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共产国际与大革命的失败

合集下载

陈独秀与大革命的失败

陈独秀与大革命的失败

5
陈独秀
在大革命中的
作用
大革命时期, 陈独秀在推动国共合作、领导“五卅” 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新老 右派的斗争, 以及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等方 面, 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从中共一大到五 大, 陈独秀一直是党的最高领导者, 中共二大民 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共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最 终确立, 中共四大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 导权问题的提出, 等等, 他都起了无可替代的作 用。陈独秀在党内的地位和威望是同时代其他人 无法比拟的。直到党的五大他仍然当选为党的总 书记。可以说, 从建党直到大革命运动的前期,陈独 秀是有巨大功劳的。
Page 4
如何定性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确实犯了妥协退让的错误,但 当时党毕竟处于幼年时期, 陈独秀的错误是探索 中的错误, 其主观愿望是好的, 根本不具备投降 的动机。所以, 称其为“投降主义”或“右倾机 会主义”是不恰当的。把陈独秀所犯错误表述为 “右倾退让错误”比较适合。
Page
陈独秀与大革命
在1925年到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中,陈独秀多次反对共 产国际的国共合作指示,但是由于缺乏有系统的、独立 的阶级纲领指导,使得陈独秀等一次次被共产国际领导 层错误的行政指令压下去。最激烈的一次是在1926年中 山舰事件后,陈独秀在党报上发表公开信,单方面宣布 退出国民党,引起党内外轰动,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陈 独秀等少数共产党人的异议外,其他大多数中共党员 (包括毛泽东)都没有对共产国际指令,提出哪怕一鳞 半爪的反对意见和公开质疑。这就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员 虽然是中国革命的实际领导者,却是为国民党做苦力的 政治局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对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强烈冲击,大批 优秀干部(包括陈独秀的两个儿子)在反革命屠杀中丧 失,1927年到30年代初的失败浪潮使中共在城市工人中 的影响力严重削弱.。对这次革命失败负有第一责任的共 产国际领导层(以斯大林和布哈林为首)把全部责任推 卸在它的中国支部——中共的头上,中共又把主要责任 推卸在总书记陈独秀头上,指责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 主义”错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撤销陈独秀的总书

大革命失败的主因和陈独秀的责任

大革命失败的主因和陈独秀的责任

港罢 工委 员会 ,收缴 工人纠 察 队的枪 械 ,逮 捕李 之龙 ,同时包 围
了 汪精卫 的住宅 。事发 时 ,以布勃诺 夫为 团长 的苏联 顾 问代 表 团
很 紧张 ,怕 由此 与 国民党关 系破 裂 。他们小 心翼翼 向蒋 试探 ,当
蒋表 示行 动不是 针对 苏联 的 ,他 们方 如释重 负 ,立 即同意蒋诡 称 的误 会 ,按照蒋 的 意图把 为蒋讨 厌 的季 山嘉 等顾 问遣返 回国 ,逼
的大革 命失败 。
大 革 命 失败 不 是 败 于北 洋 军 阀 ,而 是败 于 窃据 革 命 领 导 大 权 、手握 重兵 的蒋 介石 。他为 了维 护 自己代表 阶级 的利益 和个 人
权 势 ,突然发 动反 革命政 变 ,向在北 伐 战争与革 命运 动 中功勋卓 著 的共产 党人 和革命 群众 举起 了屠 刀 。 过 去的历史 记 载 ,都 说这是 陈 独秀推 行右倾 机会 主义路 线 向
始 同意4 。他们 还 强行 安 排 陈独 秀 会 见 国 民党 右 派代 表 ,向他 名 们释放 善 意 ,做 出中共不 争 国 民党 中央执 委名 额 的承 诺 。这 次会
议 由于苏 共 中央和共 产 国际的强 力 于预 ,戴 季 陶等 右派 不仅 未 受 到应 有 的批 判 ,而且 当选 了中执 委 。蒋介 石 也 当选 中执 委常 务委 员 、军 队总监 ,地位 显 著提 高 。在 选 出 (6 名 中执 委 和候 补 中执 /0 9
大革 命失败 的主 因
和陈独秀 的责任
陈德 辉
安徽 省政 协原 副秘 书 长 、文 史资料 委 员会原 主任
12 年 4 1 9 7 月 2日,一 个 沉 重 的 日子 。 白此 以后 腥 风 血雨 笼 罩 了 中国上空 ,3 万 共产 党员 和革命 群众倒 在血 泊之 中 。轰 轰 烈烈 l

大革命的失败与陈独秀封建家长制思想

大革命的失败与陈独秀封建家长制思想

时不但 全 民 政 治是无 用 的 高 论 治也 是痴 想 手
, ,
就是 多数 政
着 封 建家 长制 思 想 的 因 素 的 来 视
, , ,
但是 长 期 以



④可 见
,
这位 反 封 建 的 旗
,
这个 因 素 却似 乎 没 有引起 人们 足 够 的重 这是 值 得引 以 为戒 一
、 。
中国共产 党 的首倡 者
,
而直接 影 响着 陈 独秀右 倾机会 主 义 路线的形 成 线 接着 是 陈 独 秀 以 同 样 的 作 风
, ,
党 的意 志
这 十 足 地 表现 了

’ , .
家 之长

不 顾 广大

咄 咄 逼 尺的 气势
党员的 反对
,
强 制推行 右倾 机会 主 义 的 路
一 九二 六 年三 月 和 五 月 夺 大 革命的领 导权
, ,
在这 一 原 则 问 题
,
使人 民 草命力 量 不 断 的 遭 到 洗劫
,

以致
尽管 陈 业 秀 坚 持 了 右倾 机 会 主 义 的 立 有 其 不 可推 卸的 贵任

, ,
随着 革命形 势的 不 断 恶 化 明 顶 感到任 其 『 去 的祸 患
的形 成
, , , ,
绝 大 多数 同 志明
但 是 勿容 否认

,
将 为中 国革命 引 出 无 穷 束手无策

由 于 鲍 罗 廷 己圣 同蒋 介石有 了 一 个所 谓
秀 在 中 国 革命 一 系 列 根本 问题 上就 不 能 不 表
由 于 外 国 资 本 主 义 的入 侵

