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玉器作品鉴赏
李松_北魏元诱妻冯氏墓志铭_解析_青少年书法_201006
【 】
31 QSNSF
QINGSHAONIANSHUFA
二
○ 一 ○
年
碑
第 六
刻期
介
绍
实证。我们不能低估古代石匠的技艺水平,如果他 们生活在现在,刻得一手如此美妙的佛像与文字, 一定是工艺美术大师! 还可以例举的依据是,新疆出土的北魏《高昌 墓 砖 》, 都 是 原 生 态 的 用 墨 或 朱 砂 写 在 墓 砖 上 的 文 字。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点画就是方笔,甚至是标 准的魏楷方笔。其中如果是偶见方笔,应该算孤证, 说明不了问题。可是许多墓砖都有方笔出现,而且, 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笔画都属方笔 形态,就不能说圆锥形的毛笔写不出方笔了。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 延 昌 十 一 年 令 狐 天 恩 砖 》( 墨 迹)、《延昌廿六年辛氏墓表砖》和《建寿十三年王 闍桂墓表》(书丹)等数品墓砖就是实证( 见图 4 ~ 9)。
的艺术借鉴具有重要价值。 (谷松章)
图 11
33 QSNSF
QINGSHAONIANSHUFA
二
○ 一 ○
年
碑
第 六
刻期
介
绍
QSNSF 34
《北魏元诱妻冯氏墓志铭》全拓
【 】
青 少 年 书 法 碑 刻 介 绍
35 QSNSF
QINGSHAONIANSHUFA
二
○ 一 ○
年
碑
第 六
刻期
介
绍
QSNSF 36
【 】
青 少 年 书 法 碑 刻 介 绍
37 QSNSF
QINGSHAONIANSHUFA
二
○ 一 ○
年
碑
第 六
刻期
介
安阳殷墟妇好墓玉器浅赏
安阳殷墟妇好墓是20世纪我国重要的考古发掘,是目前发现出土随葬品最多的商代王室墓葬,随葬品种类齐全、制作精美,尤其是众多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3000多年前商人的高超琢玉技术和审美理念,为我们研究商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下面以河南博物院藏的若干玉器为例进行介绍、赏析。
青玉跽坐人形佩(图1、图2)1996年出土的商朝玉器,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该玉器用圆雕手法雕刻,造型独特,正反两面呈现完全不同的内容。
正面为“虎首人身”形象,虎首高昂,大口暴张,人身呈跽坐状。
背面为一完整的鸱鸮形象,呈蹲立状,与正面的虎首人身完美结合。
鸮,古代人称之为鸱鸮、枭和鸱枭等,俗称猫头鹰,从考古资料可知,鸮形器物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商代开始盛行,被奉为神鸟,是战争胜利的象征。
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常言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在椅子还未被发明的先秦时期,跽坐是最符合“礼”的标准坐姿。
在重鬼尚祀的商代,巫师作法时所佩戴面具也常为虎和鸮的形象。
因此虎、鸮、人三种形象的结合,让该器物披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虽然目前已发现不少商代人兽合体或兽兽合体的造型,但人和两种兽形结合的形象却极为少见,它的出现或许为我们解锁商朝的信仰体系,提供了一把关键钥匙。
青玉鸱鸮佩(图3、图4)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高4.9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整体为青玉圆雕出站立状鸱鸮,双脚及宽尾支撑身躯。
头两侧有对称弯钩形角,似羊角,两眼圆凸,胸部微鼓,双翼并拢紧贴于两侧及背部,宽尾下垂。
身饰云纹、鳞纹,均以双阴线雕刻。
头顶中部有一对穿斜孔可悬挂。
玉佩造型以写实与夸张手法相结合,技法娴熟,雕刻精致,整个纹饰图案显得刚劲有力。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奴隶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崇尚勇武的道德观与审美观决定了鸮类在商代备受尊崇,出土的大量鸮形器物及鸮纹器物,说明了在殷民心中鸱鸮的重要地位。
商人以玄鸟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赋予其神权。
妇好墓中的鸟类形象众多。
青玉鹦鹉形玉佩(图5、图6)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厚0.5厘米,宽2.5厘米,通长10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中国玉器,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玉器不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
在灿若星辰的玉文化历史遗存中,玉印是极富特色的古代玉器之一,同时也是格外珍贵的古代玉器品种。
为什么古代玉印格外珍贵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文化习俗。
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文字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印章最早出现在商代。
安阳殷墟出土商代甲骨文早期印章多为铜印,最早的玉质印章出现于西周时期。
2016年,陕西省渭南市的文物考古部门,在一座西周早期墓葬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枚龙钮形玉玺。
这是迄今为止,西周早期墓葬首次发现的随葬玺印,也是中国印史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质印章。
陕西渭南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龙钮形玉玺根据先秦玉器珍贵的价值属性,我们不难推测玉玺拥有者的贵族身份,其无疑是当时社会的上层贵族,如果没有相当的权势和财富,根本不可能拥有如此贵重的宝物。
同时,结合现代考古发掘的诸多玉印实物,还可以印证历代史籍关于古代玺印的另一则记载。
