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18虚词整理 2011

合集下载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③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也《荆轲刺秦王》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①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3>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④然而成败异变《过秦论》⑤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5>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6>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③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8>表目的 今译为:来 例释: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9>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①而其勿忘乃父之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语气词 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18个文言虚词,有详细的解释

18个文言虚词,有详细的解释

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来,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见放。

(《屈原列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⑤音节助词,可不译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18个常用文言文虚词

18个常用文言文虚词

八、所
[suǒ] ǒ 名词。处所,地方。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 ⑴名词。处所,地方。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乐土乐土,爰得我~!引申为恰当的位置。 ~!引申为恰当的位置 必能使行阵和睦, 乐土乐土,爰得我~!引申为恰当的位置。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 优劣得~。 代词。附在动词前,构成“ 字结构,起指代作用。 ⑵代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相当于 的人、 地方” 财物无~ 妇女无~ “……的人、事、物、地方”。例:财物无~取,妇女无~幸| 的人 应有, 不有|此人一一为具言 此人一一为具言~ 凡~应有,无~不有 此人一一为具言~闻。 助词。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计者。 ⑶助词。可。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计者。 助词。 、 合用,表示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 ⑷助词。1、与“为”合用,表示被动。例:术怒攻布,为布~ 君无~辱大礼。 破。2、作语助,无义。例:君无~辱大礼。 、作语助,无义。 连词。假如。多用于誓辞。 公子曰: 不与舅氏同心者, ⑸连词。假如。多用于誓辞。例:公子曰:“~不与舅氏同心者, 有如白水! 有如白水!”。 量词。不定之词,表示约数。 从弟子女十人~。 ⑹量词。不定之词,表示约数。通“许”。例:从弟子女十人~。 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例离宫别馆,三十六~。 ⑺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例离宫别馆,三十六~。 名词。 ⑻名词。姓。
四、乃
[nǎi] ǎ 代词。 、相当于“ 今欲发(发兵) ,~肯从我乎 肯从我乎? 、 ⑴代词。1、相当于“你”。例:今欲发(发兵)之,~肯从我乎?2、 相当于“你的” 尔其无忘~父之志! 、相当于“ 相当于“你的”。尔其无忘~父之志!3、相当于“他(们)的”。例: 器械, 糗粮。 、相当于“如此” 子无~ 备~器械,持~糗粮。4、相当于“如此”。例:子无~称。 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 就是” 当立者~公子扶苏。 ⑵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例:当立者~公子扶苏。 ⑶副词。尚且。例: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 副词。尚且。 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 何况建造房屋呢?)? 何况建造房屋呢?)? 副词。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彼能是 而我~ ,~不知有汉 彼能是, ⑷副词。竟,却。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彼能是,而我~不能 是。 副词。 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 ,~有二十八骑 ⑸副词。仅,只。例: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 副词。于是,这才。 陈涉~自立为王|断其喉 尽其肉,~ 断其喉, ,~去 ⑹副词。于是,这才。例:陈涉~自立为王 断其喉,尽其肉,~去。 副词。 或主强直, 不生? ⑺副词。宁,岂。例:或主强直,难~不生? 连词。 大夫不拜,~饮实爵。 ,~饮实爵 ⑻连词。而。例:大夫不拜,~饮实爵。 连词即若。 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 ,~其姊亦烈女也 ⑼连词即若。例: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 连词。如果。 :~所愿 则学孔子也。 所愿, ⑽连词。如果。例:~所愿,则学孔子也。 助词。作语助。 :~文 ⑾助词。作语助。例:~文~武。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 . . .文言文·文言虚词18个1.【而】(一)连词1、①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3、①景公乃下席而之曰。

(《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复音虚词“而已”、“而后”、“而况”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而后”,“才,方才”2.【何】(一)疑问代词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①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二)疑问副词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3、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或“什么地方”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4、“何乃”,相当于“怎么能”。

①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四)通假字。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18个文言文虚词详细注解及举例

18个文言文虚词详细注解及举例

18个文言虚词集录1.而(er)(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表示假设关亲。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小结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小结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整理(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二)何1.疑问代词:(1)“什么、哪里”。

例:大王来何操?(2)“为什么”。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2.副词:程度副词,“多么”。

