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BJ丶X205-1丨中国称谓集1古代年龄称谓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大全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大全静谧岁月 11月27日古时候的人们都好温文尔雅,无论多通俗的名词都有许许多多的雅称,年龄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代,年龄在不同的阶段,甚至不同的性别,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
度:又称“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后来也引申为“生日”。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小孩开始学话,指1岁的小孩。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童龀【chèn】:指儿童少年时期,《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意思是指男孩8岁,女孩7岁,此时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总角:原指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代称儿童时代,也就是8、9岁至13、14岁的少年。
九龄:指九岁,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也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
黄口:指10岁以下的儿童,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指雏鸟的嘴,借指雏鸟。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与内傅相对。
《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指女子13、14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由于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在古代中国,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称呼有着丰富的词汇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示年龄的词语:
1.婴儿期:
•赤子:初生的婴儿。
•襁褓:婴儿的包被,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两三岁的儿童。
•龆龀:儿童换牙期,七八岁左右。
2.儿童期:
•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
•童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豆蔻: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3.少年期:
•志学之年:十五岁左右的男子,也泛指少年。
•及笄:女子十五岁,标志成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标志成童。
4.青年期:
•加冠:男子二十岁,标志成年。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舞象之年:男子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
5.中年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6.老年期:
•耳顺之年:六十岁。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八十至九十岁。
•期颐:百岁老人。
这些词语不仅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年龄的感受和认知,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有很多与年龄相关的成语、典故和诗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期待与赞美。
古代年龄段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段称谓大全古代年龄称谓分为襁褓、孩提、髫年、龆年、总角、垂髫、黄口、金钗之年、豆蔻年华、舞勺之年、束发、及笄之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桃李年华、弱冠、花信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强壮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上寿、花甲重开、古稀双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年岁称谓: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
儿童称谓: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古代称呼一览表(1)
古代称呼一览表古代称呼一览表蔡谱畅想一、古代年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二、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后被沿用至今。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年龄的称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年龄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各年龄段的古代称谓
各年龄段的古代称谓
1、孩提:2~3岁的儿童。
指代幼儿时期。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
4、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束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6、及笄: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7、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8、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9、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0、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11、花甲、耳顺:六十岁。
12、古稀:七十岁。
13、中寿:八十岁。
14、耄耋:八九十岁。
15、期颐:一百岁。
中国古代男女年龄称谓一览表
中国古代男女年龄称谓一览表一、男性称谓1. 童男:指未成年的男孩子,一般指小于十岁的男孩。
2. 少年:指年龄在十岁到十八岁之间的男孩,也有人将十三岁以下的男孩称为少年。
3. 青年:指年龄在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男性,是人生的朝气时期。
4. 壮年:指年龄在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性,是人生的事业和家庭责任最重的阶段。
5. 中年:指年龄在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是人生的转折点,即将步入老年。
6. 老年: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男性,是人生的晚年阶段。
二、女性称谓1. 童女:指未成年的女孩子,一般指小于十岁的女孩。
2. 少女:指年龄在十岁到十八岁之间的女孩,也有人将十三岁以下的女孩称为少女。
3. 青年女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女性,是人生的朝气时期。
4. 壮年女子:指年龄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女性,是女性事业和家庭责任最重的阶段。
5. 中年女性:指年龄在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女性,是女性人生的转折点,即将步入老年。
6. 老年女性: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女性,是女性人生的晚年阶段。
三、男女称谓对比1. 童男与童女:指未成年的男孩和女孩,年龄相同。
2. 少年与少女:指十岁到十八岁之间的男孩和女孩。
3. 青年男子与青年女子:指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是人生的朝气时期。
4. 壮年男子与壮年女子:指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是事业与家庭责任最重的阶段。
5. 中年男性与中年女性:指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是人生的转折点。
6. 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指超过六十岁的男性和女性,是人生的晚年阶段。
通过以上的一览表,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男女的年龄称谓,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有不同的称谓,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年龄和性别的重视。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人对不同年龄段人物的不同期望和要求,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和文化的一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年龄称谓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称呼,更代表了不同年龄段人物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1、0岁,有四种称谓: 初度,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谓始生之年时,赤子,刚出生的婴儿肤色为赤色,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褪裸,婴儿小时候都是在褪裸之中,指未满周岁的孩子;汤饼之会,孩子出生第三天举办宴会
2、2岁时期被称为孩提,是指幼儿时期。
出自《孟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3、8岁被称为总角。
在古代,古人都会把孩子头发扎成警。
预指童年时期。
4、9岁又叫黄口。
黄口本指是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5、10岁称幼学。
《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日幼学。
后来被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6、12岁对于女孩有单独的称呼叫做金钗之年。
7、13岁,女孩子被称为豆,男孩子被称为舞夕之年(指十三到十五岁左右的少年)
8、15岁在古代的称谓比较多,有五种不同的称谓。
分别是及笋(指年满十五岁的少女)志学之年,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束发,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会把原先的总角散开,扎成一束;舞象之年,指十五至二十岁的少年;成童,指十五岁或者十五岁稍微大点的年纪。
9、16岁有种说法叫二八,主要泛指女孩子。
10、20岁有三种称谓。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已经成年,行加冠礼,
表示已经成年,其二为结发,其三就是弱冠。
11、24岁的女子被称为花信年华
12、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30岁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有两种,一种是刚才提到的不惑之年,另外一种称艾,出自《礼记曲礼上》: 五十日艾。
