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共赢模式下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研究
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基地管理办法
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基地管理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培养基地建设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推进协同创新,促生创新成果,增进双方学术交流。
二、职能与机构第三条培养基地的主要职能: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等;对合作单位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包括对在职人员的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根据合作单位科研和设计生产的需要,学校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进入培养基地参加科研项目攻关或生产设计,并依此完成学位论文;定期在合作双方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双方进行科研课题的合作研究。
双方在科研或生产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课题或前沿性的课题,优先考虑合作研究。
双方可以共同申报级、省(部)级等研究课题。
第四条培养基地的运行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
校企双方协商成立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校企双方的合作。
管理委员会设主任与委员,正、副主任分别由企业和学校人员担任。
第五条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XX大学研究生部,专人负责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日常工作。
合作单位也要有专人负责研究生在培养基地培养期间的日常管理。
三、培养第六条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配备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
第七条双方导师共同商定在培养基地研究生的论文选题。
选题确定后,由校外导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的初审;校内导师根据研究生论文题目及培养人才的需要,负责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
第八条校外导师由合作单位负责组织,被专家应治学严谨,作风正派,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副高职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经XX大学评审认定导师资格,并实施聘任。
第九条培养基地研究生定期向校企双方导师汇报工作学习情况,双方导师应认真指导,培养基地将落实和检查导师职责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
深化高校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与机制
深化高校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与机制引言高校校企合作是指大学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共同发展和创新。
深化高校校企合作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模式与机制,帮助深化高校校企合作。
一、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建工程项目等形式,将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相互结合,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这样既能够提升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又能够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二、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同时给予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
学术导师主要负责学术研究和理论指导,企业导师则负责实际工作经验的传授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通过双导师制度,学生既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知识,同时也能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行业洞察力,为毕业后就业做好准备。
三、校企创新基地校企创新基地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创新孵化平台。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提供场地、科研设施等资源支持,企业则提供资金支持和实践机会。
通过共同构建创新环境和开展实践项目,在基地内进行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以及商业化推广。
这样既能够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也能够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四、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是指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教育培训中心。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向高校提供产学对接课程、实习机会等资源,并参与教职员工的培训和专业指导。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既具备学术优势又具备实际能力的人才。
结论深化高校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与机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产学研结合、双导师制度、校企创新基地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等模式和机制的应用可以增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看到更多成功案例和创新探索。
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共建合作协议书
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共建合作协议书一、背景和目的为了促进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特制订本《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共建合作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
二、合作内容双方合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实与实践:合作双方将共同协商并确定研究生的实或实践计划,提供符合研究生专业培养要求的实践岗位。
实习与实践:合作双方将共同协商并确定研究生的实习或实践计划,提供符合研究生专业培养要求的实践岗位。
2. 学术研究:双方将共同开展科研合作,包括但不限于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撰写学术论文以及组织学术研讨会等。
学术研究:双方将共同开展科研合作,包括但不限于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撰写学术论文以及组织学术研讨会等。
