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汪清六中期末考试卷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邹洪成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下列表述符合董仲舒新儒学基本特点的是
①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②具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③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④继承了荀子的“天人感应”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董仲舒提出新儒学的目的是为了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具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董仲舒的新儒学是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没有提出“天人感应”,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点睛】为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均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儒家思想神学化;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思想正统化。
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
下列
有关朱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强调“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
C. 他提出了本心就是“良知”的观点
D. 他强调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致良知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观点,因此C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朱熹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强调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因此ABD均正确。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是考试的重点,此题考查的是程朱理学的内容。
宋明理学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
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主要是在明朝。
程朱理学在两宋之际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都需要掌握。
3.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主,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老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是孟子,故答案为B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C、D项。
4.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A. 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C. 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天地之化日新”是指世间的变化又是每一天在更新,体现了王夫之的古代唯物思想,A项对应李贽,B项对应黄宗羲,C相对应顾炎武,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符合王夫之的思想认识,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5.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 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B.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 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所讲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而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故选A项。
B符合普罗泰戈拉,排除;C符合王阳明,排除;D和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普罗泰戈拉
6.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
这表明当时
A. 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B. 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 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D. 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答案】D
【解析】
“欢快充实”等字眼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生活,即材料表明了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并未被弱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复古风格不再是建筑领域的主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下列属于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观点的有
①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
②简化宗教仪式
③主张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④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A、B、C项。
8.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
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A.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
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运动主张权力制衡,以权力来制约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消灭私有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的主张,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学生据此可以联系启蒙运动关于权力制衡的思想主张,即可排除干扰选项,
得出正确答案。
9.有人认为,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其中第三大定律的理论依据是
A. 社会契约论
B. 三权分立
C. 天赋人权
D. 法律至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体现了契约社会的目的,故A项正确;三权分立是立法、司法、行政的相互制约与平衡,体现了反对专制的意图,故B项错误;天赋人权是人的自然权利,和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法律至上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10.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 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错误,崇尚理性的是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未上升到理性阶段;B 项正确;三者都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C项只是宗教改革的主张;D项只是启蒙运动的内容。
考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点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揭露教会的黑暗,赞颂人性的价值,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宗教改革是西欧16世纪的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主要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等。
它打击了教皇的权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启蒙思想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提出了法治的要求,并且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的高度。
为资产阶级的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
11.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
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
”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
该画属于
A. 风俗画
B. 文人画
C. 宫廷画
D. 山水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墨兰图》表达了作者借兰花表达自己的情感,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B 项正确。
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宫廷画是指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以宫廷画家的创作为主体,亦包括帝王、后妃的画作,以及朝臣和地方官员向宫廷进献的画作,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12.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火轮机(steamer)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
这反映了我国沿海居民
A.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C. 引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D. 力图改变晚清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政治(politics)、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火轮机
(steamer)等都是属于新鲜事物,而且在鸦片战争期间在东南沿海地区流传,说明我国沿海居民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B项正确。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材料强调西方的文明在鸦片战争期间在东南沿海地区流传,并不等于引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明,C项错误。
维新变法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D项错误。
13.为纪念孙中山生前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将植树节从清明节改为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改革开放后,依然以此日为植树节。
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体现了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经济思想,这是民生主义的体现,C项正确。
民族主义是指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民主主义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紧扣材料信息“孙中山生前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结合民生主义的内涵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14.从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
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树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
这“两大突破”是指
A. 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解决姓“资”姓“社”问题,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D.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故A项正确。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解决姓“资”姓“社”问题,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15. 中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艺术内容上有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的原因是()
