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意识的培养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

合集下载

思想道德与法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东交通大学

思想道德与法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东交通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的什么大会提出的战略要求()。

A:十九届四中全会B:十八大C:十八届五中全会D:十九大答案:D2.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表现为()。

A: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B:它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C:其余选项全是D: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答案:C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新生上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哪些特点于一体()。

A:实践性B:政治性C:理论性D:科学性E:思想性答案:ABCDE4.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什么形成的关键时期()。

A:幸福观B:价值观C:世界观D:人生观答案:BCD5.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服务者。

()A:对B:错答案:B第一章测试1.人的本质属性是()。

A:动物性B:人性C:社会属性D:自然属性答案:C2.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

A:人生目的B:社会实践C:知识能力D:人生态度答案:B3.大学生要具备哪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A:人生须认真B:人生要进取C:人生应乐观D:人生当务实答案:ABCD4.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是()。

A: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B: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C:坚持物质利益优先的原则D: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答案:ABD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体现的是一种苦乐观。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

这句话表明了()。

A:理想是有条件实现的B:理想是可以实现的C:理想是很难实现的D: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答案:D2.在信念体系中,最高层次的信念是()。

A:执着B:理想C:信仰D:意志答案:C3.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规律综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规律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同时近些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我国发表、出版了很多论著。

当前,不少学者从多侧面、多角度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这种观点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出发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如何“化”?既不能教条化,原封不动、照搬照抄;也不能另起炉灶,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

肖浩辉认为, 要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完整准确地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强调必须认真读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序言中,他写到“以科学地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证。

”张焕金认为,对马克思主义要有坚定的信仰,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一文中,他写到:“坚持继承、捍卫和发展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一个重要公式。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事业的坚定继承者, 在任何时候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理论创新这种观点是从实践出发,以现实的视角来总结经验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柳国庆认为,科学分析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

它既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

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一文中,他讲到:“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 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的内涵就是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相统一。

所谓历史的东西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二,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作为客观现实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历史的东西,就其内容来说具有生动的、多样的、丰富的特点,既有现象也有本质,既有个别也有一般,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各种事物的发展史和不同的认识发展史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就其过程来说,它是迂回曲折的,有时间顺序,一去不复返,总的方向是前进发展的,但它的发展是渐变和飞跃、顺向和逆转、前进和倒退的统一。

所谓逻辑的东西是指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如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等主观的东西。

历史的东西是第一性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东西。

逻辑的东西是第二性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反映。

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客观基础。

逻辑的东西由历史的东西所派生,是对历史的东西的理论反映和概括。

逻辑的东西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它撇开了历史东西中的现象、个别性、偶然性,反映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具有稳定性、必然性的特点,它揭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而又不是重复历史发展的自然形态。

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的一致关系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带有必然性的。

我们知道,每一客观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通过现象在其历史的发展中表现出来的。

要认识事物本质,把握其规律,形成对事物现实的认识,就必须从反映其本质和现实的历史着手,通过历史认识现实,通过历史表现出来的现实认识其本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只能依据客观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能够提供给人们的信息去认识事物。

因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逻辑的东西)与客观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历史的东西)是一致的。

没有客观事物演化的历史,也就没有对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和平意识的培养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

和平意识的培养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

和平意识的培养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兼与何成刚、沈为慧二位老师商榷北京十八中郭秀平《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年第10期何成刚、沈为慧二位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5期发表的题为《抗日战争史教学应注重和平意识的培养》一文中,列举了三则二战中“热爱和平”的真实故事。

二战中一个叫史密斯的英军少尉在战场上杀死了一名德军少尉,战后英军少尉找到被杀死的德军少尉的妻子汉娜,并与其结为夫妻的故事;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武汉空战中国飞行员陈怀民驾机撞毁日机后,烈士的妹妹陈难与死去日本飞行员妻子美慧子的通信;聂荣臻元帅救助两个日本孤女的故事。

作者认为,“抗日战争史教学不能成为传播‘仇恨’的教育,应将和平观念渗透到抗日战争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1],理由是,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抗日战争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却应该慎重。

笔者认为,何、沈二位老师提供的二战中“热爱和平”的史料不宜用于抗日战争史教学,否则就违背了历史教学中应坚持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

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和环节,也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所以,我们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统一这一原则的内涵,正确地处理历史和逻辑的辩证关系,在历史教学中自觉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的东西从内容上看具有生动性、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既有现象也有本质,既有个别也有一般,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上看也不是直线前进、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无数的细节和非本质的偶然的因素。

如果企图把历史的一切的现象、具体细节和偶然的因素以及其迂回曲折的过程都在思维中反映和描述,那么历史思维的思路会不断被打乱,就不能真正反映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规律。

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

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

[标签:标题]篇一:军事理论感受及收获军事理论课感想及收获关键词:国防军事思想,伟人毛泽东在接触军事理论这门课程之前,军事理论对于自己来说还停留在在常识性的了解与肤浅的认识上。

在进入到大学之后,第一个学期亲历军训,而第二个学期更是由大学军事理论课程的先行者艾跃进教授传授这门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学习军事理论的重要性。

记得在第一堂课的时候,艾教授严明的课堂纪律就让我们为之一振。

而随后轻松自由却不缺乏纪律讲解又深深打动了我们。

艾教授授课语言风趣流畅,在一个个颇富趣味的故事中对知识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让我们印象深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掌握军事国防知识和服兵役一样重要。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实现中华的腾飞。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统一。

