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者的拟态公众角色看新闻事实的生成
媒体报道中的身份成见——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
媒体报道中的身份成见——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翻开最近的报纸杂志, 不难发现新闻的主角总是所谓的“富二代”、“农民工”、“90后”之类带有明显身份标签的人物。
谈到“富二代”, 人们总是想到飙车、炫富、纨绔子弟;谈到农民工, 大家的印象是文化素质低等;谈到“90后”, 无外乎非主流、个性张扬等。
这就是他们通过媒体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已经形成固定思维, 很难改变。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刻板成见(stereotype) 。
所谓“刻板成见”就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新闻报道中的“富二代”、“农民工”、“90后”就是公众对这几类群体的刻板成见。
身份成见的产生李普曼认为, 真实环境太大太复杂, 而个人自身能力有限, 我们凭借自身经验无法完全了解外部环境。
在现代社会, 我们每个人都只生活在地球的一隅, 对庞杂的外部环境无法亲身经历, 只能通过媒介的报道去感受。
真实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 已经经历了一个重新选择加工的过程。
媒体展示给受众的, 并不是真实环境, 而是一个建立在真实环境基础上的拟态环境。
1. 媒体的成见媒介在报道中如此强调公众身份,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
成见便意味着新闻有看点, 有看点则可以吸引受众。
从“70码”到“我爸是李刚”到“激情杀人”, “富二代”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名词。
有关“富二代”的报道, 总是摆脱不了飙车、炫富、飞扬跋扈的负面消息, 所以在公众舆论中, 这一阶层的形象或多或少被扭曲了。
而“农民工”是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的叠加, 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 成为构建农民工想象的媒介。
(1) 而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总是掺杂负面消极的态度。
媒体对“富二代”、“农民工”等特殊人群进行的报道, 经常有大肆渲染进行“妖魔化”的现象。
首先, 对所谓“富二代”、“农民工”等特殊人群, 报道的数量多、篇幅大。
新闻伦理与法规角度下学生媒体新闻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新闻伦理与法规角度下学生媒体新闻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者:管璇悦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13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09级新闻学一班,北京 100872摘要如今,学生媒体是高校中的一大亮点,学生记者通过采写报道,成为向同学们传递动态信息的主力军。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法制意识与法律常识,学生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即使遇到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无法及时、正确地辨识与解决。
同时,学生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与新闻伦理相关的问题。
本文试从新闻伦理与法规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学生媒体;新闻实践;新闻法规;新闻伦理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021-02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学生媒体正在或已经成为向同学们报道校园动态、传递有效信息的主力军。
作为在校园内公开发行、传播的新闻读物,学生媒体在校园新闻实践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和纠纷,也可能在无意中违背新闻伦理方面的部分原则。
但是,由于部分学生记者缺乏足够的法制意识与法律常识,即使遇到类似的问题也无法正确辨识和处理。
因此,总结与归纳学生媒体新闻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新闻伦理与法规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对于培养学生记者的法制意识、了解相关法律常识、规范新闻伦理等起到一定的作用。
1关于学生记者的采访权美国政治家杰斐逊曾说:“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们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权又叫新闻报道权,依据王利明编著的《新闻侵权法律辞典》,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所享有的从事、利用新闻活动而不受非法干涉的民主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
”[1]在新闻报道中,采访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新闻记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式进行自主调查,以获取新闻事实材料的权利。
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
• 民意上、舆论上的东西无法确切计算和记录 • 新闻广告人,只对雇主负责
第八部分 有机化情报
• 公众舆论机构 • 情报部门——独立于任何机构之外 • 展望——依靠教育和训练,诉诸于理性
核心观点
一、拟态环境
偶然的事实 创造性的想象 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
人为的审查制度 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
虚假的现实的产生
虚假环境的产生
原因
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 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
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 杂世界面临的困难
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 事务的时间比较贫乏
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 活方式的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
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 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 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 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一、拟态环境
• 1922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了他的观 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三、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 舆论的主体———公众 • 因为刻板印象的存在,所谓“有理性的个人”、
