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毛家坪遗址与武山洛门东旱坪遗址关联性略考
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甘谷的历史文物
• 甘谷县历史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 蜀、蜀汉大将军姜维、
• 甘谷县风光(28张)
• 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 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 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 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 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 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 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魏绍武——魏绍武(1886——1982)字鸿发,甘谷县人。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 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
甘谷的历史人物
• • • • • • • • • • • • • • ■彭致圭——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 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臣刚——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人。
• • • ■太昊伏羲氏——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 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 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 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 族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相传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当地建有伏羲陵,中国十八大名陵之 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 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 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 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 不远万里到鲁国求学,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 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孔子庙(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杨 阜——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早年以对抗马超而 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魏明帝。 ■ 姜 维——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 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从毛家坪考古发现看早期秦文化
从毛家坪考古发现看早期秦文化作者:刘克生来源:《丝绸之路》2019年第01期[摘要]甘谷毛家坪遗址的发现与科学的考古发掘,对解决秦人早期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该遗址最新成果使得《史记》和清华简等材料与考古遗存的对应有了其他可能,而确定认识,如遗址规模和“子车氏”墓葬的发现,为冀县县治的确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毛家坪遗址;秦人东来说;冀县[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1-0016-02一、毛家坪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东距县城25公里。
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与河道之间有陇海线铁路和316国道穿过。
该遗址是裴文中先生于1947年在西北野外考察活动中首次公布的。
①1956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派任步云、郭德勇和孙学正对天水、甘谷两县进行考古普查工作,确定毛家坪遗址文化层厚达2米,并判断毛家坪遗址年代的上限当在商末周初。
②直至1982年,毛家坪遗址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与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合作发掘,发现毛家坪遗址主要有三种文化遗存:以彩陶为特征的石岭下类型遗存、以绳纹灰陶为代表的“A组遗存”、以夹砂红褐陶为特征的“B组遗存”。
{3}赵化成先生对居址和墓葬进行了分期和断代,认为这批遗存是可进入西周纪年的秦人遗存,最早可到西周早期。
上世纪90年代,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疯狂盗掘,数量众多的青铜重器见于海内外各大收藏机构或私人藏家之手,秦人早期历史又一次被学界重视起来,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秦早期遗址调查活动。
2012 年,再次探索早期秦文化的起点——毛家坪遗址。
现今该遗址面貌已基本清楚,面积达60万平方米,分沟东和沟西两部分,居址区大多被村庄所压,勘探出墓葬上千座。
④二、秦人西迁与朱圉秦人东来还是西方土著历来争讼不断,近年来似乎“东来说”占据主流。
最近清华简的面世,更是秦人“东来说”的绝佳例证。
周秦史事与考古发现的局部整合——以西周时期渭河上游为时空框架
收稿日期:2016-11-08作者简介:裴建陇(1986-),男,甘肃榆中人,天水市博物馆馆员,硕士。
①该调查报告原名《甘肃史前考古报告初稿》,于调查当年完成,并于该年(1947年)11月由地质调查所油印数十本,分赠全国各学术单位,当时未正式发表。
直至1987年出版的《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安志敏先生将其收入该论集。
②“……吾人以为此种灰色绳纹鬲及其它遗物皆代表原始之中国文化……此类陶器,实未必即完全为中国之汉代时之遗物,或亦可代表汉以前一段文化(如殷周)。
”参见《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第220页。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东行至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为黄河第一大支流,而渭河上游一般指陕甘交界以西。
主要支流包括秦祁河、大咸河、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永川河、牛头河、东柯河等。
其干流和支流所涉及行政区划包括今天水全境五县两区,定西市渭源县、通渭县、陇西县、漳县以及渭河上游最大支流葫芦河流经的宁夏西吉县、隆德县,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庄浪县等。
一、相关的调查与发掘1947年,裴文中先生对渭河上游做了详细的实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甘肃史前考古报告初稿》,①彼时裴文中便推测绳纹灰陶可能为殷周文化,公布这类遗址达17处之多,②经后世的调查发掘,这些遗址基本都是准确的,如甘谷毛家坪等重要遗址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
1956年,任步云、张学正等先生对渭河上游再次进行考古调查,共公布古代文化遗址182处,其中周代遗址新增10处。
[1-3]1960年,张学正先生发表文章《甘肃古文化遗存》,文中又增周代遗址8处。