共产国际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共产国际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民营斜技 面丽 酾
实践 ・ 思考

共产国际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宫 丽艳
( 黑龙江科技 学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10 o ) 50 0
摘 要 : 产国际的错 误指导是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 因, 共 共产国际在指 导中国革命 时, 既缺乏对 中国国情的深入 了解 , 又经常从 苏联 自 身的利益 出发来考虑 问题 , 因此造成其在指 导思想上的失误, 最终导致 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关键词 : 共产国际; 国民大革命 ; 失败 , 提出 了一个正确的革命战略 , 但 12 9 7 9 4 12 年发生 的那 场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最 终未能完成 反帝反 石》这 一电文代表 了全党 同志的意见 , 军 阀的任务而宣告失败 , 中国革命 、 它给 中国共产党造成 了巨大的损失。 遭 到共产 国际和斯 大林 的反对 , 主张共产党配合蒋介石北伐 。在大 竭力 今天人们在总结这段历史 、 探究其失败原因时 , 自然要提到 陈独秀的右 革命 的紧急关头 , 共产 国际的错误指 令 , 不仅使蒋介石完全掌握了领导 倾投降主义错误 , 这是导致大革命 失败的一个重要 因素 , 对此史学界 已 权 , 更为其巩固领导权提供了政治上 、 时间上的保证 , 最终造成 了大革命 早有定论 , 但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也是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一个不可忽 视 的失败。 的重要原因 , 共产国际由于不了解 中国国情 , 指导思想上 向国民党妥协 2 共产国际对 中国大革命指导失误的原因 退让 , 在维护国共合作的同时 , 也断送了国民大革命 。 21 不 了解 中国 国情 . 共产 国际和斯大林对 中国阶级关系和革命阶段的分析 , 了公式化 犯 1 共产 国际对中国大革命指导上的失误 1 不顾 中共的强烈反对和正确建议 , “ 内合作” . 1 推行 党 的政策 和定型化 的错误。 因而不能准确地认识中国革命发展过程 中错综复杂 的 三 二 ” 大革命时期 , 国共统一战线采取了共 产国际驻 中国代表马林提出的 阶级关系及其变化。当蒋介石在“ ・ 0 事件 中已经由国民党 中派变 共产 国际和斯大林仍然把蒋介石看成是 国民党 中 “ 内合作” 党 的组织形式,口 g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可 以以个人身 成国民党新右 派后 , 份加人国民党 。众所周知 , 中国共产党 曾强烈反对这一合作方式。1 2 派, 92 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 , 说蒋会服从国民党的指挥, 而不可能走上反 年7 , 月 中国共产党第 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 中共二 大通 过了 共道路 。 与国 民党建立民主联合 战线 的决 议 , 但对于两党的联合方式 , 坚持实行 “ —一 反革命政变后, 四 二” 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 , 而鲍罗廷却迟迟还 党外联合 。在中共“ 二大 ” 关于“ 的《 民主的联合 战线 ” 的决议案 》 , 中 明确 不愿做出决断 , 认为一切错误都是工农运 动过火 、 产党太幼稚 而不 能 共 指出 :无产阶级一方 面固然应该联 合民主派 , “ 援助民主派 , 然亦只是联 正确领导民运所造成的。 他号召共产党及一切 工会 、 农会发表宣言 , 拥护 合与援 助, 决不是投降附属与合并 , 因为民主派不是代表无产阶级为无 国民党 中央及政府公布 的一切 取缔 民众运动 的法令 ,停止 土地革命 。 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 l 。f l 12 9 7年 4 , 月 斯大林也 以联共布中央的名义发表了《 给宣传员 的提纲》 , 中国共 产党是在共产国际 的帮助下建立 的, 而且在 中国共产党第二 指出 : 中国革命 的第 一阶段是“ 全民族联合战线 的革命 ”对 国民党采取 , 揭露和利用的政策是不正确的; 在第二阶段期间 , 资产阶级 叛变 了 次代表大会 还通过了《 加人第三 国际案》 承认 中国共产党是共产 国际的 孤立 、 , 个支部。因此 , 在共产 国际推行东方革命战略 , 积极促进 国共合作时 , 革命 , 因此不能 “ 中国一切旗 帜中最受欢迎的 国民党旗帜交给 国民党 把 究竟是采取 “ 党内合作” 还是“ 党外合作 ” 的方式 , 就不会以中国共产党的 右派 ”但必须“ , 把全部国家政权集 中于革命的国民党” 。基于这种理论 , 意志为转移 , 而只能更多地尊从 孙中山国 民党的意愿。 而恰在这一点上, 共产国际不仅倚重 国民党 , 而且竭力支持 、 帮助国民党 , 国民党掌握革 使 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 的观点正好相背 ,孙中山欢迎国共合作 , 仍然坚 命的领导权 。 “ 但 持过去与达林会谈 中提出的不同意实行党外合作 的形式 , 要求共产党人 22 苏联 利 益 . 以个人身份加人 国民党作为两党合作的条件和方式 。” 2 世纪初期 , O 在世界范 围内掀起 了国际共产 主义运 动 , 列宁指 出: “ 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一点 : 国、 俄 印度 、 中国等等构成世界人 1 在经济上、 . 2 军事上竭力支持 国民党 , 几乎放弃共产党 在大革命 的整个过程中 , 共产 国际始终重视 国民党 , 中 国资产 口的绝大多数 。正是这个大多数的人 口, 重视 最近几年来也非常迅 速地卷人 身解放 的斗争 中,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来 , 世界斗争问题 的最终 阶级 , 而轻视中国无产阶级 , 几乎放弃共产党 , 认为 中国“ 工人 运动还不 争取 自 强大” “ 、工人 阶级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 的社会力量” 共产 国际代表鲍罗 解 决不能有丝毫的怀疑 。在这个意义上讲来 , 。 社会主义的最后胜 利是完 廷说 : 中国现 已有一种势力 ,为将来引导其 国民运动 以至于完 全成 功 全和绝对保证的。” 产国际为了打破帝 国主义对苏联的封锁和包 围, “ 哄 者, 此势力 为何 , 即中国国民党 。”】 p 他把国民党看作 中国民主革命 的希 需要在东方 , 特别是在苏联毗邻的中国寻找苏联的朋友 和支持力量。这 望, 把从 苏联运来 的军事物资全 部交 给国民党 政府 , 而对共产党则未采 个战略是正确的 , 但在进行 国际共产 主义 运动时 , 经常把苏联利益放在 取任何具体措施 给予有力支持 。 首位 , 这是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失败 的原因之一 , 也是导致中国大革 中山大学是共产国际专为培养 中国革命 干部而建立的 ,在 12 9 5年 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接收的 17 4 名学员中 , 中共党员只 占2 %, 0 其余全是 国民党党员。 黄埔 共产 国际力图通过国共合作来建立和加 强孙 中山同苏俄 的友好关 军校开办时, 资金困难, 器奇缺 。苏联政府得知后 , 武 立即派船运来各种 系 ,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进一步开展 , 而支援苏俄革命 。 使 进 由于共产国际 枪械八千支, 并资助二百万卢布现款作为军校的开办费。 军校创办后 , 苏 和苏俄联 过分倚重 国民党 , 一心想将其控制在手 中, 以致后来 眼看 国民 联政府又派出了以巴甫洛夫为首的军事顾问 团到广州 。苏联顾 问的帮 党 的背离 , 既控制不 了, 它 又撤 不了手 , 了挽救这种被动局面 , 为 不顾 中 助 , 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起 了重大作用 。 对 国共产党的利益, 不顾 中国国情 , 时而命令中共无原则地对 国民党让步 , 1 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妥协退让 , _ 3 一味讨好 国民党 , 致使共产党 丧失 时而又莫 名其妙地要 中共对国民党施加压力。 了革命的领导权 纵观中国大革命 , 看到共产 国际和苏联曾给予中国人 民和 中国 我们 1 2 年 1 国民党 “ 96 月, 二大 ” 召开 , 由于共产国际代表魏经斯基竭力 共产党宝贵的支持与帮助 , 积极促成 了国共合作 , 为统一战线的建立和 主张妥协退让, 在选举国民党 中央执行委员 、 监察委员时 , 共产党作 了很 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同时也要看到共产 国际对 中国革命的指导 , 但 大让步 ,在 3 6名中央执行委员中共产党员只有 7名 ,右派 和中派却 占 确实有~些重大的失误 , 对于大革命 的失败 , 其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 1名, 5 连本应开除党籍 的戴季 陶等右派分子 , 也被 选为中央执行 委员 , 任 。 达成了 “ 国民党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人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在 参 考 文 献 等 七项 协 议 。 … 中共 中央文件选集『】 c. :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出 版社 ,9 9 6 . 18 : 5 共产 国际一 向倚重 国民党 , 国共矛盾尖锐之时 , 在 多次要求共 产党 【 2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 系史略【】 M. 上海: 上海人 民出 版社 ,986. 18 : 2 忍让 、屈服以维护大局 ,即使在蒋介石叛变革命 后 , 仍对其 寄存希望 。 『 3 1鲍罗廷. 觉悟社记者谈对 中国内情之观 察【 】 对 M. 北京: ��

