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文心雕龙-才略》
从《文心雕龙》看贾谊的文学创作
“ 是 以贾生俊发 , 故文沽而体清” , “ 俊发 ” 意为“ 骏 自贾谊 浮 湘 , 发愤 吊屈 。 体 周 而事核 , 辞清 而理 发” , 刘勰在 《 文心雕龙 ・ 神思 》 中将 之进一步解释 为 : 哀, 盖 首 出之 作 也 。 “ 若 夫骏发之士 , 心总要术 , 敏在虑 前 , 应机立 断” 。 俊
安 徽文 学
ANHUI WENXUE 文
从 文心雕龙 看贾谊的文学创作
檀 二 姓
闽南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学
研 究
摘
要: 刘勰在《 文 心雕龙 》 中多次评价 了贾谊 的文学创作 , 并在《 哀 吊》 、 《 体 性》 、 《 才略 》 三篇 中重复使 用“ 清”
字对 贾谊其人其文进行评价 。 结合 贾谊的文风特点、 “ 清” 的审 美内涵及其概念的流变 , 可以深入 分析 贾谊创 作 的风格特点、 形成原 因及文风“ 清” 的 负面含义。 关键 词 : 文心雕龙 贾谊 清
是以 贾生俊发 。 故文洁 而体清。
— —
贾谊才颖 , 陵轶飞兔 , 议惬 而赋清 , 岂虚至哉 !
— —
《 文心雕龙 ・ 才略》 论散 文皆切 中要害 , 紧扣中心 , 莫不缘事而发 , 为情造
刘 勰在《 哀 吊》 篇 中用 “ 辞清而理 哀 ” 一句来具 体 文 , 且文无旁支 , 要约写真 , 自然 骏发 , 不 加造 作 , 所 以 评价贾谊 的《 吊屈原赋》 。 此赋作于贾 谊被贬 出任 长沙 风格清新 简明, 隽秀激越 , 以“ 清” 为美 。
吐。
了作 用 , 使其文章用语简 明扼要而又颇具气 势 。 观其
《 奏启 》 篇 的“ 理 既切 至 , 辞亦通畅 ” , 则重点在 于 文风的形成 , 正与贾谊 自身的性情特点息息相关 。 《 汉
浅谈《文心雕龙》中“文笔”论的思想意义
浅谈《文心雕龙》中“文笔”论的思想意义所谓“文笔”,如今一般的概念都指的是文章写作的水平,但在古代这个词是两种文体的并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笔”作为体裁的划分是十分盛行的,是当时文坛的普遍意识。
而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将“文笔”的理论概念系统明确的阐述了一番,并且还带有总结的性质,其中对于“文”共总结出了九种概念,而“笔”则总结出了三种,而最重要的也是把“文笔”拿出来对比分类的便是原文中的“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一句,将有无韵作为区分“文”“笔”的标准,这点对后世影响甚大。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的一部专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重要的意义里便包含有在文体以及创作理论所开辟的一片崭新的广阔空间。
刘勰所在的那个时代是文风绮靡的时代,赋体流行,由于赋体本身创作的基础便是堆叠辞藻,所以免不了文风就愈演华丽,而到了曹魏时期,曹丕又在其《典论·论文》中对上古“诗言志”的创作之风给予一个预先的反对,提出“诗赋欲丽”,开始逐步提倡“文”的创作要华美要有所文采,紧接着晋代文论家陆机站在这观点之上,继续响亮的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文体创作观,对于之前诗文创作重体制轻文采的风气以重重的反驳,规划了新的文章创作之方向,由此,魏晋的诗文开始走上了华美的创作之路,再加上当时政治环境的混乱,文人的创作失去了方向,又和着当时沈约的声律理论的盛行,文章便开始逐步沉于文学的浮华,过于强调文章形式的华美以及韵律的契合,开始偏离了文章的根本核心——现实社会的功用意义。
如此以来,文坛便陷入了一种虚空无实心的创作状态。
刘勰站在这个拥有特定文学环境的时代之上,因其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准确灵敏的感官度,所以他深深感知到了这个时代文学华而不实的畸形征兆,于是大胆的站出来反映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
他在作品《文心雕龙》中将佛家包容、道家洒脱以及儒家济世的思想融合于文学创作之中,将崭新的文学创作观念推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舞台。
试论《文心雕龙》中的才学观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GansuRadio& TVUniversity
Vol29 No2 Apr2019
试论《文心雕龙》中的才学观
张 慧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摘要:才学观是《文心雕龙》中作家论方面的重要观点。作为构成作家创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勰认为才 和学各不相同,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二者又有联系。在他看来才由天资,但刘勰又非天才决定论者,他认为学 在博见,才与学只有主佐合德,作家方能够文采出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作家才学观的论述系统全面, 观点深刻,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心雕龙》;才;学;才学观 中图分类号:I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9)01-0026-03
2019年 4月