3. 人才培养:合作双方将共同协商并确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提供专业导师指导,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合作双方将共同协商并确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提供专业导师指导,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双方权利和责任1. 学校的权利和责任:学校的权利和责任:(1)学校提供相应的实践基地,并保障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2)学校指派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实践工作。
(3)学校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支持,保证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2. 企业的权利和责任:企业的权利和责任:(1)企业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岗位,并指派专业人员负责研究生的实或实践工作。
(2)企业提供必要的实践资源和设备条件,保证研究生能够顺利进行实践工作。
(3)企业提供一定的补贴和奖励激励,鼓励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取得优异成果。
四、保密条款双方应将在合作过程中获取的商业秘密、技术资料等进行保密,不得向第三方泄露或披露。
除非经过双方共同协商同意或法律法规规定,否则不得擅自披露或使用相关信息。
五、合作期限和解除条款1. 合作期限:合作协议的有效期为XXX年,自双方签署之日起计算。
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管理办法
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是实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为确保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拥有高质量的专业实践经历,使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坚持“按需设立、责权明确、互惠共赢、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各学院是实践基地的责任单位,负责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以及专业实践的组织、实施、考核等工作。
第二章实践基地的建设形式及主要内容第三条实践基地可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
校内实践基地指依托一个或几个学院建立的面向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开放的实践教育场所;或是由某一学院建立的面向本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开放的实践教育场所。
第四条校内实践基地主要任务是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实验、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实践环节。
功能定位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现代实践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以及自主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五条校外实践基地指学校与具有法人资格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共建的实践教育场所。
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内容是校内实践内容的延伸和扩展,通过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第三章实践基地的基本条件第六条校内实践基地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具备基本教学科研实践能力,能够开展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创新实践训练;(2)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完善的教学计划;(3)有专门人员负责实践基地的教学运行与管理工作;(4)从教学实际出发,利用现有教学科研资源,实现共享化、模块化的实践平台建设。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制度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指本单位与其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建立的,用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基地。
第三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本单位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章基地建设第六条本单位与合作单位应当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本单位应当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合作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并报领导小组批准。
第八条合作单位应当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和指导教师,确保研究生能够顺利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第四章教学管理第九条本单位应当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联合培养计划,安排研究生到基地进行实践教学。
第十条合作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的有关规定,对研究生进行管理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本单位。
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当加强对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监督,确保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
第五章师资队伍建设第十二条本单位应当与合作单位共同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十三条合作单位应当为本单位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第十四条本单位应当鼓励教师到合作单位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六章经费管理第十五条本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经费。
第十六条合作单位应当按照协议约定,向本单位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第七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八条本制度由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及运行模式研究
“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及运行模式研究摘要:“三全育人”理念提出的目的为了解决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它不仅揭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更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思路。
本文从“三全育人”角度出发,主要研究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总结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统一目标、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研究如何发挥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对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三全育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三全育人”对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高校是“三全育人”理念落地执行的终端,需要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对研究生的各项教育活动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活动是其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效果。