54岁有说法是六九年。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女性成语年龄婚嫁: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漂亮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却婚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
(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务必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知名歌女名。
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旺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的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少风骨的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
(凡40开外的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徐娘半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或已过中年。
人老珠黄:比喻妇女老人被小看,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
彩凤随鸦:随,随从,彩凤凰嫁给乌鸦,比喻漂亮聪慧的女子嫁给丑陋愚鲁的男子。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
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微时故剑:比喻贫穷时的妻子。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年龄特征来表示。
在古代年龄称谓中我们熟知的可能有二八年华、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等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垂髫:指童年。
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札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出自论语“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岁独当一面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
艾:语出《礼记》,“五十曰艾”。
知命:语出论云“五十而知天命”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
耄耋:指_十岁。
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老人。
出自《礼记》“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了<<<返回目录中国古代各年龄段称谓0-1岁: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
襁褓:襁,背小孩的宽带子;褓,婴儿的被子。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生日。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2-3岁:孩提之年,古代年龄称谓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还在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关怀。
也有称之为“孩提包“或“提孩“的说法,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doc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不满周岁——襁褓;2~3 岁——孩提;女孩 7 岁——髫年;男孩 8 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 15 岁——舞勺之年;15~ 20 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 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初度:指初生之时。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
《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
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 chèn):又称为龆( ti áo)龀。
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
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十五岁左右的儿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
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
中国古代人年龄的称谓以及形容女子的词语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女性成语年龄婚嫁: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漂亮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却婚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
(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务必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知名歌女名。
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旺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的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少风骨的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
(凡40开外的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徐娘半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或已过中年。
人老珠黄:比喻妇女老人被小看,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
彩凤随鸦:随,随从,彩凤凰嫁给乌鸦,比喻漂亮聪慧的女子嫁给丑陋愚鲁的男子。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
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微时故剑:比喻贫穷时的妻子。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古代的年龄称谓1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古代的年龄称谓2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4-6岁称总角女孩7岁称髫年、垂髫。
男孩7岁称韶年。
7岁到9岁称童年10岁以下称黄口。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颐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
耋,音“迭”。
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部分农村地区在人死亡时称呼年龄0——20岁为夭折21——30岁为短寿31——40岁为强寿41——50岁为艾寿51——60岁为周寿61——70岁为稀寿71——80岁为耋寿81——90岁为耄寿91——100岁为期颐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初度:指初生之时。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
例如:《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泛指背负或包裹小儿所用的东西。
后来特指未满周岁的小儿。
总角:泛指儿童时代。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
例如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古代对人年龄的叫法
古代对人年龄的叫法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如下: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我国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称谓
我国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古博今网络大典X205-1
有关年龄的各种称谓
最后修订:2011年3月5日
古代综合年龄称谓: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婴儿周岁(晬zuì)
孩提——2~3岁的儿童
龆龀——指小孩7、8岁换牙期(龆龀tiáo chân)
垂髫——指3、4~8、9岁的儿童(髫(tiáo),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指8、9岁至13、14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黄口——10岁以下
指数之年——小孩9岁
外傅之年/幼学——小孩10岁
志学之年/成童——少年15岁
舞夕之年——少年13~15岁
舞象之年——少年15~20岁
始室/克壮——30岁
半百/知非/知命/艾服/大衍之年——50岁
花甲/耳顺/还历之年——60岁
古稀/悬车/致事/致政/从心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鲐背之年——90岁
耄耋之年——80~90岁(耄(mào)耋(diã))
期颐之年——100岁
古代男子年龄称谓:
龆年——男孩8岁
束发——男子15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加冠/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30岁
不惑/强壮之年——男子40岁
知天命——男子50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
髫年——女孩7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之年——女孩15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孩16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梅之年——女子至出嫁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古代老年年龄称谓:
杖家之年——50岁
杖乡之年——60岁
杖国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下寿——60岁
中寿——80岁
上寿——100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喜寿——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伞寿——80岁
米寿——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白寿——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茶寿——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来源:《烁光资料》、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