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实践能力与法治信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维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科学精神、实践能力与法治信仰培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维路径
蒋晓东 周初开
[摘 要]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育,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为创新创业筑牢精神根基;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育,提高大学生实践本领,为创新创业练就真才实学;需要注重法治信仰的培育,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为创新创业进行保驾护航。
[关键词] 创新创业;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法治精神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10-0072-03
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1],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如何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落实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培育科学精神,为创新创业筑牢精神根基
创业源于创新,甚至可以说,创业在本质上就是创新。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创新的重要基础,是一切创新创造的精神源泉。“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也需要更好发扬科学精神”[2]
。所谓科学精神,概言之,“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包括客观、求实的精神;不断求知的精神;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的怀疑精神;
创新精神等[3]。由此可见,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必须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育,以筑牢创新创业的精神根基。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要重视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中,科学精神的培育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与教育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应试教育的倾向影响着科学教育的效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注点仍然局限于专业课程考试的知识点和应试方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等方法,固然可以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这种偏向于应试教育的科学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创造,不利于培养学生不畏权威、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二是过于注重现成科学结论的接受。受传统填鸭式灌输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关注的是现成的科学结论,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科学发展的历史文化不太了解,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作者简介]蒋晓东,男,湖南邵阳人,长沙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实践哲学、文化哲学(湖南长沙,410022);周初开,长沙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22)。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3C1088);2015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5ZZ105)。
文史博览(理论)
CultureAndHistoryVision (Theory )
2016年10月
Oct.2016
批判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真理锲而不舍追求的科学精神。三是过于注重应用技能的学习。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迫于学生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和老师过于功利地选择应用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专注于各种岗位技能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和培训,忽视了学生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时代,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专业知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意识。专业知识传授是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基础和途径,转变专业课程教学观念,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知识。其次,加强科学历史知识教育,培养科学思维,坚定科学信念。科学精神不仅体现在科学的知识结论中,更体现在科学家不断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艰辛历程中。因此,科学教育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科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科学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培养科学思维、坚定科学信念,树立科学信仰。最后,利用新兴媒体,传播科普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普知识和科普文化是科学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学校可以运用现代新兴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举行各种科普主题文化活动,传播科普知识和科普文化,引导广大学生认识科学、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在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中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
二、培育实践能力,为创新创业练就真才实学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依赖创新型人才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更多的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实践本领,强化实践能力,练就创新创业的真才实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4]。然而,在“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分离、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分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仍然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以及辅导员所承担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来完成的,而且课程教学主要限于理论讲授。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既没有能够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也没有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二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落实。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从现有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应用来看,一方面是校内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设备有效利用率不高、更新换代慢,实践教学实效性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大多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平台建设的滞后导致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很难真正落实到位。三是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专业教师队伍中,社会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是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未能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又一重要原因。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首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结合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和着力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其次,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践平台和基地建设。实践平台建设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各高校需要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特色鲜明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基地。最后,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积极发挥社会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作用,聘请各专业领域的业务骨干、技术权威等作为专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委派各专业教师赴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短期培训、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丰富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师的创业创新和实践能力。
科学精神、实践能力与法治信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维路径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