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

合集下载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氨基酸。

必需脂肪酸: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须,但是机体不能合成而必须依赖食物共给的不饱和脂肪酸。

生物氧化:能量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

酮体:脂肪酸在肝脏组织不完全氧化而出现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

糖阈:当运动负荷超过30%—50%最大摄氧量强度时,糖氧化供能明显增加的转折点,称为糖阈。

乳酸阈:当运动负荷达到55%—75%最大摄氧量强度时,糖酵解生成乳酸途径参与供能比例迅速增加形成一个转折点,称为乳酸阈。

糖异生:体内非糖物质在肝脏、肾脏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其基本途径寻糖酵解的逆过程。

超量恢复:在一定强度运动中能量物质大量被消耗后的休息时间的恢复期某时段恢复超过运动前水平的现象,又称超代偿。

三羧酸循环:即以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物质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缩合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经过一系列脱氢、脱羧反应,然后生成草酰乙酸再继续进行上述反应的循环。

简称TCA循环。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是一个由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循环反应系统,在该反应过程中,首先由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经过4次脱氢,2次脱羧,生成四分子还原当量和2分子CO2,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这一循环反应过程成为三羧酸循环(注:三羧酸循环二者后一为百度,前一为总结)1、调糖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答:⑴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主要能源物质)⑵构成体质,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⑶节脂肪与蛋白质代谢⑷作为细胞识别的信号分子2、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答:①组成机体的结构成分②酶的催化作用③运载和储存④某些蛋白质具有激素功能⑤免疫保护(抗体为蛋白质) ⑥产生和传递神经冲动或细胞调节功能⑦接受和传递信息⑧参与能量代谢3.生物体内ATP是如何产生的?其合成方式有哪些?答:⑴产生途径①底物水平磷酸化②氧化磷酸化⑵合成方式①CP-ATP供能系统的CP分解释放能量供ADP合成ATP②糖酵解供能系统无氧酵解葡萄糖或糖原释放能量合成ATP③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分解糖、脂、肪蛋白质释能合成ATP3、糖酵解供能的特点有哪些?答:①启动讯速(以最大强度运动6-8s即可激活)②输出功率大且维持最大功率的时间长(约2min)③无需氧的参与4、简述乳酸消除的途径。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化学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2、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

简单说,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生物氧化: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5、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6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运动时肌肉中糖代谢加强,其代谢中间物丙酮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输入到血液中的过程。

7、磷酸原:ATP和CP 的合称,两者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的过程释放能量。

8、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9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10、中枢疲劳: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

11、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2、糖异生:从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T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T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T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F5、酶是蛋白质,但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

T6、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酶活性、增加酶含量。

T7、一般意义上的血清酶是指那些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非功能性酶。

T8、训练引起的酶催化能力的适应性变化,可因停训而消退.T9、CP是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F10、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在细胞质。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

可提供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如马拉松跑和铁人三项等)时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脂肪氧化功能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类消耗的作用。

耐力性运动员脂肪氧化分解能力高,脂肪动员早,保证中枢神经系统血糖的充足供应,同时节省蛋白质,提高运动成绩。

▪协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只有搭乘在脂肪这个载体上才能被人体吸收。

▪防震保护和隔热保温作用。

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起到防止、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皮下脂肪层可防止热量散失,保持体温。

运动员而言过厚的皮下脂肪层会妨碍运动时体热迅速消散,增加体温调节的负担。

▪糖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习惯通式为C n(H2O)n,俗称为碳水化合物,但乳酸C3H6O3、乙酸C2H4O2等一些非糖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也是2:1,但不是糖;相反也有一些物质虽然是糖,但又不符合这个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3O5。

1.1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1 磷酸化酶调节▪代谢产物对磷酸化酶b活性调节:运动时抑制剂浓度相对下降,激活剂浓度相对增加,磷酸化酶b活性提高,糖原分解加强。

▪肾上腺素对磷酸化酶转变的调节:运动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合成肾上腺素-受体复合物,使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引起ATP环化成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转换成有活性的b,糖原分解速率加快。

