,有帅气的;有时尚的,
也有可爱的……总之是应有尽有!最多人去逛那家服装店,这家
服装店很特别,它不是普通的衣服,而是那些特别漂亮、可爱的
衣服。
你瞧,那件黄色上衣像一只小黄鸭,那件红色连衣裙像一
只小白兔,那件绿色上衣像一个小草……总之都是特别漂亮!
走进这条弄堂里,你会看见许多小店:有卖服装用品的小店;有卖衣服、鞋子之类的小店;还有卖小吃与零食……其中最特别
最有趣的就是“小公园”了。
—— 1 —1 —。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感受弄堂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2. 通过阅读《上海的弄堂》,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上海的弄堂》内容概述:本文通过对上海弄堂的描绘,展现了弄堂的历史变迁、生活风貌和人文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弄堂生活的留恋和思考。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弄堂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教学难点:分析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海的城市特点,引出课题《上海的弄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弄堂的历史变迁和生活风貌。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分享交流: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弄堂文化的独特魅力。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本土文化,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分析:评价学生在讨论中是否能分析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上海的弄堂》文本。
2. 上海弄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本土文化传承的相关案例和资料。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 案例分析法:引入本土文化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八、作业布置2.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上海弄堂的文学作品,加深对弄堂文化的了解。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服务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后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情况,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本土文化素养。
关于上海弄堂的作文精选
关于上海弄堂的作文精选上海弄堂是一种独特的城市风景,它将人们带回到旧时时光。
在这些小巷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上海的砖房、瓦屋和老式街灯,一派古老和简朴的气息。
在这个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上海弄堂承载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上海弄堂的魅力吧。
首先,上海弄堂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和人文风情。
这些小巷是老上海的一部分,它们记录着老一辈上海人的生活和历史,是上海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这些弄堂里,我们可以看到老上海的建筑和风俗习惯,这些东西已经成为城市的独特元素和历史的珍贵遗址。
这些历史记忆的沉淀会让我们更加珍视当下的生活,并且保护文化遗产,传承老上海的美好。
其次,上海弄堂是一个特殊的社区。
这些小巷中住着许多老上海的居民,他们有自己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些居民相互认识,相互关心,形成了一个和睦、互帮互助的社区,这是城市公寓和高楼所缺少的。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街坊们的话语声,看到他们晾着衣服做家务的情景,甚至还可以看到一只猫咪悠闲的步行在街道上。
再次,上海弄堂是一个听故事、寻味道的场所。
在这些小巷中,每一条弄堂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有的弄堂有着历史名人的足迹,有的弄堂有着某个老商铺、某家老餐馆,他们都是这个城市的记忆。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许多特色小吃、老字号旅舍、老式洋行,品一品老上海的味道,感受那种怀旧舒适的情调。
最后,上海弄堂是一个适合摄影爱好者、文艺青年、艺术家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许多有特色的场所可供拍摄、游玩、创作。
无论是砖房、石榴门、稻草人、街头艺人还是老街灯,都可以成为你的摄影、艺术材料。
上海弄堂是一样老上海文化的缩影,它承载着历史和文明的积淀。
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上海弄堂的魅力,发掘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最后写下一篇文字,记录和传承这段历史。
上海的弄堂
两 只 总 会 咕 咕 地
