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单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记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记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数字0-10的认识和书写,认识0的特殊性;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运用数字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数字0-10的认识和书写。
2.加法和减法的初步理解。
3.运用数字进行简单计算。
2. 教学难点1.认识数字0的特殊性。
2.进行加法和减法计算时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2.教具:数字卡片、算数符号卡片、彩色粉笔、小黑板。
3.课前准备:制作数字卡片和算数符号卡片,准备相关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0-10的数字,并请学生用小黑板模仿书写出来。
2. 讲解(15分钟)教师利用PPT讲解数字0的特殊性,引导学生认识0的概念,以及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3. 实践(20分钟)教师进行加法和减法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利用数字卡片和算数符号卡片进行练习,并相互核对。
4. 温故知新(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提问,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学生的理解。
5.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0的特殊性和加减法的基本概念。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认识和书写0-10的数字,以及加法和减法的初步理解,初步建立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基础认识。
通过互动活动和游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通过互动活动和实践练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明显。
但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问题,避免简单机械的答题。
白云区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单元
2010学年度上学期
一年 班 学号 姓名
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 分类
说明:本卷总分100分 答卷时间:40分钟 (请老师用普通话读题一至二遍,但不能暗示答案。
)
一、口算。
(共20分)
3-1=
5-2= 5-5=
2+2= 1+2= 4-3= 1+4=
3+1=
4-2=
2+3= 1+1=
2-1= 2-2= 5-0= 3-2= 5-1= 0+4= 4-1=
5-4= 5-3= 二、填空。
(共80
分)
1、给高的画“△”,矮的画“○”(4分)
2.给正方形涂上红色,给长方形涂上绿色,给圆涂上蓝色,给三角
形涂上黄色。
(13
3.把会在天空上飞的动物圈出来。
(8分)
4.把摆放不对的○出来。
*(6分)
5.哪个盒子上的彩带长?在方框里画“√”。
(4分)
6、试试你的眼力如何!数一数,填一填。
(7分)
7、请你找出用右侧哪一个物体可以画出左侧的图形,用笔圈出来。
(共4分)
8.请你分类。
(8分)
9.把图形与相应的名称连起来。
(8分)
10、数一数,填一填。
(8分)
(1)上面一共有()个图形。
(2)把左边的3个图形涂上颜色。
(3)从右数球是第()个,第()个图形是长方体。
11、把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
(连线)(10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汇总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围绕“位置”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间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
以下是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详细汇总。
一、认识上、下1. 上、下的含义●上:指位置在高处的物体,与下相对。
●下:指位置在低处的物体,与上相对。
2. 判断上、下位置关系的方法●确定参照物:首先明确一个参照物,它是我们判断其他物体位置高低的基准。
●相对位置:然后判断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上面还是下面。
需要注意的是,上、下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例如,不能说某物体在上面或下面,而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上面或下面。
二、认识前、后1. 前、后的含义●前:一般指面对的方向,与背对的方向(后)相对。
●后:背对的方向,与面对的方向(前)相对。
2. 判断前、后位置关系的方法●确定参照物:同样需要明确一个参照物。
●相对位置:判断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前面还是后面。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描述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
三、认识左、右1. 左、右的含义●左:以自己的左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
●右:以自己的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右边。
2. 确定左、右的方法●观察者视角:在确定左右时,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当观察者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左边和右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始终和左手、右手所在的一边保持一致。
●图中人物判断:在描述图中人物的左、右位置关系时,可以把自己假设为图中人物来判断。
四、综合应用1. 看图找位置通过具体的图形或图片,让学生练习判断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例如:●小明骑马,小明在马的上面,马在小明的下面。
●公路上,小轿车在大客车的前面,大客车在小轿车的后面。
2. 填一填通过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位置关系的理解。
例如:●小狗跑在最前面,小象跑在最后面。
●小象跑在小牛的上面,小狗跑在小兔的下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知识点1.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
3.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
4.综合应用。
学习要求1.能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1.重视引导孩子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设置一个具体的场景等。
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境的结合,使学习变成枯燥的训练。
我们应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
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孩子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指导孩子具有多样化的算法。
目的是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潜能。
例如,在学习12-8,12-5的例题时,如果让孩子展开想象,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然后和孩子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孩子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实际是把“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找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
3.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4.引导孩子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1、计算方法:例:15-8①平十法先算15-5=10,再算10-3=7;②破十法先算10-8=2,再算2+5=7;③想加算减因为(7)+ 8=15,所以15-8=7。
2、应用题: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还剩、还有、应找回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较(含3课时)-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快乐的家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比较的基本概念: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
2. 比较的方法:直接比较、间接比较。
3. 比较的应用:生活实际中的比较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的相对性,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实物、比较尺等。
2. 学具: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比较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较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活动设计: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比较的方法。