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 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 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以前的观 点 是,曹 植 的 才 华 高 于 曹 丕,但 是 刘 勰 认 为 曹 丕 “亦无懵焉”。对于“亦无懵焉”这句话的解释,各 家注本莫衷 一 是。 它 语 出 《左 传 》,“懵 ”通 “瞢 ”。 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解释“懵音梦,闷也,愧 也,忧也”[4] 。 另 外 据 《国 语 》:“臣 得 其 志,而 使 君懵,是犯也。”这里的懵也作“羞愧,惭愧”解,因 而懵应当 是 愧 的 意 思。 这 句 是 说,曹 丕 比 起 曹 植 来也无可 愧,即 并 不 逊 色。 才 华 反 映 在 二 人 创 作 速读方面,曹 植 “思 捷 而 才 俊”,曹 丕 “虑 详 而 力 缓”,这正是 “迟 速 异 分”;反 映 在 二 人 作 品 风 格 上,曹植“诗 丽 而 表 逸 ”,曹 丕 则 “乐 府 清 越,典 论 辩要”。曹 丕 能 “迭 用 短 长 ”,互 相 参 看 运 用 自 己 的所长所短,因而虽然在创作反映敏捷方面不如 曹植,但同样也可以写出风格独特的优秀作品,也 就是说曹丕的才华和曹植相比,并不逊色。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通观《文心雕龙》一书的内容,它实际上论及了文学本质、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共同构成《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一、文学本质论刘勰对文学本质的观点,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的前三篇《原道》、《叛圣》、《宗经》中。
具体内容而言,彰显为三个关系:第一,“文”与“道”的关系。
刘勰探讨文的本质,是从文与道的关系入手的,为了说明文学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论述了自然的天文、地文来源于道。
“人文”,指人类所独有的变现性灵的语言文字形式,亦即文章。
他认为“人文”的文章,与天之文、地之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道,是道的具体化。
第二,“文”与“圣”的关系。
刘勰指出,儒家的圣人能精确地认知和把握住至高无上的“道”,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整体表现出,道的玄妙之理也可以通过圣人获得阐述,《六经》就是道的彰显。
第三,“文”与“经”的关系。
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原道心”写成的,经书是天下文学作品的典范。
通过经书,不仅可以学习明道的内容,效法圣人美好的道德情操,而且可以获得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规范。
二、文学作品论关于文学作品本身特点的分析论述,散见于《文心雕龙》的许多篇幅中。
这里就作品的构成要素、体裁、风格等内容,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第一,内容和形式。
《情采》篇是专论文学的内容、形式及二者关系的。
刘勰把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内在的形式二者统一视作一个广泛的法则。
他列出自然事物存有质有文,文质相依,目的是表明由人所创作的文章形成。
他把广义的文分成三种形态: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情文,便所指人类增值性灵的言辞文采。
刘勰指出,人类文章的本体,实际上也涵盖两个部分,即为文与质、情与改采、内容与形式。
他表示,文采依附于内容,内容依靠文采方以求抒发,二者在文章本体中就是互相相互竞争、不可分割的。
刘勰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不以“文质”名篇,而称为“情采”,突出了“情”在创作中的地位,肯定了“采”的形式之美,不仅反映了魏晋文学观念的进化,而且对纠正齐梁文弊也有一定意义。
文心雕龙·才略卷四十七(3)原文
文心雕龙·才略卷四十七(3)原文文心雕龙·才略卷四十七(3) 【注释】①抑:贬低。
②典论:指曹丕所著的《典论论文》,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
③笃论:确论。
笃,纯。
④摘:选取。
⑤刘桢句:刘桢文有气势和文采。
⑥足算:计数。
⑦后进:后代的人。
⑧嵇康句:嵇康著有《养生论》《声无哀乐论》。
师心,以心为师,指独创。
【译文】魏文帝曹丕的文才,才力充沛而文采清丽。
旧说贬抑他,说他比曹植差之千里。
虽然曹植文思敏捷而才华卓越,他的诗写得漂亮而表彰杰出,曹丕则思虑周到而显得才力徐缓,所以在抢先方面不能跟曹植相比。
可是,他的乐府清丽激扬,《典论》辨析事理得当。
只要看到他们各有长处和短处,也就不会有懵懂糊涂的评价了。
但世俗喜爱加以贬抑和褒扬,都是人云亦云,同声附和,便使得魏文帝曹丕因其地位尊贵而减低了他的才华,陈思王曹植因为他失势处境窘迫而提高了身份。
这是不确切的评论啊!王粲的文学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细密周到,兼善多种文体,文辞很少有毛病,选出他诗赋的代表作来看,那是建安七子中的首位了吧!陈琳、阮瑀以擅长章表檄文著名,徐幹以他的赋和论说称美,刘桢情操高洁而兼有文采,应学识优秀而又有文采,路粹、杨修很有书记的才能,丁仪、邯郸淳也具有写作论述的美才。
这些人都是值得计数的。
刘劭的《赵都赋》,能追上前代文学家的水平;何晏的《景福殿赋》,能够照耀后来进取的文人。
说到应璩讽劝的情怀,那《百壹诗》便可以标示他的心志;说到应贞的文辞情理,那《临丹赋》便构成他的文采。
嵇康不受拘束,独行己意地发挥议论;阮籍使气任性,放纵不羁地咏写诗篇。
他们两人真像用不同的声音来合奏,像张开不同的翅膀来一起飞。
【原文】张华短章,奕奕清畅,其鹪鹩①寓意,即韩非之说难也。
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②,无遗力矣。
潘岳敏给,辞自和畅,钟美于西征,贾余于哀诔,非自外③也。
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士龙朗④练,以识检乱,故能布采鲜净,敏于短篇。
《文心雕龙》
小谈《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由刘勰编撰,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分五十篇,内容丰富,见解卓越,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