踱步 于窗 1 3 ,探 头 探 脑 而 不 入 。 事 实 1 -, 白 天 喧 嚣 的 弄 堂 夜 很 静 , 午 夜 之 后 的 某 时 刻 , 凹 凸 不 平 的 路 面 总 会 传 来 嘎 噔 嘎 噔 的 高 跟 鞋 声 ,亦 总 计 人 存 浮 想 联 翩 中 昏 昏 睡 去 。
可随 时 关 闭 控 制 。
前 ,在 大 多数 弄堂 的某堵
墙 边 ,都 用 水 泥 砌 有 男 性 小 便 池 ,无 顶 无 挡 地 暴 露 于 光 天 化 日 之 下 , 男 人 们 岔 开 双 脚 杵 在 那 里 嘘 嘘 地 尿 , 老 少 妇 孺 目不 旁 视 地
怛存 我 的 记忆 里 ,许 多 弄 堂设 有 几 个 、 ],从 这 里 穿 过 去 了另 条 马路 ,可 以少走 不少路 。 昔 目的孩 子不像 现 在 , 上没有 锁链 ,任你 四处乱跑 ,只要 吃饭 时间 回来就 不会 挨 斫以我 今天 穿弄 堂去 菜市 场看 人杀 鸡宰鹅 上午 ,明 天跑 轨 电车到终 点再 回来 ,后天从 奶 奶家直 接跑 去姑 姑 家吃 最 远 从海伦路 一路跨 过外 白渡桥 到外 滩看轮船 …一
一
文 》 ,所 谓 “ 且介 亭 ”即为 亭子 旬之意 , “ 且 ”为相 之右 半 , “ 介 ”为界 之 下半 。茅盾 、巴金 、丰子恺 等 文人 ,都 曾在弄 堂 里的亭 子间住过 ,故 有 “ 亭子间文学 ”之 称。 昔 日,从 外 婆 家 阁楼 的 老 虎 天 窗望 出去 ,对 面 的 红顶 屋 瓦映衬 着 白云蓝 天 ,活脱 脱 的一幅 西洋壁 画。天晴 时 ,邻 家 的
一
方布 帘遮掩着 。
耳每 清晨 ,随 着 当啷 当啷 的摇 铃声 ,收 粪工踩 着 三轮车 穿 车堂 之 间 ,家 中女 人便 急急 火火 蓬头 垢面 地穿 着睡 衣睡 裤 拖 鞋 拎着 马桶 去倒 。静寂 了一 夜 的弄堂 顿 时呈现 复活 之
上海弄堂ppt课件
、住宅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体。
02
重建措施
新天地的重建主要包括拆除原有老旧建筑、新建高层建筑、优化公共空
间等。同时,注重保留和弘扬地区文化传统,将石库门建筑风格融入新
的建筑设计中,彰显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03
效果评价
新天地的重建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商业价值,吸引了大量国内外
游客和投资者。同时,新的城市综合体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
休闲娱乐
弄堂里的居民经常一起打 牌、下棋、聊天,或者在 公共区域如天井中举行各 种小型聚会。
日常生活设施
弄堂内通常有共用的厨房 、卫生间和洗衣机等设施 ,居民需要共同维护这些 设施的清洁和正常使用。
上海弄堂的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庆祝
弄堂里的居民会一起庆祝中国的 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大家会一起制作节日食品、互赠 礼物。
上海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来保护弄堂中的历史建筑,包括 修缮和维护,以及禁止随意拆除
或改建。
文化传承
为了传承和弘扬上海弄堂文化,一 些活动和项目被组织起来,如弄堂 文化展览、居民故事分享等。
居民参与
鼓励居民参与到弄堂保护中来,通 过居民自组织和自筹资金的方式, 进行小规模修缮和维护。
上海弄堂的发展挑战
案例一:田子坊弄堂改造
概述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一个典型的上海老式弄堂区域。近年来,田子坊进行了改造 ,将原本破旧的弄堂建筑重新装修,并引入了文化创意产业,使之成为了一个集艺术、文 化、商业于一体的地方。
改造措施
田子坊的改造主要包括建筑外观修缮、内部空间布局调整、公共设施完善等。同时,通过 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进一步提升了田子坊的文化氛围 和商业价值。
上海的弄堂
上海弄堂罗小未“薏米杏仁莲心粥!”“玫瑰白糖伦教糕!”“虾肉馄饨面!”“五香茶叶蛋!”这是鲁迅先生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怀念20年代他初到上海时闸北一带弄堂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
他认为那些口号既漂亮又具艺术性,使人“一听到就有谗涎欲滴之慨”。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筑。
在弄堂里除了有叫卖零食点心之外,还有叫卖青菜、豆腐、瓜菜、鸡蛋的,时而还有活鸡活鸭;每隔几天还有把服务送上门的修理棕棚、补皮鞋与弹棉花胎之类。
他们各行业有各自的呼唤声调,使人一听便知道是什么行业的人来了。
此外,还有算命的、化缘的;晚上,当夜深人静时还有声调凄凉的卖炒白果与卖长锭的,更有使人毛骨悚然的为家中病孩招魂的长嚎声。
由于弄堂房子家家户户紧挨着,共同分享屋前屋后的弄堂,平时出入照面时常会打个招呼或寒暄几句。
一有叫卖声,抱有共同兴趣的主妇就会应声而出,于是对货色评头论足、讨价还价、交流观点之声不绝。
更有借此机会交头接耳,交换东家或西家的最新信息,把本来要卖东西的原意也忘掉了。
它的优点是这里的生活富于邻里感,邻居相互帮助,亲如一家特别是所谓上海人其实多为外来人,“远亲不如近邻”在这里最能体现。
缺点是,“对于靠笔墨为生的人们,却有一点害处,假如你还没有练到…心如古井‟,就可以被闹得整天整夜写不出什么东西来”(鲁迅,同上文)。
此外,在大型的弄堂里,居民鱼龙混杂、人各有志,接近了就难免会生是非,一不小心就会惹出各种各样的弄堂风波来。
人们常说上海人善于处世、门槛精,可能与从小就处在这个微妙的小社会里,接受这个小社会关于人际关系的教育有关。
弄堂与弄堂房子是上海开埠后的土产。
起初英国人只许中国人在租界工作,不同意居住。
后来发现要发挥上海可能成为都市的潜力,仅仅靠那些为数不多的外侨(1865年在法租界的外侨为460人,英租界可能多一些)是不行的。
那时恰逢太平天国运动进入江南(1853年),大量富有与中产阶级的中国难民要求移入,于是租界当局顺水推舟,公开向中国居民开放。