按照先秦惯例,带有私人姓氏的印章往往讲究“生佩死殉”,意思是玺印主人生前会随身佩戴玺印,去世之后玺印则会作为逝者的重要印信被随葬。
战国“陈顺”玉印战国“陈顺”玉印秦代“姚歇”玉印秦代“姚歇”玉印秦代“王猷私印”玉印秦代“王猷私印”玉印南越王墓出土西汉早期玉质玺印南越王墓出土西汉早期玉质玺印汉代“长乐万岁大利”玉印汉代“长乐万岁大利”玉印汉代“程竈”(鸟虫篆)玉印汉代“程竈”(鸟虫篆)玉印文路两面玉印,秦代。
天津博物馆藏。
长1.7厘米,宽1厘米,高0.6厘米。
甘肃馆藏精品丨汉“杜宝”玉印汉“杜宝”玉印,汉代,一级文物。
旧藏。
印面长1.3 厘米、宽1.3 厘米、通高1.35 厘米。
和田白玉。
方形,龟钮。
印面以铁线篆镌刻“杜宝” 二字。
玉质洁白莹润,雕刻精细生动,镌刻细劲,书体秀美。
古代印章以玉作印材的,秦汉以前比较少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卫宏曰“……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此说虽主要指官印而言,但至汉代若无僭越之风,一般人是不敢用玉印的。
古玉中的虎纹装饰_一_
土的双龙首玉珩,左右两端以龙首形象表 形式,在坊间广为流传。
现,龙首之间的器表
责任编辑:木子
上,布满阶梯式连线
乳丁纹,玉珩下方附
饰两个左右对称的透
雕云气变形凤鸟纹,
龙纹的身躯向上延
伸,在玉珩上缘延展
成勾卷状的云气边
饰。并且以镂琢辅助
动物纹饰的外形,以
平面立体化的动物纹
特征,与下弦月形的
珩体并存一器。这种 故宫旧藏战国玉双龙双虎纹佩
湖北省石合镇肖家屋脊出土的石家河文化虎纹,以极具 写实性虎头为表现特征。玉虎额顶有三个尖凸似冠形器,所以 不排除这种玉虎纹佩,是用于这个文化期的冠形器饰物。虎面 正中有一道纵向凸棱,耳轮呈树叶状外翻,内有旋转云纹。鼻 大与眉线连接,圆眼鼓颧。石家河文化虎纹的浅浮雕给人们留 下的印象极其深刻,为后来殷商虎纹的大写实,提供了历史文 化嬗变的先导作用。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的解说词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的解说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款古代玉器中的珍品——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是一种精美的玉器,由上下两块玉石组成,中间以一条玉环相连。
整个玉佩的形状如同一个圆环,细腻典雅,形象逼真。
这款玉佩的特色之一就是其透雕工艺,雕刻细致精美,让人不禁感叹于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玉佩的正面雕刻着龙凤纹饰,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龙和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分别代表着男性和女性,也代表着权力和美好的寓意。
龙凤纹的结合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常常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及护身符。
在这款玉佩上,龙凤纹饰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展现出古代玉器雕刻的高超技艺。
玉佩的背面同样精美,上面雕刻着花鸟纹,栩栩如生。
花鸟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种常见图案,代表着美好的愿望和吉祥祝福。
在这款玉佩上,花鸟纹的雕刻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展现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选用优质玉石,然后经过切割和打磨,最后进行雕刻和抛光。
整个过程需要经过精密的操作和细致的琢磨,以确保玉石的质地和外观达到最佳状态。
只有经过严格的工艺要求和精湛的技艺,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是一种珍贵的古代玉器,不仅具有收藏价值,更是一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们感受到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和精湛工艺。
希望通过这次介绍,大家能更加了解和赏识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这一传统玉器的美丽与价值。
谢谢大家!第二篇示例: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玉器,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在古代就备受宫廷贵族的喜爱。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的美丽与奥秘。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以其精美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
中国玉雕大师的作品欣赏
ali•••••诗书礼乐白玉籽料,质地细腻温润,白度上佳,侧面留金黄皮色玉牌正面浮雕童子手持诗书,神情专注,上方阴刻“诗书礼乐”四个字;背面雕琢飞凤,线条柔美,并刻有荀子之言“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布局合理,雕工精细,颇具创意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崔磊作品金鱼小巧温润细腻白玉籽料,皮色红润,俏色雕琢金鱼一只,金鱼大眼扇尾,灵动逼真,作品质地上佳,玩意与创意兼并,是难得的把玩小件精品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崔磊作品事事如意细腻温润白玉,圆雕柿子、如意、喜鹊,寓意吉祥,事事(柿)如意作品雕工精细,线条流畅,设计的视觉角度也是别具一格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郭海军作品刘海戏金蟾由白玉籽料雕成的手把玩件,玉质温润,细腻无暇刘海开脸生动,面相饱满,喜笑颜开“刘海戏金蟾,步步得金钱”,寓意幸福美好,财源兴