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4

合集下载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历史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历史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历史高三上学期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下列历史事件中,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是:A. 新中国成立B. 土地改革的完成C.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B.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地震仪器C.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代表作D. 马钧改进了指南车,提高了车战能力3、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术4、下列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革命爆发于1640年B、克伦威尔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C、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5、以下关于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颁布“挟书律”B. 实行郡县制C. 统一度量衡D. 编纂《史记》6、以下关于唐朝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B. 唐朝科举制度分为进士、明经、词赋等科目C. 进士科考试主要考察文学才能D. 明经科考试主要考察经学知识7、在近代中国,哪位思想家主张“中体西用”,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试图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借鉴西方科技以挽救民族危亡?A. 康有为B. 梁启超C. 梁启超D. 张之洞8、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推翻封建制度B.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C. 新文化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D.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9、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誉为“历史之父”?A. 赫罗多德B. 修昔底德C. 普鲁塔克D. 塞涅卡11、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称为“欧洲之父”?A. 美第奇家族B. 但丁C. 路易十四D. 查理·马特13、【题目】以下关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 统一度量衡,便利经济交流C. 鼓励儒家思想,加强思想控制D. 修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15、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电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2023-2024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历史2024.1本试卷共9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战国时期,秦将其统治区域称为“夏”。

睡虎地秦简中的户籍制度规定:“夏子”是指秦国人,以及秦国人与周边新征服地区之人所生子女。

这一规定A.标志户籍制度的形成B.有助于秦国统治的稳定和影响力的扩大C.体现阶级关系的变化D.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的确立2.《汉书》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歌谣)”,并命人为其编订音律。

在祭祀仪式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天子和百官)皆肃然动心焉。

”汉代乐府的创立A.目的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B.体现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C.开创对民间诗歌整理的先河D.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3.下图是隋唐时期政府所设粮仓分布图。

《隋书》记载隋朝“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转相灌注。

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

《通典》记载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

由此判断①粮仓储粮来自江南地区②广设义仓以备水旱赈济③粮仓的分布与漕运相关④仓储建设反映农业发展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4.有学者认为宋代政治思想之重心不在理学,当时一些士人“斥心性之空谈,惩国势之积弱而思振救之”。

下列史事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 B.政府行崇文抑武方针C.“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D.朱熹提倡“格物致知”5.下表是清代南昌县乡饮中大宾身份的统计。

乡饮是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不仅饮酒,还要“敦崇礼教,相互劝勉”。

活动由当地官员负责,并邀请德高望重者出任大宾。

由此可见乡饮注:教谕是县学的教官。

①是政府推行教化的重要途径②引导了尚学重教的社会风气③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④体现了国家优抚高年的传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1840年英国照会清廷: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

2023-2024学年北京昌平区高三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北京昌平区高三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2024.1本试卷共8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距今约5000年的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

下表为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发现的部分文物遗存。

从这些遗存可以推断出南佐地区A.手工业领先于世界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D.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2.周公用“德”说明了“天”的意向,天惟德是选,并用德的兴废作为夏、商、周更替的历史原因。

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用于民则表现为“保民”。

下列属于敬天保民思想的是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C.“天视自我民事,天听自我民听”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3.《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十道巡按……其一,察官人善恶。

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

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

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蠧害。

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

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这说明唐朝A.监察范围比较广泛B.法律体系已经完备C.监察程序公正严谨D.豪强地主势力壮大4.古代政府加强户籍管理的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下列户籍管理的措施,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来编排户口②“诸色户计”,按职业登记户口类别,世代相袭③“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进行比对④“土断”,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③①④②5.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

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 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历史2024. 01本试卷共8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对河南安阳殷墟文化时期铁三路制骨作坊遗址的发掘中,出土动物骨骼约36吨,主要为骨原料,包括肢骨、下颌骨、角和牙齿等,其中肢骨来源多为家养动物。

此外,还发现了骨笄(簪)、骨镞(箭头)和骨铲等成品。

此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当时①手工业生产情况②畜牧业经济发展③工商食官的制度④动物资源的利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尚书一职源于战国,其在汉武帝以前是九卿的属官,职掌皇帝的笔札,地位很低。

