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医师考试大纲-1发展简史部分

合集下载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目录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盲人医疗按摩基本技能测试范围盲人医疗按摩临床技能测试范围综合笔试大纲中医学基础按摩学基础诊断学基础解剖生理学经络腧穴学伤科按摩学内科按摩学妇科按摩学儿科按摩学政策法规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一、盲人医疗按摩基本技能测试范围一病症诊断能力二类症鉴别能力三触诊诊断能力1.皮肤、筋膜、肌肉、骨关节、触诊操作1皮肤触诊操作2筋膜触诊操作3肌肉触诊操作4骨关节触诊操作2.头面部触诊1头面部穴位辨认2头面部感觉、反射检查3颈部触诊1颈部表面标志辨认2颈部器官的体表投影3颈部穴位辨认4颈椎特殊检查4.胸腹部触诊1胸腹部穴位的辨认2胸腔、腹腔脏器的体表投影3腹部常见疾病体征5.腰骶部触诊1腰骶部穴位辨认2 腰骶部血管、神经的体表投影3腰骶部特殊检查6.上肢触诊1上肢穴位辨认2上肢特殊检查3上肢关节的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负重运动和辅助被动运动检查7.下肢触诊1下肢穴位辨认2下肢运动的评估3下肢特殊检查8.手足触诊1手部触诊2手部特殊检查3足部触诊4足部特殊检查四确立治则、治法的能力五按摩处方与选择穴位、手法的能力六预防与调护的临床应用能力二、盲人医疗按摩临床技能测试范围一伤科按摩常见病临床技能测试范围1.基本手法技术掌握与操作技能2.常见病的掌握与操作技能3.常见病按摩技能测试范围1落枕2颈椎病3胸椎小关节错缝4胸胁并伤5急性腰扭伤6慢性腰肌劳损7腰椎间盘突出症8腰椎后关节紊乱9肩关节周围炎10肱骨外上髁炎11腕关节扭伤12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13梨状肌综合症1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踝关节扭伤16跟痛症二内科按摩常见病临床技能测试范围1.基本手法技术掌握与操作技能2.常见病的掌握与操作技能3.常见病按摩技能测试范围1头痛2不寐3 口眼斜4能近怯远青少年近视5胃痛7中风后遗症8泄泻9 便秘三妇科按摩常见病临床技能测试范围1.基本手法技术掌握与操作技能、2.常见病的掌握与操作技能3.常见病按摩技能测试范围1月经不调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2痛经3带下病4乳痛5乳癖乳腺小叶增生6绝经前后诸症四儿科按摩常见病临床技能测试范围1.按摩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2.常用推拿手法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推法2拿法3按法4摩法5揉法7掐法8捏法3.特定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4.常见病按摩技能测试范围1感冒2发热3咳嗽4厌食5疳积6呕吐7腹泻8 便秘9 遗尿10夜啼11肌性斜颈综合笔试大纲中医学基础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辩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2.辩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要点: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三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的概念和次序2.五行制化的概念与规律3.五行相乘与相侮的概念和次序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2.肺的生理功能3.脾的生理功能4.肝的生理功能5.肾的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3.五脏与五志的关系4.五脏与五液的关系5.五脏的外华第五单元六腑细目一: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生理功能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生理功能细目二:脏腑表里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六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要点:1.精的概念2.精的生成3.精的功能细目二:气要点:1.气的概念2.气的生成3.气的运动4.气的功能5.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功能4.血的运行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概念2.津液的代谢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气与精的关系4.精于血的关系5.血与津液的关系第七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4.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5.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6.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7.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8.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的概念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宜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要点:劳逸失度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第八单元:病机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细目二: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三: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第九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3.扶正与祛邪4.调整阴阳5.三因制宜第十单元诊法四诊细目一:望诊要点:1.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2.正常舌象的特征以及舌色变化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舌形变化老嫩、胖瘦、齿痕、裂纹、芒刺苔色变化白、黄、灰、黑、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的临床意义细目二:闻诊要点:1.听声音喘、哮、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的临床意义2.嗅气味病体之气、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细目三:问诊要点: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2.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3.疼痛的部位及性质、问头身胸腹不适的临床意义4.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5.便次异常、排便感觉异常以及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6.失眠、嗜睡的临床意义细目四:切诊要点:1.正常脉象的形态特征及特点2.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洪、细、滑、涩、弦、紧、缓、弱主病第十一单元辩证细目一:八纲辨证要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2.表证与里正、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症与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二:气血津液辨证要点: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津液不足亏虚证、水停证阳水、阴水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细目三:脏腑辨证要点:1.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肺气虚、肺阴虚、风寒犯肺、风热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脾气虚、脾阳虚、寒湿困脾、寒邪犯胃、胃火炽盛、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肝血虚、肝郁气滞、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5.肾阳虚、肾阴虚、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按摩学基础第一单元概论细目一:按摩发展简史要点:1.按摩的概念2.按摩的起源、发展细目二:按摩疗法的特点及分类要点:1.按摩疗法的概念2.按摩疗法的分类第二单元按摩的作用及原理第三单元按摩的治疗原则及治法细目一:按摩的治疗原则细目二:按摩的基本治疗方法要点:1.按摩八法的概念2.按摩八法的临床应用细目三:按摩手法的补泻要点:1.手法补泻的概念2.手法补泻的临床应用第四单元按摩手法的临床应用细目一:按摩的适应症细目二:按摩的禁忌症细目三:手法操作注意事项细目四:按摩介质要点:1.按摩介质的概念2.按摩常用介质及作用细目五:按摩手法的反应及异常情况的处理第五单元按摩基本手法细目一:手法概述要点:1.手法的概念2.手法的基本要求3.手法的分类细目二:摩擦类手法要点:1.推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2.擦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3.搓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4.摩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细目三:摆动类手法要点:1.一指禅推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2.揉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3.滚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细目四:挤压类手法要点:1.按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2.拿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3.拨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4.捏法、捻法、踩跷法的概念细目五:振动类手法要点:1.抖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2.振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细目六:叩击类手法要点:1.拍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2.击发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3.叩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4.啄法、弹法的概念细目七:运动关节类手法要点:1.摇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2.扳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3.拔伸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4.屈伸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细目八:常用复合手法要点:1.拿捏法的操作方法2.拨揉法的操作方法3.牵抖法的操作方法诊断学基础第一单元常见症状细目一:发热要点:1.发热的发病原因2.发热的临床表现细目二:头痛要点:1.头痛的发病原因2.头痛的临床表现细目三:胸痛要点:1.胸痛的发病原因2.胸痛的临床表现细目四:腹痛要点:1.腹痛的发病原因2.腹痛的临床表现细目五:颈肩腰腿痛要点:1.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2.颈肩腰腿痛的临床表现细目六:咳嗽、咳痰要点:1.咳嗽的发病原因2.咳嗽与咳痰的临床表现细目七:恶心与呕吐要点:1.恶心与呕吐的发病原因2.恶心与呕吐的临床表现细目八:腹泻要点:1.腹泻的发病原因2.腹泻的临床表现细目九:便秘要点:1.便秘的发病原因2.便秘的分类细目十:心悸要点:心悸的发病原因第二单元:问诊要点:问诊的内容第三单元体格检查细目一: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要点:1.触诊的方法和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2.叩诊的方法种叩诊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听诊的注意事项5.嗅诊的常见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细目二:一般状态检查要点:1.体温的正常值、体温异常的概念和临床意义2.脉搏检查法、脉率的正常范围及脉搏异常的临床意义3.血压的正常范围及病理性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细目三:淋巴结检查要点: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和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细目四:颈部检查要点:颈部外形及活动情况细目五:胸部检查要点:1.胸部体表标志2.常见异常胸廓的类型及临床意义3.正常呼吸类型4.