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动力,守护共和国50年——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50年发展纪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惊天动力,守护共和国50年
——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50年发展纪实
可曾见过这样的场景:震撼天地的轰鸣声中,试车台上烈焰滚滚,固体发动机分离,瞬间迸发的力量惊天动地。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铭刻在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不朽的篇章中;
可曾见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科学家,是管理人员,是一线工人,用航天人独有的方式扎根岗位默默奉献。每一个人物背后,都藏着和航天结缘的故事,盛满了报国的赤胆和忠诚;
……
50年来,当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扶摇直上九重天的时候,当一个个战略战术导弹亮相国庆阅兵式时,当一代代航天人献身航天矢志不渝时,我国航天固体动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守护着共和国的和平与安宁。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挺起民族的脊梁
内蒙古大青山脚下,我国第一台大型地面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巍然伫立。
斑驳陆离的内墙面千疮百孔,经历上千台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炸出高低不平的台面,火焰冲刷后变形的推力墙,裸露的钢筋……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试车台无声诉说着一个个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使命的故事。
新生的中国,面临着不仅仅是国内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烂摊子,
在国际上还面临着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西方大国不断施加的露骨核威慑,危机重重。
相比液体动力,航天固体动力更适于成为导弹的心脏。固体导弹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机动性好、发射时间短等优点,引领了世界先进武器的潮流。
为了让中国人的腰杆真正挺起来,中国人必须要研发出自己的固体导弹!
这是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
1962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四川南部小城泸州市远郊的高坝,成立了中国固体发动机研究所。
航天科工六院高级顾问、77岁的赵殿礼如今还能回忆起1962年自己报到时的场景。那时,四川江边条件艰苦,宿舍就是办公室,每天根据任务学习、研究,在一张张图纸上画出草样,设计、计算。
‚中国人要搞航天固体动力,只能依靠自力更生。指望有人帮你,不可能!‛赵殿礼回忆说,‚前期工作非常艰难,在四川3年仅仅搞出一些试验器,但是却锻炼出一支英雄的队伍。‛
伴随着国际政治格局、气候、环境、国家战略部署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这支队伍转战北京东山沟、四川高坝草原、内蒙古塞外戈壁、陕西秦岭深山、湖北谷城峡谷,将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星星之火,点亮国防强盛的希望之路。
这是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
昔日,没有一张图纸,航天人用手搓成第一根复合推进剂灰色药
条,没有试车台,就利用一座山神庙的废墟做测试房,把山崖作推力座。条件艰苦,航天人用手去挖炸药……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
1982年,我国潜地固体导弹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
如今,我国逐步形成覆盖战略、战术、防空以及宇航等全应用领域、多尺寸、宽射程、系列化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形成拥有地地、地空等各种系列固体导弹的大家族,构筑了空中、陆上、水下全方位的打击和防卫能力,导弹武器逐步实现了由液体动力向固体动力、由固定发射向机动发射的跨越发展。
在陕西和内蒙古,我国分别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综合实力雄厚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拥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两支强大的研制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这样评价,‚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自主创新、一往无前,书写航天人的辉煌
50年来,每一步创新,都是惊天动地的成功。
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时,长征一号末级发动机采用了固体动力,它的有力一推使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及发射器总重为173kg,当时苏联卫星重83kg。把这样重块头的卫星送上天,航天人绞尽脑汁,在原有液体动力的基础上,首次采用固体动力助推。
‚发射震惊了全世界。‛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驻内蒙古指挥部副主任、研究员陈克明至今还能回忆起,周总理紧握着大家的手,连连说:‚你们辛苦了,你们为中华民族立功了,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此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气象卫星……返回制动火箭固体发动机连续24次参与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0年来,每一步创新,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1992年,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四院承担了逃逸固体发动机,这被誉为是保障航天员安全的‚生命之塔‛。
航天科技四院副院长侯晓、我国首位航天固体动力发动机博士介绍,火箭发射后120秒内,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逃逸系统的主发动机将点火工作,其高达70余吨的推力,能在3秒钟内把飞船‚拽‛到1500米开外,帮助航天员瞬间逃生。
逃逸塔性能特殊、技术复杂、精度要求高。‚从‘神一’到‘神九’载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统安全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堪称世界最先进水平。‛侯晓说,下一步还要做更好的发动机,比肩美、俄等航天强国。
50年来,每一步创新,背后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敬可爱的人们。
即便生活在和平年代,在为航天事业崛起的奋斗中,同样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
四院人永远忘不了,1979年7月的一天,在高性能推进剂配方的研制中,推进剂突然发生爆炸,两位同志当场壮烈牺牲。在清理爆炸后的废墟时,人们找到了烈士的遗物——一块上海牌手表,表针永久定格在了那个悲恸时刻:8时34分。
坚韧和顽强早已融进航天人的铮铮誓言中,融进他们对事业的无悔追求中。搞固体导弹意味着高风险、高压力,航天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不成功便成仁‛。
某型号导弹一开始试验,发动机当场就炸了。时任航天科工六院院长的刘泽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开车回城的30公里路上紧急部署下一步工作。
‚我们当时都很紧张,但是看到院长很镇定,就只有再拼着干下去。‛航天科工六院发展计划部部长赵勇回想起,成功后有一次开联欢会,酒过三巡,院长突然提起这件事痛哭流涕,当着大家的面检讨自己的失误。‚我从来没想到这事对他这么大的压力。‛
失败时什么也不说,成功时却泪满衣襟。几代航天人,在失败中成长,在成功中前行,把对国家的忠诚、强国的夙愿铸进了共和国的倚天长剑,把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强盛巍然挺立于天地之间,彰显出了长缨在手缚苍龙、神剑笑傲击长天的壮志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