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计算题教学内容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工具;3. 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4. 掌握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分类1.1 经济学的定义和对象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1.3 正面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2. 基本经济原理2.1 稀缺性原理2.1.1 稀缺性概念2.1.2 稀缺性原理的意义和适用范围2.2 机会成本原理2.2.1 机会成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2.2 机会成本原理的应用2.3 边际分析原理2.3.1 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概念 2.3.2 边际分析原理在决策中的应用 2.4 比较优势原理2.4.1 比较优势的概念和理论基础2.4.2 比较优势原理的应用3. 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3.1 市场的定义和特征3.2 需求与供给3.2.1 需求的决定因素、定律和弹性 3.2.2 供给的决定因素、定律和弹性 3.3 市场均衡和调节3.3.1 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3.3.2 市场调节机制和功能3.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4.1 市场失灵的类型和原因3.4.2 政府干预的目的和手段4. 经济学的应用4.1 价格与效益的分析4.1.1 价格弹性分析4.1.2 效益评估与效率分析4.2 政策评估与经济预测4.2.1 政策评估的概念和方法4.2.2 经济预测的原理和应用三、教学方法1. 集中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经济学原理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理论框架;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课堂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1. 《经济学原理》教材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经济数据和案例分析资料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的程度;2. 作业和小测验成绩:根据学生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3. 课堂练习和案例分析成果: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表现。
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四类基本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的管理才能;理解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均衡分析、边际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
了解微观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早期的微观经济学、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定与确立、发展和演变。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选择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难点是将初学者引入经济学的思维范式,理解经济学分析的前提条件。
主要教学内容:(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怎样生产;(2)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5)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的决定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的基本概念;了解分别影响需求、供给的因素和均衡价格的决定;理解需求和供给规律、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需求和供给水平的变动、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掌握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掌握利用均衡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供求的含义、供求定理、均衡价格,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难点是各种弹性的概念、分类及计算。
主要教学内容:(1)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2)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3)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4)均衡产量、均衡价格、蛛网理论;(5)价格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消费者偏好、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基数效应、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收入-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正常物品、低档物品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和序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的关系;掌握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偏好公理的基本原理;理解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掌握收入变化和价格变化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和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学会运用效用与消费者均衡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引言: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了个体、组织和国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以及如何分配资源的问题。
本大纲旨在提供一份全面而又系统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一部分:经济学的概述1. 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 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方法和工具。
2. 经济体系与经济制度- 不同经济体系的比较和特点。
- 主要经济制度的分类与特点。
3. 基本经济问题- 研究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
- 供求关系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1. 个体行为与市场- 边际效应和边际效用的概念及其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
- 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2. 生产和成本理论- 生产函数和边际产品的概念。
-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计算和比较。
3. 市场结构和竞争- 市场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 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和影响。
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
-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干预手段。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1. 宏观经济学的概述-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和分析方法。
2. 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 国民收入的构成和计算方法。
- 经济增长理论和影响因素。
3. 就业与失业- 就业和失业的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就业和失业的测量方法和政策应对。
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概念和影响。
-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5. 货币与货币市场- 货币与货币的功能和货币市场的作用。
- 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相关原理和工具。
结语:经济学基础是每个经济学学习者的入门课程。
通过本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本大纲能为经济学基础教学提供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框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更高级领域和应用。
我的说课稿子《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说课
我的说课稿子《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说课引言这是我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说课稿。
本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3.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和安排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第一单元:经济学导论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经济学的分支和应用领域。
第二单元:供求关系与市场供求曲线的概念与分析;市场均衡和价格形成;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第三单元:消费者行为与效用分析边际效用与边际效应;消费者的选择与偏好;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分析。
第四单元:生产与成本分析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生产与成本关系分析;规模经济与效率分析。
第五单元:市场结构与市场效率市场结构的分类与分析;垄断、寡头与竞争;市场效率与公平分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与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进行思考和讨论;2.运用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3.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强教学效果;4.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5.布置作业和课堂演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课堂测试:包括课后习题、小测验等;3.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4.课程项目:如论文、小组报告等。
学生的评价标准将综合考虑上述方面的表现,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结束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我期待与学生们一起探索经济学的奥秘,共同成长和进步。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读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答: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
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CPI 100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格=⨯ 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
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消费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
2.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 )答:通货膨胀率指报告期物价总水平同基期物价总水平的比率,用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一般采用以下三种物价指数:①消费物价指数,反映生活消费物品和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程度的相对数,通常根据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品和服务工程的价格编制而成。