正常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细目六:心脏检查要点:心脏触诊检查中,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细目七:腹部检查要点:1.腹部体表标志及区分2.腹壁紧张度、压痛和反跳痛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3.肝、胆和脾脏的触诊方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八:脊柱和四肢检查要点:1.脊柱曲度、活动度、压痛与叩击痛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2.四肢关节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细目九:神经系统检查要点:1.肌力的分级2.肌张力的概念及病态肌张力的表现3.深反射的含义、各项深肤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的检查方法和异常的临床意义4.病理反射的含义、各项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奥本海姆征、戈登征、霍夫曼征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第四单元实验室检查细目一:血液检查要点:1.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2.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二:尿液检查要点:尿液检查的内容、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细目三:肾功能检查要点:尿素氮与血肌酐的意义、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四:粪便检查要点:1.粪便厌颜色、性状的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意义2.粪便隐血的含义及临床意义细目五:肝功能检查要点: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的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2.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的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3.常用血清酶测定的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4.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细目六:常用临床生物化学检查要点:血糖、血脂的正常值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第五单元 X线检查要点:1.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2.心脏增大的X线表现3.骨与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解剖生理学第一单元绪论要点:1.人体的分布与器官系统2.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及人体的轴与面3.生命的基本特征;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第二单元运动系统细目一:骨学要点:1.骨的构造、分类、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2.各部位骨的名称、位置及结构3.重要骨性标志1躯干骨:棘突、横突、骶管裂孔、骶角、骶后孔、胸骨角、颈静脉切迹、剑突、肋弓2颅骨:眶、眉弓、颧弓、下颌头、下颌角、乳突、枕外隆突、上项线、外耳门3上肢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上角、喙突、肱骨头、肱骨大结节、肱骨小结节、肱骨内上髁及外上髁、桡骨头、桡骨茎突、尺骨鹰嘴、尺骨头、尺骨茎突、豌豆骨4下肢骨: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嵴、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股骨内上髁及外上髁、髌骨、胫骨粗隆、腓骨头、内踝、外踝、跟结节、第五跖骨粗隆细目二:骨连接要点:1.骨连接的种类2.关节的基本构造及辅助结构3.脊柱、胸廓、骨盆的组成及连接方式;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4.全身重要关节的组成、特点与运动形式:寰枕关节、寰枢关节、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腰骶关节、骶髂关节、胸肋关节、肋椎关节、颞下颌关节、胸锁关节、肩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足踝关节5.全身重要韧带的作用: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喙锁韧带、喙肱韧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踝关节内侧和外侧韧带细目三:肌学要点:1.肌肉的形态和构造及肌的辅助装置2.全身各部位骨骼肌的分群及主要作用3.咬肌、颞肌、胸锁乳突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肩胛提肌、菱形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阔筋膜张肌、骼腰肌、腰方肌、缝匠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腘肌、小腿三头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的位置与起止作用4.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处肌腱的位置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细目一:消化系统总论要点:1.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2.消化系统的组成细目二:消化管要点:1.咽峡的组成;咽的位置、形态及分部;唾液的作用2.食管的三处生理性狭窄3.胃的形态、分布及位置;胃液的成分及作用;胃的运动形式4.小肠、大肠的分布及主要结构;阑尾的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小肠的运动形式;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细目三:消化腺要点:1.肝、胆的形态、位置及体表投影;胆汁的成分及作用;输胆管道的组成2.胰的形态、位置及胰管的开口部位;胰液的重要成分及作用第四单元呼吸系统细目一:肺外呼吸道要点:1.呼吸系统的组成2.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部位;喉的结构3.气管的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结构特点4.肺通气的过程;肺容量和肺通气量细目二:肺要点:1.肺的位置及形态;肺上、下界的体表投影2.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原理;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第五单元泌尿系统细目一:肾要点:1.泌尿系统的组成2.肾的形态、位置及基本结构3.尿量的正常值及多尿、少尿的概念;尿生成的过程细目二:输尿管、膀胱及尿道要点:1.输尿管的三处狭窄;膀胱的形态、位置及膀胱三角;女性尿道的特点2.排尿反射第六单元生殖系统细目一:男性生殖系统要点: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细目二:女性生殖系统要点: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第七单元循环系统细目一:总论要点: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心要点:1.心的位置、外形;心腔的入口及出口2.心的传导系统、体表投影、血管3.心动周期及心脏射血与充盈的过程;心肌的生理特性细目三:动脉要点:1.主动脉及肺动脉的主要分支2.身体各部位的动脉主干3.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细目三:静脉要点:1.上、下腔静脉系统的组成2.门静脉系统的组成3.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细目五:血液要点:1.血液的基本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及血浆蛋白的功能2.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3.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4.血量及输血的原则;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5.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功能6.降压反射细目六:淋巴系统要点:1.脾的位置及形态2.全身主要淋巴结的位置3.淋巴液的生成第八单元感觉器官细目一:视器要点:1.眼球壁的结构及眼的内容物2.眼副器的组成细目二:前庭蜗器要点:外耳、中耳、内耳的结构第九单元神经系统细目一:总论要点:1.神经系统的分区及常用术语2.神经元的结构及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细目二:中枢神经系统要点:1.脑的分部;脑干的位置、外形及内部结构;小脑的位置及功能;间脑的分部:端脑的外形、分叶、内部结构及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2.大脑皮质的体表感觉投射规律;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细目三:周围神经系统要点:1.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及重要分支的支配范围2.胸神经前支的分布规律3.脑神经的分布范围细目四:自主神经系统要点:1.自主神经的功能;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的主要区别2.交感神经和副感神经的区别细目五: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要点:1.本体深与精细触觉传导通路2.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3.椎体系第十单元内分泌系统要点:1.内分泌系统的组成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3.全身重要内分泌器官的位置及重要激素的作用经络腧穴学第一单元经络概述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细目二: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功能细目三:十五络脉要点: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细目四: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要点:1.经络的作用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第二单元腧穴概述细目一:腧穴的分类要点:1.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细目二: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要点:1.腧穴的作用2.主治规律细目三:特定穴要点:1.五输穴的定义、穴名和临床应用2.原穴与络穴的定义、穴名和临床应用3.郄穴的定义、穴名和临床应用4.俞穴与募穴的定义、穴名和临床应用5.八会穴的定义、穴名和临床应用6.八脉交会穴的定义、穴名和临床应用细目四:腧穴定位法要点:1.体表标志定位法2.骨度分寸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第三单元十二经脉及其腧穴细目一:手太阴肺经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细目二:手阳明大肠经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偏历、温溜、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细目三:足阳明胃经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水道、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内庭、历兑细目四:足太阴脾经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细目五:手少阴心经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小海、肩贞、天宗、秉风、肩外俞、肩中俞、听宫细目七:足太阳膀胱经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魄户、膏肓、神堂、魂门、意舍、志室、殷门、委阳、委中、承山、飞扬、昆仑、金门、京骨、至阴细目八:足少阴肾经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肓俞、俞府细目九:手厥阴心包经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天井、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细目十一:足少阳胆经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童子髎、听会、率谷、头临泣、风池、肩井、辄筋、日月、居髎、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细目十二:足厥阴肝经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曲泉、章门、期门第四单元任督二脉及其腧穴细目一:督脉要点:1.经脉循行、主治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亚门、风府、百会、神庭、素髎、水沟。