[4]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队在天水地区进行了调查,公布一批新的遗址点,其中武山杜家楞遗址包含周文化遗存。
[5]此阶段学者们所说的周代遗址是拿采集遗物与中原殷周文化遗存做比较,遗址内以绳纹灰陶片的有无来断定是否包含周代文化,而这个“周代文化”其实包含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天水市历史文脉的梳理研究
农家参谋社会视野-216-NONG JIA CAN MOU天水市历史文脉的梳理研究刘治(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天水,741025)天水市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及文化遗存数量众多,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对其进行梳理。
随着城市化发展,需对其历史文脉进行梳理,项目全面梳理天水各历史时期的遗存,对数据整理方法进行改革。
主要研究了先秦华夏文明历史文脉,秦汉至宋元的丝绸之路历史文脉,明清社会历史文脉,明国至现代历史文脉。
为更好的宣传及建设天水市旅游文化大市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先秦华夏文明肇启历史文脉天水作为秦人西迁之后的落脚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时间久远,多为典故记载,而历史遗存相对较少,通过对《秦州志》《天水县志》等地方志的研究,系统的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文脉,并对现存的历史遗迹进行分析研究。
得出天水先秦华夏文明肇启历史文脉的主要体现点。
天水作为秦人西迁之后的落脚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时间久远,多为典故记载,而历史遗存相对较少,通过对《秦州志》《天水县志》等地方志的研究,系统的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文脉,并对现存的历史遗迹进行分析研究。
得出天水先秦华夏文明肇启历史文脉的主要体现点。
1.1 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文化天水市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即有华夏先祖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很丰富的历史遗存,其遗址分布在天水市的各个区域,其代表为天水市秦安县的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区域分布较广,是以大地湾为中心,辐射到天水市的各个地区,其中在天水市二十里铺、七里墩等城区位置都有较多的遗址发现,虽然规模较小,但显然属于大地湾文化同一时期,至少是受其影响发展起来的,由此可判断,在原始社会,天水即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是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各种大小遗址。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45千米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总面积270万平方米。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发现的较早的遗址。
甘谷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综述公元前688年偏居中国西北一隅
第一章 甘谷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综述公元前688年,偏居中国西北一隅的秦国在秦武公的带领下西伐冀、邽的氐戎族部落,西伐告捷后旋于冀、邽之地建立由秦国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冀、邽二县。
此举不仅使秦国势力不久到达关中渭水流域,也宣告秦国开始的西伐东进,为其逐鹿中原拉开了序幕。
四百余年后的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邽、冀二县归入陇西郡。
正如清代邑人巩建丰在《伏羌县志》中所写:“封建改为郡邑,虽职不世守,人民社稷存焉。
”由此拉开了中国君主集权的郡县制治理体系的帷幕。
秦国的冀、邽二县县城所在地大致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辖区的秦州区、甘谷县、清水县区域。
冀县所在地基本与现甘谷县县城重合,邽县则介于天水秦州区、清水县间。
就行政区划来说,古冀县所在的甘谷县所在地,自其开始建县以来,虽然经历了两千七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名字也几经更迭,但其基本县治没有多大变化,这从侧面印证了古冀县——甘谷——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甘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黄土高原西南麓,渭河中游。
东邻天水市秦安县、麦积区,南接天水市秦州区、陇南礼县,西与天水市武山县接壤,北与定西市通渭县相连。
其南北长60千米,东西宽49千米,总面积1 572 6平方千米,整体介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界处。
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出渭源鸟兽山,由西向东横贯甘谷全县,在甘谷县境内长度达40余千米,穿城北而过。
“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秦州时描写的“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大致也可说是甘谷县城的写照。
甘谷县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平均海拔1 972米。
渭河南北差异较大,渭河北为黄土覆盖的六盘山余脉,散渡河河谷将北部山区由北至南横切而过,形成南北走向的河谷通道,该区域基本为黄土峁梁沟壑区,山势较为低而平缓,干燥少雨,土地贫瘠,但可耕面积大,北宋时抵御西夏的甘谷堡和安远寨即位于此区域。
渭河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朱圉山脉,禹疏渭入河之踪迹。
论甘肃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进程
收稿日期:2020-07-11作者简介:吴伟(1984-),男,山东青州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
项目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秦在甘肃的崛起及早期秦文化研究”(20YB018)、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商周时期陇右地区族群的分布、互动与融合”(31920180060)阶段性成果2020年10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Oct.,2020第40卷第4期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Vol.40No.4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开始于3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1万年左右,是人类历史的孩提阶段。
甘肃是我国最早开展旧石器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经过数代学者百年的不懈探索,涌现出众多令人瞩目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建立了本地区年代较为清晰的旧石器考古学文化系列。
一、甘肃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历程1920年6月4日,法国天主教神父、博物学家桑志华在甘肃东部传教过程中,于华池县五蛟乡吴家村幸家沟发现了1件石核,同年8月10日,又在邻近的赵家岔发现2件石片。