能明辨是非的公众,就是可以被证伪的存在。 • 李普曼认为,“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
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 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 • “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 定义后理解”
第一部分 导论
• 全书主旨
所谓的“公众舆论”,只是一些依靠虚拟环境做出来 的反应,并不可靠。
第二部分 对外部世界的研究
•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近真实世界?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 定义差异:新闻通常被定义为对事实的公正、准确和及时的报道,其核心在于传递信息。
而宣传则有意图地传播特定的观点或信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或行为,往往带有劝说性质和某种偏见。
- 目的与效果:新闻报道的目的是告知和教育,提供能够促进公众了解和讨论的信息。
相反,宣传的目的通常是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使其支持特定的事业、产品或个人。
二、中外新闻中的宣传表现-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新闻的理解各异。
例如,在一些国家,新闻机构可能与政府联系紧密,而在其他国家,新闻机构可能更独立。
- 政治影响:政治环境对新闻与宣传的界限产生影响。
在一些环境下,政府可能通过法律、规制或资金控制影响媒体。
- 案例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报道,可以实际看到新闻与宣传间的差异,如战争报道、政治选举等。
三、新闻≠舆论- 概念区分:新闻应当是基于事实的报道,而舆论是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 角色差异:记者应提供客观报道,而非个人观点。
他们的职责是提供信息,而不是引导舆论。
- 责任与影响:媒体在塑造舆论方面具有重大责任。
报道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事件的理解。
四、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历史背景:早期新闻形式,如新闻信、传单等,旨在传递新鲜事物和重大事件。
- 发展演变: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新闻开始迅速传播,新闻业逐渐形成。
五、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文化解释:在中文中,“新”常常与更新、改进相联系。
新闻报道除了传递信息外,也被赋予了社会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功能。
- 历史影响: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强调传媒的教育作用,影响了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方式。
六、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定义概述:陆定一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理论意义: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事实性,为新闻的学术讨论和职业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七、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 概念扩展:现代汉语中“新闻”不仅指报道,也涵盖了广播、电视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媒介内容。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1.触不到的真实:简述对本书内容的总体理解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被视作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这本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拟态环境”。
书的名字叫《public opinion》,但是贯穿始终的思想是,真实世界是如此复杂,人类永远也无法全面而彻底地了解真实世界。
我们了解的,是一个由个人和媒介共同编织出来的“拟态环境”,由于个人理解世界时的成见、兴趣、文化、自我利益等等因素以及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信源对消息的保密与审查等原因,人们只能获得一个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这个感知毫无疑问地与真实存在差距。
2.舆论是如何形成的:对本书论点、论据、视角等的总结提炼2.1 李普曼的舆论观李普曼的舆论观是对卢梭舆论观的反思和批判。
据考证,卢梭曾在《社会契约论》中第一次使用“公众舆论”的字眼,他卢梭强调公众舆论来自理性的表达,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共同的利益。
公众通过持续地参与公共事务,公共意志得到彰显,最终实现主导政府决策的目标1[1]。
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舆论传播的学理意义,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武器。
卢梭的心目中的公众舆论源自理性与公正,有着神圣不可冒犯的话语权,理性的公众最终可以主导政府决策。
但是作为一个深谙新闻界运作之道的一流的政治专栏作家、记者、多届总统顾问,李普曼对这种理想主义的舆论观进行了深刻而有洞见的反思。
在李普曼看来,“公众无法形成理性的舆论,更不能主导政府决策”,因为舆论的主体——公众,根本就不是“有理性的个人”,他们看世界之前已经抱有了各种成见,“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
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真正的现实是如此复杂,系统的教育必须将庞大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压缩成一套套可供传授的课程,于是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各种成见。
而公众由于受到局部交往、注意力局限、维护自我利益的需要、社会中永远存在1参阅冯希莹<简析卢梭与李普曼公众舆论思想>。
从记者的拟态公众角色看新闻事实的生成
蓑釜Ⅵ涨嗣Il l l t从记者的拟态公众角色看新闻事实的生成王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从新闻媒介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出发分析了记者为什么要扮演拟志公众的角色。
而记者的这种角色扮演将会影响新闻愿材的选择、新闻写作方式的转变、新闻记者的人文主义关怀,从根本上影响新闻事实的生成。
[关键词]新闻媒介拟态公众.中图分类号:62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610188—01,:一、从社会舆论与新田l簟介的关襄来■记者帕板杏公众角色(一)社会舆论与新闻媒介的关系舆论作为公共意见(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
