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及文学系主办

合集下载

汉语助词研究的两个问题

汉语助词研究的两个问题

汉语助词研究的两个问题邓思颖【摘要】助词语法是语言学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助词的音韵特点和制图分布两方面,介绍助词研究的重要性.音韵特点方面,助词跟语调、声调等超音段成分的互动关系,是句法音韵接口研究的重点课题.在制图理论的框架下,联合结构说应能发现更多有关助词和其他后置成分的语言事实,值得重视.【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4)004【总页数】4页(P420-423)【关键词】助词;语调;声调;制图理论;联合结构【作者】邓思颖【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香港999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2【语言学研究】(1)的“吗”位于句末,属于虚词,附着在整个句子。

如果有宾语,必须在宾语之后。

按照分布位置的考虑,这种词由于位于句末,可称为“句末助词”,或称为“助词”;从功能来考虑,这种词表达一定的语气,可也称为“语气词”。

为了避免混淆,本文把这种词一律称为“助词”。

(1)他喜欢语言学吗?助词是汉语语法学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也是一个可以窥探汉语语法特点的一个窗口。

以下我们将会从助词的音韵特点和制图分布两方面,介绍助词研究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和关注。

助词研究是汉语语法学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相对于一些语言来说,例如英语,助词可谓汉语语法的一个有特色的现象。

英语表面上没有上述的“吗”。

通过语言比较,我们正好可以探索助词的一些深层特点。

Wakefield(2010)[1]选取了四个香港粤语(以下简称“粤语”)助词:表示明显事实的“啰”[l55]和“吖嘛”[a55ma33]、表示疑问的“咩”[mɛ55]和“呀”[a21],通过测试英粤双语母语者,寻找出英语的对应成分,结果发现英语以语调(intonation)表达那四个粤语助词所表达的语气。

Zhang(2014)[2]的实验语音学研究,说明了粤语助词跟语调有密切的关系。

《汉书》所见避讳资料研究

《汉书》所见避讳资料研究

2019年5月第3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XINOZHUANG UNINERSITYMay.2019No.3《汉书》所见避讳资料研究潘铭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香港999077)摘要:避讳之俗,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延至清末。

若果未能掌握并了解避讳之情况,阅读古代典籍时之困难倍增;惟若能利用之,则可以解决许多古籍上之疑滞,以致可以辨别古书之真伪及年代。

考证避讳字于文献研究具有极大价值。

陈垣《史讳举例》云:“秦初避讳,其法尚疏#汉因之,始有同训相代之字。

然《史记》《汉书》于诸帝讳,有避有不避。

”《汉书》之于汉代帝王名讳,有避有不避,不避之原因众多,大多与《礼记》所言避讳原则关系密切#关键词:汉书;避讳;互见文献;校勘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902(2019)03-0104-09—、引言避讳之事,起源甚早。

陈垣《史讳举例》云:“秦初避讳,其法尚疏。

汉因之,始有同训相代之字。

然《史记》《汉书》于诸帝讳,有避有不避。

其不避者固有由后人校改,然以现存东汉诸碑例之,则实有不尽避者。

大约上书言事,不得触犯庙讳,当为通例。

至若临文不讳,《诗》《书》不讳,礼有明训。

汉时近古,宜尚自由,不能以后世之例绳之。

”①避讳之法甚多,其中包括代字法。

汉代典籍之于帝皇名讳,多以代字法为之,《汉书》犹然$学者以为用特定代字以取代帝皇名讳,乃汉世特有之例。

陈垣云:“汉讳有一定相代之字,后世无之,即有亦非一定,斯为独异耳。

”②王新华《避讳研究》亦云:“汉代作为大一统的王朝,其避讳也表现出独特的一面,那就是帝王名讳有专门的代字,所谓’同训相代之字’,为后代所不及$”③此乃汉讳具特色处$考证避讳字于文献研究具有极大价值。

陆费墀《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自序》尝论:“避讳兴而经籍淆,汉唐以来指不胜屈,宋人尤甚。