[1]这是我国第一批有正式记录的旧石器,不但打破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中国北方不可能有旧石器的论断,也由此叩开了甘肃乃至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大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境内先后发现了巨家塬、楼房子、姜家湾、寺沟口四处旧石器地点。
1974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初步的调查研究工作。
[3]1977~1978年,在庆阳地区进行了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哺乳动物化石的调查,发现了刘家岔和黑土梁两处遗址。
[4]20世纪80年代,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发现旧石器地点的范围,从陇东扩展到兰州、临夏地区,数量增加到十余处。
尤为重要的是,陇山东西两侧均发现了旧石器晚期人骨化石——泾川人和武山人,为今后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5]2004年和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兰州大学对大地湾遗址进行了发掘,在该遗址第一期地层下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存。
大秦帝国族源考
2020年第1期第42卷总第215期泰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TYNO.12020Vol.42General NO.215大秦帝国族源考温兆金1,马纯壮2(1.泰安市泰山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泰安271000;2.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嬴姓发端于大费(柏翳、伯益),莱芜嬴城遗址为嬴姓的族源地,也是大秦帝国的族源地;周武王灭商后,“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就是“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之地;“犬丘”是“秦嬴”(非子)之父大骆的封邑;秦邑是非子的封邑;“西犬丘”“西垂”应为一地,大堡子山遗址一带是早期秦人的一处重要都邑,极有可能就是“西犬丘”所在;“西山”应是甘肃礼县大堡子山。
[关键词]嬴;嬴城;秦嬴;秦邑;犬丘;西犬丘;西山[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90(2020)01-0138-07[收稿日期]2019-11-30[作者简介]温兆金(1963-),男,山东泰安人,泰安市泰山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引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是为柏翳(伯益)①。
舜赐姓嬴氏。
”“(西周)孝王(前870—前862年)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蕃息),故有土(封国,位于今山东费县上冶镇双丘遗址),赐姓嬴。
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从上文可见,“嬴”姓和“秦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先秦时期,“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一个族群的称号,同姓之间不可通婚;“氏”多以自己国家的名字或封地为氏。
上文“嬴”是族姓,“秦嬴”的秦是封地或封国,也就是氏,“秦嬴”是指秦地的嬴姓族群。
大秦帝国早期发端于今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但大秦帝国的族源在今山东莱芜嬴城遗址,这一观点在学术界争议颇大,2011年时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李学勤先生在“首届中国(莱芜)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中指出:“秦人本来是自东方迁来的商奄(奄国位于今泰安市满庄镇中淳于遗址)之民,最早的秦文化应该具有一定的东方色彩,并与商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希望这一点今后会得到考古研究的研证。
甘谷县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甘谷县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张怡春来源:《发展》2018年第06期甘谷县城西为夏禹“导渭于河”之地,西南40公里处传为秦先祖非子牧马之地,境内更有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多处,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件。
这些文物或藏于北京故宫,或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县城西南石窟群,绵延十余公里,尤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谷大像山最为驰名。
所有这些,构成了甘谷独特地域文物的全新景观。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甘谷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一、问题(一)认识不到位,古代建筑被拆甘谷县公元前688年建县,被史学家誉为华夏第一县。
(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冀即今之甘谷),这里曾是天水郡、汉阳郡和凉州、秦州、伏州等州郡治所。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尕育了众多有价值的古代文物建筑。
但由于认识上的错位导致诸多有文物价值的古代建筑被现代建筑所代替,永远消失。
举其大者,公署。
宋前无考。
宋元祐五年(1090年),县令牟安仁建于县城北街南巷。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县王调元迁于东街北巷,大堂五楹,右幕厅,仪门外左为典史宅、右为狱。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周铣补修,计有堂室门楼89间,民国时期仍为县衙驻地,后全部拆除,现为住宅小区。
姜公(姜维)祠。
清同治年间建于县城北街,已毁,现建为居民小区……(二)资金不到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甘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目前仍有6万多人口尚未脱贫。
城市建设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
全县年财政收入不足7个亿。
项目建设中的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无法落实。
就文物保护而言,县、乡政府虽有好的规划,但姜维纪念馆规模小,档次低,本该是颇具历史厚重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但20世纪80年代建设时受资金因素制约,远远未达到本该达到的水准。
让规划变为现实,是机遇,但甘谷县因财力制约无法抓住。
全县文物保护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对策(一)多措并举筹措文物保护资金1.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对甘谷这样一个国扶贫困县而言,项目是文物保护的“血液”,只有项目资金为文物保护“输血供养”,文物保护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宋“甘谷城”考
于是不敢 作 过,听 从 点 集. 若 谓 修 城 之
后,有积聚粮草之费,臣以为不然.盖筚
篥既城,则秦 州 三 阳、伏 羌、永 宁 皆 在 近
里,可以均 匀 抽 减 逐 寨 之 兵,往 彼 屯 泊.
更有创置酒 务 场,课 利 相 兼 充 瞻.”诏 从
县.城 二,建 隆 二 年 置 伏 羌 寨. 熙
此置甘谷县属秦州,元废入通渭县.«元丰志»:城
伏羌,州西九十里.甘谷,州西北一
十里,宋熙宁 初,曹 玮 置 城 于 此,为 戍 守 处. 金 于
在秦州西百八十五里.”
[
6]
宁元年 置 甘 谷 城,三 年 以 伏 羌 寨 为 城.