▪钙离子对磷酸化酶的调节:Ca2+可直接激活磷酸化酶b激酶,促使磷酸化酶b转变成a,糖酵解加强。

▪葡萄糖-6-磷酸(G-6-P)反馈抑制己糖激酶(HK),这对运动时骨骼肌是选择肌糖原还是葡萄糖具有重要意义。

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始终低于磷酸化酶,运动且肌糖原储量充足时,G-6-P由于PFK活性低而产生积累,从而反馈抑制HK活性,结果抑制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安静状态,骨骼肌中PFK活性低,80%受到抑制;激烈运动A T P、C P降低,A M P、N H4+、P i升高,激活P F K,糖酵解加快;1m i n以上,乳酸堆积,p H下降,抑制糖酵解。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1、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2、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化学变化成为新陈代谢。

3、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4、凡是不能用水解方法再降解的最简单形式的糖,称为单糖。

5、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6、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7、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8、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该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9、脂质是指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10、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叫脂肪动员11、在某些组织如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12、血脂是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13、蛋白质是指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邮寄化合物。

14、骨质疏松是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

15、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啊会中引起的反复性炎性疾病。

16、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

填空题:1、直接来源是A TP;2、间接能量来源是糖、蛋白质、脂质。

3、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4、酶催化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专一性、可调控性。

5、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底物浓度与酶浓度、PH、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

6、脂肪俗称三酰甘油。

7、糖酵解的最终产物是乳酸。

8、糖得为有氧氧化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9、无机盐在体液中解离为离子,称为电解质,具有调节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度平衡的作用。

10、糖类分为单糖,寡糖,多糖。

11、单糖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

运动生化复习资料

运动生化复习资料

运动生化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呼吸链是指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联系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5、糖异生作用是指在人体内,除了由单糖合成糖原外,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糖物质也能在肝脏中生成葡萄糖或糖原。

这种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6、必需氨基酸是指通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

7、酮体是指在某些组织如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酸这三种产物的统称。

8、支链氨基酸是亮氨酸、异氨酸和缬氨酸的统称。

9、半时反应是运动生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反映了能量在体内的消耗和恢复的过程。

一是指在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乳酸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二是指在恢复期中补充运动时用去A TP、CP的1/2所需的时间。

10、乳酸阈训练以即血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运动强度作为训练负荷。

填空:1、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有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2、酶反应的特点有高效性、高度专一性、可调控性。

3、A 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

4、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5、氨基酸的基本化学结构R-CH(NH2)-COOH6、参与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的必需氨基酸有: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

7、联合脱氨基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其最终结果是脱下氨基。

包括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基作用。

8、支链氨基酸是亮氨酸、异氨酸和缬氨酸的统称。

9、疲劳链:该假说是用来解释运动性外周疲劳发生机制的。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运动对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和物质代谢特质,以及变化规律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相互关系的一门新科学。

2.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同工酶: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4.肌酸激酶(CK):在代谢过程中,它催化磷酸肌酸与肌酸之间的转化。

5.腺苷三磷酸(ATP):A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

6.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7.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8.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9.糖原合成: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

10.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11.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的过程。

12.必须脂肪酸:通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称为必须脂肪酸。

13.脂蛋白:主要由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磷脂等组成,是血中脂类的运输形式。

14.脂肪(酸)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15.酮体:在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极不完全,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的总称。

16.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N占16%17.氮平衡:人体摄入的食物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

18.氨基酸代谢库:只是在表示蛋白质不断合成同时又不断分时,都经历了一个氨基酸不断变化的过程。

19.乳酸阈or无氧阈:人体进行递增运动负荷时,由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的临界点。

20.半时反应:是指恢复运动时所消耗物质的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3、糖原分解: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

4、糖异生: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合或糖原的过程。

5、运动肌“乳酸穿梭”:IIb型快肌纤维中生成的乳酸不断进入IIa型快肌纤维或I型慢肌纤维中被氧化利用。

6、血管间“乳酸穿梭”:指运动时工作肌内生成的乳酸不是在工作肌肉本身中进行代谢,而且穿出肌细胞膜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将乳酸运到体内其他各种器官中进一步代谢。

7、乳酸阈:指进行递增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升到4m mol/L 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8、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9、脂肪酸活化:在脂酰CoA合成酶的催化下,脂肪酸转变为脂酰CoA的过程,称脂肪酸活化。

10、酮体: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11、血浆游离脂肪酸(FFA):脂肪酸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以清蛋白作为脂肪酸的载体。

12、血脂: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13、运动性疲劳: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4、运动性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5、运动性中枢疲劳:指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16、半时反应:运动后恢复中,消耗的能源物质恢复一半或代谢产物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半时反应。