陈独秀所犯的错误 源于共产国际错误指挥

陈独秀所犯的错误 源于共产国际错误指挥

陈独秀所犯的错误源于共产国际错误指挥2012年10月10日来源:《文史参考》作者:李响对陈独秀重新评价,并不仅是为之平反,更是为了还原他的人性本色。

历史学者罗志田写道:陈独秀有“只注重我自己独立的思想”的特质,他不迁就任何人,他永远是他自己。

他一生用过38个名字,最喜欢的是“独秀”,好友汪孟邹说他这笔名取得太不客气了,陈回答说,“独秀”是他老家安庆的一座山名。

在电影《建党伟业》中,陈独秀的戏有20多场,仅次于毛泽东,而此前,以陈独秀为主要角色的影视作品十分鲜见。

扮演陈独秀的演员冯远征说:“我在拍《建党伟业》时重新认识他、靠近他、演绎他。

他是一个立场鲜明、非常有远见的人,一大召开前,他就说不能让共产国际介入,中国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在戏里写的很清楚。

”在中共党史上,对陈独秀的定位历经了几次剧烈变迁,他曾经是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共中央总书记,但1949年官方文献对陈独秀的评价是: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

改革开放30年来,这9顶沉重的大帽子逐一被摘去,只剩“右倾机会主义”。

有学者认为,这顶帽子也应该摘掉,因为陈独秀所犯的种种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共产国际错误指挥造成的,大革命失败后又把责任强加在他身上。

对陈独秀重新评价,并不仅是为之平反,更是为了还原他的人性本色。

历史学者罗志田写道:陈独秀有“只注重我自己独立的思想”的特质,他不迁就任何人,他永远是他自己。

他一生用过38个名字,最喜欢的是“独秀”,好友汪孟邹说他这笔名取得太不客气了,陈独秀回答说,“独秀”是他老家安庆的一座山名。

不满马林包办行为,不出席中共一大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德赛大旗,成为“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胡适和陈独秀两位安徽人取代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位广东人,开启了“胡陈时代”。

在《建党伟业》中,陈独秀的演讲是重头戏。

如傅斯年所说,陈独秀“在思想上是胆子最大,分解力最透辟的人”,他特别擅长把学理的表述改为大众化的口号。

“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对新时期党建的警示

“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对新时期党建的警示

“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对新时期党建的警示“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作为学术问题成为多年来学界争议的要点之一,这既关系到对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理性认识,也关系到对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合理评价。

深刻反思这一事件及我党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标签: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党的建设;警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1]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只有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引领中国社会历史不断进步;而党的建设则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以史为鉴,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警示作用。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开展,适时的回应了近代中国的理论困境,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视角看待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那些早期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们,在经历了封建伦理思想、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杜威的实验主义甄辨后,逐步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大批转向马克思主义,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誉有“北李南陈,两大星辰”之一的陈独秀就是这个时期颇有影响的人物。

