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重点资料(全)

社会学概论重点资料(全)

社会学概论重点资料(全)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一、社会学的创立。

(一)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法国人,著有《实证哲学教程》,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奥古斯特·孔德提出的。

孔德认为,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是社会静力学。

其社会学思想可从三方面进行把握:①科学的分类。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所有其他学科都为它的建立作了准备。

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秩序”和“进步”是其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③研究方法。

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2.卡尔·马克思——1818-1883,著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3.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国人,著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其社会学思想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论两个方面展开。

他认为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二)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埃米尔·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自杀论》一书,就是涂尔干用一种社会事实(社会整合)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自杀)的范例。

其社会学观点如下:①社会学的研究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②社会团结理论。

社会团结是指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③失范理论。

④社会研究方法准则。

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功能分析将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结果,而历史分析则揭示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

2.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社会学概论重点(老师提供)

社会学概论重点(老师提供)

社会学概论重点一.名词解释:1.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2.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3.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和行为者相互依赖。

4.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5.垂直分化:垂直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及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

6.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7.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的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8.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9.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0.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

它有三种具体形态: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12.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的结合在一起。

13.弹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

二.简答题:1.社会的特点哪有哪些?(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社会学概论人物_第四章 文化

社会学概论人物_第四章  文化

第四章文化.C·克莱姆1802——1867 法国人1843年出版《普通文化学史》1845年出版《普通文化学》均以文化为研究对象.马林诺夫斯基英国人20世纪30年代著述的《文化论》发展了泰勒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物、技术、思想、习惯以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者一切社会科学。

”他还指出,文化应包括“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革的人类有机体”两个部分。

.拉得克利夫—布朗英国人(Rad-clife —Brown)他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

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

布朗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

.克鲁伯和克拉克洪美国人1952年发表《文化:一个概念的考评》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

这个定义比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更清楚和全面,因此被学界普遍认同。

.梁漱溟1920年出版《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他指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并把人类生活的样法分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

.蔡元培1920年在湖南做“何谓文化”的讲演。

指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他把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科学等都纳入文化范畴。

.梁启超1922年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吧文化定义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

”.萨姆纳1907年发表《民俗论》一书接受了达尔文的思想,认为习俗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物性需要而在群体间生存竞争的直接产物,提出一切社会制度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民俗和民德。

.费尔巴哈德国人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他指出,是让你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涂尔干是宗教社会学的创立人之一,对宗教的功能给予了肯定。

具体说宗教的正向功能有:1.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

2.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3.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林顿美国人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1)接触一显示阶段(2)选择阶段(3)采纳融合阶段.泰勒英国人类学家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一书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的定义“文化传播”这一概念始见于《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各地区文化之间所以又相似之处,是有文化传播造成的。

社会学概论之文化篇

社会学概论之文化篇

拓展:*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民族亚文化: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 所特有的文化。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并 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 2、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 的文化。 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 特有的文化。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 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两者关系:
档案与文化的关系: 1、档案是文化的产物; 2、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档案的文化功能




(一)文化传承功能(档案不仅贮存了 文化也传播了文化); (二)文化发展功能; (三)文化借鉴功能; (四)文化教化功能; (五)文化心理塑造功能。
拓2:试论现代大学的文化功能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大学从最初处在社 会边缘,日益走向社会中心,从传统的 崇尚自我放逐,到对积极入世的现代理 念。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大学存在的理 由和价值归依的追问从未停止。但是, 大学的本真样态是文化性的,大学的基 本使命应该是文化的,传统大学是如此, 现代大学也不应该遮蔽其文化本质。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一)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 思想的东西。
(二)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 指制度、规范、观念等。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想、态度、艺术等意识形态;二是社会行 为规范。

在文化模式的评价上存在着“文化中心 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

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
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 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 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第一章社会学概述第一节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个人是无法组成社会的,数量:2个以上,这是最低限度。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三、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2.交流功能3.导向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运行一、什么是运行与社会运行运行表述的是一种动态过程,含有运动、变化的含义。

