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学教育改革初探

合集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 以学 生为 主体 二)
《 础》课 作为 一 门帮助 大学 生树 立正确 的人 生观 、 基 价值 观 、 道德 观 和法 制观 , 正确 地认 识人 生理 论 和 实践 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教学方法体系构建中, 充分发挥学生
★[ 收稿 日 ] 09 0 — 0 期 2 0 — 3 1 [ 作者简介 ] 李 超 (9 7 一 , , 17 . )男 安徽肥东人 , 3 现任安徽财经大学教务处讲 师。研究方 向为高等教育教学 管理 、 思想政治教育。
20 0 9年第 4期
安 徽 电子 信 息 职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N . 20 o 0 9 4
第 8 总第 4 期) JIL Auo N c 髓 o LmN F 卷( 3 0I 0 NIc 札0 EFB 0c 0 uAF Hv椰 N u Ec I l 5 删
【 编号】17 —0 X20)4 0 0- 2 文章 6 1 82 (090 — 13 0
: 塑 : 墨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李 超 (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 33 ) 300
[ 摘 要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生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因此在课程教学中, 《 是 必须加快教 学理念 的转变, 推进教 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实施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实提 高教学效果 , 切 使其成为一门学生需要、 学生
一பைடு நூலகம்

自觉抵制各种不 良言论 , 避免有时观点过于偏激, 对社会
上一 些 问题 的看 法过 于主观 ,而不 能给 学 生起 到 正确 的
引导作 用。 师要具 有 良好 的师德 , 能在道 德 品质方 面 教 应 做 好表 率 , 自己的人格 力量 去感 染学 生 , 到言传 身 教 以 做 和 为人 师表 。 师还 要有 合理 的知 识结构 。 基 础》 教 《 课是 由 两 门课整 合 而 来 的 , 及 到哲 学 、 学 、 理 学 等 多 门学 涉 法 心 科 的 知识 , 内容 多 范 围广 , 只有 及 时 更新 知 识 。 善 自身 完 的知识 结构 , 能确保教 学任务 的完成 , 才 能保 证 在教 才 也 学 过程 中真正起 到教 师的主 导作用 。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学教育改革初探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学教育改革初探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学教育改革初探[摘要]文章从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展开论述,在分析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课程教学应遵循法治观形成的规律,从改革课程教学、拓宽校外教学渠道和改善课程设置等方面改革课程法学实践教育,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一、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及现状分析(一)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在高校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必须要先明确何为法治理念。

只有在正确的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树立科学的法治观。

一般来说,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理性化观念,是人们在对法的属性、内涵、价值功能以及运行等实践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内心信念。

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能动作用,是法治理念的认识论属性。

具体来说,法治理念对一个国家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实践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实践是法律的根本属性之一,也是大学生法治理念得以确立的主要途径。

加强包括法律知识教育、法律能力教育、法治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在内的法治教育,引导、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高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引导学生以社会公民身份参与社会公民事务,参与社会公民事务中实践性地运用法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学教育教学主要是教授关于法律体系、法律程序等方面的知识和基本原则,侧重于法律信仰与法治理念的确立,因此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培养非法律专业法治理念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学教育在对法律能力提升和法治理念培育上还有所欠缺,有待加强与提高。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当前,在我国法学专业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依然存在缺乏实践教学理论指导、缺乏成熟的具体模式指引、实践环节少且周期短、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实践环节未被纳入强制性的考试和考核环节等问题,实效性大打折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5 ・ 7
山西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20 09年第 5期