例:开国何茫然?(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秦亦不以城予赵。

(3)表凭借,“凭,靠”。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

例:余船以次俱进。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1)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目的关系,“而、用来、来”。

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表因果关系,“因为”。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常见18个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常见18个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大全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大全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而(一)连词1.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承接可译为“就”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因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目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作谓语,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可译为“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可译为“怎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过秦论》乎(一)用作助词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反问相当于“吗”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3.表商量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表感叹或祈使,可译为“啊”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一)用作副词1.表顺承可译为“才”“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出乎意料可译为“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表限制可译为“只”“仅”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儿》2.用作指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至于”“如果”其(一)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3.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4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相当于“恐怕”“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加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而且,并且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让步,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3.并列:又,又……又……,一面……,一面……(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一)动词,像,好像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3.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所(一)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助词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为(一)动词1.“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5.表时间可译为“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词表疑问或反诘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也(一)句末词1.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句末词,表陈述或解释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肯定,感叹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过秦论》4.表疑问或反诘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5.用在句末,表祈使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2.相当于“于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哪里,怎么(三)词1句末词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2.作句中词,表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师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以(一)介词1.表工具: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凭借: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二)连词1.表并列“而”“又”“而且”“并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3.表目的可译“而”“用来”“以致”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修饰可译为“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表时间,方位和范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2.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3.率领(五)名词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2.通“已”,止1.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2.原因,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于(一)介词1.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5.被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与,跟,同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劝学》与(一)介词1.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2.结交,亲附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3.对付庞暖易与耳4.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1.表承接“就”“便”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条件,“假使”“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并列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转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5.表选择译为“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二)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三)名词准则,法则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件事情”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5.引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副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疑问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代词,这,此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的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5.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18个重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及例句

18个重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及例句

虚词词性释义例句之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促织》)指示代词:这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病梅馆记》)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黄州快哉亭记》)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以介词表示工具: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把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表示时间、处所:于,在,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表示原因: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依据:按照,依照,根据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而且、并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表示承接关系: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以致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因果关系:因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修饰关系: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动词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以为,认为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训俭示康》)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起调整音节的作用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名词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十八个文言虚词详解

十八个文言虚词详解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 (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 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 假设。)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 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 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 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 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 •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 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详解18个文言虚词

详解18个文言虚词

而一、连词1、表并列关系。

可译为“既……又……”,或不译。

例:(1)剑阁峥嵘而.崔嵬。

(2)舍生而取义者也。

2、表修饰关系。

“而”字不必译出。

例:(1)吾尝终日而思矣。

(2)吾恂恂而起。

我小心谨慎地起来。

(以上数例中,“而”字连接的前项是状语,因此,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加上状语的语尾“地”字,但并非“而”译为“地”。

)(3)夜缒而出。

(4)吾尝跂而望矣。

(以上数例中,“而”字连接的两项都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项表示主要动作,前项表示动作的方式。

)3、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而且”。

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4、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例:(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表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1)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表承接关系。

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上启下,先后相继相接,先后的顺序不能颠倒。

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便”等,或不译。

例:(1)学而时习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7、表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但是”、“却”等。

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表目的。

可译为“来”。

例:(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二、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1)某所,而母立于兹。

(2)余知而无罪也。

2、指示代词。

可译为“此”、“这样”。

例:(1)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三、动词,译为“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者。

四、通“能”,译为“能够”、“才能”。

例:(1)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五、附在副词“既”、“已”的后面。

可译为“不久”、“不一会儿”。

例:(1)既而儿醒,大啼。

(2)已而夕阳在山。

之一、人称代词1、代自身或对方。

可译为“我”或“你”。

例:(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君将哀而生之乎? 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2、第三人称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18虚词整理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劳苦而功高如此◇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扣舷而歌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并列关系前后平等,不分主次,有的位置可互换;◆承接关系表示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有先有后;◆递进关系表示后者在意义上比前者更进了一层,不能互换;◆修饰关系连接的前项是修饰语,后项是中心语,一般是状中关系。

