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意思,包括体温、睡眠、内分泌、情绪反应、生殖、新陈代谢等。
1.体温: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睡眠:人及动物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意识的自然的、通常为有规律的暂时中止、在此期间体力得到恢复。
3.内分泌:就是人体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物质与神经系统一起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的统称。
4.情绪反应: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
5.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这种功能,也叫生殖功能。
6.新陈代谢:指生物体经常不断地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
生理名词解释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消除率(clearance,C):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成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的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生物传递的化学媒介。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过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被称为球-管平衡。
管-球反馈:由小管液流量变化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被称为管-球反馈。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电位的波动被称为动作电位。
阈值(threshold):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
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指动脉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强。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萎缩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又称黑-伯反射。
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两种表现方式。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正常成人的安静时约为(125ml/min)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1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中的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生理名词解释
局部电位:阙下刺激只能使膜产生电紧张点位,并通过激活少量Na+通道,少量Na+内流使受到刺激的局部产生一个较小的膜去极化反应(电位波动)。
终板电位(EEP):当冲动传至运动神经末梢后,使神经肌接头前膜释放ACh,并与后膜受体结合,使膜对K+通透性增加,终板膜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悬浮稳定性:将具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的现象。
溶血: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血沉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道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的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称为胃容受性舒张。
胃的排空: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水>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非消化期(消化期间)的胃运动呈现以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活动,称为消化间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肺活量:是指在尽力吸气后,丛飞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相当于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可反映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为肺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男3500ml/女2500ml
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学(Physiology):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及其各组织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体液调节: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他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单纯扩散:是一种简单的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与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静息电位(RP):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AP):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成为动作电位阈电位:指足够的强度使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的当时以及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就称为绝对不应期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将出现不完全性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如果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消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吸收: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前部肌肉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即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C;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肾小球的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的滤过率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细胞生物学相关术语- 细胞膜:细胞外部与细胞内部环境之间交界面的薄膜结构。
主要由磷脂、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 质膜:包裹着细胞质的厚膜结构,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骨架构成。
- 过氧化氢酶:一种酶类分子,用于分解细胞中的过氧化氢化学物,维护细胞内化学平衡。
- 酸碱平衡:细胞内外液体的酸度或碱度的平衡状态,主要由细胞内部的缓冲体系维持。
- 单位膜蛋白:一个由一层磷脂和嵌入在磷脂层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薄膜结构,负责细胞内外物质的转运。
2.肌肉骨骼相关术语- 肌动蛋白:肌肉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参与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 肌肉萎缩:肌肉组织的退化和萎缩现象,导致肌肉功能下降。
- 肌肉纤维:肌肉组织内的一种细胞结构,是肌肉组织的构成单位。
- 骨质疏松:一种骨骼疾病,由于骨骼矿物质的流失,使得骨骼强度降低。
- 阳离子:指具有正电荷的离子,常见的阳离子例如钠离子、钾离子等。
- 跑步机:一种健身器材,可进行室内跑步训练,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和减脂。
3.消化系统相关术语- 胃酸:一种胃液成分,含有极高浓度的盐酸,主要负责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 胰腺:一种位于胃后方的消化器官,主要分泌胰岛素和胰酶两种物质,协助消化和维持血糖平衡。
- 满足感:一种生理体验,表示尝食后产生的饱腹感受和满足感受。
- 膳食纤维:一种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的多糖,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可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
- 空腹血糖:指进食八小时后测量的血糖值,可以反映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水平。
4.呼吸系统相关术语- 肺泡:肺部的一个微小单位,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场所。
- 气体交换:指在肺泡内,将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生理过程。
- 肺功能试验:一种用于评估肺部功能的方法,可测量肺容量和呼吸道阻力等指标。
- 咯血:一种肺部疾病所致的症状,指咳嗽时咳出带有血液的痰。
-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指呼气时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分压值,可反应呼吸功能和肺功能状态。
生理名词解释