深圳职业技能鉴定保健按摩师考核大纲

深圳职业技能鉴定保健按摩师考核大纲

深圳市职业技能鉴定(保健按摩师)考核大纲1、职业概况1.1、职业名称:保健按摩师1.2、职业定义:保健按摩师是根据宾客的需求,运用以保健为目的的按摩技术,在人体体表特定,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施以有一定力量的、有目的的、有规律的手法操作活动的人员。

1.3、职业等级:本大纲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4、基本文化程度:初中毕业1.5、培训期限要求:晋级培训期限:初、中、高级保健按摩师、保健按摩技师和保健按摩师高级技师均不少于160标准学时。

1.6、报考条件:参照《关于印发职业技能鉴定各职业报考条件的补充通知》(深职鉴办〔2013〕15号)执行注:相关专业:推拿按摩专业、康复理疗专业、医疗卫生专业。

相关职业:足部按摩师、养老护理员、护理员、健康管理师、美容师、家政服务员、育婴师。

1.7、鉴定方式、鉴定时间: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

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

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60分以上为合格,其中保健按摩师高级技师不需要进行技能操作考核。

保健按摩师技师、高级技师还须进行综合评审。

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不得超时;实际操作考核时间不超过60分钟。

1.8、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理论知识考试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为1:20,每个标准教室不少于2名考评人员;技能操作考核考评员与考生配比为1:5,且不少于3名考评员。

评审委员不少于5人。

2、基本要求2.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要求、相关法律与法规知识:(1)遵纪守法。

(2)爱岗敬业。

(3)文明服务。

(4)精益求精。

(5)热爱集体。

(6)讲究卫生。

法律与行政法规1)概念。

2)联系与区别。

法律知识1)劳动法的相关知识。

2)公共治安管理条例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九章 按摩概论

最新初级按摩师知识要求——第九章  按摩概论

第九章按摩概论第一节按摩发展简史按摩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是经过古代劳动人民不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将来按摩还会继续发展和推广(作为一名按摩师应对按摩发展史有所了解,以便对前人的经验给予总结、研究和吸取营养。

一、先秦时期殷商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朝代,甲古文字中有“摩面”、“干沐浴”的自我按摩方法,不但可以治病,还具有保健强身的价值,可以看出,殷商时期,按摩已作为治病保健的重要手段。

在宫廷和民间生活中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当时,按摩主要用于王室成员的治病,同时在宫廷中已出现了专职按摩师,在当时有记载的为数不多的名医师,都是从事按摩的。

在先秦时期按摩主要用于治病和养生保健,同时,还出现了使用及制作按摩工具的记载。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统一而稳定,具备了全面总结提高的历史条件,中医临床治疗学最重要的原则都在这个时代奠基和构筑。

西汉初期按摩手法已成为名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推拿按摩史上的第一部著作《黄帝歧伯按摩》十卷与《金贵要略》、《伤寒论》为中医辨证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书、中提到推拿治法条文不多,但在推拿史上的影响却很大。

三、晋唐时期晋唐时期前后近700年,在这一时期的《诸病源候论》和史称三大方书的《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集中记载了推拿按摩在这一时期的杰出成就,按摩成为宫廷医学教学的四大科目之一。

这一个时期,我国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医学知识与技术随中外交流的扩大,远播海外。

四、宋元时期宋元时期计400余年,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医学知识的总结、传播和普及提供了便利。

但按摩术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受到严重阻碍。

宋代太医局取消隋唐以来宫廷教育中设置的按摩科。

尽管如此,以收集民间单方、验方为主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仍记载了宋代医家在按摩上所取得的成就。

宋元时期按摩虽不及晋唐兴盛,但在养生保健中得以广泛应用,为当时文人道家所推崇,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1.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1.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抵御寒冷。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在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尹、、臭、拊等。

由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7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

不仅如此,该书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挟、卷等11种;同时期的(黄帝吱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惜已佚失。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配合针刺治疗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等6种。

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缺乏详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保健按摩师按摩基础知识

保健按摩师按摩基础知识

• 下肢后侧按摩程序
8. 拍打下肢法 9. 摇足踝法 10.压抠足底法 11.扣击足跟法 12.牵引拨伸抖下肢法
二、10种常见病的手法调理
1. 肩周炎(五十肩)
病因: 年老体弱,血气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或汗出受风,
睡卧露肩外感风寒及上肢外伤后固定时间太长,造成肩关 节功能障碍。此病多发于50岁左右中年人,又称“五十肩”
• 要领:
紧贴皮肤表面,压力均匀,直线移动不可偏移,可使用按摩递质以 利手法操作,防止皮肤损伤。
• 作用:
温经活络,解郁除闷,活血止痛,健脾和胃,调和气血。
(2) 直推法:
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螺纹面在一定部位或穴位做单方向推移手法 称直推法。此法常用小儿推拿。
(3)旋推法:
拇指螺纹面在穴位上做螺旋形推动手法称旋推法。要求拇指轻附于 施术部位或穴位做顺时针方向旋推,用单指摩法不带动皮下组织。 频率每分钟200次,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4)分推法:
用拇指或掌面自穴中向两旁做分向推动的手法,称分推法。可直线 或沿体表做弧形移动,具有调和阴阳,分理气血作用。
(5)合推法: 双手拇指或掌面自穴位两旁向穴中合拢推动的手法称合推法。手法与 分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2. 抹法:
用拇指面或手掌在体表做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线推动,称为抹法。 作用:开窍镇静,镇醒头目,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作用:是调理手法中的准备手法。首先开合谷穴,是因为合谷 穴为大肠经“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该穴同时具有“输”穴三间穴和“经”穴阳溪的作用。这样大 肠的原气、经气像水流一样的由浅入深,通畅的流过,从而达 到开穴,即打通的作用。使气血通过经脉,内到脏腑器官,外 达肌表,营养全身。
↙↘

中级按摩师讲义 (发展史)