社会舆论能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共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形式之一。
新闻媒介反映并代表舆论。
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新闻媒介引发舆论。
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
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同时,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
新闻媒介引导舆论。
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新闻媒介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
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
(二)社会舆论与新闻媒介的密切相关要求记者扮演拟态公众的角色新闻传播活动生存和发展决定了它必须创造出良好的传播效果,产生有益的社会舆论。
公民记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重构
公民记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重构1 公民记者、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普遍认为公民记者概念始于1990年的美国。
20世纪90年,随着公民新闻兴起,公民记者逐渐被大众承认。
随着Web2.0技术发展,中国也出现了首位公民记者周曙光,他以个体身份通过一系列图片、文字报道了2007年重庆市的一起土地强制征用拆迁案件,冲破了传统媒体时间的滞后性和空间的局限性。
2 今日头条我要爆料频道新闻生产过程中公民记者的使用分析1)爆料内容的主题。
今日头条是一款新闻聚合类App,若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只能依靠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稿件来填充自身,即便是这样,也无法保证平台能聚合到每时每刻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
而我要爆料频道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频道所有的爆料内容,均是第一现场的用户独立完成搜集、发布、分析原创信息,用户发布内容之后,后台编辑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内容便可出现在频道中,有显著新闻性且及时性强、新闻六要素全、图文并茂的爆料内容还会被推荐至地区首页,通过大数据算法将内容分发至相关用户的移动端。
我要爆料的引入,使得深处第一现场的普通公众也可以参与到新闻制作中,公民记者只需要通过手机,就可以迅速、及时地完成文字、图片、视频的爆料,弥补专业记者无法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去获取新闻事实的不足,为主流媒体及公众提供丰富的现场信息。
根据我要爆料频道的发布内容显示,公民记者的报道范围,多集中在道路拥堵、寻人启事、事故现场、大型活动现场以及各地美景等,多为公民记者在行车路途中或者日常生活的见闻。
此类突发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信息接收者的情感共鸣,但在普通公众的生活中并不具有普遍性。
且为数不多的社会负面新闻的出现,极易形成消极的拟态环境,公众也难以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2)爆料者的身份。
传统媒体有较高的准入门槛,新闻生产、制作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普通大众仅扮演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只能被动接受大众媒体所构造的媒介现实。
而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任何人都有机会表达其想表达的内容,我要爆料恰好提供了一个发表观点的平台,公民记者将任何想要发表的经验、观点、体会、见闻发布在平台上传播,自由发声。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第一章新闻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起源2、新闻的本源3、好奇说4、群居说5、新闻欲(99新)6、硬新闻和软新闻二、简述1、新闻的特点第二章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倾向性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
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新闻倾向性是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的。
2、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一种预测,也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3、新闻的客观性新闻客观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企图用虚构、杜撰或者背离事实本身的基本逻辑的报道来表现倾向性,不仅无法说法人,其生命力也必然短暂;二是指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既不能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把一件有利于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作重大新闻来报道,也不能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事件。
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
新闻客观性制约着新闻倾向性。
客观性与客观主义不同。
某些资产阶级报人标榜“纯客观”、“不党不私”、“不偏不倚”,实际上为了掩盖其阶级立场和报道的倾向性。
4、无形的意见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某些含而不露的意见。
从表明上看,新闻似乎只在客观地叙写事实,实际上在用词造句之间就隐含着某些观点,形式上的含蓄掩盖着内容上的某一立场。
这种外朴实而内藏机锋的新闻报道的作者乃是新闻记者中的高手。
新闻评论的名家也常用这种手法撰写评论。
5、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表达意见到新闻写作方法,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通过议论而是通过选择,对比衬托、借人之口、描绘细节等运用具体事实的方法来表现新闻主题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评和在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上的分歧
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评和在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上的分歧一、概述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在民主参与中的角色日益凸显。
新闻传媒不仅传递信息,还承担着监督政府、反映民意、教育公众等重要职责。
在民主社会中,新闻传媒被视为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工具。