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59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达44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
书名的意思,“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奭”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
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
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
书的本意虽是写作指导,但立论从文章写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具有理论性质。
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前所未有的。
《文心雕龙》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
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
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
但是,《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独创性。
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强调文学的美质,这是与当代文学风气一致的。
缺陷也同当代文人一样,是单纯地以华丽为美。
二、主张宗经,提倡雅正,在原则上排斥一切离经叛道的文学,这是一种保守的文学观念。
但在对待具体作品的时候,态度并不那么褊狭。
尤其在以后的各篇中,并没有以是否雅正的标准随意否定有成就的作家与作品。
三、应当注意到,刘勰所说的“宗经”,是指以儒家经典为典范,而不是要求把文学作为阐发儒家之道的工具。
他还是承认文学有抒发个人感情的作用。
这同后世极端的载道文学观还是有很大区别。
《文心雕龙》的诗论
《文心雕龙》的诗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内容了解《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文心雕龙评注研究原文与解析
文心雕龙评注研究原文与解析【正文】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评论性著作,全称为《文心雕龙评注研究原文与解析》。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的原文及其评论进行深入研究和解析,旨在探究其在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地位。
一、文心雕龙的背景与概述《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重要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5世纪初。
刘勰以此书总结了自秦汉以来的文学成就,并以雕龙为比喻,将文学艺术的品质和技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文心雕龙》被誉为“千古文学难得之书”,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与创作影响深远。
二、文心雕龙的内容与特点《文心雕龙》共分为五十篇,涵盖了文学创作、修辞、鉴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全书以雕龙为中心隐喻,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具体实例的引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创作的精髓和技巧。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首先就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分析。
他认为,文学的目的在于“雕琢”人的心灵,使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
同时,他提出了以“意境”和“神韵”为重要特征的文学审美标准,认为真正优秀的作品应当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激荡。
三、文心雕龙的影响与价值《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明确了文学创作的目标和方法,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其次,它以雕龙的比喻和具体实例的引用,使文学批评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与理解。
最后,它提出了“意境”和“神韵”的审美标准,拓宽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维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四、对文心雕龙评注研究的思考与展望近年来,对《文心雕龙》的评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对这一经典文学著作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借鉴和发扬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与智慧。
未来,对《文心雕龙》评注研究的深入进行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当秉持严谨的态度,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与批评理论,通过对原文与评论的解析,揭示出更多深层次的文学批评思想和艺术技巧。
叶长青《文心雕龙杂记》述略
