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 (1)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0课)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0课)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大运河的开通:(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贞观之治”1.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开元盛世”1.唐朝的社会经济:(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学案: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
学案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1.确立(1)时间:隋唐时期。
(2)内容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作用①三省相互牵制和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相权被分割,避开了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
2.演化(1)宋代:相权一分为三,设“中书门下”负责行政;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三司掌管。
(2)元代: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3.评价(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2)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化探究]探究点1唐代皇权的加强材料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思考试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现象说明的问题。
答案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
[易混易错]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有何区分?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由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元代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代的尚书省。
[易混易错] 三省六部制下的制衡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
三省虽相互制约,但必需听命于皇帝,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这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着本质区分。
探究点2宋代中枢机构的设置材料《宋史·职官志》说:“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
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宋代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群臣奏请兴创改革,及中外无法式事应取旨事。
凡除省、台、寺、监长贰以下……武臣谣郡横行以下除授,皆掌之。
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
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士人阶层对政治 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多元化;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教育的普及和 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启示
多元化考试方式
强化实践能力考查
科举制度废除后,教育考试制度逐渐 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当今教育考 试制度改革可以借鉴科举制度的经验 ,采用多种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以 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80%
士人阶层的特点
士人阶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 政治地位,注重家族传承和家风 建设,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有 着重要影响。
民间教育普及和提高
民间教育的普及
科举制度推动了民间教育的普 及,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能够 参加科举考试而积极送子女入 学读书。
教育水平的提高
随着民间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资 源的不断丰富,人们的教育水 平逐渐提高,文化素养和知识 水平也得到提升。
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对贡士进行策问,以定甲第。
八股文及其影响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 特殊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 、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股八部分组成。
影响
八股文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 ,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武举与特科选拔
武举
唐朝武则天始设武举,以选拔武艺人才。历代因之,清光绪 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
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
目
CONTENCT
录
• 科举制概述 • 科举考试内容与形式 • 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现象与影响 • 科举制度变革与衰落 • 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和
作用
01
科举制概述
【一课三练】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试题(课前自主梳理+课堂合作研习+课后拓展探究,pdf)
人 才 ,科 举 制 度 正 式 诞 生
科 制
举 的
ïïï完 í
善
:唐 朝 时 科 举 制 逐 两科最为重要,
渐完
善 ,常 、武
设的 则天
考 、
试科
目中以 是完善
科
、 举制的关
键
人物
创
立
ï
ï
ï
ï影 ï
响
ìï科 ï科 íï科
举 举 举
制改 制促 制促
善了 进了 进了
,使 有 才 识 的 读 书 人 可 以 入 朝 为 官
——— (五 代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 是什么意思?
(2)他 是 在 什 么 情 况 下 讲 这 句 话 的 ?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8.1905 年 9 月 ,慈 禧 太 后 根 据 刘 坤 一 、张 之 洞 建 议 宣 布 :“自 丙 午 科 为 始 ,所 有 乡 、会 试 一 律 停止。”至此,在我国实行了一千 三 百 多 年 的 科 举 制 退 出 了 历 史 舞 台。 科 举 制 初 创 于 隋 朝 ,完 善 于 唐 代 ,据 所 学 知 识 ,简 述 科 举 制 产 生 了 什 么 影 响 。
商殊类(应试)。”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包括( )
①唐朝科举考试有资格限制 ③统治者歧视商人
②以门第出身为标准选拔官吏 ④ 唐 代 科 举 制 有 进 步 性 ,应 肯 定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11.古 人 诗 赞 “人 生 四 喜 ”曰 :“久 旱 逢 甘 霖 ,他 乡 遇 故 知 。 洞 房 花 烛 夜 ,金 榜 题 名 时 。”与 “金
14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1)积极: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1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
首先请允许我感谢您在接下来十五分钟内对我的关注。
(鞠躬)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今天我的说课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
一、说教材历史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共分为六册书,七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古代史,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九年级上下册讲授世界史,本套教材按时间编排,同时考虑了每个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基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七年级下册。
本册书共包括三个单元的内容。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主要讲授隋唐时期的历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讲授宋元时期的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主要讲授明清时期的历史。
科举制是第一单元第三个知识点的具体体现。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包括八课内容,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我们呈现了隋唐社会的繁荣,《科举制的创立》是第四课,是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被称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政治繁荣的表现,不仅影响了当时,还影响了后世,不仅影响了国内,还影响了世界,甚至有外国学者将此项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板块内容。
一、科举制的创立;二、科举制的完善;三、科举制的影响。
从创立到完善再到影响,形成完整的体系,使学生对科举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根据课标设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提纲1-12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统一全国: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二、大运河的开通(读P4“隋朝大运河”图)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三、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四、隋朝繁盛的表现: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绩————“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1、在位皇帝:唐太宗2、统治措施: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戒奢从简”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3、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三、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含义: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
)第3课“开元盛世”(唐朝全盛时期)一、在位皇帝:唐玄宗二、统治措施:①重用贤人②重视吏治③提倡节俭三、“开元盛世”表现:1、农业:①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②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③制成曲辕犁,创造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①丝织技术高超②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出名。
3、商业:①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②长安城内分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隋朝)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度完善(唐朝)1、唐太宗: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山东省泰安市新城实验中学2015年中考历史《科举制的创立》复习课件1
3、科举制在隋朝产生的作用
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选拔官吏的权利,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唐朝 二、科举制的完善:
1、考试内容:
考什么? 分科考试
(隋唐)进士科:以策论为主,唐玄宗增加诗赋。 (唐朝)明经科:以儒家五经为主。 明法科:以律令为主。
明书科:以书法为主。
明算科:以数学为主。
武举科:箭射、马枪、负重、言语、材貌等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 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可以凭才 学做官。
顾名思义:什么是科举?