4.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快乐的家园2. 内容:比较的基本概念、方法、应用3. 示例: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比较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巩固比较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比较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的设计二、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讲解比较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讲解时,应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讲解“大小”的概念时,可以举出不同大小的球、不同大小的盒子等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小的含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比较 2 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比较2 下课啦(北师大版)具体信息•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科目:数与数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1年级上册•单元:第2单元比较2 下课啦教学目的1.了解大小关系,掌握相应的大小称谓;2.培养孩子们对比大小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孩子们的比较能力;3.培养孩子们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好学品质;4.在具体实践中,培养孩子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掌握相应的大小称谓。
教学难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比较容易混淆大小称谓,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们观察两个球,两个球很相似,但其中一个球比另一个球大,让学生们找出两个球的不同之处,并问他们该怎么称呼这两个球。
•引导学生们掌握“大”、“小”、“一样大”等大小称谓的含义。
2.比较大小•让学生们手拿两个小球,比较它们的大小,问哪个球更大一些,在问哪个球更小一些。
•让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用相应的大小称谓谈谈自已身边的大小物品。
3.培养思维•让学生们观察给出的图片,让他们学会按照大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让学生们寻找周围的大小物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对比大小的意识。
4.实际操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观察教师放出来的大小物品,让他们判断大小,并用相应的大小称谓表达出来。
•让学生们用手比较不同大小的物品,或者用手模拟比较大小,以提高孩子们的感知能力。
思考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区分相同物品大小的异同?课后作业查找身边的大小物品,并用相应的大小称谓表达出来。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思维、创造和探索性,从而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提升到最佳状态。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1. 认识上、下上是指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下是指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
2. 判断上、下位置关系的方法:首先确定参照物,再确定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上面,还是在参照物的下面。
上、下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说某物体在上面或下面,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上面或下面。
3. 认识前、后一般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4. 判断前、后位置关系的方法:以参照物为标准,参照物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前、后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说某物体在前面或后面,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前面或后面。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因此,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5. 认识左、右左手所在的一边是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是右边。
要点提示:(1)在确定左右时,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当观察者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左边和右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始终和左手、右手所在的一边保持一致。
(2)要确定图中人物的左、右位置关系,可以把自己假设为图中人物来判断。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练习14-9+7= 15-9-5= 6+7-9= 13-9+8=17-9= 5+9= 9+8= 3+9=9+6= 14-9= 17-9= 7+5=8+4= 8+8= 12-7= 12-8=16-8= 14-7= 17-8= 13-7=11-7= 13-8= 18-8= 11-8=12-7= 13-7= 12-8= 11-9=4+2= 8-3= 3+6= 9-4=40+20= 80-30= 30+60= 90-40= 10+3= 7+30= 5+70= 2+10=30+7= 70+5= 12-2= 37-7=75-5= 12-10= 37-30= 75-70= 70+4= 46-6= 33-30= 17-7=58-50= 9+60= 20+5= 50+1=30+5= 30+6= 70+3= 21+70=46+20= 30+14= 21+7= 46+2= 3+14= 41+7= 30+28= 46+2=46+20= 3+55= 53+5= 46+3=6+62= 19+70= 4+32= 50+49= 63+6= 30+28= 40+12= 45+4= 33+40= 56+30= 3+34= 38+20= 20+38= 3+56= 20+78= 25+30= 25+30= 25+3= 31+23= 54-30= 68-40= 93-20= 39-20= 77-40= 67-30= 68-20= 48-3= 59-30= 69-40= 75-3= 75+3= 26-4=85-70= 46-6= 73-50= 87-4= 99-7= 56-3= 72-20= 27-7=95-70= 44-30= 58-40 =48-3= 48-30= 57-6= 47-6= 59-30= 69-40= 75-3= 75+4 = 56-30= 34-3= 87-6= 74-2= 78-60=34-30= 78-6= 74+2= 75-3=88-5= 56-4= 89-7= 46-20=63-60= 49-4= 94-70= 39-3=71-30= 57-30= 49-5= 97-60=47-3= 78-20= 47-5= 48-5=32-30= 65-4= 53-50= 68-5=47-4= 74-20= 86-5= 74-3=75-30=68-50=47-30=75-40=86-50=74-30=74-50=57-30=28-6=47-3=98-20=89-60=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方法1、整理归纳法。
第二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2024年)
第二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6~9的认识第1课时6~9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4~36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9。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6~9。
【板书设计】6~9的认识6、7、8、9【教学反思】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效注意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我结合课本的主题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2课时比大小、第几【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内容。
【教学目标】1.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2.知道9以内数的数序。
【教学重、难点】掌握9以内数的数序。
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板书设计】比大小、第几5<6 6<7 7<8 8<96>5 7>6 8>7 9>8【教学反思】在理解基数和序数意义时,我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如请从左数第8名学生站起来,请从右数第8名学生站起来。
这样的方法既直观又生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几”和“第几”,从而突破难点。
第3课时分与合(1)【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6和7的组成,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让学生在摆学具的过程中去感受6和7的组成,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掌握6和7的组成。
一、谈话导入教师:我们学习了“6~9的认识”,说一说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事物的数量可以用6或7来表示。
二、探究新知1.6的组成。
(1)教师:老师这有6个桃子,我想把它们分给两个小朋友(课件出示桃子和人物图),你们能帮我分一分吗?你们有几种分法呢?小组讨论有几种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出示:【板书设计】分与合(1)【教学反思】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外,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而不是枯燥的。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 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位置
1、认识上、下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
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讲解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讲解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比一比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更多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和其他相关复习资料,尽在!请大家及时关注!