中级按摩师讲义 (发展史)
发展史) 中级按摩师讲义 (发展史) 1、晋唐时期三大方书分 别是:肘后方、外台秘要、 千金方 2、明代,按摩改称为推 拿。
• 中级按摩师讲义 (骨伤科) 骨伤科)
、骨伤科按摩适应症。 落枕、 颈椎病、 肩周炎、 落枕 、 颈椎病 、 肩周炎 、 网球 腰肌劳损、 全身各关节、 肘 、 腰肌劳损 、 全身各关节 、 各部位、 各种软组织损伤、 各部位 、 各种软组织损伤 、 关 节脱位
中级按摩师(肌肉) 中级按摩师(肌肉)
• 肱二头肌起端有两个头,长头起于肩胛骨关节盂上 方,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合并,止于桡骨粗 隆 肱二头肌的主要功能是屈肘关节,长头协助屈肩关 节 肱三头肌有三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下 方,外侧头起自肱骨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内侧头起 自肱骨桡神经沟的内下方,三头合并,止于尺骨鹰 咀。 肱三头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肘关节伸,长头可协 助上臂后伸。
中级按摩(奇恒之腑) 中级按摩(奇恒之腑)
• 奇恒之府:胆、脑、脉、髓、 骨和女子胞。形态上与六腑 相似,功能上与五脏相近
中级按摩师(腧穴)
• 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 称号的腧穴。如;原穴、络穴、郗穴、五输穴、 下合穴、八脉交会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 交会穴 • 五腧穴是指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 的经穴即;井穴、荥穴、输穴、络穴、合穴 • 选穴原则;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对症选穴 • 配穴方法:前后配穴、上下配穴、左右配穴、表 里配穴、远近配穴
• 中级按摩师讲义 (各骨 ) 各骨3)
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 • 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三骨愈合是 是由髂骨 在16岁左右。其中髋臼是由髂骨、坐骨,耻骨 岁左右。其中髋臼是由髂骨、 坐骨, 岁左右 三骨愈合处外侧面的深窝。 三骨愈合处外侧面的深窝。闭孔是由由坐骨和 耻骨围成的卵圆孔。 耻骨围成的卵圆孔。 • 股骨、胫骨、腓骨均是长骨,均分为一体两端。 股骨、胫骨、腓骨均是长骨,均分为一体两端。 其中股骨结构特点是上端为股骨头、 股骨结构特点是上端为股骨头 其中股骨结构特点是上端为股骨头、下端是两 侧膨大, 侧膨大,称内侧髁和外侧髁 • 胫骨的构造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形成内侧 胫骨的构造分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 的构造分一体两端, 髁和外侧髁。 髁和外侧髁。 • 下端内侧向下突起,称内髁 下端内侧向下突起, • 腓骨的构造是分为一体两端,上端称腓骨头, 腓骨的构造是分为一体两端,上端称腓骨头, 下端称外踝 • 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 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

2024中医推拿按摩师证考试大纲

2024中医推拿按摩师证考试大纲

2024中医推拿按摩师证考试大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4中医推拿按摩师证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中医推拿按摩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评定中医推拿按摩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保障中医推拿按摩服务的质量,提高中医推拿按摩师的专业水平,保障病人的身体健康。

二、考试对象具有中医推拿按摩相关培训经历并符合相关报考条件的考生。

三、考试内容1. 中医基础知识(1)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知识;(2)中医诊断: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中医治疗原则:辨证施治,治未病、调阴阳、调气血、活血化瘀等治疗原则。

2. 推拿按摩基础知识(1)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推拿按摩的定义、功效、适应症、禁忌症等基本知识;(2)推拿按摩的基本技能:推拿按摩的手法、操作技巧、穴位按摩等基本技能;(3)推拿按摩的常见病症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痛风等常见病症的推拿按摩治疗方法。

3. 推拿按摩实操能力(1)熟练掌握各种推拿按摩手法和技巧;(2)熟练掌握常见病症的推拿按摩治疗方法;(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病人沟通技巧。

四、考试方式1. 笔试: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医基础知识和推拿按摩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2. 实操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推拿按摩技能的掌握程度,包括手法、穴位按摩、常见病症治疗等。

五、考试要求1. 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学习和备考,做好各项知识和技能的准备;2. 遵守考试纪律,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考试;3. 对于推拿按摩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要求熟练掌握,能够熟练操作,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4. 考试过程中要保持冷静,严格遵守考试要求,不得作弊。

六、考试合格标准考试总成绩达到及以上60分,且各项考试成绩均合格,即可取得中医推拿按摩师证书。

总结:2024中医推拿按摩师证考试大纲旨在规范中医推拿按摩师的培训和考核标准,提高中医推拿按摩服务的质量和可信度,推动中医推拿按摩业的健康发展。

2024中医推拿按摩师证考试大纲

2024中医推拿按摩师证考试大纲

2024中医推拿按摩师证考试大纲
2024年中医推拿按摩师证考试大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医推拿按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 中医推拿按摩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2. 中医推拿按摩学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中医推拿按摩科疾病的理论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沿革、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论治、代表方药及相关文献的经典论述。

同时,需要掌握现代医学推拿按摩科疾病(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临床诊断及治疗学)的专业知识。

3. 与推拿按摩专业相关的中医理论知识:包括中医针灸、骨伤、内、妇、儿科等方面的知识。

4. 实际操作技能:考生需要掌握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技巧,以及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2024年中医推拿按摩师证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全面掌握中医推拿
按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第一节按摩发展简史

第一节按摩发展简史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统一而稳定,具备了全面总结提高的历史条件,中医临床治疗学最重要的原则都在这个时代奠基和构筑。西汉初期按摩手法已成为名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推拿按摩史上的第一部著作《黄帝歧伯按摩》十卷与《金贵要略》、《伤寒论》为中医辨证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书、中提到推拿治法条文不多,但在推拿史上的影响却很大。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国民党政府歧视中医,加之战乱频繁,使按摩术一落为按摩史上最低潮时期。但也出现一些名医和按摩名著,女中医马玉书著《推拿捷径》一书,用歌赋形式将难解的推拿手法编写出来;曹泽普的《按摩术实用指南》一书重解剖知识和机械力的作用;杨华亭的《华氏按摩术》集古代秘法和现代西洋之生理、病理、解剖、电磁学等于一体。
宋元时期计400余年,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医学知识的总结、传播和普及提供了便利。但按摩术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受到严重阻碍。宋代太医局取消隋唐以来宫廷教育中设置的按摩科。尽管如此,以收集民间单方、验方为主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仍记载了宋代医家在按摩上所取得的成就。宋元时期按摩虽不及晋唐兴盛,但在养生保健中得以广泛应用,为当时文人道家所推崇,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这时期很重视手法分析。
七、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沉没欲绝的按摩术枯木逢春,蓬勃发展。十年动乱时期,按摩事业又遭到极度破坏,关闭了全国唯一的推拿学校,专业队伍受到严重摧残,学术活动全部停止。改革开放后,按摩业得到很大发展,按摩范围涉及心、脑血管、神经、内分泌等疑难杂症。在传统按摩手法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来捏脊疗法,推拿麻醉,并运用于临床。 70年代以来许多按摩器械被发明创造出来。由于我国与国际按摩学术交流很少,国外按摩业只是近30年来发展得很快,现在全世界都注视着按摩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许多外国人与学者纷纷来中国学习取经,相信不久的将来富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按摩术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发展。

广中医推拿复习提纲整理

广中医推拿复习提纲整理

复习提纲:第一章:了解推拿学发展简史:掌握每一时期的发展特点。

22、《黄帝内经》中有关推拿的记载可以看出推拿是中医学应用物理疗法最早的学科之一。

一、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1、按摩是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

2、扁鹊用推拿、针灸法成功抢救“尸厥”患者。

3、按摩与导引关系密切。

二、秦汉时期1、我国的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十卷》成书于这个时期。

2、《黄帝内经》中有九篇论及推拿,并有“圆针”、“缇针”的记载。

3、《金匮要略》中“膏摩”的记载。

4、已有心脏按摩技术。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1、推拿发展缓慢的一个历史时期。

2四、隋唐时期1、公元581~907(1)临床上---推拿已成为一种专门的治疗方法,渗透于临床各科。

(2)教学上---隋朝将推拿人员分为士、师、博士三级。

(3)医政上---推拿为太医曙四科之一。

(4)保健上---广泛用于养生。

2、传入日本、印度等国。

3、《诸病源候论》每篇末均有推拿的记载4、膏摩盛行。

五、宋金元时期1、元朝:危一林利用自身体重牵引复位。

2、宋朝:按摩催产法运用于临床。

3、张从正:推拿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

六、明朝1、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

2、《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学专著。

3、将按摩改称为推拿。

七、清朝1、推拿逐渐没落,到晚期几近失传。

2、形成了几十部有关小儿推拿的专著,代表作有《厘正按摩要术》、《幼科铁镜》、《医宗金鉴》等。

八、中华民国1、1929年,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卫生事业之障碍。

”2、1936年,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

3、在民间,推拿形成了滚法、平推和内功三大流派。

近代需要提及的几个人1、李鉴臣:首创一指禅推法。

2、丁季峰:首创滚法。

3、李树嘉:首创内功推拿。

4、朱春霆:1956年全国第一所推拿医士学校创始人,任校长。

5、俞大方:第一本《推拿学》全国统编教材主编。

第五章:1.掌握推拿手法基本要求。

第二章推拿的作用原理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1)外力直接促进气血流动;(2)热效应加速气血循环。

