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治疗的策略分析
2023年乙型肝炎慢性防治详细指南
2023年乙型肝炎慢性防治详细指南背景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存在着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
针对乙型肝炎的慢性防治,制定详细的指南对于减少感染风险、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
本指南的目标是提供2023年乙型肝炎慢性防治的详细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管理乙型肝炎慢性感染。
指南内容
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
- 推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
- 加强职业暴露预防,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
- 提倡安全性行为,如使用安全套等。
2. 乙型肝炎慢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 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
- 强调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的检测和解读。
3. 乙型肝炎慢性感染的治疗策略:
-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
- 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4. 乙型肝炎慢性感染的并发症防治:
- 加强肝癌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肝癌。
- 预防和治疗肝硬化等并发症。
总结
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乙型肝炎慢性防治的详细指导,包括预防措施、早期诊断、治疗策略和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执行本指南,我们可以有效地管理乙型肝炎慢性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两种用药策略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肝的疗效研究
Gu a n g z h o u 51 0 7 3 0, Ch i n a ; 3 . De p a t r me n t o f C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Hu a n g p u Di s t ic r t Re d Cr o s s Ho s p i t a l o f Gu a n g z h o u
Cu r a t i v e e fe c t o f t wo s t r a t e g i e s o f d r u g t r e a t me n t f o r Hb e Ag- n e g a t i v e
c hr o ni c he p a t i t i s B
药 治疗 2 4个 月 , 治疗前 血 , 分 别 检 测 HB V— D N A、 AI 、 A S T和 T — B i l , 随访 时 对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清除病毒、控制疾病进程中发 效并尽可能实现临床治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挥重要作用。急性自限性感染是理想的HBV 感染的自然转 干扰素通过增强免疫细胞功能和促进细胞因子的表达、诱
归,一般无需抗病毒治疗,患者多在感染后半年内发生HBsAg 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产生并经干扰素信号通路编码多
: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5256. 2019. 08. 008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 2019 - 07 - 31
2019 - 07 - 31
通信作者:宁琴,电子信箱: 。 qning@ vip. sina. co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针对部分优势人群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并积累了诸多成功实现 HBsAg 阴转的案例和经验,开展了系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本 共识阐述了联合治疗方案的最新循证医学依据,总结了慢乙肝
后,血清 HBsAg 和 HBV DNA 持续检测不到、HBeAg 阴转、伴或不伴 HBsAg 血清学转换,肝脏炎症缓解和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 病发生率显著降低,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慢乙肝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 临床实践证明,以直接抗病毒药物( DAA) [ 如核苷 ( 酸) 类似物( NA) ] 或免疫调节剂[ 如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PEG - IFN) α] 序贯或联合治疗的优化方案针对部分优势人群显示出良好 的疗效,开展了系列成功实现 HBsAg 阴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 功能性治愈) 专家共识》 阐述了 联合治疗方案的最新循证医学依据,并总结了慢乙肝临床治愈路线图,以指导临床医师治疗决策的制订。
1 强推荐及充治分疗考成虑本到而了最证终据得的出质的量推、患荐者意可见能的预后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 (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指南概述本文档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的要点汇总,基于2023年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指导。
诊断- 对于疑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和肝功能指标,以评估病情。
分级和评估- 使用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肝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评估的综合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分级和评估。
- 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达到持久的病毒学和临床反应,减少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风险。
- 推荐首选药物为核苷类似物或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用于抑制病毒复制。
- 对于肝功能较差或肝纤维化较重的患者,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可能更有效。