在中国主要有两种,即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②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商品批发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而成;③国民经济平减指数,即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精编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Economics二、课程编码:三、学时与学分:48/3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济学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探索经济学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2. 引导学生接受经济学知识熏陶,提高经济学基本素养;3. 使学生了解消费者和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六、适用学科专业经济学、金融、国贸、国际商务、统计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经济学十大原理(2学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整体经济如何运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2学时)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2学时)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比较优势的运用●市场如何运行(8学时)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弹性及其应用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市场和福利(6学时)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赋税的代价●公共部门经济学(6学时)外部性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8学时)生产成本竞争市场上的企业寡头●劳动市场经济学(6学时)生产要素市场收入与歧视收入不平等与贫困●消费者选择理论(4学时)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选择不对称信息●宏观经济学的数据(2学时)GDP:一国收入的衡量CPI:生活费用的衡量●长期中的真实经济(2学时)生产与增长失业八、教学方法●授课+习题讲解九、教材及参考书●经济学原理,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十、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的考生, 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的师生参考。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世界上最流 行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也被众多院校列为经济类专业考研重要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本教材,我 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它的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 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2.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5小时高清视频】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4.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5.曼昆《经济学原 理(微观经济学分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练习+模拟试题】6.曼昆《经济 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7.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7小时高清视频】8.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9.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课后习题 详解10.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练习+ 模拟试题】本书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国外教材的英文答案 和相关资料对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另外,部分高 校,如武汉大学、深圳大学等,研究生入学考试部分真题就来自于该书课后习题,因此建议考生多加重视。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引言: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和分析现代经济现象的基本框架。
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培养其经济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就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多个方面。
1. 教学目标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经济学原理,学生将能够理解市场机制、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及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
2. 教学内容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教学内容涵盖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经济增长、货币与通货膨胀以及政府政策对经济影响等方面。
在微观经济学方面,主要包括市场供求、消费者决策、企业决策以及市场失灵等内容。
3. 教学方法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应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理论性和实证性相统一。
在理论讲解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在实践环节,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经济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案例教学在教学内容中穿插案例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
通过真实案例的讲解,学生可以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的原理。
5. 互动讨论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应注重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6. 小组项目设置小组项目,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要求的任务。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7. 数量和质量并重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点,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质量提升,即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深度。
通过适当的练习和作业,可以检验学生对于经济学原理的掌握情况。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教学大纲,帮助教师在经济学原理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和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框架;2. 掌握供给与需求、市场机制、价格形成等基本原理;3. 理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和效果;4.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5.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为日后学习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经济学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学导论1.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1.3 经济学的分支和发展2.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2.1 供给与需求关系2.2 市场均衡和调节机制2.3 价格形成和价格弹性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1 市场失灵的类型和原因3.2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功能3.3 政府干预的方法和效果4. 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4.1 国民经济核算4.2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4.3 全球化与国际贸易5. 宏观经济政策5.1 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5.2 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5.3 经济增长政策与就业6. 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6.1 个人理财与投资决策6.2 企业经营与市场竞争6.3 政府决策与社会福利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将经济学原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2. 授课内容注重生动、接地气,融入生活实例和经济新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3.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自主思考和独立研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项目和演讲,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五、考核方式1. 期中和期末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于经济学原理的理论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2.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的评价,考察学生对于经济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3. 课程项目和报告的完成情况,考查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能力;4. 平时作业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估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态度和进展情况。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学时数:45 执笔者:胡若痴编写日期:2004年7月修订日期:2008年2月审阅者:李胜领导签字:一、课程的性质与学习目的《经济学原理》是面向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科各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各章建议课时分配(共45课时)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学习目标:即掌握一种新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基本问题;宏、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假设。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学及研究对象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理解:生产可能线及所说明的问题;掌握:稀缺性的含义;资源配置、资源利用的三个基本问题;经济学的定义。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各自的定义、联系与区别;掌握:宏、微观经济学各自的基本问题和假设。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研究方法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各自的含义,实证分析的基本过程;理解: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节经济学发展简史了解: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及现代西方经济学各自的基本观点;理解: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及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教学目的:使学生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本章介绍需求、供给的相关概念及其规律;价格的决定及价格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弹性的概念、弹性的数学分析、以及弹性原理的实际运用,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供求情况以及通过价格分析商品供求状况的能力。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领会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培养对现实世界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训练经济学直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尽快步入经济学之门,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相关经济模型,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应用问题中的能力,使其具有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经济分析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要点第一篇导言[基本要求]1.识记:稀缺性;市场势力;市场经济;理性人;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模型;循环流向图;生产可能性边界;微、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专业化与贸易;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机会成本。
