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效果研究(1)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传导机制研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研究主题:货币的有效性及其传导机制研究摘要:本论文致力于研究货币的有效性及其传导机制。
首先,我们探讨了货币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增长、通胀和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其次,我们对货币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直接通过利率、信贷和汇率等渠道的传导方式。
然后,我们通过构建宏观经济模型和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货币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VAR模型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等。
最后,我们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有效性、传导机制、经济增长、通胀、就业第一部分:研究问题及背景1.1 研究问题货币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有效性及传导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现实经济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效果千差万别,其传导机制也存在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下问题:货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效性如何?货币的传导机制有哪些因素影响?1.2 研究背景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利率、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等途径实现。
然而,在现代经济中,货币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资产价格泡沫、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等。
此外,传导机制的复杂性也影响了货币的效果。
因此,对货币的有效性及其传导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货币制定者提供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货币的效果。
第二部分:研究方案方法2.1 研究框架本论文采用多个方法研究货币的有效性及其传导机制。
首先,我们将进行宏观经济模型的构建,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探讨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机制。
其次,我们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包括VAR模型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等,对货币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
最后,我们将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货币的效果进行评估。
2.2 数据来源本研究将使用多个数据集来支持研究结果。
首先,我们将使用宏观经济数据,如GDP、CPI、通胀率、失业率等,来评估货币对经济增长、通胀和就业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收集相关金融市场数据,如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等,来分析货币的传导机制。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日本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已有多年之久,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和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
从目前来看,这一政策的效果仍在持续影响着日本的经济走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对这一政策进行分析。
一、效果分析1、经济刺激效果显著自2012年以来,日本央行不断加大量化宽松政策的力度,对资产购买规模、稳定化基金的规模、负利率政策等进行了多次调整,通过大量投入货币,刺激了市场的需求,推进了经济的增长。
数据显示,日本经济在货币政策的带动下,经济增速逐年提升,以2018年为例,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47.2万亿日元,经济增速达到1.8%。
2、通货膨胀加快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度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加强,通胀逐渐得到了缓解。
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日本通胀率持续上升,其中CPI季调后同比增长已经达到了1.3%左右,通货膨胀的加快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原因分析1、经济复苏压力大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陷入经济低迷期以来,一直在寻求恢复经济增长的途径,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形势更加严峻。
因此日本政府和央行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
2、恢复通货膨胀压力催促2000年代之前,日本一直面临着通货紧缩的问题,恢复通货膨胀一直是政府和央行面临的核心任务。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货紧缩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恢复通货膨胀的压力也迫使政府和央行采取更激进的政策,如加强货币政策,以促进通货膨胀的恢复。
总结: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在严峻经济形势下,日本政府和央行为了推动经济恢复和缓解通货紧缩压力而采取的措施。
尽管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其对于日本经济的刺激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摘要】本文旨在比较中日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通过概述中日两国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中的启示和经验借鉴。
文章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启示和经验借鉴部分,文章总结了两国政策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对比,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中日货币政策的差异和相似点,可以为两国的货币政策提供实质性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旨在促进中日经济交流,加深双方对货币政策的了解,提高两国经济发展的效率和稳定性。
【关键词】关键词:中日,货币政策,比较分析,启示,经验借鉴,政策建议,对比总结,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货币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财政稳定。
