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目标教学的新要求

合集下载

新课改新的要求

新课改新的要求

新课改新的要求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

新课程改革,使教材更加条理化、生活化,知识的容量也更大、更新。

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1.注重资料积累,增强教学趣味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堂以外的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这就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建立“教学资料库”,并随时充电,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在教学中利用资料,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主动探求而获取知识的乐趣。

2.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

缺乏吸引力是政治课教学历来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一局面不扭转,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将无从谈起。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备受学生青睐的,分组讨论、自由辩论收到了以往课堂预想不到的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3.教学手段多样化,激发学生求知欲。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

但是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学习一定的抽象理论知识,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要使他们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并非易事。

生活化的素材有时是简单的语言很难再现出来的,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因此,此次课改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不仅在于能否全面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念(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等),而且在于能否真正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行为(包括角色扮演、策略谋划、操作落实、工作模式等)完全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一、角色扮演上的新要求——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赏识者;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做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施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表现为教师单独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实质上是片面地学习,如听课、练习、记忆、应试和接受评定等)。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尽管强化了知识掌握,突出了技能训练,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是极不利的。

此次理念新颖、力度空前的课程改革,旨在消除或减少以往应试课程教学过于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解放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师生创造力的充分释放。

这就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换,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活化、创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其具体要求是:(一)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和赏识者。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现代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以外的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信息,教师稍不留神其知识面就可能不如学生,这也要求教师要做到“学无止境”。

教师既要向书本学、网络学、社会学、名师学,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 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教育是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素质的事业,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与赏识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学本课堂教学实际应用难点和对策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转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过渡,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动探讨知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能力养成为落脚点。

在这种形势下“学本课堂”被提出且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在学本课堂实际教学中,由于老师对学本课堂认识不足,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等,致使学本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为此本文就学本课堂教学实际应用难点及对策展开详细的探讨。

一、学本课堂教学实际应用难点分析1.学本课堂认识不足,教学目标模糊。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学本课堂的认识比较片面,导致学本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不符,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学习图形变换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完全执行,没有指导,导致学生产生很多茫然。

此外,很多老师单纯根据学本课堂内容及学习大纲编写教学计划,为了践行学本课堂而设计,教学目标多且杂,不是很明确,难以为学本课堂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2.学本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教学内容是重点,是开展学本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合理设计学本课堂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要根据学生性格、兴趣和教学大纲巧妙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合理设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和学习能力。

但目前很多老师在设计学本课堂教学内容时一般以教材为中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现有知识,难易度掌握不当,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

3.学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成绩,难免会打击到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要转变过去的教学评价模式,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创新能力、潜力等为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且以正面评价为主,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更加努力学习,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学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提高学本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1.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老师要深入挖掘学本课堂教学内涵,掌握学本课堂教学核心,制定长短期教学目标。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浅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进行改进、扩展、提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但现在对学生所进行的考核仍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产生了矛盾。

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大体上可分为三方面。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首先突出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上。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仍停留在以前的认识上,那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无法达到的,也无法实现素质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新的认识。

(一)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以往的师生关系都是教师是教授,学生是听众。

教师总是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就是听讲、记忆、做题,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经过精心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共同学习、探讨、交流、合作的新型关系。

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还远远没有形成。

因此,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

当课堂向学生开放时,向学生的思维深处开放时,教师能不能驾驭得了课堂,就要看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而不是单单靠所谓的教学机智就解决得了的。

二是教师要探索实行教学民主的程序、策略,同时要指导学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则、规范和程序。

这种规则的确立一定是民主的,有利于全体同学的;而对规则的内化以至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在农村顺利实施和全面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影响(D.N.Kagan,1992;V.Richardson & P. Placier,2001)。

教师的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教学信念、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影响、指导、支配下进行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了解、熟悉、掌握这些教育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的教色和作用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知识、能力、个性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体察等都对教师的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自我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先进,是否持久,对于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至关重要。

是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2.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行为。

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激动的观点。

比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父母的形象,课堂纪律的管理员、学生的榜样,朋友与知己,心里治疗家、替罪羊、人迹关系的艺术家等等(邵瑞珍,1988;N.Menldeson &W.F. Kron ,2003).。

可见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教师的任务是多重的,教师的作用是多元的,教师决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

即使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元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服务者和评价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李建平,2002)。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2. 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新课标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强调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探究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6. 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新课标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多元化,以及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新课标是指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它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新课标的实施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首先,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其次,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的学习。