A.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社会思潮的重大变化
C. 社会上层的倡导
D. 传统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商品经济发展在城市经济发展上的表现,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发展,所以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16.“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宣布作为思想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下列各项中,对黑格尔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要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
B. 要关注人的尘世生活
C. 强调人的思想力即良知
D. 主张知与德合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关键信息“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作为思想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从中可以看出黑格尔更强调人的理性,强调人的思想力即良知,故C项正确;A项属于自然哲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对人尘世生活的关注,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知与德合一”,故D项排除。
17.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到:“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
”这一思想反映了
A.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B. 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C. 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D. 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中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人“思考”的重要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强调人的思考相符,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只是强调人的解放,人的自由,故A项排除;B项只是涉及到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上的自由,排除;D项则是强调改造社会现实,使之更加公平,排除。
【点睛】“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是解题的关键。
18.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做了适合时势要求的新解释。
这一“新解释”
A. 推动了国共合作的进程
B. 说明孙中山成为了无产阶级
C. 超越了资产阶级的范畴
D. 说明孙中山改信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对三民主义做了适合时势要求的新解释”可知,是指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共合作的进程,故A项正确;孙中山并没有成为无产阶级,也没有改信马克思主义。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仍旧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
故排除BCD三项。
19.19世纪后半期,一批画家认为“色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下,由于不同光的支配而产生不同色彩。
”他们提倡户外写生,引起绘画上的重大革新。
下列作品属于这一创作风格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下,由于不同光的支配而产生不同色彩”“提倡户外写生”“从而引起绘画上的重大革新”说明了印象画派强调捕捉光与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材料反映的作品风格是印象派,A是印象派作品,B、D 是古典主义作品,C是现代主义作品,故选A。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掌握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即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写,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野外作画。
20.下列美术作品与其艺术价值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 《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
B. 《拾穗者》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庄严与浑厚
C.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俄国劳动人民对未来的失望
D. 《格尔尼卡》控诉了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城市的罪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俄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拾穗者》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庄严与浑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格尔尼卡》控诉了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城市的罪行,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西方各国开始进行放映电影的实验。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取得了最大成就,电影正式诞生了。
材料二电视利用屏幕图像和语言、音乐等作为信息载体,视听兼备、声画并茂,兼具报纸、广播、电影几种媒介的优势,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成为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体。
材料三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观看实况转播的共有16.2万观众。
1948年第14届奥运会,英国广播公司以3000美元获得电视版权,伦敦周围80千米内约有50万人观看了转播。
1964年第18届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比赛进程,如同身临其境。
1996年第26届奥运会电视实况转播覆盖了21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观众达196亿人次。
材料四 1989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ABC)在实况转播超级杯美式足球决赛时,每插播30秒广告便收费67.5万美元,平均每秒钟达2.25万美元。
在各电视台的广告收入中,体育节目都占有重要位置。
以美国为例,1990年三大电视网体育节目所吸收的广告收入总共20亿美元,占广告总收入80亿美元的25%。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电视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电视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三表明电视的哪项功能?它还有什么功能?
(3)根据以上材料思考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4)你认为影视对中学生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关系:电影是电视的先导,电视是在电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特点: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
(2)传播资讯功能。
还有远程教育、娱乐和展播艺术品等功能。
(3)①电影和电视的诞生和发展与现代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②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给影视艺术以不断发展的动力。
(4)积极作用:丰富中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
消极作用:过于痴迷会影响学习,影视中某些消极内容也不利于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关系”,依据材料“兼具报纸、广播、电影几种媒介的优势”得出:电影是电视的先导,电视是在电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得出: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
(2)根据材料“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观看实况转播”可以分析出材料三表明电视具有传播资讯功能;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电视还有远程教育、娱乐和展播艺术品等功能。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科技发展、商业利益、社会需求、科学家贡献等角度回答。
(4)依据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即可,如积极影响有丰富高中生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修养等;消极影响有影响学习和视力、不利于正确人生观的培养等。
22.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
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反映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重科学、讲实际,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城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材料二英国哲学家罗素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很简洁但也很中肯的定义:“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位重估,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在以往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
——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智慧》材料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许多人,都对封建文化旧思想进行过抨击和批判。
他们在反对旧学、提倡新学,批判“中学”、提倡“西学”的同时,以新的思想内容,
新的形式风格,在许多思想和文化学术领城有所创新,有所建树。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任举一位启蒙思想家并概括其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制度衰落;文化专制;“西学东渐”。
(2)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思想家及主张:如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学说。
(答其他启蒙思想家及主张也可)
(3)主张:倡西学,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意义:冲击了封建思想;传播了西学;促进了思想解放,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政策等方面概括“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位重估,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在以往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即可知道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
第二小问,结合课本知识,任意列举以为启蒙思想及其思想主张即可。
(3)关于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三“提倡新学”、“以新的思想内容,新的形式风格,在许多思想和文化学术领城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习内容(西学、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等方面思考作答。
关于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解放、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方面思考作答。
23.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彰显着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
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
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摘自《历史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