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内部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

二、社会运行的类型一是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二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

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发展中国家就是这一类)三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亚非拉低度发展国家)四评价社会运行的原则1综合型 2满足需要 3.协调第三节社会学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将社会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可接受的程度之内,因此,条件和机制指的是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3.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4.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宏观、中观、微观微观层面:可以分析个人购买钻石的社会因素或其中的社会意识对个人购买钻石的决定性影响。

宏观分析: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体系1、产地较为集中:比较好的原产料多产于非洲,特别是南非。

2、加工:初加工(东南亚国家——印度)精、高级加工(欧美发达国家——比利时美国)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观分析:钻石消费统计可以分析社会分层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01 人口与社会运行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一、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一)人口规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

社会学概论考点

社会学概论考点

第5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要点】※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也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文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具有可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全括性和整体性。

※文化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之分。

※文化包括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四个基本构成要素。

※文化具有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和涵化功能。

目录:(P84-93)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第二节:文化的分类第三节:文化的构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2.怎么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3.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4.怎么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2-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共享性——文化并非是个人所特有的,而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象征性——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种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因素的参与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了一个统合的整体4-认同功能——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不同社会和民族在内在本质上的区别规范功能——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涵化功能——人需要通过文化涵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第6章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要点】※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学概论(完整)

社会学概论(完整)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 的特殊领域。
2008-3-4
1
本书对“社会”的定义:
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人们按照自己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 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按其知识 结构,社会学 学科内容分为
理论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008-3-4
4
本章重要术语
◆孔德 ◆严复 ◆康有为 ◆《群学肄言》 ◆恩格斯的人的双重生产理论 ◆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注意点:
人怎样才能进行生产呢?生命的生产——无论自己生命的生产 (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 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2008-3-4
2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思想与社会学
◆ 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礼记·礼运》 ◆ 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 康有为:《大同书》
2008-3-4
5
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
导入
人的行动的最初动力——人的社会需要
第一节 人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一、社会需要的涵义 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
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 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3社会学概论第三章文化

3社会学概论第三章文化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一.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的分野的标志 二.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 风俗 • 道德 • 法律 • 价值观念 三. 文化的整合功能 • 文化整合 四. 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思考题
1. 文化的含义? 2. 简述文化的特征。 3. 什么是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你 如何看待这两种倾向?
3. 主文化与反文化 •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 现存主文化的抵制与反抗。 4. 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 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 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优 劣的文化。 • 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在文化的 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一.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横山宁夫 精神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 二. 主文化与亚文化 1. 主文化 • 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多数人所接受的 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 值观、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2. 亚文化 • 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 群体特有的文化。 • 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三. 1. 2. 3. 4. • • 5. •
文化的特征 超生理性和超个体性 复合性 符号- 象征性 符号-意义 传递性 纵向传递 社会化 横向传递 文化变迁与文化堕距( 文化变迁与文化堕距(Culture lag) ) 威廉·奥格本: 威廉·奥格本: 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变迁的速 度、程度的平衡、差距和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
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 1. 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 小单位。 2. 文化丛——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结成的 一组文化特制。 3. 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 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与结构。