治疗监测- 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和肝功能指标测定,以评估治疗效果。
- 定期监测肝功能,包括肝酶和肝功能衰竭标志物,以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动态变化。
治疗终止和后续- 对于达到持久病毒学和临床反应的患者,治疗终止时应定期进行随访,并关注肝癌风险。
- 对于未达到治疗目标或重复治疗后仍复发的患者,应重新评估治疗策略,并考虑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案。
预防和注意事项- 推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 对于合并其他肝病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应谨慎选择治疗策略,并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 治疗期间应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这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的要点汇总,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请在具体治疗时仔细阅读完整指南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NAs治疗慢乙肝低病毒血症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选择演示稿件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低病毒血症是NAs治疗慢乙肝 常见的不良反应,与多种危险 因素相关,如年龄、性别、病 毒基因型等。
02
针对不同危险因素,采取相应 的治疗策略有助于降低低病毒 血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
03
优化治疗方案和个体化治疗是 未来慢乙肝治疗的重要方向, 以实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目 标。
THANKS
详细描述
联合治疗策略是指同时使用多种抗乙肝病毒药物,以增强治疗效果,降低病毒 载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联合治疗策略可以针对不同环节抑制病毒复制,提 高治疗效果。
优化治疗策略
总结词
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优化治疗策略是在治疗过程中不断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通过优化治疗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据和回顾性分析,未来 需要开展前瞻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现 有结论。
2
针对不同危险因素,需要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 为制定更精确的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
探索新型治疗靶点和药物是未来的研究重点,以 实现慢乙肝的彻底治愈和降低低病毒血症的发生 率。
感谢您的观看
NAs治疗慢乙肝低病毒血症 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选
择
汇报人:XXX
2024-01-07
目录
• 引言 • NAs治疗慢乙肝概述 • 低病毒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 治疗策略选择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NAs(核苷酸类似物)是治疗慢乙肝的主要药 物之一。然而,NAs治疗慢乙肝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病毒血症(Lv),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 疾病进展。因此,研究低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和治疗策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药煎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经验
中药煎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经验【摘要】慢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肝炎疾病,目前治疗较为困难。
中药煎剂和恩替卡韦在乙肝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单独应用效果有限。
联合应用两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
本文通过对中药煎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这种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协同作用。
未来,该治疗方案有望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新趋势,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以完善治疗方案并提高疗效。
【关键词】关键词:慢性乙肝、中药煎剂、恩替卡韦、联合治疗、临床经验、安全性评价、药物机制、疗效观察、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慢性乙肝的治疗现状慢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肝炎疾病,一旦发生,容易引起肝功能受损,甚至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目前,针对慢性乙肝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两种。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容易出现耐药性和肝功能损害等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寻求新的治疗策略。
在对症治疗方面,中药煎剂在乙肝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乙肝属于肝为主病,中药煎剂可以调节肝气,清肝火,滋阴降火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改善肝功能。
中药煎剂在乙肝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目前慢性乙肝的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同时中药煎剂在对症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单一治疗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寻求中药煎剂与恩替卡韦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中药煎剂在乙肝治疗中的作用1. 调理肝脏功能:中药煎剂具有调理肝气、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等功效,可以帮助肝脏修复受损的组织,恢复肝脏功能,提高免疫力,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指标。