”④陈垣《史讳举例•序》谓避讳之“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

《上海文学》的的文学评论

《上海文学》的的文学评论

1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1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邝可怡(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摘要:《上海文学》是中国大陆新时期的重要文艺刊物之一,其特点正在于文艺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双向发展.1985年被评论者称为"方法年",强调"理论方法热"的现象.此时《上海文学》正经历杂志本身的"改革"时期,文学杂志的经营模式以及编辑方向都有明显的转变.1985年《上海文学》发表的文学评论,不仅展现了特定历史处境之下欧美文艺理论移植中国的复杂过程,理论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还揭示了评论者和编辑如何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重新定义了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位置及功能.关键词:《上海文学》;新时期;文学批评;理论移植2O世纪以来,报刊杂志一直为中国引人西方文艺思潮的重要中介.新时期的文艺杂志不仅记录了欧美文艺理论的移植过程(transplantation),其中还牵涉理论框架和概念术语因时间,语言,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差异,导致不同程度的变异(transformation)和本土化(domestication)的问题.由于新时期中国评论家积极引入的西方文艺理论,不少乃由欧洲各国转译到美国再被广泛介绍,这一复杂情况正提供了适当的机会探讨文学理论的"可译性"(translatability)以及其双重变异(dou—blytransformation)等重要议题.①强调文艺创作和文学评论双向发展的《上海文学》,于被称为"方法年"的1985年内所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不仅展现了特定历史处境之下欧美文艺理论移植中国的复杂过程,理论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还揭示了评论者和编辑如何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重新定义了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位置及功能.一新时期《上海文学》文学评论的独特眭《上海文学》是中国新时期的重要文艺刊物之一.②作为上海作家协会负责的"地方性"刊物,它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均可与"全国性"文艺杂志相比.③《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以"《上海文学》评论员"之名发表《为文艺正名》引起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全国性讨论;1982年第8期发表冯骥才,李陀和刘心武关于"现代派"的通信引起的大型文学论争;1984年发起召开的"杭州会议"所引领的文学写作倾向,及后在杂志发表李杭育,阿城,韩少功的论述和小说创作所形成的"寻根文学"思潮,均为新时期文学开创了新的格局.相较于《收获》,《钟山》和《人民文学》等以发表创作为主的文学杂志,《上海文学》的特点正在于文艺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双向发展.一般而言,西方文论的介绍工作由专门探讨文艺理论研究的杂志承担,譬如《文学评论》和《文艺理论研究》;可是8O年代的《上海文学》也负起了相关方面的重要工作,然而学者于此多有忽略.纵观《上海文学》于1985年设立"理论"和"文艺论坛"两个栏日,所载文章的种①文学理论概念术语的翻译以至不同文化地域之间文学理论的"可译性",可译程度和范围等问题,一直为文评家所关注.参考EdwardSaid,''TravellingTheoff",ine%r2d,theText,andtheCritic,Cambridge,Mass.:Harv ardUniversityPress,1983,PP.226—247;EdwardSaid."Trayellingl'heoryReeonsidered",inReflectionsonExileandOtherEssays,C 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Series"Conver-genees",2002,PP.436—__452;J.HillisMiller,"BorderCrossings,TranslatingTheory:Ruth",inSanfordBudickand WolfgangIsereed.,TralatabilityofCh:Figuratio£spⅡceBetweenStanford,ca1ifnmia: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6,PP.2O7—_223.另参考拙文"111eTranslatabilityofLiteraryTheory:StmeturalistNarratologyandChineseLiteraryStudies", TamkangJourna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o.29(Mar2007),pp.40一-41.②《上海文学》于1953年创刊,当时名为《文艺月刊》,1959年易名为《上海文学》.1964年杂志与《收获》合并,至1977年10月《上海文艺》重新出版,1979年1月再次改名为《上海文学》.③1985年12月《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辑《新方法论与文学探索》的理论文集,收录27篇文章,主要来自《上海文学》(4篇),《读书》(4篇),《文艺理论研究》(2篇)和《文学评论》(2篇).参考《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选编:《新方法论与文学探索》,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5年.95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类和形式各异,包括西方文学理论介绍,批评方法和创作方法总论,新时期作家作品批评,新时期文学发展和文学现象讨论,以至作家评论者之间以书信形式讨论文艺议题.论者一方面重新检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现实主义和典型理论,①另一方面引介西方文艺思潮,除现代主义的探讨外还积极引进各种西方文论,涵盖了2O世纪初至60年代欧美新兴的文艺研究方法:结构主义叙事学,文学语言学,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读者反应和接受美学,人类学与神话原型分析等等.②西方文学理论的移植过程,概念的翻译挪用和转化,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有效性,理论对杂志内部文学创作的影响以至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均成为研究《上海文学》的重要议题.《上海文学》的文学批评在80年代初已备受关注,③本文将讨论范围集中于1985年发表的评论文章,原因有二.其一,1985年被文评家称为"方法年"以凸显"理论方法热"的现象,本文尝试将《上海文学》这年内发表的评论文章,重置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脉络加以考察.其二,《上海文学》在1985年正经历杂志本身的"改革"时期.