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通过三方面改革来实现:一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
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新课程改革最新
某中学语文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总结词
重视传统文化、强化阅读理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详细描述
该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注重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 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同时,加强 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
该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经典文学 作品的教学和解读。同时,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通 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 素养。
03
强调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03
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
加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 素养。
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师交流与合作平台
搭建教师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共同成长。
详细描述
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注重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05
新课程改革展望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 2
强调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 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
目标
新课程改革旨在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培 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 育质量。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结构调整
课程内容更新
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注 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2024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参考(3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参考____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____年将会实施一项全面的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个体,并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设置:1.1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都能取得适当的成就。
1.2 强化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引入跨学科学习,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4 课程设置要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 实施措施:2.1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确保课程内容与改革目标相符。
2.2 建立教师培训系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2.3 改革评估方法,从传统的基于记忆的考试向更加综合的评估方式转变,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综合能力的评估。
2.4 设置学科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应用所学知识,并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5 建立信息技术支持体系,推广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和学习过程。
3. 教学方法:3.1 引入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主动构建知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索精神。
3.2 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推动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开展实验、讨论、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4 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其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挑战,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4. 教育资源:4.1 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更加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和硬件条件。
4.2 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教师的数量,并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通过三方面改革来实现:一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
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二是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1.课程内容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转变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4.课程评价的转变5.课程管理的转变(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1.由“专制”走向民主2.由封闭走向开放3.由专家走向教师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及意义
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及意义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及意义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发展的教育。
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在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国家提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目标新课改提出全新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的课程目标反映了我们不仅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同时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能一味地老师讲一点学生学一点。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
学习的最终目的,也不单单是为了毕业考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和世界的价值观。
课程结构提出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综合和分科相结合为主,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同时在小学到高中阶段,设置综合实践课程,目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尽可能的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继承者。
学习方式提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新的学习方式,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教师有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课程评价新的课程评价模式,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指出: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课程管理有以前的国家统一管理,统一教材,到现在的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使课程的管理更加合理和精确。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教师的共同提高,呼唤个性的张扬、创新潜能的开发。
于师于生都是一种解放,避免了程式化、成人化的教学,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
新的课程改革在合适的时刻适时地提出,对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包括哪些内容
新课程改革包含哪些内容?新课程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与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涉及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方面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以大量实验引导学生学习化学,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内容:1.课程理念。
2.课程的目标。
3.课程结构。
4.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5.教学过程。
6.教学组织形式。
7.课程与教学评价。
8.课程与教学管理。
与原来相比,新课程又有以下特点: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这几年的课改实践,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入手,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
如:在教授“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我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正方形、长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这样就不仅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在与其他老师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大多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他考试、进大学有许多帮助,但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必然形成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会带给他未来生活很多负面影响。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
2. 强化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等。
3. 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推进跨学科教学:新课程改革鼓励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创新。
5. 实施素质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推动教育评价转向多元化、全面化、个性化。
6. 推行现代化教育技术:新课程改革提倡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通过新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 1 -。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特点对应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突破学科中心,设置综合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鼓励综合课;高中以分科为主,探讨学分制)3、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各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机械、接受学习。
5、各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建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成长记录与分析、测试与考试、答辩、作业、集体评议等),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现状。
6、课程标准刻画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对实施过程提出建设性意见,但不规定实施过程与手段,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空间。
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多样性、灵活性,以适应地区差异、学校特点、学生个别差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包含哪些内容
新课程改革包含哪些内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其次,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第三,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第四,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最后,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同时,还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它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新课程观把课程视为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研究共同体”。
每位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
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
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转变课程理念,树立起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的新理念。
新课程理念提出,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意指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方面,这可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另一方面,研究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想象,研究起来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样一来,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新课程理念提出,课程要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相适应,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一位学生,强调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与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1.课程内容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转变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4.课程评价的转变5.课程管理的转变(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1.由“专制”走向民主2.由封闭走向开放3.由专家走向教师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就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就是由这些文字资料与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与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就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建立新的课程结构,注重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
3. 改善课程实施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规范教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定教程开发与管理的规范,建立完善的教程审查和更新机制,确保教程的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和适应性。
5. 建立新的课程评估体系:建立新的课程评估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完善学生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创新。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包括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改主要内容
新课改主要内容第一篇:新课改主要内容新课改主要内容内容提要: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要知道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1、转变课程功能。
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革课程结构。
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革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二篇:教师资格新课改补充内容一、课程改革的目标有六个转变:1、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现象,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态度。
2、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3、改变课程难、繁、偏的现象,强化与现实结合。
4、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的能力。
5、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变教学实践的过程。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现学校地方国家共同管理。
二、课程结构: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数、外、科学或物化生、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改革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介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改革背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修订和升级。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此外,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为了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主要内容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将以往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改为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
二是课程内容的更新,根据新时代的需求,更新教材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
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学生参与、互动和合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造力。
四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现在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三、影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学生、教师和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生在这种改革下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教育,培养更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新角色定位将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最后,社会对于基础教育学生的要求也会得到更好的满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总结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需求,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师角色,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改革对学生、教师和社会将带来积极的影响,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推动社会发展。
基于此,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必要而重要的改革,对于未来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新课改的主要内容(一)“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理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对象为全体公民,而非科学家;二是指实际需求,有针对性;三是生物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生物学知识,还包括探究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
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课程之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生物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最基本的含义是指高中生物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体现的是教育公平的问题。
无论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天分,他们的数理基础、理科的悟性的高低,也不管他们民族、地方经济的差异,他们生活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等等,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生物科学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另一含义是: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
在实践中的具体要求是,按课程标准完成必修三个模块和所选的选修模块的学习。
对教师的要求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让弱势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科学素养上都有较大的进步。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第一和第二个理念分别说的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我们去培养谁?第三和第四个理念说的是我们如何去培养我们的学生?也就是在生物学课程当中,我们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时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也是全球范围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探究式学习是理科教育,暨生物学教学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主动学习者才是成功的学习者。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此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科学地思维;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知识,落实“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其中,新课程改革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调整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外语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和健康素养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具备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质量和实用性,注重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一方面,课程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教学、讨论教学、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倡综合评价,强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新课程改革强调综合评价,包括学业评价、能力评价和素质评价。
学业评价主要通过考试和测验来评价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能力评价主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来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素质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
五、教师培养与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包括教师的专业培训、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师的职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的过程。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能够想像,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
这一部分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同时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第五部分是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鉴于我国的教育理论背景与实践传统,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因素。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建设方面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制定具有必须开放性的课程计划框架,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套《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
同时为了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国家将制定相应教科书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同时倡导用心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参考资料四:新课程改革的资料是什么?答: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职责感,发奋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潜质、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构成用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一样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取性。
改变课程资料“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资料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潜质、获取新知识的潜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质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潜质。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善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3。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用心倡导各地选取综合课程。
学校应发奋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到达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一样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用心试行学分制管理。
5。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资料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透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潜质。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职责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潜质。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构成初步技术潜质。
6。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到达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贴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透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7。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一样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资料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推荐。
8。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资料,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群众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9。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发奋都能够到达,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潜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到达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必须的层次性和选取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取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潜质、实践潜质和创造潜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1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用心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潜质的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一样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潜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1。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资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给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12。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教材资料的选取应贴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资料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推荐。
用心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用心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13。
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
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透过后,方可编写。
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
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带给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透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
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六、课程评价14。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忙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状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资料、改善教学管理,构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15。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
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资料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
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潜质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资料,探索带给多次机会、双向选取、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状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七、课程管理16。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一样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用心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状况,制订本省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职责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17。
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资料,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