讲解一年级数学分类知识点
2015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知识点。
2023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3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
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在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中,我们研究了以下知识点:
1. 数字的认识:
- 通过数学教材中的具体例子,认识和理解数字的含义和用法。
- 学会数数,并能够准确地说出一个给定范围内的数字。
2. 数字的比较:
- 研究使用大小符号(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数字的比较。
3. 数字的顺序:
- 研究数数的顺序,能够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一组数字。
4. 数字的组成:
- 了解数字是由个位、十位、百位等组成的,并能正确地识别
和认读数字。
- 研究通过组合数字的方式表示更大的数。
5. 数的分类:
- 研究将数字进行分类,如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并能够判断一
个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
6. 数的运算:
- 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研究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7. 数量的多少:
- 研究通过实物和图形的对比,理解数量的多少,如多、少、
相等等概念。
8. 数的认读:
- 掌握基础的数字识读能力,能够正确地读出一个给定范围内
的数字。
以上是2023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归纳总结。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字,
并能进行简单的数字比较和运算。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断的练和巩固,掌握这些数学知识,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二单元6、7的加法教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二单元6、7的加法教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可编辑、打印)(页眉、页脚处可双击删除)(文字可随意改变)第二单元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第3课时 6、7的加法【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内容。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计算和是6,7的加法,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进一步理解在加法算式里,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进一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能熟练地计算和是6,7的加法,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进一步理解在加法算式里,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老师和同学们做个游戏好吗?大家听清游戏的要求:老师说一个数,同桌的一个同学说一个数,然后另一个同学也说一个数,使你们出的数合起来就是我说的这个数。
师:现在我出5。
(配手势)学生有说2的,同桌说3;有说1的,同桌说4。
(配手势)教师带领学生继续做这个游戏。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
其实刚才我们做的就是加法的游戏,这一节课我们学习6,7的加法。
(板书课题:6,7的加法)二、合作探究,探索算法1.课件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瞧一瞧是什么?你看懂了什么?你能把画意说完整吗?(教师播放教学动画:4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又有2个小朋友走过来一起玩)学生主要说出:原来有4个小朋友在玩,又来了2个小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原来有4个小朋友在玩游戏,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2.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数学问题吗?(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
师:和小组内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想的?(3)汇报展示。
一年级数学上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一年级数学上教学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标题:一年级数学上教学教案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和书写数字0-20。
2. 学生能够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能够比较数字的大小。
3. 学生能够在0-20范围内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4. 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字进行计数和排序。
教学重点:1. 数字0-20的识别和书写。
2. 数字的大小关系和比较。
3. 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0-20)。
2. 数字比较图表。
3. 数字计数游戏材料。
4. 数字排序活动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数字0-10,鼓励他们识别和书写这些数字。
2. 准备一些数字卡片(0-20),将卡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逐个识别和书写。
教学主体:3.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比较图表,帮助他们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比如,数字7比数字5大,数字12比数字10大等。
4. 让学生参与数字比较游戏,例如,给出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大小并说出结果。
5. 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使用数字卡片进行示范,例如,将数字卡片2和数字卡片3放在一起,问学生这两个数字相加等于多少。
6. 让学生参与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练习,使用数字卡片进行实践。
巩固练习:7. 给学生分发数字计数游戏材料,让他们在游戏中进行数字的计数和排序。
8. 引导学生参与数字排序活动,例如,将一些数字卡片打乱顺序,让学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结尾:9.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数字的识别和书写、大小关系以及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购物时数数、比较价格等。
教学延伸:1. 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字比较和运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进行数字游戏和数学拼图等活动,培养他们的数字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识别和书写数字、比较大小、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等。
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和活动材料,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学年度上学期
一年 班 学号 姓名
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 分类
说明:本卷总分100分 答卷时间:40分钟 (请老师用普通话读题一至二遍,但不能暗示答案。
)
一、口算。
(共20分)
3-1=
5-2= 5-5=
2+2= 1+2= 4-3= 1+4=
3+1=
4-2=
2+3= 1+1=
2-1= 2-2= 5-0= 3-2= 5-1= 0+4= 4-1=
5-4= 5-3= 二、填空。
(共80
分)
1、给高的画“△”,矮的画“○”(4分)
2.给正方形涂上红色,给长方形涂上绿色,给圆涂上蓝色,给三角
形涂上黄色。
(13
3.把会在天空上飞的动物圈出来。
(8分)
4.把摆放不对的○出来。
*(6分)
5.哪个盒子上的彩带长?在方框里画“√”。
(4分)
6、试试你的眼力如何!数一数,填一填。
(7分)
7、请你找出用右侧哪一个物体可以画出左侧的图形,用笔圈出来。
(共4分)
8.请你分类。
(8分)
9.把图形与相应的名称连起来。
(8分)
10、数一数,填一填。
(8分)
(1)上面一共有()个图形。
(2)把左边的3个图形涂上颜色。
(3)从右数球是第()个,第()个图形是长方体。
11、把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
(连线)(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