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习题3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推荐K12学习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大一统的汉朝习题3新人教版

推荐K12学习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大一统的汉朝习题3新人教版

大一统的汉朝一、选择题:1.文景之治是指()。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2.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A.汉高祖 B.光武帝 C.周文王 D.汉武帝3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

A.太学 B.郡学 C.国学 D.府学4. 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A.董仲舒 B.刘濞 C.晁错 D.主父偃5.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因为()。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人做了大官6.汉高祖提出:“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怎能还在马上治天下呢?这句话告诫当时的统治者()。

A.秦朝的统治被推翻B.必须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C.尽快停止战争,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D.大力分封同姓人做诸侯王7.关于“文景之治”出观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吸取秦亡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8.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而西汉时期提出“以德化民”在()。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9.西汉鼎盛时期出现在谁的统治时期()。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10.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A.大学 B.儒家 C.郡国学 D.太学1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行儒学教育C.破格录用人才 D.窒息学术空气12.(2006年,河北)下列政策不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A.大力推行儒学教育B.颁布“推恩令”C.减轻刑罚,废除肉刑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诛钱13.我国历史上唯一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

【中小学资料】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习题2 新人教版

【中小学资料】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习题2 新人教版

三国鼎立一、单项选择题: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A.袁绍和曹操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D.刘备和孙权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兵精粮足B.战术得当C.政治优势D.取得民心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6.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7.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其共同原因是:()A.据有关中B.废除苛法C.重视人才D.释放奴婢8.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A.挟持汉献帝B.在官渡大败袁绍C.在赤壁被打败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9.赤壁之战曹操主要败在:()A.远道而来B.战争的非正义性C.指挥不当D.不习水性10.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这表明:()A.蜀锦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B.蜀锦是打败魏.吴的主要武器。

C.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

D.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配。

二、非选择题: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阅读材料回答:①此诗的作者是谁?②他的“壮心”是什么?③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④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此人?12.阅读下列材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中考真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中考真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中考真题一、选择题1.(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西晋的统一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D.南北朝并立2.(2021·贵州毕节·中考真题)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

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

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B.家族族谱的记载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D.安阳的悠久历史3.(2021·山东临沂·中考真题)“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

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A.霍去病B.诸葛亮C.周瑜D.司马炎4.(2021·山东菏泽·中考真题)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5.(2021·湖南湘潭·中考真题)下列考古成就中,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是A.宁乡四羊方尊B.长沙走马楼吴简C.里耶秦简D.随县编钟6.(2021·甘肃定西·中考真题)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7.(2020·山东济南·中考真题)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描写的是哪一次战役A.桂陵之战B.巨鹿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二、综合题8.(2020·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叫“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中考真题新人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中考真题新人教版

中考真题:三国鼎立(2015·山东济宁市B)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右图反映的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015·广东深圳市)5.图1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图1A.魏、吴、蜀B.魏、蜀、吴C.吴、蜀、魏D.蜀、吴、魏(2015·广西玉林)4.右边的示意图是()A.春秋争霸图B.赤壁之战图C.人口南迁图D.三国鼎立图(2015·湖北襄阳市)11.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

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曹操B.刘备C.诸葛亮D.孙权(2015·湖南郴州)4.阅读右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A.曹操洛阳B.刘备成都C.孙权建业D.曹丕洛阳(2015·黑龙江绥化)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的作者自比“烈士”,他是()A.项羽B.诸葛亮C.刘备D.曹操(2015·湖北宜昌市)4.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015•山东省菏泽市)3.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2015•山东济南)2.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同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荣开放的社会。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及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1.《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

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2.《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魏、蜀、西晋 B.魏、蜀、吴C.吴、东晋、梁 D.宋、齐、梁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图反映的是()A.战国兼并图 B.赤壁之战图C.人口南迁图 D.三国鼎立图4.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6.三国,是一个永远激起豪情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坚忍不拔的刘备,胆略超群的孙权构筑起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 淝水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7.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8.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C.孝文帝 D.曹丕9.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下列哪一著名战役有关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马陵之战D.巨鹿之战10.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1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12.《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名师教案1新人教版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名师教案1新人教版