叶长青《文心雕龙杂记》述略作者:杨焄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7年第06期叶长青(1899—1946?),本名俊生,字长青(又作长清、长卿),以字行,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付梓印行于1933年的《文心雕龙杂记》,是他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期间完成的一部著作。
全书对《文心雕龙》逐篇加以校注(仅《议对》《才略》两篇未曾论及),内容包括主旨阐发、文字校勘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征引和驳正。
尽管其内容稍显单薄,分析尚欠周详,但依然是现代龙学史上一部颇具特色的著作。
然而由于此书原为私人自印本(版权页上所署发行者为“福州铺前顶程厝巷叶宅”),故流传未广,知者寥寥。
目前仅见詹锳先生在《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中对书中议论多有征引,而诸多龙学史专著却并无论及。
本文拟钩稽相关史料,对其撰述背景和学术特点略作绍介平议。
一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颁行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文学科大学中国文学门科目内明确列有“古人论文要言”,规定授课内容为“历代名家论文要言(如《文心雕龙》之类,凡散见子史集部者,由教员搜集,编为讲义)”。
说明《文心雕龙》等传统诗文评著作已经被正式纳入现代大学的课程体系之中,用于进行专业的文学教育。
根据1933年编纂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概况》,在该校当时的课程表中,选修科辞章类的“文学批评”一项里确实依照规定列有《文心雕龙》这门课程。
由此不难推知,《文心雕龙杂记》原本是叶长青为教学之需而编著的一部讲义。
《文心雕龙杂记》卷首冠有陈衍、黄翼云所撰两篇序言,对此书多有褒奖。
陈氏在序中说:“长青富著述,近又出视《文心雕龙杂记》,其所献替,虽使彦和复生,亦当俯首,纪河间以下毋论矣。
读刘著者,可断言其必需乎此也。
”推重此书议论精当,不但刘勰应当俯首拜服,纪昀等前代研究者更是相形见绌。
黄翼云在序言中也同样提到:“长青叶先生劬学嗜古,著作甚富,迩笺《诗品》方毕,复取敦煌古本正今本刘著之舛误,使读者晓然于缣帛时代因传钞而脱漏,而臆改,致失其真,为之疏通证明,归于完善。
《文心雕龙》赏析
《文心雕龙》赏析《文心雕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艺理论巨著。
至今中外文艺理论界还没有哪一部著作可以与之媲美。
它全面总结和阐释了文学原理、文体、创作、批评等问题,“体大而虑周”,论述精辟,是中国文艺批评最权威的典范论著。
目前,专事研究其理论体系的“龙学”正日益兴盛。
南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的一天,梁武帝的开国元勋、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坐车从大街上经过。
一个身背包袱、货郎打扮的中年人冲开护卫,挡住车驾,献上一部书稿。
沈约带回阅读后,为之赞不绝口,把它“常陈诸几案”。
在沈约的推荐下,这部书很快流传开来。
它,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学原理性的经典巨著《文心雕龙》。
拦车人就是它的作者,文艺理论大师刘勰。
刘勰(约公元465一约公元532),字彦和。
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齐王刘肥的后裔。
他的父亲刘尚,做过南齐的越骑校尉。
但刘尚早逝,家道中落。
到刘勰20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去世了,他的境遇也就日渐艰难。
但他“笃志好学”,遍览群书。
在《文心雕龙·程器》中,他谈到自己的理想:“君子藏器,待时而动。
……用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
”可以看出,刘勰深受儒家“用世”思想的影响,立志先“修身”,然后“治国平天下”。
母亲死后,刘勰守孝三年,便离开家乡去都城建业谋求出路。
但因贫寒无名,没有人举荐,怏怏而返。
不久,他便师从僧佑,到浮莱山定林寺协助僧佑整理佛教藏经。
僧佑是南朝有名的博学高憎,曾编撰过《弘明集》。
刘勰深受僧佑的影响。
他终生未娶的生活经历和在《文心雕龙》中他对一些概念的阐释,都打上了明显的佛学烙印。
除佛学外,僧佑还精通儒家经籍,并且藏书丰富。
刘勰在定林寺的十几年中,阅读了大量儒家经典和古今文学作品,为他著述《文心雕龙》奠定了雄厚的学识基础。
刘勰著述《文心雕龙》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他生活在一个社会思想极为开放,文学创作极为繁荣的时代。
东汉以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分裂、大动乱、大融合的时期。
《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47--50)
《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47--50)四七、才略《才略》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七篇,从文学才力上论历代作家的主要成就。
全篇论述了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作家近百人,正如黄叔琳所评:“上下百家,体大而思精,真文囿之巨观。
”本篇确可谓古代批评史上作家论的洋洋大观。
全篇共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评先秦作家,其中如“皋陶六德,夔序八音”等,不仅是不可靠的传说,也还谈不到什么文学作品;至于《五子之歌》原是后人伪作,刘勰竟奉为“万代之仪表”,这都是其历史局限。
第二部分评两汉作家三十三人。
第三部分评魏代作家十八人。
第四部分评两晋作家二十五人,附带说明宋代作家“世近易明”,不再评述。
第五部分是根据以上评述所作的小结,主要说明文人成就的大小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这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本篇以评论作家才气为主,这只是作家成就高低的主观因素,篇末强调“贵乎时”,则注意到了作家成就的客观因素。