中日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全球经济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比较中日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探究其异同之处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于促进双边经济合作、推动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中日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进行综述和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时期的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中日货币政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中日两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互利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中日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比较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中日货币政策,可以深入了解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同理念和策略选择。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路径,为未来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
研究中日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比较也有助于加深对国际金融体系的认识。
中日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发展和调整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格局都具有重要影响。
常规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运用与局限
常规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运用与局限货币政策是指国家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常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改变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实施,而非常规货币政策则采取一些非传统手段来应对经济危机或通胀压力。
本文将分析常规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运用与局限。
常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基准利率来调控银行间市场利率,进而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借贷成本和资金供给。
当经济增长乏力或通胀压力较低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利率,促进借贷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在通胀压力较高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
这种常规货币政策具有以下优点和局限:首先,常规货币政策相对简单直接,易于操作和理解。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可以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影响储蓄、投资和消费,进而调节整个经济体的供求关系。
其次,常规货币政策具有灵活性。
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变化快速调整利率,以应对经济周期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然而,常规货币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首先,传导机制存在滞后效应。
一旦中央银行调整利率,其对经济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政策实施时需要预估经济变化的滞后期,并采取相应措施。
其次,常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期间可能失去效果。
当经济活动低迷时,企业和个人普遍对借贷和投资持谨慎态度,此时即使降低利率也无法刺激经济增长。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中央银行会采取一些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
非常规货币政策通常包括量化宽松和负利率政策。
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来扩大货币供应量,从而降低长期利率,促进借贷和投资。
这种政策可以提供更多的流动性和信贷,刺激经济活动。
负利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将银行存款利率设置为负值,即银行需要向中央银行支付存款利息。
这样的政策旨在鼓励银行加大贷款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优点在于其对经济刺激效果更为直接和迅速。
然而,非常规货币政策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1. 引言1.1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简介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QE”,是日本央行实施的一项重要货币政策措施。
该政策于2013年4月启动,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并摆脱通缩困境。
QQE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大规模购买政府债券、股票和房地产信托基金等金融资产,以增加市场流动性和稳定金融市场。
央行还设定了通货膨胀率达到2%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
QQE政策的特点是规模大、时间长、力度强,为日本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益处,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日本政府积极评价QQE政策的效果,认为其为日本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提供了有效支持。
也有声音认为QQE政策存在通货膨胀目标难以实现、金融不平衡风险加剧等问题。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提振经济、稳定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日本经济的发展需求。
2. 正文2.1 货币政策目标及措施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提高通货膨胀率,并最终实现通货膨胀目标。
该政策的措施包括购买政府债券、公司债券、ETF等金融资产,以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和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
日本央行还采取了负利率政策,向商业银行收取超额储备的利息,以鼓励银行增加贷款投放,从而促进经济活动。
除了以上措施,日本央行还积极进行货币政策沟通,通过发布政策声明、召开例会等方式向市场传递政策意图,提升市场信心。
日本央行还定期评估和调整货币政策,以确保政策实施效果符合预期,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进行政策调整,以维持经济稳定。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各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政策实施效果,促进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率目标的实现。
2.2 效果分析效果分析部分主要针对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细致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1. 引言1.1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概述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是指日本央行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稳定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利率水平的目的。
这一政策始于2013年,是日本政府为应对长期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量化宽松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推动经济活动,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提振整个经济体系。
该政策也会导致国内货币贬值,提高出口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方式包括购买国债、购买其他金融资产,以及维持短期利率水平等措施。