三国鼎立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学情分析:在学习《三国鼎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皇权衰微,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等情况,这些知识正是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

同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初一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起重要作用。

部编_山东郯城红花镇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无答案)_第16课三国鼎立

部编_山东郯城红花镇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无答案)_第16课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师生共用教学案第周第课时班组姓名:执笔人:审核人:课题:16.三国鼎立课型:新授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二、自主导航: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战役名称发生时间交战双方影响特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二、三国鼎立的形成政权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魏蜀吴三、合作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四、尝试应用1.追忆三国历史,你知道曹操领导了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吗?()A.赤壁之战 B.涿鹿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3、祖国大陆与台湾友好交往是从下列哪个时代开始的()A、春秋B、战国C、汉朝D、三国五、拓展提升: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这是什么时期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推荐K12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教案3新人教版

推荐K12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教案3新人教版

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辨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推荐K12学习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教案1新人教版

推荐K12学习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教案1新人教版

三国鼎立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学情分析:在学习《三国鼎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皇权衰微,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等情况,这些知识正是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

同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初一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起重要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经典考题:4.16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经典考题:4.16三国鼎立

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北京怀柔期末)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曹丕称帝 D.孙权建吴2.(河北辛集期末)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很多地区开展了“京剧进课堂”活动。

京剧的很多剧目是以历史事实为题材的。

下面是一出京剧的剧照,该剧的名称应为 ( )A.《城濮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山东临沂模拟)“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争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河北石家庄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5.(山东胶州期末)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官渡之战对应的序号是( )6.(湖南郴州中考)阅读下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 )A.曹操洛阳 B.刘备成都 C.孙权建业 D.曹丕洛阳7.(湖北襄阳)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 )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8.(山东济宁(五四制)中考)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二、非选择题9.(黑龙江龙东模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李仕才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始于( B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2.西晋的都城是( B )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成都3、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创作的史书被认为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这里的“他”是( B )A.董仲舒 B.司马迁 C.曹雪芹 D.司马光4.投资七亿元的年度历史正剧《曹操》于2018年登陆河北卫视,并进行独家首播。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D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队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2014年2月17日,新铸的“华佗钟”撞开了马年亳州药市。

华佗现在已是亳州中药材产业、中药材文化的一个最著名的文化符号。

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B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②制成“麻沸散”③提出“治未病”理论④编制“五禽戏”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诗说的是( A )A.诸葛亮 B.刘备 C.曹操 D.孙权7、如图是我国发行的纪念蔡伦的邮票,是《中国古代科学家》这套邮票中的一张。

人们纪念蔡伦,是因为他( C )A.造出了千里船 B.发明了造纸术C.改进了造纸术 D.创编了五禽戏8.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A.“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贤纳士,实行屯田C.奖励农耕,发展生产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9、下列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传播影响最深远的是( A )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司马迁编写《史记》C.华佗发明了“五禽戏” D.张陵创立五斗米道10.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11、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习题4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试题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习题4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试题

三国鼎立一、单项选择题:1.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军阀是 (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战的相同点是(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有孙权参加③都采用了火攻④都是以少胜多⑤都是军阀之间的斗争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⑤4.220年建立魏国的是( )A.孙权B.刘备C.曹操D.曹丕5.三国时期的建业是今天的(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诗说的是( )7.230年,派船队到达夷洲的是( )8.下列人物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①孙权②曹操③刘备④曹丕⑤诸葛亮⑥袁绍A.①②③⑥B.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9.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东汉结束②刘备称帝③赤壁之战④孙权割据江东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10.西晋的都城是( )二、问答题:11.3世纪初,曹操统一了比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是什么?(2)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曹操是怎样统一北方的?答案:1.C 2.A 3.D 4.11.(1)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他们彼此长期混战。

(2)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②“唯才是举”,手下人才济济。

③实行屯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

④精通兵法。

(3)①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

②此战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统一了北方。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习题1 新人教版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习题1 新人教版