用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的讲话来描述就是,“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

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中国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的,这才成立了党。

”从1921年7月党的一大到1927年4月党的五大,六年时间里,陈独秀曾出任过“中央局书记”、“委员长”和“总书记”共计五次党内领导职务。

直至1927年7月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结党营私,对革命进步势力不教而诛,据中共六大所作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由于共产党员被迫害,人数由原先的六万多骤减到一万多人,面对惨痛的局势不得不引起共产党人的反思,于是召开八七会议总结教训,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做了相应的清算,具体有三:其一,在与国民党的关系处理上,忽视对革命的领导权;其二,没有想着工农武装的必要性;其三,不能提出革命的行动纲领来解决土地问题。

第一次大革命

第一次大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大纲一、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与大革命的局部失败1.共产国际与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二、东征北伐之争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危机1.东征北伐之争2.武汉国民政府的危机3.第二次北伐三、中国共产党五大的召开1.会议的召开2.中国共产党五大的贡献3.中国共产党五大的缺陷四、大革命的失败及经验教训1.对革命形势的错误估计2.大革命宣告失败3.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知识点汇总概念:C01:五月紧急指示C02:中央监察委员会原理和观点:K01:西北学说K02:右倾机会主义重要信息:I01:蒋介石以“清党”为名,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I02:东征北伐之争所体现出的革命队伍内部矛盾。

I03:由于阶级、地位等原因,国共合作正式破裂。

正文一、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和大革命的局部失败1.共产国际与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面对革命阵营随时可能发生分裂的严重局面,中共中央于1926年12月13日召开特别会议。

这次会议没有能够解决党如何生存并坚持斗争的问题,反而决定对群众运动采取消极压制的错误方针,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

会后,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方针开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

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区委对蒋介石的阴谋活动有所觉察,力图巩固革命成果。

但共产国际仍对蒋介石抱有期望,不赞成同蒋破裂。

这样,由陈独秀出面,同刚从海外归国的汪精卫于1927年4月5日发表联合宣言,使一部分共产党员放松警惕,误以为局势已经缓和下来。

不管联共(布)、共产国际,还是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如何试图延迟与蒋介石的决裂,蒋介石感到羽翼渐丰,认为不再需要苏联和中共的支援后,一场血雨腥风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接着,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仅广东一地,被捕杀的就达二千多人,包括著名的共产党员萧楚女、熊雄等在内。

关于大革命失败原因之我见

关于大革命失败原因之我见

期 … … 帝 国 主义 基 本上 是 以 统 一战 线来 进 攻 中国 革命 的
, ,

《 斯 大林全 集 》 第九 卷
,


们 姑且 先 不 论 斯 大 林 是 一个 极 端地 民 族 主 义 者 原 则 上 我 是 赞 同 这 些 观 点的 就 是 因 为 他
说 出了 一 个 事 实 就 是 帝 国主 义 是 中国 革 命 最 凶 恶 的敌 人 它是 一 切 反 动 力 量 的 支配 者和
,
,



,
,

民 革 命军 的 广 大 官 兵 也 引 起 了 强 烈 的展 动 他 们 恐 惧 革命 恶 毒 攻 击革命 他 们要 侍 机 复
, ,
,
仇 他 们要 夺 回 那 失 去 的原是 他 们祖 辈 父 辈 的 用 于 剥 削 为生 的土地 和 那 已 失 去 的 人 间 天
,


,
,
这 样 一 来 反 革 命 倒 有 了 基 础 而 革 命 却 因此 失 去 了 可 靠 的 武 装 柱 石 这 完 全 是 人 为
,
目前 随着原 中苏关 系的不 复存 在 中俄 关 系 的不 断发 展 人 们在 意 识
, ,
, 。

形 态 领 域 可 以 更 广 泛 的 交 流 我 认为 在 主 观 原 因 方 面 除 了 陈独秀 犯 有右 倾机 会 主 义 错误
外 共 产 国 际 在 大革 命 失 败 原 因 上应 负起 更 多 的 责任或 者说 主 要责 任

,
那 么 中国 革命 也 就 自然 成为 国 际 共 产 主 义 运 动 的 一 部 分 了

陈独秀的功与过

陈独秀的功与过

陈独秀的功与过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他举着五四运动的旗帜,也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的一生,对中国的革命有着数不清的贡献,但是在成立共产党的后期,他却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直接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几乎将共产党的命运推上绝路。

他身上有“右倾机会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乃至“汉奸”“叛徒”的名号。

陈独秀的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曾一度紧密相连。

1918年12月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创办了《每周评论》。

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开始向外界广泛宣传。

后来他前往上海,联系了共产国际组织,在其帮助下,陈独秀等人首先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同时与全国各地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了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并且成为了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重要负责人。

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他还是党的最高领袖。

但是在大革命的后期,陈独秀偏离了革命道路,逐渐走向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道路。

在共产国际四大上,他放弃了各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这直接导致了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

在革命失败以后,陈独秀非但没有认真分析革命失败的教训,从中吸取经验,反而将目光转向“托派”,其革命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在他被中共开除党籍后,进一步参与“托派”组织的活动,并逐渐成为了党内“托派”的首领。

由于陈独秀的错误领导,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经历的血的教训,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但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第一个在中国的土地上举起了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不仅对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还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传播者。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7月15日,在武汉召开“分 政变: 共”会议,正式与共产党决裂。并 开始 血腥大屠杀。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标志 国民革命失败
“………蒋介石、何应钦、白崇 禧是唯一可以使 长江以南区域 免于沦入共产党之手的保护力 量。………. 倘使蒋介石愿意拯 救中国人民出于共产党之手, 那么他必须迅速而决断地进行 起来。”
1926年冬至1927年春, 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 大革命高潮。国民党右派加紧勾结帝国主义, 篡夺革命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内陈独秀右倾 投降主义占据领导地位,一味妥协退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 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亦发动反革命 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大革 命遂告失败。
大革命的概述
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斗争。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和帮助下,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 合作建立。之后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国民革 命军,组织国民政府。进行东征和北伐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力量强大。 客观: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革命失 败的原 因
主观:
年幼的共产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 和共产国际代表一再妥协, 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
中共尚年幼
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不长, 立即以全部力量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缺乏 理论准备,来不及系统总结实际斗争的经验, 理论的弱点和不成熟,必然会导致革命行动 的失误,这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 一。,
国民政府的背叛
1926年,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结果把共产党人排挤出 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也打击了国民党左派人士。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指使反动武装在上海进行大屠杀,制 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也发生了同样的大屠杀。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 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在“四一二”政变后,汪精 卫限制工农运动发展。纵容反动军官夏斗寅和许克祥发动反 革命叛乱。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决定 同中国共产党决裂,以“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 为口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