传统的学科教学常常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领域,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局限性。

新课标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探究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第三,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需要通过开展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

第四,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

学生的情感态度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果有重要的影响。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优秀的人物故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注重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访谈、作品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的新要求、新变化

《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的新要求、新变化

《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的新要求、新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部门一直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作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一直备受关注。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下面将对《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的新要求、新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注重综合素养培养《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不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新要求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学校需要更多地引入跨学科教学、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和学习。

二、强化信息技术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要求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多的关注和要求。

学校需要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鼓励学校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三、注重创新思维培养《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学校更多地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和课程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新的要求也提出了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的要求,鼓励学校设立更多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创新。

四、注重个性化教育新的要求对个性化教育提出了更多的关注和要求。

教育部鼓励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诊断和反馈,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服务。

学校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的要求还鼓励学校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共同关心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改新的要求

新课改新的要求

新课改新的要求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

新课程改革,使教材更加条理化、生活化,知识的容量也更大、更新。

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1.注重资料积累,增强教学趣味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堂以外的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这就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建立“教学资料库”,并随时充电,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在教学中利用资料,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主动探求而获取知识的乐趣。

2.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

缺乏吸引力是政治课教学历来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一局面不扭转,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将无从谈起。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备受学生青睐的,分组讨论、自由辩论收到了以往课堂预想不到的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3.教学手段多样化,激发学生求知欲。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

但是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学习一定的抽象理论知识,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要使他们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并非易事。

生活化的素材有时是简单的语言很难再现出来的,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应该成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从而置身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今天我国包括课程教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

今天的中国必须在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对现有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时代必需的人的基本素养以及重视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认知工具开发的基础上,全面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以此作用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及其实施教育影响的方式。

●对教师的新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应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要处理好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教师是社区的一员,是社区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共建者,教师应与家长、社区、同事合作,参与社区的共建。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目标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目标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目标教学的新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目标教学的短板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发展完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新要求根据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住它的前提条件,明确其依据是什么?应该是新《课标》、学段目标、教材目标、课程资源、班级学生。

其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住教学目标的标准。

其标准有以下五点:1.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相结合,课题目标与课堂目标相统一,保持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2.制定教学目标应从单一的知识掌握跨跃到全面能力的发展。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外,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等能力目标,同时还要有情感目标、人格目标,价值取向等等。

使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根本转变,以适应素质教育。

3.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要讲求科学,尊重实际。

4.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检测。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生字时,出示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学会本课五个生字”。

根据这个目标,学生很难判断其标准,到底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会?因为,根据“学会”这一词语的含义,此目标起码有三种理解:其一,会读;其二,会写;其三,会运用(如组词)。

5.恰当界定目标的表述,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

许多教师并不十分在意这个问题,因而在备课、上课中经常使用“掌握、学会、领会、懂得、体会、认识、理解、把握、培养”等词语来表述课时学目标,而这样的表述使教学目标显得笼统含糊、不够明确,在具体教学中是很难驾驭的。

不对目标的表述也就是对目标的规定,根据教学目标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一般可用下列词语来表述知识与能力目标。

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默写、背诵、区分、使用、会读、会写、会组词、会造句、会计算、能总结(或概括)……”等等。

用这样的词语来表述相关教学目标,是比较规范和确切的。

通过展示目标,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一目了然,对达标教学也会起到定向指导作用。

我国课改的理念分析课堂教学要求

我国课改的理念分析课堂教学要求

我国课改的理念分析课堂教学要求
的主要理念
1.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
生的兴趣来指导课堂教学,而不是以满足教师的目的为目的的传统教
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

2. 实践性教学。

课改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实践性为主,即课堂上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不是个别地灌输单一的知识,让学
生自主探索,由此来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3. 突出素质教育。

课改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应突出素质教育,也就是
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特点,更多重视教育的本质价值,从而更好地建立学生的精神、智力和道德修养。

4. 关注创新思维。

课改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重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
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动求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动求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动求变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即新课标,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首次全面修订。

新课标不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调整,还提出了对教师的新要求,即教师要主动求变。

这是因为,面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变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等新形势,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需求。

所以,教师需要主动求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

教师要主动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师要深入研究新的教学大纲,了解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目标,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师要主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