2. 抑制病毒复制:一些中药煎剂具有抗病毒活性,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繁殖,减少病毒载量,从而降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延缓疾病的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治策略
6 4 3 0 0 0四川 自贡 市 妇 幼 保 健 院 中 医 肝 病
专 科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
0 5.1 9 7
活 血化瘀 ) 的 中药治疗 取得 了一 定疗效 , 方法: ① 激免 疗 法 ( 扶 正为 主 ) : 以黄芪 、
证 论 治 与 相 现 代 诊 疗技 术相 结合 , 有 助 于 中 医 治 疗慢 性 乙型肝 炎 水 平 的提 高 。
关键词 肝 炎 乙 型 慢 性 辨 证 论 治 中 医/ 治 疗
病情的发长 , 保 障民众 身体健 康 , 具有 重
要 临 床 意 义 。 目前 对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治 疗
活血化瘀 为主治疗。结果 : 无论 是 临床 症
炎是一慢性 、 进展性 、 难治性疾病 , 由于病 情复杂多变 , 缠绵 难愈 , 且 易发展 至肝 硬 化, 并且与 与原发 性肝 细胞癌 关 系密切 。
因此 , 积极对 证治疗 慢性 乙 型肝 炎 , 控 制
5倍时停止用药 , 并进入 免疫清 除期 辨证
摘
要 目的 : 提 高治 疗 慢 性 乙 型肝 炎 的
治疗 效 果 。方 法 : 根 据 慢 性 乙型 肝 炎 不 同
发展阶段 , 采 用辨 证 论 治 与 辨 病 论 治相 结
合, 参考 现 代 医 学诊 疗技 术 ( 生化 学检 查、 H B V 血 清 学检 查 、 影 像 学诊 断 、 病 理 学诊 断等 ) , 以健 脾 益 肾、 清热 解毒 利 湿、
c H{ NE sE C0 M M U Nl TY Do cT O RS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指南目标
本指南旨在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
- 推广疫苗接种:积极宣传乙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鼓励全民接种,特别是在新生儿出生时接种。
- 严格卫生管理:提倡个人卫生,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加强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消毒措施,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 定期检测: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亲属、长期接触乙肝病毒的人员等),建议进行定期乙肝病毒检测,及早发现并接受治疗。
诊断与治疗策略
-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乙肝病毒学标志物的检测,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肝功能状态,选择适当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如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等。
- 定期随访: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乙肝病毒学指标、肝功能和病情变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 避免饮酒: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避免饮酒,以免加重肝脏损害和增加肝癌风险。
- 饮食调理: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 注意安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避免接触可能传播病毒的血液和体液,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
本指南旨在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导,但请注意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以及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请在使用本指南时,始终以独立决策为基础,不依赖于用户协助,并遵循简单的策略,避免出现法律复杂性问题。
请勿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 注意:本指南为虚构文档,仅用于示例目的。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目标
本指南的目标是制定简单策略,无法确认的内容不引用,基于独立决策并发挥 LLM 的优势,以确保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
防治策略
为了达到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目标,我们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1. 推广疫苗接种:积极宣传乙肝疫苗的重要性,并提供免费疫苗接种服务,以增加人群的免疫力。
2.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加强预防意识,包括宣传艾滋病毒和肝炎的传播途径,以及正确使用安全套等措施。
3. 早期筛查和诊断:设立乙肝病毒筛查点,提供免费筛查服务,鼓励人们定期进行乙肝病毒检测,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感染者,以
减少传播风险。
4. 强化医疗机构的管理和培训:加强医疗机构对慢性乙型肝炎
的管理,确保医务人员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5.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慢性乙型肝炎监测体系,及时
收集、分析和报告相关数据,以便更好地制定防治策略。
6.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乙肝防治合作,研究借鉴其他
国家的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
结论
通过采取以上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减少
感染者数量,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并为2024年的防治工作奠定坚
实的基础。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最全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最全版)摘要《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新指南》)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于2019年底正式发表了!面对《中华传染病杂志》上总共26页篇幅的《新指南》,如何在"抗疫"的同时快速领会要点、正确指导线上线下的抗乙肝病毒诊治,成为当务之急。