上海的弄堂风情
• 上海人的弄堂生活中除了吃饭、洗衣、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 内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交易买卖。对于许多上海 人来说,弄堂不仅是一块栖息生存的独特天地,而且也是一 个买卖物品、了解市面的主要场所。许多小商品的买卖活动, 都是在弄堂中进行的,它们构成了上海滩上又一种充满市井 风情的弄堂习俗形式。在旧时,上海弄堂中最为常见,同时 也是最为热闹的,是那些卖小吃点心的生意。从清晨开始一 直到晚上,各种小吃点心摊子便不断地涌向上海的各条大街 小巷,形形色色的叫卖声也在上海的各条弄堂中响彻回荡, 它们营造了一种浓浓的上海弄堂生活情韵。鲁迅在《弄堂生 意古今谈》一文中说:“这是四五年前,闸北一带弄堂内外 叫卖零食的声音,假使当时记录下来,从早到夜,恐怕总可 以有二三十样,而且那些口号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从‘晚 明文选’或‘晚明小品’里找过词汇泥,还是怎么,实在使 我似初到上海的乡下人,一听就有馋涎欲滴之慨。”
• 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原本是为了便 于管理而统一建造的集体住宅,很
快发展成为综合东西方居住特色的
上海弄堂,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成
为上海房地产业的中坚。弄堂房子
不仅租界里有,华界里也有。至新 中国成立前夕上海近420万的居民中, 除了少数外侨和中国富人住着花园 洋房,以及100多万贫民住在城市边 缘的棚屋里外,绝大多数居民,包
上海的弄堂风情
上海人往昔的居住生活中离 不开弄堂。所谓“弄堂”, 是上海人对于里弄的俗称, 它是由连排的石库门建筑 所构成的,并与石库门建 筑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少 年来,大多数上海人就是 在这些狭窄的弄堂里度过 了日久天长的生活,并且 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 的弄堂文化。
• 上海的弄堂是许多上海人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每逢夏 季来临,弄堂中便时时可见一支支乘凉的大军。那些家 中住房条件困难,通风设备较差的人家,早早地便将草 席、长凳、躺椅、竹榻搬到自己所住的弄堂口,用凉水 冲洗一阵,然后怡然自得地坐在那里乘起凉来。许多在 弄堂里开小商店的,则将自己店门前的排门板卸下,搁 上两条长凳,充当乘凉的用具。此时的弄堂内,成了一 个热闹、嘈杂,充满各种人情世态的世界。老人们大多 是静静地躺在竹榻、睡椅上,睡眼朦胧地摇着扇子,小 伙们则大多是打牌斗棋,或者与朋友们聊着一些有趣的 故事。妇女们大多是在草席上嗑着瓜子,做着针线,一 边哄着孩子睡觉,顽皮的小孩子们,则大多是在弄堂里 奔逐嬉闹,寻找自己的乐趣……
七年级语文上海的弄堂2
上海的弄堂分段
上海的弄堂分段上海的弄堂分段《上海的弄堂》是陈丹燕女士的作品,主要叙述了上海的生活情景,揭示出弄堂生活的“安详”、“实在”,表现出作者陈丹燕对弄堂生活情趣所代表的一种文化赞赏的情感。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阅读!《上海的弄堂》陈丹燕叙述上海的生活情景,揭示出弄堂生活的“安详”、“实在”,表现出作者陈丹燕对弄堂生活情趣所代表的一种文化赞赏的情感。
第一段1、2节:突出上海的弄堂很多,又表现出弄堂在上海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3~6节:记叙弄堂里“安详实用”的日常生活。
第三段7~10节:说明弄堂的形成。
第四段11~13节:议论弄堂里“中规中矩”的生活。
第五段14节:揭示弄堂生活的特点。
上海的弄堂原文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
下午时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邻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
深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以跑出来买。
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
小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多矣。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
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上海的弄堂》教案和反思
二、学习方法圈划、梳理、对照、品读、质疑、讨论,我想补充:三、课前准备1.找出文中描写弄堂环境、生活的段落,网上搜寻、筛选出与文中描述较为一致的照片3张。
2.自组学习小组(每组7人为佳),交流各自筛选的照片,对照文章,讨论并推出与文章所描述的弄堂(生活)最为接近的照片1~2张。
3.在浏览、筛选的过程中,这些弄堂照片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是(用几个词来描述):4.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除了书下注释和P/65“积累”部分的词语外,我还积累了哪些词语?5.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比如词句)我觉得很特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不太理解,迫切需要在课堂上和大家探讨的?四、课堂学习1.我的思考、感受:2.同学、老师的精彩发言:3.依然不甚明了、有待解决的地方:五、自我评价(每项25分,满分100分)(1)用心默读、朗读、圈划、思考了吗?(2)理解文章、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了吗?(3)积极参与、有了新的发现收获了吗?(4)交流发言、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了吗?学生补充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习一些好词好句,并运用他们。