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郭海军作品掌上乾坤白玉质地均匀,白度好,油润度高,无绺无裂该作品的表现方式与传统的写实不同,重在意境,用线条的弯转、面的接合来表达主题,风格独特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马学武作品福寿绵延温润细腻之白玉,带少许皮色作者利用线条的变化,线与面的结合,艺术化、抽象化地来表现主题,让观者回味,体会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马学武作品印章作品形状由方型搭配拱型而成牌正面浅浮雕梅花,枝干刻画逼真,线条秀美,花瓣栩栩如生;背面阴刻“梅破知春尽”、“兰香亦点春”、“甘从清处绝,香岂待风来”,字迹刚劲有力精细、精致、精美;细劲挺秀、清闲雅逸落“天蜀”款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易少勇作品贵妃这是一块难得的上等和田籽玉,白度极佳,且细腻油润,贵妃柳眉凤眼,上身略微偏长,臀部稍加夸张,蜂腰肥臀,纤足盈盈,透露出浓郁的东方气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吴德升先生作品2008年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作品春青花青花籽料,黑白分明,质地细腻油润依石而雕,黑色部分巧做瀑布式的长发,创意十足浴女丰臀细腰,脸蛋没于长发之中作品的观赏性与把玩性极佳,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吴德升作品太极壶白玉青玉青玉细腻,颜色均一;白玉温润,质地上佳青白玉相互结合而成太极之形,独具匠心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魏玉中作品青玉错金文房四宝青玉雕琢臂搁、笔架、砚台、毛笔流畅的线条,优美的器型,工整的错金纹饰,精湛的雕工,四者合一便是:雍容华美,高贵典雅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魏玉中作品贺如意红皮白玉,皮色典雅,玉质细腻白润皮色部分巧雕如意与鹤冠,白鹤曲颈回望,逼真生动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孟庆东作品长生殿白玉籽料,质细肉白,皮若灿金采用深浮雕、浅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雕琢唐明皇与杨贵妃嬉戏之景,人物刻画传神,颇具动感,玉牌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孟庆东作品“秋山几重”牌.此牌的构图布局颇为别致,将牌面分为三部分,中间凸起部分雕琢主体,其余留白祥云缭绕之下,一行秋雁远归,暮山楚楚,一老叟站立于亭中远望,亭旁一株古木枝繁叶茂,凌云参天另面楷书阳琢杜甫“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诗句落款“卫”“养清”牌所选玉材润泽细腻,并留有皮色,灿若洒金翟念卫大师巧妙破皮,利用皮色俏色巧雕为一只水鸟站立在荷叶之上,并露出饱满丰硕的莲蓬,颇具创意牌形修长秀美,布局合理,工白相应,若花鸟工笔画,又似山水水墨,画意十足青玉错银夔龙纹茶具.青玉质,色泽厚重均一,切温润有加此套茶具一壶四杯,壶为小口大腹,造型典雅,使用错银工艺,满布夔龙纹,繁复精美具实用性、观赏性及艺术性于一体,置于书案、茶室,顿增雅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马进贵先生作品碧玉错金寿字纹手镯碧玉质,色若春韭,翠绿迷人,质亦均一无杂手镯错金“寿字”纹,工艺精湛,打磨规整,纹饰工整对称,适于佩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马进贵先生作品双鼠青花料雕制,两只可爱白鼠游走于灵芝之间,或走或停,形象生动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颜桂明作品安居乐业根据原料,巧妙设计构思,利用皮色巧雕雏雀,赢弱之态更是显得传神下半部巧雕为巢穴,逼真生动作品集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是难得的小件把玩精品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颜桂明作品喜得贵子青花雕琢,综合运用镂空雕,圆雕等技法,雕琢作品生动形象,动感十足,俏色蜘蛛更是增添不少趣味性钤印:“逸水”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尤志光作品闲步蕉园作品材质细腻温润,洁白如雪,利用深浅浮雕,雕琢仕女漫步于蕉园中,场景生动,主题突出仕女造型沿袭古韵,线条柔美,舒展顺畅;蕉叶弯卷自然,层次丰富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尤志光作品瑞兽本作品借以瑞兽桀骜不驯、仰首咆哮的气势和神韵来力求体现图强盛世的精神风貌通过写实的手法,不仅细微地刻画了瑞兽毛发和肌肤的质感,更着重强调其怒目圆睁、铁嘴利牙、弓背收腹、健爪抓地等方面的描写,来充分表现力与势的综合之美一鸣惊人温润白玉,雕琢蝉一只,线条规整,具有汉代风格,是一件不错的把玩小件精品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蒋喜作品静思牌玉质细腻,颜色洁白通过写意的浮雕,雕琢“遁入空门”智者,神态安详,身形若隐若现;浮雕莲花,叶片舒展自然作品题材典雅,雕工精细,是一件难得之佳品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杨曦作品知足牌白玉质地细腻,温润剔透牌侧浅浮雕竹节,另一侧镂空雕琢枝藤,曲卷自然玉牌正中大量留白,给人清新典雅之感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杨曦作品蒸蒸日上新疆白玉,体量硕大,玉质温润细腻,红皮娇艳动人浅浮雕技法雕琢山林、农舍、烈日在这样的皮色之下,简洁的雕工就将工艺之美与原生态之美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谢华之作品腰缠(蝉)万贯深红皮色,依石形而雕琢蝉一只,作品虽小,可玩味十足,而雕工精细,是一件不错的把玩小件精品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谢华之作品玄武皮色黄艳迷人,肉质白润细腻将上部皮色巧雕为壳,下部雕琢水草、溪石玄武伏于水石之上,神态悠然玄武为祥物,有吉祥寓意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作品老子该作品由青花软玉雕刻而成,玉色灰白相间老子神态自然,动感强烈作品构图合理,色彩对比鲜明,具有很高的欣赏与把玩价值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作品鸡心佩鸡心佩,多作椭圆形,中有一圆孔,近似于盾牌或鸡心的形状器体较扁薄,下面微鼓,背面略凹,两侧透雕有龙、凤、螭等装饰,是汉代特有的并常见的一种佩饰作品用材白玉,细腻温润,配上上佳雕工,夺人眼目。