新闻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并非毫无争议,对于新闻传媒在民主参与中的角色及其影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歧。
一方面,新闻传媒通过报道和评论,能够揭露社会问题,监督政府行为,促进公民参与,从而推动民主发展。
另一方面,新闻传媒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导致其报道失真、偏颇,甚至成为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从而削弱民主参与的效果。
在探讨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时,需要全面考虑新闻传媒的功能、作用及其与民主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旨在分析新闻传媒在民主参与中的角色及其影响,探讨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上的分歧,以期为深化对新闻传媒与民主关系的认识、推动民主发展提供参考。
1. 简述新闻传媒在民主社会中的重要性。
新闻传媒是民主信息的传播者。
它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政策法规、社会动态等及时传达给广大民众,使得民众能够了解并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来。
这种信息传播的功能,对于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至关重要。
新闻传媒是民主监督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对政府行为、社会现象、公共事件等进行报道和评论,引导民众关注社会问题,促进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和民主化。
同时,新闻传媒还可以通过曝光腐败行为、揭示社会不公等方式,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新闻传媒也是民主参与的重要平台。
它提供了民众表达意见、交流观点、汇聚民意的渠道,使得民众能够通过新闻媒体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来。
这种参与不仅能够增强民众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感,还能够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推动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从记者的拟态公众角色看新闻事实的生成
2008年12月上(总第62期)5从记者的拟态公众角色看新闻事实的生成◎熊博◎高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李普曼在其著名的“拟态环境”理论中指出,在大众传播尚不发达的前现代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大部分的知识与信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直接的。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我们就是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
与过去相比,我们的这些看法并不来自于直接经验,而是来自于大众传播媒介给我们营造的拟态(虚假)环境,从而我们按照从这一拟态环境中获得的信息,来去理解与想象一个“现实”的世界。
所谓的“拟态环境”,正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进行的,所以他们会产生误解,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在这整个的过程中,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媒介以他们所理解的方式精心编织与绘制了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图景,而广大的受众大多在不曾意识这一过程的情况下欣然接受和认可这幅世界图景以及附着于这幅图景背后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意义与想象。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媒介与广大受众之间的桥梁,要同时扮演两种角色:记者在面对新闻事实时,会模拟社会公众的角色对新闻事实进行共同评价并提出一致性意见,在这里记者所扮演的角色我们称之为“拟态公众”;另一方面,记者在面对社会公众时又以传播者的角色出现,将通过媒体加工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
新闻事实是指人依靠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能力和加工制作技术,在媒介载体报道中对客观事实的反映。
新闻事实不等于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它可以被人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客观事实存在是第一性的,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客观事实不可复制,不可再现。
从记者拟态公众的角色看新闻事实的生成
)从记者拟态公众的角色看新闻事实的生成戚冬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的环境中,记者扮演的自然也就是拟态的公众角色,而且我们每天所接收的新闻信息并不等于客观事实,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
[关键词]拟态公众;新闻事实;记者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接受和理解来自全球四海的各种媒介信息,生存于大大超出自身可以亲身感受的现实环境的另一种环境即“拟态环境”中。
这种环境不是人们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到的事件或直接听到的观点本身,而是关于它们的复制符号或摹写。
它是与现实环境并存的拷贝世界或象征世界。
美国学者李普曼也很早就意识到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这一特殊信息环境。
他在《舆论学》中对“拟态环境”作了经典的论述:“回过头来看,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由于真正的环境总体上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而无法直接去了解。
我们没有条件去对付那么多难以捉摸、那么多种类、那么多变换的综合体。
然而我们必须在那种环境中行动,就必须先以一个简单得多的模式来重构真正的环境,然后才能掌握它。
要洞察世界,人们必须装有一幅世界面貌之地图。
”记者在新闻舆论中是以公众代表的身份表达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
因此在记者与公众之间就有这样的关系:公众是新闻舆论的主体,然而公众只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意义指向,他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自我确立的,而是由记者以模拟的方式确立起来的。
更进一步可理解为,新闻作品里的公众意见并不是公众意见的完全表述或意见的总和,而是经记者选择、甚至加人了媒介自己的观点后形成意见,以公众代表的身份发言。
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由新闻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那么,由新闻媒介所提供的“新闻事实”也必然是拟态的。
“语言决不是一个完美的达意工具。