3.知道作者主要写了弄堂里的哪些事物,能一直跟着作者的思路走。
4.了解上海弄堂的主要特点。
5.了解上海人的生活,人人体面背后的生活。
6.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结构。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8.知道作者写作思路与目的,明白各种“历史简述”的概况。
9.真正从文章中理解到上海弄堂。
学生补充的学习方法:1.分段2. 概括3.批注4.想象5.写作6.查资料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1.弄堂和别的建筑有什么不同?2.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3.为什么上海人在外面很体面,但在弄堂里却是家常打扮?4.为什么上海的弄堂里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5.为什么说上海人的生活是不卑不亢的?6.他们不是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究竟是褒是贬?是否矛盾?7.上海弄堂的生活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8.作者为什么把弄堂的演变史放在中间?9.作者为什么要举如此多弄堂生活的例子?有何作用?10.为什么人们不选择大房子反而选择住在小弄堂里?11.这里也像世故老人……12.他日日望着小街上来往的人……13.那是从前城市的划分……14.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15.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
七年级语文下册33课《上海的弄堂》教学参考沪教版
《上海的弄堂》教学参考【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与《北京的胡同》比较写作上的异同。
2.理解作者所叙述的上海弄堂“安详实用”“实实在在”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上海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思考之情。
【正音正字】楣méi毗áo奢侈hēchǐ蘸hàn【词语积累】错落有致应有尽有灯红酒绿灯红酒绿丰衣足食平平静静花花绿绿不卑不亢五味俱全大富大贵飞黄腾达定定心心中规中矩香气扑鼻搬弄是非实实在在【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写上海的弄堂很多,应该去那里走走。
第二部分(第3-6段),叙述弄堂里“安详实用”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第7-10段),说明上海弄堂的形成。
第四部分(第11-13段),议论上海弄堂里的人“中规中矩”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4段),揭示上海弄堂生活的特点。
【观看图片】见202X年4月18日和24日本博客的日志。
【思维训练】1.第3-7段,主要记叙了什么它表现了作者对什么的感情上海弄堂里“安详实用”的日常生活。
弄堂生活。
2.本文写上海弄堂里的生活,哪些描写生动而饶有情趣这样描写有什么用本文写上海弄堂里的生活,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情趣的细节。
如:上海女人“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蹋了跟的红拖鞋”;“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修鞋师傅“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厨房里精细的事还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调大闸蟹的姜醋蘸料,温绍兴黄酒,然后,女主人用一张大托盘子,送到自己房间里”。
这样的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上海的弄堂日常生活“安详实用”、“实实在在”的特点,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
3.作者描写的弄堂里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顾客和店主,老太太和老先生,做钟点工的保姆和女主人,他们的神情举止各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otanzz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脑瘫儿的症状 婴儿脑瘫症状 脑瘫症状表现是什么呢 ;
