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围绕“动手实践、亲身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展开,力求让学生充分感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及关系、差异。

以下是我执教后的几点反思:反思一:贴近生活,活动引入。

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时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并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层次。

设计了猜、掂、称、说等活动方式,让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等特点的二年级孩子们,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课的一开始就通过轻松愉悦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发现新知,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欲望。

反思二:组织活动,亲身感知。

整个教学活动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这些活动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

首先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反复掂一掂、拎一拎,说一说,使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以及产生1克和1千克质量差异的体会。

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为了考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理性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填一填”、“看图写体重”的练习环节。

从练习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够实际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1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1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1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二次讲授这节课,通过上次大家的指导,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又有了一下变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

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具来感受物体也有轻重之分。

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

为了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A、通过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通过1个二分硬币和1袋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从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过加1、2、3、4个硬币来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概有1千克,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B、让学生实际测量物品的质量。

在上面估测的时候,往往结果与实际质量有出入,这就得需要提供帮助验证的工具———称。

学生知道要知道物体的轻重需用秤称,此时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C、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个二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

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

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基于以上的理念,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但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感受较少。

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

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

本课中,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去感悟物体有多重。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0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0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0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篇11、注意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

本课设计力求表达数学学问、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

同学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识,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辨别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

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同学所熟识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

让同学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同学供应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同学亲自参加、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纳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同学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同学多种感官的参加,让同学全面参加新知的发生、进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

3、关注同学学习爱好与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同学好学而设计教学”。

重视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制造。

本节课从同学的生活实际阅历动身,先让同学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同学遇到问题时,这时老师赐予同学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操作方法,然后让同学去称。

这是从同学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动身。

让同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有意制造冲突,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觉指示针几乎纹丝不动,同学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熟悉“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

为了同学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

让同学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相互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

这些好玩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同学在开心中学习。

同学始终处于留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熟悉与处理熟悉与处理的原则: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看、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沟通等教学活动。

同学对1克与1千克究竟有多重缺乏感性熟悉。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

但是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我们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是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台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0篇(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0篇(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0篇(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板)下面是收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以供参考。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本课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第一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数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克和千克”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关于“质量”小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探究的学习情景,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它是“从生活中来”,终究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把它利用到生活中去的。

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推崇与遵循的。

2、丰富教学活动,加强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手脑并用,在切身体验中感受“1克”“1千克”,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课堂的“动”与“静”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同时课堂上的纪律就有些乱,有些学生不能很快从兴奋状态中转入下一学习环节。

如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的保证课堂纪律,我想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探索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城西小学唐万珍(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2)掂一掂,初步感觉这些物品有多重。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一管牙膏是30克。

生2:蛋卷是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3千克。

生5:一袋牛肉干是50克。

生6:一袋盐是500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外公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二分硬币)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生:天平。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千克和克教学反思(精选13篇)千克和克教学反思篇1克和千克这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且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2分的硬币两袋500克的盐,学生自带了一些物品。

精彩两分钟学生介绍了千克的由来,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接着,我拿出准备好的质量都是1千克的四样东西,一捆作业,4盒牛奶,4盒粉笔,2袋盐。

让学生掂一掂,并且估计一下哪样东西比较轻,哪样比较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步骤就完成了。

接着下一步就是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通过投影图片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引出课题,板书:克和千克并且让学生知道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

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接下来学习了盘秤的使用方法。

利用盘秤称一称那四样物品。

他们都是1千克。

这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让每小组的同学轮流掂一掂,把1千克的感觉牢牢记在心里。

找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质量可以用千克做单位?对于千克的教学到这里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教学克的有关知识。

一个两分的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

小组轮流掂一掂一个两分的硬币,感受一下,一克到底有多重?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小组之间轮流掂一掂,找同学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

在接下来就是克与千克的关系的教学。

一袋盐,它的质量是500克,两袋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称一称这两袋盐。

盘秤上指针指向1,说明是1千克。

1000克=1千克。

接下来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内容并不难,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质量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

学生掌握较好。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篇2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小学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一)“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重量,如:一包盐、一瓶沐浴露等。

随后请同学们汇报他们收集到的信息,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和重约1千克的物品。

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

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

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当然,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家都过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严重缺乏生活经验。

对于“大数字”的物体往往不会判断,如:一辆货车可以载重1500(千克)等。

学生认为1500这么大的数字肯定是“克”,在课后还需要老师多举例帮助学生。

小学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二)反思一:反思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

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 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

二年级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

二年级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

二年级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二年级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学实践分析的一种文字载体,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肯定要不时地做教学反思,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年级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与千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

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1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特征,而对于质量的关注则较少。

由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这部分的教学我主要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在教学中,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一、展现本课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我拿着天平和盘秤走进教室,很成功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利用生活中常出现在孩子们身边的秤拉近质量的学习与孩子们的距离。

并借此机会简单给孩子们讲解了盘秤和天平的用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追问孩子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秤?二、突出体验学习的意义“克与千克”的教学不能拘泥于普通的理论课堂,要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才有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

我首先让孩子们用学具掂量了学具中“1克”的学具,体验1克之轻,再用盘秤称量了数学的重量,发现6本数学书的质量大约有1千克,让孩子们分组体验了1千克的有多重,让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

三、利用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安排了“拍卖会”的活动环节,当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有的还有不同意见,如一个学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净重500克,小组中的另一个学生说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却是250克,两人僵持不下,讨论得激烈。

后来还是小组长出面解决说:可能是包装有分大小包的缘故,因此你们两人都没错。

两位学生听到小组长这么说,也觉得有道理,这一场纷争才算平息。

而我在一旁却暗自高兴,因为学生们有了问题懂得自己解决了,小组长也充分发挥了作用,看来我们班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来了几枚2分的硬币,因为一个2分的硬币就是1克。

接着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

接着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正确的表象。

很快学生就联想到了如药片、图钉、扣子等物品,看来学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质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

如有的学生就汇报说1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福寿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学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

当我让学生比较两个重量接近的物体(橡皮擦和铅笔)时,学生有的用两手掂一掂,有的说要用秤称。

其中一个学生突发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铅笔放在左右两边。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

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开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

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那么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

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根底,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开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有关物体质量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

所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上,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1、强化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课前请学生调查市场上物品的质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秤。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课后请学生在家里用手掂一掂家里的一些物品,然后看看上面写的质量是多少。

2、突出体验在学习中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

本课为了让学生建立一定的数感,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课前拿来2分钱的硬币和1千克的物品,在课堂上用手掂一掂,并找一找身边1克重的物品,学生找到了许多,如笔头、小橡皮等,并利用了橡皮、直尺、2分钱和硬币做成了小天平自己检验。

再掂一掂一个苹果等自己带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一称。

又让学生自己从书包里拿1千克的书本。

然后,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大约有多重,发现学生基本有了质量的概念。

3、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

学生已经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对重量单位克、千克的感知,则较为抽象,在生活上接触也少,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并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7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7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7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7篇教师通过写教学反思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的,作为一名老师,大家需要不断地做教学反思,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张素红作业二:校本实践研修成果《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校本实践研修成果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

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

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

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

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

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

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
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

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

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

(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