1.active transport:主动转运,细胞通过耗能过程实现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2.threshold potential: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的刚刚能够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3.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绝对不应期,组织在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多大的刺激也不能使之发生兴奋,这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4.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的一段时期,组织的兴奋性有所恢复,虽然正常的阈刺激不能引起兴奋,但强度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5.afterload:后负荷,肌肉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后负荷。
6.excitation: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7.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继发性主动转运,物质跨膜转运的驱动力不直接来自A 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8.endplate potential:终板电位,在Ach的作用下,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兴奋。
9.threshold intensity:阈强度,当刺激时间和强度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通常简称为阈值。
10.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lpling:兴奋-收缩偶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机械收缩偶联在一起的中间环节叫兴奋-收缩偶联。
11.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水溶性的分子或者离子借助膜上的某些特殊的蛋白质,顺着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12.local response:局部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在局部发生的微小电位变化。
13.resting potential: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生理名词解释
1.兴奋性:是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内环境:机体内细胞所生存的环境就是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3.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4.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的激素,经轴浆运输志轴突末梢,由末梢释放入血的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5.神经-体液调节:以神经为主导,由体液因素参加的复合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6.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7.正反馈: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原来方向活动的调节方式。
8.负反馈: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调节方式。
9.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消耗自身的力量,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跨膜转运。
10.蛋白激酶:在细胞内能使多种功能蛋白质发生磷酸化反应的酶类。
11.阈电位:指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大量增加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12.第二信使: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他们可以把细胞外信号分子的信号转入细胞内。
13.终板电位: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兴奋。
14.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15.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兴奋与肌肉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6.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甚小的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
17.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18.极化: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呈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19.最适前负荷:肌肉可以产生最佳收缩效果的前负荷。
20.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1.血量:是指人体全身血液的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
22.交叉配血试验: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配,再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配,此即为交叉配血试验。
生理学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3、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成负电位的状态。
4、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5、微终板电位:由一个突触囊泡中的Ach分子作用于终板膜引起的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6、横桥周期: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称为横桥周期。
7、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DG、cGMP和Ca2+等。
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9、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体积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10、造血微环境: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
11、红细胞沉降率:将抗凝处理后的血液放入有刻度的试管中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用于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1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互相粘着。
13、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4、血型:是指存在于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搏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16、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55%~65%.17、心指数:以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8、心室功能曲线:反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与心室搏出量或搏功之间关系的曲线。
生理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条件反射:指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高级的反射活动。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自身调节: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依靠细胞膜上的泵蛋白,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动作电位: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受有效刺激后产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即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易化扩散: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
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及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时,刚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值)。
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射血分数为55%~65%正常起搏点:是指窦房结。
它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
每搏输出量:指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强,称为血压。
迂回通路: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的通路,称为迂回通路。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内环境:即为细胞外液稳态:细胞外液中的理化性质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反馈: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受控部位有信息送达控制部位,已纠正或调解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负反馈:反馈信息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单纯扩散:被转运物质分子,通过膜脂质双分子层,顺浓度梯度跨膜扩散,最终均匀分布在膜两侧的过程。
异化扩散:体内非脂溶性物质在某种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转运形势。