”“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变革发展。

”“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请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韩国男性全民服兵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采取的高科技战争技术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观念更为重中之重。

首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

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关系出现新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相互依存加深,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但是,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也有新的发展,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安全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军事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突出。

最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

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申一青【摘要】The unification of history and logic is the basic methodology of Marx's theoretical research,but few people ask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history and logic and how to apply this principle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Marxism. Due to the lack of such a theoretical premise,many later Marxist textual studies have more or less devia-ted from this principle,resulting in the distor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Clarifying this principle of methodology and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ummarizing the biases existing in the text interpretation in the past,and analyzing how to unite his-tory and logic with Marxist textual research will help u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Marxism,and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new situations and new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enrich the times connotation of Marxism.%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但是却鲜有人追问历史与逻辑得以统一的哲学基础,以及如何将这一原则具体应用于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导致后世许多马克思文本研究都或多或少背离了这条原则,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歪曲和误解.阐明这一方法论原则及其哲学基础,总结以往文本解读中存在的偏颇,分析如何将历史与逻辑具体统一于马克思文本研究,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科学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期刊名称】《学术探索》【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6页(P10-15)【关键词】马克思;文本研究;历史性;逻辑性;方法论自觉【作者】申一青【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一、什么是文本研究中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学术界经常以《资本论》为例来说明马克思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因为这一原则集中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考察中,但是事实上,自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以来,这一原则就贯穿于他的全部理论研究。

毛概 第十三章 习题与答案

毛概 第十三章 习题与答案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习题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当前世界的两大主题( A )A.和平与发展B.改革和开放C.竞争和协调D.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2. 邓小平提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应该建立在( B )基础原则的基础上。

A.独立自主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平等友好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新的判断,认为( A )A.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B.世界大战仍然是不可避免的C.世界大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D.世界大战是不可能避免的4. 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最根本的原则是( B )A.互不干涉内部事务B.独立自主C.互相尊重D.完全平等5. 当前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A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国际恐怖主义C.核军备竞赛D.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6.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主要是由这个国家的( A )A.性质决定的B.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C.国际环境决定的D.政策决定的7.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C )A.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B.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互相支持、互不干涉内部事务C.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D.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互补互利、共同发展8.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 A )A.独立自主B.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C.坚持和平共处原则D.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9.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 A )A.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和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B.不参与地区论坛C.不参加任何国际性文化论坛D.不参加任何国际性经济组织10. 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 A )A.加强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B.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C.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D.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BC )A.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安全和主权B.积极维护世界和平C.努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D.不结盟E.构建和谐世界2.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是一种( CD )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设的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设的原则
组 成部 分 , 是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 重要 理 论 成果 , 也 市场经 济理论 是我 国改革 开放 伟大 实践 的理 论结 晶 ,
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 它深深 根植 于我 国改革 开放 实践 的土壤 之 中 , 社会 主 “ 社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理 论 既 是 学 术 体 系 , 又 是一 义市场 经济理 论从 文化传 统 、 思维方 式 等方 面被深 深 种理论信仰和意识形态。 ” _ 1 l 1 呻 作为理论信仰和意识 地 烙上 了 “ 中 国特 色 ” 的印 记 。从 这 个 意 义 上说 , 社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作 为一 个集合 体 , 是 由社 会 主 形 态 , 社 会主义 市场 经济理 论坚 持社会 主 义 的价 值取
义市场经济理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 向 , 以追求 共 同富裕 为奋 斗 目标 , 具有 鲜 明的 阶级 性 。
市场 经济 实践 三个 部 分 的有机 互 动 构 成 的 。历史 地 作 为学术 体系 , 必须 遵 循 理论 体 系 的一般 原 则 , 必 须 看, 我 国改革 开放 的进 程 , 就 是 以 经济 体 制 改 革 为第 有 内在 的严密 的逻辑 结构 , 必须 坚持科 学性 。如何做
2 0 1 3年 1 2月 第3 5卷第 6期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De c。 201 3 Vo 1 . 3 5 No . 6
● 经济 ・ 社 会
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 理论 建 设 的原 则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P class="acontentlist"><B></B></P><P class="list1"><SPAN lang=EN-US><o:p>&nbsp;</o:p></SPAN></P>一、“从天上降到人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及其虚假性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以市民社会为出发点、完整地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及发展过程的认识基础和思维逻辑。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指出,德国哲学是“从天上降到人间”,其意识形态的诞生遵循着从“天上”到“人间”的思维逻辑。

通过检视1842~1845年德国思想领域的更替与喧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短时间内,整个德国哲学要么是从“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出发,要么是从“黑格尔的逻辑范畴”出发,迅速地以一种解释世界的观念代替另外一种观念,尽管热闹非凡,但无非都是把观念、思想和意识看作是统治现实世界的力量,并且这种意识形态变迁都发生在纯粹的思想领域,终究不过是“源于精神的精神”罢了,马克思恩格斯因此称之为“虚假的观念体系”和“幻想的宗教呓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论是批判“虚假的观念体系”,还是探究意识形态的真实来源,都应当遵循一条“从人间到天国”的思考路径。

即只有把“市民社会”和“现实的生活过程”作为出发点,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实践意义。

“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可以看出过去那种轻视现实关系而局限于言过其实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历史观何等荒谬。

”[1]32“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就是指接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具备高校任职资格并在高校实际从事()工作的人。

(40分)A、人才培养B、科学研究C、社会服务D、学术兼职标准答案:A,B,C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