新课标强调了学生整体发展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主动拓宽教育视野和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教育素养,要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自我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班,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学理论,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家长和社会进行沟通和合作。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互动式教学,要与学生、家长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关系和合作基础,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情况,与学生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需求。

课程改革对课堂的要求

课程改革对课堂的要求

课程改革对课堂的要求新课标对传统教育提出革新,要求教师教育理念、角色、评价发生根本性变化,其核心是解放学生手、口、脑,增强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开启创新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能学以致用,或者说能创新性地运用好。

要做好以上工作,重点是对课堂教学进行革新,关键是看老师和学生的教法、学法是否发生根本性变化,那么,新课程究竟要求课堂怎样进行,下面谈点个人见解。

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改变模式,不拘一格新课中要求老师打破过去上课一种模式或按照老师预定计划思路(备好教案)进行,我们学校提出语文课框架模式是:激趣、自学、质疑、讨论、探究、感悟、延伸,数学课框架模式是:创设情景——小组学习——全班交流——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但这只能说是课改的过渡,真正的课改课堂应该是没有固定模式、唯一形式,而是不拘一格,老师在课堂上,因教材去教(再也不是教教材),对学生回答不要刻意追求唯一,只要符合学生思维情景,便给予肯定。

二、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走下讲台,平等相处传统课堂中,老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老师是圣人,一举一动是真理,不可置疑。

要求学生危襟端坐,不许提出异样问题或怪题,更常见的是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稍与老师备下教案不一,老师便赶紧打断话题,生怕离谱(教案)太远,久而久之形成学生不提问题,不会提问题,甚至不敢提问题,学生逐渐变的木讷,没有思维,没有创新。

新课程要求老师走下讲台,用孩子目光看孩子,与他们交心,交友平等相处,了解他们内心世界,让他们敢想、敢说,敢作为来开发智力,拓宽创新思维。

三、要求老理由在课堂中尊重学生,激发兴趣在课堂中,常能看到老师叫某同学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来,你真笨;回答不对,这么简单都说不对;回答深一点,就你显能。

学生回答问题是秀有礼貌地站起来回答,之后我们老师既不让座,又不说回答的怎么样,显出一种置理不置理状况,甚至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的孩子体罚、挖苦、讽刺等极不尊重学生的行为。

新课改对教师备课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备课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备课的新要求第一篇:新课改对教师备课的新要求新课改对教师备课的新要求第一讲一、备课的重要意义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安排最科学的顺序,以保证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学习。

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作为教师都要十分重视备课工作,因为只有首先备好课,然后才能上好课。

事实证明,备好课是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

备课,按照规范备课的具体要求,按照教学内容范围与教学时间跨度划分,可有以下三种备课,需制订三种教学计划。

一是学期备课。

当教师接受任教班级和学科的教学任务,即应对本册进行学习、熟悉和了解,然后,在总览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制订出本学期教材的教学进度计划。

内容应包括:简要分析所教班级学生基本情况;本学期教学的总体要求;教材的各章节及课题名称;各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各课题教学时所要运用的教学手段等。

二是单元备课。

教师要对《课程标准》中的一个较大课题或教材共13页第1页中的一个单元作全盘考虑,全面了解本单元《或课题》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前后课题之间的联系。

然后,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

内容应包括:本课题(或单元)名称;本课题的教学目标;课时的划分与具体安排;课时的类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必要的教学用具等。

三是课时备课。

课堂教学工作是通过一个一个课时来进行的。

有些教材(或课题)也需要用几个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课时的准备是更直接、更具体的教学准备。

教师在钻研一篇教材或一个课题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好课时教学计划,编写好教案。

内容应包括:授课的班级、时间;学科名称、课题;教学的目标要求;课的类型;教学进程安排(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意教的规律、讲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教学时间的分配,要注意到教师讲授的时间和学生联系、操作和实践的安排等);还有课堂板书设计,书面练习设计,教学工具的使用等。

课改对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要求

课改对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要求

课改对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要求白河镇中心校袁石娃①必须是情感的课堂。

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

②必须是能动的课堂。

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③必须是开放的课堂。

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

④必须是现代的课堂。

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接受新的教学思想,坚持四个观念,增强六种意识。

四个观念(1)人本观念: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学而教”,因学生、因学习、因新的学习方法而教。

为此,要做到实施尊重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成功。

(2)课程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

因此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3)建构观念: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我们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