这些举措旨在提高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的储备金并刺激信贷活动,从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刺激通货膨胀水平,提高就业率和生产活动水平。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具体效果,并探讨实施该政策的原因。
2. 正文2.1 政策目的与实施方式政策目的与实施方式是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核心。
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增长。
实施方式包括央行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设定短期政府债券的利率水平为零,并设定甚至为负的长期政府债券利率,以及通过量化措施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
日本央行还通过与政府合作,制定长期经济增长战略和结构性改革措施来支持量化宽松政策的执行。
通过这些方式,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成功实现了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和提振通货膨胀等目标,对日本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2.2 量化宽松政策效果分析日本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政策旨在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通货膨胀率。
在对该政策的效果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活动。
国外非常规货币政策运作及其启示
一、非常规货币政策概述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包括: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
央行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调节短期名义利率,使宏观经济运行稳定。
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它已逐渐成为现阶段央行调整的首选方法。
以央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
首先,中央银行率先公布夜间银行同业拆借的短期利率,然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有价证券以释放流动性,导致市场利率下降。
公开市场操作要求交易对手提供符合相关条件的抵押品,并要求交易对手具备更好的货币政策执行能力。
非常规货币政策基于传统的货币政策,即当名义利率无限接近零时,也就是说,如果传统的货币政策无效,央行将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规模。
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并从另一个角度使传统货币政策无法传导的渠道得以疏通,从而降低通货紧缩的压力、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刺激经济增长。
近年来,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货币政策的应用空间变得越来越窄。
例如,如果存款储备制度发生改变,略有变化就会对经济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不利于日常操作。
再贴现政策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限制,因为名义基准利率与再贴现率之间的差距连续缩小,只有少数商行有权贴现。
随着市场短期政府债券的减少,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也将受到影响。
在传统货币政策实施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的现状下,各国有必要将货币政策非常规化。
二、外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背景,手段和效果1.日本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日本中央银行实施了与前一个不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1)重启零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08年到2012年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从2008年第二季度便持续性呈现了负增长,全年经济增速为-1%,同时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也从2009年2月持续为负,日本经济正面临下行和通缩。
为了防止经济继续下滑,日本央行通过利率货币政策工具不断降息。
在2008年10月将银行同业间隔夜拆借利率从百分之0.5调低到百分之0.3,接着在12月19日早日本货币当局再次降低隔夜拆借利率到百分之0.1。
非常规货币政策PPT
05
对策
对策
1、增强货币政策透 明度,合理引导社会 公众预期
2、加强对金融衍生 产品所创造的广义 流动性的管理
3、加强货币政策与 4、在宏观调控基调
财政政策的协调配 下,实现货币政策
合
有序退出
5、应对溢出效应新 兴市场和发达经济 体的对策
制定者应制定采取有关 措施,加大对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的宣传力度, 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 流,增强货币政策透明 度,合理对社会公众预 期进行引导,增强社会 公众的有效配合以提高 政策效果。
02
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原因
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原因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并不 都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首创的,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非常规货币 政策工具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三 个方面:
一是多项非常规政策工具的 组合使用。
二是政策工具的操作规模前 所未有。
三是政策工具的使用主要是 应对利率处于零下限和货币政 策传导受阻造成的困境。
策实践,充分体现了财 避免经济陷入“二次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 底”,二要减少政策工
调配合,取得了较好政 具误用可能产生的副作
策协作效果。具体表现 用。在退出次序上,应
为:购买长期国债和收 遵循“先货币政策,后
购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财政政策”的路径。在
以注资方式对临破产的 政策工具选择上,应注
金融机构进行保护。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使用代表
发达经济体中的典型代表, 美国、日本、欧元区、英国四大 经济体都有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 来调整经济的发展。
01 03
02
04
中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2013 年 起 , 中 央 人 民 银 行 借 鉴日本、美国、德国和希腊等国家 央行做法,结合中国国情,开始创 设“定向降准”“普惠金融”“中 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 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带有 中国特色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形成机理研究(一)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形成机理研究(一)一、引言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对称?这实质上是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
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复杂性,因而货币政策效力随具体条件而变,并呈现出了非对称的特征。
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是指相同幅度的货币政策冲击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以及不同区域对真实产出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货币冲击与产出变动之间不确定的非线性关系。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依赖于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强度,而且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