科:考试科目 举:选拔 科举制: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 制度
隋朝进士——房玄龄
房玄龄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齐州临 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 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返回
唐朝 二、科举制的完善:
1、考试内容:
常设考试科目很多,最为重要的科目是进 士、明经。
动动脑
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 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 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
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试题?我们现在的 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
三、科举制的影响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 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房玄龄 张九龄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 宰相,占有三分之二。
私 塾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 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唐朝的著名诗人
王维
韩愈
白居易
3 、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 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诗赋,大大有利 于唐诗的繁荣。
李白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1)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展及影响一、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一)科举制的缘起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在很早就将选举和教育结合在了一起。
科举制度的雏形始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创造了一套以教育为基础的治理模式。
他建立了老师进行授课,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学习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来培养士大夫。
汉武帝还建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选拔制度,被称为“察举制”,选出优秀的人才进入朝堂。
这些制度的产生让百姓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是维持社会的发展的基础。
从“察举”到“科举”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溯源于汉武帝时的“察举”。
所谓“察举”,即山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称为举孝廉。
大约每20万人中举孝廉一人,被举之人试用一年,胜任者转为正式官员,不胜任者退回,推举之人要连带受罚。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官员一直是一个相当小的集团,在这样一个小集团内,推荐者常常能看到被推荐者的全部,包括文章、学问、德行、才干等,而且举荐不实还可能遭到惩戒,而举出合适的人才尤其是大才高才,于己则有真正长远的好处,不仅可以获得识才的美誉,更可有得力的门生故吏。
这一切使得察举制度在两汉有效地实行了几百年。
魏晋南北朝时,曹丕称帝后,制定“九品中正法”,即“九品官人法”,即由中央设中正官于郡、州,由中正官区别人物,定其高下。
中正官通过品评,将地方所荐之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上上者称为圣上,上中者称为仁人,上下者称为智人。
若品评为下下,则称为愚人。
“九品中正法”取消了考试,取舍与否,取决于中正官的品评。
显然,品评需要制定通行于全国的标准。
当时制定的品评标准有72条之多,中正官根本记不住。
于是,72条标准形同一纸空文,剩下只有一条品评标准,即家世出身,结果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中正官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九品中正法”重家世、轻才德的弊端日益明显,受到世人抨击,渐渐废除。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课知识树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知识树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隋朝的统一
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强盛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2,大运河的开通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和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长度和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消极作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积极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4.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
这个知识树主要概括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以及隋朝的灭亡等重要历史事件和概念。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南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签》材料三(唐朝)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能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4)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并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汉族与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依据材料“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主政策。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教材分析课题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四课,所以,学习中要把科举制的创立放到这一时期的繁荣开放的大背景中去处理。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人才和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得中央对人才的掌控以及对人们的思想控制都进一步加强,影响至为深远。
本册教材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本课对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
这就需要教师趣味教学并加以讲解引导,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层层探究,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导入:中国古代说法中的人生四大喜事,具体指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同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继续提问:中国古代书生是如何金榜题名的?今天的人们习惯把考上大学称作“登龙门”,也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的第一名分别称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1.4《科举制的创立》课件
家子弟。胄:后裔。蹑:登。 英俊:有才能的人。沉:埋没。 下僚:地位卑下的小官。)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绩选拔官员,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望 各拼 位爹 有的 志年 之代 士已 ,一 用去 功不 读复 书返 ,, 来未 年来 进的 士仕 及途 第得 ,靠 衣自 锦己 还去 乡拼 。,
3 、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冷静的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中,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 倒,待到晚年一中了举,有人送银子,有人 送房子,有人送丫鬟,有人送衣服。就连平 日恶语相对的岳丈胡屠户,也送来了猪肉和 几千钱。而范进听说自己中举后,竟然发疯 了。
科 举 制 的 创 立
诞生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关键人物
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应试者众多,录取率极低 进士科第一名称“
状元”
现 存 状的 元唯 卷一 一 张
唐太宗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赚 得 英 雄 尽 白 头 ”
太 宗 皇 帝 真 长 策 ,
“
2 武则天:
大力提倡科举; 创设殿试和武举。
宋人殿试图
3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 要的考试内容。
完善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设殿试,开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改善了用人制度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影响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废除 延续了1300多年,到清朝末年废除
当堂检测
1.正式设置进士科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他们都曾进士及第
2023_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模拟测试卷(附答案)
2023_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模拟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第二题题号上方的答案栏内。
每小题1.5分,30小题,共45分。
