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3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3北师大版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课时教案课题:第 2 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第课时总第个讲课设计年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履行时间:年月日日注明:课程目标: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认识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照。

知识与能力认识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色。

指引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找寻此中较为显然的历史信息,联合已有知识,初步剖析,解说其中反响的历史特色,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

培育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术和陈说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过展现文物图片及设置问题,指引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找寻知识,累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察见解、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感神情度与价值观体验创办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意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加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逐渐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讲课要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讲课难点: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要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讲课器具: PPT讲课方法:图片剖析法、察见解、比较法、合作研究法教学过程:入新课 [复习导入:学生描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师指出:北京人主要以打猎收集为生,住在洞窟里或树上,生产力极其低下,生计问题向来是人类出生之初面对的最大问题。

但是,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这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新课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 页正文并“动脑筋”:1、学生观看第 7 页的骨耜图,议论回答:你感觉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如何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2、学生先观看第 11 页的“自由阅读卡” ,再观看第 10 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剖析”,议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类陶器的用途吗?(蒸食品)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处、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4、指导学生观看8 页原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原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何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 [ 渭河 ] 、长江,农耕对于沃壤和水源的需要。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为代表的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教学重点: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业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的关系等。

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

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讲授新课,拓展升华1、相对于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时期,在生产生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他们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在学生发言基础上,补充说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农业和畜牧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产生部门。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出土的水稻和粟等遗物,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和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进一步点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定居生活以及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从而向学生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农耕聚落的形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原始农业的特点、农耕工具的演变、以及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农业史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原始农业的特点,以及农耕聚落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同时,学生应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业的特点,掌握农耕工具的演变,认识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耕文明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原始农业的特点2.农耕工具的演变3.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史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原始农业和农耕聚落。

2.呈现(10分钟)介绍原始农业的特点,如耕作方式、作物种植、畜牧业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农耕工具的演变,如石器、青铜器等。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如居住、饮食、服饰等。

5.拓展(5分钟)讨论原始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农耕聚落的社会制度。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始农业的特点和农耕工具的演变。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农耕聚落的生活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导学案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所代表的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使用的生产工具。

2.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生活地点、生产方式及贫富分化的出现。

【自主学习】一、半坡聚落1.新石器时代:使用________石器,以出现________、制造________、饲养________、修建村落为特征的时代。

2.聚落及氏族的含义:(1)早期人类的定居地为聚落。

(2)氏族:按________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

3.生活时代:距今约年前;生活地点:;位于流域。

4.社会组织形式:________5.房屋建筑:建造房子。

6.主要作物:种植_____7.饲养业: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和家禽8.生产工具:使用_______石器等(新石器)二、河姆渡聚落1.生活时代:距今约年前;生活地点:在今村;位于流域。

2.生活状况:(1)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

(2)种植;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3)居住在建造的房子里。

会挖掘和使用水井。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生活时代:距今约年前;生活地点:;2.生活状况:(1)种植粟,饲养猪、牛和羊,制作陶器(2)晚期出现贫富差距【合作探究】【问题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问题2】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自学检测】一、选择题1.假如你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将不会遇到的情况是()A.用骨耜耕地B.种植粮食作物粟C.用陶器装食物D.住在木结构房屋里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主要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3.半地穴式的房屋,冬天人住在里面可以避风避寒。

建造这种有特色的房屋的原始居民是()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大汶口原始居民D.山顶洞人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新)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27张)PPT课件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新)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27张)PPT课件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
石镰与陶器
先民的生产活动
古老的村落
先民的社会生活
精神家园
先民的精神世界
意义:了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认识他 们创造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等原始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了 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情况。
衣、
食、
住、
行、
观念、审美等文化信息!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3)
通过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出土文物,比 较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 坡原始居民生活的不同 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半坡圆形夹顶房 屋复原图
想一想:北方的 半坡人在建筑房 屋时要注意些什 么?
河姆渡杆 栏式建筑
想一想: 木屋为什么会 建成这样?
半坡遗 址出土 的粟
河姆渡遗址 出土的水稻



结束语
想一想:北方的 半坡人在建筑房 屋时要注意些什 么?
河 姆 渡 人 的 房 屋
半 坡 人 的 房 屋
想一想: 木屋为什么会 建成这样?
精致的骨针令 人赞叹不已!
石器 陶器 骨器 陶器 骨器 骨器 陶器 陶器底部
(1)
活动主题:

北师大七年上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课件

北师大七年上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课件

尧 舜 禹 3、_、_、_是传说时期黄河流域部落 推举 联盟的首领,他们是通过___产生的 禅让制 部落联盟首领,后人称之为____。 4、__是传说时代治水的英雄,他采用 禹 筑堤堵水 和____的办法,化水害为 疏通河道 ____ 水利 。
开封禹王台石刻
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 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的神话传说,是先民 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 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 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 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
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
业。……禹乃……命诸侯百姓
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 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 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 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夏本纪》
1.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
做?
大禹
2.他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治理水患 3.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 材料:通大川, 决壅(yōng)塞, 4.从他治水的故事中,对于人与 凿龙门……疏三江 自然如何相处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五湖,注之东海,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 以利黔首。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吕氏春秋》
——《史记·五帝本纪》
禅让制——传说时代的民主制度
材料分析
材料1:尧到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军事首长会议商 议推举继承人,各部落首领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 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对他进行了长期考察,最 后才放心的禅让。
材料2:舜当政后生活依然非常俭朴 , 住茅草屋 , 喝野菜汤 , 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舜年老时, 又召开会议,各部落首领一致推荐了禹。

北师大课标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共46张PPT)

