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近五年来高考真题汇编之中国现代史部分(一):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
近五年来高考真题汇编系列之中国现代史部分(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2012年浙江卷)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2.(2012年广东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3.(2012年福建卷)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4.(2012年上海卷)“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这段话出自(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5.(2012年山东卷)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6.(2012年上海卷)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A.加入人民公社B.分得土地C.承包土地D.加入合作社7.(2012年海南卷)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拓展)试题含答案
1.(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 .提倡维新变法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 .宣传科学救国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考点】维新变法思想【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摒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D 项【答案】D2.(2012年上海历史,23)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 )A .宗教文化B .科学技术C .社会理论D .文学艺术 【考点】维新变法思想(严复)【解析】《天演论》宣传的是社会进化论思想;《原富》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宣传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法意》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宣传三权分立思想,《群己权界论》即穆勒的《论自由》宣传自由主义,都涉及社会伦理问题。
【答案】C3.(2012年海南卷历史,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魏源B .康有为、梁启超C .孙中山、章太炎D .陈独秀、胡适【考点】维新变法思想【解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反映的是康有为学说的特点: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因此,B 项正确;A 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C 项资产阶级革命派;D 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
【答案】B4.(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表2时间主要活动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 《天演论》 《原富》 《法意》 《群己权界论》……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分析
海南高考历史真题第Ⅰ卷(带答案)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B【解析】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能之处。
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
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答案】A【解析】汉初,经济凋敝。
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汉武帝时经济发展,马匹大量增加,A项正确。
汉武帝初,张骞尚未通西域,B项错误;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是魏晋南北朝,C项时间不符 D项并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经济发展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
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
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这说明谣谶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答案】D【解析】谣谶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更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AB 两项错误;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的,C项错误, D项正确。
2012年海南省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2012年海南省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
绝密★启用前2012年海南省高考压轴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欧洲关于中国的最早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一首叙事长诗《阿里玛斯贝亚》中所提到的远东希伯波里安人。
这些“希伯波里安人”可能生活在A.商朝 B.西周 C.东周D.秦朝2.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
这体现了罗马法的A.法律至上原则 B.人文主义精神 C. 自由公正意识 D.天赋人权思想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传播。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活字印刷术 B.造纸术 C.火药与火器 D.指南针4.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其主要观点是A. 重农抑商B. 重商抑农C. 农商互补D.农商皆本5.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此话的主要含义是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 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C.认为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顶峰 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6.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东西方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都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
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6 高中历史选修(4-6)(教师版)
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6 高中历史选修(4-6)(教师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5)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4)史载:“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人丁虽增,地亩并末加广。
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最早实施这一政策的皇帝也曾A.册封五世达赖B.平定三藩之乱C.首次征收地丁银D.接见过渥巴锡(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二.非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
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
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
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
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处理。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备战2013高考历史6年高考母题精解精析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2012高考试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工商业者出身的人不可授官,朝贤君子可授官),题中材料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题中材料也没有体现AC两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卷完全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24.(2012年全国新课标)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C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本题考点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两大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及调用知识的能力。
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题干中提到的主要是刺史对豪强大族经济上的监督,以便中央加强对“田宅逾制”者进行集中控制,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
A、B两项与题干反映的主题不符,容易排除,D项片面地理解了题干的内容,刺史监察地方属于政治手段。
答案:C。
25.(2012年全国新课标)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D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解析:本题包括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两部分内容。
以历史传说入题是命题者创新的反映,表明学生在中学阶段要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
对题干中“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的理解是学生解题的关键,立足于这一规定的时间空间之下,再明了两段传说故事表达的思想,不难判断两段当时流传的故事反映出新兴的市民阶层的需求。
以两段流传故事不能看出当时社会对僧人的心态,A项不正确,流传故事不能等同于戏剧,排除B项,凭两段传说也无法说明地域文化特色浓厚,C项理解错误。
答案:D。
26.(2012年全国新课标)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海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真卷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真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A.商B.周C.秦D.唐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3.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4.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5.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6.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圣像崇拜C.倡导信仰自由D.支持宗教改革7.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A.马丁·路德B.俾斯麦C.加尔文D.歌德8.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