首先是文学杂志经营模式的改变,由国家补贴转为自负盈亏;④其次是版面革新和编辑方向的转变.杂志自第7期起决定"革新版面,增加篇幅,同时每页扩大字数,使刊物的容量更为充盈",⑤版页由原有的8O 页篇幅增至96页,即增加百分之二十的篇幅.至于编辑方向和版面的调整,我们可以藉着比较1984年和1985年《上海文学》文章发表的情况, 得到更清楚的理解.1984年杂志发表中篇小说7 篇,短篇小说64篇(小说合计71篇),散文17篇,诗歌113首,报告文学3篇,另外理论文章23篇和文艺论坛的短评8篇.相对而言,1985年的《上海文学》维持发表各种文类的创作,包括中篇小说9篇, 短篇小说63篇,另辟"作家作品小辑"收入张辛欣,韩少功,肖建国,陈村,何立伟等作家的小说l4篇(小说合计86篇),散文8篇,诗歌82篇,报告文学4篇,理论文章31篇,还有文艺论坛的短评6篇.相较1985年的《上海文学》与前一年杂志文章发表的情况,散文和诗歌的篇数明显减少,小说创作和评论的刊载却有所增加.至于文学评论和创作数目的相对比例从1984年1:6.6增加至1985年1:4.7.1985年7月改革后的《上海文学》,提出反映当代文学"新潮流",作家"新探求"的编辑方向.除此以外,还强调发展理论版面的重要性:"理论版将继续探索新时期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中一系列已知与未知的问题,力争在文学观念与创作方面有所突破."移用当代西方的文学理论,引入文学以外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是杂志尝试突破固有文学观念的两项主要原则.本文就1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考察杂志所选取,引进的西方文艺思潮和批评方法,如何反映中国大陆八十年代文学批评的具体发展方向?相关理论在《上海文学》内部又得到怎样的回应和发展?最后,本文探讨《上海文学》的评论者和编辑如何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重新定义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位置及功能.二由外到内:《上海文学》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的引入考察1985年的《上海文学》,不乏各种让人眩目的西方文艺思潮和批评方法,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评论者对结构主义叙事学(StructualistNarratology)①参考赵祖武,叶益钧:《文学评论的术语革命势在必行》,《上海文学》1985年第3期;徐俊西:《典型化理论再认识——再答程代熙同志》,《上海文学》1985年第7期.②1985年《上海文学》探讨西方现代主义的文章主要参考陈思和:《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兼论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融汇》,《上海文学》1985年第7期.杂志引介或评论二十世纪欧美各种文艺研究方法的综论文章包括鲁枢元:《文艺学的学科形态》,《上海文学》1985年第9期;陈伯海:《文艺方法论讨论中的一点思考》,《上海文学》1985年第9期;张德林:《"新方法论与文学探索"后记》,《上海文学》1985年第9期.各种研究方法专论文章可参考吴亮:《文学与消费》,《上海文学》1985年第2期;周始元:《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审美感受的作用——从接受美学谈起》,《上海文学》1985年第3期;南帆:《论小说的情节模式》,《上海文学》1985年第10期;盂悦,季红真:《叙事方法——形式化了的小说审美特性》,《上海文学》1985年第lO期;李庆西:《大自然的人格主题》,《上海文学》1985年第11期;黄子平:《得意莫忘言》,《上海文学》1985年第11期;杨文虎:《创作与遗忘》,《上海文学》1985年第11期.⑧8O年代初较早讨论《上海文学》所载文学批评的文章为毛时安:《思维,在美的领域——读近两年来《上海文学》的文学批评》,《读书》1983年第4期.此外亦有兼论《上海文学》发表的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见王干:《气度与选择——关于《收获》《钟山》《北京文学》《上海文学》印象》,《读书》1989年第4期.近年当代文学的期刊研究,则集中讨论《上海文学》与"新小说"或"先锋小说"的生成关系,参考杨庆祥:《"读者"与"新小说"之发生》,《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4期.(垒)见1984年12月29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对期刊出版实行自负盈亏的通知》,文化政策图书馆网页:http:///law5218.html.另参考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页.⑤⑥《本刊将刷新面貌》,《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96邝可怡:1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以及接受美学(AestheticsofReception)的分析和应用.两种文学批评方法及相应的文艺思潮,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均具有特殊的文学文化背景.但针对新时期中国大陆的文学发展情况,二者被同时引进, 分别展示了8O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两个主要的探索方向.评论者引介源自法国结构主义文艺思潮的叙事学,基本上配合新时期以来"由外到内"的文学研究方向:从过往着重文学外部规律的研究,转移向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过去评论者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强调文学与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现在则更关注文学自身的结构方式, 内部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①有别于同样强调文学自身独立价值的新批评(NewCriticism),叙事学作为极具操控性(operative)的理论系统,提供了严密的分析框架以及大量繁琐而精确的概念术语,以便对文学文本进行科学性的剖析.②再者,尽管法国学者托多罗夫(TzvetanTodorov),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热奈特(G6rardGenette),克劳德?布雷蒙(ClaudeBremond)和格雷马斯(A.J.Greimas)等人对叙事学基本研究对象"叙事"(1er6cit)的理解并不一致,但他们关于"叙事"的理论,经过语言概念的翻译,不同时代和地域文化的移植,在中国文学研究中被大大扩展其研究范围,还重建起一套高度概括性和应用性俱备的分析系统,加以应用于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分析.③事实上,《上海文学》对叙事学的积极引介与杂志内部鼓励"新小说"的创作关系密切.1.《上海文学》所见叙事学理论的移植过程80年代最早介绍叙事学理论的文章是张隆溪于1983年《读书》杂志发表的《故事下面的故事一一论结构主义叙事学》.文章以四位理论家的着作为据,分述俄国普洛普《童话形态学》对民间故事功能的概括分类,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对神话故事情节模式的研究,以及法国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和托多罗夫《"十日谈"语法》对"叙事语法"(Grammairedur6cit)的论述.