全国仅三件的“宜子孙”玉璧
全国仅三件的“宜子孙”玉璧曾被小娃娃拖着满街跑文 \ 七七048/ TOURISM WORLD/专题志Special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玉璧,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
何为“六瑞”?在《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这“蒲璧”即有蒲纹的玉璧。
自古至今,最有名的玉璧当属战国时期的和氏璧了。
当时秦昭王要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国的和氏璧。
和氏璧为啥如此珍贵呢?因为按照古人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
而玉璧又是“六瑞”之一,所以在古代,人们重璧胜过黄金,固有“黄金有价,玉璧无价”之说。
那传说中无比珍贵的和氏璧后来传到了哪里?现在已无从查考,但在1983年,从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墓中出土的蒲纹“宜子孙”玉璧却是来历明确,价值不菲,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毫不逊色于和氏璧。
目前,全国发现的汉代“宜子孙”玉璧仅有三件,而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块玉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大、质地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
这块“宜子孙”玉璧也是青州市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这“镇馆之宝”的真面目是什么样子的呢?它采用名贵的新疆和阗墨玉碾琢而成,高20.8厘米,外径15.4厘米,内径2.6厘米,出廊高5.4厘米,重375克。
这块玉璧呈圆形状,玉璧上有出廓,壁身中部有凸棱一周,外环饰浅浮雕蟠龙纹一周,内环饰蒲纹形乳丁158个。
出廊部分为镂雕,上方为双龙纽,双龙出没于祥云之间,龙体粗壮刚健,昂首挺胸,呈腾空飞奔状。
在玉璧纽中央有用隶书铸写的“宜子孙”三字。
“这件‘宜子孙’玉璧线条刚劲有力,碾琢更是精致细腻。
”青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墨玉在玉石中极为罕见,在我国现存屈指可数的墨玉中,无论是墨黑的成色,还是其光泽,这件“宜子孙”蒲纹玉璧均独显华贵,是我国玉器中难得的佳品。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绥德博物馆馆藏四件古玉器赏析
绥德博物馆馆藏四件古玉器赏析作者:纪玉莲来源:《文物世界》 2012年第3期纪玉莲中国玉器以独特的温润内质和浓厚的底蕴特质做为各时期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礼仪的重要载体,备受世人的重视与喜爱。
中华民族自先秦时代便已爱玉、敬玉。
加之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将人的美德喻入玉中,“君子比德于玉”,极大地丰富了玉文化的内涵,因此,这种玉不仅因材料珍惜而贵重,并且有了高尚的精神内涵,用它雕琢成的玉器,在我国历代都倍受喜爱,盛行不衰。
流传至今的我国历代玉器,不但数量巨大,而且每一件都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它与青铜器、书画、瓷器、丝绸、漆器等一样,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伟大艺术成果,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苑中的一朵奇葩。
玉器一类,因其光洁温润的品质与玉文化的内涵相联系,已受到现代人们的广泛喜爱和收藏。
笔者在2011年编撰《陕西文物丛书·绥德分册》的过程中,有馆藏文物一项,当一件件精美的玉器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被古玉的外表所散发出的鲜活神韵所吸引,我被古人用玉的无穷智慧、琢玉的高超技艺所震撼,遂对馆藏古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就绥德博物馆馆藏玉器中精选出四件古玉,予以介绍。
一件是龙山文化时期玉环,一件是汉代兽面纹玉璜,另两件是汉代剑饰玉:即玉剑珌,玉剑璏。
在此,以欣赏为目的,从它的主要纹饰、造型及其雕刻工艺特征说起,增加人们对玉器更多的了解。
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
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称为古玉或古玉器。
绥德县博物馆这些玉器的来源如同青铜器、瓷器、画像石等其他类型的藏品一样,是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在全县境内进行的文物发掘、收集、采集、征集、捐献等活动中不断充实到博物馆藏品中的。
从玉器的鉴别年代来看,最远的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近至明清时期,属典型的古玉范畴。
现将此四件馆藏古玉器描述引录如下,然后对其形态纹饰工艺特征进行赏析研究。
1. 龙山文化时期玉环,直径10.8厘米,穿径6.6厘米;扁圆环形,素面磨光,胎质细腻光润,表面润亮。
[转载]扬州玉雕大师冯钤玉雕作品欣赏
[转载]扬州玉雕大师冯钤玉雕作品欣赏扬州玉雕大师冯钤冯钤于1990年考入扬州玉器厂玉器学校,通过三年系统的美术造型和玉雕基础知识的学习,1994年进入扬州玉器厂成为一名玉雕专业工人,在扬州玉器厂良好的创作制作氛围内继续学习玉雕的创作制作,给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成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天时水晶加工厂》从事杂件、动物类玉雕作品的创作。