百八 十 五 里,领 陇 阳、大 甘、吹 藏、陇 诺、
辖地筑成大甘谷口寨,朝廷赐名“甘谷城”.同年,
乾隆二十 六 年 «通 渭 县 志»:“(金)甘 谷 古 城,
在县南五十里,有金人题石,今城石俱废.”[7]
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自马家店正南二
十里至古城川,即金甘谷县,有墩塘.”[8]
1990 年版«通渭县志»:“熙 宁 元 年(
1068),陕
西秦凤路副都总管 杨 文 广 筑 甘 谷 口 寨 (今 甘 谷 县
位置,也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以致明以后出现了
[
3]
多种不同记载:
万历四十四年«重修通渭县志»:“(金)甘谷古
城,在甘谷里,有金人题石,今城石俱废.”[4]
万斯同«明 史 稿»:“通 渭,宋 置.东 有 甘 谷 废
县,东北有废 甘 泉 城,又 有 堡 川 城.北 滨 渭,西 有
华川,东流入渭,南有华川关.”
s
2024-2025学年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联考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浙江卷)
2024-2025学年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联考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浙江卷)1.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甘谷县西部毛家坪村,属于早期秦文化遗址,展现了从西周至公元前677年的秦人活动遗迹。
如表是该遗址遗存的炭化植物种子的统计表(部分)。
据表可知()①②毛家坪先民从事“粟麦并重”的水田农业③大豆开始成为毛家坪先民的重要农作物④毛家坪的早期秦人发展一定规模的畜牧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 《秦简·法律答问》曾规定:“妻悍,夫殴治之,决其耳,若折肢指、肤体,问夫何论?当耐(剃出鬓毛胡须的刑罚)。
”出土于张家山汉简则规定:“妻悍而夫殴答之,非以兵刃也,虽伤之,毋罪。
”下列选项中,与上述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B.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理念C.官僚体系的不断完善D.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3. 《三史正统论》中记载金章宗完颜璟之言:“朕闻海陵(王)有言,我国家虽受四方朝贡,宋犹假息江左,亦天下两家邪?”这可以反映出()A.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B.“大一统”意识已经深入南北C.金朝意图塑造正统地位D.南北对峙造成经济文化的割裂4. 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对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极为推崇。
当他年过七十,告老还乡,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臣所惧者,诸君以恐畏之心,坚其安习塞闻之陋;臣等书虽告成,而愿学者少,有倡无继,有传无习,恐他日终成废阁。
”这说明徐光启()A.批判了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B.主张以开放胸怀会通中西C.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D.放弃了“天朝上国”思想5. 中国产业工人是伴随着外国资本、洋务运动的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这三种近代工业而产生和发展的。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相继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不少家庭手工业者被雇佣,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
中国产业工人与世界各国产业工人一样,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据此分析,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产生()①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②早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③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④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甘肃天水伯阳唐张简璋墓略考
甘肃天水伯阳唐张简璋墓略考文/吴荭 王山 图/赵亚君2020年10月底,S25静宁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至天水段)施工现场发现一座唐代墓葬。
随后,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麦积区文旅局均派人赴现场对墓葬情况进行调查。
可惜墓葬已遭破坏,所知资料甚少,仅从网络上获取部分照片及视频。
但该墓有明确题记及精美壁画,年代清晰准确,反映了晚唐时期人物服饰、建筑形制、室内陈设及家具样式等重要内容。
墓葬形制墓葬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伯阳村毛峪河南岸二级台地上,海拔1072米。
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墓周边进行勘探、发掘后,发现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其他墓葬,明确此地应为一处墓葬群。
墓葬群中有砖室墓、土洞墓、土坑墓等。
其中砖室墓均为单室,南北向,墓道位于墓室北侧。
此墓被发现时因遭破坏,形制不明,后经发掘清理可知,此墓为方形单室砖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
墓向355°。
墓道位于北部,已被破坏。
封门在墓室北侧,考古工作者清理时发现了垒砌残砖,推测曾存在封门,残宽0.78米,残长0.52米。
由于墓室西北可见明显转角砖,且距封门尚有一定距离,推测在封门与墓室之间存在甬道,形制不明,宽度未知,长1.02米。
墓室位于墓道南部,南壁、西壁残存部分,清理时在西北、东南角处发现规律排列的转角砖块,据此大致判断墓室近方形,边长约3.25米。
壁砖因塌陷、挤压而变形内凹。
墓室四壁及墓顶均为砖砌。
墓壁与墓顶交接处砌一层菱角牙子砖,出檐。
顶部叠涩收分,推测原始墓顶为穹窿顶。