《新指南》的第三至第八部分,虽未产生任何推荐意见,却为临床诊断、治疗部分提供坚实支持,灵活、精准诠释这六部分内容是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治的依据。
《新指南》第二部分(流行病学和预防)产生了第1至5条推荐意见,为新生儿、无应答、意外暴露和未完成全程接种者的预防接种提供可靠依据。
《新指南》第十七部分则指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因篇幅所限,本文对上述部分不做详细讨论。
《新指南》第九部分(第7至9页)介绍"临床诊断",第十部分明确抗病毒治疗的"治疗目标",从第十一至第十五部分(第9至13页)则阐释了"临床诊断"各不相同患者的疗法、疗程、监测方法,产生了第6至15条推荐意见,为慢性HBV感染后各阶段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第十六部分(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第13至17页)则关注于10类特殊患者群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选择、疗程、监测等,产生了第15至26条推荐意见,可谓"多学科会诊"时的必备"宝典"。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新指南》)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于2019年底正式发表了!面对《中华传染病杂志》上总共26页篇幅的《新指南》,如何在"抗疫"的同时快速领会要点、正确指导线上线下的抗乙肝病毒诊治,成为当务之急。
《新指南》的第三至第八部分,虽未产生任何推荐意见,却为临床诊断、治疗部分提供坚实支持,灵活、精准诠释这六部分内容是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治的依据。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导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ViralHepatitisB,CH-B)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慢性乙肝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慢性乙肝的防治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平均年发病率为120-140/10万。
其中尤以乙型肝炎(HB)为突出。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达57.63%,即全国至少有6亿人感染过HBV。
HBsAg阳性率9.75%,约有1.2 亿人,占全球的1/3;其中约1/4将发展为慢性肝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癌。
目前有现症慢性乙肝患者2000多万人。
每年有23.7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的疾病,其中有15.6万人死于肝癌。
乙型肝炎不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而且还为国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慢性乙肝的治疗时间长,医疗费用较高,再加不恰当的滥用药物,更加重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我国每年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直接医疗耗费约300亿元人民币。
因此,加强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探求慢性肝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包括:1.抗病毒治疗;2.免疫调节治疗;3. 中医药治疗; 4.保肝药物对症治疗;5.基因治疗;6.心理治疗及基础治疗。
一、治疗措施和药物介绍1、一般措施基础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许多急性乙肝和轻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可经休息、营养而病情缓解。
首先应给予合理饮食,营养支持,禁忌烟酒。
生活工作中应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但在急性乙肝早期肝酶明显升高或者慢性肝病病变明显活动时,均应卧床休息。
慢性乙肝病人或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常有种种心理负担,医生应作耐心的解释,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尤为重要。
病人也应该树立准确的观点,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不治之症,定期随访和经过恰当的治疗可以防止病情发展甚至治愈疾病。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乙肝病毒的基础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病毒学特征HBV属于部分双链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途径传播。
其特点是高度感染性、变异数、潜伏期长、易产生慢性感染和发展为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复制及毒力机制的研究进展1、病毒复制机制病毒复制是HBV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对其复制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病机制。
目前已确定HBV复制过程中的环节和关键酶,如HBV DNA聚合酶、转运酶等,这些都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2、毒力机制HBV毒力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目前已经发现HBV病毒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HBx蛋白,它是HBV中的一个非结构蛋白,参与了HBV 的复制和发病过程。
三、治疗策略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一直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安泰、恩替卡韦等。
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慢性乙肝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免疫调节治疗乙肝治疗中的免疫调节剂主要指利用干扰素、肝炎丙种球蛋白以及植物碱等药物来调节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体细胞或组织进行干预,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乙肝方面,基因治疗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型治疗方法。
四、未来展望在治疗HBV方面,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新策略,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等。