掘学生的表演潜能, 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获得 种 自我学习的 成就感, 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课堂辩论。即由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以小组为 单位选定论题、 收集资料、 制定发言提纲、 撰写小论文, 而后由 学生进行发言、 辩论, 教师提问、 点拨, 不断展开学生与学生之 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方法, 既有利于加深知识的 理解,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在互动和讨论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表达 自己的看法、 聆听别人的见解, 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 反思、 批判、 修正, 从而不断澄清思想、 明确认识, 并进一步内 化为自 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设置诸如“ 学生上网 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这些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联系的辩 题, 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要有选择地、 适度地上网, 把网络作为 种学习手段, 从中吸取知识 , 扩大视野, 觉抵制网上不 良 自 文化的影响, 使上网成为有益于 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而 且还有利于教师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 不同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开发学生 的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是在过去《 思想品德修养》 和《 法律基础》 两门课程的基础上, 精心整合而成的一门崭新 课程。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就如何提高《 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教学效果谈一些 自己的看法。 “ 教什么” 即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问题 在向学生“ 教什么” 这个“ 核心” 问题上, 我们应该认清当 代大学生的特点 : 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 渴望成才, 但同时对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发展的艰巨性、 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 足; 他们求知欲强, 喜欢独立思考, 不满足前人已有的结论, 但往往又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 他们思维活跃、 求新求异, 但 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同时, 对于正处在人生关键期 的青年学生而言, 他们成长的外部环境也是不容乐观的, 尤 其是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的蔓延, 使得当代大 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道德的认同受到方方面面的挑战等。根 据这些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回避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给学生提供最新、 最真实的信 息, 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 看法; 其次强调从学生的思 想、 学习、 生活实际出发, 重点提炼出学生所关心的热点、 难点 问题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主 动学习的热情, 并给以科学、 合理而又具有说服力的回 答和解 释,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还要从多个层 面和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本质, 帮助学生构建一种全 方位的认识, 科学地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 解 决问 题。 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 总之 学习《 思想道德修养 与 法律基础》 有助于他们认识立志、 课, 树德和做人的道理, 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有助于他们摆正德与才的位置, 做到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

作用, 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树 立社 会主义法 律意 识, 增强法制 加上一个满堂灌的老师 ,而对 于基础 课的评价 也往往是 “ 无 观念, 推进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 国家 , 促进社会主义法 聊” “ 费时间” “ ,浪 , 多余” 等等这样 的负面评价。 为什 么在专家 制建设起 到重要作用。 通过社会 主义道德教育和法 制教育 , 增 眼 中如此重 要 的基础课 却丝 毫调 动不起 学生 的热 情和 兴趣 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提高大学生 的思想道德素质, 解决大学 呢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要 归咎于单一枯燥 、缺乏生趣 的课 生成长成才 当中遇 到的实际问题 , 与此 同时 , 高人才素质结 堂。在传 统的基础 课课 堂里 , 提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 学生是旁观 构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的需 者 、 听 者 , 至连 参 与 者 都 算 不 上 。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 与 性 聆 甚 而 参
级 学 科 的 设 立 , 思 想 道 德 修 养 和 法 律 基 础 经 过 整合 成 为一

护党的方针政策 , 高度认 同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 个有机整体的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在新的思想政 治 想, 充分信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对坚持走中 国特色 理论课体系中 占有重要位置, 也作为其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的 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的宏伟 目标 充满信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可依托思想政 治教育
淡化、 团结协作观念较差、 心理素质欠佳 等问题。因此 ,对 大
由于高校 思想政 治理论课 整体系统 的改革 , 原来的“ 思想
学生进 行系统 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 ,提 高学生的 道德修养 ” 法律基础” 和“ 合并为“ 基础” 这个合并不是两 门 课, 思想道德素质 ,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 念, 使之成为现代 旧课程 内容的简单相加 , 是在体系和内容上都发生了根本性 而 社会合格 的社会公 民, 是思想政治教育 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的变化 , 这就使这门新课 程在实际操作中遇 到很 多问题 。 而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层教育农家参谋-295-NONG JIA CAN MOU《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周艳(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38)【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但是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较低,课程实效性差。

在新时期,高校需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改革。

本文首先阐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尝试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对策。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各门课程都需要加快教学改革,以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文献也大量产生。

金培玲(2018)指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在这门课程中拓展生命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过程需要强调生命教育。

游小留(2018)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改革需要以专业职业精神为引领,通过课堂互动、主题展示、社会实践、学习思考等四个模块设置,严控教学过程,改革评价方式,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

谢玉龙(2018)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需要从教学内容出发,通过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丰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内容,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富吸引力和说服力,达到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观点论证效果的目的,有效地提升课程实效性[3]。

通过阅读大量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文献,对于本文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性价值。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学业生涯中必修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过该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志愿,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与心理素质等,但是该门课程沿用过去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导致课程实效性较差,因此,加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实效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实提 升教学实效 。