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需要具备()。

(40分)A、扎实的专业知识B、较高的文化水准C、深厚的文化底蕴D、良好的道德素质标准答案:A,B,D 3以下哪些是孔子的教师职业道德思想()。

(40分)A、因材施教,有教无类B、博学多识,终身学习C、诚信为人,以身作则D、爱生如子,尊重学生标准答案:A,B,C,D3蔡元培先生提出“兼容并包”办学思想,包括()。

(40分)A、教师要有深厚的学问B、教师应该人格健全C、教师应该专心科研D、教师应该具有学问家精神标准答案:B,D3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学者系统地分析了教师应具有的道德人格和职业品质。

韦伯和卡塔斯归纳总结了25项教师应具有的职业品质,这些品质包括以下哪些()。

(40分)A、说话流利B、敏捷C、具有创造能力D、有领导才能E、勤勉标准答案:A,B,C,D,E3关于《台湾大学教师伦理守则》的社会伦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40分)A、应当透过校园生活的互动,建立互敬与互助的人际关系B、致力促进大学以知识服务人群,并导引社会风气之功能C、从事及指导研究工作,以探求新知、发表成果及提升学术水平为己任D、保持专业自主是教育专业履行其社会职责的必要条件,并致力于创造有利于专业自主的工作环境。

标准答案:A,C,D3关于《台湾大学教师伦理守则》的人际伦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40分)A、大学之功能不仅是知识的追求与传授,还需要重视人格与生活态度的养成B、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教学与研究,不断自我充实C、通过校园生活的互动,建立互敬与互助的人际关系D、无论课堂活动、校园生活,教师都应以学生为主导,来达成大学之目的。

标准答案:B,C3关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是一个由自在、自觉到自为的渐进发展的动态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与其他民族保持着密切交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近代各种社会危机不断强化着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驱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自在走向自觉。

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加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特别是以立法形式从根本上深化了民族平等与集体意识,随着制度和法律的不断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趋成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一体格局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共同有机构成,是中华民族整体认可的价值共识。

尤其在文化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顺应了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基因。

各民族间多元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依托于民族交往与交融,主要通过文化包容的方式,兼收并蓄各种民族文化,使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认同感在中华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中得到提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逻辑。

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新时代条件下,要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完整准确把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深刻理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纲”。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某一个民族的强国梦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复兴梦,必须实现各民族共同奋斗、共享繁荣。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内部的高度认同感,引导各民族自觉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发展,通过整合中华民族内部差异,强化各族人民的相互认同,使各族人民自觉遵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规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本支撑。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不断团结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力量,通过在民族心理上形塑相似的情感、规范和目标,形成具有共性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信仰,加快推动各族人民产生维护民族共同利益的认识自觉与行为自觉,形成对国家民族的整体向心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强化心理共识。

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精神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和平。

和平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表着一种求和平、爱和平、维持和平的理念。

在当代社会,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沿革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传统始于古代的和平共处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非攻”、“和而不同”等和平思想的主张。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和而不同”等和平道德,在大家不同的意见中追求共识,崇尚和平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

而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精神。

古代的宴会、仪式等都体现了和平共处、友好相待的价值观念。

这种传统文化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二、和平对待外部世界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精神,在外部世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牢固树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多边国际合作等,展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真诚愿望。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以和平、合作、共赢的态度,努力推动国际关系向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国与国之间平等的对话和相互尊重,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和尊重。

三、和平对待内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精神,也对国内社会构建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我们推崇“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既保持团结统一,又尊重多样性。

我们看到,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在和谐相处、互相融合中共同发展。

这种和平的共生态度,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包容性和和谐精神。

同时,中国通过社会法制建设、扶贫减贫、公平正义等方方面面努力,不断提升民生福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推动世界和平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精神,中国积极参与促进世界和平的事务。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主张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提出构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还成立了多个机构和平台,如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刑警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这些都为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一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理论内涵和历史背景。

接着,文章将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逻辑。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在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推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文章还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述,以期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推动实践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和特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各个理论观点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所呈现出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状态。

这一整体性并非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和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

在内涵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体现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理论与实践的统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指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道路,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在特征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表现为系统性、发展性和实践性。

系统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

发展性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它要求我们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时,必须全面把握其整体性和内在逻辑关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和平意识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和平意识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和平意识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和平意识的培养
和平是一个社会和国家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因此,培养和弘扬和平意识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弘扬正确的历史观,努力走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

历史观念的形成,也是和平意识的根源,良好的历史观念的形成,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尊重历史,通过过去的历史,历史教学把正确的和平观念和理念坚定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们理解战争不仅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还给每一个国家带来非常糟糕的结果,并且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永远不利,所以必须秉持守法致富、和平发展的理念,进行和平发展。

其次,要将反对侵略和争斗的道德观念和历史观念结合起来,使学生们从历史事件中获取经验教训,让学生们学会友好相处、互相帮助,把历史教学深入培养学生的反对侵略和争斗的思想,让学生们更加理解和尊重他人,以及坚持原则的重要性。

最后,进行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加深和平意识的理解和实践,并能够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和平挑战。

高中历史教学中和平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要确保学生有正确的历史观,在平时的生活中发扬和平理念,促进和平发展,以及把和平理念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和平意识的成功培养的必要因素。

维护祖国统一核心素养目标

维护祖国统一核心素养目标

维护祖国统一核心素养目标在我们的生活中,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维护祖国统一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增强国家意识国家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

我们要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是我们个人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去。

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从事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活动。

二、培养国际视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交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要积极培养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关注全球性问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三、强化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不从事任何违法犯罪活动。