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
2012年高考文综海南卷历史含答案(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解析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解析】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新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始。
【答案】D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2012年海南高考文综试卷(含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份。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 民本思想B. 仁政思想C. 礼法并重D. 礼治为先3.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 宜扬托古改制B. 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D. 标榜君权神授4.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隅,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 儒家伦理不畏社会所重视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5.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6.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 孟子的仁政思想C. 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7.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
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A. 理学思想的影响B. 专制制度的松弛C. 市民阶层的兴起D. 社会风尚的变化8.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全解精析DOC
2012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 C[解析] 首先用排除法,A 选项,若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的话,不可能这么严重的触犯他们的利益,所以排除;B选项中,没有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表达;D 选项中,迁移豪强大族使用的不是经济手段,是政治的压迫手段。
其次C选项从侧面反映出豪强大族的土地兼并影响到了专制集权,所以命令他们迁移,故选C[考点] 汉朝中央集权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恋爱因法海和尚作梗终酿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行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 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 D[解析] 本题目直接从课本知识提取即可得出。
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反应到文化领域就是出现了话本小说,所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考点] 宋朝思想文化背景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 财产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 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 B[解析] 首先依据材料的背景我们可以得知是明后期商业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松江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当地的经商之风益盛。
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说之前大概十分之一的是官员,十分之九的是农民,但是正德以后许多农民改为经商,这就道出了社会结构中的职业变化,故选B。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分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分析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l.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l.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感想:刺史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监察地方豪佑是防止出现地方分裂势力的重要措施。
政治作用十分明显,至于抑制兼并,只是该措施很次要的目的。
D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2】命题者意图:避开刺史制度的主要目的,考察次要目的。
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可是,人教版没有这一内容,岳麓版只在小字部分涉及,人民版是在大字部分讲的。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精华,汉武帝开了一个好头,可惜,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讲什么。
4】审题关键:注意材料“田宅逾制”就行了。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感想:宋代商品经济在文艺上的表现,运用阶段特征解题直接得出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 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答案】A【点拨】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结束】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3题)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
由此他主张A.求强求富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D.民主科学【答案】D【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蒙昧主义,主张理性的应该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其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
“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表明追求民主和平等;“脱离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表明追求的是科学进步。
【结束】3.(2008年海南高考19题)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
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A.取得了重大突破 D.被全社会所认同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答案】A【点拨】注意时间是1920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
北京政府是指北洋军阀政府。
因此题中现象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D绝对化了,C夸大了,这只是北洋军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措施,还不能说是政治改革。
故选A【结束】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版
County serves nearly 30 cars for private purposes, only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cars for private purposes or中华资源库:leaders driving a vehicle accident caused by road accidents, 1, 1 people killed and direct economic losses amounting to more than 100,000 yuan. Third,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ost of the bus. Surveys show that, the operating costs of taxis for the 8200/... Is a fundamental priority of the reform, it is a difficult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in the reform process. Clearly, the post consumption averages three years before as a base and fine-tuned on the basis of this single practices must be improved. Improvements to adhere to three principles: first, under the existing policy provisions approved for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on standards, calibration, is not contrary to policy.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people's sustainability,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on standards approved, both financial reach, and people passing through. Third,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al needs of civil servants responsible for authorized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on standards, both high and low positions, but also the nature of the work and the workload. In reform of method Shang, approved civil servants positions consumption standard to "big unified, and small dispersed" suitable, that most positions consumption project should according to policy provides proposed unified standard, consider to ranks, and units and the work task of differences sex, unified of standard should has elastic of and dynamic of, makes regions, and units in implementation unified standard Shi has must of flexible disposal right; but since set of standard must after financial, and audit, sector audit approved Hou to implementation. (C) reform package.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on elasticity of consumption to limit consumption, turning mess into kitchen after dinner, follow the civil servant with a how to use personal title subsidies, or how to manage a personal duty consumption use of subsidies. Therefore, we must establish and perfect with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on monetization reform support of the series of governance systems such as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of responsibility, system, low fault investigation system, the report said. While other measures to keep up.