武帝、成帝时扩充尚书人数,武帝设四人,成帝又增加一人,分别主“丞相御史事、刺史二千石事、人庶上书事、外国四夷事、断狱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朝A.中央机构决策权力发生转移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尚书成为中央最重要的职官D.丞相权力得以强化3.泼寒胡戏原是一种西域的风俗性乐舞。

在寒冬季节,表演者面戴兽具赤膊结队而舞,互相泼水投泥,以求驱鬼祈福。

武则天时传入中原地区,后逐渐成为群众性的游乐活动。

政治家张说上疏唐玄宗,奏请禁演泼寒胡戏,“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汩泥挥水,盛德何观焉?”玄宗纳其言,泼寒胡戏逐渐绝迹,但其艺术元素被唐人吸收与融合,形成新的舞蹈和乐曲。

据此可知唐朝①民族政策逐渐趋向于保守②社会习俗具有排他性③艺术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④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明初盐场制盐,设立“团煎之法”,实行集中管理,使灶户产盐尽归官收,“其不在团煎并贮于私室者即作私盐”,视为违法。

明孝宗年间,灶丁逃移、盐课缺额问题日益严重。

政府进行盐业改革,盐场丁盐折银输纳,每户不再交盐,自煎自卖。

对以上理解正确的是①盐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革②户籍管理制度日趋严格③利于提高盐户的生产积极性④自由雇佣劳动日趋成熟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梁启超曾说:“律者,永久不变之根本法也;例者,随时变通之细目法也。

人教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解答参考

人教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解答参考

人教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A. 铁犁牛耕的推广B. 耕作技术的改进C. 耕牛的普及D. 农业税制的改革2、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制度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3、宋代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这一系列措施的是:A、设立枢密院,分割宰相权力B、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限制武官权力C、创立专制主义的理学,强化儒家思想D、行省制改革,加强地方行政效率4、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事件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影响的陈述,不正确的是:A、标志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开始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组织基础D、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更为艰难的阶段5、北宋时期,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A、农业税收B、商业税收C、盐铁税收D、均输法税收6、明代后期的“一条鞭法”改革对封建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削弱了中央集权B、增加了赋税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C、削弱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地位D、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7、以下关于辛亥革命说法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D. 辛亥革命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民主共和的新时代8、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A. 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B. 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取代文言文C. 提倡新道德、新文学、新艺术D. 以上都是9、下列关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描述中,哪一项并非商鞅变法的内容?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B、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实行“连坐法”,加重对人民的压迫D、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 10、在明朝实行的“一条鞭法”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主要内容?A、将各地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B、征收银两代替实物C、按田亩多少摊派赋役D、取消官吏对百姓的人身控制11、题干: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是在以下哪个事件中?A. 延安整风运动B. 七届二中全会C. 七届三中全会D.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12、题干: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A.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 改革开放D.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13、题干: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A. 推动了科学和民主思想的传播B. 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4、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B.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长征取得胜利C.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实现了国共合作的第一次高潮D.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5、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儒学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A、推行郡县制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行推恩令D、设立太学16、宋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A、实行三省六部制B、釆用科举制选拔官员C、实行行省制度D、设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系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从1852年至1854年,清廷总计向湖南、江西、安徽等14省委任了289位以编练、团练为任务的在籍绅士为“团练大臣”,和地方官员一起分掌地方行政权力。这反映了( )
A.列强侵略冲击地方基层治理B.晚清政府试图重建中央集权
C.晚清近代化徘徊中艰难起步D.战争推动地方权力结构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2年至1854年(中国)。根据材料“从1852年至1854年,清廷总计向湖南、江西、安徽等14省委任了289位以编练、团练为任务的在籍绅士为‘团练大臣’,和地方官员一起分掌地方行政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地方绅士的政治势力崛起,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地方基层治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晚清政府试图维护地方统治,并非重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能体现“晚清的近代化”,排除C项。故选D项。
A.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初步形成B.交通近代化推进较缓慢
C.城乡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D.城市功能分区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近代中国虽然出现了新式交通,但行人和人力车仍然比较多,说明交通近代化推进较缓慢,B项正确。材料中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数量较少,无法说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排除A项;材料中的交通方式主要在城市,而不是城乡之间,排除C项;材料统计的是过往车辆人马情况,与城市功能分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鋪”可知,前秦苻坚主张南下灭东晋以实现国家统一,反映了苻坚深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南北统一的文化驱动力增加,B项正确;前秦苻坚追求国家大一统,并不是华夏认同增强,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夷关系基本格局就已出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大一统观念的文化驱动力增加,未涉及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上午8:00一9:30)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做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陶寺遗址1000余座墓葬情况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葛葬比例关系可反映当时社会结构B.随葬品丰富体现了手工业高度发达C.墓葬等级规格深受礼乐制度的影响D.女性墓葬较少说明男女比例不均衡2.面对人民不满及周兴起的危险形势,曾有大臣提醒纣,纣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后商被周取代,周特别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