在经济收缩阶段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加速作用小于经济扩张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减速作用。
学者们发现各国普遍存在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货币政策冲击(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与真实产出之间不是简单的映射关系,并非政策力度越强、市场的反应程度就越高,二者存在着随条件而变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的根源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非对称。
传导机制因条件而变的性质决定了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打开“传导黑箱”(BernankeandGertler,1995),而且有利于中央银行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高政策效力。
围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的形成机理。
研究表明,名义和实际粘性、传导渠道、异质主体和地理区位等都会导致货币政策非对称的传导机制,并最终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出现非对称性。
二、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形成机理引起货币政策出现非对称效应的因素很多,各流派由于假设前提、研究视角和方法不同,对此给出的解释也存在较大差异。
凯恩斯认为居民流动性偏好可能会导致“流动性陷阱”——通过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效;但如果经济在古典区间运行,则货币政策效果最显著。
FriedmanandSchwartzs(1968)发现美国经济萧条总伴随着货币紧缩,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刺激真实产出无效。
这些研究启迪人们,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随条件而变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作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作为研究货币政策的重要课题,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出发,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具体内容及其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市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一种机制。
在现代货币政策的框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基础(M0)、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途径来调整货币供应量;改变市场利率或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过影响市场利率来影响信贷市场,具体体现为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银行间市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指标之一。
石油光谱分析了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市场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发现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贷款利率产生一定的传导效应。
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企业的资金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生产成本结构,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与市场预期密切相关。
刘光瀛通过分析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发现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重要影响。
预期货币政策的宽松或收紧将直接影响市场利率和债券价格,进而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基于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评价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实证研究中,有学者通过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评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张三杰等人通过引入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发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冲击、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等。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及原因分析日本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QE)是指日本央行通过大规模购买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以达到稳定物价、提振经济增长和打击通缩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它于2013年4月正式开始实施,是日本央行对抗长期经济低迷和通缩的一种措施。
QQE的主要效果之一是刺激经济增长。
通过购买债券等资产,日本央行大量注入流动性,提高了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这使得企业和个人可以得到更多的信贷资源,促进投资和消费,进而提振了经济活力。
货币政策宽松也使得企业借款成本降低,增加了企业投资的动力。
QQE还通过提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表现,推动了财富效应。
随着央行大规模购买债券和其他资产,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推动了相关市场的上涨。
这使得个人和企业的财富增加,提升了他们的消费和投资意愿,从而带动了经济增长。
QQE对于通胀目标的达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日本央行设定了2%的通胀目标,通过大规模购买债券等资产,央行希望提高价格水平,抑制通缩现象。
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如人口老龄化、慢增长等,日本的通胀始终无法达到目标水平。
通过QQE政策的实施,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QQE政策的实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和通缩风险的存在是实施QQE的主要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面临低增长和通缩挑战,导致了长期的经济停滞。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打击通缩,央行采取了QQE政策。
日本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空间的限制是实行QQE政策的原因之一。
由于长期的低通胀压力和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传统货币政策的效果被严重削弱。
为了克服货币政策空间的限制,央行不得不采取创新举措,如QQE。
日本政府和央行对于经济复苏的强烈愿望也是实施QQE政策的原因。
面对长期的低增长和通缩风险,政府和央行都希望通过刺激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们采取了QQE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打击通缩。
QQE政策通过刺激经济增长、提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推动财富效应和缓解通胀压力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基于货币政策视角简析日本经济泡沫成因