三国鼎立一、单项选择题: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4、曹操的作品《龟虽寿》中有一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 B. 统一北方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D、牧野之战6、下列关于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正确的是:()①.都是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我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③.结果都形成我国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A.①②B.③④C.②④ D. ①③7、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A.曹操B.诸葛亮C.周瑜 D. 孙权8、魏国的建立者是()A.曹操 B.曹丕C.刘备D.孙权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诸葛亮治蜀的内容()A.重视水利 B.减轻赋税C.联络台湾D.开发西南10、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诸葛亮派人维护都江堰()A.②③B.②④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诗中的“老臣”指谁?(2)、这位“老臣”辅佐了哪两位皇帝?(3)、诗中融入了哪一典故?三、简答题:有人说曹操是汉朝的奸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运用历史的观点表述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序号 1 2 3 4 5答案 A C B C B序号 6 7 89 10答案 C B B C B二、非选择题:11、诗中的“老臣”指诸葛亮12、这位“老臣”辅佐刘备和刘禅13、诗中融入的典故是“三顾茅庐”三、简答题:不同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习题 新人教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习题 新人教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1.官渡之战发生于( )A.184年B.200年C.208年D.220年2.奠定三国鼎立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3.三国中的吴国,建都于( )A.洛阳B.成都C.长安D.建业4.下列行业中,蜀国最兴旺的是( )A.丝织业B.造船业C.制瓷业D.冶铁业5.魏国建立者是( )A.曹操B.曹丕C.孙权D.刘备6.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 )A.地理上的优势B.诸葛亮的计谋C.孙、刘的联盟D.周瑜的水军7.下列战役,战场地理位置处于最南的是( )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8.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代的是( )A.曹操B.刘备C.诸葛亮D.孙权9.下列对三国时代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B.和东汉相比是一种历史的倒退C.是个分裂孕育着统一的时代D.是各统治集团范围内的统一10.下列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1.下列关于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 )A.发生在三国时期B.袁绍全军覆没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12.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 )①赤壁之战②曹丕废汉献帝称帝③官渡之战④孙权称王建国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③④②D.③①②④13.右图是明朝人画的“三顾茅庐”想像图,它涉及的主要人物是( )①孙权②刘备③周瑜④曹操⑤诸葛亮A.①②③B.③⑤C.②⑤D.④⑤14.讨论研究将下列两表正确地填上。

(1)两次著名战役对比表(2)三国建立的对比表15.读右图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此诗表达了他的什么境界?(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功绩?(3)曹操一生受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为什么?16.一本连环画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率兵攻打曹操,身后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率军迎战,身后大旗书写“魏”字。

推荐K12学习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教案2新人教版

推荐K12学习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三国鼎立教案2新人教版

三国鼎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思路:运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课相关的资料,详细讲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内容。

充分利用新课标教材上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有趣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投影:歌谣。

进行复习第三单元文帝景帝赋税轻,文景治之政清明,武帝分削诸侯国,罢黜百家尊儒术,兴办太学学五经,政经军学大一统。

(过渡讲解、置疑)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统一国家建立,第四单元我们开始学习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终于引发农民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从此,统一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陷入分裂。

许多军事集团混战的结果怎样?出现了哪些分立的政权?在这期间,历史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今天先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二、讲授新课: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6课 三国鼎立人教部编版练习题第一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6课 三国鼎立人教部编版练习题第一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6课三国鼎立人教部编版练习题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A、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B、①淝水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C、①淝水之战;②前秦统一北方D、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成语反映的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草木皆兵②四面楚歌③三顾茅庐④投笔从戎A、②④③①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③D、③①②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观看(阅读)下列材料,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三国时期历史的是( )A、电视剧《三国》B、司马迁的《史记》C、小说《三国演义》D、二二一十四史中的《三国志》【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图反映的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是( )A、淝水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长平之战【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历史事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相关联的是( )A、漠北之战B、大泽乡起义C、赤壁之战D、雅克萨之战【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不属于“桃园三结义”人物是( )A、刘备B、关羽C、张飞D、周瑜【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从文献史料、地图、图表等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所要学会的能力之一。