《针灸推拿》考试大纲 (1)

《针灸推拿》考试大纲 (1)

《针灸推拿》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针灸推拿及护理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对象:护理学总学时:24 讲授学时:24 实践学时:0一、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严肃认真,谨慎对待,坚持质量标准,切实做好命题工作。

2.《针灸推拿及护理》课程考试,应该紧扣《针灸推拿及护理》的教学大纲,考核应考者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命题应引导应考者认真、全面、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培养和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学风。

二、课程考试内容及所占比重(一)考试内容侧重:第一章针灸学概述重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

第一节针灸学发展简史主要知识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低谷时期和繁荣时期。

第二节针灸学学习方法主要知识点:针灸学学习方法。

第二章经络腧穴总论重点: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临床应用,特定穴的分类、特点和作用,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命名,腧穴的主治特点。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主要知识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第二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主要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腧穴的命名分类与治疗作用主要知识点:腧穴的发展,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命名,腧穴的主治特点,腧穴的主治规律第四节特定穴主要知识点:特定穴的概念,特定穴的分类、特点和作用。

第五节腧穴的定位方法主要知识点: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重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主要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第一节十二经脉及其腧穴主要知识点:手太阴肺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足太阴脾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手少阴心包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足少阴肾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足厥阴肝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山西省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大纲(初级)

山西省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大纲(初级)
细目一:头面部常用手法
细目二:颈项部常用手法
细目三:肩部常用于法
细目四:臂部常用手法
细目五:腕手部常用手法
细目六:胸部常用手法
细目七:腹部常用手法
细目八:背腰部常用手法
细目九:臀部常用手法
细目十:腿部常用手法
细目十一:足踝部常用手法
第七单元 练功
细目一:练功
要点:
1.练功的概念
( I)躯干骨:棘突、横突、骶后孔、骶管裂孔、骶角、胸骨角、颈静脉切迹、肋弓
(2)颅骨:眶、眉弓、下颌角、下颌头、顶结节、颞骨乳突、枕外隆突、外耳门、眶上切迹、眶下孔
(3)上肢骨:肩押冈、肩峰、冈上窝、冈下窝、肩胛上角、肩胛下角、喙突、肱骨头、肱骨大结节、肱骨小结节、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下髁、桡骨头、桡骨茎突、尺神经沟、鹰嘴、尺骨头、尺骨茎突、豌豆骨
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冲阳、内庭、厉兑
细目四:足太阴脾经
要点:
1.经脉循行、主治
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腹哀
细目五:手少阴心经
要点:
1.经脉循行、主治
2.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细目六:手太阳小肠经
要点:
1.经脉循行、主治
3.按摩对气血的作用及作用原理
4.按摩对肌肤的作用及作用原理
5.按摩对关节的作用及作用原理
6.按摩对筋骨的作用及作用原理

按摩基础理论

按摩基础理论
Your company slogan
第一节 按摩发展简史
2、唐 按摩成为宫廷医学教学的四大科目之一,技术远搏海
外。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明确提出:“每日
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 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还提出老年养 生保健按摩的作用及具体方法,并给后世以极大的启 发。孙思邈还在他的著作中详细介绍了称作“天竺国 按摩,此是婆罗门法”的古印度导引按摩术和中国古 代的“老子按摩法”,十分推崇这两套按摩术的养生 保健功效。 《外台秘要》中有大量按摩推拿的成就记载。
Your company slogan
第一节 按摩发展简史
四、晋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保健按摩形成了正规的体系,设立专业工
种与等级划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按摩 生),是按摩发展的鼎盛阶段。 1、晋隋时期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各病症之后均不列方 药,而附以大量按摩法。 《肘后备急方》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东晋葛洪 著。
可选症:按摩可以尝试治疗的疾病,疗效因患者及医 生个体因素不同而定,有些有一定疗效(多较小,可 作为辅助疗法)有些无效,还有些出现不良反应。
Your company slogan
第三节 按摩的适应症、禁忌症
一、按摩适应症 适应于骨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多种疾
病.不但适用于慢性病,对一些疾病的急性发作也有较好的 疗效。从临床看,按摩疗法较适合治疗功能性疾病和轻微器 质性病变。 1、骨伤科病: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肘关节扭伤、肋软骨 炎、退行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 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 2、内 科 病:高血压病、胃脘痛、便秘、糖尿病、呃逆 等。 3、妇 科 病:慢性盆腔炎、痛经、乳腺增生等。 4、儿 科 病:青少年假性近视眼、小儿肌性斜颈、小儿 疳积、小儿脑瘫等。 5、神经系统: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等。 6、五官科:鼻炎,咽炎,近视,斜视,耳鸣,耳聋,牙痛, 美尼尔等.

保健按摩师(初级)第一章 按摩须知

保健按摩师(初级)第一章  按摩须知
3.内外科危重病症。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 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及有各种恶性肿瘤等。
4.开放性损伤。如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
第四节 按摩的禁忌症
5.血液病及出血倾向症状。如恶性贫血、紫斑病、 体内有金属固定物等按摩后易引起出血的病症。
6.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作用者。如久病、年老 体弱的人。
要休息一下。然后要把按摩单叠好,把按摩枕放好。 2.应要求顾客现场结账,一般不欠账,按摩室结账方
式有现金结账、支票结账、信用卡结账等。在饭店中, 住店顾客可签单,离店时一次付清。现金结账时,要注意 当天的货币兑换比率,做到准确无误;支票或信用卡结账 时,应仔细识别真伪与使用期限。
3.顾客离开按摩室时,要以文明的语言送别,并欢迎 顾客再次光临。
第三节 服务程序
一、按摩前准备 按摩师要做好按摩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个人卫生工
作,穿好按摩服,不得戴手表及首饰。在胸前佩戴胸卡, 胸卡上标明按摩师的姓名、号码。 二、顾客接待
顾客入室后,做好接待工作,站在顾客对面,首先表 示欢迎光临,询问顾客的要求,然后,走在顾客前面,引导 顾客到指定的按摩床前。
按摩师指导顾客摆正体位,礼貌地在顾客身上铺好 按摩单。
4.按摩室营业完毕以后,应对地面、按摩床、营业 台等进行整理,清点饮料,核对账目,并且要准备下次营 业所需的物品,总结每天营业情况。
第四节 按摩的禁忌症
1.皮肤病及皮肤外伤破损。如:湿疹、癣、疱疹、 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透伤、烧伤等。
2.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 炎、丹毒等。
7.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均不宜腹部按摩。 8.极度疲劳、醉酒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 以内的人不宜按摩。 9.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者不宜作 按摩。

按摩师考试大纲

按摩师考试大纲

保健按摩师考试大纲一、基本要求1职业道德按摩师职业道德是指按摩师在从事保健按摩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与保健按摩职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坚决抵制一切不健康的按摩。

