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赞
长城赞
长城赞
细读下联第二句,这句话使
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
从哪个角度表现的长城?
远观长城: 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 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 成江山锦绣。
用上比喻 词语,更加形 象的描述了长 城的蜿蜒壮丽。
长城赞
仿写一段比喻句。
“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 珠,点缀成江山锦绣。”仿照上面的比喻句,自 己写一个,注意比喻合理生动。 天山的星星犹如街上的明灯,又似小孩 子调皮的眼。
下联:冲刺飞跃,明日笑映容颜
结构梳理
上联(时间) 长 城 赞
历史悠久 勤劳智慧 巍峨丰碑 中强 华烈 民的 族自 智豪 慧感
绵延万里 下联(空间) 玉带明珠 雄伟壮丽
主题概括
这幅对联叙述了长城 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
的 起伏奔腾、气势磅礴 雄姿,赞美了中华民族 的 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抒发了作者强烈 的 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 横十万里。 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 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 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以对联的形式分别从
_______ 时间 和_____ 空间 两方面介绍了长城。
边读边根据下面提示总结上联和下联的主要内容。
长 城赞 语文 北师版
六年级
下册
长城赞
罗哲文(1924- -2012)
中国著名学者,古建
筑学家。四川宜宾人。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 了祖国的古建筑事业,参加全国重大的古建筑 保护维修项目,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世界 遗产作出重要贡献。
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各自 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完成统一后,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长城赞》优秀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长城赞》是一篇描绘我国伟大文化遗产——长城的散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同时学习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朗读感悟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3.问题解答: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促进课堂互动。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播放长城的视频和展示图片,成功地创设了学习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了课文,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4.学会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展示、朗读感悟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3.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长城赞-罗哲文
长城赞-罗哲文长城赞是由罗哲文创作的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
原文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
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
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
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
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全文解释从春秋开始,经历秦汉朝,以及辽金时代,到元明时代,一共两千年。
数不尽的将帅差役,众多黎民百姓,费尽移山的心力,才修筑了这伟大建筑。
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毅力,聪明智慧的象征,是中华儿女辛勤汗血的凝聚,是中华不朽的丰碑。
跨越崇山峻岭越荒漠高原,横渡沙漠,路经悬崖峭壁,纵横十万里。
看不尽长城上的烽台垛口,雄关隘口,好似是明珠玉带一般,点缀着祖国的锦绣山河。
在大地上起伏奔腾,像一条龙似的飞舞盘旋,在遥远的太空都能看见这伟大的建筑,给世界增添壮丽的光彩。
思想感情本文是一副长对联,叙述了长城的悠久历史。
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
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表达了作者对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品读感悟“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长城,连接着平原与荒原;长城,承载和历史与未来。
长城,这条象征着中华文明古国的巨龙,不愧为人类一大奇观。
1,你知道作者从哪几个方尳写了长城?2,标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长城赞
标
底
导
结
五、达标测评
强化反馈
【训练案】
1.把词语补充完整。
将帅()()()()百工坚强()()聪明()()
血汗( )( )( )峨( )碑长龙()()()关()口
( )带()珠江山()()起伏()()飞舞()()
()()奇观(峻岭( )荒原
( )瀚海( )绝壁( ) ( )十万里
长城赞
【教材助读】《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探究点二:长城现状:(学生朗读资料)听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1、研读上联
(1)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2、研读下联。
(1)过渡: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2.形近字组词
历()帅()吏()卒()庶()筑()
厉()师()史() 率()遮()巩()
峻()隘()缀()壁()绵()勤()
俊()溢()啜()璧()锦()勒()
六、归纳总结
体验成功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和毅力的结晶。今天强国之梦依然延宕,经济发展再创奇迹,民族复兴指日可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长城赞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悲欢聚散一杯酒
西北东南万里程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 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 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 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 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
课后作业:
请大家搜集一些赞美古迹的对 联,下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 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 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 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 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 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上联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城?
(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 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 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 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 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 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 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 添壮丽奇观。
下联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城?