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作为体现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建设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高校是推进基地建设和运行的重要主体,应当用好“三全育人”这把“金钥匙”,将“三全育人”与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有机结合,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入融合,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以“三全育人”理念为依据来研究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这对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实践基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一)有利于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可以极大地调动高校、企业和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实践、创造和收益实现三者的互利共赢。
通过校企之间的联系,包括课程内容和研究方向、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等的连接,实现高校与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在专业课程的实验、企业实习等环节中,都依赖于学生主动参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够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
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研究生联合培养是指研究生在学位授予单位与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获得研究生学位。
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机制1.学位授予单位和合作单位签订协议。
学位授予单位与合作单位应明确双方的权责,明确联合培养的目标、内容、计划和时间安排,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2.指导教师的选择和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和合作单位应共同确定指导教师,确保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指导经验。
双方还应制定指导教师的培养计划,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3.学分认定和课程安排。
学位授予单位和合作单位应制定学分认定的具体规定,明确学分的计算方法和认定标准。
双方还应协商确定研究生的课程安排,确保学术要求的同时兼顾实践需求。
4.学位论文的撰写和评审。
学位授予单位和合作单位应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在学位论文评审方面,双方应明确评审程序和标准,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5.质量监控和评估。
学位授予单位应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联合培养项目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运行机制1.学生选派和招生。
学位授予单位和合作单位应共同制定学生选派和招生的具体办法,明确招生条件和程序。
在选派学生方面,双方应根据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潜力进行评估,确保选择合适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2.学生学习和科研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和合作单位应协商确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科研实践安排,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双方还应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思想碰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位授予和学籍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负责学位授予和学籍管理的具体工作,确保联合培养研究生按时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还应与合作单位密切合作,共同解决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过程中的问题。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协议,方案,运行管理办法,运行总结报告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协议,方案,运行管理办法,运行总结报告篇一: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体制20161、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1概念界定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指的是构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各要素(包括校企双方的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法律法规要素和社会与政府的协调要素等)在共建运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1响、相互促进的规律、方式、特征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校企合作”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教育的国际化竞争和跨国化渗透特点越发凸现出来。
纵观国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等。
概括起来主要呈现为三种不同的模式1(以企业为主的模式。
2(以学校为主的模式。
3(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
在国内,职业学校要想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是最实际的可行之路。
目前在我国已通过“校企共建、校校联建、引资援建、产业化辐射、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在许多成人高校和职业院校建立了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训基地的优势日益凸显,已形成当今我国成人高校和职业院校应用型专业的特色和灵魂,也是应用型专业赖以生存的根基。
虽然我国近年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设施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推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训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
国外的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具有的共同点:1(拥有完备的职教法规2(企业全程参与办学3(有政府财政和政策的2积极支持4(确立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
校地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