(二)爱岗敬业,热情服务,耐心周到,平等待人,文明经营。

(三)接待顾客要友善、礼貌、诚恳。

(四)要举止大方,谈吐得体,仪容仪表整洁,保持良好的形象。

(五)工作认真负责,严于律己,不骄不躁,有强烈的事业开拓精神,能吃苦耐劳。

(六)钻研业务,精力集中,使顾客舒适、安全。

(七)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同志,主动协同。

2基础知识2.1法律常识(一)法律与行政法规1.概念。

2.联系与区别。

(一)法律知识《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法》、《税法》、《广告法》、《价格法》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

2.2按摩须知(一)按摩发展简史。

(二)部分国家风俗习惯。

(三)按摩服务程序。

(四)岗位责任和规范要求。

(五)按摩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六)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

(七)紧急救护常识。

2.3按摩基础知识(一)正常人体解剖基础知识1.人体各部位解剖名称及体表标志。

2.人体骨骼结构知识(1)颅骨。

(2)驱干骨。

(3)四肢骨。

3.人体关节结构知识(1)下颌关节。

(2)肩关节。

(3)肘关节。

(4)骶骼关节。

(5)髋关节。

(6)膝关节。

(7)踝关节。

(8)指、趾关节。

4.肌肉结构知识(1)头颈肌。

(2)躯干肌。

(3)四肢肌。

5.人体神经系统结构知识(1)中枢神经系统。

(2)周围神经系统。

6.人体血管结构知识(1)动脉。

(2)静脉。

(3)毛细血管。

(一)中医基础知识1.阴阳的概念。

2.脏腑基础知识(1)五脏:心、肝、脾、肺、肾。

(2)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3.经络基础知识(1)十四经脉的流注、起止、穴位a.手太阴肺经的起止、穴位。

b.手厥阴心包经的起止、穴位。

c.手少阴心经的起止、穴位。

d.手阳明大肠经的起止、穴位。

e.手少阳三焦经的起止、穴位。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XX8版)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XX8版)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2018版)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委员会制定中国盲文出版社目录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综合笔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考试大纲《经络腧穴学》考试大纲《实用人体学》考试大纲《西医学基础》考试大纲《按摩学基础》考试大纲《伤科按摩学》考试大纲《内科按摩学》考试大纲《妇科按摩学》考试大纲《儿科推拿学》考试大纲前言为了推进盲人医疗按摩事业发展,提高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素质,保障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和患者双方的利益,原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2009年共同发布了《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37号)(以下简称“办法”)。

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六十二条“盲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盲人医疗按摩资格的,可以以个人开业的方式在医疗机构内提供医疗按摩服务”,为《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提供上位法依据,并再次确认了盲人医疗按摩的性质。

“办法”规定,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医资格评价实施考试制度,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组织实施。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是评价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是否具有执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的考试,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申请在医疗机构中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的资格。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在医疗机构中从医执业,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应当具有医疗按摩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根据考试工作需要成立了“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下设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所属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负责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具体实施工作。

“委员会”的职责是:制定有关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政策;指导、组织、评价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工作;制定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方案、组织制定考试大纲和考试计划;组织专家审定考题、确定考试时间;监督、指导、评价各地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业务工作;确定考试合格分数线。