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监督,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去。

只有强化法治思维,才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四、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分裂活动。

只有促进民族团结,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总之,维护祖国统一的核心素养目标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

只有增强国家意识、培养国际视野、强化法治思维、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水平才能够更好地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的逻辑理路

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的逻辑理路

2022年8月Aug.2022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39卷第4期Vol.39㊀No.4doi :10.3969/j.issn.1672-0598.2022.04.007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收稿日期:2022-01-18㊀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大委托研究课题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研究 (2016SKJD03)㊀作者简介:伍安春(1970 ),男,重庆梁平人;教授,博士,重庆邮电大学党委组织部,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㊂丁发英(1994 ),女,贵州六盘水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㊂㊀本文引用格式:伍安春,丁发英.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的逻辑理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4):72-83.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的逻辑理路∗伍安春,丁发英(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㊀400065)摘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㊁民族的希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生力军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出号召,青年一代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㊁骨气和底气,切实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㊂以 坚持真理㊁坚守理想,践行初心㊁担当使命,不怕牺牲㊁英勇斗争,对党忠诚㊁不负人民 为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为时代新人培养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邃内涵,着眼于新时代培养怎样的青年㊁为谁培养青年㊁怎样培养青年这一时代问题,从加强教育引导㊁注重实践养成以及加强制度保障等层面,教育引导青年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理想和为人民幸福而永久奋斗的价值追求㊂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青年;德育中图分类号:D642;D432.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0598(2022)04-0072-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 坚持真理㊁坚守理想,践行初心㊁担当使命,不怕牺牲㊁英勇斗争,对党忠诚㊁不负人民 的伟大建党精神,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㊁骨气㊁底气㊂[1]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于立党救国的革命实践,集中体现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㊁对初心使命的践行㊁对革命斗争的无畏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党政治品格㊁宗旨意识㊁精神品质㊁优良传统的鲜明标识㊂伟大建党精神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育人价值,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涵养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源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27第4期伍安春,丁发英: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的逻辑理路对新时代青年内在精神品质的具体要求,深刻回答了伟大建党精神 何以 涵养新时代青年, 以何 涵养新时代青年, 如何 涵养新时代青年这一时代之问㊂一㊁内在逻辑:伟大建党精神何以涵养新时代青年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所蕴含的真理力量㊁信仰伟力㊁实践精神㊁人民情怀等为时代新人培养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㊂ [2]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驱动,内涵丰富㊂短短32字从认知层面㊁目标层面㊁特质层面㊁主体层面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建党 求什么 ㊁立党 为什么 ㊁兴党 凭什么 ㊁强党 靠什么 的根本问题㊂这四个方面紧密相连㊁逻辑严密,蕴藏着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之基㊁宗旨之义㊁动力之源㊁品格之要㊂伟大建党精神以其科学性㊁实践性㊁斗争性㊁人民性的理论特质为新时代青年树信仰㊁明使命㊁强意志㊁正己身,对新时代铸魂育人具有深远影响㊂(一)认知层次:科学的思想理论为新时代青年树信仰青年要 从认知上筑牢理想信念之基㊁从情感上升华爱党爱民之情㊁从意志上锤炼坚定顽强精神,以实际行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方能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㊂青年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真理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之上,青年正确的信仰必须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知上㊂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的伟大建党精神蕴藏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真理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理想即坚守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㊂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人民解救自身㊁实现自由和解放的思想体系,为青年打开了由认识世界到改变世界的真理之门㊂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不断胜利的指导思想,百年恢宏伟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在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㊁中国的革命实践来推动工作,领导中国人民接续夺取革命㊁建设㊁改革的重大胜利㊂无论是艰难求存的革命年代还是筚路蓝缕的和平时期, 理想指引前进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4]㊂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人坚守革命信念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才能够久经磨难而长盛不衰,斗争艰险而淬火成钢㊂对理想的坚守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复兴事业凝聚前进的力量,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中探寻中国制度㊁开辟中国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体现㊂新时代青年在寻求真理中㊁在理论学习中以真理坚定信仰㊁用信仰开创未来㊂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力量,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拥有正确的信仰,国家才有希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㊂ [5]青年的正确信仰要建立在对国家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上,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㊂当近代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时,无数青年为了信仰抛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浴血奋战,靠信仰战胜千险万难㊂新时代青年要发扬百年前由无数进步青年铸就的 爱国㊁进步㊁民主㊁科学 的五四精神,将爱国作为青春的底色㊂在体制转轨㊁思想多样㊁利益多元的今天,青年面对着拜金主义㊁功利思想㊁享乐主义的种种诱惑,需要经常擦拭信仰之灯㊂青年坚定信仰,关键在于认识真理,贵在掌握真理,核心在于信仰真理,重点在于捍卫真理,伟大建党精神暗含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㊁观点㊁方37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法,为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让青年在掌握科学知识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工作学习中坚定理想信仰㊂(二)目标层次:强党强国的实践为新时代青年明使命青年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力军㊂青年践行初心要从历史中掌握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形,践行使命要从党史中把握自身发展定位㊂ 