2006年在扬州举办的“百花玉缘杯”玉雕大赛中,作品水晶的《合家欢》获得了玉雕类银奖。
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国际“东方金钰杯”玉石雕大赛中,作品和田青花籽玉的《合家欢》获优秀作品奖。
2008年在扬州举办的“百花玉缘杯”玉雕大赛中,作品和田黑白青花籽玉《海阔天空》获得银奖。
2008年被扬州市劳动局评为扬州市助理工艺美术师。
在近年来的玉雕创作中,继承传统玉雕技艺的同时,冯钤力求创新,一直努力创作出有着新时代审美感的玉雕作品,这并不容易,但冯钤会不断向师辈们学习和自我学习,使自己的产品更加美,更加有内涵!一边黑、一边白的玉石边角料,在经过奇思妙想的创意下变成了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文武双全”挂件。
眼下和田白玉已是价值连城,一块35公斤籽料动辄300万的价格,不仅令人咋舌,居高不下的价格也让“扬州玉雕”业感到“无米下锅”。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玉雕大师冯钤独辟蹊径,专门雕刻“黑白”相间“青花”玉料,利用玉石巧色巧雕成为一绝。
独辟蹊径巧雕“青花”“青花料实际是和田籽料的一种,以黑白色为主,黑如墨漆,白如凝脂,这就是最好的青花料。
”冯钤几年前专做水晶雕刻,因为喜欢巧色巧雕,转行进入玉器行业做青花。
“当时这样的青花料根本没人问,价格很便宜,做的人更少了。
”据介绍,在玉石料价格疯长的时候,带颜色的“青花”几乎无人问津,冯钤也成为扬州唯一一个专做青花的玉雕大师,由于在青花创作方面已经小有名气,每次到和田看料,当地人都称他“青花王子”。
由于青花料是黑白相间的玉料,在冯钤眼中,做“青花”,便成了做“水墨”,要巧,要意境,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玉料,他能在手上把玩良久,寻找创作的灵感。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藏清代玉印鉴赏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藏清代玉印鉴赏1. 引言1.1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藏清代玉印鉴赏河南新安县博物馆藏清代玉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这些玉印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展现了清代玉器工艺的精湛技艺。
在新安县博物馆的展厅中,观众可以欣赏到各类形制独特、雕刻精美的清代玉印,每一方玉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通过观赏这些玉印,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清代玉器的制作工艺、鉴赏技巧以及历史沿革,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安县博物馆藏清代玉印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收藏价值。
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这些清代玉印,无疑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璀璨明珠,令人叹为观止。
2. 正文2.1 玉印的起源与发展玉印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印章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使用玉制印章的记录。
随着历史的发展,玉印逐渐成为了统治者、官员、文人等贵族阶层的象征和使用物品,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仪式感。
在清代,玉印更是达到了顶峰,成为了皇家封印和贵族家族传承的重要文物。
清代玉印以其精美的雕刻和高贵的材质而闻名于世,成为了当时社会上流阶层炫耀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清代玉印在形制上多样,有的采用了宝石镶嵌、珐琅彩绘等工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玉印的发展也受到了宗教、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朝代和地区的玉印风格各异,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今天,在河南新安县博物馆的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清代玉印,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让人们感受到古代玉文明的璀璨辉煌。
2.2 清代玉印的特点清代玉印在形制上较为规整,刻制精细。
清代玉印的形状多为方形或圆形,整体呈现出简洁而端庄的风格。
刻字的字体也十分规整,线条流畅,工艺精湛,体现出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清代玉印的图案多为吉祥图案或传统文化图案。
比如龙凤、莲花、寿字等,这些图案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吉祥如意的向往。
清代玉印的材质选取上也非常讲究。
书法元素在玉器中的运用探析
探索研究[摘 要]玉文化和书法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通过梳理分析书法元素在玉器中运用的历史脉络和内容形式创新与发展,深入研究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和应用情况,从不同角度探讨书法运用于玉器作品的路径和时代价值,以对新时代玉器作品的创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书法元素;玉器;脉络;应用[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0-002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蔡士泽,张珂,李贤,等.书法元素在玉器中的运用探析[J ].天工,2023(20):27-29.蔡士泽 张 珂 李 贤 张 幸 南阳市科学院书法元素在玉器中的运用探析作者简介:蔡士泽(1968—),男,汉族,河南南阳人,专科,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