2006职称大纲推拿按摩学

2006职称大纲推拿按摩学

2006职称大纲推拿(按摩)学第一单元推拿的发展历史要点:1.推拿在先秦时期的发展状况2.推拿在秦朝的发展状况3.推拿在汉朝的发展状况4.推拿在晋朝的发展状况5.推拿在隋朝的发展状况6.推拿在唐朝的发展状况7.推拿在金元时期的发展状况8.推拿在宋朝的发展状况9.推拿在明朝的发展状况10.推拿在清朝的发展状况11.推拿在解放前的发展状况12.推拿在解放后的发展状况第二单元推拿的作用原理、治则和治法细目一:推拿的作用原理要点:1.推拿的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作用2.推拿的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作用3.推拿的调整脏腑、平衡阴阳作用细目二:推拿的治疗原则要点:1.关于整体观念,辨证施术的原则2.关于标本同治,缓急兼顾的原则3.关于以动为主,动静结合的原则细目三:推拿的基本治法要点:1.推拿八法的概念2.推拿八法的作用2-1温法的作用2-2通法的作用2-3补法的作用2-4泻法的作用2-5汗法的作用2-6和法的作用2-7散法的作用2-8清法的作用3.体现推拿八法的常用手法3-1体现温法的常用手法3-2体现通法的常用手法3-3体现补法的常用手法3-4体现泻法的常用手法3-5体现汗法的常用手法3-6体现和法的常用手法3-7体现散法的常用手法3-8体现清法的常用手法第三单元推拿常用诊断方法细目一:头部检查要点:1.头面部的望诊2.头面部的触诊3.头面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二:颈项部检查要点:1.颈项部的望诊2.颈项部的触诊3.颈项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三:背部检查要点:1.背部的望诊2.背部的触诊3.背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四:腰部检查要点:1.腰部的望诊2.腰部的触诊3.腰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五:骶尾部检查要点:4.骶尾部的望诊5.骶尾部的触诊6.骶尾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六:胸部检查要点:1.胸部的望诊2.胸部的触诊3.胸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七:腹部检查要点:1.腹部的望诊2.腹部的触诊3.腹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八:肩部检查要点:1.肩部的望诊2.肩部的触诊3.肩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九:肘部检查要点:1.肘部的望诊2.肘部的触诊3.肘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十:前臂部检查要点:1.前臂部的望诊2.前臂部的触诊3.前臂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十一:腕部检查要点:1.腕部的望诊2.腕部的触诊3.腕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十二:手部检查要点:1.手部的望诊2.手部的触诊3.手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十三:髋部检查要点:1.髋部的望诊2.髋部的触诊3.髋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十四:膝部检查要点:1.膝部的望诊2.膝部的触诊3.膝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十五:踝部检查要点:1.踝部的望诊2.踝部的触诊3.踝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十六:足部检查要点:1.足部的望诊2.足部的触诊3.足部检查的临床意义第四单元经络与腧穴细目一:经脉要点:1.经络的概念2.十二经脉2-1名称2-2分布2-3交接位置2-4流注顺序3.奇经八脉的名称4.任脉的循行5.督脉的循行细目二:经筋、经别、皮部要点:1.经筋1-1经筋的概念1-2经筋的分布规律1-3经筋的生理作用2.经别2-1经别的概念2-2经别的特点2-3经别的作用3.皮部3-1皮部的概念3-2皮部的分布3-3皮部的作用细目三:腧穴与特定穴要点:1.腧穴的概念2.推拿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2-1骨度分寸2-2手指同身寸2-3简便取穴法3.推拿常用穴位的定位4.推拿常用穴位的功能主治5.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概念6.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位置坎宫、天门、耳后高骨、天柱骨、乳根、乳旁、胁肋、腹、丹田、肚角、脊柱、七节骨、龟尾、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小肠、大肠、肾纹、肾顶、四横纹、小横纹、掌小横纹、胃经、板门、内劳宫、小天心、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总筋、大横纹、左端正、右端正、老龙、五指节、二扇门、上马、威灵、精宁、膊阳池、一窝风、三关、六腑、天河水、箕门7.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操作方法坎宫、天门、耳后高骨、天柱骨、乳根、乳旁、胁肋、腹、丹田、肚角、脊柱、七节骨、龟尾、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小肠、大肠、肾纹、肾顶、四横纹、小横纹、掌小横纹、胃经、板门、内劳宫、小天心、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总筋、大横纹、左端正、右端正、老龙、五指节、二扇门、上马、威灵、精宁、膊阳池、一窝风、三关、六腑、天河水、箕门8.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功效坎宫、天门、耳后高骨、天柱骨、乳根、乳旁、胁肋、腹、丹田、肚角、脊柱、七节骨、龟尾、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小肠、大肠、肾纹、肾顶、四横纹、小横纹、掌小横纹、胃经、板门、内劳宫、小天心、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总筋、大横纹、左端正、右端正、老龙、五指节、二扇门、上马、威灵、精宁、膊阳池、一窝风、三关、六腑、天河水、箕门9.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坎宫、天门、耳后高骨、天柱骨、乳根、乳旁、胁肋、腹、丹田、肚角、脊柱、七节骨、龟尾、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小肠、大肠、肾纹、肾顶、四横纹、小横纹、掌小横纹、胃经、板门、内劳宫、小天心、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总筋、大横纹、左端正、右端正、老龙、五指节、二扇门、上马、威灵、精宁、膊阳池、一窝风、三关、六腑、天河水、箕门第五单元解剖细目一:局部解剖要点:1.体表标志2.重要组织的体表投影3.主要肌肉的起止点4.主要的血管的位置及走行5.主要的神经的位置及走行6.肩关节解剖要点7.肘关节解剖要点8.腕关节解剖要点9.手部关节解剖要点10.髋关节解剖要点11.膝关节解剖要点12.踝关节解剖要点13.足部关节解剖要点细目二:脊椎解剖要点:1.椎骨的解剖1-1椎骨的形态1-2颈椎的解剖特点1-3胸椎的解剖特点1-4腰椎的解剖特点1-5骶椎的解剖特点1-6尾椎的解剖特点2.脊柱的连结2-1椎间盘2-2前纵韧带2-3后纵韧带3.椎管的构成4.脊柱的运动生理4-1颈椎4-2胸椎4-3腰椎第六单元推拿适应证、禁忌证与手法基本知识细目一:推拿适应证要点:1.骨伤科疾病2.内科疾病3.妇科疾病4.五官科疾病5.儿科疾病细目二:推拿禁忌证要点:1.各种急性传染病2.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3.各种溃疡性皮肤病4.烧伤、烫伤5.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6.严重的心脏病、肝病等重要脏器疾病7.严重的精神病8.月经期、妊娠期妇女疾病9.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10.老年体弱的危重病患者11.诊断不明的外伤、骨折等疾病细目三:手法的基本知识要点:1.手法的概念2.手法的基本要求2-1持久2-2有力2-3均匀2-4柔和2-5深透3.手法的分类3-1基本手法的概念3-2基本手法的手法名称3-3复合手法的概念3-4复合手法的名称3-5运动关节类手法的概念3-6运动关节类手法的名称3-7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3-8小儿推拿手法的名称第七单元基本手法细目一: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二:一指禅推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三:揉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四:摩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五:推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六:擦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七:搓法1.操作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八:抹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九:按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十:点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十一:捏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十二:拿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十三:捻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十四:拍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细目十五:击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十六:拨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十七:抖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十八:振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十九:踩跷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二十:插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二十一:理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第八单元复合手法细目一:按揉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二:拿揉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三:牵抖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第九单元运动关节类手法细目一:摇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二:扳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三:拔伸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第十单元小儿推拿手法细目一:推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二:揉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三:按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四:摩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五:掐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六:捏脊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七:运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细目八:捣法要点:1.操作2.动作要领3.要求及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第十一单元骨伤科疾病细目一:颈椎病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二:脊柱后关节紊乱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三:颈椎间盘突出症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四:腰椎间盘突出症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五: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六:强直性脊柱炎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七:外伤性截瘫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八:退行性脊柱炎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九:落枕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十:颈部扭挫伤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十一:项背肌筋膜炎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十二:急性腰扭伤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十三:腰肌劳损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十四:髂腰韧带损伤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十五:梨状肌综合征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十六:臀上皮神经损伤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十七:肩关节周围炎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十八:肩峰下滑囊炎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十九:肱骨外上髁炎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二十:腕管综合征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二十一: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二十二:退行性膝关节炎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细目二十三:踝关节扭伤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5.