践行初心㊁担当使命 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 为什么 的问题㊂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㊁进行的一切斗争㊁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㊂ [6]这 三个一切 充分彰显着初心与使命是贯穿党的百年历史的一条红线,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形成的所有精神都是在初心与使命这个根本动力影响下形成的㊂百年征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历了多次嬗变,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如一,贯彻到建党㊁立党㊁兴党㊁强党的现实演变中,落实到建国㊁兴国㊁强国㊁治国的历史发展中㊂纵观党的百年历史,中国青年从近代开始就有着践行初心㊁担当使命的光荣传统,在五四运动㊁抗日战争㊁解放战争㊁新中国建设时期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中国革命建设史就是一部中国青年成长进步成熟史㊂百年来,青年在把个人青春理想融入国家民族发展㊁党的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明晰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不断激发青年自主学习㊁积极工作的内生动力㊂践行初心,青年就不会迷失方向;担当使命,青年就不会精神懈怠㊂无论在社会主义革命㊁建设㊁改革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初心与使命融汇在青年的血液里㊂百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以恒心守初心㊁以生命赴使命,以大爱护苍生的实干担当为中国梦注入了强大动力㊂百年来,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㊁青春之民族,中国共产党在强党强国实践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不断滋养新时代青年在践行担当㊁真抓实干中远离低级趣味㊁心怀鸿鹄之志,以铁血担当勇做 强国一代 ㊂青年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以初心与使命做底色,始终不忘扎根基层㊁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在基层中成长历练,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者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进者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者㊁民族复兴伟业搏击者㊂(三)特质层次:彻底的革命斗争为新时代青年强意志青年从党的革命斗争历程中汲取斗争艺术,学习斗争方法㊂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㊁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肩负着改变中华民族被奴役㊁被剥削的民族使命,这就决定中国共产党一出生就镌刻着斗争的烙印,百年党史也是一部革命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生存㊁谋发展㊁夺胜利的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经了革命战争烽火淬炼,中国共产党围绕 谁来革命㊁为谁革命㊁如何革命 的根本问题,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㊁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团结人民进行顽强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㊂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锻造,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引下,带领人民艰辛探索,在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找到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道路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敢于自我革命,冲破了 两个凡是 的思想禁锢,确立了 解放思想㊁实事求是 的路线,在经济体制上敢于自我革命,设立经济特区,果断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切障碍㊂新时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㊁1800余名党员牺牲在扶贫一线;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无数人民子弟兵㊁医护人员为夺取抗疫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㊂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㊂ [7]实践证明,不惧牺牲㊁英勇斗争的革命意志是中国共产党自47第4期伍安春,丁发英: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的逻辑理路建立起就拥有的红色基因,党丰富的斗争历程为新时代青年明确了斗争方向,增强了斗争本领,提升了斗争艺术㊂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跳动几乎都伴随着青春力量的释放㊂五四运动时期,无数青年联合组织,顽强抵抗巴黎和会谈判结果,为誓死捍卫国家主权作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有志青年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参军参战,保家卫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群爱国青年积极投身抗美援朝战争,彰显了奋勇当先的作战品质;改革开放时期,无数青年以敢闯敢干的劲头加入创新创业的时代洪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长征 伟大事业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数青年自愿参与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不惧生死,英勇献身㊂百年沧桑,中国青年的发展历程与斗争相伴相生,敢于斗争的文化基因始终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无数青年在宏大的历史斗争中亦铸就了 不畏强暴㊁血战到底 的抗战精神㊁ 英勇顽强㊁舍生忘死 抗美援朝精神㊁ 坚忍不拔㊁敢于胜利 的抗洪精神㊁ 迎难而上㊁敢于胜利 的抗击非典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㊁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内涵㊂新时代青年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面对着各种重大挑战㊁重大风险㊁重大阻力㊁重大矛盾,就要与各种贪图享乐㊁消极懈怠㊁回避问题等不良思想作坚决斗争㊂坚决同一切削弱㊁歪曲㊁否定党的制度的不当言论做斗争,勇于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敢于面对各种困难挑战,在斗争中磨炼个人意志,在磨炼中发扬斗争品质㊂(四)主体层次:崇高的为民情怀为新时代青年正己身百年来,千千万万个青年将忘我奋斗与无限忠诚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㊂对党忠诚镌刻在党章里,融入在入党宣誓词里,百年辉煌伟业的成就正是得益于无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对忠诚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坚决拥护,对党忠诚主要体现为对信仰的忠诚㊁对组织的忠诚㊁对人民的忠诚㊁对事业的忠诚,是党得以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㊂不负人民体现在党的伟大创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也是一部民生情怀㊁民生底线实践史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生存型的民生情怀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保障型民生情怀,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改善型民生情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享型的民生情怀,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恪守民生底线的政治实践,坚定人民至上的执政本色,始终把心系人民㊁情系人民㊁造福人民作为党一以贯之的政治自觉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为了人民解放,艰苦奋斗为了人民幸福,改革开放为了人民富足,脱贫攻坚㊁奋战小康为了人民美好生活需求㊂ 靠人民而生㊁因人民而兴,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同人民想在一起㊁干在一起是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支持的关键所在㊂ [8]不负人民已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一条红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也是青年用满腔忠诚绘就的历史㊂从为民族解放事业矢志奋斗的李大钊,誓死捍卫组织的赵一曼,宁死不泄露党组织机密的江姐,心中装着人民的焦裕禄,将青春扎根大山㊁点亮乡村女孩梦想的张桂梅,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㊂百年来,无数青年在为人民服务实践中汇聚起穿越风雨㊁走向复兴的磅礴力量㊂新时代青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的时代使命㊂青年要把对党忠诚㊁不负人民作为工作学习的定海神针,在时代的各种复杂考验中站稳人民立场,恪守党性职责,保持革命浩然正气,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厚植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引导青年把做老实人㊁说老实话㊁干老实事奉为人生信条㊂ 对党忠诚㊁不负人民 