论者尝试上溯俄国形式主义对叙事学的影响,展示其理论在法国发展的具体情况.从今天的观点看来,文章虽然未能涵盖所有重要的叙事学论述(例如巴特和热奈特的分析),却能准确指出叙事学寻求世界结构本身"普遍语法"(Grammaireuniverselle)的核心理念:"结构主义者把复杂而范围广阔的文化现象概括成容易把握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确使我们更明确地意识到这些现象之间隐含的共性和普遍联系,同时为理解个别现象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思考框架."(此文发表后,国内陆续出版各种叙事学理论的译介,《上海文学》更成为引介相关理论的重地.⑤从1984年至1990年期间,杂志共刊载了12篇关于叙事学分析方法以及理论应用的文章.1984年《上海文学》首先发表陈村的《关于"小说时间"》,1985年则陆续刊载了林文山《小说的"人称"》,南帆《论小说的情节模式》以及孟悦,季红真《叙事方法一一形式化了的小说审美特性》.⑥四篇文章以不同分析重点及对象,展示叙事学移植的具体过程.陈村的文章可说是从微观角度对叙事学理论中一个关键概念的详实阐释,孟悦和季红真的论述则从宏观角度表现对叙事学理论系统的成熟掌握.至于林文山和南帆借用叙事学概念,分析古典小说和当代小说的叙事特征,探索西方叙事学理论应用研究中国叙事文学的可能性.陈村《关于"小说时间"》一文针对叙事学理论①刘再复曾扼要指出8O年代初文学研究方法的四种发展趋势:一,"由外到内",从文学外部规律研究转移向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二,"从一到多",从政治或哲学的单一角度的研究转移向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种角度的研究;三,由微观分析到宏观综合研究;四,由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参考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读书11985年第2期.②法国学者托多罗夫首次在《"十日谈"语法》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ie),将之定义为"叙事的科学"(LaSciencedur6cit).见TzvetanTodorov.GrammaireduD(canv~ron.Paris—LaHaye:Mouton,1969,P.10.不过,真正为叙事学提供大量复杂术语和概念的着作,是法国热拉尔?热奈特专门研究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专着《修辞(三)》(Figure111,1972)第三章"叙事话语"(Discoursdur(cit).参考G6rardGene~e,%ures///,Paris:LeSeuil,1972,Chapter3.③参考拙文"TheTranslatabilityofLiteraryTheory:StmcturalistNarratologyandChineseLiteraryStudi es,"pp.45—46.④张隆溪:《故事下面的故事——论结构主义叙事学》,《读书》1983年第ll期.⑤法国叙事学的理论着作中文翻译,始于1985年.法国兹维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Ier6citcommediscours,"1966)的中译首载于《美学文艺学方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1987及1989年,分别出版王泰来编译《叙事美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以及张寅德编译《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当中收人兹维坦.托多洛夫《文学作品分析》("L'Analysedutextelitt&aire",1968),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Introductional'analysestrueturaledur6cit",1966)和布雷蒙《叙述可能之逻辑》("L 丑Logiquedespossiblesnarratifs".1966)等文章.1990年,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Discoursdur~cit,1972;Nouveauducou~durdcit.1983)的翻译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⑥分别参考陈村:《关于"小说时间"》,《上海文学》1984年第9期;林文山:《小说的"人称"》,《上海文学11985年第5期;南帆:《论小说的情节模式》;孟悦,季红真:《叙事方法——形式化了的小说审美特性》.97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l期系统里"叙事时间"一环,从小说选取的时间段,叙事的时间次序(Order)和叙事时距(Duration)三方面加以解说.后二者正是叙事学学者热奈特以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MarcelProust,?larecherchedutempsperdu)为研究对象,在《叙事话语》(Dis—COHFSdur6cit)建立完备的叙述时间分析方法中两个重要面向.①单就叙事时距的研究而言,陈村的文章准确翻译和解说了五种叙事速度变化:扩展(Stretch),停滞(Pause),等速(Constantpace),紧缩Compression)和省略(Ellipsis),并指出20世纪意识流小说强调主观时间,运用内心独白的写作,如何造成复杂的时间概念.②相对于孟悦和季红真《叙事方法——形式化了的小说审美特性》,后者更能从宏观角度,按结构主义的原则将叙事理解为二层结构:即转化现实世界为主体经验的"深隐层次",以及转化主体经验为艺术世界的"表现层次".文章对于叙事结构"表现层次"所包含的三种主要元素:叙事者(Narrator),叙事角度(Perspective)和叙事语调(Narrativetone)均有系统分析,纵然部份的分类原则仍有待商榷.最明显的例子莫如论者提出叙事者的五种类型归纳(不掩饰的叙事人,参与事件的叙事人,不参与事件的叙事人,傀儡的叙事人和隐身的叙事人),其中正混淆了两种分类原则:叙事者对故事的参与程度以及叙事者在文本中被感知的程度.③1985年《上海文学》刊载的另外两篇文章:林文山《小说的"人称"》和南帆《论小说的情节模式》,分别借用叙事学的理念或术语重新审视中国古典小说和当代小说的发展.林文山于文章开首即表示"'人称'这个玩意儿,似乎是洋货",④但随之大量举证说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使用及讨论,早见于《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金圣叹的评论.换言之,论者试从西方文论的标准肯定中国古典小说的价值.文章对人称叙述的讨论,实质配合了叙事者身分(是否属于故事人物)和叙事角度(全知或限知)的分析,并从不同人称叙述转换手法的应用,诠释金圣叹对《水浒传》的修改原则,评价《红楼梦》较《水浒传》优胜之处.诚然,此文对西方叙事学观念的借用仍存有不少稚嫩的地方,但可说是"西学中用"的初步尝试.至于《论小说的情节模式》一文,以19世纪俄国作家契可夫的《草原》和新时期作家张承志《北方的河》里小说情节"淡化"的现象为触发点,讨论现代审美意识如何"反抗"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文章虽然确认"情节小说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特征是叙事性",但除简单引用英国批评家兼小说家福斯特《小说面面观》(E.M.Forster,AspectsofNovel,1927)对"情节"和因果关系的理解外,并无深入分析小说情节模式的叙事元素.⑤相反,南帆正希望超越文本内部的分析,探讨特定艺术模式与人们生活中的经验感受和认知方式相应之处.