2.领会:关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经济学四大原理;关于人们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学三大原理;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经济学三大原理。
3.简单应用: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真体会和理解关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经济学四大原理;关于人们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学三大原理;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经济学三大原理。
4.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学习后能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分析、解释经济中的经济现象,解决一些经济问题;学会经济学研究方法;运用比较优势进行简单分工;熟悉比较优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与练习]1.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每章课后复习题;2.要求学生认真练习每章课后的问题与应用。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理性人在做决策时面临权衡取舍,必须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后做出决策。
2.人们如何相互交易:贸易的优点、市场是组织贸易的一种好机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3.整体经济如何运行:一国生活水平与其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发行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货膨胀与失业间的短期权衡。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假设的作用、经济模型的建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研究内容。
教学设计(《经济学基础》——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课堂实施
任务实施
教学过程
课堂实施
总结与巩固
利用云课堂课中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并梳理重难点。
课后作业:
头脑风暴法:
利用云课堂发布习题:利用需求弹性理论对“谷贱伤农”问题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课堂实施
回顾导入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结论
降价不一定能够促销
延迟符
教学分析
课堂实施
创设情景:学生模拟商家选择商品进行促销活动。
发现
哈根达斯降价后利润增加
牙膏降价利润降低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课堂实施
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课堂实施
互动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发起投票,让学生讨论分析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情况,总结出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内容文字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内容文字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内容文字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内容文字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内容文字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内容文字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内容文字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内容文字
单击添加大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您可以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的理解您所传达的完整信息。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您尽量提炼思想的精髓。
布置课后作业
观看微课视频,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原理,制作宣传“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短视频,或者宣传标语。
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Teaching Refletion
PART 04
经济学原理的教学
经济学原理的教学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和理论。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经济学原理的教学需要突出理论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但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抽象难懂。
因此,教师应该在理论讲解中适当引入具体的案例,并分析案例中的经济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
2. 互动式教学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在经济学原理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小组讨论、案例演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原理的有效方法。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调研市场,或者通过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1. 稀缺性与机会成本经济学原理教学的第一个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资源的稀缺性和机会成本的概念。
通过案例和图表,让学生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而机会成本则是资源配置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2. 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原理时,需要理解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的概念。
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单位资源的利益,而边际成本则是增加一单位资源所要付出的代价。
通过比较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可以帮助学生做出最优的决策。
3. 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经济学原理教学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供给与需求曲线的画法和解读,以及市场均衡的确定等相关知识。
4. 生产和成本学生需要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等。
通过对生产函数和成本曲线的分析,学生可以理解不同规模企业的生产决策和市场竞争的因素。
5. 市场结构学生需要了解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等。
通过对各种市场结构的比较研究,学生可以理解市场竞争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大学一年级经济学原理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经济学原理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供求关系、边际效应、成本与效益等。
2. 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3. 培养学生的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经济思维和判断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1.2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2.1 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2.2 市场均衡和价格形成机制2.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3. 边际分析和效用理论3.1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3.2 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比较3.3 最优决策的边际分析模型4. 生产与成本分析4.1 生产要素与产出关系4.2 生产函数及其性质4.3 成本概念与分类4.4 成本与产出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以真实的经济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以实际经济案例为例,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教学评估与考核:1. 作业:布置书面作业,包括理论分析题和实际案例分析题,以检验学生对于经济学原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测验:随堂进行小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学期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1. 教材:《经济学原理》,作者:曼昆2. 期刊论文: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3. 网络资源:经济学相关网站和数据库,如中国经济信息网、国家统计局等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16周,每周2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第2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第3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4周: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第5周:市场均衡和价格形成机制第6周: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第7周:边际效用递减原理第8周: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比较第9周:最优决策的边际分析模型第10周:生产要素与产出关系第11周:生产函数及其性质第12周:成本概念与分类第13周:成本与产出的关系第14周:案例分析1第15周:案例分析2第16周:复习与总结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经济学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和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 供给与需求 计算题公式: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Ed
=价格的变动百分比
需求量的变动百分比=P/P Q/Q ∆∆=P Q ∆∆·Q P
(其中:Q 为需求量,△Q 为需求的变化量,P 为价格,△P 为价格的变化量)
2.需求曲线的斜率:k=Q P
∆∆
(二)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的价格弹性:ES=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P/P /Q Q S
S ∆∆
(其中:QS 为供给量,△QS 为供给的变化量,P 为价格,△P 为价格的变化量) 习题:
1.某种商品的价格由10元涨到12元,会使该商品的需求量由1600吨降低到1200吨,则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各是多少?