文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时序》篇的论题,本篇简要地提出,不仅必要,且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也应看到,刘勰在这里讲的“贵乎时”,主要指“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本篇按略远详近的原则评论历代作家,其略与详,主要指所论各个时期作家的多少而言;凡所论及,其详略虽也稍有不同,总的来说,都是很简要的。
但刘勰所论,话虽不多,大都概括了作家的主要成就、基本特点和重要得失。
这些作家在“论文叙笔”的各篇,大都各有分别论述,所以,本篇的概括评论,则是刘勰对作家的总论。
在这篇总论中,也有如曹操、陶渊明等少数重要作家没有谈到。
曹操在本书其他篇章还讲到几处,陶渊明则除存疑的《隐秀》篇外,全书都没有提到。
就《才略》篇来说,陶渊明或被列入“宋代逸才”而不论,不讲曹操就毫无道理了。
此外,如班婕妤、徐淑、蔡琰、左芬等女作家一个不讲,这就是刘勰的儒家正统观念造成的了;其中对《五子之歌》、尹吉甫、马融等评价太高,也是这个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虽对“九代之文”做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文史诗赋、章表奏议等都有所涉及,但刘勰对文学艺术和学术论著的不同特点,在这些评论中却表现了他更为明确的认识。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49讲:才略篇)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49讲:才略篇)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49讲:《文心雕龙.才略》篇导读教学内容:《文心雕龙.才略》篇导读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才略》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才略》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才略》篇导读《才略》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七篇,从文学才力上评论历代作家的主要成就。
《才略》篇和后面的《知音》《程器》篇属于文学批评论。
《才略》的“才”指才能,“略”指识略。
“才略”指作家的才能识略。
才略是主体之才自我表现的广度、限度与程度,它是才的体用关系中所有“用”的综合呈现,其中兼容着对于才的主体性把握能力,即用才之道。
其意蕴包括:才之所涵、才之所宜、才之所创。
本篇论述了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作家近百人,可谓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作家论的洋洋大观。
【原文】(一)九代之文①,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②。
虞夏文章,则有皋陶六德③,夔序八音④,益则有赞⑤。
五子作歌⑥,辞义温雅,万代之仪表也⑦。
商周之世,则仲虺垂诰⑧,伊尹敷训⑨;吉甫之徒⑩,并述诗颂⑾:义固为经⑿,文亦师矣⒀。
及乎春秋大夫,则修辞聘会⒁,磊落如琅玕之圃⒂,焜耀似缛锦之肆⒃。
薳敖择楚国之令典⒄,随会讲晋国之礼法⒅,赵衰以文胜从飨⒆,国侨以修辞捍郑⒇,子太叔美秀而文21,公孙挥善于辞令22:皆文名之标者也23。
战代任武24,而文士不绝。
诸子以道术取资25,屈、宋以《楚辞》发采26,乐毅《报书》辨以义27,范雎《上书》密而至28,苏秦历说壮而中29,李斯《自奏》丽而动30:若在文世31,则扬、班俦矣32。
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赋33,文质相称34,固巨儒之情也35。
【注释】①九代:黄帝、唐、虞、夏、商、周、汉、魏、晋为九代,与《通变》所说的“九代”略同。
《通变》中的“九代咏歌”,是从传为黄帝时的《弹歌》开始,到宋初而止。
本篇从“虞、夏文章”开始,到晋为止,其中又讲到“战代”。
《文心雕龙》卷47才略诗解3曹丕清绮王粲捷密嵇康师心阮籍使气
《文心雕龙》卷47才略诗解3曹丕清绮王粲捷密嵇康师心阮籍使气题文诗:曹丕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曹植,千里然植,思捷才俊,诗丽表逸;子桓虑详,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位尊减才,思王也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王粲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七子冠冕.陈琳阮瑀,符檄擅声;徐幹也以,赋论标美,刘桢情高,以会辞采,应瑒学优,以得文名;路粹杨修,颇怀笔札,书记之工;丁仪邯郸,含论述美,有足算焉.刘劭赵都,能攀前修;何晏景福,克光后进;应璩风情,百壹标志;应贞文理,临丹成采;嵇康师心,以遣论文,阮籍使气,以命诗篇,殊声合响,异翮同飞.张华短章,奕奕清畅,鹪鹩寓意,即似韩非,之说难也.左思奇才,业深覃思,三都尽锐,咏史拔萃,无遗力矣.潘岳敏给,辞自和畅,西征锺美,哀诔贾馀,非自外也.陆机士衡,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思能入巧,而不制繁.陆云朗练,以识检乱,布采鲜净,敏于短篇.孙楚缀思,直置疏通;挚虞述怀,循规温雅;品藻流别,有条理焉.傅玄篇章,义多规镜;傅咸笔奏,世执刚中,桢干实才,而非群华,之韡萼也.成公子安,选赋时美,夏侯孝若,具体皆微.【原文】全文魏文之才,洋洋清绮。
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
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
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琳瑀以符檄擅声;徐干以赋论标美,刘桢情高以会采,应瑒学优以得文;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有足算焉。