陈独秀托派问题始末

陈独秀托派问题始末

陈独秀托派问题始末“八七会议”后从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领导岗位上撤下来的陈独秀,陷于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态。

他觉得心里有无穷的冤屈和蕴怒,他表现得十分消极。

他坚决不与中共新的临时中央领导班子合作,尤其对中共中央要求他去苏联“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明确表示拒绝。

他对大革命的失败,有切肤之痛,当然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对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路线,尤其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方略与手段,不愿意再相信。

对“八七会议”对他的指责,他心中不服,他还坚决拒绝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中央派人屡屡动员劝说,他不为所动。

党内高层已经觉察到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及中共中央的关系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1929年5月爆发了中苏外交严重冲突的“中东路事件”,两个月后陈独秀就事件的本末、性质与动向以及中央的宣传方针向中央提出了批评性的建议。

以此为契机,或者说为裂口,陈独秀与中共中央的矛盾分歧和对抗公开化、明朗化,日趋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导致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彻底决裂,并且在彻底决裂之后,一直厮缠在一起,口诛笔伐,斗争不已。

此间托洛茨基的思想纲领正一步步渗透进陈独秀的头脑,并在行动上顽固地、偏执地表现出与中共中央的严重对立。

1929年8月5日就在中东路事件引发的陈独秀与中共中央关于宣传策略的争论中,陈独秀扩大了论题,也扩大了事态。

他向中央写了一封全面涉及“中国革命问题”的15000字的长信,从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央的政策路线、形势的估计与宣传、关于“民主”等12个方面阐述自己对当前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与思路。

1929年8月28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代表约见陈独秀谈话,批评了他不应该轻率地、随意地发表和中央不同的意见,并提醒他:中央的政治路线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10月5日中共中央通过决议,明确提出“反对党内机会主义与托洛茨基反对派”,苏联的托洛茨基问题第一次直接与陈独秀的“反党小组织”活动挂上了钩,并且有了“托洛茨基———陈独秀取消主义”的新提法。

【同步素材】陈独秀------倔强坎坷的一生

【同步素材】陈独秀------倔强坎坷的一生

【同步素材】陈独秀------倔强坎坷的一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很正面的印象,但是性格决定命运,陈独秀的倔强坎坷的性格也就决定了他的倔强坎坷的一生,中国的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更像一个大熔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其实就是一部共产党党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作为中共最主要的创立者,几十年来,他被先后戴上了九顶帽子,即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

如今,这些帽子先后被一一摘掉,2002年出版的党史一卷,将长期以来的“右倾投降主义”改为了“右倾机会主义”。

2004年4月,胡锦涛在纪念任弼时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谈到大革命失败时,又给予了新的说法,将其表述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这是到目前为止由中央领导人所作的新的定性,获得了学界普遍好评。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姚金果对此深以为然:“陈独秀在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不能全归咎于他,有共产国际的原因,加上党太年轻,缺乏经验,所以他所犯的错误应该是集体错误。

”在中央党史研究室“镇室之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姚金果承担了第二编“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编写工作,之后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的编写。

姚金果告诉本刊记者,苏联解体之后,有关苏联、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大批档案文件得以解密,越来越多的事实正以它们的本来面目先后回归,与之相伴的便是历史评价的修正,陈独秀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被共产国际束缚手脚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年轻的中共蒙受巨大的损失。

陈独秀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不管其所奉行的路线政策是自觉主动的还是被迫违心的,都逃脱不了应当承担的领导责任,他因此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离开了连任五届的中共最高领导岗位。

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解密档案显示,从1923年到1927年的5年中,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开过122次会,作出过738个决议,即平均两天一个决议。

共产国际与陈独秀被开除出党的前前后后

共产国际与陈独秀被开除出党的前前后后
到 托 洛茨 基 论 述 中 国革命 的文 章 时 , 起 思 想上 引 的共 鸣 。
12 9 9年 7月 1 日 ,南 京 国 民政 府 以 武 力 收 O 回 中 东 铁 路 局 管 理 权 。 1 日 , 联 政 府 照 会 中 国 3 苏
省 和反 思 的结 果 是 : 然 承认 自己对 大革 命 的失 虽 败 “ 负过重要 责 任 ”, 但认 为 “ 这种 失 败 是过 去整
除 出党 。本 文 根 据 2 0 0 2年 出 版 的 《 产 国 际 、 共 联 共 ( ) 中 国 革 命 档 案 资 料 丛 书 》 7—9卷 及 布 与 第 俄 罗 斯 国 家 社 会 政 治 历 史 档 案 馆 的 俄 文 馆 藏 档 案 材料 , 对 共 产 国 际与 陈独 秀 被 开 除 出党 的前 试 后 历史作 一 初 步考察 。 早 在 12 9 7年 底 , 共 ( ) 央 政 治 局 就 多 联 布 中
收稿 日 :05 0- 7 期 20 -90 作者 简介 : 颖 (9 8 )女 , 江齐齐哈尔人, 李 16 一 , 黑龙 中共中央党史

法学博士 。
维普资讯
第1 期
李颖 : 共产 国际与陈独秀被开除出党 的前前后后
后 的 中东路 事 件 中 , 反 对 中共 中央提 出 的 “ 他 保
政 府 , 责 中 方 行 为 是 非 法 行 为 ,7 日 , 宣 布 断 指 1 叉
绝 对 华外 交 关 系 , 中苏 冲突 不 断升 级 直 至发 生 武
装 冲 突 。这 便 是 中 东 路 事 件 。
卫 苏 联 ”的 口号 , 中共 中 央 进 行 了反 复 的 辩 论 , 与
维普资讯
2嘶年 1 0 月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再分析——陈独秀不是主要责任者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再分析——陈独秀不是主要责任者