墓室残存西壁和南壁,单层砖砌,平铺而成。
墙砖下残留部分平砖,或为地面铺砖,或为棺床铺砖,不能确定。
墓室壁面抹一层泥皮,再白粉打底,其上绘制壁画。
西南角绘制出黑色栌斗、红色转角柱及阑额。
南壁、西壁上部仍能看到红色的阑额。
推测墓室四角均有栌斗、转角柱,四壁上部均绘有阑额。
整个墓室以仿木构影作形式建构出一空间。
墓室西壁北侧绘有一男性人物形象。
毛家坪B组遗存再认识
赵化成首先将毛家坪遗址内与秦文化共存 的这一类新遗存辨识出来,称为毛家坪 B 组遗存, 并认为这一类遗存有可能是东周时期冀戎的遗 留。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影响深远。 其指出的 B 组遗存文化特征,依然是目前判定 西戎遗存的重要标准。但由于当时毛家坪遗址 B 组遗存发现有限,而且又与东周秦文化联系在 一起,资料较少,器类单一,并不能概括文化 全貌,不仅影响了对 B 组遗存的深入认识,有 关其来源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近年来, 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均有类似 B 组遗存的发现, 特别是甘肃省张家川马家塬、秦安王洼、陕西 省黄陵寨头河和史家河等墓地的发掘,大大丰 富和扩展了 B 组遗存的内涵,为解决上述问题
考古与文物 2019 年第 2 期
77
考古研究院)
关键词:甘谷毛家坪,B 组遗存,类型,来源 摘要:毛家坪 B 组遗存特征鲜明,结合目前最新考古发现,其器物类型更加丰富,可分为甲、乙两类。甲类遗 存为双鋬鬲、双耳鬲,且早期体形较大,大袋足,足跟由柱足发展到铲足。乙类遗存为双耳罐、单耳罐、双鋬罐、 高领罐等,陶色斑驳,夹砂陶,烧制火候低,陶质疏松。前者主要源于李家崖文化,后者主要源于寺洼文化,毛家 坪 B 组遗存是两种文化不断融合的产物。 KEY WORDS: Maojiaping site in Gangu, Ceramic Assemblage B remains, Typology, Origins ABSTRACT: The ceramic assemblage B remains from the Maojiaping site in Gangu represents a type of distinctiv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The lates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have enriched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ose remains. In general, the assemblage B remai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Ⅰ ceramics includes li tripod with two pan-handles, and li tripods with two ring-handles. Li vessels of the early period are relatively large with big hallow legs. Also, the lobes attached to the bottom of each hallow leg changed from the column-shape to shavel-shape. Group Ⅱ includes double ring-handed jar, single ring-handled jar, double pan-handled jar, and long-necked jar. The colors of ceramic of this group vary greatly. Also, ceramics of this group are sand-tempered with low firing-temperature and loose textur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first group of remain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Lijiaya culture, while the latter one was derived from the Siwa culture. In other words, the Assemblage B remains were the hybrid of two different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甘谷县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二 、对 策
涵丰 富 。任 何 专业 在 认识上 总 有偏 颇
州 等州 郡 治所 。悠 久 的历史 ,灿烂 的文
(一 )多措并 举筹措 文物保护 资金 和局 限 。历史 文化遗 产 中所蕴 含 的忻
化 ,尕育 了众多 有价 值的 古代 文物 建
1.千方 百 计争取 项 目资金
学 、历 史 、文 学 、宗 敦 、艺 术 、灭 文 、地
筑 。但 由于 认识 r[ 的 错位 导致诸 多 有
对 甘 谷 这 样 一 个 国 扶 贫 困 县 而 理 、经 济 、民俗 等 众多学 科 门类 的 内
文物 价值 的古 代 建筑 被现 代建 筑所 代 言 ,项 目是文 物 保护 的 “血液 ”,只有 项 容 ,需要 各类 专家 学者 共 同参 与 ,才 能
文 物 是 不可 再 生 资源 .是 一域 一
余公 里 ,尤 以国 家级重 点 文物保 护 单 中的县 级 财政 配套 资金 无 法落 实 。就 地之文化名片 ,县上要向全社会广泛
位 甘 谷大 像 山最 为驰 名 。所有 这些 ,构 文物保护而言 ,县 、乡政府虽有好的规 宣 传 文 物 保 护 的 现 实 意 义 和 历 史 意
成 了甘 谷独特 地域 文物 的 全新景 观 。 划 ,但姜维纪 念馆规模小 ,档次低 ,本 义 ,发动社会团体和致富能人为文物
然 而 ,由于 种 种 原 因 ,甘 谷 县 文 该是 颇具 历 史厚 重 感的 爱 国主义 教 育 保护 “出力 流 汗”。一是 实 施 “走 出 ”
物 保护 工 作存 在这 样或那 样 的不 足 。 基地 和文 化 旅 游胜 地 ,但 20世 纪 80 战 略 。二是 实施 “请进 来 ”战 略 。让 涓涓
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
作者: 赵化成[1];宋涛[2]
作者机构: [1]甘肃省文物工作队;[2]北京大学考古学系
出版物刊名: 考古学报
页码: 359-396页
主题词: 考古学;文化遗存;发掘报告;甘肃省;文物工作;绳纹;口径;红陶器;遗址;灰陶
摘要: <正> 一、遗址概况与发掘经过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盘安乡毛家坪村,东距县城25公里。
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岸的第二阶地上,与今河道相距约0.5公里,其间有陇海铁路和天兰公路穿过(图一)。