下面两幅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政权分立B、民族交融C、江南开发D、中外交往【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答案】:第11题【单选题】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重视农业,实行屯田C.采纳许攸建议,火烧袁绍全部粮草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A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 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 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下图描绘的内容反映出了一个成语故事,它最有可能是()A.三顾茅庐B.投鞭断流C.釜底抽薪D.退避三舍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诗中所言之事与下列哪位人物直接相关( )A.袁绍B.曹操C.诸葛亮D.周瑜5.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三四万士兵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5万人左右的孙刘联军,其相同的原因是()A.骄傲轻敌B.天意为之C.借助东风D.不习水战6.下列成语典故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纸上谈兵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③三顾茅庐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A. ①③②④B. ①④③②C. ③④①②D. ③①④②7.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

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8.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易中天的著作《品三国》,曾经登上各书店销售量的第一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军阀是()
A曹操 B刘备 C袁绍 D孙权
2、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4、下列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袁绍全军覆没 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5、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
6、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
A袁、曹、刘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7、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
A官渡之战前
B赤壁之战前
C蜀汉政权建立后
D西晋建立时
8、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9、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D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
10、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鼎立时期的是()
A孙权 B诸葛亮 C刘备 D曹操
11、三国鼎立后,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袁绍
12、东汉结束的标志是()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
C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D孙权称王,后改称帝
13、“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子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4、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 D西晋
15、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们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6、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修建水利工程
C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贸易 D发展丝织业,蜀锦行销三国
17、“今民困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

反映的是三国时期哪国的情况()
A蜀国 B魏国 C吴国 D西晋
18、2005年5月20—22日,全国第14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沂南县召开,他是下列哪一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南北朝
19、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20、三国时期,夷洲是指()
A吴国 B台湾 C海南岛 D辽东半岛
二、组合列举题:
21、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战役。

(1)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或与成语破釜沉舟有关的战役):
(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
(3)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的战役:
(4)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火烧曹军战船的战役:
22、请根据成语或典故、诗词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

(一位即可)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三顾茅庐: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4)生子当如孙仲谋:
(5)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3、根据相关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地点。

(1)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的地方:
(2)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的地方:
(3)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等,率领一万多官兵到达的地方:
三、材料解析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2)从材料后,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25、阅读材料: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1)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请你用图示表示出这三国的地理方位,并标明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4)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6)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写出两点即可)
26、阅读材料:
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占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
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
能用火攻。


材料二:见右图
请回答:
(1)写出与材料一对联中涉及到的我们学习的典故(或成语)及战役各一例。

(2)两则材料都与哪位人物有关?如何评价此人?
(3)请你说出一句最能概括他功劳的一句话?
(4)请你用一句成语来概括他的高尚品质吗?(或写了一句与他相关的诗句)
27、见右图:
(1)请正确填写三国的地理位置。

AB C
(2)请分别说出三国最后是怎样灭亡的?
(3)在三国中,哪一个国家的造船业很发达,请列举出与其航海发达相关的一件事例,并说出此事例的作用如何?
四、综合探究题:
(1)统一是历史的主潮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其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2)有人说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是汉朝的奸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运用历史的观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 A
B C
一、选择题
1~5:CCADC 6~10:BBDDD
11~15:BBDBC 16~20:AACBB
二、组合列举题
21、(1)巨鹿之战(2)官渡之战(3)赤壁之战(4)赤壁之战
22、(1)曹操(2)刘备或诸葛亮等(3)诸葛亮(4)孙权(5)周瑜
23、(1)官渡(2)赤壁(3)夷洲
三、材料解析题
24、(1)曹操、汉献帝。

作用: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2)给刘备的建议。

此建议正确。

说明:随后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5、(1)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魏蜀吴。

图略(3)赤壁之战。

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4)周瑜。

诸葛亮。

(5)官渡之战。

(6)在战争中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最后大败。

26、(1)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2)诸葛亮。

三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3)功盖三分国。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7、(1)A魏B蜀C吴(2)263年蜀被魏所灭,266年魏被西晋取代,280年西晋灭吴。

(3)吴国。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四、综合探究题
28.(1)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

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

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2)不同意。

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惟才是举,志向远大。

他以统一大业为已任。

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了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