视国民党 、 轻视共产党的指 导思想 , 以在国共合 所 作的过程中 , 直要求 中国共产党容忍合作 、 一 委曲
求全 , 生怕刺激 国民党 , 破裂统一战线。
际及其驻华代表要对其失败负主要的责任。连当 时的远东局主席维经斯基后来也承认 :对 中国共 “
产党所犯错误, 我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 承担 比中 要 国共产党更大的责任。…笔者从 以下几个方面作 ”1
案馆一些资料的开放 , 我们有 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个问题 的可能 。在笔者看来 , 产 国际和联共 ( ) 其失败要 共 布 对
负主要责任。 这是其无可推诿的。当然, 我们弄清楚这个问题 , 并不是为了去指责谁, 而是总结经验。 以史为鉴。 【 关■词】 国民大革命; 共产国际; 远东局; 土地革命 [ 中豳分类号】 22 K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缡号]1 1 0o ( 0)6 04 — 3 6 — 342 6o — 04 0 7 0
a d teC mmu i at fS ve ins o l a eteman rs o s it o efi r . fc Is . ep rm o n o h ns p r o o itu o h udtk i ep n i lyfrt al e O 0 re t up  ̄ f t y n h bi h u J h rsac igti p be i n tocn e ys e o ec nrr , eol a t osm ptee p r n e a duei eerhn s r lm o o d mna i ,nt o t y w nyw u u x ei c ,n g h o s t n d h a n t h e t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6 o 期
2O O6年 l 2月

中共“六大”选举引发的一场轩然大波

中共“六大”选举引发的一场轩然大波

中共“六大”选举引发的一场轩然大波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0年第16期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近百年历程中,1928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唯一在国外召开的党代会。

这次不辞辛劳、移师万里在莫斯科郊外召开的会议,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曲折与内幕呢?在克格勃的保密区召开1927年7月15日,中共“五大”闭幕两个月,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

这时的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经过一系列新军阀混战,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残酷地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1927年7月中旬,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中共中央实行改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五人组成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8月,党中央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选举了中央临时政治局。

中央临时政治局选举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为常委,瞿秋白为主席。

党的“六大”的召开,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酝酿和准备。

由于国内白色恐怖十分严重,很难找到一个能够保证安全的地方开会。

不久,当中共中央得知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将分别于1928年春天和夏天在莫斯科召开、少共国际也将在莫斯科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时,考虑到届时中国共产党将派代表出席这几个大会,而且中共中央也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共产国际的及时指导。

所以,经报请共产国际同意,遂决定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这是党的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

关于党的“六大”会址,以往一般只含糊地说在莫斯科近郊一座旧式贵族庄园,而具体到村镇名称则有“兹维尼果罗德镇”(位于莫斯科西北部)和“五一村”(位于莫斯科南部)两种说法。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参加“六大”的许多当事人,如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蔡和森、王若飞等,在回忆“六大”时,只简单地说在莫斯科召开,或者说在莫斯科近郊召开,而没有说明详细地名。

就是记述较为详细的张国焘,也只说了大概。

陈独秀托派问题始末

陈独秀托派问题始末

陈独秀托派问‎题始末“八七会议”后从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领导‎岗位上撤下来‎的陈独秀,陷于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态。

他觉得心里有‎无穷的冤屈和‎蕴怒,他表现得十分‎消极。

他坚决不与中‎共新的临时中‎央领导班子合‎作,尤其对中共中‎央要求他去苏‎联“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明确表示拒绝‎。

他对大革命的‎失败,有切肤之痛,当然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对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路线‎,尤其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方略‎与手段,不愿意再相信‎。

对“八七会议”对他的指责,他心中不服,他还坚决拒绝‎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中央派人屡屡‎动员劝说,他不为所动。

党内高层已经‎觉察到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及‎中共中央的关‎系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1929年5‎月爆发了中苏‎外交严重冲突‎的“中东路事件”,两个月后陈独‎秀就事件的本‎末、性质与动向以‎及中央的宣传‎方针向中央提‎出了批评性的‎建议。

以此为契机,或者说为裂口‎,陈独秀与中共‎中央的矛盾分‎歧和对抗公开‎化、明朗化,日趋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导致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彻底决裂‎,并且在彻底决‎裂之后,一直厮缠在一‎起,口诛笔伐,斗争不已。

此间托洛茨基‎的思想纲领正‎一步步渗透进‎陈独秀的头脑‎,并在行动上顽‎固地、偏执地表现出‎与中共中央的‎严重对立。

1929年8‎月5日就在中‎东路事件引发‎的陈独秀与中‎共中央关于宣‎传策略的争论‎中,陈独秀扩大了‎论题,也扩大了事态‎。

他向中央写了‎一封全面涉及‎“中国革命问题‎”的15000‎字的长信,从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央的政‎策路线、形势的估计与‎宣传、关于“民主”等12个方面‎阐述自己对当‎前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与思‎路。

1929年8‎月28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代表约见陈‎独秀谈话,批评了他不应‎该轻率地、随意地发表和‎中央不同的意‎见,并提醒他:中央的政治路‎线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10月5日中‎共中央通过决‎议,明确提出“反对党内机会‎主义与托洛茨‎基反对派”,苏联的托洛茨‎基问题第一次‎直接与陈独秀‎的“反党小组织”活动挂上了钩‎,并且有了“托洛茨基———陈独秀取消主‎义”的新提法。

谁应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者?

谁应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者?