新课程 与 旧课程在 “ 法律 基础 ”部分存 在的差异
“ 5 案 ”是 思 想政 治理 论课 程 的 一项 重 大 变革 。新 课 程并 不 是过 去 的 《 想道德 修 0方 思
养 》与 《 法律 基 础 》的 简 单相 加 ,而 是在 体 系和 内容 上有 机 地 将 二者 融合 为 一 门崭新 的 课
础》 。从20 年 秋季开 始 ,全 国 各高校陆 续实施 了思 想政 治理 论新课 程方 案 。这 是大 一新生 06
进入高 校学 习的第 一门课 程 ,教 学成效 的 好坏对 大 学生的 学 习生 活乃 至长远 发展 都具有 重要
意 义 。笔者 从事过新 旧课程 的教 学工作 ,新 方案 实施 后注重 对教学 过程 中遇 到的 困惑 与难 题 进行 探索研 究 ,尤其是 “ 法律 基础 ”部 分改 革带 来的 系列教 学难题 ,希翼明确 教学 思路 ,切
史 菁
( 州农业职 业技术 学院 ,江苏 苏州 2 5 0 ) 苏 10 8
[ 摘
要]0 5 开始 的 “ 20 年 两课 ” 改革 给新 课程 《 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 基础 》课

的教 学带来 了系列难题 。经过 多年 的教 学探 索,认 为在教 学方法上应 注意 了解 受众 群体特 点,按 需讲授 ;适 当运 用案例教 学,增 强教 学实效 ;加 强实践教 学,发挥 学
出了更 高的 要求 。
二 、改 革后 的 “ 法律 基础 ”部 分 面 临的难 题 新课程 的变 化势 必给教 学带 来 一些难 题 ,尤 其在 法律基 础部 分会 面临 如下难 题 : 第一 ,如何 在 有限 的时 间内将纷 繁 复 杂的 法律 内容 教 授给 学生 。 “ 5 案 ”将法 律部 分 0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教育改革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教育改革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教育改革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其法律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调查,指出其中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标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教育;改革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高校学生在思想道德以及法律意识、法律素养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挑战。

教育部于2005年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当代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基本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和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法律素养。

教育部期望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有效地解决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以及法律素养上的困惑。

但是从当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上看,在进行“法律修养”教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教育部分存在的问题1.法律教育部分的教材编写(1)具体法律内容稍微不足。

与2010年修订版的内容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进一步删减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相关内容,与2009修订版、2006修订版相比,具体法律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鉴于当前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逐步深入,笔者认为应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内容,而不应一味的删减。

(2)教材编排较为死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两课”教材之一,有必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性,但是纵观历年修订版本,教材编排在排版、内容形式、用语等方面没有实质性进步,书中充斥着大量死板的教条、概念、条文等。

这不但较难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而且不能很好地去影响学生,无法达到国家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目的。

2.法律教育部分的教学(1)教师教学方式。

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讲述的过程,往往以教师单方面的授课为主要方式,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加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深,思想上不够重视,经常有逃课或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发生,课堂效率较低,学生们往往都是在老师的灌输下被动地接受法律知识,而不是自己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实施的第一门课程。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普遍认可和肯定新课程,但在教材编写体例、风格及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规范化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创造、发挥,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使命。

[标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教学风格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普遍认可和肯定新课程,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整合道德与法律两部分内容,如何实现学生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等。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新课程建设,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尝试主题教学。

强化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英国著名法理学家哈特在他的《法律、自由与道德》一书中写道:“法律的发展是否曾受到过道德规范的影响?很显然,它的答案是‘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另外一个相反的问题上,不会给出同样肯定的答案。

”可见,道德与法律在发展过程中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紧密。

法律与思想道德都是社会政治文明系统中的两个平行的子系统,道德与法律之间不仅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调整领域,比如公平、诚信、秩序等不仅是道德原则,同样也是我国法律确立时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在新时期道德与法律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更表现出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与融合的趋势。

毋庸置疑,道德与法律两者之间存在有机整合的逻辑基础和现实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部分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这是符合道德与法律本身内在规律的,但有些内容的整合力度不够,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比如,我们在讲第三章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时,可以增加有关国内外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方面的内容,因为环保问题不只是一个伦理道德与思想认识问题,还需要法制的保障。

把道德与法律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讲解,可以使学生对同一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一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初探【摘要】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为主题,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