1.隋朝哪一年统一了全国A.581年B.589年C.605年D.618年2.从历史的角度比较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B.为巩固统治,而修建了巨大的工程C.历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D.采取残酷的手段来加强思想控制3.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开凿“此河”的皇帝是A.秦始皇B.隋炀帝C.唐太宗D.明太祖4.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他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繁荣景象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5.现今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为“国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我国古代主要是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员,下列最早对考生采用面试方式的皇帝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明太祖6.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A.贞观之治B.贞观遗风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7.北方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表明这一时期A.唐朝非常强大,北方各族与唐关系融洽B.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戴C.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北方民族D.唐朝时北方各族势力很弱,无法与唐抗衡8.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救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这首诗追述了唐朝与哪国的文化交往A.朝鲜B.印度C.日本D.越南9.“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不畏艰难的精神B.有高深的佛教学识C.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10.唐朝灭亡的标志是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C.朱温建立后梁D.安史之乱的发生11.唐朝的书法和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科举制度的创立》
对未来的展望
改革考试制度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针对科举制度的局限,未来的考试制 度应该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减少对单一知识点的考察。
通过改革考试制度和选拔机制,打破社 会阶层的固化,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 脱颖而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强化实践能力
未来的选拔制度应该更加注重考生的 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使选拔出来的 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拔人才需要
为了打破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政 府,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创立过程
隋朝创立
隋文帝废除九品官人法,采用分 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 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 成。
唐朝发展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增 加考试科目,严格考试程序,提 高进士科地位,使其成为科举中 最重要的一科。
元朝科举制度的存废之争
元朝曾一度停废科举,但后恢复并确立了科举取 士的规则。
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与废除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弊端丛生,废除科举成为必 然。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戊戌变法与废除八股文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废除了八股文,改试策论 。
辛亥革命后的改革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新式学校开始 兴起。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为人才 选拔提供了相对公平的途径。
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强化了社会对教 育的重视。
科举制度对东亚地区的考试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科举制。
02
科举制度的起源
起源背景
社会阶层固化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的崛起,社会阶层逐渐固化, 寒门子弟难以进入上层社会。
科举制度的意义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下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2.概况:
注意区分:进 士科是科举考 试制度的一个
科目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 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文帝
科举制正式诞生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 设立,标志着科举制 的产生。
隋炀帝
科举制对世界的影响: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 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英国大百科全书
第1课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科举制文档
科举制1. 介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该制度在公元581年的隋朝首次实行,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选拔官员制度,直至20世纪初的清朝废止该制度。
科举制的实行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科举制的起源科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6年的西汉时期。
当时的皇帝汉武帝为了确保朝廷官员的能力和忠诚,决定设立制度来选拔官员。
汉武帝通过设立乡试、国试和殿试等考试环节,选拔优秀的人才。
这一制度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后来科举制的雏形。
3. 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3.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的第一步,主要是选拔地方士子。
士子需在自己的县级以上的乡试考场参加笔试。
乡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经学和诗词,主要是考察士子的基本学问和文学才能。
3.2 国试国试是乡试和殿试之间的中级考试,主要是选拔乡试中的优胜者。
国试的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更为深入和广泛。
国试主要考察士子的经学、史学、哲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3.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目的是选拔国试中的优胜者。
殿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政治、文学等多个学科。
参加殿试的士子需要进行口试和论文写作等环节,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想。
4. 科举制的意义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意义:4.1 选才公平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使得士子们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以往的选拔官员主要依靠门第背景和人际关系,科举制打破了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知识和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4.2 促进文化发展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文化名人。
通过科举制,优秀的士子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4.3 维护统治秩序科举制的实行可以保证皇帝选取到的官员忠诚且能力出众,从而稳定国家的统治秩序。
初一历史1-6课总结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知识点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军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制,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
知识点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年3.隋朝大运河概况: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千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4.历史地位: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大运河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6.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通?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但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超出了人民的承受能力,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第二课贞观之治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终于瓦解。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李渊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即位:李世民为李渊的次子,曾被分为秦王。