不论以情节模式为重心的小说还是当代以淡化情节为主的作品,都"为人们审视世界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角度,方式和立足点."2.同时作为先锋小说创作指引和批评工具的叙事学理论《上海文学》引介叙事学理论,一直维持至9O年代,对新时期小说创作和杂志内部的文学评论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前者牵涉范围甚广,限于篇幅,无法在此详细论述.但从身兼评论者的作家陈村在1985年《上海文学》发表创作谈《赘语》,对自己同期发表的短篇小说《一天》的讨论,仍可窥见作家有意识地探索叙述时间的问题.⑦后者则具体表现于1987至1990年间,运用现代语言学影响下的叙事学,文学语言学等批评方法研究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文章,其中包括李劫《试论文学形式的本体意味——文学语言学初探》(1987年第3期),李庆西,李杭育《小说的哗变——现象学的叙事态度》(1988年第5期),陈晓明《后新潮小说的叙事变奏》(1989年第7期)和张颐武《叙事的觉醒》(1990年第5期)等等.综观而言,四篇评论均以80年代先锋小说为①热奈特针对叙述时间分析建立的三个范畴,分别为叙事的时间次序(Order),叙事时距(Duration)和叙事频率(Frequency).②热奈特定义叙事速度为故事时问的跨度(秒,分,时,月,13)和文本空间长度(行,页)的比率,并从而提出五种叙事速度的变化:省略(ellipse),概述(summary.),场景(seerle),延缓(stretch)和停顿(pause).参考G6rardGenette,F/guFe111,叩.d£.,pp.128—14_4;SeymourChat—mall,StoryandDiscourse:NarrativeStructureinFictionandFilm,lthaceandLondon:Comel lUniversityPress,1978,PP.67—79;MiekeBal,Narra—tologie:essaissurlasignificationnarrativedartsquatreroln~1n~modernes,Utrecht:HES.19 83,PP.125—126.③孟悦,季红真:《叙事方法——形式化了的小说审美特性》.④陈村:《关于"小说时间"》.⑤⑥南帆:《论小说的情节模式》.另参考E.M.Forster,AspectsoftheNovel,I~ndon:Penguin.1990,P.87.⑦陈村:《一天》,《赘语》,《上海文学》1985年第l1期.98邝可怡:1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基本论述对象.先锋作家自觉追求文学形式的革新,遂与评论者迫切寻求文学形式的分析方法互相影响.以李劫的文章为例,分析对象包括李陀《自由落体》和《七奶奶》,王安忆《小鲍庄》和《大刘庄》,阿城《棋王》,何立伟《一夕三逝.空船》,刘索拉《寻找歌王》,《你别无选择》和《蓝天绿海》,残雪《苍老的浮云》,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和《虚构》,韩少功《爸爸爸》,郑义《老井》,孙甘露《访问梦境》以及莫言的《红高粱》.论者尝试"从文学语言本身的更新来思考新文学的性质"①,借用语言学,符号学并配合叙事结构的分析,解说先锋小说从"意绪化"走向"意象化"的文学创作发展.相较于陈晓明的文章,其考察对象同样以马原,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孙甘露等先锋小说家为主,但切人角度则集中于叙事时间的问题.论者以为"'叙事时间'隐藏了小说方法论的全部内容,它是叙述技术的开端和终点",而后新潮小说根本是"由'叙事时间'而引发叙事方法的革命".②故此,其分析针对先锋作家对"时间跨度"的处理,包括循环或逆反的时间运动,主观化的时间意识,时间停留和时间差等,并配合消除现实与幻觉分野的"模糊性叙述",多重文本的叙事者的考察,全面剖析80年代的小说形式变革.新时期小说复杂多变的情态,在叙事学的分析系统和概念术语参照之下,得到具体而落实的阐释.叙事学对小说叙述方法的系统分析,不仅受到新时期作家及评论者的关注,它所体现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观点,还影响着80年代中国作家,评论者以至杂志编辑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之间关系的理解. 有关问题的探讨,将于本文结论部份再作回应.三《上海文学》对接受美学的引介相对于文学内部规律研究方法的探索,1985年《上海文学》所见评论者关注的另一个文学现象,是新时期商业消费社会的形成与文学发展的关系.文学阅读及接受问题的探讨,乃于80年代中国大陆的特殊文化环境之下进行.接受美学(Aes—theticsofReception)指出文学包括"从作者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从作品到读者"的阅读接受过程,强调读者主动参与文学作品讯息生产的位置,固然改变了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但《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大量引用接受美学的概念术语, 分析通俗文学或流行文学的发展,是针对中国80年代中期以后文学商业化现象的批评方向.1.接受美学和"文学与消费"的讨论吴亮首先在1985年第2期的《上海文学》发表《文学与消费》一文,尝试就当前社会变革中"消费浪潮"的现象,提出深人思考.论者先从哲学角度,指出消费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观念的改变——生活范型,行为价值,伦理判断,动机与目的,利与害,善和恶以及生活终极目标.③然后再从两方面探讨"文学与消费"的论题,即文学自身的消费性,以及文学如何保持严肃性和纯正性. 吴亮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文艺社会学研究方法,也未借用"文学场域"(1iteraryfield)或读者"期待视野"(horizonofexpectation)等理论概念,却能灵活运用通俗文学(流行文学)为例,清晰解说文学生产过程(写作,出版,发行,零售)所体现的市场机制.论者宣告过往文学生产者(作者) 和文学消费者(读者)的分离状态经已结束,文学作品是"作家在市场信息,读者心理,出版订货诸方面的暗中协同下得以完成.④"面对当下社会消费浪潮的冲击,吴亮为中国大陆80年代后期的文学发展作出多方面不同的预测.论者基本持正面态度,认为相关情况迫使人们将文学创作放回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之下加以考察,并重新认识不论严肃或通俗的文学,都"只有在关系之中,在流通之中,在阅读之中才能实现自己蕴含的内在价值."'读者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独特位置,由此得到重新审视.吴亮的文章发表以后,1985年第3期的《上海文学》随即刊载了周始元《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审美感受的作用》一文,从理论层面系统分析。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申请】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热门专业一览表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申请】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热门专业一览表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申请】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热门专业一览表全英文的教学氛围以及较低的成本,再加上诱人的奖学金,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求学。

