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辛弃疾

合集下载

西江月古诗辛弃疾

西江月古诗辛弃疾

西江月古诗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辛弃疾辛弃疾诗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江月古诗辛弃疾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解读那一年,诗人没有朝廷的军务,无所事事,隐居在江南的乡下……那个夜晚,轻盈的清风徐徐而来,掠过田埂,柔柔抚在词人沧桑的脸庞,词人脸上写满了夏夜的恬静。

一串蝉鸣,划破夜的静谧,久经沙场的诗人依然一脸宁静。

萤火虫在篱笆上思索着什么,一会儿仿佛想通了,摇着小灯,飞向那方的丛林去了。

蛙声如鼓,跌宕起伏,远远近近,密密疏疏。

稻花的香气醉了几千年,也醉了那个词人来到的夜晚。

老翁说起了今年的丰收,乡音还是那样亲切,笑声的爽朗感染着词人停下了匆匆的步履。

今夜醇酒如父,淳音如母,让词人一下子醉得踉踉跄跄。

沿溪而行,一众水柔和得如秋波。

茅店古老得如遥远的歌谣,摇坠于树丛边,庙祠里应该蛛网如麻了。

几只猫在屋顶上静坐,沉默,幽幽的眼神与未灭的社火相映。

长的短的青草,是深深浅浅的记忆和明明暗暗的梦境。

几星雨,扑落而下,星斗在山高处闪烁。

夜已深,温馨的回忆已经重温,词人的白衫袖已经泪湿。

醉卧乡野,词人飘满稻花香蛙鸣的酣梦里,金戈铁马的嘈杂声已远远地离去……赏析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西江月名句辛弃疾

西江月名句辛弃疾

西江月名句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 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 疏星稀雨, 鹊惊蝉鸣,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西江月名句辛弃疾,大家可以参考 以下内容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解释【1】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 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 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 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山路一转, 曾经那记忆深刻 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 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辛弃疾简介【2】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 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

辛弃疾现存 词 600 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 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 却一直希 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 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 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 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西江月古诗词

西江月古诗词

《西江月》是词牌名,有许多首,下面列举几首: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宋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2、《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作者:苏轼宋朝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3、《西江月·遣兴》作者:辛弃疾宋朝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4、《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作者:朱敦儒宋朝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

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

明日阴晴未定。

译文:世事短暂,如春梦一般转眼即逝。

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

不要计较自己的辛勤劳苦,万事本来已经在命中注定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赏析导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与“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与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1、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2、《宋史·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

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

”弃疾曰:“勿忧。

”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闲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赏析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朝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一作:溪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西江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

西江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

西江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这是词表达了词人辛弃疾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不屈服的人生态度。

全词如下: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著通:着)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赏析】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

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

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

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

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

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

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

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醉态。

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

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

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

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

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

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译文] 稻花飘香,一片蛙鸣,那蛙声也像在诉说丰收的年景。

[出自]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译文二】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茅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赏析】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遭奸臣排挤免官,闲居于江西上饶,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这一时期,他虽曾短暂出仕,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时的词作,着意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

词的上片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从长空着眼,词人将月、鹊、风、蝉等夏日夜间常见的几种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清幽而又美好的夏日夜景图。

这两句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二句又展开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

初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鉴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39.【南宋】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田园稻香丰收喜悦【诗词原文】《西江月》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精华赏析】《西江月》本来是唐代教坊曲,词牌名可能来自于李白的《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月》这个词调在《全宋词》的使用频率高达490次,算是宋代词人相对比较偏爱的词调之一,这也是辛弃疾比较喜欢的一个词调。

《西江月》的格律形式也很特别,是平仄韵通叶格。

上、下片各两平韵一仄韵。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看上去句句都是在写田园风景,可事实上,句句都没有离开田园生活当中的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当空,清风习习,惊起的鹊儿离开了栖息的树枝,半空中传来鹊儿翅膀扑腾的声音,树林里又隐隐听到知了的鸣叫,真可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而偶尔的动态,又更加衬托出夜晚总体上的安静,这正是我们熟悉的夏天的乡村夜景。

接下来的这两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含蓄地告诉我们:主人公登场了。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个“说”字,就告诉了我们,这绝对不是词人一个人在自言自语,而是至少有两个人以上在说话。

能够在这样的夜晚,和词人一起闻着稻花香,听着一阵阵青蛙叫声,说说笑笑谈论着丰收年的,一定就是当地的老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上片没有一个字说到“人”,可是“人”始终是这个乡村的主角,如果说宁静的乡村夏夜其实暗含着热闹喜悦的气氛,那么,这种热闹的气氛,绝对不是仅仅由喜鹊和知了的声音带来的,而是丰收的希望给村民带来了抑制不住的喜悦,使得整首《西江月》洋溢出一种明快和欢悦的情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西江月是一个著名的词牌名,以这个词牌名写词的诗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有辛弃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辛弃疾《西江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首词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

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

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

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

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

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

”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

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

“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

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

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

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

西江月辛弃疾的意思

西江月辛弃疾的意思

西江月辛弃疾的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 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 疏星稀雨, 鹊惊蝉鸣,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以下是小编带来西江月辛弃疾的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 你有帮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 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 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 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山 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 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作者介绍 辛弃疾 (1140-1207) , 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 改字幼安, 别号稼轩, 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 岁参加抗金义军,不 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 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 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 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 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 江西带湖。

赏 析 辛弃疾的这首 《西江月》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 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 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辛弃疾《西江月》全诗