刘劭《赵都》,能攀于前修;何晏《景福》,克光于后进;休琏风情,则《百壹》标其志;吉甫文理,则《临丹》成其采;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
张华短章,奕奕清畅,其《鹪鹩》寓意,即韩非之《说难》也。
《文心雕龙》卷47才略诗解2异心同贞卿渊役才雄向后颇引书助文
《文心雕龙》卷47才略诗解2异心同贞卿渊役才雄向后颇引书助文《文心雕龙》卷47才略诗解2异心同贞卿渊役才雄向后颇引书助文题文诗:王褒构采,密巧为致,附声测貌,泠然可观.扬雄属意,辞义最深,涯度幽远,搜选诡丽,竭才钻思,理赡辞坚.桓谭著论,富号猗顿,宋弘称荐,爰比相如,集灵诸赋,偏浅无才,长于讽谕,不及丽文.冯衍敬通,雅好辞说,坎壈盛世,显志自序,蚌病成珠.二班两刘,弈叶继采,旧说以为,固文优彪,歆学精向,王命清辩,新序该练,璿璧昆冈,难得逾本.傅毅崔骃,光采比肩,瑗寔踵武,能袭厥风.杜笃贾逵,有声于文,迹其为才,崔傅末流.李尤赋铭,志慕鸿裁,才力沉膇,垂翼不飞.马融鸿儒,思洽识高,吐纳经范,华实相扶.王逸博识,绚采无力.延寿继志,瑰颖独标,其善图物,写貌岂承,枚乘遗术?张衡通赡,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竹柏异心,同贞金玉,殊质皆宝.刘向奏议,旨切调缓;赵壹辞赋,意繁体疏;孔融之气,盛于为笔,祢衡之思,锐于为文,有偏美焉.潘勖凭经,以骋才故,锡命绝群;王朗发愤,以托志亦,序铭致美.自卿渊前,多役才气,而不课学;雄向后颇,引书助文,取与大际,分不可乱.【原文】王褒构采20,以密巧为致21,附声测貌22,泠然可观23。
子云属意24,辞人最深25,观其涯度幽远26,搜选诡丽27,而竭才以钻思28,故能理赡而辞坚矣29。
桓谭著论30,富号猗顿31,宋弘称荐32,爰比相如33;而《集灵》诸赋34,偏浅无才:故知长于讽论,不及丽文也35。
敬通雅好辞说36,而坎壈盛世37,《显志》自序38,亦蚌病成珠矣39。
二班、两刘40,奕叶继采41,旧说以为固文优彪,歆学精向,然《王命》清辩42,《新序》该练43,璇璧产于昆冈44,亦难得而逾本矣。
傅毅、崔骃45,光采比肩;瑗、寔踵武46,能世厥风者矣47。
杜笃、贾逵48,亦有声于文49,迹其为才50,崔、傅之末流也51。
李尤赋、铭52,志慕鸿裁53,而才力沈膇54,垂翼不飞。
《文心雕龙》“三张”批评辨析
2020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20第 49 卷第 6 期 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V o l.49 No.6《文心雕龙》“三张”批评辨析胡辉(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临沧677000)[摘要】《文心雕龙》对张栽、张协、张亢三位西晋太康时期优秀作家的批评散见于文体论、创作论、文学 评论等相关篇目;整理并细评刘勰品诠“三张”的内容,是《文心雕龙》作家论研究的必要工作,亦是考证张栽、张 协、张亢等西晋文人创作情况的重要内容。
笔者汇总并详论刘勰批评“三张”之得失,认为:刘勰高度评价了他们的文学成就、地位、审美特征等,并引用张栽具体篇目支撑其文论主张,大都权衡至当,基本能以历史的眼光予以评论,措辞精当,水准较高,代表古代迄于现在有关“三张”整体研究的较高水平。
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一方面不应过于苛责古人,另一方面也应对我们以今衡古的眼光保持必要的谨慎和应有反思。
[关键词]《文心雕龙》;批评;张载;张协;张亢[中图分类号]12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623(2020)064)059七5D01:10. 3969/j.i s s n. 1001 -7623.2020.06.008西晋享国52年,但文坛呈繁荣之势早有定论。
晋武帝太康时期,社会安定,文学创作繁荣、作家群 体强盛,总体成就较高。
故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倶兴,踵武前 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三张”即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三人,因他们在太康文坛颇有成就,且文学思想、创作有相似之处,故称“三张”。
虽 有“洎乎二陆人洛,三张减价”[2]1525之说,但后人凡论太康文学必提及他们,刘勰就是其中之一。
文心雕龙解读文学创作的内涵与技巧
文心雕龙解读文学创作的内涵与技巧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本文学批评书籍,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与技巧。
本文将解读文心雕龙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内涵与技巧。
一、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的内涵解读文心雕龙强调文学创作的内涵,包括理性与感性的和谐、妙善与真实的结合等。
文心雕龙中提到:“合理而为,不聒不乱。
如天地之正音,又如钟磐之抑扬。
”这意味着在文学创作中,应当注重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达的平衡,不落入极端,避免过于高亢或过于冷静。
同时,创作要求言之有物,真实可信,避免虚构和夸张的元素,使作品更具说服力。
二、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的技巧指导文心雕龙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技巧,其中最为重要的有“章句之义”、“比兴之工”、“练字之道”等。
1. 章句之义文心雕龙中提到:“是故言章永固者,其情必孳率,而仿佛翻腾为人言者也。
”这说明一个作品的言章要想永久留存,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以及真实可信的语言表达。
作家在创作时应注重情感的表达,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2. 比兴之工比兴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文心雕龙强调:“比以物言,卷之以理,则赏罚感彰,议论可着。
”这意味着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中的意义。