17、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症。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化复习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①运动对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②运动时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特点与规律③运动训练的生化分析④体育锻炼的生化分析2、分别简述CP,ATP在运动中的功能特点及在合成途径?答:ATP特点:①ATP是肌肉工作时唯一的直接能源②ATP含量少,转换率而快③ATP不能透过细胞膜,只能细胞内生成而被利用。

途径:CP的转化;糖的酵解;糖,脂肪,蛋白质的有氧代谢。

CP特点:①存高能磷酸键②提供能量快速合成ATP③是线粒体内外的能量快传递。

途径:CR+ATP c k CP+ADP。

3、简述糖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代谢过程及其功能意义?答:①无氧代谢:葡萄糖→(无氧)丙酮酸→(LHD5)2乳酸→2ATP;意义:糖酵解是短时间(30-90S)激烈运动时肌肉获得能量的重要来源,速度耐力运动时,肌肉所需的能量主要通过糖酵解方式来获得。

②有氧代谢:葡萄糖→丙酮酸→(有氧(氧化磷酸化)乙酰COA→(三羧酸循环)CO2+H2O+36ATP;意义:糖的有氧代谢是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的重要来源,糖的有氧化是数分钟以上的耐力性运动项目的重要来源。

4、影响骨骼肌摄取利用血糖的因素?迅速长时间全力运动过程中血糖浓度变化特点并分析血糖调节机制?答:因素:①不同强度运动时血糖的利用②持续运动时血糖的利用③不同肌糖原储量时血糖的利用。

特点:1-2分钟,变化不明显;4-10分钟,浓度明显上升;超过30分钟以上下降。

机制:运动时血糖浓度的调节;血糖升高时,甘糖原的分解与糖异生交感神经作用及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糖皮质素和生长激素分泌量增加5、运动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利用有何影响?答:①安静时,动脉血游离脂肪酸是骨骼肌的基本燃料②短时间极量或高强度运动时,骨骼肌摄取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数量有限,血浆游离脂肪酸供能意义不大。

③长时间中低强度运动中,血浆游离脂肪酸在骨骼肌的功能起关键作用。

④运动时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的影响因素:运动强度与运动持续时间;肌纤维类型;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耐力水平;营养干预;环境条件。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1.生物化学的定义: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化学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1.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是生命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

2.糖的概念:是一类多羟基的醛或同类化合物或聚合物。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80-120mg%。

4.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它是由脂肪酸和醇作用生成的脂及其生物。

统称为脂质和类脂。

5.血脂:血浆所含脂类,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以及游离脂肪酸。

6.蛋白质:是指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肽键: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羟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8.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多肽键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9.维生素: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维持机能健康所必要的营养素。

10.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和高度专一性性的特殊蛋白质,简单说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11.糖的无氧酵解:在痒供应相对不足时,糖不完全分解生成含三个碳原子乳酸的代谢途径。

12.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就叫糖的有氧氧化。

13.三羟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从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开始,在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在从复上述反应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不可逆的循环过程。

14.糖异生: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

15.肌糖元的含量:人体骨骼中糖原含量为1%--2%。

一般人肌糖原含量为300--400g,某些运动员可达500g。

16.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不能维持稳定的运动强度。

17.酮体:脂肪酸在肝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代谢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酸统称酮体。

19.运动后恢复的生化规律: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阶段。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名词解释:1.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慢无法满足机体需要,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2.氮平衡:氮平衡是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3.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有机体中含量小于0.01%的化学元素4.酶:5.肌糖元:也作肌糖原,是肌肉中糖的储存形式,在剧烈运动消耗大量血糖时,肌糖原分解供能,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必须先分解产生乳酸,经血液循环到肝脏,再在肝脏内转变为肝糖元或分解成葡萄糖6.脂肪酸动员:7.酮体: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三种产物的统称。

8.超量恢复:也称超量代偿。

有关运动时和运动后休息期间能量物质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超量恢复学说,是由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来的。

9.乳酸阈训练法:10.酸碱平衡:人体内各种体液必须具有适宜的酸碱度,这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11.过度训练:是指运动员由于疲劳的连续积累而导致机体出现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的训练和比赛。

12.半时反应:13.限速酶:它是指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它不但可以影响整条代谢途径的总速度,还可以改变代谢方向14.糖异生:在人体内,除了单糖合成糖原外,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也能在肝脏中生成葡萄糖或糖原。