的无私品格不断涵养新时代青年高尚的道德品质,引导青年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㊁造福人民的公德㊁严以律己的私德,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57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心正㊁身正㊁言正㊁行正的人㊂传承革命先贤为天地立心㊁为生民立命㊁为往圣继绝学㊁为万世开太平㊁为世界谋大同的志向㊂二㊁价值逻辑:伟大建党精神以何涵养新时代青年伟大建党精神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革命㊁建设㊁改革的探索道路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㊁初心使命㊁革命意志㊁纯洁品格㊂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坚定信仰㊁实干苦干㊁勇于革命㊁为党为民等理论意蕴是激励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是培育新时代青年明确奋进方向㊁筑牢价值根基㊁赓续红色基因㊁厚植家国情怀的源头活水㊂(一)以 坚持真理㊁坚守理想 的理想信念引领新时代青年明确奋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信仰㊁信念㊁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㊂ [9]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指引和支撑新时代青年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㊂ 任何精神形态的出现,都有特定的实践基础和历史条件㊂ [10] 坚持真理㊁坚守理想 形成于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㊁人民幸福正确道路的历史进程之中,生成于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交织㊁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思想嬗变之中,形成于各种道路选择的纷繁斗争和各种政治力量激烈角逐的实践之中㊂ 坚持真理㊁坚守理想 的信仰精神蕴藏着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理论基础,深受传统文化大同理想的熏陶,凸显了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艰辛探索的现实映照,孕育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建党的历史传承和实践底蕴㊂ 坚持真理㊁坚守理想 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党的不懈奋斗史㊁不怕牺牲史㊁理论探索史㊁为民造福史㊁自身建设史中,并为立党㊁兴党㊁强党提供强大的精神滋养㊂在经历了多个阶级轮番登场㊁多种主义纷至沓来㊁多种道路先后风靡,太平天国运动㊁戊戌变法㊁义和团运动㊁辛亥革命运动的失败后,在 中国向何处去 的重要历史关口,无数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不断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㊁解读时代㊁引领时代[1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立场㊁观点㊁方法观察问题,坚定不移听党话㊁跟党走,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㊂伟大建党精神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㊁理想信念㊁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激励着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㊁砥砺奋进㊂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㊁精神风貌和综合素养,体现着国家的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12]㊂新时代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正处在 两个大局 交织㊁ 两个一百年 交汇的关键时刻,各种思潮激荡㊁各种文化交融㊁各种观念碰撞,纷繁多变㊁鱼龙混杂㊁泥沙俱下的各种现象 乱花渐欲迷人眼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新时代青年正确的方向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国际国内环境纷繁复杂,新时代青年要坚决抵制不良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彻底粉碎西方不怀好意者和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 和平演变 和 颜色革命 等阴谋㊂ 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实践者㊂ [13]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坚持守正创新㊁铸魂育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引,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 坚持真理㊁坚守理想 的信仰精神为着眼,为新时代青年指明发展的旗帜方向,引导青67第4期伍安春,丁发英: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的逻辑理路年做马克思主义忠诚信仰者,做社会主义坚定践行者,做共产主义接续奋斗者㊁维护者㊂努力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打好人生底色㊁筑牢信仰之基,让新时代青年坚定永远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㊂(二)以 践行初心㊁担当使命 的实干精神激发新时代青年筑牢价值根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 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㊁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㊂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㊂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华民族从一派衰败凋零走向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㊂百年来,我们党历尽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㊂ 践行初心㊁担当使命 的实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是对 求真向善㊁修齐治平 天下为公㊁协和万邦 民为邦本㊁本固邦宁 忠诚守诺㊁勇者不惧 等美好社会理想的当代实践和不懈追求㊂ 践行初心㊁担当使命 的精神内涵凝结着中华民族责任担当观念的赓续传承㊁交织耦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继承与超越,是中国革命㊁建设㊁改革奋斗历程的深厚积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和具体体现㊂新时代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这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内在统一㊁一脉相承,也必然需要一代代青年来践行初心㊁担当使命㊁接续奋斗㊂ 践行初心㊁担当使命 的实干精神在文化层面具有家国天下的传统底蕴㊁勇于担当的责任品质㊁敢于自我革命的先进意识,是助推新时代青年勇于真抓实干㊁强化使命担当的现实支撑,为新时代青年培根铸魂㊂在现实层面则又是青年干事创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涵养新时代青年脚踏实地干事㊁埋头苦干进取的价值选择㊂新时代青年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坚持用 践行初心㊁担当使命 的实干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的奋斗热情㊂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新时代青年的道德素质㊁精神风貌㊁价值选择影响着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青年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㊂一百年来,伟大建党精神指引着一代代青年在革命㊁建设㊁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在党和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孕育产生出新时代的伟大精神㊂比如在全面小康道路上 上下同心㊁尽锐出战㊁精准务实㊁开拓创新㊁攻坚克难㊁不负人民 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在抗疫保卫战中铸就的 生命至上㊁举国同心㊁舍生忘我㊁尊重科学㊁命运与共 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是 践行初心㊁担当使命 的实干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的生动写照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强敌环伺中发展壮大㊁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㊁在攻坚克难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初心如磐㊁使命在肩㊂要筑牢新时代青年的价值根基,必须增强青年应对挑战㊁克服阻力㊁抵御风险的实践历练,坚定青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的正确责任观与政绩观㊂用为民的初心㊁实干的精神勉励新时代青年家国当前事不避难㊁义不逃责,努力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㊂(三)以 不怕牺牲㊁英勇斗争 的革命精神鼓舞新时代青年赓续红色基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敢于斗争㊂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㊁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坚持敢于斗争是我们党赢得过往一切胜利的核心密码,更是我们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真经法宝㊂不怕牺牲㊁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光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凝练的传承不息的红色基因㊂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㊁民族独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英勇斗争,无数革命先烈为救国救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㊂在那个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一代代青年视死如归㊁英勇奋斗,为拯救积贫积弱的国家奔走呼号,发扬 一不怕苦㊁77。