3. 练字之道文心雕龙中提到:“观左右形群,参物质能。
”这说明文学创作中的文字表达要求准确、简练,并注重实际与感知的结合。
作家要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字词功底,使作品的表达更加准确、简练,达到意义传达的最佳效果。
三、文心雕龙的启示与现实意义文心雕龙是一本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但它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与现实意义。
首先,文心雕龙通过探讨文学创作的内涵,提醒现代作家注重真实性和情感表达的平衡。
在当代社会,虚构和夸张的作品层出不穷,而真实的作品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文心雕龙选析
文心雕龙选析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文心雕龙,千古绝唱”。
作为一部理论批评文学批评著作,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和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内容较为复杂,且涉及大量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识,因此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如何选析《文心雕龙》成为了一个难题。
本文将从选析角度出发,对如何选读《文心雕龙》进行探讨。
首先,要明确选读《文心雕龙》的目的。
选读这本书的目的可以是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批评能力。
无论选读者的目的是什么,都需要认真阅读这本书,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理论。
其次,需要对《文心雕龙》的内容进行了解。
《文心雕龙》共十篇,包括了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文学批评的基本技巧等内容。
每个章节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如“气”和“文”的关系、“神”和“文”的关系等。
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
再次,需要对选读的版本进行了解。
目前,《文心雕龙》的版本主要有两个:标有“唐梓”和“元刻”的版本。
标有“唐梓”的版本是唐代梓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最早的版本之一;标有“元刻”的版本是元代刻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版本之一。
这两个版本的《文心雕龙》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它们的文本有一些差异,如文字的排版、版本的珍贵程度等。
因此,读者在选读时需要对两个版本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比较研究。
最后,需要强调选读《文心雕龙》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选读《文心雕龙》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严谨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选到好的,从中受益。
综上所述,选析《文心雕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但只要熟悉相关内容,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
《时序》与《才略》:刘勰对文章时代性之论述
《时序》与《才略》:刘勰对文章时代性之论述简良如【摘要】刘勰《文心雕龙》所勾勒之文学史,非仅止于文学经验的集合,更是一必然规律的实践,文学史与“文律”是一体发生的.刘勰的态度表现在《通变》篇对文体、文数之常、变原则的讨论中.然而,在文律之外,现实中确实可见众多外于文学的偶然出现,却又作为文学创作背景之因素,特别是因君王好尚与世道盛衰所造成的时代整体境况,更是刘勰回顾文学发展过程时不能不正视的另一类变因.在文章历史中,“时代性”作为变因,其影响并不明确,不具绝对、全面的主导效力;若真有时代对文章必然之影响,唯出现在世况有道的前提下,但一旦有道,亦已因道所具有之恒常性而取消了时代的个别之特性.文律故始终是决定文章历史的最大关键.【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4)006【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文心雕龙》;《通变》;时代性;《时序》;《才略》【作者】简良如【作者单位】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台湾台北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文学发展不仅应然、也必然和“文律”①见《通变》赞语:“文律运周,日新其业”(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台湾开明书店,1985年版,第6卷,第18页)对该篇宗旨(申明“文律”)的强调。
本文以下所引《文心雕龙》文句,均以范氏《文心雕龙注》为底本,唯于句读酌加修订,并另行注明因版本校证而致之改异,参考依据则为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崧高书社,1985年)、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等。
《时序》、《才略》因征引较多且为本文分析对象,除独立引文外,不再加注卷、页资料。
一致,文学史客观之必然性于是乎树立。
所谓“文律”,即文学发展规律,主要指《通变》篇不断强调的“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原则,这也是《文心雕龙》对文学发展规律与动力最主要的理论意见。