戈林曾问过一名瑞士军官:“听说你们只有50万国防军,那么,如果我派百万大军进入贵国,你们将怎么办?”答曰:“简单。我们就每人开两枪!” 妙!一句话,就亮出了克敌制胜的信心!再看一件真人真事。 上个世纪50年代,林语堂先生曾应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文化 课。一位心怀恶意、轻视中国的女生曾故意在课堂上问林语堂:“你总是说你们中国好,难道我们美国就没有一样东西比中国强?”林语堂笑了笑,说:“当然有,美国的抽水马桶就比中国的好。”立刻赢得满堂的笑声和喝彩声! 妙!又是一句话!就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 能用一句 话表达出尊严与豪迈的人,让人佩服。而它的故事也常常是百姓所乐于传诵的。 168、从小学习“控制自己” 奥斯丁是我的一位美国朋友的孩子,6岁时就上了学。 奥斯丁上学没多久,父母就发现了他的变化。不小心碰了妹妹,他马上就会说“对不起”。家里来了客人,他会像主 人一样与客人握手,还要说一句“见到你很高兴”。坐车的时候,他还会提醒爸爸一定要系好安全带。这些当然都是他在学校里学到的。 奥斯丁的母亲认为,让孩子掌握这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行为规范是人生的基础课,要比多认些单词、多学点算术更重要。后来,我又看到奥斯丁从学校里 带回的一张漫画。那张漫画的上方写着“保持镇静”几个大字,下面是一道公式:1+3+10=镇静。漫画中有个大头娃娃在讲解这个公式,“1”是告诉你自己,“要镇静,放松!”;“3”指的是深呼吸三次;“10”的意思是“开始慢慢地从1数到10”。画的最下方写着“保持镇静使我能够采取负 责任的行动。”奥斯丁的母亲告诉我,这是学校里老师讲“自我控制”时发的,老师要孩子们在生气的时候按着这个公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我控制”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成年人的话题。而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它其实已经成了一个重要内容。 ? 169、谁是最忠诚的人 1942 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国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讨对策,最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接下来是选择求生的对象。两个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奥尼尔求助,因为他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的,一直把波德默家族视 为恩人。在不同的场合,他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他。 68岁的老人却不赞成这种意见,他认为应该向拉尔夫?本内特、一位木材商人求助。波德默家族的人是跟本内特打工起家的,现在虽然很少往来,但心理上从没断绝过对他感激和思念。 第二天一早,两个儿 子出发了。在路上,二儿子说,我不能去本内特先生那儿,上次我见他时,他还提那700吨木材的事。要去,你去吧!我 要去求奥尼尔。最后,二儿子去了银行家那儿,大儿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1948年7月,大儿子艾森?波德默辗转回到德国,他从纳粹档案中查到这么一条记录:银行家 金?奥尼尔来电,家中闯入一年轻男子,疑是犹太人。一年后,他又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亡档案中,查到他父亲、母亲、妻子、弟妻及6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在他和弟弟分手后第4天被捕的。 1950年1月,艾森?波德默定居美国。2003年12月4日去世,终年83岁,留下一部回忆录。回忆录主 要讲述,他在木材商本内特的帮助之下,怎样偷渡日本,保全性命的。该书的封面上写着:献给父亲贾迪?波德默先生!封底写着: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解,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 170、节俭是资源 在世界各国,节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些国家保护资源的意识已经融入每个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也许有人会说,节约是生产力低下的产物,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重提节约似乎不太合乎时宜;还有人会问,消费是刺激生产的牵引机,是现代化列车不可缺少的火车头,倡导向节约型社会 转型将会造成生产停滞不前、市场不旺,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从去年开始的席卷全国的能源紧张态势,让越来越多的人明显感受到中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短缺的约束之痛,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对于每一名国人来说,我们手中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如果13亿人每人少用一双一次性 木筷,意味着成千上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厄运;假若采用节能光源,照明用电量将下降60%,一年可节约740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节约2989万吨标准煤。可见,珍惜和节约资源,成之毁之,爱之损之都在于每个人的行动之中。 171、止谤莫如自修 张恨水先生曾写过一篇《为人应当接受批评》 ,他说:“生平很少和人打笔墨官司,就是人家指出我的名姓来教训一顿,我也不曾回复一个字。这样做,我并非怯懦,也并非过分的容忍。我有个感想,我错了,止谤莫如自修。我不错,最好借事实来答复。 这是一个办法,也许不适于他人,但至少我自己,在做人上纠正了不少错误。而 三十年来的写作生涯,略有寸进,一大半也就是根据别人的批评而得的。”恨水先生对待批评的态度,很值得当今文化人学习。 172、没有鳔,就运动肌肉 鱼在水中游动,需要不断调节沉浮。而鱼一般有一个储气的器官——鳔,需要上浮时鳔膨胀,需要下沉时鳔收缩,非常自如。同是 水中生物,鲨鱼就没有鳔,为了完成沉浮,它只能依靠肌肉的运动。由于重力的作用,只要它停下来,身子就会下沉,所以它只能做大海里的行者,永不停息地游弋。 作为水中运动生物,没有鳔可以说是不幸的。然而正是由于这一先天的不足,才成就了鲨鱼的“海洋霸主”地位。因为不停 地游弋,它身体异常强壮,从而成为了极具战斗力的水中杀手。