谁应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者?1925年至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使跻身于新民主革命时间不长的中国共产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和创伤。

陈独秀作为党的第一任最高领导人,不管其所奉行的路线政策是自觉主动的还是被迫违心的,都逃脱不了应承担的领导责任,他因此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离开了连任五届中共最高领导岗位。

由于种种原因,“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这个政治结论无人问津,延续至今已有70余年。

近几年来,随着苏联历史档案的解密,学者们发现过去所能见到的有关大革命的历史资料,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真实的全景画面,进而意识到在总结陈独秀右倾错误教训的同时,不能不深究共产国际对大革命失败的责任。

一个不愉快的开局建党初始,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

因为马林是按照共产国际的集中领导体制来指导中共工作的,经常指手划脚,所以陈独秀对马林的装腔作势态度很反感,他说:“苏俄党是苏俄党,中国党是中国党,各有各的国情、风尚。

我们犯不着去做共产国际的支部”。

可是,中共二大还是加入了共产国际,成为国际的一个支部,党的经费主要靠国际的资助。

这样一来,中共必须向共产国际定期交送工作计划和预算,领导机关的会议也要有马林参加。

其实,陈独秀不同意这样做,不愿意有这种监护关系,他曾对包惠僧说:“革命是我们自己的事,有人帮助固然好,没有人帮助我们还是要干,靠别人拿钱来革命是要不得的。

”这表明陈独秀是一个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

马林来华不久,即向中国共产党提议,改变过去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起初,中共党内自上而下一致表示反对这一主张,1922年4月6日陈独秀致信共产国际东方部远东局局长维经斯基,申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之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国民党联美国、联张作霖段祺瑞等政策和共产主义太不相容”;“广东北京上海长沙武昌各区同志对于国民党一事,均已开会议决绝对不赞成,在事实上亦已无加入之可能”等六项反对的理由。

揭秘八七会议:21人参加的小会,更重要的是,会前会后这几项决定

揭秘八七会议:21人参加的小会,更重要的是,会前会后这几项决定

揭秘八七会议:21人参加的小会,更重要的是,会前会后这几项决定在大革命失败和反共势力的猖狂进攻面前,中国共产党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再加上共产国际和陈独秀推行妥协退让的右倾错误,党内一度出现严重混乱。

但终于很快地镇定下来,于1927年8月7日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1、七一五之后的局势变化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和共产国际、陈独秀的妥协退让,激起广大革命者的愤恨。

他们纷纷要求清算党内的右倾错误,坚决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

早在“四一二”反共大屠杀后不久,在上海的周恩来、赵世炎、罗亦农、陈延年、李立三等人,就联名写信给中共中央,指出“政治不宜再缓和妥协”,应“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

在中共“五大”上,瞿秋白散发了他于当年2月写的《中国革命之争论》小册子,批评陈独秀、彭述之的右倾错误。

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有病,“必须赶快动手术,暴露其病根”。

6月25日左右,蔡和森写信给中央常委,大声疾呼:“我们坐此静待人家来处置,真无异鱼游釜底”,建议党中央“应即检查自己的势力,作一军事计划,以备万一”。

毛泽东在7月4日召开的中央常委会上进一步提出:农民自卫军可以“上山”,“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许多下层干部对陈独秀的右倾政策表示不满,有的盆然表示:“现在快要被敌人杀光了,还退让,退让,要退让到何时?为什么不让拿起武器跟反革命干!”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传来调回鲍罗廷及改组中央之训令。

八七会议参加者蔡和森说:7月上旬,鲍罗廷“提议陈独秀、谭平山赴莫斯科与国际讨论中国革命问题;瞿秋白、蔡和森赴海参崴办党校;新指定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五人组织政治局且兼任常委。

自此独秀即不视事”。

李立三和李维汉分别在《党史报告》和《回忆与研究》中,作了与蔡和森大体相同的叙述。

关于这次中央领导的改组,《八月七日中央紧急会议文件小引》(1927年8月11日)有如下记载:“自七月初旬武汉国民政府公开的反动以来,本党中央政治局已转入秘密状态而组织上有所改变,即派定五人为常务委员会,代表中央政治局职权,并决定派独秀同志赴莫斯科商定此后之总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共产国际与大革命的失败卢.毅【摘 要】关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责任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不可否认,陈独秀确实犯了右倾错误,向国民党做出一系列妥协。

但深入分析,这些错误又是诸多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与共产国际的指挥有关。

在所谓“三次大让步”和大革命后期右倾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共产国际与联共(布)的身影。

陈独秀对此曾有过抗争,但皆以失败告终。

而从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控制来看,后者根本无法独立自主地确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

因此,将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完全或主要推到陈独秀和以其为首的中共中央身上,显然是不客观和不公正的。

【关键词】陈独秀;中共中央;共产国际;联共(布);大革命;右倾原因【中图分类号】K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8)03-0011-101927年,由于蒋介石“四一二”清党和汪精卫“七一五”分共,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失败了。

这是中共在领导革命过程中遭遇的第一次严重挫折。

关于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责任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前夕,斯大林就开始指责陈独秀和中共中央未能执行莫斯科的“正确指示”,“因为它不理解这些指示,或者是不想执行这些指示并欺骗共产国际执委会,或者是不善于执行这些指示”,而“我们的政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唯一正确的政策”①。

与此同时,共产国际负责人布哈林也在《真理报》发表文章指出: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内“机会主义倾向最严重的领袖”,中国革命遇到严重挫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未能遵照共产国际的指示行事,未能经受住“火的洗礼”②。

斯大林、布哈林的这些论断为追究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定了调子,从而将陈独秀及其领导的中共中央推上了被告席。

但近年来随着共产国际与联共(布)档案资料的解密,这种说法明显暴露出许多漏洞。

本文拟着重围绕几个具体问题加以梳理,并运用相关史料作一番剖析。

一、陈独秀右倾错误的成因不可否认,陈独秀作为当时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者,确实犯了右倾错误,在一系列问题上对国民党妥协退让。

如所谓“三次大退让”,反对北伐,未能直接掌握武装,以及大革命后期“汪蒋合作”方针的确立和《汪陈宣言》的发表等。

特别是在革命已经十分危急的局势下,他不仅一筹莫展,而且仍实行对国民党的迁就态度,“自愿地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③,最终导致了大革命失败。

然而深入来看,陈独秀这些错误又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

首先,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理论准备不足有关。

中共成立不久就立即投入到实际斗争中,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复杂工作,无暇深入开展理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4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07、410页。