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在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努力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宗旨是使广大研究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第三条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是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须遵从清华大学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规定。
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也是研究生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文化服务的一种形式,是清华大学与地方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四条清华大学将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博士生培养的必修环节,纳入培养计划并记学分。
社会实践的时间为六周,一般安排在直博生二年级和普博生一年级结束后的暑假。
第五条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在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指导下,经友好协商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促进人才培养、科技项目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第六条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在对科技、文化服务需求较多、相对稳定,且便于集中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工作的地区(市、县)或单位,与当地主管部门共同建立“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
“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作为校级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由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以下简称研究生部)负责联系和协调。
第二章基地的建立、运行与撤销第七条基地原则上建立在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条件较好的县(县级市、县级以上的区)或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第八条建立基地,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与有关政府、企业(以下简称“主管部门”)签订《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以下简称《基地共建协议》)。
根据清华大学与地方签订的《校市(校地)全面合作协议》设立的基地,应当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和地方主管部门根据《校市(校地)全面合作协议》和本《管理办法》的精神,签订《基地共建协议》。
大学生校内实践基地运作及管理机制
基地的教学实践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制定 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
实施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包括实验、 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确保 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基地的科研创新
开展科研项目
鼓励学生在实践基地开展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 科研素养。
详细描述
XX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加强与社 会的联系。同时,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回馈社区,实现了实践基地的社会价
值。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校内实践基地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 创新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能和效率。
基地的安全管理
安全制度建设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和工作要求。
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安全教育与培训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基地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 力。
04
基地的评估与改进
基地的绩效评估
评估指标
包括学生实践成果、教师指导质量、基地设施完备度、校企合作深 度等。
成功案例二:XX实践基地的创新实践
总结词
创新驱动、特色发展
详细描述
XX实践基地注重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金支持。同时,结 合自身特色和发展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了实践基地的特色发展。
成功案例三:XX实践基地的社会服务经验
总结词
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
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为加强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学位条例》、《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培养目标第一条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理论体系,拥护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积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条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三条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第四条各专业学位类别及领域参照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文件要求,从知识体系、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第二章学习年限和培养方式第五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取在校脱产学习方式。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取短期集中上课、分散在岗自学、定期返校指导相结合的模式,以进校不离岗、不脱产的方式完成学业,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第六条全日制、非全日制的学习年限均为2-3年,其中一般应至少有1年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第七条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重视运用案例分析、团队学习、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践一般在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生所在单位完成,强化实践能力和特定职业岗位素质的培养。
学位论文可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同时进行。
第八条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第三章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第九条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对培养质量进行监控的主要依据。