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其中的泵蛋白利用生物能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RP):功能与结构完整无损的细胞,未受到刺激而处在相对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后,引起一次快速而短暂的膜内电位倒转和随后复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全或无: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阈下强度不可能引起动作电位,只要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不论其强度多大,它们在同一细胞可引起幅度相同和持续时间相等的动作电位阈强度: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刚好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强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等渗溶液:细胞膜两侧浓度均匀分布。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过程血清:血液凝固1~2时,血凝块会发生收缩,并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
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时,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受窦房结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节律性,只起着兴奋的传导作用。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兴奋性传导缓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再向心室传播,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开始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这种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缓慢的现象。
心电图: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发生的电变化,通过周围组织和体液传至体表,将引导电极放于肢体或躯干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这些电变化的波形。
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2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3兴奋性: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兴奋性。
4反应: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的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
5适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
6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时,被代谢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变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成为前馈。
7新陈代谢(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8ATP稳态机体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9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能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功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10糖酵解功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在相对缺少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这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11有氧氧化系统三大营养物质都可参与有氧氧化,而有氧氧化则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
即使是肌肉通过糖酵解生成的乳酸,最终仍需在有氧氧化中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12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3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1.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各种物质在不断变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
2.兴奋-收缩偶联是描述肌细胞将膜上的电变化信息转换为以肌丝滑行为特征的力学变化过程。
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浆网对Ca的释放和回摄,触发肌纤维的收缩与舒张。
3.血氧饱和度:指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正常人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3%一98%。
4.影响血压的因素:① 每搏排出量:每搏排出量增多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升高。
由于收缩压升高,使血流加速,使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血量增加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而脉压加大。
每搏排出量减少时,出现相反的情况。
② 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排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由于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主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
反之,舒张压降低明显。
③ 外周阻力:若心排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增大时,主要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因在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速度主要决定于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向外周流速减慢,心舒期在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④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可使脉压减小。
当大动脉弹性减弱时,其可扩张性减小,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加大。
⑤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血量是形成血压的物质基础,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由于失血循环量减少时,可致血压下降;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增大时,血压亦下降。
⑥ 血液的粘滞性:。
正常情况下,大动脉管壁弹性、循环血量及血液粘滞性的变动较小,对血压的影响是次要的,而心脏的收缩和外周血管的阻力作用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
5.肾小球滤过率: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即滤过的血浆量)。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
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1.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
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4.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6.趋化性: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
7.血浆: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
8.血清: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10.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内环境(environmentalism):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等。
2、稳态(homeostasis):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作用的结果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称为负反馈。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5、前馈(feed-forward):前馈是指受控部分接受控制部分的指令进行活动之前,控制系统又及时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使其活动更加准确,并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7、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称单纯扩散,属于一种简单物理扩散,转运物质有O2、N2、CO2、乙醇、尿素等。
8、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9、原发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 transport):原发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浓度梯度或者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它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10、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 transport):间接性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形成的浓度差或电位差将物质逆电位梯度或浓度梯度进行跨膜主动转运的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生理名词解释