社会学概论 第二章 文化

社会学概论 第二章  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 在两种文化的比较重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例如,先 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教育、优质的社会服务等。 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为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 较中没有明显优劣、高下之分。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 方式、习惯、习俗相关。例如,庆典方式、赠礼方式、哀 悼方式、禁忌等。
讨论:你赞成文化中心主义还是文化 相对主义?
三、文化震惊
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指生活在某种文化 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外一种文化模式时所 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讨论:请列举日常生活中文化震惊的例子
第四节
一、认同功能
文化的功能
所谓认同功能是指文化使得社会成员有了共同的可以 交流的符合基础、心理基础,他们相互认可,认定自己 属于同一种文化。因此,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二、文化的特性 (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任何文化都是人民后天习得 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2)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 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例如电影、电视等都 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 (3)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 现的范围。例如,白与黑在东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象 征意义。 (4)传递性。包括纵向传递(代际间的传递)和横向传 递(地域和民族间的传播)。
文化丛(cultural trait-complex):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 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如,我国春节的民间庆祝活动可 以视为一个文化丛,它包括放鞭炮、点灯笼、吃饺子、走 亲戚等。 文化区域(cultural area):指在地理空间上不同区域 分布的特定文化现象。例如,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 河姆渡文化。例如,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 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 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 和结构。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3、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及影响 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依据“市场购买力”来划分 。 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影响人们声誉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风度仪表、 知识教养、生活样式。 权力地位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 韦伯分层理论的影响? A、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B、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C、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4、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①理论内涵: 前提:创新、竞争、变革基础上的动态性工业社会。 基础:具备天生的能力和才干的精英。 结论:精英实现向上的流动。 运用:精英循环与政治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②精英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比较。 首先,阶级是由人们在所有制中所处地位决定的,是基于社会差别的不平等;精英论则以天赋的自然 差别为基础。 其次,阶级论认为,阶级关系是一种稳定性不平等,个别成员的社会流动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稳定的 阶级格局;而精英论则把个人天赋能力当作社会流动的动力,认为流动可以改变阶级格局,变稳 定性平等为暂时性不平等。 再次,阶级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努力很难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各行各 业已存在的壁垒构成了它们相互流动的障碍;精英论则认为,个人能力可以缩小乃至弥合竞争起 点上的差距,精英循环足以打破阶级壁垒。 最后,阶级论把阶级之间关系的对立性质视为社会冲突的根源;而精英论则认为,冲突和革命的根源 主要是精英循环的通道不畅。 1、社会越轨 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亦称偏离行为,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越轨的类型: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
2、角色冲突 定义: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 顺利进行。 角色间由于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角色内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是他难以胜任,于是发生了角色内冲突。 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会产生角色内冲突。 3、角色不清 定义: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 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4、角色失败 定义: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 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1、拟剧论 基本原理: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互动的一方 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印象管理: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研究对象: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 四类人际礼仪:印象管理的一部分对象。 2、本土方法论 研究对象:哈罗德· 加芬克尔20世纪60年代创立。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 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论点:本土方法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 所当然、心照不宣的。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违规实验 3、Smelser的基本条件说 基本观点:集合行为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 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充要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 因素、行为动员、社会控制能力

社会学概论简答

社会学概论简答
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生活费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第二个论点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第三个论点是: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连续出版了他的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他在这部的第四卷(1938年)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许多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社会分化和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不断思索。人们急切地要搞清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都是为什么?这就要求除了一些社会科学从不同侧面来分析、解答这些问题外,还要求有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解答这些问题。孔德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经历从神学到形而上学,再到实证或科学这三个阶段。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当时科学发展的产物,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学者以科学方法(特别是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5、社会学的功能。
答:社会学的特点: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社会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容、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6、社会需要的涵义。
答: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3. 社会学的功能:A、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B、增长社会管理才于,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D、为发展边缘科学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
4. 社会需要的涵义: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5.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16.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17.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18. 社会流动: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14. 社会发展: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会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会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会区合作精神、动员社会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15.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伸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34.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度城市化。

社会学概论复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学概论复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文化是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的特性1.超生理性2.象征性:意义广泛3.共享性4.全括性: 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5.整体性:多种文化要素的复合6.传递性:语言、文学纵向传递:社会化横向传递:彼此传递影响传递——共享民族、地域差别——多样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1.变迁因素自然条件变化:楼兰文明不同文化的接触:明治维新发明与发现:工业革命2.文化堕距文化各组成部分变迁速度不一致导致的社会问题(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风俗道德>价值观)物质与非物质物质理念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非物质(精神)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多数人所接受亚文化:被部分社会成员或群体所接受(1)民族亚文化(2)职业亚文化(3)越轨亚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可以相互转化主文化与反文化:对立冲突主文化:对现存秩序其维护、支持作用反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背离和否定,对现存秩序有抵制和对抗反文化也可能有进步意义评比性与非评比性评比性文化:有好坏、高下之分(优性、劣性文化)从文化要素理解文化构成一、1.象征符号2.物质象征符号3.姿态和行动二、价值观念价值观直接影响一般人的行为。