跟着本站看看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热门专业一览表。

一、中文系中文系是香港中文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系,全名为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顾名思义,课程的特点是语言与文学并重,为同学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训练。

中文是沟通的工具。

掌握汉语的结构和起源有助于交流。

此外,汉语也是历史的产物。

理解语言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化的理解。

文学承载着古今作者对世界的观照,故此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探讨,不单为我们提供了审美的训练,更是了解人生世相的途径。

二、新闻与传播学院是香港最早成立的交流教育与研究的专业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新闻、广播、广告和公共关系、创新与新媒体及通讯学。

学院自1965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为香港培养优秀的专业传播人员和研究人员,促进文化发展。

开设了大量内容广泛、灵活多样的基础课程,注重基础理论与专业培训相结合。

三、翻译学是香港大学的优势专业。

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联合举办了多个双学位课程,培养多元化人才。

例如,法律与翻译双学位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法学-翻译学双学位专业采用新颖的“4+1”模式教学,即学生第一年学习翻译课程,第二年才开始学习法律的相关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期限为4年,毕业后学生将获得法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

而且法学专业的学生在读完第一年的课程后,还可以选择读取翻译学学位。

四、法律中大法学院成立于2021年,延续了香港中文大学“双语”、“双文化”教学的特色,以培养适应全球化大环境和中国内地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为目的的法律专业人才。

中大法学院与其他两所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将专注于提供通才教育,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在不同领域服务。

目前,香港的金融法相对薄弱,国际贸易法的资源特别少。

因此,中大将重点培养这两方面的人才。

五、法律与社会科学学士双学位本课程是香港大学2022年度新增的双学位模式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孙赛珠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孙赛珠博士

主 題 的 選 取 與 呈 現
14
I.
二、改編與取材
電視劇版《三國演義》的主題 導演王扶林﹕「通過對三國時代尖銳 複雜的矛盾鬥爭的描繪,揭示三國興 亡的歷史教訓——只有舉賢良、善兵 法,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奉 獻國家,方能在動亂形勢下推動歷史 車輪前進。除此之外,還應強調民族 特色,宣揚愛國主義。」
主 題 的 選 取 與 呈 現
沒有違背原著的主題 只是選擇性地強化其核心意義。
16
I.
二、改編與取材
《見龍卸甲》Vs《三國演義》 改編?取材? 電影主題﹕以敘述趙子龍的一生為主線, 塑造趙子龍有勇有謀、有情有義的英雄 形象。 Vs 開始=趙子龍乃出身常山的無名小卒 結尾=趙子龍被困鳳鳴山,卸甲後孤身 出門應戰,單人面對千軍萬馬。 憑空杜撰=改編方法中的增補 ∴ 《三國‧見龍卸甲》=>改編
就某些電影而言,人物就是主題
如《赤壁》、《見龍卸甲》旨在刻劃周瑜、 趙子龍的英雄形象
6
I.主題的選取與呈現
7
I.
一、原著與改編的距離
原著文本與改編影視作品,不論 在主題、情節、人物上,必會存 在距離。 這種距離有多近才算是「改編」 原著的作品? 距離的遠近就是「改編」與「取 材」的分別?
8
主 題 的 選 取 與 呈 現
三國‧見龍卸甲 赤壁
楊吉友 楊吉友
李仁港 李仁港 吳宇森 吳宇森
侯少奎、王文有
劉德華、洪金寶 梁朝偉、金城武
1989
2008 2008
13 2009
15
赤壁‧決戰天下
吳宇森 吳宇森
梁朝偉、金城武
I.
《三國演義》——電視劇
影片名稱 1. 2. 3. 4. 5. 6. 三國演義 三國英雄傳 之關公 曹操 諸葛孔明 空城記 呂布與貂蟬 方軍亮 方軍亮 陳方千 陳凱歌 馬泉來 謝文禮 / / 導演 王扶林 編劇 杜家福 演員 鮑國安、 楊俊勇 龍隆、 張復健 柯俊雄、 茹萍 劉永、 劉家輝 李宗義、 楊鳴孝 黃磊、陳紅 年代 1995 1995 1996 1996 1998 2002 三十五集 集數 八十四集

港大和港中文人文学科对比

港大和港中文人文学科对比

港大和港中文人文学科对比摘要:I.引言- 介绍港大和港中文人文学科- 简述本文将进行对比的内容II.港大人文学科简介- 历史悠久的港大人文学科- 港大人文学科的优势- 港大人文学科的著名教授和校友III.港中文人文学科简介- 发展迅速的港中文人文学科- 港中文人文学科的优势- 港中文人文学科的著名教授和校友IV.港大与港中文人文学科对比- 学科设置与教学质量对比- 研究成果与学术影响力对比- 毕业生就业前景对比V.结论- 总结港大与港中文人文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提出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的建议正文:引言香港大学(港大)和香港中文大学(港中文)是中国香港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在人文学科领域均有优异的表现。

本文旨在对两校人文学科进行对比,帮助读者了解它们的特色与优势,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

港大人文学科简介香港大学的人文学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12 年。

港大人文学科的优势在于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丰富的研究资源。

许多著名教授和校友都出自港大人文学科,如著名文学家张爱玲、杨绛等。

港中文人文学科简介相较于港大,香港中文大学的人文学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港中文人文学科的优势在于其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广泛的研究领域。

此外,港中文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港大与港中文人文学科对比为了更好地了解港大与港中文人文学科的优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1.学科设置与教学质量港大人文学科拥有更为丰富的学科设置,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教学质量方面,两校均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优秀的教授团队,但港大在某些领域更具有优势,例如港大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在香港乃至全球享有盛誉。

2.研究成果与学术影响力在研究成果方面,港大与港中文人文学科的教授和研究生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

然而,由于港大的历史悠久和学术声誉较高,使得港大人文学科在学术影响力方面略胜一筹。

3.毕业生就业前景港大与港中文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在香港及其他地区的就业市场上均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目录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目录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目录
一、文学类1.中国语言文学2.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3.文学理论4.女
性文学5.新闻学6.日本语言文学7.普通话二、历史类1.中国历史2.世
界历史3.日本历史4.社会学三、机械类1.机械工程2.精密仪器和机械3.材料科学与工程4.能源工程5.电气工程6.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四、数学类1.数学2.统计学3.计算机科学4.计算机应用5.生物数学6.物理数学五、外语类1.英语2.法语3.俄语4.德语5.日语6.韩语六、计算机类1.计算
机科学2.软件工程3.计算机系统工程4.网络与信息安全5.移动应用开发6.数据库系统7.人工智能七、社会科学类1.社会学2.政治学3.经济学4.法学5.公共行政6.心理学。