词语和货币一样是要反复流通的,它今天会激发出一种想象,明天又会激发出另外一种想象。
同一个词语在记者与读者的头脑中是否能唤起同一个想象,这谁都没有把握。
新闻理论教程名词解释及简答
新闻理论教程名词解释及简答第一章新闻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起源:(第一节)新闻的传播活动和发展的最早动因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他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声查劳动实践,是适应当时的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当人们学会自觉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就有了原始的新闻传播活动,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彼此需要社会沟通信息.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一求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别根据以取得的认识规划自己的行动,进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新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当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宾产生了近代报刊的时候,报刊便成为新闻事业最基本的新闻手段了.资产阶级新闻学认为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于人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源于人的群居本能.2.新闻的本源(第二节)新闻的基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1)坚持事实的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2)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他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幻想它而出现.我门必须尊重事实,背离事实就是失实.3)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描写事实.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如政治性,趣味性等等,也同样是被事实所决定的,事实具有某种性质,如实报道这一事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某种性质.在新闻的本源问题上,唯心论者或是颠倒事实与新闻的源流关系或是把新闻看作某种"性质"本身.正确处理事实与新闻关系,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3.新闻的来源指供应新闻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主要新闻来源有以下几种1)记者采访 2)通讯社发稿 3)资料社发稿 4)读者来信 5)通讯员及群众投稿 6)广告 7)社会宣传品及内部简报,总结,文件等等.指新闻出处,即新闻提供者.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一般应予保护或在新闻中略去或采用间接暗示法,如"从有关方面获悉","某权威人士告知"等.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之别.4.好奇说(第一节)资产阶级新闻学关于新闻的起源的观点.他们单纯从人类的好奇心理甚至心理出发,认为人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甚至心理需要出发,认为人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人长着两只耳朵,就爱打听新闻,长着一张嘴巴就爱传播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就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出现的.换言之,是人的新闻欲促成了新闻活动. (这种把产生新闻这种一种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把新闻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说成了是为了本能的需要的观点,脱离物质生产时实践去分析新闻的起源,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与竟声的关系,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是唯心主义思想观在新闻起源观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承认和尊重人的好奇心和新闻欲,但认为主要是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推动了新闻的产生和发展.5.群居说(第一节)一种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始于西方新闻说.该观点认为,由于人类结群居住,相互间需要信息的沟通和经验的交流,于是产生的新闻活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群居有着深刻的社会物质原因.因为太初时代人类面临着洪水.猛兽等强大的自然灾害和部落战争,为着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结成群体,共同居住,协同劳动和斗争,正式这种社会性的劳动实践和石灰生活促进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和发展.6.新闻欲(99考题)指人类了解社会或自然界新近变动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是认得社会联系的必然产物,是求知欲的的组成部分.新情况.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集体感.安全感.正义感上进心等是新闻欲的主要内涵.某些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新闻欲是新闻媒介产生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人类的社会存在和相互沟通的社会需求才是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和演变的根本原因.7.硬新闻(straightnes)和软新闻(soft news)源于西方新闻说的名词硬新闻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技术新闻.观众在阅读或视听这种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delayed reward)效应,所以称这类新闻为硬新闻.软新闻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的,写的轻松活泼,容易引起受众观感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immediated reward)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种新闻.在思想内容健康的前提下,把新闻写的软一些对于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是有益的.现在人们长吧那些登载生活娱乐服务内容的刊物称之为"软新闻刊物".8.易碎品西方对新闻的生命___时效的一种形象的说法,指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随着时效的逝去而消失.