同时也被用来作为评价他人的标准一种文化的某些价值观会随时代而改变三、规范体系1.社会规范: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的标准与准则2.社会习俗:指导社会生活行为规范,来自众人行为和大众压力3.民德:一个民族最真实的原则4.民风:社会风尚5.乡规民约四、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关系1.人类是在一定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引导下创造物质的2.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内部结构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1.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形式2.文化丛3.文化区域4.文化模式5.特殊的文化模式:特性研究6.普遍的文化模式:共性研究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1.文化融合:文化间互相接触和影响同化:一种特例2.文化冲突后果:彻底决绝文化震惊与边际文化文化震惊: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新文化模式的思想混乱与心理压力不同民族、社会群体、地区间边际文化:中心文化——边际文化(发展或快或慢)文化功能:1.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和民族分野的标志2.规范功能:文化是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风俗、道德、法律)3.整合功能:文化使团结有了重要基础4.涵化功能:教育与教化功能,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社会学概论第4章文化

社会学概论第4章文化

社会学概论第4章文化首先,文化是指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产品,是一种认知和符号系统。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知识、意义和符号等。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比如言语、写作、艺术、音乐等等。

文化是通过群体传递和学习的,它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反映了群体的共同认知和价值观。

其次,文化是动态和变化的。

文化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不断演变,新的观念、技术、价值和行为出现,同时老旧的文化也会逐渐消失。

文化传承中存在着创新、接纳、冲突和融合等过程,这些过程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是社会群体中的共同理解和信仰,是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基础。

借助文化,人们构建了彼此的认同和共同感,并在这种共同感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结构。

文化还涉及到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协商对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至关重要。

文化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社会结构是指人类行为的模式和规范,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文化指导了社会结构的建立和维持,它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

反过来,社会结构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不同的社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同时一些文化也会对社会结构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总之,文化是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定义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文化是共享的,通过文化,人们建立了共同的认同和价值观,并形成了社会结构。

同时,文化也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

理解和研究文化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和人类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 文化和社会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 文化和社会

• 三、社会结构 • 1。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 • 2。社会结构的分类 • 1)社会经济结构 • 2)社会上层建筑结构 • 3)阶级阶层结构 • 4)人口结构 • 5)民族结构 • 6)家庭结构 • 3。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P86-88) • 1)斯宾塞和涂尔干的社会进化观 • 2)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二层论 • 3)帕森斯的社会结构论
• 3。对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
四、文化变迁
• (一)文化变迁的必然性 • 1.文化是适应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而自然、
社会环境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适应文化必然随 之发生改变; • 2.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物质、精神和秩序的需 要而创造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无止境的,文化的 创造也将是无止境的; • 3.文化具有可传播的活性特点,本身就蕴涵了文化的可 变性。
• 二、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概念 •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的总称,是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 2.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 1)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 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 3)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 • 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 5)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 • 6)工具型关系与情感型关系 • 3。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源 • 强关系(strong tie) • 弱关系(weak tie)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 一、社会的基本要素 • 1.人口资源 • 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
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 • 2.自然资源 •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外部条件。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 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必要条件:影响制约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人类影响、改 变着自然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 3.文化资源 • 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物质的和精 神的)的总和。包括各种知识、技术、规范、艺术、习俗等。

社会学概论文化

社会学概论文化

第四章文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本书所讲的‎是广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文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共享性凡文化是都‎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

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

(4)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特殊性和共‎性世界上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而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化。