15.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

二、改错1.×蛋白质2.×需要补糖3. √4. √5.√6.×7.√8.×没Vg 9.×30秒10.×11.√12.√13.×14.×对速度影响小三、简答1.试分析投掷、100米、400米及马拉松跑的能量代谢特点。

答:2.所谓血糖,对训练有何重要意义,如何维持血糖稳定。

答:3.简析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过程及对运动训练的重要意义。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1.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活细胞和有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化学分子及他们所参与的化学反应的一门学科。

而运动生物化学则是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

2.蛋白质主要由碳(C).氢( H).氧(O).氮(N).硫(S)等元素组成,有的蛋白质还含有磷(P).铁(Fe).铜(Cu).锰(Mn).锌(Zn).镁(Mg).钼(Mo).碘(I)等元素.蛋白质都是由20种基本氨基酸组成的。

3.氨基酸是指含有氨基的羧酸。

4.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率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进行补充的氨基酸.这类氨基酸有8种,包括赖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

5.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分为四个层次: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

6.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答:(1)构成机体的结构成分蛋白质,占人体固体成分的45%,占细胞中干成分的70%以上,人体内大约含有30万种蛋白质。

(2)是绝大多数酶的组成成分机体内的物质代谢都是由各种酶催化完成的。

体内的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参与体内物质代谢反应的催化过程。

例如,己糖激酶和乳酸脱氢DNA聚合酶(3)某些蛋白或肽具有激素作用许多激素是由多肽或蛋白质组成,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例如,胰岛素、生长激素(4)转运与储存作用某些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它们携带小分子或离子透过细胞膜,在血液循环中、在不同的组织间运载代谢物。

(5)收缩与运动作用某些蛋白质具有细胞和器官收缩的功能,可使其改变形状或运动。

(6)免疫防御作用有些蛋白质具有保护或防御功能。

如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防止过多失血。

另外,抗体和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受外来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蛋白质,从而识别相关病毒、细菌等异物,并与之结合,从而排除外来物质对机体的干扰,起到防御和免疫的作用。

(7)参与代谢供能1g蛋白质完全氧化可产生16.74KJ的能量,产生的能量一般不参与供能,主要用于机体的自我更新。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半时反应:是指恢复运动时消耗物质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

2、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称之为必需氨基酸。

3、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的过程中,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成为氧化磷酸化。

5、能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三种必需氨基酸,在运动中起到重要供能作用,称为能量氨基酸。

6、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征。

7、尿肌酐系数:是指24小时每公斤体重排出的尿肌酐的毫克数。

8、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的需要,称为必须脂肪酸。

9、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它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均有所不同,这一类酶称为同工酶。

10、限速酶:催化能力较弱,对整个代谢过程的反应速度起控制作用的酶称为限速酶。

11、兴奋剂:竞赛运动员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非正常量或非正常的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的和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即为兴奋剂。

12、激素: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合成的一类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随着血液循环于全身,并对一定的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殊的效应。

13、酮体:在某些组织如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14、超量恢复: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中消耗的物质运动后恢复时超过运动前数据量的现象。

15、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中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稳定的运动强度)。

16、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

17、支链氨基酸:是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统称。

二、简答题:(参考答案)1、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运动与身体化学变化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运动过程中的生理机制、营养需求以及训练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简单来说,它关注的是在运动状态下,我们身体内各种化学物质的代谢和调节。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各种激素等。

碳水化合物是运动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在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身体会优先利用肌肉中储存的糖原(一种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形式)来提供能量。

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肝脏中的糖原也会被动员出来,维持血糖水平,保障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

脂肪则是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中逐渐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产生能量。

然而,脂肪的氧化供能相对较慢,所以在高强度运动初期,其供能比例较低。

蛋白质通常不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在长时间运动、能量供应不足或者肌肉损伤修复时,蛋白质会发生分解,产生氨基酸,为身体提供一定的能量,并参与肌肉的修复和重建。

运动对激素水平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为肌肉提供更多的血液和氧气。

胰岛素则在运动后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糖原的合成和储存,帮助身体恢复能量储备。

再来说说运动与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 B 族在能量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缺乏可能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维生素C 和E 具有抗氧化功能,能减轻运动产生的自由基对身体的损伤。