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4)交往观念:新课改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主张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双主体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六种意识一、让位意识一堂课到底怎么上?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担心学生学不懂,于是就包办代替,完成了本以学生的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

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的发展,历史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这些新变化无疑
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探讨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
要强调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的灌输,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采用更加灵活多
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讨论、探究性学习等,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师需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

历史教师还需要具备合作学习和信息技术教学等方
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
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创新能力。

历史教师需要根据课程要求,设计合适的课
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其应用到
实际生活中去。

历史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浅谈课改新思想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浅谈课改新思想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浅谈课改新思想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摘要】课程改革是一切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不是只改课本或课程,而是要从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师的课堂行为及素质都有了全新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形式及学生的学习形式的变化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标志性的变化。

【关键词】新课改新思想教学行为新的世纪已经到来,各国有识之士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影响更大的是教育危机,要扭转社会危机的关键是进行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

我国的教育也正处在新旧更替,大变革大发展的阶段,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正符合这一规律和潮流的。

一、由重掌握知识向重培养能力发展的转变由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随着经济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呼唤人的整体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教育不再是仅仅为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要贯穿于学习者整个一生,所以终生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有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

当代教学致力于包括智力发展、创造力在内的学生的整个个性,整体素质的提高的教学。

它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课程潜能,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效。

二、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重教师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

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比比皆是。

实际上先人荀子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意思是说只有实际去做才能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

如果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丧失。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怕学生看不懂、搞不明、理不清,于是就包办代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目标教学的新要求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目标教学的短板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发展完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新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住它的前提条件,明确其依据是什么?应该是新《课标》、学段目标、教材目标、课程资源、班级学生。

其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住教学目标的标准。

其标准有以下五点:
1.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相结合,课题目标与课堂目标相统一,保持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2.制定教学目标应从单一的知识掌握跨跃到全面能力的发展。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外,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等能力目标,同时还要有情感目标、人格目标,价值取向等等。

使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根本转变,以适应素质教育。

3.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要讲求科学,尊重实际。

4.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检测。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生字时,出示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学会本课五个生字”。

根据这个目标,学生很难判断其标准,到底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会?因为,根据“学会”这一词语的含义,此目标起码有三种理解:其一,会读;其二,会写;其三,会运用(如组词)。

5.恰当界定目标的表述,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

许多教师并不十分在意这个问题,因而在备课、上课中经常使用“掌握、学会、领会、懂得、体会、认识、理解、把握、培养”等词语来表述课时学目标,而这样的表述使教学目标显得笼统含糊、不够明确,在具体教学中是很难驾驭的。

不对目标的表述也就是对目标的规定,根据教学目标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一般可用下列词语来表述知识与能力目标。

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默写、背诵、区分、使用、会读、会写、会组词、会造句、会计算、能总结(或概括)……”等等。

用这样的词语来表述相关教学目标,是比较规范和确切的。

通过展示目标,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一目了然,对达标教学也会起到定向指导作用。

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要求,恰当而正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新课改对达标教学的新要求。

在达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灵活的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使绝大部分学生达标,要多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坚持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新课改对形成性检测的新要求
对编制形成性测试题应有严格的要求:
1.对应目标分类编制检测试题,试题内容要全面,必须贯彻教学目标。

2.测试题针对性要强,重点突出。

3.测试题量要适当,必须是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4.测试题难易适中,不宜超标。

5.测试题在不超标的前提下,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新课改对目标运用的新要求
运用可分为一般运用和综合运用。

一般运用主要适用于形成性测试和课堂作业,主要目的是进行教学目标的巩固练习,要求对应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

综合运用,主要适用于课后作业、单元测试及期中期末测试,要求知识点密集、知识面广、多层次、综合性强的特点。

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等熟练运用的地步。

运用的过程也是教学反馈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反馈统计,为矫正做好准备工作,便于再达标。

所以说,(再)反馈、(再)矫正、(再)达标,是个多次往复的循环过程,它不仅贯穿于达标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贯穿于整个目标教学之中。

五、新课改对教学评价的新要求。

新课改主张科学全面评价学生,因此,教学目标评价应多元化。

在评价学生时,既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更要看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潜能潜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方法。

改进评价方式和技巧也很重要,因为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积极、肯定、褒奖等正面评价对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而过多的否定、批评等负面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抑制其进步。

因此,应该持积极、肯定、负责的态度,多给予学生正面评价。

只有坚持客观、公正、发展的科学态度,全面评价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