据此可知,周人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从人事角度思考天命C.构建了新型政治体制D.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3.《后汉书》记载了一些地方官员的事迹,如胶东相吴祐,遇到百姓打官司,总是“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

这类地方长官为数不少。

这说明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B.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从东汉开启C.东汉基层社会实现了长治久安D.儒家思想影响官员的为官意识4.东晋南朝时,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研习谱牒之学的世家,其中南迁的贾氏、王氏最为出名。

他们所编的《百家谱》《十八州谐》等,使得朝廷对各地士族有了更多了解。

谱牒的编修A.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适应了当时政府的治理模式C.保障了门阀士族可垄断仕途D.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5.唐朝官府制定了对工匠进行严格培训的制度,按照不同工种技艺难易的程度规定了长短不等的习艺时限;此外,对学艺的工匠也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

这些措施旨在A.培养工匠文化素养B.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确保官营产品质量D.提高产品的竞争力6.沈括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历史、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诸多领域。

广东省东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广东省东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广东省东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资料表明,距今约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围绕,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

据此可知,早期中国文化的特征是A.有容乃大,和谐共存 B.追求秩序,稳定执中C.祖先崇拜,以人为本 D.整体思维,天人合一2.战国至西汉时期,民间曾广泛流行“驰逐”的飞速驰车竞技项目,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

这反映了当时A.勇进精神影响社会风气 B.皇帝好恶决定竞技兴衰C.耕战结合思想深入人心 D.民族交融带来文化重构3.西晋创立了直诉制度,即在京师朝堂外设置登闻鼓,有重大冤屈者可以击鼓鸣冤,直诉中央。

这一制度被南北朝所沿用,北魏太武帝及南朝梁武帝时,都曾发生过击鼓鸣冤的事件。

直诉制度的建立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进程 B.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C.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监督 D.改善了基层治理的成效4.表1开元至天宝时期(713—756年)户口数(部分)州名户数增长率(%)口数增长率(%)密度(人/平方公里)常州102631 384.5 690673 518.8 81.5苏州76421 544.4 632655 1061.4 45.8杭州86258 182.2 585963 281.2 72.3台州83868 1174.0 489015 1282.0 40.2湖州73306 418.6 477698 525.0 74.1据表1可推知,这一时期A.户籍管理的水平显著提高 B.政局动荡带来人口南迁C.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赋税制度实现根本变革5.元代许多儒生或在民间以私塾的方式教学,编撰一些后世儒家用以启蒙的教科书;或悬壶济世,将复杂的医学转化为可行的方剂之学;或将数学理论转变为可行的算学口诀,甚至发展出珠算类的简易计算工具。

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 三 历 史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该故事A .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 .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C .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2.东汉前期,经过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较西汉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仍未恢复到西汉的水平。

其主要原因是A .自耕农经济衰退 B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C .统治区域的缩小 D .地方农民起义的频发3.《唐律疏议》确认了以下量刑原则。

这些原则A .彰显了皇权B .体现了唐律的严密C .践行了礼制D .维护了家族的利益4.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

上述现象反映了A .多元一体的格局 B .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C .文化认同的理念 D .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5.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