(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 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 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 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 地位。)
长城赞
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 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 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 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 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 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 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 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 丽奇观。
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 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 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众。庶:平民;百姓。隘口:指 狭隘的山口。)
含义: 1、数不清多少将帅差役,众多黎 民百姓,费劲了移动大山的心血 和气力,才修建了这样伟大的工 程。 2、看不尽长城上长龙般的烽台垛 口,雄关隘口,好像是明珠玉带 一般,点缀着祖国的锦绣山河。
《长城赞》PPT课件
fēngduǒ ài
瀚海
烽垛
隘口
点缀
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zú fēng duǒ ài
卒
士卒
shuài
烽
烽火
lí
垛
城垛
zònɡ
隘
隘口
xiù
帅
将帅
黎
Hale Waihona Puke 黎明纵纵横绣
绣花
烽(烽火)垛(城垛)帅(将帅)绣(绣花) 峰(山峰)跺(跺脚)师(老师)锈(生锈)
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横(hénɡ 横幅 纵横)(hènɡ 蛮横 强横) 数(shǔ 数落 数说)(shù 数量 数目) 垛(duǒ 城垛 垛口)(duò 麦垛 草垛)
作者介绍: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四川宜宾 人。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 代建筑史》《长城》《长城史话》《中 国帝王陵》。
对联常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 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 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
从空间入笔,介绍了长城所经过的险要地段——高山
峻岭、广阔的荒原、浩瀚的沙漠和万丈的绝壁。描绘了
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巍峨矗立于悬 崖峭壁之巅,纵横十万里,犹如一条奔腾的巨龙。
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
点缀成江山锦绣。
叙述了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每隔200多米就筑设烽 垛,雄关隘口,如玉带,似明珠,点缀着祖国锦绣江山。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
释义:
万里长城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建的,经历了秦 朝、汉朝、以及辽金时代,到元明时期,才修成了现在 的这个样子,上下历经两千多年。 以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修筑的起止时间和所经历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 长城赞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2.看一看课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赞美长城的?
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1. 每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 .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深入探究、品读感悟
1.这是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对联,是对联中 的珍品。 2.全明,上下两千年。 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 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 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 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 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 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 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 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 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 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 奇观。
刘彦林
万里长城:春秋战 国时期,诸侯各为了 防御别国入侵,修筑 烽火台,用城墙连接 起来,形成最早的长 城。以后历代君王大 都加固增修。长城东 起山海关,西至嘉峪 关,全长12600里,称 作“万里长城”。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 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 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 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 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 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 丰碑。
长城赞
对联的常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 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 协调。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可以说,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 水对、集句对等。
对联的常识
一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 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 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二要字数 相等,断句一致。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 同。一般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但不能重复。
谈收获
学习了这幅对联, 你有什么收获?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对中华长城 的赞美和所抒发的民族自豪之情。
3.了解对联的常识。
烽 火 台
隘口
雄 关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自己读一读,看一看 上下联分别是从哪些方 面赞美长城的?
长城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 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 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 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 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 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 见尾的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
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 雄姿,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人类历 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北街小学 罗春娟
作者简介:
罗哲文: 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年 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 国营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 思成等。是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研究长城的专家 。
巍峨 吏卒 黎庶 隘口
读 烽垛 盘旋 瀚海 毅力 一 读 丰碑 点缀 锦绣 盘旋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长城赞》优秀教学PPT课件
2.上联赞美长城历史悠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下联赞美长 城跨越空间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站在长城上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主题内容:
本单元以“遗迹”为主题,讲了《长 城赞》、《索桥的故事》、《我站在铁索桥 上》、《白鹤梁的沉浮》《秦始皇陵兵马俑》 五篇课文,分别通过对联、故事、诗歌、记 叙、说明等形式对遗迹的描述,风格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 化,激发起我们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 解和热爱之情。
解从哪些方面赞美 了长城? 提示: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想一想,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3.你感受到了什么?
填空:
1.与“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 相对应的下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城赞》课件定稿
长城的保护与传承
政府保护措施
01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长城,包括颁布法律法规、
实施修缮工程等,确保这一珍贵文物的长久保存。
社会参与
02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长城的保护工作,包括民间团体、企业和个
人等,共同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教育宣传
03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长城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培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 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从 临洮开始,一直延伸到辽东,总长达 到万余里,因此得名万里长城。
长城的发展历程
汉代长城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北 击匈奴,在河西走廊修建了大量 城堡和烽火台,形成了现今可见 的汉代长城。
明长城
明朝时期,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修建了现今所见的万里长城, 主体部分位于今天的中国北部。
《长城赞》课件定稿
目录
• 长城的历史背景 • 长城的建筑特色 • 长城的文化内涵 • 长城的现代意义 • 《长城赞》的文学价值 • 《长城赞》课件总结
01 长城的历史背景
长城的起源
最早的长城
公元前7世纪,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 民族或敌国,开始修建烽火台,连接 成防御工事,形成最早的长城。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
长城与艺术美学
建筑美学的典范
长城的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 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
景观美学的融合
长城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体现了中国古代景观美学的精髓, 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雕刻美学的传承
长城上的石刻、雕塑等艺术形式, 传承了中国古代雕刻的美学传统, 丰富了长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思考等。
长城赞
主要著作 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 筑简史》、《长城》、《长城史话》 和《中国帝王陵》等。 现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 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 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长城的历史悠久以及所凝聚的民族 智慧。 3.体会人们对中华长城的赞美和所抒发的 民族自豪之情。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 自主阅读对联,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2.联系对联,看一看上下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赞 美的长城?