张珂(1989—),女,汉族,河南南阳人,艺术硕士,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传统工艺品。
李贤(1988—),女,汉族,河南南阳人,艺术硕士,专技,研究方向:工艺美术。
张幸(1992—),女,汉族,河南南阳人,艺术学硕士,专技,研究方向:工艺美术。
中国玉文化和书法艺术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
玉文化的历史比文字要长,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算起,迄今有5 000多年,从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算起,有7 000多年的历史。
而中国文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6 000多年的原始彩陶刻画符号,但真正发展成为成熟的书法艺术,则是到商周时期。
从现在的发现来看,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琮、玉璧上虽有象形符号和琢磨印痕,但还不能称为成熟的文字。
中国玉器和中国书法两条文脉的真正交汇互融、珠联璧合,则是在甲骨文出现之后的殷商时期。
自此,对中华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且延绵不断的两种优秀文化有机融合,同频共振,闪耀在历史的长空。
一、书法在玉器中运用的历史脉络夏代玉器中至今未见有文字出现,商代玉器上出现文字始于武丁,字体与甲骨文、金文相似,字体较少,往往只标明物主或祭祀对象,著名的有“小臣妥见玉琮”(现藏于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掌中之物——安阳博物馆藏清翡翠鼻烟壶赏析
掌 中 之 物——安阳博物馆藏清翡翠鼻烟壶赏析安阳博物馆 贾雪飞 河南博物院 梁 爽 鼻烟壶作为盛放鼻烟的容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
小小的鼻烟壶,是集多种工艺之大成于一身的袖珍艺术品。
随着卷烟产业的流行,人们吸闻鼻烟的习惯几近消失,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的艺术品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
本文选取2件安阳博物馆收藏的翡翠鼻烟壶,从材质、样式、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鼻烟壶的历史鼻烟壶是我国明清文物中一个独特的品种,顾名思义就是盛放鼻烟的容器,多小巧精致,易于携带,壶型小口,口上设立密闭壶盖,盖上带有细小壶匙方便舀取鼻烟。
鼻烟(snuff)源自西方,起初翻译为“士拿乎”,是一种烟草制品。
它是将烟草去茎,混合掺入香料、草药等细致研磨,经过密封、发酵数年后,得到的带有自然香味的粉末。
使用时取少量鼻烟放在食指或手心,轻轻捻开,吸入鼻内,能提神醒脑,清心开窍,明目解乏,使呼吸畅通,产生精神快感。
除此之外,吸闻鼻烟还能发汗、镇静、祛除风寒,具有一定的医疗效果。
《红楼梦》中就曾提道,晴雯生病伤风,贾宝玉让她吸鼻烟通关窍治疗感冒。
《烟谱》记载:“烟草处处有之,其初来自图1 带珊瑚盖翡翠鼻烟壶吕宋国,名淡芭菰,明季入中土。
”吸闻鼻烟流行于17世纪早期的欧洲,在明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贡传入中国。
起初吸闻鼻烟的人较少,仅在王公贵族和上层阶级间流通,后来,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对鼻烟十分喜爱,朝廷内外上行下效,逐渐在民间盛行开来,成为各阶层间的一种时尚风潮。
有了鼻烟,自然需要盛放鼻烟的器皿。
鼻烟初入中国时并没有特制的烟瓶或烟壶,人们多利用传统旧药瓶盛放鼻烟,这种小药瓶不仅方便携带,密封性也好,以此盛放鼻烟不易发霉变质,遂在此基础上,国内许多能工巧匠运用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法,采用不同的材质加以改良,将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逐渐制作出独具我国传统特色的鼻烟壶。
鼻烟壶的种类与材质鼻烟壶自清代发展至今虽只有短短300年的历史,但却集历代文化艺术精华于一炉,是中国艺术的缩影。
玲珑剔透 繁缛华丽的战汉玉器
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玉、崇玉的传统,使用玉器的时间之早、延续的年代之长,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和田玉成为玉作的主流,在造型艺术、图纹装饰及时代风格等方面都为之一新,出现了一大批做工精细、玲珑剔透、形式别致、繁缛华丽的玉雕精品,其中龙形佩、舞人佩、玉剑饰、玉带钩、玉印章以及玉器与金银细工相结合作品的问世,使玉器更加富丽华贵、灿烂辉煌。
战国玉器表面常以华丽、细致的谷纹、云纹、龙纹、兽面纹等作装饰,往往每件玉器表面均满饰各式各样的花纹,卷曲相连,排列井然又不留余地。
无论是整体形象的把握,还是对局部特征的表现,在结构和形式上,都具有一种精心设计组织过的秩序感,繁而不乱,密而有序。
同时,为了适应人们的审美及装饰需要,有许多纹样逐渐变成了与现实形象全然不同的象征性符号或几何图形,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抽象。
战国时期,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可以说达到了极致。
无论是造型还是图纹线条,皆刚劲利落,光洁规矩。
布局井然有序,边角方圆适度。
特别是那些精致巧妙的透雕器物,整体线条遒劲有力,婉转自然,镂空处均匀对称,光滑干净,制作精美,极少见到残留的制作痕迹。
尤其是在细节的玲珑剔透 繁缛华丽的战汉玉器冯 宁图1:战国龙形玉佩图2:战国龙形玉佩编辑|屈梦夏820481337@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处理和刻画上,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令人叹服。