基于货币政策视角简析日本经济泡沫成因
日本央行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过度增长。
从1980年代初开始,日本央行开始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
这样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大量的借贷和投资活动,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和股市等领域,造成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并形成了经济泡沫。
金融体系的失控也是日本经济泡沫的一大成因。
在经济泡沫时期,日本的金融机构过分放松对贷款的审查标准,导致了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
金融机构也过度关注迅速增长的房地产和股市,不断扩大贷款规模,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泡沫的形成。
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也是导致经济泡沫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个产业快速发展,被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值。
为了实现成为“世界第一”的目标,政府积极投入资金,并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这进一步刺激了资金的投资和企业的扩张。
过度的政府干预和不合理的资金投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产能过剩,最终使得泡沫破裂。
社会心理因素也对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泡沫时期,许多大众对未来充满了乐观情绪,普遍认为经济将继续快速增长。
这种心理预期促使人们投机性地参与房地产和股市等投资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
一旦泡沫破裂,大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失望感加剧,使得经济更加陷入低迷。
从货币政策视角来看,日本经济泡沫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体系的失控、政府产业政策的过度干预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和破裂。
日本货币政策
一、日本数量宽松型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一)背景日本在90 年代初资产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经济萧条,尽管日本央行于90 年代末已经将利率降至0,但经济平均增长率仍显著下滑,物价亦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如图1。
图1 日本90年代末陷入流动性陷阱自1999年2月起,为应付经济停滞和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日本银行采取了所谓“量的缓和”措施,自从实施零利率政策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使日本经济有所复苏,向恢复性过渡。
GDP增长率由1999年的0.6%上升到2000年的2.8%。
消费物价指数、通货紧缩势头明显在减弱,通货紧缩不应再是货币政策关注的焦点。
此外,日本银行认为零利率政策是一种“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措施”,如果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既不利于金融发挥正常作用,长期采用零利率这种超常规的极端政策实际等于完全丧失利率杠杆的效用;也不利于经济结构性改革和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应尽快解除。
基于以上理由,日本银行认为解除零利率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
而与日本银行相比,日本政府对经济复苏的判断却极其谨慎。
尽管政府持反对态度,日本银行还是于2000年8月做出了解除零利率政策的决定1,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0.03%上调至0.25%。
但是,出乎日本银行的预料,进入2001年后日本经济恢复的内外环境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在明显恶化。
物价指数降至-0.7,GDP增长率到2002年降至0.3%,日经平均股价跌破13000日元大关,银行的自有资本损失剧增,企业设备投资减少。
日本经济面临着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颇为相似的状况,以不良债权为背景的金融不安再度趋强,金融、经济危机再燃的可能性急剧高涨。
(二)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的货币政策1、景气起伏期(2000—2001):从紧缩到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受当时美国IT泡沫破灭的影响,终于导致日本经济再次跌入谷底。
2000年、2001年消费物价指数降幅增大,分别达到-0.5%和-1.0%,2001年GDP增长率降至-0.8%。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产生、特征及功能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产生、特征及功能2007年夏天开始的金融危机,结束了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
在一些国家,金融中介活动陷入停顿,压力在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达到顶峰,世界经济陷入崩溃之中。
随着经济活动大幅减退,失业率飙升,通货膨胀率降至中央银行的目标水平以下。
在许多经济体,从深度衰退中复苏的速度也异常缓慢,经济增长不温不火,就业增长乏力,通胀低迷。
在此期间,货币政策面临严峻挑战,各国央行采取背离既定政策框架的行动,而引入了新的政策工具,被称为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unconventionalmonetary policy tools ,UMPTs),以区别于金融危机前的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但这些工具本身本质上并不是全新的,因为它们的使用存在历史先例。
非常规政策的真正不同之处在于货币政策工作的组合方式、操作规模,以及使用目的。
无论是它们的运用规模,还是这些工具的使用目的,都使央行相对于自由市场处于非传统的角色。
国际清算银行发布《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跨国评析》研究报告,对自次贷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国际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类别、特征、实施情况、效果及其副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目前,UMPT主要由四种工具构成,分别是:负利率政策(negativeinterest rate policies,NIRP)、新的央行放贷操作(new central bank lending operations,LO)、资产购买计划(asset purchase programmes, APP)以及前瞻性指引(forwardguidance, FG)。
总体上,UMPT帮助中央银行应对了金融危机及随之而来的经济低迷带来的问题,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如对私营部门去杠杆化动机的抑制以及对其他国家的溢出效应。
但这些副作用尚不足以否定UMPT的益处。
应该正确认识各国UMPT的实践及效果。
一、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义及特征货币政策本质上以中央银行的法定目标为指导,在中期内将通货膨胀率保持在接近目标水平(大多数发达经济体设定的年通胀率为2%),在某些情况下还追求就业目标。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一、战后日本金融体制(一)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是由中央银行、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等组成,其中中央银行居于核心地位,整个金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日本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模式。
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882年。
1942年颁布《日本银行法》。