深入探究、品读感悟
1.这是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对联,是对联中的珍 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 苦劳动而完成的。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最后指出 长城在世界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课文简介:
万里长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为 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 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 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山 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12600里,称 作“万里长城”。
作者简介:
罗哲文: 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年
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 国营学社,师从著
1.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 . 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一读:
巍峨 隘口 吏卒 烽垛 黎庶 盘旋
浩瀚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长城赞》课件
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2.充分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大意。大概
了解对联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古迹上对联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几方面赞美长城的,从中体会 它的雄
伟壮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难点
有关对联的特点,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对联。
感谢您的阅读! 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及打印。 欢迎下载!
汗力 千
辛, 年
勤修 。起
,筑 数春
为此 不秋
中伟 请,
华大 将历
留工 帅秦
下程 吏汉
巍。 卒,
峨 丰 碑 。
坚 强 毅 力 ,
,
黎 庶 百 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及 辽 金 , 至
聪 明 智 慧 , 血
费 尽 移 山 心
元 明 , 上 下 两
见点里
,缀。
给成望 跨
世江不 峻
界山断 岭
增锦长 ,
添绣龙 穿
壮。烽 荒
丽起垛 原
奇伏, ,
观奔雄 横
。腾关 瀚
,隘海
飞口,
舞,经
盘犹绝
旋如壁
, 太 空
玉 带 明
,
纵 横 十
遥
珠 ,
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 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 数不请将帅吏卒,黎庶百工, 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 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 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 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 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 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 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 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 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 奇观。
小学六年级语文《长城赞》精选教案范本(优秀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长城赞》精选教案范本(优秀9篇)长城赞篇一教学目标:1、绍长城的知识;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1、对联的常识;2、说明的顺序。
教具准备:长城的图片、文字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四、学习新知: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长城赞》(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
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时间:几千年赞美黎庶百工的聪明空间:雄姿才智和坚强毅力教学反思:让学生领悟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了解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长城赞篇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绍长城的知识;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点:1、对联的常识;2、说明的顺序。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四、学习新知: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长城赞》(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4课 长城赞【第1课时】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
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先生 以对联的形式对长城进行了赞美。在作者对长
城、对中华文化的赤子深情中,我们定然会被
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气势所震撼,定然 会感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坚强的
毅力,心中生发出无限的民族自豪感!
②铁路纵横,像蜘蛛网一样。
理解词语
隘口: 狭隘的山口。 造句:黄山镇只有两个隘口进出,地势十分险要。 点缀: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造句:青松翠柏把烈士陵园点缀得格外肃穆。 锦绣: 精美鲜艳的丝织品,比喻美丽或美好。
造句:我们的祖国有着锦绣的山川。 吏卒: 本课指修筑长城的官兵。
黎庶: 本课指百姓。 百工: 本课指各种手工工匠。
理解词语
瀚海: 本课指沙漠。 壮丽: 雄壮而美丽。
造句:我爱祖国壮丽的山河。
荒原: 荒凉的原野。 造句:过去沙碱为害的荒原,如今变成了稻浪翻 滚的良田。 盘旋: 环绕着飞或走。
造句:山路曲折,游人盘旋而上。
辨析词语 点缀 装饰
相同点: 这两个词都有“修饰”的意思。
不同点: “点缀”指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
好;“装饰”指在身体或物体表面加些附属的东 西,使美观。
造
句: 1.蔚蓝的天空中点缀着朵朵白云。
2.小小的舞台,经过各色彩绸的装饰,显得十分
美观。
点击 听朗读
第一部分(第1小节)长城历史。从时间上点明了长城 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伟大。 第二部分(第2小节)长城雄姿。从空间上描绘了长城 蜿蜒起伏、气势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是世界上的奇观。
读第一句,你感受到了什么?读第二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单元:遗迹课题名称:《长城颂》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对联的常识,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2、有感情、有技巧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和素材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有关长城的知识,了解有关对联的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独具匠心地表达激情的方法,深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作者简介,有关对联的常识和长城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1、同学们,你们谁去过长城?谁能描绘一下你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2、揭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课文相关资料。
1、有关长城的知识;2、有关对联的常识3、简介作者——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
三、学习新课: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四、课文分析1、精读课文,体会全文的思想内容。
2、全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3、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
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4、赏析全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朗诵课文,有感情、有技巧的练习背诵。
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文化古迹的思想意识。