从而使战国玉器形成了一种“造型流利而富变化,纹饰纷繁自由而具动态,雕工险峭而锋芒毕露,构思精巧大胆,手法新颖泼辣,豪放俏丽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
汉代玉器采用写实与夸张并行的创作手法,将想象中的天上仙人生活与现实中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雕琢出一批气势非凡、精美绝伦、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佳品。
“德”“符”相映的美玉浅谈明清玉器
“德”“符”相映的美玉浅谈明清玉器作者:李彦君来源:《收藏/拍卖》 2011年第4期文:李彦君玉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它蕴含着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践包含着前人的美学、道德等意识以及他们的追求和理想。
玉器雕琢在中国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在整个历史时期中时兴时衰,时多时少,但就每个历史时期都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变化。
明清时期更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无论规模还是数量、品种,均达历史最高。
本文深入浅出地解说了明清玉器的雕琢特点及品种特色以助爱玉之人了解明清玉器型制。
玉器的演变新石器时代至魏晋南北朝玉器,玉器经历了由始创至成熟的时期,其造型、纹饰及内涵与神灵和礼仪息息相关,人们甚至对玉料本身赋予了“德”的内涵,其品味达至极高地位;当时玉用以表现权威和等级,要求“君子比德于玉”,规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崇信“玉入九窍,可防尸不朽”等。
隋唐时期,由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融合,致使玉器在制作技术、造型纹饰、品种用途和内容含义等均发生了变化。
器物由以前自然崇拜转变为天人合一之器,显示威严的仪仗和实用的玉工具型器一概退出历史舞台,此前期对玉器和玉料所提倡的“首德次符”(“符”指玉质的色和玉器的造型纹样)观念,转变为所造玉器无不与日常生活和伦理欲望相关,玉料和玉器之“符”提高到首要地位。
故这时期的玉器,造型纹饰,多为看得见、摸得着的鸟兽鱼虫、花草树木、人神仙佛等题材,并以此寓意人们的期望,从此时开始玉器出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新景况。
玉器历经唐宋的发展演变后,至明清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从规模到数量、品种,均达历史最高。
明清玉雕的材质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为主,又有被视为“杂玉”的玛瑙、水晶、翡翠、琥珀、绿松石等,其中清早期在宫廷始见的翡翠应用更为历代之冠。
明代冶玉工艺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艺最兴盛的地区为北京、扬州、苏州等地。
明代中晚期,苏州的琢玉工艺发展非常迅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技法不断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著名艺人,见于记载的有:陆子刚、刘沧、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善于雕琢精巧小品的能手。
浅议虢国玉文化内涵
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文化星河璀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历久弥新,其文化包罗万象,而其中玉文化是我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古往今来在各朝各代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玉为载体的玉文化在虢国时期就已经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玉文化和虢国的政治文化相融合,对当时的宗教祭祀文化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虢国时期的玉器种类繁多,玉器纹饰也多种多样,并且具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成了璀璨的虢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以玉为中心以及物质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虢国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完善了虢国文化的整体性,进一步丰富了虢国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墨西哥以及新西兰是世界上玉文化非常深厚的国家,但其中唯有中国的玉文化最为源远流长。
经过长久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7000年前,远古的河姆渡居民和中原仰韶文化居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现并开始使用玉,在当时的工具制作中,玉作为一种美丽的石料被人们用来雕刻并用于装饰。
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浅议虢国玉文化内涵乔红伟图1:龙纹玉璧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展,玉经过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龙山文化的发展,玉器制作从石器制作中分离出来,并逐渐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手工行业。