这表明王韬A .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 B .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C .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 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6.图1为1887~1921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统编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统编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统编版历史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描述,错误的是:A.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C. 宋朝实行中书省制D. 明朝实行内阁制度2、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 新文化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C.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D.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领域的革新3、下列哪一项不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A. 贸易对象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B. 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限制私人海外贸易C. 主要通过广州一口通商D. 对外贸易完全自由开放,没有政府管制4、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最能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张之洞D. 严复5、下列哪一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措施?A、分封制B、郡县制C、井田制D、族田制6、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主要反映了:A、文化统一的需要B、经济发展的需要C、军事扩张的需要D、选拔官吏的需要7、【题目】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它主张以“道”为本,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思想属于以下哪位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庄子D. 韩非8、【题目】20世纪初,一场以科技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场变革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以下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B. 以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C. 加强了国际分工,促进了全球贸易D. 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统治体系形成9、关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A. 科举考试始于唐朝,止于清朝末年B. 科举考试主要考察的是武艺和体能C. 科举考试对所有社会阶层开放,包括平民百姓D. 科举考试的内容仅限于儒家经典 10、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第一个实质性步骤是什么?A.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B.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C. 欧共体的创建D. 欧盟的正式成立1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24.01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中,夯土建筑技术以及使用该技术所筑的城墙仍属个别情况,但在山东豫东豫北和豫西都发现了类似的城墙。

这些发现可实证当时A.文明交流已超越区域界限B.各地风俗文化趋于相同C.公共防御设施已得到普及D.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并立2.表1为西汉宣帝、元帝在位时发布的部分诏令。

其内容在客观上反映出表1A.西汉王朝的统治处于鼎盛时期B.国家仍拥有大量的土地C.因缺少土地沦为贫民的人较多D.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3.992年,宋太宗在诏书中说,转运使“外分主计之司,虽曰转输,得兼按察,总览郡国,职任尤重,物情舒惨,靡不由之”,“凡转运使厘革庶务,平反狱讼,漕运金谷”。

其对转运使职责的描述反映出宋代地方机构的基本特点是A.官吏权力重叠交叉并相互掣肘B.地方官员的权力划分界线模糊C.由中央派员直接控制地方财政D.由中央官员行使地方的司法权4.明朗政府“优礼师儒,教官擺给事、御史”等职,如洪武十五年朝廷以“上海县儒学训导顾彧为户部左侍郎”。

其举措旨在A.推广学校教育B.弘扬儒家思想C.稳定社会秩序D.服务现实政治5.图1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

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图1A.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B.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C.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D.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6.1902年,中英续议的通商行船条约中,第一次规定“由南、北洋大臣在各管辖境内设立牌号注册所一处,派归海关管理其事,各商到局输纳秉公规费,即将贸易牌号呈明注册,不得借给他人使用,至生假冒等弊”。

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孟子》载:“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孟子意在强调井田制( )A.有助于施行“仁政”B.因统治腐败遭到破坏C.已不合时宜应废除D.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度2.《史记》:“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李悝),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故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由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A.国家经济强盛决定政权存续B.争霸战争改变社会文化风尚C.经济发展是推动统一的重要力量D.变法改革势必导致国家政治变局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

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

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转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

”作者重在说明( )A.南朝文化不及北朝文化先进B.北朝对后世的历史影响更大C.南北朝分裂动荡的社会病态D.南朝玄学不利于文化的发展4.下图为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

据此可知( )A.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B.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C.中央财政负担逐渐减轻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5.明代徽商郑璬行商于扬州,“见运河为官民要道,遇粮运辄阻商行,璬捐金别浚一河,使官运无碍,商不留难,至今赖之”据此可知( )A.扬州城市发展依赖徽商B.明代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运河漕运备受政府重视D.商人群体参与社会治理6.1878年,驻英公使郭嵩焘与友人讨论“西洋政教风俗本源之所在”,说“合肥伯相(李鸿章)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未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也;纵令所求之艺术能与洋人并驾齐驱,犹末也”这一思想( )A.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夷夏观B.肯定西洋文明程度高于中国C.超越了洋务派的本末体用观D.意识到西学难以“体用兼备”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本家奋发努力,改善企业管理,刻苦钻研本行技术业务,在全国人民民主爱国运动推动下,提出“国人愈爱国,国货愈宜精良”“出品精美,创造名牌”,打开产品销售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2.雅典执政官最初有王者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和名年执政官,终身任职。