敢于什么敢于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敢于什么敢于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敢于什么敢于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我们党铸就百年辉煌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出我们党百年风华的精神密码,激励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昂扬斗志。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品格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

斗争是事物发展和实践创新的实现形式,体现着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斗争性体现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切领域和各个方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矛盾和斗争,就没有世界,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

”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不断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

认识并运用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坚持斗争、不懈斗争、在斗争中前进,是改造世界的认识基础、实践前提。

勇于革命、不断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底色。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之时起,就是在各种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马克思的一生,用恩格斯的话讲,“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由于阶级利益的根本冲突,必然会导致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要实现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远大目标,就必须直面残酷的现实、彻底粉碎旧的国家机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不仅要对世界中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同时要对自身存在问题进行批判。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的鲜明品格。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实践逻辑。

文章分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然后探讨了其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其深层历史根植以及当前国家安全政策的实践意义。

最后,本文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助于发挥安全政策的作用,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益。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正文:一、引言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安全形势变化中对国家安全的政策目标。

这种国家安全观不仅涵盖军事防御、内部稳定、外交政策和其他政策决策,而且也表明了安全政策在历史、理论和实践上的特点。

这也使得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中国政府安全政策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期进一步理解其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的重要性。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历史逻辑总体国家安全观起源于中华民族传统,其中融入了“天下为公”与“安乐祥和”的深层历史根植,以及政治权利主义和和平主义的理论流派。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理念是“从宽来看、分层处理”,即在实现安全目标的过程中,注重细化内容,并根据现实情况和资源限制,采取分层处理方法。

在20世纪末,总体国家安全观又受到国际安全理论的影响,更加注重和平稳定,更强调“非传统安全”问题。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逻辑从理论上看,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建构在“新安全观”理论基础上的国家安全理论观点,它将国家安全问题从传统军事安全视角拓展至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多领域,从而使国家安全问题更加多元化、全面化、宽泛化,从而提出“双管齐下”的国家安全治理原则。

四、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逻辑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施,特别是在21世纪以来,印尼政府更加强化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施,从而使国家安全政策更加完善和全面。

特别是在强化发展战略、实施安全治理、处理安全风险、开展危机处理等方面,都得益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思想。

河北省邢台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综合素质练习题含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综合素质练习题含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综合素质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作品、体裁、作家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罗贯中B.《雨巷》——诗歌——戴望舒C.《咬文嚼字》——随笔——朱光潜D.《劝学》——散文——荀子2.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全面开始。

日本可以在北京附近大量驻军与以下______有关。

()A.《辛丑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天津条约》3.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狮子国是指——()A.孟加拉国B.斯里兰卡C.新加坡D.英国4.下列属于职业的类型是()A.技术型B.管理型C.创造型D.自由独立型5."真书"指的是:()A.篆书B.楷书C.行书D.隶书6.A.B.C.D.7.关于生活常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草叶上的露珠呈球状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作用B.热水瓶中的水垢可用食盐水清除C.水的密度比汽油的密度更小D.海拔越高的地方水的沸点越高8.南非的首都是哪个城市:()A.德班B.开普敦C.比勒陀利亚9.如果要保存网页中的一幅图片,应该()A.点IE中“文件”菜单,选“另存为”B.点IE中“文件”菜单,选“导入和导出”C.在图片上点鼠标右键,选“图片另存为”D.点IE中的“收藏”菜单10.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和()A.罢工B.控告C.罚款11.我国第一部关于安全生产的综合性法律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2.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这是服从了()A.高低规律B.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C.大小规律D.首尾规律13.一观察者发现,每隔一定时间有一滴水自8m高的屋檐自由落下,而且当看到第五滴水刚要离开屋檐时,第一滴水正好落到地面,那么,这时第二滴水离地的高度是()A.3.5mB.2.9mC.2.5mD.2m14.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____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平意识的培养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
————兼与何成刚、沈为慧二位老师商榷
北京十八中郭秀平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年第10期
何成刚、沈为慧二位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5期发表的题为《抗日战争史教学应注重和平意识的培养》一文中,列举了三则二战中“热爱和平”的真实故事。

二战中一个叫史密斯的英军少尉在战场上杀死了一名德军少尉,战后英军少尉找到被杀死的德军少尉的妻子汉娜,并与其结为夫妻的故事;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武汉空战中国飞行员陈怀民驾机撞毁日机后,烈士的妹妹陈难与死去日本飞行员妻子美慧子的通信;聂荣臻元帅救助两个日本孤女的故事。

作者认为,“抗日战争史教学不能成为传播‘仇恨’的教育,应将和平观念渗透到抗日战争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1],理由是,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抗日战争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却应该慎重。

笔者认为,何、沈二位老师提供的二战中“热爱和平”的史料不宜用于抗日战争史教学,否则就违背了历史教学中应坚持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