1949年成立政策委员会。
1997年修订《日本银行法》并于1998年4月1日正式生效。
日本银行的主要职责是:1)通过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保证结算系统顺利、平稳运行,从而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同别的中央银行一样,日本银行扮演着“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等重要角色,引导者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营。
但在中央银行同政府的关系上,日本同他国有一些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就是中央银行在执行金融政策方面自主性和独立性相对较弱,在政府面前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
(二)日本金融体系的特点日本的金融体制带有浓厚的欧美色彩,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分业经营。
其长期金融和短期金融、银行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等业务军事严格区分、由不同的金融机构从事。
具体来说,以短期金融业务为主的是普通商业银行,有都市银行地方银行和日本的外籍银行,这些银行是日本银行业的主要部分;提供长期资金融通的主要是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等,其主要职责是为了减轻普通银行的长期资金供给负担。
日本银行业与证券投资业相分离的原则是在1947年的《证券交易法》中确立的。
1949年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规定,只有制定的外汇专业银行才能在外汇市场上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开展金融改革以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其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开始松动。
2)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经济体制、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证券市场的发展极为缓慢。
日本企业筹措资金的手段除了内部积累外,主要是通过借取长期资金。
非常规货币政策研究进展
要任务, 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中央银行通过改变 自身的资产
负债结构与规模, 直接对 中长期利率甚至私人部门的投融
资行 为产 生影 响。
义、 主要政策措施、 政策效果以及政策风险等方面的研究
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并对非常规政策进行简要评述, 从而 为国内学者研究非常规货币政策提供有益的思路, 同时也 希望货币当局充分关注全球范围内非常规政策的实施及其
束而难 以发挥作用, 中央银行不得不寻求非常规货币政策 来应对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 促 进金融市场正常运行、 维护金融稳定成为非常规政策的首
币政策的实践相伴随, 学术界与中央银行家们对于非常规 货币政策的研究得到进 一步深化。 本文将对近年来特别是
2 0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非常规货 币政策的基 本含 07
政策也可称为利率政策, 主要包含两个核 要素: 一是政策 信号, 中央银行通过宣布基准利率 的方式来表明其货 币政
策姿态, 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大多选择隔夜利率作为基准利 率; 二是管理流动性操作, 中央银行通过开展流动性管理
操作来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围绕中央银行宣布的基准利率运 行, 公开市场操作通常是中央银行实施操作的首选工具。 中 央银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促进货币市场利率 围绕 中央
20l 年 第 8 1 期
《 展研 究 》 发
非常规货币政策研究进展
● 张 翠微
[ 内容提要] 非常规贷币 策作为 政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应急措施 , 被各 国 中央银行广泛运用, 有关非常规
政策的理论研 究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 本文及时总结了 近年来有关非常规贷币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 并对该政 策进 行了简要评述 , 以期为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 货币当局制定货币 策提供借鉴。 政
克服货币政策的_流动性陷阱_日本的经验及影响
克服货币政策的“ 流动性陷阱”:
日本的经验及影响
□谌 坤
( 福 建 金 融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福 建 福 州 350007 )
摘 要 :日 本 在 始 自 上 世 纪 90 年 代 初 的 长 期 经 济 萧 条 中 落 入 了“ 流 动 性 陷 阱 ”,传 统 的 货 币 政 策 不 能 发 挥 正 常 作 用 。 日 本 政 府 和 货 币 当 局 为 此 采 取 了 扩 张 的 财 政 政 策 和 超 宽 松 的 货 币 政 策 ,再 辅 之 以 金 融 改 革 和 其 他 经 济 改 革 措 施 。而 自 2002 年 起 的 持 续 经 济 景 气 回 升 ,使 日 本 于 2006 年 7 月 作 出 结 束 零 利 率 政 策 的 决 策 。此 次 摆 脱 经 济 萧 条 和“ 流 动 性 陷 阱 ” 似 乎 已 成 定 局 ,但 也 留 下 令 人 深 思 的 经 验 和 教 训 。
对 于 日 本 所 谓 的 “ 失 去 的 10 年 ”( 指 1992 ~2001 年 )来 说 ,其 货 币 政 策 落 入“ 流 动 性 陷 阱 ”显 然 是 成 立 的 。
首 先 ,日 本 的 经 济 增 长 陷 入 长 期 的 萧 条 ,艰 难 第01期
金 融 FUJ IAN FINANCE 实文 务化 学习与借鉴
再 次 ,实 行 持 续 的 零 利 率 政 策 ,传 统 的 货 币 政 策 基 本 失 效 。 日 本 的 利 率 自 1995 年 9 月 起 一 直 处 于 超 低 水 平 ,当 时 为 0 . 5 %,其 后 一 直 下 滑 到 0 . 02 %,在 技 术 上 可 视 为 零 。
日 本 央 行 于 1999 年 4 月 正 式 宣 布 实 行 零 利 率 政 策 。零 成 本 的资金使银行和个人失去了对债券的偏好,个人甚至失 去 了 存 款 的 偏 好 ,货 币 流 通 速 度 放 慢 ,银 行 利 用 零 成 本 的 资 金 化 解 不 良 资 产 ,无 暇 顾 及 信 贷 扩 张 。因 此 ,日 本 在 实 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后,货币基础的大量注入并未产生 明 显 的 货 币 乘 数 效 应 ,货 币 政 策 已 经 失 去 作 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效果研究
(1)
摘要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被称呼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推行这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市场利率,规避流动性陷阱,同时又能刺激经济增长。
当下日本经济自从2000年以来一直是处于负增长,为刺激经济的增长,日本央行不遗余力的坚持推行货币宽松政策,本文主要研究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其施行的背景、安正政府推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表现以及其特征,并研究日本非常规货币政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以及日本在在非常规货币宽松政策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日本量化宽松传导影响
一、日本政府非常规货币政策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概述
日本自2000年以来经济出现负增长以后,日本央行宣布的货币新政,以前被人们称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量化宽松”似乎已经“常规化”。
本文通过研究、归纳和分析,研究日本央行推出的“量化宽松”非常规货币政策,通过分析其表现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非常规货币
政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通常,在经济低迷情况下,通过常规的货币政策也就是通过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不能刺激经济,也就是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央行会通过实施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这也是中央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调控手段。