②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四川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译:《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辑》第1辑,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502—50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7—1258页。

论研究,因此理论准备难免有些不足。

对此,刘少奇曾明确指出:“中国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

因此,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指导上的失败,是在指导上的幼稚与错误而引起全党或重要部分的失败,而并不是工作上的失败。

”①毛泽东也说:“这时的党终究还是幼年的党,是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的党,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的党,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的党。

”②就陈独秀而言,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无法适应革命迅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其固守“二次革命论”,将两个革命阶段截然分开,坚持认为:“共产党取得政权,乃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事,在国民革命时代,不会发生这类问题”③。

因此面对极其复杂的大革命形势和共产国际提出的错误主张,他虽然有时也有自己的见解,但最终还是接受和执行了右倾路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所犯的右倾错误,是中共在幼年时期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错误。

其次,与共产国际的领导机制有关。

1925年,斯大林在共产国际执委会明确宣布:“共产国际是无产阶级的战斗组织”,“它不能不干预各国党的事务”,“否认它的干预权利,那就是为共产主义的敌人效劳”④。

而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毫无疑问必须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客观说来,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曾有过许多正确的指导,如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大力声援五卅运动等。

但与此同时,这种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也束缚了中共的手脚,妨碍了其主动性和应变能力的发挥,使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不可能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方针,更不可能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变措施。

近年来学界通过对俄罗斯最新解密档案的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所有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在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央及其驻华代表的指示和指导下做出的,有些甚至是越过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由国际代表直接做出的。

有学者统计过:从1923年至1927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为中国革命问题共召开过122次会议,做出738个决定,从大的决策(如令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对于国民革命的总方针)到小的决定(何时结束五卅罢工,何时找蒋介石谈话,谈时注意什么问题等),都有所涉及,而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实际权力和工作范围是很有限的⑤。

由此来看,将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完全或主要推到陈独秀和以其为首的中共中央身上,显然是不客观和不公正的。

二、所谓“三次大让步”的经过1943年,周恩来在《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一文中,详细梳理了大革命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对国民党右派的三次大让步,即在国民党二大执委选举、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等问题上的三次退让,并认为这直接导致“蒋介石在政治上军事上党务上接连得到三次大胜利”⑥。

但揆诸史实,这三次退让其实都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的指示有关。

所谓陈独秀的“三次大让步”,不是陈独秀要让,而是共产国际和斯大林逼迫中共让步。

第一次退让是政治上的让步。

1926年1月,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0页。

③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9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57—58页。

⑤唐宝林:《重评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的路线》,《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⑥《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

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大。

由于共产党的声望日隆,在二大代表中,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占多数,形势对中共非常有利,因此陈独秀的态度本来是十分强硬的,他提议应有7名中共党员进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使右派在会上没有影响”。

但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维经斯基却对此横加干预。

早在1925年5月初,鲍罗廷就来到上海与中共中央商讨有关国民党二大的选举问题,并力压陈独秀接受。

他在给加拉罕的电报中称:“关于在将来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人数问题曾一度发生争执,中央提出7人,我表示反对,为的是不吓跑中派和不无谓地刺激右派。

一致同意最低限额——4人,其余的根据代表大会期间中国整个局势而定。

”9月2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又发出指示,要求中共中央“遵循下列原则立即审查同国民党的相互关系:1.对国民党工作的领导应当非常谨慎地进行。

2.党团不应发号施令。

3.共产党不应要求必须由自己的党员担任国家和军队的领导职位。

4.相反,共产党应当竭力广泛吸引(未加入共产党的)国民党员而首先是左派分子参加本国民族解放斗争事业的领导工作”①。

显然,这是主张中共在二大选举问题上对国民党让步。

后来,中共广东区委利用右派刺杀廖仲恺事件打击了西山会议派,驱逐了胡汉民和许崇智,并制订了在国民党二大选举时共产党人争取在中央委员中占三分之一或一半的方案。

但莫斯科不仅不予支持,反而批评这是“在不停地拆毁连结共产党先锋队与民主群众的各种桥梁,要完全孤立中国共产党,并带来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致命的后果”②。

12月24日,维经斯基又强行安排陈独秀会见国民党右派代表,同意停止对西山会议派的攻击,并做出在新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共产党员人数不超过三分之一的承诺。

这一系列干预,导致国民党二大选出的36名中执委中,共产党员只占7名,“造成了右派势力大,中派壮胆,左派孤立的形势”③。

由此可见,关于陈独秀在国民党二大选举问题上做出让步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

第二次退让是军事上的让步。

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发生,蒋介石乘机在军事上打压共产党。

事件发生时,由布勃诺夫率领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使团正在广州,对事件作了全权处理。

当时,蒋介石对布勃诺夫声明此次事变是“对人不对俄”,布表示“如此即可安心”④,于是不同意对蒋介石进行反击,而是决定让步。

他在事件发生后第四天作的报告中解释为什么对蒋介石让步时,讲了六条理由,第一条就是怕“更加吓跑大资产阶级”,第二条是怕“引起小资产阶级的动摇”,因为中共“无论如何不能在现在承担直接领导国民革命的这种完全力所不及的任务”。

在后来的总结报告中,他甚至提出中共只要做“保证这场革命彻底胜利”的苦力,不要去争领导权,否则“任何过火行为都会吓跑大资产阶级,引起小资产阶级的摇摆”,从而“造成广州政府的危机,最终加剧国民革命失败”⑤。

3月底,布勃诺夫回国途经上海时对陈独秀说:“蒋介石表示他此次举动只是防止有叛乱之事发生,他本人并不反俄反共”,所以他主张向蒋介石做出让步。

由于从布勃诺夫那里得到的是片面情况,陈独秀发表文章表态,认为蒋介石还是左派,应该维持蒋汪合作的关系,并在文中称赞“蒋介石是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柱石”⑥。

但到了4月中旬,当陈独秀接到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关于中山舰事件的详细报告后,异常愤怒,做出了三点反击蒋介石的计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90、613、694—695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卷,第704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19页。

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5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3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24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