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靶点不断被研究和发现,将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精准度。
同时,人们也需要增强自我预防和控制的意识,积极参与进行乙肝防范工作,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
总之,随着对HBV病毒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并提高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策略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策略姚光弼作者单位 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 最近10余年来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的治疗发生了重大的进展,主要归纳为二个方面:(1)对乙肝病毒(H BV)复制与疾病进展,H BV 载量及H BV 的变异(前C 和C 区启动子)与疾病活动性和慢性化的关系。
(2)以各种干扰素、免疫调节剂和直接抑制病毒的核苷(酸)类药物的开发。
迄今为止至少有数以百万计的慢乙肝病人通过有效的抗H BV 治疗获益。
这个重要的进展,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慢乙肝病人以降酶和“保肝”为主的治疗策略。
事实上,降酶仅是治表的、消极的手段;而所谓“保肝”药物,虽然品种很多,但没有一种保肝药能真正改变慢乙肝的坏死、炎症和纤维化等病理变化。
但不幸的是,在中国有相当多的临床全科、内科或传染科医师,仍将宝贵的医疗资源浪费在无明确疗效的降酶和保肝药上面。
根据调查,在全国范围内用在治疗慢乙肝的药物中,销量最多的并不是核苷类药物,而是硫普罗宁(凯西莱)、甘草酸制剂(甘利欣、强力宁、甘草甜素、美能)、还原型谷胱甘肽(古拉定、泰特、阿拓莫兰)和苦参素等。
迄今为止:这些“保肝药”没有经过符合循证医学的研究证明能有效抑制H BV 复制、减低血清H BV D NA 载量(>102拷贝Πml 以上)或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学。
至于降酶药如联苯双酯和双环醇,含五味子酯或垂盆草等中草药制剂,基本上没有显著抗病毒的作用。
因此,需指出,对于有活动性H BV 复制的慢乙肝病人强调以有效的抗H BV 治疗为中心,其他药物仅为辅助治疗,特别要避免应用有降酶作用的中西药物,以干扰对药物疗效的评估。
目前抗H BV 药物有各型常规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二大类,特别是核苷类药物的发展很快,迄今已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4种,其他的几种核苷类药物和新型干扰素正在进临床试验评价阶段。
鉴于慢乙肝的病情复杂,可用的药物有多种,为了给临床医师指导,一些地区和国家(包括中国)的肝病学会制定了治疗指南或共识,帮助各级医师实践。
慢性乙型肝炎的社区管理及护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慢性乙型肝炎的社区管理及护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发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世界性流行。
据WTO 报道,有20 亿人曾感染过HBV,慢性感染者大多来自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感染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2012年,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表明,我国60岁以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高达10%。
每年因慢性乙肝患者给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
慢性乙肝的管理与护理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缺乏对慢性乙肝疾病的认识,目前医疗服务中缺乏对乙肝患者长期的管理方案,使患者得不到规范的治疗和规范随访,就医依从性差,延误慢性乙肝并发症监测时机,导致患者寿命减少和经济浪费。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管理和治疗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院,但是我们发现社区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在管理过程中普刊存在众多问题,我们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作一综述,报道如下。
1 各国慢性乙肝治疗与管理体系[1-3]由绝大多数地区将乙肝定义为法定传染病,且各国对慢性乙肝的治疗与管理体系上有很大差别。
欧洲联盟国家中,主要由内科医生、全科医生诊断,然后转诊治疗。
美国由全科医生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诊断,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转给专科医生。
加拿大主要由全科医生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管理。
亚太地区中,些国家与地区的,如印度、马来西亚、台湾全科医生拥有治疗乙肝的处方权。
我国慢性乙肝诊断与管理服务主要由专科医生或传染病医生提供,全科医生由于对乙肝诊疗水平不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检查设备与药物,患者慢性乙型肝炎去专科医院诊治。
2 全科医生在社区管理慢性乙肝患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6]患者的疾病隐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候诊时,患者互相熟识,慢性乙肝患者不愿意进入全科医生的诊室看病;另外,患者未与其他患者的检查结果单据分开,担心会泄露隐私。
(2)社区卫生服务仅能做乙肝五项、肝功能,其他如“乙肝病毒载量不能检测”。
(3)在治疗药物上仅提供保肝类药物,不能提供抗病毒药物。
(4)医生缺乏管理经验:全科医生缺乏乙肝技能培训,乙肝诊治水平不高,提供的疾病管理不够细致,缺乏检查设备与治疗药物,患者不愿意配合(5)全科医生承担多,“慢性病管理”“参加培训”任务繁重,而慢性乙肝患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疾病随访管理。
慢乙肝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南
慢乙肝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南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造成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慢性疾病。
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部分患者会进展为慢性乙肝,而一小部分患者则被归类为慢乙肝特殊患者。
本文将就这一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指南进行讨论。