随着玉器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玉器的种类更加丰富,并且玉器的雕刻也更加精致,其工艺制作的技艺也更加精湛。
直到商代,玉器制作工艺更加纯熟,它不仅仅在技艺上走向了成熟,并且此时的人们已经将玉器融入日常的生活文化中。
例如将玉器和宗教、祭祀、丧葬等文化习俗相结合,使玉器在人们的生活中越发重要。
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可以说玉器见证了我国文化、政治以及民风民俗的发展,拥有我国璀璨文化的鲜活内涵。
到西周时期,虢国的建立使玉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玉文化也见证着虢国的文化、政治以及民风民俗的流变。
费县博物馆馆藏玉器鉴赏
费县博物馆馆藏玉器鉴赏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21期摘要:費县博物馆收藏着众多珍贵玉器,这些玉器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巧思和技艺,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玉器类型多样,包括玉琮、玉璧、玉带钩、玉扳指等,每一件玉器都有其独特的形制和纹饰,彰显出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和博大精深。
文章对几件费县博物馆馆藏玉器进行鉴赏,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发展历程,领略古代艺术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费县博物馆;古玉器;鉴赏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21.001费县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玉器,这些玉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保存至今,成为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众所周知,玉器不仅是古人的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信仰和精神。
玉器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尊贵、高雅、吉祥和幸福。
通过鉴赏费县博物馆馆藏精美玉器,深入了解中国玉器文化的发展历程,希望能给更多人带来别样的视觉享受和文化体验。
1 费县博物馆馆藏玉器特点费县素来以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闻名,费县博物馆作为费县璀璨历史文化的缩影,承载了古县千年的历史文化。
“石之美者谓之玉”,玉器作为美石的代表在素有“奇石之乡”之称的费县并不罕见,收藏在费县博物馆的玉器更具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
费县博物馆藏品种类丰富,包括玉器、石器、陶器、铜器等多个类别。
其中,玉器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玉琮与玉璧、春秋战国时期玉璧、汉代玉蝉、明代玉带钩、清代玉扳指等,不仅形制、纹饰、工艺各具特色,从时间跨度上也彰显了费县玉器独具一格的发展脉络。
费县博物馆馆藏玉器主要是通过考古发掘和本地征集等方式获得的,种类繁多,包括玉琮、玉璧、玉佩、玉环等,时间跨度大,从史前时期到明清时期都有涉及。
玉器的工艺以雕刻和琢磨为主,雕刻细腻,表现出玉器的韵味和灵气,琢磨则表现出玉器的质感和光泽。
2 费县博物馆馆藏典型玉器鉴赏2.1 玉琮(图1)玉琮,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山东省费县薛庄镇城阳村。
详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兽面纹篇
详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兽面纹篇敬启者:将图中的小星星点成黄色,这样就不会漏掉每一篇关于古玉鉴别的文章。
毕竟掌握的古玉鉴别知识点越多,越不容易被骗,更不会花钱听故事买假古玉了未关注积祥轩公众号而谎称粉丝加好友求鉴定古玉者,一经发现直接拉黑春秋时期,兽面纹延续了商周时期大眼、如意鼻的特征,制作工艺更加精美,类似青铜器所饰饕餮纹,通常以浅浮雕技法琢刻繁缛的蟠虺纹。
玉兽面、春秋早期、长6厘米宽5.5厘米厚0.2厘米、黄君孟夫妇墓出土、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青灰色,局部有深褐色浸斑,半透明。
体扁平,作倒梯形。
残缺一角。
左右两斜边琢出齿脊。
顶端琢出双角。
从右上角可以看出原来左右两上角雕向背的双鹰。
鹰体雕双钩阴线云纹和圆圈纹;鹰的轮廓线系用骈列的二条阴线雕成。
兽面的下半部雕琢饕餮纹。
眼、鼻、角及面部皆雕阴线勾云纹、圆圈纹和平行短线。
花纹比较繁缛。
下部中央有一钻孔。
玉兽面、春秋早期、高2.4厘米宽2.2厘米、1954至1955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2415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玉料呈青黄色,半透明。
体扁平,上宽下窄,似倒梯形。
下部雕琢阴线纹的眉、目、口、鼻、须和向左、右伸张的角。
兽面上端琢阴线双勾云纹。
两侧中间近边处,各钻一孔,以便缀附。
玉牌、春秋晚期、长7.1厘米宽7.5厘米厚0.2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经浸蚀后呈鸡骨白色。
扁体,上宽下窄、若倒梯形。
四边有对称的牙脊。
正面下方中部隐起一兽面纹,其外以同样技法雕琢若干组对称的变形蟠虺纹。
位于左右两侧的蟠虺纹皆系侧面,位于中部的确为多岐长角的饕饕纹。
除左上角的蟠虺纹无细小的鳞纹、绚索纹和勾云纹外,其他部分皆有上述装饰。
此器雕碾极精,造型极为生动,纹饰繁密,工艺难度颇大。
其中线上下两端各钻一孔,背面平素无纹,应系作为嵌饰用品。
玉长方形饰、春秋晚期、长4.25厘米宽1.65厘米厚0.65厘米、1986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墨绿色,半透明,有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