北师大课标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共46张PPT)
出现私有财产,产生了贫富分化
填出该图中各遗址名称


半坡遗址

大汶口遗址

河姆渡遗址
随堂练习: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是 ( A )
A.约五六千年
B.约一万八千年
C.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D.约四千多年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粟的种
植始于(
)
A.山顶洞人时期
B
B.半坡氏族时期
C.大汶口文化时期
知识回顾:说一说: 1、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有哪些?他们是 靠什么手段获取食物??
元谋人(约170万年)、北京人(约70—20 万年)、山顶洞人(约1.8万年) 采集、狩猎、捕鱼。
2、通过采集和狩猎的方式获取食 物易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想一想 季节天灾变化的影响
有一天,远古人类告别洞穴, 搭建住所定居下来,形成原始聚落。
D.黄帝和尧、舜、禹传 说时期
3.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B.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B
A 4.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 )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 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 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
陕西西安半坡村 浙江余姚河姆渡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半地穴式
干栏式
粟、白菜等
水稻等
猪、狗
猪、狗、水牛
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骨器
彩陶
黑陶
观察与比较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
(1)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存在 差异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学案北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预习;一、半坡聚落1.距今约6_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2.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3.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4.陶器是半坡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且已出现了彩陶。

二、河姆渡聚落1.距今约7_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房屋的特点是干栏式的。

2.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家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山东大汶口一带的原始居民,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事业。

2.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探究:【问题1】比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有何异同?(1)共同之处:都是聚落的典型代表,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不同之处: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后者为干栏式房屋;种植的粮食作物不同,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

【问题2】大汶口遗址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探究: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练习:1.氏族聚落的居民,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

要想了解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状况,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应回到()。

A.距今170万年前 B.距今70万年前 C.距今六七千年前 D.距今4 000年前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3.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

A.彩陶 B.白陶 C.红陶 D.黑陶4.下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精选8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精选8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精选8篇)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篇1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

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

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

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过程: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

)――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

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原因,理解建筑艺术和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业的发展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早期人类——元谋人、北京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社会生活;2.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方式;3.理解原始农耕时期与现代农耕的区别;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

三、教学难点原始农耕时期与现代农耕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原始农耕生活。

2. 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25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原始农耕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让学生对原始农耕时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2.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原始农耕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并在白板上记录学生的思路和观点;3.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产生、发展和传承,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

3. 探究原始农耕时期和现代农耕的区别(20分钟)1.看视频或图片展示现代农耕的生产方式,带领学生对现代农耕进行了解;2.让学生自由讨论原始农耕和现代农耕的区别,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思路和观点;3.通过讨论和总结,带领学生得出原始农耕和现代农耕的区别。

4. 总结(10分钟)1.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2.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加深强调,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决定是否加强相关知识点的强化教学。

五、教学资源:1.PPT、视频或图片讲解原始农耕时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2.PPT、视频或图片讲解现代农耕的生产方式。

六、作业安排1.听取教师布置作业并记下作业内容。

2.老师可以布置关于原始农耕和现代农耕的思考题或者写作练习。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始农耕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对原始农耕和现代农耕进行了比较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的能力。

同时,本节课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讲练结合能力,通过更多的互动环节,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年级七科目历史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展示了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知识零碎,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距今年代、生活地点、分布区域、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工具、制造的陶器。

2.了解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点、生产方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引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标志。

教学准备历史文物、遗物的图画或图片;地图册;与我国原始居民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河姆渡考古新发现图片(玉器、陶器等);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回顾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

现在,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和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原始社会的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怎样才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感知理解(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学生阅读教材第8-10页的相关内容,初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讲解:农业是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

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人们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产生了农业。

2.图片展示《玉蟾岩出土的稻谷》。

讲解:考古学家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公元前1万年左右栽培的稻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3.图片展示“粟”。

讲解:目前,世界农学界几乎都认为,粟的种植是中国人的首创。

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粟,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年代为7300年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了解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点、生产方式。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 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新课学习
(一)半坡聚落
1.先通过看书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内容,梳理基础知识。
2.观看表格相应内容的图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印象。
3.结合问题,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可任选其一)问题探究 :
1. 你认为古人是怎么想到种植粟、蔬菜的?又是怎么想到饲养猪、饲养狗的?
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想到制造陶器的?陶器有什么用?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堂练习
《同步导练》P5 1——10题
五、作业
《同步导练》P6 11——17题
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内容
了解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探究能力
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史料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国远古居民高超的智慧,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古代氏族聚落当时的生活,体会到人类征服自然的艰辛,学会热爱生命,善待 人生,培养坚强的意志。
四、பைடு நூலகம்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河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
五、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观察法、比较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启发诱导)
我们已经了解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落后状况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氏族聚落。什么是聚落、氏族?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出现很多氏族聚落。当时的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共同学习。
3.为什么会形成原始聚落?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为定居创造了条件)
(二)河姆渡聚落
观察与比较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住居特点)
相同点:(1)都从事农业生产。(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总结收获和学习方法
巩固课堂所学基础知识
21954 55C2嗂+24102 5E26带n27312 6AB0檰26334 66DE曞37135 910F鄏32670 7F9E羞38305 95A1閡+20083 4E73乳38028 948C钌29375 72BF犿32501 7EF5绵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教案 北师大版
年级

科目
历史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展示了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知识零碎,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距今年代、生活地点、分布区域、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工具、制造的陶器。
不同点:(1)房屋的结构不同。(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不同点的原因: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不同。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
2.地点:
3.生产农具:
4.原始手工业:
5、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贫富分化) (是进步的,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六、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