公元前683年改为一年一任,且增加了6名司法执政官,人数增至九人,但拥有选举权和当选为执政官的都是贵族。

这些变化A.确保了贵族各项特权B.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效率C.保障了公民政治权利D.推动了雅典民主化进程3.《晋书》记载:“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

”材料表明的观点A.主张正视儒学B.否定佛教传播C.肯定道教影响D.主张三教合流4.《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

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史官个人才识B.史著编撰意图C.史料运用方式D.史著编撰体例5.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材料数据变化表明英国时间被修正总数年平均数1867——1869年17项5.7项1880——1885年11项1.8项1896——1900年1项0.2项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B.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C.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D.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6.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伯曾说:“贸易公司是国王的正规军,法国的工场则是他的后备军。

”材料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A.商业资本逐渐转向工业资本B.专制王权能保障经济持续发展C.工业生产向城郊和乡村扩散D.推行重商主义发展海外资易7.有学者认为“相对于路德的只把上帝等同于人的信仰,使人在获得思想的神圣性的同时牺牲了人的行动自由的宗教思想,加尔文的让上帝直接呈现于世俗生活、日常生活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由此可见加尔文的思想主张A.与路德的主张有着本质不同B.比路德的思想体系更为科学合理C.限制了人们精神信仰的自由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8.爱因斯坦在广岛、长崎事件发生后警告世界:“原子弹的杀伤力已改变除我们的思想方法以外的一切,这样,我们会逐渐陷入空前的大灾难中。

”这里的“思想方法”是指A.尊重科学的思维模式B.科学工具化的思维模式C.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模式D.追求理性的思维模式9.美国从1805年开始对华输入鸦片,据不完全统计,1805~1837年的30多年间,共向中国输入鸦片14169箱。

为此美国人丹涅特就曾说过,“鸦片贸易,就像奴隶和酿酒厂一样,成为许多美国大资产的基础”。

这说明美国对华输入鸦片A.主要是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B.主要目的是扩大在中国的市场C.主要是为美国经济发展积累资本D.为美国黑奴贸易提供资金支持10.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超过其它地区B.徽州地区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了地价D.徽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11.《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其中有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答)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秦汉时期科技发达B.大米成为了主要的商品C.市场管理不够规范D.政府推行抑制商业政策12.面对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混乱,梁启超提出要有一个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

章士钊认为:“代议政体制,本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非任多数人自谋幸福之事。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A.主张君主立宪B.主张贤人政治C.强调开启民智D.反对民主政治13.现代新儒家贺麟先生说:“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

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的工夫,使得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更是呈露出来”。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有助于把握儒学的根本精神B.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C.启发了多数国民的自觉意识D.全面否定了落后的儒家思想14.1880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

“津唐铁路”的修建A.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B.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15.苏联的粮食收购率在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

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C.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16. 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法币的发行A.维持了银本位制B.维持了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C.加速了白银外流的现象D.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影响17.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18.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已成为进行抗战的主要力量C.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D.配合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19.美国农业机械化在20世纪20年代的进展较为显著,1930年农业动力中机械动力比重上升到56.2%;另一方面,农村的贫困在20世纪20年代一直是美国经济中的一个阴暗面。

类似情形在工业领域同样存在。

这种状况说明美国A.生产和市场矛盾逐渐加剧B.机械化拉大了城乡间差距C.农业受经济危机冲击较大D.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有限20.198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取消了与收入关联的疾病与失业救济,对失业者的救济改为应纳税津贴;同年通过的《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

该政策的制定A.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B.推卸了政府的社会责任C.调整了福利国家运行方式D.增加了雇主的税收负担21.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但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个体所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

迅速重新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是因为①适应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发展的需要②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③粮食供应问题严重,国家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④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贫富分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2.从1973年开始,我国相继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说明A.我国已经开始局部实行开放政策B.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重视纠左C.我国坚持继承和发展斯大林模式D.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偏向重工业方面23.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D.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24.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去的那种“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或者说“北方”工业与“南方”农业的对立,已经逐渐演变成“北方”技术与“南方”劳力的对立。

这说明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A.各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B.南北方经济对立的形势严峻C.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拉大D.世界城乡间的对立基本解决第Ⅱ卷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

但实征从未达到5%。

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

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

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1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

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

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