凡文化都是‎民族的、特殊的,因此人类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化是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一)物质形态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其是‎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凝聚了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物质要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没有物质要‎素,人类便不能‎生产,就谈不上文‎化了。

(二)精神形态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以及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经验‎、技能等,都是文化的‎精神要素。

精神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等几个方面‎。

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

精神文化产‎生于物质文‎化,依赖于物质‎文化,但是它反过‎来对物质文‎化有积极的‎推动或限制‎作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

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1
文化传播
– 传播代表一个文化项目从一个群体传到另 一个群体,或是由一个社会传另一个社会的 过程
– 传播可以透过很多种不同的手段来达成:
探险
军事占领
宗教传播
旅游
大众媒体
互联网
2020/8/1
社会生物学与文化
• 社会生物学指有系统的研究生物学对人类社 会行为的影响
– 社会生物学起于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
社会学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概念
• 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文 化现象
• 文化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 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
部成果,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凡经人 “耕耘”的都属文化
2020/8/1
– 特权阶级控制了金钱与财产 – 特权阶级控制了产生社会信仰的媒介
• 宗教 • 教育 • 媒体
2020/8/1
四、文化差异
•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 主文化与亚文化 • 主文化与反文化 • 评比文化与非评比文化
2020/8/1
亚文化
– 亚文化指的是社会某一部份的 人,他们有着与社会不同的民 德、 民俗以及价值观
文化与社会
• 文化是我们透过社会传播的习俗、知识、有形物 质以及行为模式的总称
• 文化的内涵包括一个群体的思想、价值观、习俗 及人工制品
• 在社会学术语中,文化不仅指纯艺术及知性品味 ,还应包含所有物质与思想
• 拥有共通的文化,可简化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互动
2020/8/1
二、文化的特性
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复合性 3、象征性 4、传递性 5、变迁性(文化堕距)
2020/8/1
普世文化
– 各个社会产生一些共通的现方 式有所不同
2020/8/1
全球化
– 通过贸易与观念的交流,达到政 府政策、文化、社会活动和金融 市场世界性互动的过程
– 全球化现今正快速蔓延到全世界
2020/8/1
文化创新
–引进新的想法或物品进入一个文化 –创新有两种型式:发现与发明
• 社会生物学指出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基因或 生物因素所造成
2020/8/1
三、文化的要素
• 语言
– 语言是一个反映文化各层面的文字意 义与象征意涵的抽象系统
– 包括口语、文字、数字、象征、手势 以及其它非语言沟通的表现方式
2020/8/1
文化的要素
• 非语言沟通
– 非语言沟通透过姿势、脸部表情以及 影像来沟通的方式
– 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传达不同的意思 – 非语言沟通需要被学习
2020/8/1
文化的要素
• 价值观
– 价值观指的是一个文化中共同的概念,认 为什么是对的、好的以及合适的 • 价值观直接影响一般人的行为 • 价值观被用来作为评价他人的标准
2020/8/1
文化与主导意识
• 主导意识形态
– 主导意识形态指的是协助维持特权阶级的社 会、经济以及政治利益的文化信仰与习俗
– 亚文化可视为主流社会中存在 的一个子文化
2020/8/1
反抗文化
– 当一个次文化很明显且刻意地反 抗主流文化的某些层面时,这种次 文化称为反抗文化
– 反抗文化的例子: • 嬉皮 • 政治激进份子
2020/8/1
文化震撼
– 当处于一个陌生的文化时,若感 到失去方向、不知所措、不适应 、甚至害怕,这种思想上的震撼 和心理上的压力就是文化震撼的 过程。
2020/8/1
对文化差异的态度
– 族群中心主义表示认为自己文化与生活方 式应该作为规范,并认为自己文化优于其 它文化的倾向
– 文化相对主义是用他人文化的观点来看待 他人的行为
– 媚外主义是一种信仰,它认为自己社会的 产品、风格及想法劣于其它的地区
2020/8/1
202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