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
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基地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也是“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形式。
为规范我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保证其健康发展、有效运行,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1.本办法所涉及的专业实践基地是指为以全日制为主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活动所提供的具有一定承载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外场所(以下简称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必须依托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企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可由依托单位及其所在区域或所在系统内相关的若干机构构成。
2.实践基地由学校或学院与有关单位协商共同建立。
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按需设立,切实可行;责权明确,互惠共赢;分级管理,规范有序;动态管理,相对稳定。
3.学校、学院根据研究生培养需要分别设立校、院两级实践基地。
校级实践基地按专业学位类别设立,命名为“XX 大学XXXX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平台)”;院级实践基地按二级培养单位设立,命名为“XX大学XXXX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平台)”。
二、基地类型1.基地分为校外基地和校内基地两类。
可主要用于研究生,也可向本科生开放共享。
2.校外基地:包括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
其中有专业学位教育所在学院必须建立若干校外基地。
3.校内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研发中心、企业联合实验室等)、大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等。
三、实践基地的设立1.每种专业学位类别根据需要建立1-3个校级实践基地,各二级培养单位根据需要建立若干院级实践基地。
2.实践基地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依托单位的主要业务能满足相关类别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和实践教学任务的要求,在区域内具有行业代表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基地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也是“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形式。
为规范我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保证其健康发展、有效运行,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第一条本办法所涉及的专业实践基地是指为以全日制为主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活动所提供的具有一定承载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外场所(以下简称实践基地)。
专业实践基地依托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企事业单位、民办单位或政府机关等),由依托机构或下属单位构成,并具有一定承载规模和相对稳定性。
第二条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遵循按需设立、分层管理、稳定有序、讲求实效、注重示范、动态调整的原则,由学校与依托单位合作建立、共同管理。
第三条实践基地的日常管理和安全工作由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以下简称"培养单位")和依托单位共同负责。
学校研究生处对实践基地负有指导和监督的责任。
二、实践基地的设立第四条实践基地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依托单位在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较高的业务水准;能认同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理念,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实施有效管理;(二)依托单位的主要业务能够满足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及实践教学的要求,能够承载一定规模的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三)依托单位具备能够胜任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指导以及学位论文指导等工作的专业人员,且数量充足。
第五条实践基地由培养单位向学校申报,由研究生处组织专家实地考察。
第六条经学校批准后,学校和依托单位签订正式的实践基地建设协议、挂牌,并面向校内外发布信息。
第七条原则上,实践基地的名称为"+依托单位名称+专业学位名称+研究生实践基地"。
第八条实践基地的建设周期一般为三年,对协议到期的实践基地,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和合作成效,可续签协议;未续签者自动终止合作和取消相应基地资格。
立足长远,规范体制,建立标准,互惠共赢——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革, 提高教学质量 。并将专业实 习 、 实践 和社会 服务 以及 就 业等有机地结合 起来 , 推动 产学 研一体化发展 。 建立大教 育的实践教学理念 , 促 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
、
菲利普 ・ 库姆斯 主张 “ 教 育就 是 ‘ 学习 ’ , 无论 什 么地 方、 什么时间 、 什么年 龄发生 的学 习。教 育是 终生 过程 , 包 括从最初 的婴儿时期到生命终 了的所有 时期。 ”国际 2 1 世 纪教 育委员会向联合 国教科 文组 织提交 的报 告《 教 育—— 财 富蕴藏其 中》 指出, “ 为 了与 其整 个 使命 相适 应 , 教 育应 围绕 四种基本的学 习加 以安排 ; 可 以说 , 这 四种学 习将是 每 个人一生 中的知识 支柱 : 学会认 知 , 即获取理 解 的手段 ; 学 会 做事 , 以便能够 对 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 影响 ; 学会 共 同生 活, 以便 与他人一道参加人 的所 有活 动并在 这 些活 动 中进 行合作 ; 最后 是学会生存 , 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 的主要表 现 形式 。 ”这些研 究 皆指 出 , 教 育 培养 的是 “ 人” 还 非仅 仅 是 “ 才” , 教育 的价 值更 多 的体 现在 人性 完 善 、 人格 健全 即人 的全 面发展 和生 活品质 、 心灵 充盈 的提 升上 。在终 身教 育 时代 、 学习型社会 中, 人人皆是学 习者 、 建设者 和创 造者。 相对 以往 的教 育 , 现代 教育 的时 限不 再 局 限于正式 教 育、 教 育的对 象不再局 限于在校 学生 , 教育 的内容不 再局 限 于课堂教学 , 更具有全 面性 、 系统性 、 长期性 、 综合性 和创新 性 。现代教 育更关注每一 个个体 的成 长 特点 、 发展 需 求和 个性 心理特征 , 鼓励 和促进每一个体 的全 面发展。 我们应树立大教育 的教育 理念 , 着 眼于 人 的整体 培养
产学研合作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首先,建立合作平台。
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共同设立合作平台,通过共享资源和信息,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这个平台可以是由政府或行
业协会牵头建立的,也可以是由企业和大学等主要参与者共同组建的。
平