唐高祖退位以后,传位李世民,年号贞观(627~649年)知识点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七年级历史封面(1)2
科目:七年级历史
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课时)(作者:陈英)
第2课“贞观之治”(1课时) (作者:姜常红)
第3课“开元盛世”(1课时) (作者:刘丽芳)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1课时)(作者:陈英)
第5课“和同为一家”(1课时)(作者:姜常红)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1课时)(作者:刘丽芳)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1课时)(作者:陈英)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1课时)(作者:姜常红)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课时)(作者:刘丽芳)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1课时)(作者:陈英)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1课时)(作者:姜常红)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课时)(作者:刘丽芳)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1课时)(作者:陈英)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1课时)(作者:姜常红)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1课时)(作者:刘丽芳)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1课时)(作者:陈英)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1课时)(作者:姜常红)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1课时)(作者:刘丽芳)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课时)(作者:陈英)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1课时)(作者:姜常红)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1课时)(作者:刘丽芳)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1课时)(作者:陈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太宗重视人才的真实目的 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 分科考试 始用 的方法来选拔官吏。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 进士 ,考 科 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考试科目中以 进士 、 明经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 人物。唐太宗:扩充 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严格录取应 试者;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武举。唐玄宗:唐玄宗时, 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 用人制度 ,使有才识的读书人 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 教育事业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 了 文艺事业 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⑷科举制在我国封 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⑸科举制还影 响到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
——唐﹒赵嘏
春风得意马蹄急, 一夜看尽长安花。 ——孟郊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对世界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结合教材P19的相关内容思考:
科举制度对当时的隋唐社 会、后世和对外国产生了哪 些影响?
唐代的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 居易, 准, 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
( )5.在下列人物中,首创武举的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6.“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有可能出现下列 哪个朝代?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 中国所采用的选官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摅言》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 哪一个朝代?“最早的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多少 年?
武则天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曾八次举行殿试
唐玄宗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 扩大国学,严格考试
武则天:开设殿试,创设武举
唐玄宗:主考诗赋,亲自面试
看图:了解一个古代读书人的经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苦读
赶考
应考
试卷
举子看榜
捷报
做官
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
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科举制创立背景
阅读书上17页的内容
1,隋唐之前的魏晋时期,我国是如何选拔官吏的?
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2,这样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呢?
权贵子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而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 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高官。
3,隋文帝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
分科考试。
一、科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诞生
课前提问:
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的时 期?是他统治的前期还是后期?
开元盛世唐朝经济的繁荣表现在 哪三个方面? 唐朝农业技术进步表现在:使用 了哪两种农具?
自学目标:
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完善等史实。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3、从科举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认识制度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影响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课堂检测
(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 )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 B.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 要的考试内容 C.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 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 教育事业的发展 ( )4.明经科考试中的“帖经”类似于今天语考试中的 A.选择题 B.填空题 C.问答题 D.作文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习惯把考上大学称作“登龙门”, 也称“金 榜题名”;常把当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的第一名分别称为“文科 状元”、“理科状元”。 材料二 唐太宗曾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 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你知道“登龙门”、 “金榜题名”与古代哪一种制度有关?
1、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2、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式诞 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哪几位皇帝是完善科举制 度的关键人物? 他们使科举制度得到了怎 样的完善?
2、关键人物
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应试者众多,录取率极低
进士科第一名称“
状元”
现 存 状的 元唯 卷一 一 张
唐太宗
开创殿试
创设武举 应试者多至万人
明代张居正、汤显祖、海瑞、徐光启,
清代: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林则 徐、蔡元培等文化名人,
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高门权贵子弟失去了什么?
•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
•科举考试的受益者是谁?
思考问题:
科举制度是不是就是非常完 美的制度呢?其发展后期,有 没有弊端?你能够说说这样的 故事吗?
范进中举
科举制度的弊端:
1、使大批知识分子不愿思考。 2、削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 3、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 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 创新。
本课小结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诞生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科举 制度
完善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改善了用人制度