中国新闻界也以"活鱼""鲜花"等比喻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性.二.简答题1.新闻的特点(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新闻区别于信息而成为新闻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必须是事实.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上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真实信息;从形式上说,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没有事实就成不了新闻.可以说,一切以新闻为主体的事业,起基本的内容就是报道和评论事实,起基本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新闻)和就事实说话(评论). 2)笔削有新意.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新意是使某条信息成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原因.新闻的"新",首先是构成新闻的事实有很强的时效性,能满足人们急欲知晓的需要.这种新鲜事实必须具备两个因素:第一,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即构成新闻的根据.因为客观事物的活动和变化是绝对的,所以新闻只有不断的新陈代谢,才能是新闻事业永葆青春的活力.3)必须及时.试问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有新意相联系的一个要求.既然新闻只存在于时间长河的一瞬间,时效或者称为时间性是决定新闻的又一因素.着也是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人形象的把这一要求称为抓"活鱼".(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比较明确简洁的概括了新闻的特点,它强调了事实,新鲜,时效这三个构成新闻最基本的因素.2.为什么说新闻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需要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人们需要而产生的: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能够进行生产劳动,能够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生产资料,以求自身生存与发展,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洪水,猛兽,毒虫,饥荒随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们在进行劳动生产活动中,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么逐渐认识到哟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齐心协力,相互合作.这就要求人们互相联络,沟通的情况下,不断了解客观世界变动的新信息,以变相应的采取行动,因此新闻传播活动相应而生.3.如何理解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早实践中如何坚持这一点新闻的基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1)坚持事实的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2)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他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幻想它而出现.我门必须尊重事实,背离事实就是失实.3)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描写事实.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如政治性,趣味性等等,也同样是被事实所决定的,事实具有某种性质,如实报道这一事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某种性质.在新闻的本源问题上,唯心论者或是颠倒事实与新闻的源流关系或是把新闻看作某种"性质"本身.正确处理事实与新闻关系,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4.什么是新闻简述新闻新闻定义的不同类型.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他不仅是新闻事业细胞,还是新闻事业的主体.2>新闻的第一可分两大类型:<1>不成文的新闻定义.这些是资产阶级大众化报纸(便士报)星期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做的解释.他们把办报最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企业,把新闻当作一种可以自由销售的的商品.他们往往从赢利的目的出发,以行文的可售性为标准来说明新闻特性,追求新闻对读者的刺激和轰动效应.a> 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约翰。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绪论※1新闻学:定义、中心议题、研究内容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工作极其相关涉及内容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内涵是: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
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新闻采访与写作 马工程 第三章
知识点12 新闻事实的识别
二、新闻事实的识别方法
新闻事实的识别不能简单着眼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本身的变动,而应该着眼于这一 变动与人们生活、社会的关系的涉及程度,也就是说,要着眼于其变动度。 具体来说,在新闻采写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实际情况的变动度,进而 识别、判定新闻事实。
知识点12 新闻事实的识别
2. 在事实发生、发现的空间上,新闻事实是“现状”状态下呈现的 “现状”的空间状态,规定者新闻事实总是存在于“现状”的特定区域内,是人们在 “现状”存在的空间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经验到的。
知识点11 新闻事实的含义与特性
二、新闻事实的特性
知识点11 新闻事实的含义与特性
二、新闻事实的特性
(二)异常性 异常性是新闻事实呈现形态上的一大特性。“新闻是新奇的、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 乎意料的事件的情况”,“常常是新奇的、不同一般的、意想不到的” 因此,新闻事实所呈现的通常是异常性的事实。新闻事实的异常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 1.新闻事实不是一般的事实、寻常的事实,而是不一般的、不寻常的事实 2.新闻事实不是常态的、正常的事实,而是非常态的、反常的事实
知识点12 新闻事实的识别
一、新闻事实的识别取决于记者的新闻敏感