矿物质如铁参与氧气的运输,钙对于肌肉收缩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在运动营养方面,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于运动表现和身体恢复至关重要。

运动员需要根据运动的类型、强度和持续时间来调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

例如,耐力运动员需要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保证有足够的能量储备;力量型运动员则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促进肌肉生长和修复。

运动训练也会引起身体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研究体育运动对机体化学组成、化学变化的影响规律以及这些影响和运动能力的关系。

2、必需氨基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率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进行补充的氨基酸3、必需脂肪酸: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但机体自己不能合成,必须依赖食物供应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之为必需脂肪酸。

4、蛋白质: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形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5、糖异生:非糖物质在肝脏内转变为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

6、二肽:两个氨基酸由一个肽键连接形成的化合物。

7、酶:是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8、酶活性:酶所具有的催化能力。

9、同工酶:在生化中把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10、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化学物质。

11、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12、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在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代谢物脱氢后,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

13、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所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14、糖酵解:糖原和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代谢。

15、三羧酸循环:由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的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16、脂肪动员:储存在皮下或腹腔的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脂肪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这个过程称之为脂肪动员。

17、β—氧化:脂肪酸氧化分解时,其碳链的断裂是在β—位碳原子处发生。

18、酮体:脂肪酸在肝内分解氧化时的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

19、氨基酸代谢库:经食物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与体内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分布与体内各处。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一、引言运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动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能量代谢到肌肉收缩,都需要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对于理解运动机制、改善运动表现以及预防运动受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重要代谢途径以及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2.1 代谢代谢是指生物体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用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在运动状态下,代谢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因此代谢速率会加快。

2.2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在运动时产生和利用能量的过程。

能量主要由食物摄入,并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ATP(三磷酸腺苷),提供给肌肉细胞进行收缩和运动。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代谢途径3.1 糖酵解糖酵解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会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最终转化为能量(ATP)、乳酸和水。

糖酵解过程可以在有氧(有氧糖酵解)和无氧(无氧糖酵解)条件下进行。

3.2 脂肪代谢脂肪代谢是指细胞内脂肪分子的分解和利用过程。

脂肪是一种高能物质,通过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在运动时,脂肪会作为主要能源被肌肉细胞所利用。

3.3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是指生物体内蛋白质分子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在运动时,蛋白质的分解速率会增加,用于提供必要的氨基酸供能和修复受损组织。

此外,蛋白质在肌肉组织中也起着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四、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4.1 ATP的产生ATP是生物体最常用的能量储存和转换分子。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通过酵解和氧化反应合成和利用ATP。

针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ATP的合成和利用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4.2 乳酸的产生与清除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无氧糖酵解会产生较多的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感。

乳酸的清除与运动后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乳酸转运、乳酸氧化等多种途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

可提供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如马拉松跑和铁人三项等)时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脂肪氧化功能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类消耗的作用。

耐力性运动员脂肪氧化分解能力高,脂肪动员早,保证中枢神经系统血糖的充足供应,同时节省蛋白质,提高运动成绩。

▪协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只有搭乘在脂肪这个载体上才能被人体吸收。

▪防震保护和隔热保温作用。

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起到防止、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皮下脂肪层可防止热量散失,保持体温。

运动员而言过厚的皮下脂肪层会妨碍运动时体热迅速消散,增加体温调节的负担。

▪糖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习惯通式为C n(H2O)n,俗称为碳水化合物,但乳酸C3H6O3、乙酸C2H4O2等一些非糖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也是2:1,但不是糖;相反也有一些物质虽然是糖,但又不符合这个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3O5。

1.1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1 磷酸化酶调节▪代谢产物对磷酸化酶b活性调节:运动时抑制剂浓度相对下降,激活剂浓度相对增加,磷酸化酶b活性提高,糖原分解加强。

▪肾上腺素对磷酸化酶转变的调节:运动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合成肾上腺素-受体复合物,使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引起ATP环化成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转换成有活性的b,糖原分解速率加快。

