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肖莎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高店镇初级中学校644000) [摘要]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以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探索出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这样几种做法:历史剧教学、合作探究、支持学生好问等,而且感觉颇有收获。

只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定能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真正促进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

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

新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

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所以以往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

这种要“我”
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创新。

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新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新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新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反映,“我真的对历史知识感兴趣,可一涉及到一些理论性的内容就觉得很乏味了。

”经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够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

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历史课呈现“动”的情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可见,要改变历史课堂枯燥无味的现状,我们就应努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充满魅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享受课堂”、“快乐课堂”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因此,历史教学应成为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就要使学生“动起来”。

三、历史课导入技能应用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
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

因此,要提高新课教学的效益,必须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使其做到精力高度集中,减轻乃至消除无兴趣的学习带来的思想压力和负担,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精心设计的教学导入能够起到渗透主题,交代背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并引发学生的思维,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调度,以便适应学习新课的心理需要和认知的需要。

运用导入具有多层级的功能:从学生认识规律看,有再现、联结功能: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看有指向、提示功能;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看有收心、激情、启思功能。

三、支持学生好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历史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怎样发现问题。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敢于讨论、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挖掘在历史学习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逐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相互之间提出问题、学生提问老师等多种提问方式。

与此同时,要注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会有强烈的探索精神,才喜欢追
根问底。

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了兴趣。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

因此,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

假如此时厌烦、搪塞和斥责,一定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同时也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蒙上阴影。

当然,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同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

例如在学习“意大利统一”时,有位学生对加里波第将政权拱手让给伊曼纽尔,提出问题:革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加里波第让权,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笔者表扬学生“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极时纠正其认识的偏颇,加里波第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虽然政权由撒丁国王攫取,但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意大利的发展方向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性而已,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新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史实,围绕其发展过程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
不能为猎奇而置实际于不顾,石破天惊地提出诸如“慈禧太后是爱国主义者”,或者说“林肯发动内战,消灭了南方种植园经济,是破坏了美国多种经济并存,不利于美国社会的进步”的怪论。

这些结论都是脱离了客观史实而主观臆意的结果。

因此,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也要帮助学生营建创造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在他们思维的内化中,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有机结合,潜能得到发挥。

最重要的是培养了让他们受益一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然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和浅显的见解。

这几点做法还需不断充实、完善。

希望能与教育同行们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探讨,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真正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科学、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