六、作业设计: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长城赞罗哲文古代历史的见证人民智慧的结晶长城的颂歌民族精神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人类伟大的奇迹课题名称:《索桥的故事》教学目标:1、理解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感悟文章的主旨。
2、重点体味和推敲文中含义深刻的句段,培养学生深层次阅读的能力。
3、感受文章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歌颂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感悟故事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句段,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安澜桥的图片,巴金先生的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归纳段意。
2、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感悟故事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
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
这座桥就是位于我们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
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二、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预设的问题:(1)索桥什么样子?(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四、细读课文,理清脉络全文共6个自然段,指名归纳段意。
五、精读课文,感悟精神内涵1、故事共有几个,各是什么?2、这些故事说明了什么/3、故事是感人并引人深思的,文中哪些句子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2、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特点。
2、把握主题,提升感悟。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1、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2、本文的题目是“索桥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二、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
三、深入理解课文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
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4、交流感受(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
(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
(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
(舍己为人)5、师小结: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
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6、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7、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四、具体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特点。
师:像所有怀古吊今的文章一样,本文通过写所见之景,记叙古迹背后的故事,先发思古之情,再谈其现实意义。
(1)说明性文字,具体介绍索桥并写出站在桥上的感受和桥上的景观。
(2-3)作者站在索桥上,通过想象建造“鱼嘴”的人的手和心来抒发感悟。
(4-5)有详有略地记叙了“何公何母”和“丹柯挖心”的故事,点面结合,深化主题,赞美了“伟大的心”。
(6)点明本文的主旨。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完成“我的视角”七、板书设计:索桥的故事李兵父子勇于牺牲故事何公何母舍己为人勇士丹柯不怕困难课题名称:《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目标:1、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作者的简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的全文,全班齐读。
2、出示泸定桥的图片并简介。
3、介绍红军抢夺泸定桥之战的简要过程。
4、作者简介——顾工,当代作家、诗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3、齐读课文4、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三、再读诗歌,读中感悟1、指名读第一节,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2、指名读第二节,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3、当年红军战斗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4、作者要高声歌唱,他歌唱的是什么?5、师小结。
四、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
(心潮汹涌激荡)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
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并背诵。
五、作业设计:1、朗读并背诵课文;2、完成“我的视角”。
六、板书设计:我站在铁索桥上顾工红旗火光铁索弹雨英勇无畏火网课题名称:《白鹤梁的沉浮》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提取信息的能力。
3、.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介绍白鹤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2、本文写作的思路是什么?四、深入研究课文,具体分析。
1、文章开头是如何写的,有什么好处?2、为什么白鹤梁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的保护单位?3、为了保护白鹤梁,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几个方案,分别是什么?4、哪一个是最佳方案,这个方案是怎样提出来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的呢?5、讨论交流: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五、课堂小结。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六、作业设计: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2、摘抄课文中描写白鹤梁沉浮的有关句子。
七、板书设计:白鹤梁的沉浮相遇→探寻、发现→保护、繁殖课题名称:《秦始皇兵马俑》教学目标:1、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顺序。
2、研读课文,深入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引导学生自觉地保护国家文物。
教学重点: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准确说出第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兵马俑阵容的顺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导入:几年前,比利时的《列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读者呼吁:“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当我们还在漫长的黑夜里时,中国人在干什么?”这是指的什么呢?原来指的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走一遭,好吗?(板书课题)3、教学“俑”。
4、交流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学生自读全文,遇到生字、不理解的词、句分别用规定的符号作上记号。
尝试着自行解决。
2、交流:地理位置、建筑物、军阵、兵俑……三、再读课文,内容归纳。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哪几点又可把他们并为同一方面来说?2、小结。
(试着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A、介绍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B、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和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栩栩如生的神态。
C、兵马俑的了土在我国考古史上的地位。
四、深入研究课文。
1、课文一开头介绍了什么?2、让学生试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3、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兵马俑军阵的,又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总-分-总)4、归纳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收集中国的其他遗迹。
七、板书设计:秦始皇兵马俑建筑极为壮观军阵威武雄壮兵俑世界第八奇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历史年代久远地位重大之一课题名称:《综合活动2》活动目标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
培养学生做21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二、活动方式第一组: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