调护第十二单元内妇及五官科疾病细目一:头痛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二:眩晕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三:失眠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四:高血压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五:感冒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六:咳喘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七:冠心病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八:心悸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九:胃脘痛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十:慢性胆囊炎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十一:呃逆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十二:腹泻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十三:便秘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十四:癃闭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十五:中风后遗症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十六:面瘫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十七:痛经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十八:月经不调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十九:乳痈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二十:近视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细目二十一:乳蛾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4-3辨证治疗5.调护第十三单元儿科疾病细目一:肌性斜颈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二:发热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三:腹泻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四:咳嗽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五:疳积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六:脱肛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七:遗尿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八:便秘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九:呕吐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十:厌食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十一:夜啼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十二:腹痛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十三:流涎症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细目十四:鹅口疮要点:1.概述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1治疗原则4-2基本治法5.调护注:要注意跟踪本专业最新进展,体现考试大纲的时代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有利、持久、柔和、均匀、渗透五个方面。
三 手法的分类:
a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可分为六类,即摩擦类、摆动类、挤压类、震动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
b 根据手法用力方向分为五类即垂直用力类、平面用力类、对称合力类、对抗用力类、和复合用力类。
c 根据手法的运用对象可分为二类:即小儿按摩手法类和成人按摩手法类。
项目五:对按摩手法反应极异常情况的处理
良性反应有疲劳感、嗜睡感、饥饿感、手脚出汗等。有的疼痛由深而浅;由局部扩散到全身或暂时性加重,一般在开始第一至三次治疗时发生。
异常情况及处理:
晕厥、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神呆目定、四肢发凉、呕吐、出冷汗、昏倒等。这时应立即停止按摩,让患者去枕平卧,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呼吸道通畅,轻者喝些温水即可。重者可掐人中穴、内关穴、合谷穴、拿肩井穴、按涌泉穴、促其速醒,注意保暖,口服温糖开水,随时观察血压、脉搏等情况。
操作:用拇指和其余手指指面相对用力捏住一定部位肌肤,逐渐用力内收,并将肌肤捏而提起,做轻重交替而连续的捏提动作。
三 拨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概念:用指端、掌跟或肘尖做与肌纤维、肌腱、韧带做垂直方向的拨动称为拨法。
操作:拇指伸直,用拇指指面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适当用力下压自一定深度,带有酸胀感时,做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成垂直方向的单向或来回拨动。
第一、按摩疗法的概念:按摩疗法属中医外治法,它既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功能为一体,具有简便易行,施用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
第二、按摩疗法的分类:
a根据应用对象分类:可分为成人按摩和小儿按摩。
b根据应用的目的分类可分为医疗按摩、保健按摩和康复按摩三种。
c根据按摩手法特点分类:可分为一指禅按摩、正骨按摩、点穴按摩、气功按摩、捏经拍打按摩五类。
操作: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曲,使掌心空虚,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上下挥臂平稳而有节奏的用虚掌拍击施术部位。
二 击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
概念:用拳背、掌跟、掌侧或棒击法击打体表的一定部位称为击法。
分类:可分为拳击法、掌击法、掌侧击法、棒击法四种
操作:拳、掌或棒击打施术部位。
c 掌推法:操作,用手掌着力,向一定方向推进。根据不同情况可采用掌跟或鱼际。
二 擦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
生一定热量。
分类:可分为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和小鱼际擦法三种。
操作: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掌相平,用手掌小鱼际或大余际或全掌,紧贴于一定部位上,稍用力下压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往返摩擦移动。
概念:用双手向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使关节屈伸或旋转,称为扳法。
分类:可分为颈项部扳法、肩关节法扳、胸背部扳法、腰部扳法四种。
操作:颈部法扳,患者坐位,医者立其背后,一手扶起头顶,另一手托起下颌,使头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各部扳法可参考教材。
破皮:保持皮损处干燥、清洁、无菌、皮损处不可操作。
出血:皮下出血应立即停止按摩,采用冷敷法止血。
骨折:应立即整复固定。
第五单元 按摩基本手法
项目一:手法的概念
一 手法的概念: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的动作在体表进行操作,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方法。
四 捏法、捻法、踩敲法的概念
捏法:用拇指和其余手指在一定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称为捏法。
捻法的概念:用拇指、食指捏住一定部位做快速的搓揉,称为捻法。
踩跷法的概念:用单脚或双脚踩踏一定部位称为踩跷法。
细目五:震动类手法
一 抖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概念:用双手或单手握拿肢体的远端,做上下连续抖动,称为抖法。
概念:用指、掌、或前臂吸定于一定部位,用轻柔缓和的旋转运动。
分类:可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前臂揉法。
操作:用掌着力吸定于体表做大面积的回旋揉动。
三 滚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概念:用小鱼际侧部或关节部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回旋连续运动,进行持续捻动称为滚法。
操作:用小鱼际侧和小指侧近手臂处附着于一定部位上,掌指关节处略微屈曲,通过前臂的内旋和外旋,带动腕关节屈伸运动,使掌背部在施术部位持续的来回滚动。
二 、手法补泄的临床运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A.轻重补泄: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泄。
B.方向补泄:顺经按摩为补,逆经按摩为泄;小儿推拿的方向补泄,具有明确的规范。
C.频率补泄:缓摸为补,快摸为泄。
D.时间补泄:轻手法长时间按摩为补,重手法短时间按摩为泄。
第四单元按摩手法的临床运用
二 震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概念:指或掌着力于一定部位,做静止性的用力,产生震颤动作,称为振法。
操作:指或掌着力于经络或穴位上静止性用力,使肌肉强力收缩,发生快速而强烈的震颤。
项目六:叩击类手法
一 拍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概念: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曲,用虚掌拍打体表,称为拍法。
三 叩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概念:用小指侧或掌侧连续叩击体表的一定部位称为叩法。
操作:手指自然微曲分开,用双手小指侧或掌侧轻轻的交替叩击施术部位。
四 啄法、弹法的概念
啄法的概念:用五指端轻快而有节奏的叩击施术部位称为啄法。
弹法的概念:用手指的指甲部弹击体表的方法称为弹法。
项目三: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a 过饥过饱、过于疲劳者不宜按摩。
b 采用有利于医患配合按摩的体位。
c 对年老体弱者按摩时间宜短,力度宜轻,活动宜缓。
d 活动关节应在关节的生理范围内。
e 孕期、月经期、按摩应谨慎。
f 按摩前排清大小便、宽衣带。
g 禁用暴力蛮力,应因人制宜。
按摩起源于中原一带。经过先秦、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今,按摩疗法不断的得到发展和提升。代表性的著作有‘黄帝内经’、‘皇帝岐伯按摩’、‘肘后方’、‘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广义’、‘医宗经鉴’、‘推拿捷径’、‘中医推拿讲义’这些著作对当时推拿疗法的推广和提高疗效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项目二:按摩疗法的特点及分类
散法:即消散,疏散之意。不论有形的积滞或无形的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以消散。对脏腑结聚,气血瘀滞,痰食积滞,均可以散法消散之。手法一般以摆动及摩擦类手法为主,要求轻快柔和。
清法:是清除热邪的一种治法,有清热降火、保津除烦之功。
项目三:按摩手法的补泄
一、 手法补泄的概念:是通过手法作用于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方向的不同等刺激,激发机体的调控功能,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以实现补虚和泄实的作用。
项目一:按摩的适应症:对功能性和慢性病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对内,外,妇,儿,五官科都有按摩的适应症。
项目二 按摩的禁忌症:有急性传染病、诊断不明的疾病、脊柱损伤、骨折、骨结核、化脓性行疾病、血有病、因手法可能导致内出血者、有严重心、脑、肾、肺气肿性疾患者、手法治疗部位有皮肤破损者、孕妇的腹部和腰部以及合谷穴、至阴穴处禁用手法按摩。
二 按摩常用介质极作用:
滑石粉:有润滑、敛汗、爽肤的作用。
医用石蜡油:有滑润皮肤、去除表皮衰老的细胞的作用。
麻油:有增强守法的透热作用,小儿推拿有加强补益作用。
精油:有消除紧张、解除疲劳、恢复精力的作用。
葱姜水:有温热发散的作用。
酒精:有退热的作用。
药酒:有行气和血,通经活络,驱风除湿的作用。
泄法:一般用于下焦实证。凡由实热郁结,脘腹胀满,二便不通之症,皆可用本法施治。临床一般可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治疗。手法的力量要稍重,频率由慢而逐渐加快。
汗法:用发汗、发散之法,疏散外邪,解除表症的一种治法。
和法:及和解之法,调和、解除寒热、调整脏腑胜衰,实用于阳症,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郁气滞等症。手法平稳柔和,频率稍缓。
项目二 摩擦类手法
一 推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
概念:用指或掌着力于肌表的一定部位,做单方向的直线移动又称平推法。
分类:可分为拇指推法、多指推法和掌推法。
操作:用拇指着力于操作部位,沿经络巡行路线或肌纤维平行方向推进,其余四指分开助力。
a 拇指推法同上。
b 多指推法:用食、中、无名指和小指并拢进行推动。若多指分开推又称梳推法。
项目七:运动关节类手法
一 摇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
概念: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称为摇法。
分类:可分为颈项部摇法、肩关节摇法、肘关节摇法、腕关节摇法,掌指关节摇法、腰部摇法,髋关节摇法、膝关节摇法、踝关节摇法、跖指关节摇法十种。
操作:做各关节的环转运动。
二 扳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
三 搓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概念:用双手掌面夹住肢体或单手、双手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交替或往返搓动。
操作:用双手掌面夹住肢体一定部位,两手相对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揉,并做上下往返移动。
四 摩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概念: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摩擦移动。
操作: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背伸,将手掌平放于施术部位,以掌心、掌根部着力,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悬移动。
按摩学基础考试大纲复习参考题
试题、答案由:成都市成华区盲协主席张世围老师提供。
第一单元 概论
项目一:按摩发展简史
第一:按摩的概念
按摩是操作者在人体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用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施于一定力量的、有目的的、有规律的各种操作方法活动的总称。
第二:按摩的起源、发展
第三单元按摩的治疗原则及治法
项目一:按摩的治疗原则是治疗疾病的法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指导下,对临床病症制订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法则,和具体的治疗方法不同.指用按摩手法治疗疾病方法则。
项目二:按摩的基本治疗方法
一、按摩八法的概念:根据手法的性质和治疗部位,可采用八种基本的治疗方法,及温、通、补、泄、汗、和、散、清,简称按摩八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