2023年香港教育学本科专业汇总

2023年香港教育学本科专业汇总

香港教育学专业汇总教育学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即要让学生了解教育的本质、具的和意义,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香港大学入学要求:①内地生:所有参加内地高考及港澳台联考的学生均可申请报读香港大学。

港大的内地招生计划独立于内地高校统一招生机制,港大会优先考虑以下因素:˙申请人的高考总成绩及英语成绩˙申请人在面试中的综合表现(如获面试资格)˙申请人的综合学术及非学术素质*高考生报读港大只需提供高考英语成绩,无需额外英语考试成绩②国际生:IB文凭:考生获取完整的 IB 文凭,包括 CAS、TOK 和扩展论文。

A-level:考生应至少有 3 门 a 级科目,不包括英语和汉语。

SAT / AP:候选人应该已经完成a) SAT or ACT考试b) 至少有 3 次 AP 考试。

(参加目前已经不存在的 SAT 科目考试的学生可以根据类似的成绩被录取。

)英语要求:雅思学术模块总分 6.5(考试日期后2年内)1、文学士及教育学士(语文教育)- 英文教育(五年制)学制:5年学费: 282,000港币/年申请时间:2023年9月-2023年11月项目介绍:BA &BEd(LangEd)-英语自2005年起由文学院和教育学院联合开设。

这个为期五年的双学位融合了英语语言和语言学的专业研究以及英语语言教育的专业研究。

该计划将严谨的学术研究与体验式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英语文学士及教育学士(语言教育)毕业生能够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荐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

2、文学士及教育学士(语文教育)- 中文教育(五年制)学制: 5年学费:282,000港币/年申请时间:2023年9月-2023年11月项目介绍:「文学士及教育学士」(语文教育)—中文教育是学院及文学院教育合办的五年全日制双学士学位课程,旨在培养学术与专业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中文教育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大学中文(一)”课程中的写作元素及其教学策略

香港中文大学“大学中文(一)”课程中的写作元素及其教学策略

DOI :10.19867/ki.writing.2021.01.005第1期2021年2月No.1Feb.2021作者简介:梁德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高级讲师。

电子邮箱:********************.hk 。

①“大学中文”课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网站,网址:https://.hk/university-chinese/course-information ,引用日期:2020年12月1日。

②笔者曾在2016年4月应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邀请,担任讲者分享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心得,《第十届“大专中文教学交流会”》,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网站,网址:https://.hk/conference/2016/schedule.php ,引用日期:2020年12月1日。

一、前言自2012年起,香港大专教育为配合香港政府教育局在2009年所推行的新高中课程改革,大学学制由原来的三年制变为四年制。

在此背景下,香港中文大学为了适应学生毕业年期延长的规定,推行相关的课程改革。

“大学中文”课程就是针对此一情况,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重新设计的大学语文必修科目。

此科目旨在提升学生的中文修养,课程涵盖了不同的语文知识,并着重语言自觉自学的培育,同时兼具观察、思考等各种训练,务求为本科学生提供全面而实用的中文知识。

①其中的教学内容不乏丰富的写作元素,如“大学中文(一)”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后,能够流畅地撰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描写文,反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亦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笔者由2012年至2017年间,曾多次任教“大学中文”科目,对于启发学生创作描写文及指导相关写作技巧有一定心得。

②故此,本文将以中大中文系所设计的“大学中文(一)”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单元教学、不同类型的习作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写作知识,并提高他们对描写文写作的兴趣。

香港中文大学“大学中文(一)”课程中的写作元素及其教学策略梁德华摘要:自2012年起,香港大专教育为配合香港政府教育局在2009年所推行的新高中课程改革,大学学制由原来的三年制变为四年制。

香港中文大学的专业设置

香港中文大学的专业设置

香港中文大学的专业设置
香港中文大学的专业设置
香港中文大学现设有八个学院:文学、工商管理、教育、工程、医学、理学、社会科学、以及法律学院。

八个学院合共63个学系,那么香港中文大学的院系设置包含安歇呢?这是大多数想要申请入学的的学子想问的`问题。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香港中文大学的院系设置,一起看看吧!
文学院
人类学系
历史系
艺术系
英文系
日本研究学系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翻译系音乐系
雅礼中国语文研习所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学系
崇基学院,神学院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商学院会计学院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财务学系管理学系
亚太工商研究所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市场学系
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教育心理学系
体育运动科学系体育部
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电子工程学系
讯息工程学系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
医学院麻醉及深切治疗学系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生物医学学院肿瘤学,系
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那打素,护理学,院儿科学系
微生物学,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妇产科学系药剂学,院
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化学,病理学,系外科学系
精神科学系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中医学,院
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数学系物理系
化学系统计学系
社会科学学院政治与行政学系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经济学系建筑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心理学系社会工作学系社会学系
法律学院比较及公共法中心国际金融法亚研究所法律专业学系法学系
读研究生可选专业和学费
(学费按照学分收取,单位为港币。

每年专业变化较大,最终专业以学校公布为准)。

侯马、温县盟书“明亟视之”及传世古籍相关问题合论

侯马、温县盟书“明亟视之”及传世古籍相关问题合论

作者: 沈培
作者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香港
出版物刊名: 中国语文
页码: 353-361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盟书;传世文献;明亟视之;使动;极
摘要:本文结合新出金文和古书训解,通过语法、语义分析,认为侯马盟书、温县盟书常常出现的“明亟视之”“永亟视之”“适亟视之”里面的“亟视之”是“极之视之”之义,意
即“穷困之且监视之”。