台的建立需要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益,制定合作的规则和标准。
其次,确定合作项目。
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和
优势,共同确定合作的项目和方向。
这些项目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
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合作项目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资源和能力,
并达成一致意见。
再次,实施合作计划。
在确定了合作项目之后,各方可以制定具体的
合作计划和时间表,并按照计划分工合作。
企业可以为合作项目提供资金
支持和实际操作的场地,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可以提供研究设施和专业知识。
双方可以通过定期的合作会议和交流活动,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最后,评估和总结合作成果。
在合作项目完成之后,各方可以对合作
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评估的内容可以包括项目的科研价值、经济效益和
社会影响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对合作机制进行调整和改进,进一
步提高合作的效果和价值。
总之,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
建立合作平台、确定合作项目、实施合作计划和评估合作成果等运行机制,可以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
化和应用效果,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践基地运营方案
实践基地运营方案一、项目背景实践基地是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的场所或机构。
实践基地运营方案是指针对实践基地的管理和运营提出的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实践基地的利用率和实践效果,使其更好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的改革,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实践基地作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既能提供实践环境和实践机会,又能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运营实践基地,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提高实践基地的利用率和实践效果,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条件。
2. 原则:科学性、灵活性、可持续性、服务性。
三、运营管理体系1. 组织架构:实践基地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由基地主任、教务处负责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负责实践基地的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估工作。
2. 运营团队:成立专业化的运营团队,包括基地主任、实践指导老师、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
运营团队负责实践基地的具体运营管理工作,并与学院和社会企业合作,提供实践项目和实践机会。
四、管理与服务1. 设备设施管理:建立健全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和保养,提供良好的设施环境。
2. 实践项目管理:根据学生的实践需求和学习目标,开展精准的实践项目管理,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实践项目选择。
3. 活动组织与管理: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包括实践讲座、实践拓展、企业参观等,提供交流和合作机会,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4. 资源整合与对接:与社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实践资源,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选择。
5. 学术支持与指导:提供实践指导和学术支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为学生的创新项目和创业计划提供支持和指导。
五、质量评估与改进1. 制定质量评估标准:根据实践基地的运营目标和活动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标准,定期对实践基地进行评估和监测。
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创新
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创新首先,在实习基地的运作方面,可以采取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的模式。
传统的实习基地往往以学院为单位,统一安排实习岗位。
但随着专业的细分和变化,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实践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设置对应的实习岗位。
例如,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中,可以设置会计岗位、财务分析岗位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提高实习效果。
其次,在实习基地的管理方面,可以引入优秀实习生导师制度。
优秀实习生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习技能。
通过引入优秀实习生导师制度,可以将他们选聘为实习生的指导老师,为其他实习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实习生的学习动力和实习效果,同时也是一种对优秀实习生的激励机制。
此外,在实习基地的运作和管理中,还可以采取企业合作模式。
传统的实习基地往往是学校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但是这种模式往往缺乏企业和实习岗位的多样性,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因此,可以与不同行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机会。
同时,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评估标准,加强双方的合作,提高实习的质量。
除此之外,在实习基地的管理方面,还可以建立实习项目库和实习资源共享平台。
实习项目库是指收集整理各类实习项目信息的数据库,学生可以通过查询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项目。
实习资源共享平台则是学生和企业之间分享实习资源和经验的平台,以促进实习的互动和交流。
这样可以提高实习信息的透明度和学生的选择权,同时也可以借鉴和分享实习经验,提高整体实习质量。
总结起来,经管类专业实习基地的运作和管理模式创新对于提高实习效果和培养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优秀实习生导师制度、企业合作模式以及建立实习项目库和实习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实习基地的效能和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研究生基地运行管理制度
研究生基地运行管理制度一、研究生基地运行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1.1 管理机构设置研究生基地的管理机构应当包括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
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生基地整体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的运行管理工作,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和协调。