◆转折关系前后有比较意味,一般强调后者。

跟踪练习◇虎求百兽而食之表目的◇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表承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取而代之表递进◇赂秦而力亏表因果◇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表假设◇君而知礼,孰不知礼表假设【注】:“而”表示假设关系时用法同“如”,多用于句中,即使有用在句首的,那该句话也多半和上一句有密切的关连,独立的用在句首的极少见。

乎◇儿寒乎?欲食乎?◇而又何羡乎?◇诲汝知之乎?◆语气助词。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等。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其孰能讥之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

用在句末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吗”等。

◇其皆出于此乎?◇日食饮得无衰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语气助词。

用在句末表示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儿之成,则可待乎!◇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语气助词。

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祈请、赞美)语气,可译为“啊”“呀”“吧”。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语气助词。

表呼告,可译为“啊”。

◇以吾一日长乎尔。

◇相与枕藉乎舟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在句中有不同的翻译,如“对”“比”“在”“向”等。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助词。

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游于是乎始。

◆助词。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不译。

其◇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其实亦百倍。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君知其难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个、些)”“那(个、些、里)”。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句中语气词,副词,加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最好”等。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副词,加强揣测语气,可译为“恐怕”“或(也)许”“大概”“可能”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句中语气词,副词,加强祈使、命令(希望)语气,可译为“可”“一定”等。

◇其孰能讥之乎?◇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子而思报父母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句中语气词,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抑或”“是……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助词,用在形容词(象声词)之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可不译。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助词,在句中起强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何其】:多么◇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诸】:或许,表测度语气。

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秦亦不以城予赵。

◆介词,引进动作的工具、方法或对象。

可译为“拿”“用”“把”等◇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洎牧以馋诛。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表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夫物以春生夏长,秋而熟老。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时间、空间和范围。

可译为“于”“在”“从”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介词,表依据。

可译为“按(依)照”“根据”等。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不然,籍何以至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介词,表凭借。

可译为“凭(借)”“靠”等。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介词,表示凭借某种身份。

可译为“凭……身份(资格)”。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连词,表并列、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樊哙侧其盾以撞。

◇余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表承接关系,前一行为往往是后一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表因果关系,常用于表原因或结果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才”“得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之长者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作《师说》以贻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以”作连词、介词的辨别①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⑤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⑦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解题指津】1、除去表原因,解释为“因为”的“以”之外,凡是能用“而”替换的都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以”后面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它是介词。

如“以”处在两个动词的中间,这两个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等有时间上或动作上的先后,那它就是连词。

◇皆以美于徐公。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宫之奇以其族行。

◇乃令从者毋以兵。

◆动词。

根据宾语不同有不同翻译,如“以(认)为”“用”“率领”等。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五国以破秦,必南图楚。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通“已”。

可译为“已经”;“停止”。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助词,后面常跟时间词、方位词或“来”“往”等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以为】:“认为”;“把……当(看)作……”。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以是】: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可译为“因此”“所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有以】【无以】:“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因◇蒙故业,因遗策。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

◆动词,可译为“沿袭”“继续”;“叠加”“增添”等。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名词,可译为“原因”“缘由”“机缘”。

◇相如因持璧却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连词,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连词,引出结果,可译为“因此”。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介词,表凭借,可译为“依靠”“凭借”。

◇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介词,表依据,可译为“依照”“根据”。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介词,表通过某种方式,可译为“通过”“经由”。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如因善遇之。

◆介词,表时机,可译为“趁机(着)”“乘机”。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

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1、介词,可译为根据2、动词,可译为沿袭3、名词,可译为原因4、介词,可译为趁着5、副或连,可译为于是6、介词,可译为凭借7、介词,可译为经由8、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9、介词,可译为因为10、连词,可译为因为且◇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河水清且涟猗。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等。

◇三军既惑且疑。

◇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

◇且驰且射。

【(且)既……且……】:并列关系,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或同时具有两种属性、存在两种状态,可译为“又……又……”“一边……一边……”。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且尔言过矣。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等。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连词,表示让步关系。

可译为“尚且”“还”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然而”“但是”“却”等。

◇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假如”“如果”等。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副词。

可译为“暂且”“姑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彼且奚适也?◇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

◆副词。

可译为“将”“将要”等。

◇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禹至汤且千岁,汤至周亦然。

◆副词。

可译为“将(接)近”“几乎”等。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