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基础自测 八上 古诗文《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出则无敌.国外患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B.必先苦.其心志C.与民由.之D.生.于忧患4.翻译下列句子。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相当2.B3.B4.(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

5.(1)常常(2)拿起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附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附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专题训练)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

逆,不顺。

乱:扰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

出:指国外。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三、一词多义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逆,不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四、问题理解1.理解内容后填空(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知识复习要点及练习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知识复习要点及练习

18.《孟子两章》复习资料及练习一、文言常识归纳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3、委而去之:离开(古);到(今)。

4、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4.内容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

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

2019-2020年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2020年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2020年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孟子>二章》,完成文后问题(9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夫环而攻之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阐述思路是,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更清楚。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1.将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练习题含答案

一、2004年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_______________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问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分)①故_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复习要点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复习要点

《<孟子>两章》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背诵课文(略)1、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

三、句读停顿(略)1、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2、环而攻之/ 而不胜3、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4、必先苦/ 其心志5、人恒过/ 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四、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020年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孟子二章

2020年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孟子二章

2020年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孟子二章十三、《孟子》二章一、重点实词1. 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_____ 同 _________ ,意思: ___________2.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富贵不能淫.原意:惑乱,迷惑,句中意:______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原意:改变,动摇,句中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威武不能屈.原意:屈服,句中意: _______________3. 其他重点实词(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岂:_ 诚:_ 得:_(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丈夫之冠.也冠:_(4)父命.之命:_(5)戒.之曰戒:_(6)往.之女家往:_(7)必敬必戒.戒:_(8)无违夫.子.夫子:顺:_ (9)以顺.为正.者正:_ (10)妾妇之道.也道:_居:_ (11)居.天下之广居.居:_(12)行天下之大道.道:_(13)得.志得:_(14)与民由.之由:_行:_ (15)独行.其道.道:_①丈夫之.冠也②父命之.③母命之.1. 之④妾妇之.道也⑤与民由之.⑥此之.谓大丈夫⑦往之.女家2. 以.顺为正者3. 一怒而.诸侯惧4. 独行其.道三、句子翻译1.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019 云南曲靖)4. 得志,与民由之。

5. 不得志,独行其道。

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19 湖北荆州)四、内容探究◎理解概括1. 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2. 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3.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后“思考探究” )(统编课4. 孟子举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5. 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6.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 ) 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 ) 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 ) 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4.解释加点词:4分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4分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则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3分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苦其心志 C.劳其筋骨12.“大任”指什么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答: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答: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二)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

2019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域民(y&ugrave;)畎亩(quǎn)拂士(b&igrave;)3、重点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中考真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中考真题

中考真题-《孟子》二章一、综合性学习(共3题,共6分)1.(2020·湖南长沙中考)综合运用。

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______(2)【成话大搜集】《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

(只填序号)①温故知新②舍生取义③愚公移山④择善而从⑤任重道远⑥诲人不倦⑦一鼓作气⑧见贤思齐______(3)【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______二、文言文阅读(共4题,共17分)1.(2020·福建莆田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悬,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21.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1.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1.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富贵不能淫》一、文学常识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

宋朝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二、基础知识1、注音: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2、通假字:往之女家3、古今异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1)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第二个:(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3)行天下之大道:妾妇之道也:(4)必敬必戒:戒之曰:5、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6、重点实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2)一怒而诸侯惧惧:(3)安居而天下熄.熄:(4)丈夫之冠也冠:(5)父命之命:(6)以顺为正者顺:(7)立天下之正位.正位:(8)与民由之由:(9)无违夫子违:(10)独行其道行:8、文言虚词之:居天下之广居:与民由之:三、翻译:(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大丈夫的做法: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大丈夫的操守: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四、习题练习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2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4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7.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2020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八上19《孟子》二章测试

2020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八上19《孟子》二章测试

19《孟子》二章八年级(上)19《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素养提升(1)查找资料,知人论世。

对本文的理解,需要了解孟子所处的战国纷争、策士纵横的时代,以及孟子的生平经历和基本观念。

(2)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

(3) 反复诵读,体会孟子散文长于修辞,气势磅礴的特点。

课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读这样的句子要注意节奏鲜明,如“居/天下/之广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 / 天下 / 之大道”等。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____同“ 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富贵不能淫.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②贫贱不能移.原意为: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③威武不能屈.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 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F ____________.②得志 F __ __________.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醉翁亭记》 ) ____________.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鱼我所欲也》 ) ____________⑤吾穿井得.一人 ( 《穿井得一人》 ) ____________⑥便得一山 ( 《桃花源记》 ) ____________.(2) 戒:①戒之曰____________.②必敬必戒.____________(3) 居:①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②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 __③居无何 ( 《周亚夫军细柳》 ) ____________.④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 ____________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 ____________.4. 重点实词(1)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为大丈夫哉诚: ____________.(2) 安居而天下熄.熄: ____________(3) 丈夫之冠也冠: ____________.(4) 父命之命: ____________.(5) 无违夫子夫子: __________..(6) 以顺为正者正: ____________.(7) 与民由之由: ____________.(8) 独行其道独: ____________...行: ____________道: ____________ (9) 此之谓大丈夫谓F: 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1) 一怒而诸侯惧____________.(2)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3)为②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4) 乎②子未学礼乎.____________①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__(5) 之②父命之.____________③往送之门.④妾妇之道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①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__(6)也②妾妇之道也.____________(7) 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8) 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9) 与民由之.____________(10) 独行其道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第16课 《孟子》二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第16课 《孟子》二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第16课孟子三章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③寡助之至________(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B.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C.故君子有不战温故而知新D.多助之至亲戚畔之(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A.正确的道理,规律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5)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是如何体现的?(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②必敬必戒________③无违夫子________④以顺为正者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之意思相近?(4)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间:15分钟满分:24分)
一、(2020昆明模拟)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9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2)行拂.乱其所为( )
答案:(1)使……痛苦(2)违背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B )
A.管夷吾举于.士/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辍耕之.垄上
导析:A项,介词,从,在/介词,比;B项,连词,所以;C项,代词,他/语气助词;D项,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动词,往,到。

3.翻译“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

(2分)
答案: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4.本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的中心论点。

(2分)
答案:列举事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1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百里奚举.于市( )
(2)必先苦其.心志( )
(3)曾.益其所不能(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答案:(1)被选拔,被任用(2)他的(3)同“增”,增加(4)了解、明白(5)指在国外
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答案: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7.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答案: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

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三、名句默写。

(4分)
8.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9.人要有忧患意识,就像孟子所说的“,
”。

答案: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