接着分析了当前教学现状,讨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施方案。

随后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改革后的总结与展望进行探讨。

在强调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研究与实践,本文旨在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人才,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现状、教学思路、教学方案、教学效果、教学总结、教学展望、重要性、建议、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为他们将来从事法律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亟待改革升级。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亟待更新。

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

1.2 研究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改革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和优化,能够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校学生道德素质缺失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该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

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这一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对该课程的改革应追求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更符合学生需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改变课程内容,创新教育形式。

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大多是静态的,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改革后的课程应该注重融入现实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形式、语言和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道德、法律知识。

比如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律师、法官等来进行讲座和互动,或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中的各种事件和人物。

其次是调整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科互动。

由于历史原因,在高校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往往被认为是“偏科”,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对孤立,很难形成交叉学科互动。

“考试至上”现象也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缺少真正的投入。

改革后,应注重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更深刻地理解消化道德、法律知识,并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同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考核,比如可以通过作业、小组讨论、课堂演讲、互动答题等形式,实现知识点的全方位测试和学科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

最后是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素质提高。

教师是课程发展的推动者,他们的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因此,改革后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意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

而学生则应该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学风。

总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是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

通过课程内容的改变、考核方式的调整、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一、前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之一,旨在通过知识、思维、行为等多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逐步更新,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

二、必要性1、社会需求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每个人都需要了解法律常识。

此外,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也需要思想道德修养的引导,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2、学科结构调整不同学科之间紧密相连,应在全局上思考课程改革。

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是注重基础教育,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和交叉。

3、学生需求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反响较弱,故需要对课程进行调整,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需求,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改革方向1、内容更新随着社会发展,法律制度会不断更新,也会出现新的法律问题和现象,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

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着重强调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

2、教学方法创新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多种形式结合,如讲座、互动式课堂、演讲和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接受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引导学生思考、训练批判性思维方面,可以多使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立足全局课程改革不应只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本身的调整,更应该与其他学科及学位教育相结合,站在整个教育体系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同时,应更多地将课程融合到社会实践中,发掘不同行业、领域的案例,以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学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初探【摘要】本文旨在初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

在文章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将对当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存在问题及原因。

随后,文章将探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内容和方法,最后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在文章将总结教学改革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可能带来的积极效果。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实施路径、影响、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初探引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个方面。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该课程的教学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等,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兴趣和实践能力不足。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研究将从课程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此次研究,有望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育的提升和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引言部分至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和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日益受到重视,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治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育教学改革是推进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一、引言作为高校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已逐渐无法满足当今高校学生的需求。

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探究势在必行。

二、课程现状分析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静态的教学方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与时代相契合的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内容相对僵化,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教师理论水平偏低、课程资源跟不上时代发展等问题。

三、课程改革探究1. 引入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引入丰富的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案例来了解法律的运用和思想道德的修养。

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课程中,可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相关社会活动中去,从而加深对法律和思想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公安局等司法机构,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权威和社会治安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的重视程度。

3. 拓宽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拓宽课程内容,将一些与当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和思想道德议题纳入进来,使课程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4. 提高教师水平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要想推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只有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和原创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法制观念。

5. 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比如利用视频、图表等形式来展示案例、法律条文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法律和思想道德知识。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直备受关注。

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这门课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改革的迫切需求。

一、问题现状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可能存在较大的滞后和不足。

与此学校教育的形式和方式也需不断调整和改进,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社会需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需要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目前,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二、课程内容创新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多数以重点解释法律法规和鼓励学生遵守,为学生普及法制知识,促进其树立法治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

对此,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创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通过引入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从案例中了解法律法规,明白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又如,在道德修养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志愿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认知。

三、教学方法改革除了课程内容的创新外,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改革。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需要引入更多的互动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中更好地吸收课程内容。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又如,可以通过搭建一些虚拟平台,让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讨论,增加课程的交互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实践教学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了解和感受法治的力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认识越来越重视。

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高校必修课,并且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需求。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从教学方法改革的角度来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以期为相关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启示。

一、基于问题的教学法以往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现在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希望学生能够拥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听讲+自习”的线性学习模式,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具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在课堂上不再像老师一样详细讲解概念,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可以自主地寻找相关资料,以小组方式探究问题、讨论,吸收和整合各种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独立思考,也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内容,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发现内在联系的教学方法。

马上《案例教育法》应用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授课中,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解读,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律制度,并深入理解和领会法律的理念和精神。