同时,文章对《尚书·舜典》的“殛鲧于羽山”的准确含义做了补充论证,对出土盟书“明亟视之”与《左传》盟辞“明神殛之”的差异提出了一些推测性意见。

北京话是一个重音语言

北京话是一个重音语言

北京话是一个重音语言∗冯胜利【期刊名称】《语言科学》【年(卷),期】2016(015)005【摘要】This paper discusses stress in Beijing Mandarin.It is argued that though not stress-timed like English,Beijing Mandarin is a type of stress language based on its prosodic prominence sig-nified by prosodic categories (syllabic units)that affect morphology and syntax in the language.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stress are seen at each layer of the Prosodic Hierarchy and each zone of Cartog-raphicalSyntax,namely,syllable,foot,prosodic word and VP-prosody (nuclear stress),TP-prosody (focus stress)as well as CP-prosody (intonation).The argument made here claims that give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prominent behaviors at different syntactic levels (and prosodic layers)proposed here, it is not only plausible to understand the properties of stress in Beijing Mandarin in depth,but also to enable us to make advances and discoveries in prosodic phonology,prosodic morphology and prosodic syntax.%文章讨论北京话的重音,认为北京话虽然不是英文类 stress-timed 的语言,但也是一个重音语言;它是以音节节律为单位实现轻重且直接影响词法和句法的重音语言。

战争语境下现代主义的反思——保尔·穆杭《六日之夜》的四种中文翻译

战争语境下现代主义的反思——保尔·穆杭《六日之夜》的四种中文翻译

作者: 邝可怡
作者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128-13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保尔·穆杭《六日之夜》翻译;现代主义
摘要:法国现代主义作家保尔·穆杭一直被视为中、日两国新感觉派的重要精神来源,历来学者多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接受研究以至平行研究的方法,建构了“穆杭与新感觉派”在现代中文文学里的基本研究框架。

本文试就既定论述框架,提出若干重新思考的方向,以求深化我们对穆杭的认识,并在时代和地域意义上,拓展穆杭与现代中文文学关系的研究范畴。

第一,本文认为,在穆杭与中、日新感觉派的研究以外,关注穆杭作品中文翻译具有的特殊意义。

第二,穆杭一战后的小说创作及其在华文世界的翻译与传播,都经历了二十世纪初欧、亚两洲极为复杂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其中,《六日之夜》一篇曾于沪港两地被四度翻译及重译。

本文重溯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六日之夜》四种中文翻译的历史语境,并将小说重置于不同时代、地域的历史脉络下,探讨欧洲战后产生的现代主义小说是如何被理解和思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駱以軍先生 夢裡不知身是客 茶點 大專院校文學創作課程的設計與執行(一) 蘇偉貞、傅淑萍(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寫作課作為一種偵察:以成功大學「華文創作工作坊」、「華文高級寫作班」 課程為對象 王家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我所從事的「創造性翻譯」教學 James Shea(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 Poetry Writing Workshops, or: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oughts and Feelings 胡燕青 (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 文學創作教學經驗談——教授這一科的老師必須具備的三種能力 午宴 大專院校文學創作課程的設計與執行(二) 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在縱谷栽種文學創作森林──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的創作教學設計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看見中國、看穿冷戰、看好台灣 黃淑嫻(嶺南大學中文系) 雨傘運動後的中文文學創作課:一點觀察、一點分享 謝曉虹(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 潛在的知識──文學創作課的可能性 茶點 大專院校文學創作課程的設計與執行(三) 韓麗珠(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忘記這裡是課室──在寫作課上練習冒險 林于弘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 新詩創作教學的類型設計與實踐 王良和(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 從觀念更新到作詩、補詩、評詩能力的開展──新詩創作教學模式的探討 晩宴
危令敦 鄺可怡
何杏楓 葉嘉詠
1.06.2016
6月3日 9:00-10:45
10:45-11:00 上午第二場 11:00-12:45
12:45-2:15 下午第一場 2:15-4:00
பைடு நூலகம்
文學園地與文學推廣:組織 王宇平(交通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新媒體條件下文學活動的機遇與挑戰——以上海交大發起的 2014、2015 年度 「全球華語短詩大賽」為中心的討論 簡義明(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文學教育的邊界與越界:以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教室」課程規劃為例的反思 謝傲霜 (香港文學生活館) 先從民間播種——論香港文學館的理念與實踐 樊善標(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街道上的寫作課 茶點 以寫作為職業及志業的分享 吳美筠 在香港以文學為職志的發展領域──讀《文學與權力──文學的合法性的批判 性考察》 鄧小樺 創造文學的職位 黃勁輝 全球化大眾媒體下的本土文學再創作與推廣:文學家紀錄片、劇情片、舞蹈 郭梓祺 鳥兒輕輕在歌唱 午宴 文學園地與文學推廣:刊物 黎海華(《阡陌文學雙月刊》) 文藝期刊的時代定調——走在 21 世紀阡陌道上 宋子江(《聲韻詩刊》) 互文化實踐下的文學園地——Muse (2007-2010) 雜誌中的「香港文學」 曾淦賢(《字花》) 不只限於紙上──香港文學刊物續存與發展的可能 陶然(《香港文學》) 從文學雜誌編輯角度看近年香港文學環境
場次 6月2日
9:00-9:30 9:30-11:00 11:00-11:15 11:15-1:00
1:00-2:30 2:30-4:15
4:15-4:30 4:30-5:50
6:30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主辦 文學創作教學研討會(2016 年 6 月 2-3 日)
程序表 參加者
主持
開幕禮
主題演講:北島教授 童心的意義
張詠梅 樊善標 鄺梓桓
1.06.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