文数由于关乎文辞声气等文章之感受与操作面,理应变化无方;文章所隶属之文体,则决定文章形式与内容故实,以守常为主,反映出文体本于经典常道之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文心雕龙?才略》
摘要:本文就刘勰的《文心雕龙》为研究蓝本,取其《才略》篇作简单阐述。
简单扼要的分析《才略》篇的写作特点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才略》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著有《文心雕龙》,这部书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和讹滥,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
在这里,我就《文心雕龙·才略》一篇文章来对刘勰的作家批评观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才略》篇是刘勰的作家论,主要是指出历代作家在创作上的成就,或评论作家创作的优缺点,与文体论和创作论各篇的有关内容可以相互印证。
“才略”的“才”指文才,“略”指略述。
“才略”的意思就是略述历代作家的文才。
对于作家的文才,刘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概括:
一是作品的辞采。
如“屈宋以《楚辞》发采”,司马相如“师范屈宋,洞入夸艳,致名辞宗”,而东汉的王逸虽然“博识有功”,但却“绚采无力”。
可见,辞采是作家文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对某种文体的擅长。
如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和阮瑀“以符檄擅声”,而徐幹则“以赋论标美”,“庚元规之表奏,靡密以闲畅;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
此外,“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曹摅清靡于长篇,季鹰辨切于短韵,各其善也”,等等。
三是作家的学识方面。
如“王逸博识有功”,“张衡能赡,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还有像东汉的潘勖“凭经以骋才,故绝群于锡命”,建安七子中等的应玚“学优以得文”等。
而对前人的继承和对后世的开创亦是作家学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刘劭《赵都》,能攀于前修;何晏《景福》,克光于后进”,等等。
四是行文构思的特点。
如“乐毅报书辨以义,范雎上书密而至”,“子建思捷而才俊”,“子恒虑详而力缓”,“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而“孙楚缀思,每直置以疏通”,等等。
五是作家自身的气质性情。
讲到作家自身气质性情,不能不提刘勰的文气论。
从“虞夏文章”到东晋的“景纯艳逸”,他将历代作家的“气”简单又精要的阐释出来。
他说枚乘邹阳“气形于言”,“孔融气盛于为笔”,“阮籍使气以命诗”,加上“刘琨雅壮而多风”,这个“多风”也是指气盛。
这个气指气势,与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气”讲作家个人的风格的不一样。
把气势的气引入到论文中来,这是一种新的提法,在讲究声律的齐梁文学是不讲文气的。
因为讲声律是按照四声来调节音乐,不是按照语气所表达的情绪来讲气势。
讲文气,注意情绪,情绪激昂的,语调昂扬,有气势。
这种激昂的情绪,又往往和表达的思想有关,这就接触到情理。
刘勰讲文,正是注意情理,注意气势。
所以他讲建安文学,特别提到“梗概而多气”,在《诸子》里讲《列子》提到“气伟而采奇”。
从文气的角度来讲作家,
在当时是新的提法。
刘勰论历代作家,他的评论有不同于前人的,像对曹丕和曹植的评价。
他既指出曹丕的不足处,即力缓而不竞于先鸣,也指出曹丕胜过曹植处,像“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这里显示出他高于前人的眼光。
他对历代作家,不光指出他们的成就,对有些作家还进行褒贬。
像对相如,既称他为汉赋之宗,辞赋夸艳,又批评他理不胜辞。
称桓谭学富才贫,长于讽喻,不及丽文。
王逸博识有功而绚采无力。
陆机思能入巧而不制繁。
孙绰赋伦序而寡状。
殷仲文、谢叔源虽滔滔风流而大浇文意。
这样既看到他们的优点,又看到他们的缺点,这是好的。
不仅这样,他对有些作家,还进一步点出他们所以有成就或优缺点的原因。
像说扬雄涯度幽远,搜选诡丽,竭才以钻思,所以理赡而辞坚。
马融由于思洽识高,吐纳经范,所以作品华实相扶。
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所以思能入巧而不制繁。
陆云朗练有识力,所以布采鲜净。
刘琨因时势关系,所以雅壮多风。
袁宏高骧,所以卓出多偏。
孙绰遵守规矩,所以伦序而寡状。
殷仲文解散辞体,所以大浇文意。
这样说明,更有助于认识这些作家。
《才略》也有其不足之处。
其不足是对历代作家的评价还有可商酌的。
像讲战国散文,讲到了乐毅、范雎、苏秦、李斯,却没有提到庄周、孟轲。
在历史散文上也没有提到左丘明的《左传》。
对司马迁只提到他的《士不遇赋》,却没有提《史记》。
班固的辞赋和史学超过班彪,却说“难得而逾本”。
论建安文学不提曹操,反而赞美不足称道的路粹。
从论文学的角度来论述历代作家,应该注意
历代作家在文学开创方面的特殊贡献,刘勰对这点未免忽略了。
比方在历史散文上,《左传》开辟了新的境界,超过前人;司马迁在传记上的独特成就;班固使历史散文趋向整练,赵壹、王粲开创了汉末抒情小赋,曹丕陆机开辟了文学理论等等,在这篇里都没有着重说明,使人感到不足。
倘能从文学创新的角度来评价历代作家,探索他们所以能够开创一种新文体的原因,有助于理解文学的发展。
刘勰论文,既注意文体论,又要原始表末。
他在《辨骚》里指出《离骚》的“奇文郁起”,是看到《离骚》的创新作用的。
要是他用这个观点来论述历代作家,是可以看到他们在创新方面的成就的。
但他并没有注意这点。
总之,刘勰在本篇里对每位作家所做得评述,充分体现了他在《序志》篇中所说的“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的原则,在“弥纶群言”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作者简介:雷晓雯(1987.9—),女,吉林省长春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