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整理

合集下载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解析版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解析版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必修三整理、解析人: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张仁庆说明:以人教版编排体例分课时整理;版权为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3.(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高考历史是考生们备考过程中重点关注的科目之一,历史试题的出现往往能够为考生们提供备考参考。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试题和答案的具体内容,以供参考。

第一部分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哪个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没有出现社会主义政权?答案:D.英国2.古代东亚文化圈内的儒家经典《论语》的作者是谁?答案:A.杨伯峻3.下列选项中,哪个是近代中国工人第一次大规模罢工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答案:C.镇压农民起义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答案:B.商业资本5.抗日战争胜利后,英美帝国主义企图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向中国施加压力的事件是?答案:A.阻止解放军进驻两广、福建第二部分非选择题6.请回答:什么是多极化现象?并简要阐述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极化现象。

答案:多极化现象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多个权力中心,在政策制定和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或地区。

世界上的强国不再仅限于一两个,而是包括多个国家或地区。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极化现象更加显著。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上的强国不再局限于西方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等也逐渐崛起,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

这种多极化现象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多边化,各国间的利益交流更加频繁,但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和挑战。

7.请回答: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并简要介绍该战争的结果。

答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不平等条约的强迫签订,中国政府对此采取了反抗行动。

此战争的结果是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并赔款2000万银元。

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8.请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最初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并简要介绍这些方面的工作内容。

答案: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最初主要集中在战争时期的国家建设、农村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汇编(历史)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汇编(历史)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汇编(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

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

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答案】B3、(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答案:C4、(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解析:本题以“同一世纪”这一时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外若干文化成就的掌握,涉及的考点较多,考的内容也很细。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浙江及答案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浙江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文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的主旨③智者派的主张④百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 B.②④.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

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智者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全书派宣扬性和,反对迷信和专制。

王阳明心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思辨的倾向。

【答案】A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答案】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最全图文解析版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部分)

最全图文解析版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部分)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2年山东基本能力历史)8. 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推行C.学校体系的完备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答案】B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答案】C3、(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 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C【解析】AB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D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4、(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答案】C5、(全国文综卷1)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6、(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人教版必修2) - 副本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人教版必修2) - 副本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1.(2012年海南卷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3.(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图4 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5.《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6.《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2012年四川文综,23)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D.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1.【答案】D
2.(2012年江苏历史,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2.【答案】B
3.(2012年大纲版全国文综,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

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3.【答案】C。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1.(2分)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2分)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3.(2分)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4.(2分)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5.(2分)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6.(2分)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历史选择题)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含答案

(历史选择题)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含答案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选择题汇编含答案(一)山东卷 9-16:DBBCD AAC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2.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Array 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运动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 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 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 反抗权威,重视法制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最全图文解析版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部分)

最全图文解析版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部分)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2、(全国文综卷1)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3、(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4.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表明()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答案】A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5.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A.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 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 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 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答案】B5、(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古代商业,考查学生对商人地位的认识。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汇编(历史)3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汇编(历史)3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汇编(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2012年山东基本能力历史)6. 汉印体现了汉代文化艺术博大雄浑的气象。

为适合印面的方形,其布局严正均匀,端庄大方,笔画多方折、盘曲。

下列篆刻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答案:B2、(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

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答案:A3、(全国文综卷1)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2. 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集合,彰显了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

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答案:C5、(2012年新课标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解析:本题包括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两部分内容。

以历史传说入题是命题者创新的反映,表明学生在中学阶段要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全解精析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全解精析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全解精析【选择题整体分析】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察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11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一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

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

世界是部分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

在考题材料的选用方面也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

本次高考试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

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 C[解析] 首先用排除法,A 选项,若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的话,不可能这么严重的触犯他们的利益,所以排除;B选项中,没有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表达;D 选项中,迁移豪强大族使用的不是经济手段,是政治的压迫手段。

其次C选项从侧面反映出豪强大族的土地兼并影响到了专制集权,所以命令他们迁移,故选C[考点] 汉朝中央集权[难度]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恋爱因法海和尚作梗终酿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行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 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 D[解析] 本题目直接从课本知识提取即可得出。

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反应到文化领域就是出现了话本小说,所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必修二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必修二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考点】古代中国农业(商朝农业)与史学常识(史料)【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史料运用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商代”可以排除B (西周到春秋中叶)C (春秋晚期);再根据史学常识(一手材料可信度高)和关键信息“牛耕”,A项虽是一手材料,但没有体现“牛耕”,故选D 项。

【答案】D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 •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 •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 •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形态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3.(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ft就*錚* * * *____ Y图4元朝行省图A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 .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考点】古代中国农业一一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图表分析能力。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必修一分章节汇编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必修一分章节汇编

必修一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012·浙江卷)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2·海南卷)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2.(2012·重庆卷)《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2·广东卷)“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答案】C2.(2012·山东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3.(2012·北京卷)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图6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答案】C4.(2012·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D5.(2012·海南卷)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全国及答案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全国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强化训练身带着刀和笔,以便强化训练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士大夫对市民文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形式【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于民间通俗文,开始时文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 项正确。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福建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福建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3.《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A.甲骨B.丝帛C.竹木简D.石碑【考点】古代文字【解析】这是一个象形文字,上面是串成串的竹木简,很容易选出答案,但这个题目的设问很绕,通俗的说就是这个册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信息的。

【答案】C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考点】古代的城市【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考点】古代商业【解析】本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

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的问题。

【答案】B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新课标卷)历史部分试题

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新课标卷)历史部分试题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打字:余世友、杨伟平、黄金重、史玲玲、韦钧苑、朱凤龙、刘广华、刘广华、魏忠仁整理:龙辉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汇编(历史)2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汇编(历史)2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汇编(历史)必修三专题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1、(2012年山东基本能力历史)5 柏拉图评述公元前5世纪某城市时说:“这座城市里洋溢着自由和自由的言论,城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座城市”是指古代的A.佛罗伦萨 B.伦敦 C.雅典 D.巴黎答案:C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解析:本题以“同一世纪”这一时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外若干文化成就的掌握,涉及的考点较多,考的内容也很细。

但由B、C、D三项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差距较大,容易排除。

答案:A。

3、.“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18世纪初美国的文化现象分析启蒙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本质的能力,考点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

解题的关键在于认识清楚“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的特点是“两项运动”的“共通之处”,而宗教改革显然不具有“崇尚理性(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法制”的特点。

答案:A。

4、(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13.“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冶材料中的“他们冶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A.彼特拉克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D.伏尔泰答案:D5、(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9.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整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2.(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3.(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图6A.唐长安 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5.(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6.(2012年上海历史,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7.(2012年上海历史,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8.(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9.(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2012年江苏历史,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11.(2012年上海历史,37)开国议政(14分)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

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8分)(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1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39)(6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

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

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

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

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

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

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

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

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

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

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

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

(8分)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提高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3.(2012年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单元综合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9)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3.(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7)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4.(2012年江苏历史,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5.(2012年海南卷历史,9)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