▪钙离子对磷酸化酶的调节:Ca2+可直接激活磷酸化酶b激酶,促使磷酸化酶b转变成a,糖酵解加强。

▪葡萄糖-6-磷酸(G-6-P)反馈抑制己糖激酶(HK),这对运动时骨骼肌是选择肌糖原还是葡萄糖具有重要意义。

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始终低于磷酸化酶,运动且肌糖原储量充足时,G-6-P由于PFK活性低而产生积累,从而反馈抑制HK活性,结果抑制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安静状态,骨骼肌中PFK活性低,80%受到抑制;激烈运动ATP、CP降低,AMP、NH4+、Pi升高,激活PFK,糖酵解加快;1min以上,乳酸堆积,pH下降,抑制糖酵解。

pH下降到6.4-6.5时,PFK显著降低,糖酵解显著减弱,防止酸中毒,ATP、CP浓度高时,抑制PFK,避免能量浪费。

▪剧烈运动时,糖酵解速率加快,当线粒体氧化丙酮酸速率低于生成时,LDH5被激活,而LDH1受到抑制,促使乳酸生成;当细胞内ATP充足时,LDH5被抑制,乳酸生成减少。

无氧代谢运动时能量释放和利用的调节运动时有氧代谢的调节▪有氧运动调节主要是受组织供氧量和可供肌肉利用能源物质含量的调节。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氧的供应和利用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能源物质的供应和利用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成为主要矛盾。

▪饥饿或长时间运动时,脂肪动员增加,乙酰CoA、NADH升高反馈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系活性,糖有氧氧化被抑制,以确保大脑对糖的需要。

▪胰岛素、Ca2+升高,激活磷酸酶,使丙酮酸脱氢酶系脱磷而活化。

▪运动时ADP、Ca2+浓度升高,促进氧化磷酸化合成ATP,同时促进TCA循环运行,为氧化磷酸化提供更多的还原当量。

▪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是TCA循环的调控点。

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a2+浓度增加,ATP消耗增多使其浓度下降,而ADP浓度升高,三羧酸循环加强。

运动肌吸收血糖增强的调节机制▪①骨骼肌收缩时,肌浆Ca2+浓度升高,引起肌膜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增大;▪②运动肌内血流量增大,运动肌结合的胰岛素数量增多,促进肌细胞吸收葡萄糖;▪③由于肌细胞内代谢途径的调节,促使葡萄糖转移进运动肌的绝对量增加,且不依赖血胰岛素浓度。

肝葡萄糖生成和释放的调节▪肌肉吸收和利用血糖引起血糖水平的细微变化,对肝葡萄糖的生成都起着调节作用▪①运动时,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并通过加速糖异生途径来调节肝葡萄糖的生成速率。

▪②血糖浓度降低引起肝葡萄糖浓度相应下降,激活肝糖原磷酸化酶活性,使肝糖原降解和释放葡萄糖增多。

▪③随着耐力运动的进行和肝糖原储备下降,血浆乳酸、丙酮酸、甘油等代谢物增多,使糖异生作用的底物浓度升高,从而加快糖异生的代谢速率。

运动时骨骼肌的三个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ATP 、CP 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集团的过程释放能量,所以ATP-CP 合称为磷酸原。

它组成的功能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

▪ 1 ATP▪ 2 CP :肌酸磷酸化的产物,总量120g ,95%在肌肉中。

▪CP 的功能: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组成肌酸-磷酸肌酸能量穿梭系统。

磷酸原系统供能过程磷酸原系统供能特点▪启动:运动开始时最早起动,最快利用,具有快速供能和的特点。

▪功率:最大功率输出。

短时间极量运动时,磷酸原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可达每千克干肌每秒1.6-3.0mmol/kg 干肌/s 。

▪可维持最大供能强度运动时间:约6-8秒钟。

▪运动项目:与速度、爆发力关系密切。

短跑、投掷、跳跃、举重及柔道等项目的运动。

运动训练对磷酸原系统的影响▪(1)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高ATP 酶的活性;▪(2)速度训练可以提高肌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提高ATP 的转换速率和肌肉最大功率输出,有利于运动员提高速度素质和恢复期CP 的重新合成;▪(3)运动训练使骨骼肌CP 储量明显增多,从而提高磷酸原供能时间。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一)糖有氧氧化供能部位:部位:细胞质和线粒体 底物:底物:糖、糖原 糖有氧氧化的基本过程:① 细胞质内反应阶段:生成丙酮酸。

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的NADH•H+,可经不同方式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