可以说,常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基准利率进行价格性调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数量性调控来达到预定目标。
然而在出现流动性陷阱之后,常规的货币政策就陷入了困境,非常规货币政策便成为权宜之计。
进一步来说,当经济体受到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后,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金融系统的压力骤增,此时市场处于流动性紧缩状态,为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央行一般采取降息的常规货币政策手段,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但在金融危机蔓延过程中,传统货币政策的作用很可能被大大削弱。
银行在危机中受到重创,银行体系功能下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被破坏,货币供应量急剧紧缩,加剧了资金的紧张状况,可能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同时,央行的操作目标是短期利率,降低短期利率将引发一系列资产替代行为,导致中长期利率和证券收益率的普遍下降,从而可能会引发常规货币政策失效。
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常规货币政策便成为央行进行危机救助的主要工具。
如果说常规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通过利率的升降来传递其政策调整方向,并通过调节市场的流动性来影响一国宏观经济走向的话,非常规货币政策则是在危机持续发酵和流动性陷阱状态下的一种无奈之举。
当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央行即使采取零利
率政策都不能促进经济复苏时,常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及传导机制会受到“流动性陷阱”的约束而无法发挥作用,央行就不得不寻求非常规货币政策来应对。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国内外研究综述
崔金哲(2013)认为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摆脱通货紧缩,实施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央行加大基础货币供给量以创造更高的流动性,并将年通胀目标上调至2%,希望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
松本杨茂(2011)通过对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运行现状与货币政策效力进行分析,得出20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基本失效,其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日元的货币乘数及货币流通速度出现下降,导致日本的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三井松(2013)认为继美国 QE3 和欧盟 OMT 之后,日本也开始了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中央银行直接在市场上购买日本国债,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压低长期债券利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量化宽松政策给了人们较明确的预期,日元也伴随着安倍的上台开始大幅贬值,美元兑日元从 2012年 9 月的 78 左右,历经近 1 年,目前已贬值到 99 左右,贬值幅度约 21%。
杨树生(2012)认为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发达国家为刺激消费提振经济,日本政府推出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作为常态货币政策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施行。
二、日本政府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界定和表现
上文我们已经说到,在常规性货币政策失灵,也就是陷入“流动性陷阱”时,政府和央行通常会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也就是政府承诺、固定利率的长期操作以及资产购买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日本政府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界定
当日本经济体受到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后,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金融系统的压力骤增,此时市场处于流动性紧缩状态,为增强市场的流动性,日本央行通过采取降息的常规货币政策手段,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在金融危机蔓延过程中,传统货币政策的作用很可能被大大削弱。
日本银行在危机中受到重创,银行体系功能下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被破坏,货币供应量急剧紧缩,加剧资金的紧张状况,可能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下,日本央行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
通常而言,非常规货币政策中,日本央行操作目标是短期利率,降低短期利率将引发一系列资产替代行为,导致中长期利率和证券收益率的普遍下降,从而可能会引发常规货币政策失效。
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常规货币政策便成为央行进行危机救助的主要工具。
(二)常规货币政策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区别
我们这里说到非常规性货币政策,就不得不提一下什么是常规性的货币政策。
常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基准利率进行价格性调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数量性调控来达到预定目标。
然而,在出现流动性陷阱之后,常规的货币政策就陷入了困境,非常规货币政策便成为权宜之计。
进一步来说,一般而言,常规性的货币政策包括3个方面,也就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
下面我们分开论述。
(1)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
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控;(2)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
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
(3)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三)日本政府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介绍完常规性的货币政策的概念,我们下面说一下非常规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相对于上面我们介绍的常规性的货币政策,这里非
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和作用机制就比较容易理解。
通常而言,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常规货币手段不尽相同,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时,说明常规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已经失灵,常规货币政策干预和刺激经济的作用已经不在显示,因此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干预手段,其目的在于直接影响银行、企业和家庭等外部融资的成本和可获得性。
按照不同的作用机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划分三类。
1、央行明确承诺政策利率将长时期保持低位;
2、固定利率长期再融资操作;
3、资产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