辛弃疾《西江月》全诗
辛弃疾《西江月》全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辛弃疾《西江月》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生机勃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愉快的辛弃疾继续信步前行。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辛弃疾身上。
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乱啼。曹操《短歌行
》有“月明星稀,喜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苏轼《杭州牡丹》有“月明惊鹊未安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有解作“远枝”;有解作“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选树枝”;还有人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从一二两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辛弃疾不禁有些着急了。夏日的天,说变就变,也许一场倾盆大雨就会继之而来呢?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现在辛弃疾眼前。高兴的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⑶,清风半夜鸣蝉⑷。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⑸。

旧时茅店社林边⑹,路转溪桥忽见⑺。

注释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

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

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

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又苏轼《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诗:“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⑷七八个星二句:何光远《鉴诫录》卷五“容易格”条:“王蜀卢侍郎延让吟诗,多着寻常容易言语。

有松门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⑺忽见:忽然出现。

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前四句作者以动写静,抒写了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表达了丰收年的喜悦之情.后四句写夜雨欲来,急行赶路,偶遇茅舍的情形,表达了作者惊喜的心情.。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引言:《西江月》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小编整理了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白话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西江月辛弃疾古诗意思_辛弃疾的西江月古诗赏析

西江月辛弃疾古诗意思_辛弃疾的西江月古诗赏析

西江月辛弃疾古诗意思_辛弃疾的西江月古诗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见:通假字“见”念“现”注释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赏析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弃疾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译文赏析

辛弃疾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弃疾(1140年5⽉28⽇-1207年10⽉3⽇),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

南宋豪放派词⼈、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与李清照并称“济南⼆安”。

下⾯是分享的⾟弃疾宋词《西江⽉·夜⾏黄沙道中》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西江⽉·夜⾏黄沙道中》 宋代:⾟弃疾 明⽉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说丰年,听取蛙声⼀⽚。

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作:溪头) 【译⽂】 皎洁的⽉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

往⽇的⼩茅草屋还在⼟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从《西江⽉》前两句“明⽉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看来,写的是风、⽉、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般树头,⽽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之上。

因为⽉光明亮,所以鹊⼉被惊醒了;⽽鹊⼉惊飞,⾃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炎炎下的嘶鸣,⽽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下的景⾊描绘得令⼈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说丰年,听取蛙声⼀⽚。

”把⼈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野,表现了词⼈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扑⾯⽽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由稻花⾹⽽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与⼈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表。

稻花飘⾹的“⾹”,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头的甜蜜之感。

在词⼈的感觉⾥,俨然听到群蛙在稻⽥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西江月的诗意

西江月的诗意

西江月的诗意西江月的诗意【西江月】作者:辛弃疾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2、夜行黄沙道中:词名3、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4、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5、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6、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诗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菌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赏析: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陰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西江月辛弃疾原文及作者简介

西江月辛弃疾原文及作者简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济南由此也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学中心。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西江月辛弃疾全诗

西江月辛弃疾全诗

《西江月》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为大家分享了《西江月》原文,一起来欣赏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似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辛弃疾〔1140-1207〕,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先后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曾采取过各种强兵富国措施。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因此,曾长期闲居江西农村,熟悉了乡村生活。

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

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

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

简短四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温馨、恬淡、悦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但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动人场景。

下阙:这里与上阙不同,上阙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而这里词人笔锋一转,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的惊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可见的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训练
1、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细腻生动的 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一句所展现的画面,不少于100字。 2、背诵本首词。
谢谢!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 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 气象。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 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在“路转溪桥”后 才忽然见到。
可以看出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 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
品词
(齐读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写于辛弃疾晚年退隐江西 农村之时。 辛弃疾一直关心人民疾苦,常常因 农民的丰收在望而喜悦,也为百姓疾苦 而伤怀。
词题之解

《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不是题目, 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词按字数 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 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 为中调。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 段,故称双调。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 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 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 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清风送来一阵阵稻花的清香, 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使人觉得仿 佛是在争说着丰收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遥远的天边星辰稀疏,在 山前下起了轻微的雨。
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 鸣蝉 、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蛙声
这儿的“说”字,仅仅是青蛙在说吗? 那还有可能是谁在说? 青蛙(拟人)、农人、作者自己, 都可以。 其实谁说都不重要,关键是处处洋溢 着喜悦之情。那么这些声音除了渲染 了欢乐的气氛,还有什么作用呢? 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衬 出夏夜的寂静。(以闹衬静)
《西江月》
作者介绍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 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 曾长期落职闲居。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 卒。
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 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 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 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 为“苏辛”。但他也有清新自然的的词作。
诵读诗歌
朗诵这首词,并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 茅 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桥 / 忽 见。
豪放派词人大多是有着一种 英雄情结的人。他们渴望建功立 业,有所作为,有着比较远大的 抱负。他们也往往是一些情绪化 的人,当理想和现实出现落差, 就容易愤激。他们多关注国家大 事,关心民众疾苦,敢于抨击时 政。 他们的词“须关西大汉,铜 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 婉约派词人则多性格冲淡平和。 他们大多安于现状,对政治不很 敏感。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 这类词人往往“风云气少,儿女 情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 是他们笔下经常性的题材。他们 的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看到这样的美景,闻到这样的香味,听 到这样美妙的声音,作者心情如何呢? 从上阕的哪句话可以看出? 喜悦 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悦 之情,认为丰收在望。 作者采用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 的表现手法,着重表现内心因丰 年而欢快的情绪
诗中情怀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 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 声,溪流小桥,构成了一幅江南山村盛 夏月夜图。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在望 的喜悦心情以及闲适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