2.某公司的一种产品现有销售量为1000件,为了促进销售,公司决定在现有价格100元的基础上降价5%,预计销售量可能会增加10%。
若能实现上述目标,该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多少?其总收益比降价前会增加多少?
3.某种商品的价格由2元上升到2.2元,会使该商品的需求量由10个单位减少到8个单位,则该商品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各是多少?
4.某品牌电视机过去的销售价格为2000元,市场需求量为5000台,如今销售价格下调到1800元,市场需求量为6500台。
请计算:(1)电视机需求的价格弹性为多少?(2)如果今后电视机的销售价格再下调10%,其需求量将会是多少?其总收益将增加多少?
5.某种商品的价格由8元涨到10元,会使该商品的供给量由8000个单位上升到9000个单位,则该商品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各是多少?
6.某种商品的价格、需求量和供给量的有关资料如下表:
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
习题答案: 1.(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Q/Q=
%
25%1001600
1600
1200-=⨯-
(2)价格变动的百分比:△P/P=
%20%1001010
12=⨯-
(3)需求的价格弹性:Ed
=P/P Q/Q ∆∆==
-%20%
25-1.25 2.(1)Ed =P/P Q/Q ∆∆=%5-%10=
-2
(2)总收益增加额= 1000×(1+10%)×100×(1-5%)-1000×100 = 4500(元)
3.(1)需求曲线的斜率:k
=Q P ∆∆=1082
2.2--=-0.1 (2)
需求的价格弹性:
Ed=
P/P
Q/Q ∆∆=
2
2/)22.2(10
/)108(-=--
4.(1)Ed =P/P Q/Q ∆∆= 2000
/)20001800(5000/)50006500(-- =
-3
(2)需求量的变动百分比=(-3)×(-10%)= 30%
需求量= 6500×(1+30%)= 8450(台)
总收益增加额=1800×(1-10%)×8450-1800×6500=1989000(元)
5.(1)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QS/QS=
%
10080008000
9000⨯-=12.
5%
(2)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P/P=%
10088
10⨯-=25%
(3)供给的价格弹性:
ES=P/P /Q Q S S ∆∆=%25%
5.12=0.5
6.
(
1
)
Ed
=
P/P
Q/Q ∆∆=
3
/)35.3(1500
/1500-1200-)(
=-1.2 (2)ES=P/P /Q Q S
S ∆∆= 3/)35.3(1400
/)14001750(--=1.5
第13章 货币与金融机构
公式:
K
=r
1 =
R
D =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总额或者:= 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
(r :法定存
款准备金率,K :货币乘数) 习题:
1.某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为5000万元,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5%,则该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量各是多少?
2.某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为5000万元,货币乘数为4,则该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派生存款各是多少?
3.若某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原始存款为1000万元,则该商业银行最终创造的总存款为多少?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为8%,则货币乘数为多少?总存款会增加多少? 习题答案: 1.(1)货币乘数= 1/25% = 4 (2)货币供给量= 5000×4 = 20000(万元) 2.(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4 = 25% (2)派生存款= 5000×4 = 20000(万元) 3.(1)总存款=1000×(1/10%)=10000(万元) (2)货币乘数=1/8% =12.5 总存款增加额=1000×12.5-10000=2500(万元) 第14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公式:
1.国民产出指数:G=0GDP GDPi
(GDP :国内生产总值) 2.经济增长率:
g=00
GDP GDP GDPi -
习题:
1.某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4000亿美元,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200亿美元,请计算国民产出指数和经济增长率各是
多少? 2.某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4000亿美元,若该国2009年国民产出指数预计为105%,则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会达到多少?若该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400亿美元,则经济增长率应该达到多少? 习题答案: 1.(1)国民产出指数 = 4200/4000 = 105% (2)经济增长率 =(4200-4000)/4000 = 5% 2.(1)GDP2009 = 4000×105% = 4200(亿美元) (2)经济增长率=(4400–4000)/400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