(二) 新闻敏感的内容 ①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②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够吸引较多受众; ③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④迅速判断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⑤迅速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知识点1Fra bibliotek 新闻事实的识别
一、新闻事实的识别取决于记者的新闻敏感
(三) 新闻敏感的作用 1、“一触即发”,帮助记者迅速找到新闻线索,发现新闻事实; 2、“慧眼识珠”,鉴别事实的新闻价值大小,并选取最佳角度来报道; 3、“见微知著”,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4、“一叶知秋”,善于预见新闻背后的重大新闻
论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
论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唐光怀摘 要: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是舆论监督法律关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主体,其权利义务的划分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法治化的成败。
知情权、采访权、报道权和人格权是其主要权利。
保守国家秘密、尊重司法独立,尊重公民、法人人格权、维护社会和谐是其主要义务。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记者;知情权;采访权;国家秘密;司法独立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7)6-123-03作 者: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介进行。
任何一位公民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即使完全正确也只是个别人的意见,是不能称为舆论的;只有经过传播,取得众多人的关注和认同,成为众多人的共识(社会集合意识),才能形成舆论,产生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
在形成舆论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具有关键性作用。
因此,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是舆论监督法律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其权利义务的划分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法治化的成败。
一、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的权利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开展的舆论监督,担负着守望环境、制约权力、保护民主的历史重任。
因此,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法律关系中,享有与其职责相称的神圣的权利。
这些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知情权知情权一词作为特指一种权利主张的法学概念,是由美国新闻编辑肯特!库泊在1945年首次提出的。
1984年∀世界人权宣言#确定其为基本人权之一。
所谓知情权,又称知悉权、了解权,是指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包括对国家事务、社会信息和其他事务的了解。
它包括知政权、社会信息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法人信息知情权与法定知情权等内容。
一个民主国家应当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
公民有权知道他们应当知道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在现代社会则通常是来源于新闻媒体的传播。
新闻媒体是公众知情权的维护者和体现者,公众的知情权主要通过媒体而得到体现。
拟态公众新闻学概论
拟态公众新闻学概论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新闻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2、新闻与宣传:宣传的定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决动宣传效应的因素3、新闻与舆论:舆论的定义、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一、释义:1、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2、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3、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注意:媒介现实、媒介拟态环境、拟态公众,P53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二、简答:1、信息的基本特点和一般特点是什么。
第一、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第二、信息的一般特点:1、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
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
2、扩展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3、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新信息来。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5、相对性。
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
2、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第一、观念上必须明确: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成为其生存的前提,一切宣传都只能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第二、在新闻工作业务上也体现出新的要求和特色: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事前有?报道,发生时有动态追踪报道,事后有总结反映报道。
李普曼与舒德森就新闻与民主的特征塑造
李普曼与舒德森就新闻与民主的特征塑造新闻与民主,或者媒体与政治是很多学者关注的主题,沃尔特•李普曼和迈克尔•舒德森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李普曼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最伟大的新闻记者”,其生涯“跨越了一个世纪,这是美利坚帝国诞生而成长壮大而开始衰落的世纪,这是一个被一些人最初豪情满怀、后来却又愁思满腹地称为‘美国世纪’的时代。
”①李普曼终其一生都在关注政治,因此而被称为“兼职的政治家”。
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的专栏文章通过报业辛迪加的转发,刊登在美国以及全世界各家主要报纸上,使美国“整整三代人都靠沃尔特•李普曼指点政治事务的迷津”,②“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
③正是这样一位新闻记者,明确就新闻之于民主政府的可能性提出了挑战,对公众认识世界和自我管理能力持悲观怀疑态度。