一、慢乙肝特殊患者的定义和分类慢乙肝特殊患者主要指那些具有以下特点的患者:1) 免疫耐受阶段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2) 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轻微;3) 生物标志物和HBV DNA水平较低。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响应,慢乙肝特殊患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HBeAg阳性和HBsAg阳性的慢乙肝特殊患者;2) HBeAg阴性和HBsAg阳性的慢乙肝特殊患者;3) HBsAg消失(或免疫耐受状态)的慢乙肝特殊患者。
二、抗病毒治疗的指导原则对于慢乙肝特殊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需遵循以下指导原则:1) 安全性:根据患者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2) 忍受性:考虑患者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风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3) 疗效性:根据患者的病毒学指标和肝功能指标,评估治疗的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三、不同类型慢乙肝特殊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1) HBeAg阳性和HBsAg阳性的慢乙肝特殊患者对于此类患者,推荐首选的抗病毒药物是核苷酸类似物或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NAs),如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
治疗时间一般持续48周,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随访并监测HBeAg、HBV DNA和肝功能指标等。
2) HBeAg阴性和HBsAg阳性的慢乙肝特殊患者对于此类患者,推荐首选的抗病毒药物为核酸聚合酶抑制剂(NAs),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或拉米夫定。
治疗时间一般持续至少12个月,治疗结束后也需要进行随访和监测各项指标。
3) HBsAg消失(或免疫耐受状态)的慢乙肝特殊患者对于此类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推荐密切随访并监测血清HBsAg、肝功能和影像学变化等。
四、治疗后的随访和转归评估对于慢乙肝特殊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转归评估。
先锋霉素颗粒剂联合免疫细胞治疗乙肝慢性肝炎的联合效果研究
先锋霉素颗粒剂联合免疫细胞治疗乙肝慢性肝炎的联合效果研究乙肝慢性肝炎是一种影响全球范围内人口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目前,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
然而,针对一些乙肝慢性肝炎患者,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因此,联合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
先锋霉素颗粒剂是一种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最近发现它对乙肝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免疫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患者自身免疫应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因此,我们对先锋霉素颗粒剂联合免疫细胞治疗乙肝慢性肝炎的联合效果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这种联合治疗是否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我们选取了一组患有乙肝慢性肝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
实验组接受先锋霉素颗粒剂联合免疫细胞治疗,对照组则接受传统单一药物治疗。
研究期间,我们对两组患者的疗效、病情变化、免疫指标以及生活质量等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病毒学响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实验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也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说明先锋霉素颗粒剂联合免疫细胞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免疫指标方面,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CD4+/CD8+细胞比值明显增加,TNF-α和IL-6水平明显下降,而IFN-γ水平明显上升,表明先锋霉素颗粒剂联合免疫细胞治疗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在生活质量方面,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他们在体力、社交功能、情感状态和总体评分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说明先锋霉素颗粒剂联合免疫细胞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先锋霉素颗粒剂联合免疫细胞治疗乙肝慢性肝炎具有显著的优势。
联合治疗不仅能够提高病毒学响应率和肝功能指标,还能够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乙型肝炎疾病控制策略(2024
乙型肝炎疾病控制策略(2024乙型肝炎疾病控制策略(完整版)一、背景乙型肝炎(HBV)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区。
据估计,我国约有9000万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为了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疫情,提高乙型肝炎防治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乙型肝炎疾病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二、控制目标1. 降低HBV感染率,减少新发慢性乙型肝炎病例。
2. 减少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肝癌病例。
3. 提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治疗率和治愈率。
4. 减少乙型肝炎病毒传播,实现乙型肝炎的最终控制和消除。
三、控制策略1. 疫苗接种(1)新生儿免疫规划: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次乙型肝炎疫苗,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剂次和第3剂次。
(2)儿童和成人补种:对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和成人进行补种,优先覆盖高风险人群。