负反馈:大多数情况下,反馈信息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膜通过其中的泵蛋白利用生物能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和)电位差进行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活细胞在安静时,细胞膜内外存在一种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
阈电位:当刺激使静息电位减小到能使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而爆发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浸浴的液体环境,故称之为机体的内环境。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指数:是分析比较不同心脏功能时常用的指标。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潮气量。
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体温: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的量。
肾糖阈: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血浆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单位的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水利尿:由于大量饮清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
内脏痛:一类发生在内脏器官的疼痛。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1.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动作电位几个常用的术语: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
3.阈强度用来衡量组织兴奋性。
4.兴奋性的变化规律: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正常5.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成分分别是:NaCI;清蛋白。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稳态: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反射: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成分组成体液调节: 机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影响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旁分泌调节: 体内某些组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由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细胞,调节这些细胞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性的体液调节或旁分泌调节神经调节: 下丘脑的一些神经细胞具有合成激素的功能,神经激素由轴突末梢释放入血,调节其靶细胞的活动自身调节: 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反馈: 由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正反馈: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前馈: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未到达之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2.液态镶嵌模型: 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单纯扩散: 脂溶性的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的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经载体易化扩散: 经载体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 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继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 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配体: 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物质化学门控通道: 指受膜外或膜内化学物质调控的离子通道,也称配体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 受膜电位调控的离子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受机械刺激调控的离子通道电紧张电位: 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的膜电位静息电位: 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极化: 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去极化: 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或除极化超极化: 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复极化: 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电化学驱动力: 当某种离子跨膜扩散时,它受到来自浓度差和电位差的双重驱动力,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
生理名词解释(附答案)
生理学(physiology):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多细胞生物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内分泌激素、生物活性物质或某些代谢产物等)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物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也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阈电位(shreshold potential):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
前馈(feed-forward):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出胞(exocytosis):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一分泌囊泡的形式排除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入胞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兴奋性(excitability):生理学中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束缚水:被植物细胞的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吸附不能自由移动的水分。
自由水:不被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吸引或吸引力很小,可以自由移动的水分。
水势:指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力下一个系统中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差。
用ψw表示。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渗透势:由于溶质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或称溶质势。
(为负值)压力势: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引起细胞水势增加的值。
(一般为正值)衬质势: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的束缚(吸引)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
(为负值)吸胀作用:细胞因吸胀力的存在而吸收水分的作用。
吐水:从未受伤叶片边缘或尖端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即吐水。
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伤口溢出液滴的现象即伤流。
蒸腾作用: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方式从植物的表面向外界散失的过程。
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散失的水量称为蒸腾速率,又称蒸腾强度。
蒸腾效率:植物每消耗1kg水所生产干物质的克数,或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干物质的累积量与同期所消耗的水量之比,称蒸腾比率。
蒸腾系数:植物制造1g 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g)(或称需水量)。
一般植物的蒸腾系数为125~1000。
蒸腾拉力:是由于叶片的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而形成的向上拉伸力量。
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而使液流由根部上升的压力。
(一般为-0.1MPa 左右)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第二章溶液培养法:又称水培法,即在含有矿质元素的营养液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砂基培养法:简称砂培法,即将洗净的石英砂、珍珠岩或蛭石作为支持物或介质加入营养液中来栽培植物的方法。