使用案例教学法有许多优点,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思考案例的过程中,能够建立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培养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

三、网络教学法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学生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

因此,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与互联网相结合,开展网络教学也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空闲时间里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的呈现,学生可以通过看视频和听音频等方式,更加便利地掌握课程知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2015.11实践教学法是概念化、条理化、抽象化的书本知识,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作为一种培养开放性、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法,在人文社科类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要为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进入更高的境界。

为了生活之满足与存在,这行动必须是有理论、有组织、有计划的战斗的行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行知理论强调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的结合。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教育学家们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初具形态,并已经部分的应用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此后,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就实践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都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但是与其他相关学科实践教学雄厚的理论积累、多变的活动形式和丰富的发展前景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关理论的系统化和整合还需进一步的加强,要把根植于实践教学中的潜在优势激发出来,转化为行之有效、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作用1.1有利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倡导顺应人的禀赋,其实质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培养、个性发展、创造性的发挥和适应能力的形成。

实践教学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更鲜明地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载着引导大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坚定信仰、健全人格、规范政治行为的重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直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法治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亦势在必行。

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和素养的需求,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探索更适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通过深入分析现状,挖掘问题所在,探讨改革措施和实施效果,才能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撑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分析改革的实施效果以及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通过对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旨在为高校教育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促进课程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通过对当前课程的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的展望,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教育,培养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字】1.3 研究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意义,旨在为高校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引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也是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的重要课程。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相关研究,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明确上,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也要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守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2. 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除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之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和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

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

3. 提升学生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明白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具有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以及肩负起社会责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的更新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内容的更新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前沿的法律案例与法律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的法律案例和法律问题也不断出现。

教学内容的更新应该及时引入一些前沿的法律案例和法律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并促使他们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 引入多元化的思想道德观念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中,应该引入多元化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道德观念,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增强他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学教育改革初探[摘要]文章从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展开论述,在分析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课程教学应遵循法治观形成的规律,从改革课程教学、拓宽校外教学渠道和改善课程设置等方面改革课程法学实践教育,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一、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及现状分析(一)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在高校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必须要先明确何为法治理念。

只有在正确的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树立科学的法治观。

一般来说,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理性化观念,是人们在对法的属性、内涵、价值功能以及运行等实践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内心信念。

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能动作用,是法治理念的认识论属性。

具体来说,法治理念对一个国家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实践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实践是法律的根本属性之一,也是大学生法治理念得以确立的主要途径。

加强包括法律知识教育、法律能力教育、法治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在内的法治教育,引导、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高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引导学生以社会公民身份参与社会公民事务,参与社会公民事务中实践性地运用法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学教育教学主要是教授关于法律体系、法律程序等方面的知识和基本原则,侧重于法律信仰与法治理念的确立,因此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培养非法律专业法治理念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学教育在对法律能力提升和法治理念培育上还有所欠缺,有待加强与提高。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当前,在我国法学专业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依然存在缺乏实践教学理论指导、缺乏成熟的具体模式指引、实践环节少且周期短、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实践环节未被纳入强制性的考试和考核环节等问题,实效性大打折扣。

法学专业的法学实践教育如此,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的法学实践就可想而知了。

当前,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各级大学生的必修课中,承担着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在过去的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作为两门课程开设的,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在提高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融为一体,较为符合我国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教育重形式轻实质。

很多大学生进入学校后,受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课程能够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追求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而对课程的开设持怀疑甚至反感态度。

法治观的树立及其将来所产生的作用是循序渐进且缓慢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兴趣不大,学习的重点只是课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学习方法上也多采用机械式记忆法,目的是考试能够顺利过关,没有思考和理解法治理念的深层次内涵。

而对于教师来说,很多教师在教学定位目标上也存在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主要定位是对学生法律理念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掌握,二者兼而有之不能偏颇。

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侧重于对法律知识和具体条例的讲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分析某个案例或是解释某个法条上,这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法律理念、树立科学的法治观不利。

2.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影响。

受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轻权利、重义务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当前市场经济功利思想泛滥,社会、学校和家庭普遍关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而对大学生法治教育重视不够。