1.2 管理制度建设研究生基地的管理制度应当包括基地管理规章制度、研究生管理规定、导师管理办法、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管理规定、学位评定办法等具体制度。
1.3 责任人员设置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责任人员应当明确,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各责任人员要求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履行职责并监督落实。
二、研究生基地运行管理制度的具体管理办法2.1 研究生导师管理建立研究生导师资格评定和管理制度,规范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明确导师的指导职责,确保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质量。
对于违反导师管理规定的行为将进行惩处和追究责任。
2.2 研究生招生管理研究生基地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制度,加强对研究生招生审核和宣传工作,确保录取的研究生符合培养计划和研究方向的要求。
2.3 研究生培养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建立研究生学业考核及时评价机制,对研究生的学业情况进行跟踪和督导,加强对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
2.4 学位评定管理建立研究生学位评定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执行,加强学位评定和答辩的管理,确保学位授予的公平、公正和严肃性。
三、研究生基地运行管理制度的管理效果评估3.1 管理运行效果评估对研究生基地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和管理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及时总结和反馈相关工作,做到及时调整和改进。
3.2 管理运行经验总结对研究生基地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好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推进,为其他研究生基地提供借鉴。
3.3 管理运行问题整改对研究生基地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梳理和整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障研究生基地的持续、稳定和健康运行。
总之,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 川 理 工 学 院 ,四 川 自贡 6 4 3 0 0 0 )
摘 要 : 研 究 生专业 实践基 地 是培 养 高质量 的 学 术 型和 应 用 型研 究生 必 不 可 少 的 实践 平 台。但 如何 调动 政 产 学研 用各 方 的积 极 性 , 规 范有 效 地 保 障 实践 基 地 的建 设 、 运 行 和 管
基 金项 目 : 教育 部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基 金 资助 项 目( 1 1 Y J A 6 3 0 1 1 7 ); 四 川 省 教 育 发 展研 究 中 心 资 助项 目( C J F 0 1 1 0 4 4 ) 作者简介 : 王成端( 1 9 6 2一) , 男, 四川广安人 , 副校长 , 教授 , 博士, 主 要从 事 高 等 教 育 管 理 与 环境 科学 研 究 。
研 究生 专业 实践 基 地 的建 设 保 障机制 。研 究生 专业 实 践基 地 的 建 设 保 障 机 制 可 以 概 括 为 “ 政策驱动 、 产 学投 入 、 研学 互补 、 学用 结 合 ” 。 “ 政 策 驱动 ” 就是 教 育 部 、 财政部 、 科 技部 、 工 信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8— 2 8
学科 、 人才 、 技术 、 资 金 投 入 的办 法 。 因此 首先 确定
承担重 大 科技 攻关 项 目和联 合 申请 国家重 大科 研 任 务 提供 了机会 。要 建 立 高 效 、 规 范 的研 究 生 专 业 实 践 基地 , 需 要在 政 产学 研 用 结 合 中共 建 各 方 互 惠 共 赢 的模 式 。“ 互 惠共 赢模 式 ” 是指 在 政 府 的 主 导下 , 产学研 用 各方 的优 势 资 源 互 补 , 实 践 基 地 互 惠 或 无 偿 使用 , 通 过 重大 项 目或 重 大技 术 产 品研 发 集 成 攻
理, 则 直接 影响 专业 实践 基地 的 建设质 量 和运 行 效 果 。本 文提 出 了互 惠 共 赢模 式 下 研 究
生专 业 实践 基地 有 效运行 的 建设保 障 机制 、 联 合 运 行机 制 和 管理评 价 机 制 。 建设 保 障机 制是“ 政 策 驱动 、 产 学投入 、 研 学互补 、 学 用结合 ” ; 联 合运 行机 制 是 “ 项 目主 导 、 联 合 培 养、 多向指 导 、 院校 激励 ” ; 管理评 价机 制是 “ 机 构健 全 、 过 程 管理 、 成果 共 享 、 综 合评 价 ” 。
优 惠 和支持 , 尤 其 对建 有稳 定 、 高效 运行 的研究 生专
源, 承揽 国家 、 省 级 等 政府 的科 技生 产工 艺研 发与 革新 问题 。 “ 联 合培 养 ” 是 政 产 学 研 用 各 方 根 据 人 才 培 养 方案 具体 开展 的研究 生实 践基 地培 养 活动 。首先 高
有 益 的交 流平 台 , 同 时也 为 实 现 高 校 学科 集 群 与科 研 院所 的优 势科 技 资源 以及 企业 产业 集群 的对 接创 造 了有 利 条件 。通 过研 究生 专业 实践 基地 这个 平 台
和载体 , 使 学生 有 机会 参 与 对 高 新 技 术 研 发 和产 业
运行 的“ 建设保 障 、 联 合运行 、 管 理评价 ” 机制。
关 键词 : 互惠共 赢 ; 研 究生 ; 专业 实践基 地 ; 运行 管理 ; 机制
[ 中 图分类 号 ] G 6 4 3 . 0 [ 文 献标 志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6 7 3—8 0 1 2 ( 2 0 1 4 ) 0 1 — 0 0 6 0—0 3
学术型、 应 用 型研 究 生 的培 养 都 离不 开 规 范 有 效 的专 业实 践 基地 。研 究 生 专业 实践 基 地 的建 立 ,
・
60 ・
在 线投 稿 : h t t p : / / c q g j y j . e q w u . n e t /
王成 端 : 互 惠共赢模 式 下研 究 生专 业 实践 基 地运行 管理机 制研 究
部、 国家税 务 局 和 国资 委 等 应 联合 出 台 专业 学 位 研 究 生培 养鼓 励 政策 , 对 接 收 实 习 实践 研 究 生 的科 研 院 所 和企业 给 予技 术 研 发 、 产 品 销售 和税 收方 面 的
如武汉大学重点从专业实践的内容和所达到的基本目标专业实践计划专业实践考核评定等方面开展全过程管理华南理工大学通过采用以学校为基础以学院为依托以导师为辅助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成果共享就是要界定高校与实践基地所在单位高校导师与基地导师实践基地实践的研究生之间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专利技术研发成果的拥有权和署名权
一
、
建 设 保 障机 制
核 心竞 争 力具 有引 领 作 用 的科 技创 新 活 动 , 能 够有
效 提 高学 生 的创 新 能 力 和 水 平 , 同时 也 为 高 校 联合
研究 生 专 业 实 践 基 地 一 般 建 在 企 业 和 科 研 院 所, 其首 要任 务是 调 动 企 业 和 科 研 院 所 的 积极 性 建 立 实践 基地 , 国家要 出 台鼓励 政策 , 高 校要 出台鼓 励
为 实现 政产 学研 用 结 合 、 培 养 高 质 量研 究 生 搭 建 了
关, 风险 共担 、 成果 共 享 , 促 进 产 学 研 用 各 方 发 展共 赢 。“ 互 惠共 赢模 式 ” 简单概括就是 “ 资源互补 、 使
用互 惠 、 集成攻 关 、 风 险共担 、 发 展共 赢 ” 。下 面着重 探讨互 惠共赢模 式 下研 究 生专 业实 践 基 地规 范 有 效
业 实践 基地 的单位 给予 专 项 支 持 , 形 成 全 国科 研 院 所 和企 业 主 动 积 极 建 设 研 究 生 专 业 实 践 基 地 的局 面 。政 策驱 动 需要 从 国家 层 面 出 台鼓 励 政 策 , 各 省 级 层 面也应 出台更 直 接 的鼓 励 措 施 , 使 研 究 生 专 业 实 践基 地建 设 从政 策机 制 上得 到保 障 。
2 0 1 4年 1月
重 庆 高教 研 究
Ch on g q i n g Hi g h e r Ed u c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O1 4 J a n . , 2 Vo I . 2 NO .1
第 2卷 第 1 期
互 惠 共 赢 模 式 下 研 究 生 专 业 实 践 基 地 运 行 管 理 机 制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