而那些有鳔的鱼类,生存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却无一不成为了鲨鱼的猎物。 某些条件不如别人,不见得就是坏事。只要奋力拼搏,不断创造条件,劣势也能变成优势,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足有时反而能成就强者——在克服不 足的过程中,人会变得日益强大。 173、心灵的掌声 在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位叫英子的女孩,总爱蜷缩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就已来到教室里,下课后,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腿因为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了,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姿 势。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走上讲台讲述一个小故事。轮到英子讲演的时候,全班40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了解英子的情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儿红了。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 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定了定情绪。当她结束讲演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自从那次讲演以后,英子不再那么忧郁了,高二那年,她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了全 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还获了奖。3年后,英子被的一所大学破格录取。后来,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 174、奢侈病 奢侈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伦理学与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正在研究的现代病,专指无节制的挥霍。 罗伯特发现,一名美国CEO 需要拥有一栋15000平方英尺的住宅,仅仅是因为与其地位相同的企业老板们都拥有如此规模的住宅。假如他购买一所小一些的房子,除了会在公众面前大丢面子之外,还将面临人们对企业运营状况产生猜疑的风险。但是,如果所有CEO都将自己的宅第规模缩小的话,他们内心的窘迫便会一扫而 光。 其实,每个CEO都希望自己购买的房子面积更小一些。毕竟,房子大了就不得不雇员工进行维护,并且需要额外的管理,这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 如果奢侈病只是富人们自己发烧,那么它也许还只是社会上的一道风景线。但是,上层的消费失控行为就像一种病毒,它影响并大量 激发人们追求奢华的狂热,对中等甚至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模式也起到了倡导和改变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感染。 人们为什么会无节制地、炫耀性地消费呢?这是因为人们“关注相对处境”超过了“关注实际处境”。 是的,如果你的年收入10万元,你和年收入8万 元的人在一起,一定很幸福;但是和年收入15万元的人在一起,你就会觉得悲哀。如果其他的人都送99朵玫瑰给女朋友,你就不好意思只送11朵了。但是,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她嫁给她老公是因为那年情人节,他非常窘迫地送给她一盒只有3颗的巧克力和一朵玫瑰。 其实,一朵玫瑰也可 以代表爱情。 175、不一样的旅游 刘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就移民比利时,后来一直从事导游工作,接待的主要是国内游客。他向我介绍说,“国内游客的一个特点,就是安排的景点越多越好。去的景点越多越是觉得你这个导游好,来不及看没关系,只要到那里拍上一张照片就心满意足 了。” 克莱尔是我的英国朋友,今年38岁,她从小姑娘时起就跟父母去意大利的南部小城度假,每年都住在相同的旅馆,租海滩上同样的椅子。我好奇地问克莱尔,你整天躺在那里什么也不干有什么意思?她反驳说:“什么叫什么也不干,我在晒着太阳,当然你也可以游泳,打沙滩排球。 再说,你为什么一定要干点什么呢?你上班不是一直在干着什么吗?度假的目的就是什么也不干。” 欧洲人渴望不同的自我,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度假就度假,跟工作完全没有关系。中国人旅游是工作的延伸,外出手机一定带着,和单位随时保持联系,有的还带着笔记本,早晨起来第 一件事上网了解一下国内外最新动态。 国人旅游爱省事儿,他们大多选择跟团旅游,原因就是,人家都给你安排好了,多省事儿。而西方人喜欢自己决定行程和路线,讨厌别人的操作和安排,他们往往把旅行中的困难看作是旅行的一部分。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旅游差异,还体现在对标志性景 点的态度。去纽约不到自由女神像,去埃及不到金字塔,去荷兰不看大风车,对于中国人来说等于没到过那些地方。我在巴黎遇到一位美国游客,他告诉我说,埃菲尔铁塔没什么好看的,我在电视里看过无数遍。 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老外出门都要带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绍书籍。相比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