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和环节,也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所以,我们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统一这一原则的内涵,正确地处理历史和逻辑的辩证关系,在历史教学中自觉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的东西从内容上看具有生动性、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既有现象也有本质,既有个别也有一般,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上看也不是直线前进、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无数的细节和非本质的
偶然的因素。

如果企图把历史的一切的现象、具体细节和偶然的因素以及其迂回曲折的过程都在思维中反映和描述,那么历史思维的思路会不断被打乱,就不能真正反映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规律。

只有抛弃表面的、外在的、杂乱的、偶然的东西,才能抓住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的东西,才能揭示揭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才能反应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性,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所以,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所运用的史料必须从能揭示揭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规律的史实中选择,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在历史教学中,即使我们选用的史料全部是原始的、真实的,也做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但如果忽视了历史逻辑的发展,违背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不仅难以揭示历史的真相,反而会使学生曲解历史,以致历史教学无效甚至负效。

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时极为有限的中学历史课堂上,历史教师首先必须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阶段、背景、原因、经过、结果等,以及历史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搞清楚历史发展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再选取典型的符合历史逻辑发展的史料用于历史教学。

即根据历史逻辑的发展选取史料,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为此,笔者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一要正确地处理历史细节和历史大势的关系,从社会基本矛盾制约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历史主体、主线和主流出发选择史料。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要选取细枝末节的支流史实作为史料,而要选取反映历史大势和主流的史实,即体现历史逻辑的发展的史实作史料。

例如,近年来不断有人在否定平天国运动,听一去似乎也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但这些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都不是从历史大势出发,不是从当时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现实出发,不是从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出发,而是从历史的细节出发,眼睛专盯洪秀全等人的文化水平和某些不良的个人品质。

选取这些历史细节作为教学史
料,必然会一叶障目,掩盖了历史的真相,抓不住矛盾焦点,体现不出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历史逻辑的发展,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社会基本矛盾制约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历史主体、主线和主流出发选择史料,按逻辑发展来构建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框架,不能从非本质的历史的细节中选择史料。

二要正确地处理支配性史实和非支配性史实的关系,从由矛盾主要方面和力量对比制约的支配性史实中选取史料。

例如,最近有学者撰文举证了一些辛亥革命时期立宪派人士赵凤昌等如何为辛亥革命出力的史实: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曾假赵凤昌的寓所作为开会地点;武昌起义后,清政府风雨飘摇,南北(即革命党人和袁世凯)议和,赵凤昌又提供其家作为开会地点,等等。

文章尽叙赵凤昌等人在两派之间斡旋、力促议和的情节。

这些都是真实的史料,但作者却据此得出了一个奇怪的结论,即“相对纯粹地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深思熟虑和深谋远虑的,既不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也不是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反而是较为自觉地站在第三方立场上发挥作用的张謇、赵凤昌、程德全等立宪派人士。

”[3]在这里,虽然关于立宪派的活动的史料是真实的,但由于没有从历史逻辑出发,得出结论却是错误的。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选取史料一定要到支配性的史实中去选取,以免违反历史逻辑,使历史教学走入歧途。

三要正确地处理历史人物和历史命运的关系,选取由社会关系、阶级关系支配的重大历史人物顺应历史潮流的史实作为教学史料,生动展示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和历史逻辑。

历史人物的主观因素,包括主观意志、性格特点等会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只有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动机”,才能使历史人物熠熠生辉;相反,则必以以悲剧告终。

这个历史的“客观动机”,就是恩格斯说过的,能够“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4]。

所以,我们在介绍历史人物时,应注意选取历史人物的符合历史规律即符合历史逻辑的史料来说明问题。

例如,我们讲洋务运动,就应选取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历史人物的史实
作为教学史料,因为在洋务运动时期,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是体现历史规律和历史逻辑的。

而讲维新变法时应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历史人物的史实作为教学用的史料,而不应该再选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在维新变法时期的历史活动已经违背了历史潮流,不符合历史规律和历史逻辑。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时刻。

在生死存亡之际,每一个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中国人都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心,奋起抗争,共同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和主流,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是该阶段的支配性史实,进行抗日战争史教学应从这方面选取史料。

何、沈二位老师提供的抗日战争时期“热爱和平”的两则史料,只是发生在当时的偶然的个别现象,并不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和主流,无法体现当时历史逻辑的发展,显然不适合运用于抗日战争史的教学。

在日寇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的苦难时刻,中国人民拥有反日、仇日的情绪是必然的,是符合历史逻辑的,是爱国的表现。

同理,“许多学生因抗日战争史的学习而产生反日、仇日的情绪”[1],也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何、沈二位老师的担心没有必要。

相反,如果学习了抗日战争史,学生没有产生反日、仇日情绪,则是令人担心的。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如果主张对日和平无疑是助纣为虐,所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发出了“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5]的怒吼。

的确,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不顾民族利益,极力主张对日“和平”,大肆宣扬“和平救国”,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所以,脱离当时的历史逻辑,在抗日战争史教学中主张加强对学生进行和平教育,主张“将和平观念渗透到抗日战争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1],违背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显然是是错误的。

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70年代
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只有在这种历史趋势下,加强学生对日和平意识的培养则是符合历史逻辑的发展的。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和平意识培养,包括加强学生对日和平意识的培养,都是十分正确、十分必要的。

在历史教学引用史料时,我们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努力克服把历史与逻辑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成刚,沈为慧.抗日战争史教学应注重和平意识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4
[3]张耀杰. 辛亥建国的上海往事.随笔,2010年第2期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245
[5] 秦立海.陈嘉庚的一封抗日电报电报.文史博览,20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