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文诵读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诗文诵读教学论文
经典诵读的主要形式是“读”,但又不是单调的“读”。即便是最本色的“素读”,也可以融入接力、递进、唱和等多种方式,以增加兴趣,消除疲惫感。我们可以借助多元智能理论,把多种智能迁移到诵读中,丰富诵读的形式,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一、小学诗文诵读教学的误区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浓郁的人文特色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文章的语言之美。语文教学如果只作理性的、同时又是支离破碎的架空分析,而不在诵读上下功夫,那么学生学习语言的灵气、悟性将逐渐消磨殆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朗读和背诵。他对吟诵就有过专门论述:“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从前注意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味,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然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朗读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感悟,从而在读中培养良好
的语感,受到情感熏陶。特别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耳、脑、口、眼等的协调活动,注意诗歌的停顿和节奏,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领会古诗的意境。在朗读过程中,为了避免单调枯躁。可以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等,让学生在变化中领会到读的乐趣,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得才不累,而且越读越有兴致,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这样就可以把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诵读等于死记硬背
诵读在语文学习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把熟读成诵与死记硬背画上等号,在教学中几乎抛弃了它。其实,我们应该抛弃的“死记硬背”是僵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熟读成诵。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熟读成诵的过程是一个实际的语感积累过程;现在的学生语文水平明显底气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积累。没有熟读成诵,哪里有什么积累?著名作家巴金曾经说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味到它们的好处。常言道:“重复是学习语言之母”、“熟能生巧”、“读书破万卷”等等,这些话是包含着科学道理的。
(二)诵读是一味的诵读
课堂没有读书声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课堂只有读书声则是语文教育的倒退。这话不假,真理往前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强调“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决不是要篇篇诵、堂堂读,当然也不
是要和尚念经似的单调枯燥,这正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方法,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诵读是主线,但不能是单线;诵读是核心,但不应是圆点。它应该是一张网,一个面。它可以运用述、唱、画、演、问、比、思、写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多种知识、技能、经验,从而形成读述结合、读唱结合、读画结合、读演结合、读问结合、读比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源,以诵读为本,于变化中发展诵读教学法,于发展中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有滋有味地喜诵乐读。
(三)诵读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诵读——感悟——内化——升华,这是语文习得能力螺旋上升的规律,每次升华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不断循环往复。习而后得,有了量的积累,然后才有质的飞跃,积淀丰厚了,语文能力就有了厚实的基础。强调实践中习得,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恰恰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惟其如此,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神游于语文天地间。然而,现在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正在被人们冷落淡忘,语文课堂上已经很少听到
琅琅的书声了;语文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知识点的落实上,却将丰富的文化遗产的本体弃之一边,取而代之以烦琐枯燥的分析;“尸体解剖”式的讲解,好端端的一篇课文,几经折磨,早已意趣消殆、滋味全无。试想,这种上课方法,能激发起学生多大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能不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
二、小学诗文诵读教学的策略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自觉积极地转变观念,适应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有意识地加重诵读教学的砝码,让学生在阅读、品味、领悟、熟记的过程中,将丰富的语言材料备于胸中。事实上,青少年学生将学得的知识熟记在心,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仓库里,一旦需要,会立即显现,脱口而出。这样,日积月累,使存之于心中,形之于笔端,正是诵读教学的优势所在。诵读,它要求人的心、眼、口、耳并用。
(一)精心遴选诵读篇目
经典诗文浩如烟海。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要诵读,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要精心遴选文质兼美的篇目,剔除那些思想陈腐、语言枯燥、内容艰深的篇目,让学生读到“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品。所选篇目要具备这样几个特征:(1)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为历代读者所喜爱;(2)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永恒的精神;(3)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4)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脍炙人口,是语言表达的典范之作。
(二)创设良好诵读氛围
良好的环境是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教科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精心创设诵读环境和氛围,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熏陶和影响。一是视觉氛围的创设:利用景观、长廊、板报、标语等营造文化氛围,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棵花草都育人,使学生漫步在经典中,浸润在书香中。二是听觉氛围的创设:将清新高雅的古典音乐作为诵读活动的引导音乐和背景音乐,营造宁静、古朴的文化氛围。三是人文环境的创设: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来说,一身书卷气的言谈举止,就是最好的教育。
(三)诵读中突出积累
我们绝对不能像讲解课文那样,试图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把诵读的内容全部搞清楚、理解透彻,这样做既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诵读规律的。诵读讲究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声朗朗,润物无声”。优秀诗文是情感的浓缩,是文化和历史的凝聚,学生全部理解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小学生的记忆力最强,当下主要的工作就是诵读、积累,再诵读、再积累。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储备下的文化冰山就会慢慢融化,学生就会慢慢品出诗文中的滋味。所以,还是要遵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古训。(四)结合实际丰富诵读方式
经典诵读的主要形式是“读”,但又不是单调的“读”。即便是最本色的“素读”,也可以融入接力、递进、唱和等多种方式,以增加兴趣,消除疲惫感。我们可以借助多元智能理论,把多种智能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