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认识1-100的数1. 数的读法:十以内的数,首先说出十位上的数,然后连读个位上的数,中间加上“零”。

20以上的数,如26,先读出十位上的数“二十”,再读出个位上的数“六”。

2. 数的顺序:从1开始,逐个向后数,即为自然数。

3. 数的大小比较:数值大的数较大,数值小的数较小。

4. 数的顺序排列:根据大小关系,将一组数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5. 数的分类:奇数和偶数。

个位是1、3、5、7、9的数为奇数,个位是0、2、4、6、8的数为偶数。

第二章:加法运算1. 加法的定义:将两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它们的和。

2. 加法的性质:- 交换律:a + b = b + a-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加零律:任何数加0等于它本身3. 一位数的加法:直接相加即可。

4. 补数法:加法运算中,若某一数不便计算,则可用一个数与它相加得到一个方便计算的数,再减去该数得到所求结果。

第三章:减法运算1. 减法的定义:用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它们的差。

2. 减法的性质:- 减法的定义决定了减法运算没有交换律,即a - b ≠ b - a。

- 减法的逆运算是加法:a - b = c 可以写成 a = b + c。

3. 一位数的减法:直接相减即可。

4. 消去法:减法运算中,若两个数的差与其中一个数相等,可将这两个数消去。

第四章:数字之间的关系1. 大于、小于、等于:数的大小关系。

2. 数的顺序:根据数的大小关系,连起来判断顺序。

3. 数量关系:比较两个或多个集合中的数量大小。

4. 顺序关系:按照某一顺序排列,如时间的先后顺序。

第五章:数的计数和顺序1. 数的计数:根据数的顺序,能够准确地说出某一范围内的数。

2. 数的顺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列出一组数的顺序。

3. 数的比较:根据数的大小关系,能够判断两个数的大小。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及易错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及易错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及易错题(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
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二年级上册数学学问点汇总一、米和厘米、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展测量。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测量时: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一样,不同那么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

米厘米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 ?厘米、在带单位加减法中,先看单位是否一样。

单位不同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单位再加减。

单位一样那么干脆相加减。

厘米<米解析:做这种比较大小的题时不能单单比较数的大小,还要看后面的单位,先转换成一样单位后在比较数的大小。

二、线段、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

、画线段要从尺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方:要求画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就从开始,画到完毕。

例题:()从刻度到是〔〕厘米,就干脆用厘米。

括号就填厘米。

()到是〔〕厘米。

就干脆用厘米。

括号就填厘米。

、画一条比厘米短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厘米短厘米是多少?厘米。

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例题:随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三、角、直角、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

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边〕〔顶点〕〔边〕、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页图例〕。

、三角板上有个角,其中只有个角是直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个角,个角都是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推断直角的方法: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动身画一条直线作直角的一条边;②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及所画的顶点重合,三角板的一条边及所画直线重合;③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即画成一个直角。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

在尺子上,每两个相邻的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为1米=100厘米或1m=100cm。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物体没有对准刻度,就用右端数字减去左端数字得到物体的长度。

3.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

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例如,1米>98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

2.线段1.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直直的和可测量出长度。

测量线段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准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画线段时,通常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并标出线段的长度。

3.生活常识1.选择长度单位时,要看清单位前面的数。

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2.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约1厘米,田字格宽约1厘米,铅笔长2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约30厘米,数学书长26厘米,课桌宽60厘米,字典厚4厘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灯管长50厘米。

3.一些场景中的长度: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跳绳长2米,房间高3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为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约为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加减法1.笔算加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

2.笔算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要记得写退位点。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用加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知识点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算,数)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5、多几的问题。

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大。

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展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展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展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展估算。

〔3〕开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稳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完美版,表格呈现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完美版,表格呈现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完美版,表格呈现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评价知识要点归纳: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 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评价知识要点归纳: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不进位加:(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详细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详细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详细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1 统一长度单位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2.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2.2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2.3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4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5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2.6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一、知识大纲一、加与减知识点1.连加、连减和混合加减运算要按照()顺序进行计算。

①口算连续加法:把两位数分别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将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两次的和相加。

例:24+15+33=72先算: 20+10+30=60 再算: 4+5+3=12 最后: 60+12=72 练习:32+21+19=先算:再算:最后:②列竖式计算时:A连加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B连减时(分步列竖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