②线粒体内反应阶段: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后进入三羧酸循环。

③氢生成水。

④ATP的生成。

生成的物质:3分子NADH+H+;1分子FADH2;1分子GTP;2分子CO2(二)脂肪氧化供能▪1.脂肪水解.脂肪水解:甘油三酯在脂肪酶作用下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的分解代谢:部位:肾、肝等少数组织被氧化利用;ATP的生成:22分子2.甘油的分解代谢:.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①脂肪酸活化;②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③脂肪酰CoA的β-氧化;④乙酰辅酶A经TCA循环氧化;⑤氢的氧化。

数量:软脂酸、硬脂酸β-氧化后,ATP生成数。

4、脂肪分解产生的ATP数量:(三)蛋白质氧化供能、脱氨方式:转氨基、氧化脱氨基、联合脱氨基作用。

▪1、脱氨方式:①转氨基作用:GPT、谷-丙转氨酶,肝细胞内活性最高;GOT、谷-草转氨酶,心肌细胞内活性最高;②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作用;③联合脱氨基作用:主要在肝、肾组织中进行;④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脱氨基方式:骨骼肌、心肌。

2、氨的代谢:①生成尿素:②以酰胺的形式储存:③生成非必需氨基酸3、α-酮酸的代谢:①生成非必需氨基酸;②氧化供能;③转变成脂肪和糖。

疲劳的发展历史▪1880年,莫桑(Mosso)就开始了对人类疲劳的研究;在1915年他就提出了: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935年西蒙森(Simonson)提出疲劳时存在的4个基本过程:(1)代谢基质疲劳产物的积累;(2)活动所需基质耗竭;(3)基质的生理化学状态改变;(4)调节和协调机能失调。

疲劳的发展历史1980年,卡尔森(Karlsson)提出,疲劳是肌肉不能产生所需要的或预想的收缩力。

1982年埃德华(Edward)提出:疲劳是丧失保持所需或期望的输出功率。

近一个世纪对运动性疲劳生化机制的大量研究中,曾提出的长期以来一直应用这些理论阐述疲劳的机制。

这些变化在疲劳时往往不同程度的存在,但缺乏整体的观点。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1982年在美国波士顿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力竭: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或器官不能维持运动。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的特点(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综合起来评定疲劳产生和程度。

(2)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等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或同时改变都可以评定疲劳,这一机理较全面地解释了运动性疲劳。

(3)运动性疲劳应注意其专项特点。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两种机制▪100多年来,生物、生化和生理学家以及运动医学专家们做了大量的有关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实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五种经典假说。

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上。

2001年Gibson A.S.C等提出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运动性外周疲劳▪定义: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影响因素:与骨骼肌细胞膜特性、骨骼肌细胞内的离子代谢和能量代谢、兴奋收缩偶联和细胞微细结构的改变等都有关。

▪运动性中枢疲劳▪定义: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

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要的现象。

▪影响因素: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足、神经递质代谢紊乱有关。

▪导致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因素①运动神经元本身兴奋性的改变;②运动神经元无力重复传导动作电位置神经肌肉节点的突触前部位。

▪引起神经元放电率降低的因素①血糖浓度下降;②脑内氨增加;③自由基生成过多;④γ-氨基丁酸和5-羟色氨升高。

生化特点▪1.ATP浓度降低,ADP/ATP比值增大,γ-氨基丁酸浓度升高。

剧烈运动时,ATP浓度下降,ADP稍上升,CP有所减少,氧化酶活性有所升高;在极度疲劳时,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脑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γ-氨基丁酸的消除过程减弱,琥珀酸在脑组织中的浓度升高,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使神经细胞机能活动有所降低。

▪2.血液色氨酸与支链氨基酸(BCAA)浓度比值增高,影响脑中某些神经递质前体(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使5-羟色胺含量升高,对大脑皮层抑制加强,激发倦怠、食欲不振、睡眠紊乱等疲劳症状。

▪3.运动时体内氨基酸代谢和嘌呤核苷酸循环加强,影响到脑氨含量增多。

脑氨增多可引起多种酶活性下降,ATP再合成速率下降,从而出现各种疲劳症状,如思维和意识变异、肌肉无力、呼吸急促等。

代谢产物的消除▪乳酸的消除:血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时间:30-60s。

▪氨的消除▪自由基的消除能源物质的恢复▪磷酸原的恢复:半时反应的时间:20-30s▪肌糖原的恢复:1、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后2、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运动时人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是机体对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客观反映,通过这些化学变化,可以正确反映机体对运动训练的应激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