而舒德森是当代美国最杰出新闻媒体学者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威斯敏斯特大学民主研究中心的约翰•肯尼这样评价他:“在探讨媒体与政治这一主题的学者当中,迈克尔•舒德森无疑是最明智的”,“作者对新闻与民主的思考令人心悦诚服”。
在当今学术界,能用“明智”来形容他的思考与结论“是比较罕见的”。
④舒德森在其极富洞见的论文集《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一书中,对美国代议制民主与新闻业的关系、“不可爱的新闻业”何以对民主如此重要,以及新闻业对民主的可能作用作了深刻而智慧的剖析。
本文追问的是,李普曼与舒德森关于新闻与民主关系的讨论有何思想分歧?这一追问对我们认识新闻界在民主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是否可能: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新闻之于民主是否可能?对此,李普曼与舒德森持截然不同的态度。
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已经成为著名的新闻记者。
当时李普曼面对的美国新闻界被浅薄无聊和耸人听闻所“污染”,战时宣传和新闻审查制度使作为民主机构的新闻媒介面临信任危机。
传统民主理论认为,公众如果了解事实真相,是可以做出理性决定的。
传播学重要理论
传播学重要理论拟态公众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鉴于其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遍的反应公众意见的舆论表达作用,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民意代表的地位,作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工具”。
这就是所谓的“拟态公众”。
议程设置理论概述“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议程设置理论的评价意义: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记者的拟态公众角色看新闻事实的生成
作者:沈小艳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2期
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美国政治学家和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在“拉斯韦尔公式”中,“谁”(传播主体)、“说了什么”(传播客体)和“渠道”(传播媒介)三者共同形成了新闻生产的三要素。
客体之所以被主体传播,除了客体自身的价值因素外,传播主体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口,讨论新闻传播活动中传者(本文特指记者)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
一、对记者拟态公众角色的阐释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用词,20世纪2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G·米德将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现被广泛用来分析个体心理、行为和社会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角色,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地位与身份。
人们根据记者的职业特征把记者比喻成“信息流通的动力”、“意见交流的桥梁”、“社会民众的教师”等等,这些比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记者的角色期待。
记者借助于新闻媒介,及时地、连续不断地向人们发布新闻信息,让“人们生活在信息和意见的海洋里”,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现象、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的信念、态度、意见的总和,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即舆论。
有的学者认为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反映,同时也引导、控制社会舆论。
从舆论学的角度来看,新闻传播者事实上是一种特殊的舆论公众一拟态公众,即传者以公众代言人的身份,模拟、代表社会公众直接发言,通过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公开发表隐蔽的意见。
二、事实与新闻事实
事实是新闻传播学的基本范畴,有人甚至称之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陆定一指出:“新闻是对新近事实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
生活中的事实和新闻传播中的事实是有本质差别的。
生活中的事实,也是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发现它而传播于他人,便成新闻。
新闻传播中的事实,称为“新闻事实”。
严格来说,新闻传播中的事实,既含有被传播事实的客观信息,又含有传播者的主观信息。
这是因为,新闻事实的生成就是新闻生产的过程。
而新闻生产是精神生产范畴,新闻首先通过新闻从业人员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选择、取舍这一意识性活动后才能产生。
也就是说,事实本身并不是新闻,把事实传播开去才是新闻,传播的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带有对事实的主观评价。
三、“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实的影响
1、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指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事实、新闻作品的衡量与取舍。
因为新闻和新闻报道的主角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所以实质上新闻选择就是对能构成新闻事实的选择。
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作为“拟态公众”的记者会捕捉并选取最能那些代表绝大多数公众根本利益、代表民意的事实予以报道,以充分显示舆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表达公众的多种声音。
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真实的舆情,反映社会舆论的根本点,促进信息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公众代言人的角色。
2、新闻制作
客观是新闻的最基本特性,也是新闻制作的最基本要求。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新闻报道的客观事实本身没有价值特征,无论人们对它持何种看法,事实总是事实。
但是新闻是意识形态的产品,事实一旦发展成新闻就无可避免的掺杂着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思想,对事实的报道常常带有对它的评价。
换言之,新闻总是反映着不同报道者价值评判的差别,纯然的客观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一主观倾向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于新闻制作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的风格、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