注意:加法的进位和减法的退位问题。

无论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算式,建议分步列竖式计算。

解决问题:常用的数量关系二、乘法知识点:1、通过一行一行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可以相应列出2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例:横着看:每行( 5 )个,有( 3 )行,一共有( 15 )个。

加法算式:5+5+5=15 竖着看:每列( )个,有()列,一共有()个。

加法算式:2、(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3+3+3+3=( 3 )×( 4 ),3×4表示( 4个3相加的和).练习:5+5+5+5=()×(),5×4表示().3.乘法各部分名称:3 ×4 = 12 (读作:)¦¦¦¦()()()()4、圈一圈,在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4×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5、5×9=?,圈一圈,填一填。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

(2)在尺子上,每两个相邻的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1 m=100 cm。

(4)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注意:物体没有对准刻度0时用:右端数字-左端数字=物体的长度)(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例如 1米>98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 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点①有两个端点、②直直的、③可测量出长度。

(2)测量线段: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左端。

右端对准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画线段时,通常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并标出线段的长度。

3.生活常识(1)选择长度单位时,一定要看清单位前面的数。

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3)、铅笔长2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数学书长26厘米;课桌宽60厘米字典厚4厘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灯管长50厘米(4)、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跳绳长2米房间高3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大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大约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知识点1.笔算加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不要忘记写进上来的“1”)。

2.笔算减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上数相加再减。

(不要忘记写退位点。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用加法。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个位小于5的往下估,等于或大于5的往上估。

2.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减去退走的1。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连加、连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分步计算或列成一个竖式计算。

•加减混合: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

二、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定义: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

锐角小于直角,钝角大于直角。

•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射线。

•直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画出直角,所有直角都一样大。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表内乘法•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乘法算式:如3×4=12,读作3乘4等于12。

•乘法口诀:熟记九九乘法表,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乘加、乘减: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或减去不相同的部分。

•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如一倍数×倍数。

四、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从不同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辨认形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图形的大小形状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折痕是对称轴。

五、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测量: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1米=100厘米。

•测量方法:将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着的刻度。

•线段:有长有短,可以量出长度。

六、统计•基础概念:理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基本过程。

•简单统计: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类和计数,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我们通常使用米和厘米作为长度单位。

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而伸开双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

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等于1米。

当我们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使用厘米作为单位;而当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使用米作为单位。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将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然后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的长度等于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而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

我们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线段是一条直线,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来得到它的长度。

在画线段时,我们需要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有时候,我们需要先计算出长度再画线段,比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在进行两位数的加法时,我们需要使用竖式计算。

首先,我们要将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相加。

如果个位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我们需要向十位进1.在进行两位数的减法时,我们同样需要使用竖式计算。

首先,我们要将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相减。

如果个位不够减,我们需要从十位退1,并将退掉的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进行减法运算。

在计算十位时,我们需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需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如果有小括号,我们需要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内容,并使用分步式进行计算。

当我们需要计算“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或少多少时,我们可以使用减法进行计算。

例如,70比25多多少?答案为45.又例如,19比46少多少?答案为27.三、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角是由1个顶点和2条直边组成的图形。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而钝角比锐角大。

我们可以用符号“直角>锐角)。

我们可以使用三角板来画出直角,并标出直角符号(也称为垂足符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归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归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归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认识角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二、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一、长度单位和角的知识点1.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为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为1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

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有时还需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比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和2条直边。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

锐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否为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较。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练:1.1米21厘米=()厘米,53厘米-18厘米=()厘米;一棵大树高10()米。

2.我的身高是()米()厘米。

3.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一本书宽15()厘米。

4.三角板中有三个角,有()个直角。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

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二、米和厘米角和直角重点、难点1、(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3、(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

(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4、(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

(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

(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知识点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

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

8、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三、表内乘法重点、难点1、乘法的初步认识(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6、6的乘法口诀(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7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8、“倍”的意义及应用(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8的乘法口诀(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9的乘法口诀(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点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 表示:5×4或4×5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因数×因数=积加法:加数+加数=和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7、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8、“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或倍数×这个数。

9、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

如:3个5就是5的3倍。

四、观察物体重点、难点1、建立观察角度(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多少票?六、数学广角1、简单的排列和组合(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3)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简单的推理(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