协助扩散:又称易化扩散,小分子物质借助于膜转运蛋白顺化学势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速度快。
单盐毒害:植物培养在单盐溶液中所引起的毒害现象。
离子拮抗:又称离子对抗,在单盐溶液中若加入少量含其他金属离子的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会减弱或消除。
离子间相互消除毒害的作用。
胞饮作用:细胞通过质膜的内折而将物质转移到胞内的过程。
矿质营养:矿质元素和水分一样,主要存在于土壤中,由根系吸收,运送到需要部位加以利用,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利用,称为矿质营养。
次级主动运输:矿质元素以这种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是一种间接利用能量的方式。
原初主动运输:质膜H+-ATP酶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把细胞质内的H+向外泵出,产生质子驱动力的过程。
大量元素:也称常量元素,是植物体需要量最多的一些元素,如碳、氧、氢、氮、磷、钾、硫、钙、镁、硅。
微量元素:是植物体需要量较少的一些元素如铁、锰、铜、锌、硼、钼、氯、钠等。
通道运输:细胞质膜上有由蛋白质构成的孔道横跨膜两侧从而形成跨膜通道,经激活控制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被动地单向跨质膜运输。
载体运输:质膜上的蛋白油选择与质膜一侧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形成载体-物质复合物,通过载体构象变化透过质膜释放到质膜的另一侧。
质子泵:H+泵,主要有质膜、液泡膜、叶绿体和线粒体H+-ATP酶等。
第三章荧光现象:叶绿素的酒精溶液在透射光下为翠绿色,在反射光下为暗红色,这称为荧光现象。
磷光现象:当出现荧光后,立即中断光源,溶液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磷光),称为磷光现象。
原初反应:是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过程。
反应中心色素:少数特殊状态的、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叶绿素a分子,既能捕获光能,又能将光能转换为电能。
聚光色素:又称天线色素,只起吸收光能,并把吸收的光能传递到反应中心色素。
红降现象:大于685nm的远红光照射绿藻时,光量子可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产额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红降。
双光增益效应:又称爱默生效应,红光和远红光两种波长的光促进光合效率的现象。
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所进行的分解水、放出O2的反应称之为希尔反应。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在光下将无机磷(Pi)与ADP合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
光呼吸:植物绿色细胞在光下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光呼吸。
光补偿点:当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在一定条件下,使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第四章有氧呼吸:是指生活细胞利用氧(O2),将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部分能量的过程。
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是指负责传递氢(H++e)或电子到分子氧的一系列传递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所组成的总轨道。
氧化磷酸化:NADH等还原性物质中的电子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并偶联ADP和Pi生成ATP的过程。
末端氧化酶:是指处于呼吸链的末端将电子传给O2,使其活化并形成H2O或H2O2的酶类。
呼吸商:又称呼吸系数。
是指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释放CO2与吸收 O2的数量(V或mol)之比。
呼吸跃变:果实成熟中出现呼吸速率突然增高的高峰。
巴斯德效应:氧抑制酒精发酵的现象。
这种现象被称为巴斯德效应。
抗氰呼吸:在氰化物存在下,某些植物呼吸不受抑制,把这种呼吸称为抗氰呼吸。
第五章质外体:指的是由细胞壁与细胞间隙组成的系统。
共质体:是由胞间连丝联系的原生质体所组成的体系。
代谢源:指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代谢库:指消耗或贮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源-库单位:相应的源与相应的库,以及二者之间的输导系统构成一个源-库单位。
比集运转率:指单位时间筛管面积上通过的干物质的量。
第六章植物生长物质:指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
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可移动的,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1µmol/L)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人工合成的具有类似植物激素生理活性的化合物。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乙烯的“三重反应”: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或根的横向增粗及茎的横向生长(即使茎失去负向重力性),这就是乙烯的三重反应。
偏上生长:器官的上部生长速度快于下部现象。
G蛋白:在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中期重要作用的GTP结合蛋白,由三个不同亚基组成。
第二信使:是由膜上信号转换系统产生的、有调节活性的胞内分子。
钙调素:一种钙调节蛋白。
通过和Ca2+的结合而激活一系列的靶酶和非酶蛋白质,从而调控生理代谢及基因表达。
第七章组织培养:是指植物体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培养发育再生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体的每个细胞都携带着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顶端优势:植物顶端在生长上始终占优势并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
植物生长相关性:植物各种器官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相关性协调最适温度:使植物生长健壮的温度。
生物钟:指生物控制生物功能和生活,如代谢、睡眠和光合作用等周期性变化的内生机制。
向性运动:指植物器官受到外界环境中单方向的刺激而产生的运动。
感性运动:指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所引起的运动。
光形态建成: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
光敏色素:吸收红光(R)和远红光(FR)并发生可逆转换的光受体。
第八章幼年期:通常将植物达到花熟状态之前的营养生长时期称为幼年期。
花熟状态:植物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生理状态称为花熟状态。
春化作用:低温诱导或促进植物开花的过程,称为春化作用。
光周期:在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
光周期现象: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诱导:是指达到一定生理年龄的植株,只要得到足够日数的适合光周期,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合的光周期条件下仍可开花的现象。
临界日长:是指在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长度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长度。
临界夜长:是指在昼夜周期中,长日植物能够开花的最大暗期长度或短日植物能够开花的最小暗期长度。
长日植物:是指在一定的发育时期内,每天光照时间必须长于一定时数并经过一定天数才能开花的植物。
短日植物:是指在一定的发育时期内,每天光照时间必须短于一定时数并经过一定天数才能开花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是指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的植物。
第九章单性结实:一般情况下,植物通过受精作用才能结实。
但是有些植物也可不经受精即能形成果实,这种想象称为单性结实。
休眠:植物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生长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休眠。
衰老:是指细胞、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衰退,趋向自然死亡的过程。
脱落:叶片、花、果实、种子或枝条等植物的部分器官脱离母体的现象称为脱落。
生长素梯度学说:认为不是离层内生长素的绝对含量,而是离层两端生长素的浓度控制器官脱落的学说。
第十章逆境: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总称为逆境。
抗逆性: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称为抗逆性或抗性。
避逆行:指植物通过对生育周期的调整来避免或部分避开逆境的干扰,在相对适宜的环境中完成其生活史。
耐逆性:植物在不良环境中,通过代谢的变化来阻止逆境的不利影响。
抗性锻炼:抗性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是逐步形成的,这种适应性的过程为抗性锻炼。
交叉适应:植物经历某种逆境后,又能提高对另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
这种对不良环境间的相互适应称为交叉适应。
渗透调节:水分胁迫时植物体内主动积累各种有机物质来提高细胞浓度、降低渗透势,提高细胞保水力,从而适应水分胁迫环境的现象。
活性氧:性质极为活泼,氧化能力很强的含氧物的总称。
逆境蛋白:逆境条件下,有些植物产生的新异蛋白质,统称逆境蛋白。
第十一章干旱:水分过度亏缺的现象。
生理干旱:土壤中的水分并不缺乏,只是因为土温过低、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或积累有毒物质等原因,妨碍根系吸水,造成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失调。
盐害:土壤中由于可溶性盐过多对植物造成的不利影响称作盐害。
过冷作用:通常,植物组织或细胞的冰点往往低于纯水。
当温度缓慢降低时,组织的温度可降至冰点以下而不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