2. 抗病毒治疗(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病情和病毒载量,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
(2)乙肝病毒携带者:定期监测,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3. 筛查和诊断(1)开展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提高诊断率。
(2)加强对医疗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人群的筛查工作。
4. 健康教育与宣传(1)普及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认知水平。
(2)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5.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1)完善乙型肝炎防控政策,确保政策的落实。
(2)加强对非法采供血、非法行医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6. 跨部门协作(1)加强卫生、教育、公安、民政等部门的协作,共同推进乙型肝炎防控工作。
(2)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提高防控效果。
四、实施与评估1.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表。
2. 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3. 定期对乙型肝炎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调整防控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肝治疗的策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 )在全球有3.5亿感染者,每年发生与慢性乙肝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一百万以上。
在中国约有1.2亿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这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经过几年来的临床治疗和实验室研究,作者结合国内国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慢性乙肝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分析,初步认识了慢性乙肝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提出慢性乙肝的治疗策略和方案,希望对攻克这一顽疾有所帮助。
免疫双向选择学说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特别是对慢性肝炎、艾滋病和肿瘤等病原体和病原细胞已知的疾病的理解,作者提出免疫双向选择学说:一、 生物体对进入体内的抗原、微生物、病原细胞或其它异体细胞等的选择性排斥作用称为顺向选择;进入生物体的抗原、微生物、病原细胞或其它异体细胞等对生物体的选择性排斥作用称为反向选择;二、 人体中各种细胞和各种成分之间的双向选择作用中主动方的选择性排斥作用为反向选择,被动方的选择性排斥作用为顺向选择。
相互的选择性排斥作用将使对方的数量和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性状等)发生改变,使二者组成的体系趋向于稳定。
双方对对方的选择性排斥作用由各自的数量和结构决定,这种双向作用都将导致适者存在,不适者被淘汰或被改造适应,最终趋向于实现免疫双向选择平衡。
由于各自的数量和结构均能被二者组成的体系之外的因素所改w w .b d g 365.c o m 广州家庭医变,所以二者组成的体系所需要达到的稳定是发展变化的。
即以数量和结构决定的双向选择,适者存在,不适者被改造或被淘汰。
亦即以数量和结构决定的阴阳,平衡,相生相克。
结构相似的物体称为相似体。
结构的组成包括其内所含的相似体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
结构内部的相似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可导致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使结构发生改变,也使其内部的相似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超过一定界限时,生成新的相似体,发生数量改变。
免疫双向选择的选择性免疫可广泛地分类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1)主要由自然杀伤细胞(NKs )、树突状细胞(DCs )、巨噬细胞、γ/δT 淋巴细胞、NKT 细胞和B-1细胞组成,可固有地有选择性地识别和结合一些病原体的某些成分。
它们对病原体的选择性结合作用主要由Toll 样受体(TLRs )、甘露糖受体(mannosereceptor,MR)、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和NK 活化受体这四种固有免疫受体介导,这些受体是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可以选择性识别一大群病原体的固定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LSP)。
其中TLRs 主要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DCs 、上皮细胞、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甘露糖受体主要在巨噬细胞、DCs 、肝内皮细胞、肾小球膜细胞和气管平滑肌细胞表达;清道夫受体主要在巨噬细胞、DCs 、某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表达;NK 活化受体主要分布在NK 细w w .b d g 365.c o m 广州家庭医胞和巨噬细胞。
其中TLRs 是现在被认为的最主要的识别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受体(recognizing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patterns,PAMPs ),目前发现的在人体中发现10种,老鼠11种。
十种TLRs 现在的结构、选择性识别配体、分子内的信号传导途径都已经知晓,并且已可分子克隆表达。
TLRs 能区别不同的微生物成分,这些保守分子模式为许多微生物所共有。
如:TLR1和TLR2的异二聚体识别三酰基脂蛋白、TLR2和TLR6的异二聚体识别二酰基脂蛋白、TLR3识别双链RNA 、TLR4识别脂多糖(LPS )、TLR5识别细菌鞭毛、 TLR7/8识别单链RNA 、TLR9识别细菌(CpG )DNA (2). 它们在在识别微生物成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把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联系起来。
TLRs 主要分布于淋巴组织、白细胞等细胞表面,不同的TLRs 在非淋巴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抗原递呈细胞(APC )能表达多种不同的TLRs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是存在于非淋巴器官和血液中形态及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抗感染免疫、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识别病原侵入的第一道防线。