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organs, financial, auditing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on monetization reform progress, to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on monetization system, measures to develop and monit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pection, not consumption as required, even shifting consumer behavior to stop, serious cases to deal with. Three ideas,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on monetization reform of politics, the economy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on as somewhere between a reform also demonstrated its importance and urgency. First of all, civil servants especially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 and public servants ' duty consumption there are big drawbacks. NPC deputies and CPPCCmembers and the broad masses are concerned about. Secondly, the中华资源库: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海南卷详解
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
2012年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
(学生版)(答案和解析见教师版)一.近代中国维权斗争(一)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中国维权斗争)、求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选修三·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
(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一必修·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新课标)必修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国维权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6)法国学者马扎里海说,“汉人于1661年从那里驱逐了荷兰人,1885年驱逐了法国人,1874年和1944年驱逐了日本人“。
”那里“是指我国的A.山东B.辽宁C.台湾D.广西【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国维权斗争)·中法战争、抗日战争。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7)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漫画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A.《呜呼鲁民呜呼圣地》B.《蜿蜒南下》C.《国破山河在》D.《支持的住吗》【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中国维权斗争)求民主的斗争·瓜分狂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经济。
从题干的材料看从周天子开始历代皇帝、皇后都重视这一仪式,说明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重视的原因是农业是古代社会主体经济。
A、B 两项容易排除,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C项错误。
答案:D。
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儒家思想。
题干中儒家的主张主要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意思是统治者实行仁义,必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体现了仁政思想。
答案:B。
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本题考点是秦中央集权制度。
解题关键是学生要对选项中“托古改制”、“中华传统”、“君权神授”的准确含义理解清楚,同时熟悉“皇帝”名称的来源。
答案:C。
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解题时学生一是要注意时间:魏晋时期,一是要理解此人提出“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朋友之信”这些主张属于儒家思想,题干反映了佛儒矛盾。
答案:D。
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题干从两个时期御史官员对宰相监督力度大小,说明相权受到限制,这从本质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C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解析:本题考点是宋明理学。
通过引用周敦颐的观点考查学生对理学的理解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
题干明白地提到了万物与“仁”的关系问题,不涉及“仁政”思想,重点也不是讨论阴阳问题,题干也没有体现顺应自然的思想。
答案:A。
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
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A.理学思想的影响B.专制制度的松弛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社会影响。
学生要注意“直接反映”这一限定词。
通过两个时期读书人不同的衣着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价值趋向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影响了社会风尚。
明代理学更强调“正心”,不会影响到读书人着“女衣”,B项不符合当时实际,读书人也不能代表市民阶层。
答案:D。
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题干清楚地表明康熙帝在经历了中西方争辩、验证并得出结论之后采用“西洋历法”,说明B项正确。
其他的三个选项都有明显的缺陷。
答案:B。
9.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解析:本题考点是罗马法。
A项中“体现了社会各阶层”是不符合实际的,通过斗争平民只是取得了参与立法权但不是主导权,C项与事实正相反。
题干反映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变化。
答案:D。
10.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
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A.以民意制约权力B.以道德制约权力C.以权力制约权力D.以权利制约权力解析:本题考点是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的思想是三权分立,即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所以他认为防止专制的关键是C项。
答案:C。
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解析:本题考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几个重要信息:内阁成员可以表达不同意见、对外内阁要说同样的话、墨尔本内阁辞职而非一个人辞职。
符合这些信息总体特征的只有C项。
答案:C。
12.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
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B.主宰了联邦政府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解析:本题考点是美国共和制确立。
美国总统的政治生涯开始于选民的选举,总统无法控制选民,所以A项不正确。
总统是联邦政府的首脑,两大政党轮番当选总统,说明他们控制了联邦政府。
C、D两项关于“一致”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B。
13.拿破仑帝国灭亡后,路易十八在反法联军的护送下重返法国王宫,波旁王朝复辟。
路易十八颁布宪法,承认《拿破仑法典》继续有效。
这表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A.恢复了革命前的封建政体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D.继承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政策解析:本题考点是法兰西共和制。
实际上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君主立宪”的理解。
答案:C。
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解析:本题考点是1840-1900的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题干提到的传言意在斥责教堂胡作非为,结合时间,可以看出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导致民众与传教矛盾激化,教案频发。
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解析:本题考点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从题干表述看这一新学派的特点是中西方思想的结合,而其中对西学的认识“支离破碎”,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B项。
A项不能构成“新学派”,C、D两项比较系统地宣传西学。
答案:B。
16.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
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A.生产关系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金融资本的发展解析:本题考点看似民国时期经济,实际上是考史学理论的经济学知识。
题干中文章提到的五个部分主要涉及到所有权问题、财富分配问题、劳动关系问题的变化等,这些都是生产关系变革的表现。
解题关键是学生要对本题出现的这些概念有比较清楚的理解。
答案:A。
17.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
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解析:本题考点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解题时一定要关注时间,此时三大政策尚未提出,A项错,B项不符合史实,这也不是国民革命的战略。
孙中山的这段话比较清楚地说明想借俄国革命实现中国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
答案:C。
18.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这反映了抗战时期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解析:本题考点是抗日战争的影响。
从题干看在抗战时期,中国西南成为中国学者和文人聚居的地方,这些原本生活在东部大城市的学考和文人的到来,带动了这一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材料不能体现文化专制,也不能说明文化教育“无序”,所以B、C两项错,而D项不符合题干内容。
答案:A。
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解析:本题考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七届二中全会。
学生通过回忆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即可回答。
答案:B。
20.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
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