直接的影响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就强调“社会也要进行这样的(法治)教育”。

实践中,国家也组织了多次规模巨大的全社会普法运动,但这些运动对法条的宣传远远胜于法治理念的培养。

而高校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难免受其影响。

在高校中,承担着对大学生法治理念培养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实际讲授中缺乏规范性,有的教师对“法律基础”部分少讲甚至不讲,这对学生的法治观培养十分不利。

3.教学模式单一化。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讲授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课堂灌输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生硬刻板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加上课时的限制、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课堂条件设备等原因,法学专业所特有的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教学方式得不到应用。

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听起来却索然无味,教师讲起来也倍感吃力,教与学双方形成恶性循环。

4.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应定位在提高大学生对于道德和法律的一般常识以及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理想认识上,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法治理念的理解,以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

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后面几章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讲授上,但在现有课时安排下,教师不可能将所有法律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有的教师还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应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点上,如民法、刑法。

同时,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教,学生未必学。

没有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结果只能导致与教学目标的偏离。

5.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在2007年教育部课程改革后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在一起,并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课程。

每学期54个学时,按照章节的设置来计算真正用于“法律基础”部分的课时数也不过十几学时。

法治教育是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无法满足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遵循法治观形成的规律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以为,要发挥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法治观方面的作用,教学应遵循法治观形成的规律。

(一)依据法治观形成的规律,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课程教学法治观的形成,并非取决于法律知识的多寡。

一个人掌握法律知识多,并不一定说明他具有正确的法治观。

法治观的形成,更多的依靠法学教育中宪法、公民、契约、诉讼、权利义务等法治意识和理念的传授和培养。

具体到课程教学中,应遵循法治观形成这一规律,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不能只侧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让学生养成较强的法治理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护法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上,应以贯彻法治理念的培养为主线,具体章节不求大而全、多而杂,突破过去重法律条文、法律知识与概念灌输的传统;更多侧重宪法、公民、契约、诉讼、权利义务等法治意识和理念传授和讲解。

教学方式上,要突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辩论、学生自己整理专题、教师点评等方式,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具体法学教育,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

同时,在课堂辅助教学方面,应充分发挥网络、视频、法制类电视节目等设备和资源的作用,加深教学效果,如可以将一些优秀的电视普法节目搬进课堂。

(二)拓宽校外教学渠道传统课堂教学效果有限。

要发挥法律基础课程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拓宽校外教学渠道。

学校可积极联系周边的看守所、监狱、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和部门,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使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到法在实践中的运行过程,加深对于法的认识和理解。

也可以与学校驻地的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及政法机关联系,建立一种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更多的实践机会。

当然,这两种校外教学途径,必须配有专门教师指导和辅助,才能发挥真正的效果。

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唯一讲授主体,这保证了教学内容和讲授知识的连贯性,但会产生令学生感到乏味、单调、厌烦的弊端。

教学中可以考虑将优秀的司法工作组及违法犯罪而改过自新的人员请进校园、请进课堂,通过他们的办案经历及人生经历教育、感染学生,不一样的讲课内容会在学生之间产生强大的反响,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课程设置,以达到教学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两门课合并而来,从出发点上看,是希望能寻求两者的共同点,整合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设置是将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己,从而以一种道德的内在力量来约束学生行为。

而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则是以明显的外在形式如政策、规章、制度、公约等,向大学生表明哪些行为可以作为、哪些行为是禁止的。

两者的宗旨虽然都是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实现的途径和过程是有区别的。

尤其对于学生法治观的培养,课程更改后由于“法律基础”部分的删减,课时数的减少,课程安排上基本上由一名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一起讲授,这必然会使“法律基础”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教学任务的压力、教师自身水平的不足、加上课改后的变化,都影响着大学生法治观的培养和形成,因而笔者对课程改革方案一直持保留态度。

同时,从“教与学”过程中占主导的“教”一方看,由于课改时间不长,实践中很多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讲授“法律基础”部分。

讲授“法律基础”部分也更多的是法律知识和概念的讲解,很少涉及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的知识。

因而,可以考虑吸收一些受过专业法律教育的教师来讲授法律基础课程,或者将两部分内容拆开,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师来分别讲授。

三、结语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教育课程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学习很多法律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形成正确的法治观也具有积极作用。

现有课程教学和设置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革。

但改革须遵循法治观形成的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才会发挥其真正的效果。

当然,法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对于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也只是一个途径和形式。

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参考文献][1]韩志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7(3).[2]史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李敏.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4]贾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