各种TLR在不同的DC 亚群细胞上表达存在差异,使其能比较独特地识别某一类病原体成分,例如浆细胞样DC 独特表达TLR9和TLR7,分别使浆细胞样DC 对病毒CpG DNA 和病毒单链RNA 灵敏识别,但它们不表达TLR4,所以对LPS 反应微弱(3)。
所有的TLRs 都有亮氨酸重复的结构域,都有同样的细胞内结构域和相似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
信号传递依次依靠一些接头分子(adaptor molecule ):髓样分化因子(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 ,MyD88)或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w w .b d g 365.c o m 广州家庭医因子(TNF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TRAF ),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L-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IRAK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NF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MAP) kinases ), 和核因子κB ( nuclear factor , (NF)-κB ).另外如 NKT 细胞表达有限多样性的TCR ,并通过非经典的抗原提呈分子——CD1d 识别抗原。
NKT 细胞在大部分的组织中含量较低,但是在肝脏中含量却很高,它识别的靶点是非肽类抗原如分支杆菌细胞壁的脂质和糖脂类成分(4)。
γ/δT 淋巴细胞(5)可直接识别和结合:①感染后产生的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 )或表达于受感染细胞表面的热休克蛋白;②感染后异常表达于受感染细胞表面的脂类抗原:CD1分子复合物;③某些病毒蛋白或表达于受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蛋白,如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糖蛋白等;④分枝杆菌产生的小磷酸化非肽分子,如磷酸糖和核酸衍生物。
这些都表明固有免疫中细胞和细胞表达分子与病原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较强的选择特异性。
适应性免疫是脊椎动物所独有的,是基因重排的结果,其受体识别和结合单个病原体表达的某一个表位。
适应性免疫主要由抗原递呈细胞(APCs )包括DCs 和巨噬细胞、TCD4+和TCD8+、B 淋巴细胞组成。
适应性免疫主要体现在对MHC 的依赖,MHC 以其产物结合并提呈抗原肽供TCR 识别,首先涉及MHC 分子与抗原肽的结合。
1类分子凹槽接纳8~10个氨基酸残基的抗原肽,而2类分子凹槽接纳13~17个氨基酸残基的抗原肽。
由于在群体中的个体MHC 不同座位或同一座w w .b d g 365.c o m 广州家庭医位的不同等位基因之间的结构差异,可改变HLA 分子的抗原结合槽的结构。
由此造成不同HLA 等位基因编码分子对各种抗原肽的结合具有选择性。
分析从HLA 分子抗原结合槽中洗脱下来的各种天然抗原肽的一级结构,发现这些抗原肽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子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而且,能够和同一类MHC 分子结合的抗原肽,其锚定位和锚定残基往往相同和相似(6)。
活化的DC 除MHC-Ⅰ和Ⅱ类分子表达增高外,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也增高,通过CD80/86- CD28、CD72-CD5、CD40- CD40L 、MHC2肽-TCR 和CD4复合体、ICAM1- LFA1、LFA3- CD2等分子的介导,而发生相互的识别结合作用。
活化的细胞毒性T 细胞(CTL )与靶细胞之间通过MHC-I-肽与TCR ,LFA-1与ICAM-2,CD2与LFA3(CD58)等分子的介导而识别活化。
这些都表明适应性免疫中细胞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同样具有较强的选择特异性。
在人体综多复杂的成分中,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病原、免疫细胞、免疫细胞表达分子以及免疫信号的传递过程中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的选择性。
同样在人体其它的生理生化反应中各种分子成分也表现了同样的独特的相互选择性,如DNA 合成中的碱基配对A-T 、G-C ,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和转录RNA 的相互作用等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人体中这种由结构决定的选择特异性的认识将越来越明朗。
免疫双向选择的排斥作用w w .b d g 365.c o m 广州家庭医在双向选择中使对方的结构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排斥作用。
当病原成分与TLRs 等PRRs 识别结合后,结合的病原成分会诱导TLR 活化,依次活化MAPK 依赖的或者NF-kappaB 依赖的串连反应流,促发前炎症反应。
这种反应包括各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还有包括防御素在内的多种广普抗病原物质的分泌(7)。
细胞因子IFN-α/β和IL-12等细胞因子分泌增加,IFN-α/β能直接起到抗病原体的作用,而IL-12可作为Th1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三信号分子。
同时结合的病原成分还会引起细胞胞饮和吞噬功能增强,细胞表面的TLRs 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增高。
抗原对APC 的排斥作用主要是使它们的结构发生改变,功能活化,出现吞噬和吞饮功能增强,抗原提呈功能增强,MHC-1和2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增高,抗体分泌功能增强,通过消化、中和等作用使抗原浓度降低,以达到对抗原的排斥作用。
被激活的DC 开始由非淋巴器官到二级淋巴器官的移位,并且同时抗原提呈功能逐渐增强,表达共刺激分子和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分子(MHC )另外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启动和/或增强许多T 和B 淋巴细胞反应,包括( 3):①诱导Th0淋巴细胞的Ⅰ型和Ⅱ型分化;②CD8+T 淋巴细胞活化和增强毒性淋巴细胞活性;③B 淋巴细胞成熟,Ig 类型转换和抗体产生。
在细胞的相互作用的同时T 淋巴细胞表面的各种分子也能使DC 细胞活化和/或成熟。
细胞毒性T 细胞的生成,活化后的CTL 细胞表面的TCR 、LFA-1和CD2等分子的表达增高,通过MHC-I-肽与TCR ,LFA-1与ICAM-2,w w .b d g 365.c o m 广州家庭医CD2与LFA3(CD58)的介导,与病原靶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强,通过释放穿孔素,脱颗粒,表达和分泌Fas 配体,启动杀伤功能。
另外细胞毒性T 细胞还可分泌TNF-β、IFN-γ等细胞因子,亦可杀伤病原靶细胞或治愈被感染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