遗址东西长约300、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
南部紧靠丘陵,东部为冲沟,西北部为台地边缘,高差3—5米。
西北部台地下有渭河的小支流——南河流过。
遗址南部地势较高为墓葬区,今辟为梯地;北部低平为居住区,且大部分被今村庄所压。
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沟西墓地2012~2014年发掘简报
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沟西墓地2012~2014年发掘简报
梁云;方志军(绘图);李鑫;赵兆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22()3
【摘要】2012~2014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沟西墓地北区发掘140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主要是头向西的屈肢葬,出土各类器物1000多件(组),时代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晚期,特征与上世纪80年代发掘的“A组遗存”一致,均属秦文化。
本文选取7座典型墓葬介绍,其年代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春秋晚期。
本次发掘丰富了周代秦文化的内涵。
【总页数】21页(P27-46)
【作者】梁云;方志军(绘图);李鑫;赵兆
【作者单位】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墓地M6发掘简报
2.甘谷毛家坪遗址与武山洛门东旱坪遗址关联性略考
3.陕西府谷寨山遗址庙地点墓地发掘简报
4.江苏赣榆汉代盐仓城遗址及墓地发掘简报
5.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沟东墓地2012~2014年发掘简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西山坪遗址5 000 年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
植物学通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8, 25 (1): 20−26, w w w .研究论文.甘肃西山坪遗址 5 000 年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李小强 1, 2* , 张宏宾 1 ,3 , 周新郢 1 ,3 , 尚雪 1, 3, 纪明 1 ,3 , 赵克良 1, 3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西安 710075; 2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75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摘要西山坪遗址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和炭屑以及碳化种子加速器14C测年显示甘肃天水5 00 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是我国西北部有精确定年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存, 也是水稻种植的最西北端。
西山坪水稻遗存将稻作农业记录向西拓展了至少 2个经度。
这一发现有助于准确判定5 00 0年这一重要时点东亚水稻种植的区域以及了解水稻的种植与传播对农业和环境产 生的影响。
关键词 水稻遗存, 5 000年, 甘肃, 植物硅酸体, 西山坪遗址李小强, 张宏宾, 周新郢, 尚雪, 纪明, 赵克良 ( 2008). 甘肃西山坪遗址 5 000 年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 植物学通报 25, 20−26.人类世(Anthropocene)是 21 世纪提出的一个新的 地质单元(Crut zen, 2002), 即从全新世的 1 万年中, 提 出的一个新的地质时期(刘东生, 2006)。
这一概念的提 出强调了对人类活动研究的重要性, 告诉我们需要从新 的视角来考察今天的地球系统, 把叠加在自然变化之中 的人类活动影响因子研究清楚, 才能有效地提取和研究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对人类世农业活动的考古生 物指标研究, 有助于我们探讨农业起源、扩散与传播以 及人类农业活动产生的环境效应, 重建人类史前历史与 活动特征, 探索文化与文明的冲突及融合(Diamond and B ellwood, 200 3; Haz elwood a nd S t eele, 20 04; B ellwood, 2005)。
甘谷毛家坪遗址秦人骨的碳氮同位素研究
甘谷毛家坪遗址秦人骨的碳氮同位素研究王奕舒; 凌雪; 梁云; 侯宏伟; 洪秀媛; 陈靓【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9)005【总页数】7页(P729-735)【关键词】毛家坪遗址; C;N同位素; 食谱结构【作者】王奕舒; 凌雪; 梁云; 侯宏伟; 洪秀媛; 陈靓【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3; O657.7秦人创造的秦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关于早期秦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界的热点问题。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的毛家坪遗址是早期秦人居住区,遗址区位于渭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以自然冲沟为界分为沟西部的居址区和沟东部的墓葬区[1],作为秦人由西汉水流域向东推进至关中地区的重要地点,该遗址对早期秦文化探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秦文化的内涵组成有许多内容,其中食物是先民生存的物质基础,饮食结构不仅反映先民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等自然因素,更能体现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2]。
因此,目前对古代先民食谱的研究是考古学的热点之一。
有关早期秦人的饮食结构少见文献记载,目前主要通过考古发掘资料的深入研究来揭示。
骨化学分析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测定先民人骨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揭示古代先民的食物结构特点,从而阐释先民的生业方式和经济模式等问题,是目前生物考古学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兴方法。
本文对甘谷毛家坪遗址沟东2012年和2013年发掘出土的春秋及战国墓葬人骨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为研究毛家坪早期秦人的生活状况、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提供基础资料,进一步丰富秦文化的深入研究。
1 实验部分1.1 样品概况毛家坪遗址共勘探出墓葬千余座、灰坑八百余个、车马坑四座以及房屋居址、陶窑等遗迹单位,其中发掘墓葬199座[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谷毛家坪遗址与武山洛门东旱坪遗址关联性略考作者:魏亚芳来源:《丝绸之路》 2019年第2期甘谷毛家坪遗址与武山洛门东旱坪遗址关联性略考魏亚芳( 甘谷县博物馆,甘肃甘谷 741200 )[摘要] 渭水上游孕育了秦早期文明。
本文对武山洛门的东旱坪和与其接壤的甘谷毛家坪等遗址所反映的周秦文化进行了探讨,以期考证甘谷毛家坪遗址与武山东旱坪遗址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 甘谷毛家坪遗址;武山;东旱坪遗址;秦文化甘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①?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县治——冀县(今甘谷)。
到秦献公元年(前384)彻底征服洮河上游的狄戎而置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再到孝公元年(前361)陇西、武山一带的貆戎完全归顺,置貆道县(治所在今武山县桦林乡天局附近)。
在秦国长达300多年向西拓展进程中,当时的冀县邑地作为秦人攻防西部诸戎的屯戍要塞,在此与西部诸戎长期在此对峙。
冀县据于秦岭西端、秦陇交界处,在秦文化逐步西渐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留有大量的文化遗存。
而在甘谷城西 25公里处发现的毛家坪遗址中的车马坑及相关文物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再向西延伸10公里,今武山县洛门镇东旱坪遗址所出土的文物亦成为秦文化在此繁衍的佐证。
本文从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及人文环境等诸方面对同具秦文化特征的毛家坪遗址与东旱坪遗址之间的关联性作一初步的探讨,以为今后该区域文化遗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略有价值的参考。
一、地理环境的关联性甘谷与武山共处于渭河上游、东经105°05‘41.1”至105°03‘00.1”,北纬34°45‘12.2”至34°45‘35.3”之间。
地理接壤、地貌相同,共属甘肃东部黄土梁峁沟壑区。
同时,依山傍水的地理条件,也成为了先民们栖息生活的最佳选择。
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武山洛门东旱坪遗址均如此。
也符合古人“因天材,就地利”,② “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③的择地原则。
两个遗址均处在渭河岸边的缓冲带上,地势相对平缓,利于人们生活劳作,故两处遗址皆为生活聚落。
“冀”(今甘谷)的本义就是北方有田的地方,《说文》“冀,北方州也”,“两河间曰冀州”。
到了汉代,本区依旧“沃野千里,谷稼殷积”。
④再结合郦道元《水经注·渭水》的叙述来看,两地之地理关联性更加显见:渭水又东,与落门西山东流,三府谷水注之,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水。
有落门聚……渭水自落门东至黑水峡,左右六水夹往。
左则武阳溪水,次东得土门谷水,俱出北山,南流入渭。
右则温谷水,次东有故城溪水,次东有闾里溪水,亦名习溪水,次东有黑水,并出南山。
北流入渭水,渭水又东出黑水峡,历冀川。
又东过冀县北,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
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其水北迳冀县城北。
秦武公十年,伐冀戎,县之。
……渭水又东合冀水,水出冀谷,次东有浊谷水……次东有黄土川水,俱出南山,北迳冀城东,而北流注于渭。
渭水又东出岑峡,入新阳川……⑤甘谷县磐安毛家坪遗址与武山县洛门东旱坪遗址间距不到10公里。
毛家坪与东旱坪遗址同位于渭河南岸的二阶台地,同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层相近,墓葬形态(竖穴土坑墓)、出土文物也都极为相似,两个遗址相似、相近度非常之高。
从地理状况来看,东旱坪遗址当属冀县县治辖区之内,地理意义上的关联性自不待言说。
堪可视为同类遗址加以考察。
二、文化遗存的关联性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毛家坪和东旱坪遗址中的遗存中,不论其陶器形态或是丧制葬俗,都与周秦文化相同。
周秦文化是赢姓氏族文化基础上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源起于中国西部的秦国,后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秦文化的要素又逐步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也为今天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存。
毛家坪遗址和东旱坪遗址就是典型的秦文化遗存之一。
毛家坪遗址位于渭河南岸台地,分沟东和沟西两部分。
沟西的北部为居址区,大部分被村庄叠压,沟西的南部为墓葬区。
2012年发掘地点3处,共发掘灰坑210余个,发掘墓葬21座、墓葬分洞室墓、竖穴土坑墓两类,年代从春秋早期延续到战国中晚期,发掘车马坑2座,都为2马1车。
发掘面积近2700平方米,发掘墓葬、房址、陶窑、灶址、灰坑、灰沟等各类遗迹735处,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
其中金属器主要有铜鼎、铜簋、铜戈、铜匜、铜三足盘、铜甗、铜剑等,陶器主要是鬲、鼎、盆、豆、罐、壶等组合,石玉器有绿松石、炭精、料珠、石玦、玉玦等饰件,其中两件玉玦,墨绿色,半透明,材质为西距毛家坪30多公里武山县鸳鸯镇出产的鸳鸯玉。
兽骨百余件,主要是羊、马、牛、猪、狗等家畜骨件,其中羊骨最多32件,此外,还发现野生动物羚羊角、鹿骨各一件。
总的来看,毛家坪遗址出土的多是地域特征鲜明的早期秦文化典型联裆鬲、圆腹罐、侈口罐、大喇叭口罐等器物。
东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金川村南侧的东旱坪上,在渭河南岸第二、第三台地上。
遗址东西长800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约320万平方米。
分布范围内的断面上暴露有灰层、灰坑和白灰居住面,文化层厚0.5-1.5米、深约2米,采集到标本有石器、陶器等。
曾出土有彩陶罐、双耳红陶罐等。
从所获文物标本看,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及商周寺洼文化。
洛门西旱坪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时的大量陶片,以及战国时期铁斧、铁削。
两处遗址都出土了马、牛、羊、猪等家畜的大量骨件,这都表明此区域当时农业、畜牧业都很发达。
以此来看,两处遗址同处要地,亦出土了大量的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二、历史脉络的关联性《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祖先中潏“在西戎,保西垂”,“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⑥?秦人先祖最早在甘肃活动的中心区域——西垂(西犬丘),即今天水及附近的礼县、西和一带。
后随秦人势力的扩张,其势力范围在渭水流域不断拓展。
至秦武公时期,打败了渭河上游的邽戎和冀戎,始置冀县,主体范围在今甘谷境内。
春秋早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秦武公时,秦国都城已迁至平阳(今陕西宝鸡市阳平镇一带),但依然视西垂为祖都,仍在当地保留了管理机构。
而赋予县以行政管辖职能的郡县之县,直至秦孝公时才出现。
《史记·秦本纪》记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⑦ ?。
又《史记·六国年表》载孝公十三年(前349年)“初为县,有秩史” ⑧ ?,有秩史就是设县令。
2013年,毛家坪遗址一春秋秦墓出土一组五件鼎,《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载:“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此取之宋,其谓之郜鼎何?器从名,地从主人。
器何以从名?地何以从主人?器之与人非有即尔。
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
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
俄而可以为其有矣。
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
何者?若楚王之妻媦,无时焉可也。
戊申,纳于大庙。
何以书?讥。
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大庙,非礼也”。
何休注曰:“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 ⑨?同年,另一墓地还出土了“三车十马”坑,其马头均朝东,系贵族出行车辆,车舆带漆皮彩绘,车轼上有蟠虺纹彩绘,舆板白底红彩。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可见,县邑长官一般由大夫级别爵位的贵族担任。
毛家坪墓葬用鼎制度和乘舆制度也都集中体现了周代“大夫县邑”制之特点。
据此推测,毛家坪遗址极有可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冀县城的墓地,特别是这些保存完好的春秋早期车马坑的出土,对两周车制的演变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并表明本区域是秦早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需要指出的是,东旱坪战国晚期秦墓出土了一些漆器残片,因其严重腐蚀无法辨识器形。
2012年冬,其邻近的西旱坪遗址洛门初中建设工地,武山县文物局在清理西汉早期墓地时,也发现了一些漆器残片。
以上这些考古成果,特别是“用鼎制度” “车舆制度” “带围沟秦墓”都反映出本区域春秋战国的墓主身份起码属于县大夫以上级别贵族规格,结合《水经注·渭水》有关故城溪水的记述,毛家坪—东旱坪遗址区域应该就是《史记·秦本纪》“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冀县)初县之”的县治属地。
以此推论,早期冀县县域,除包括今甘谷渭水流域广大地区外,还应包括今武山县洛门镇东部地区,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这不仅在毛家坪—东旱坪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的器物上有明显的关联体现,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亦可说明。
《汉书·地理志》云:“冀……有朱圉山,有缇群山,有洛门聚。
”《后汉书·隗嚣传》云:“落门,聚名也,在今秦州伏羌县西。
”《后汉书》志23《汉阳郡·冀条》载:“落门聚,来歙破隗嚣处” ⑩ 。
综而论之,无论从地理角度还是历史角度,也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考古学角度分析,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武山东旱坪遗址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即有着不可否认的关联性,进而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加以考察与研究。
注释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5,第182页,中华书局,1978年。
②《管子今译·乘马第五》第39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
③同上④(宋)范晔《后汉书》卷87《西羌传》,第2869页。
⑤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17《渭水》,《四部备要》第47册,第267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9年。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第182页,中华书局,1978年⑦(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第203页,中华书局,1978年⑧(汉)司马迁《史记》卷15《秦本纪》,第723页,中华书局,1978年⑨《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⑩(宋)范晔:《后汉书》志23《郡国五》,第3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